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历史云雾的深处
武歆
来到天津的外地人,总要去“五大道”走走看看。尽管当年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早已随风枫逝,但幸好还有这些建筑留存了下来,以供后人追忆历史云雾背后的人和事。
我喜欢在午后,一个人在这些街道上慢慢地走。看偶尔飘飞起来的树叶,看惆怅忧郁的建筑,也“看”建筑背后已走远的人。“曹锟旧居”就是在那个秋季的午后,在没有任何精神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闯进我忆旧的思绪中的。
我站在曹锟旧居前,看那狭长的木质窗户,上面布满了灰尘。
我最早知道“曹锟”这个名字,是在30多年前中学时代的课本里。一个“贿选总统”的烙印,重重地盖在他名字上面。盖得那样结实,没有一丝缝隙。是的,“贿选总统”的臭名始终伴随着曹锟。
1924年“北京政变”,曹锟被冯玉祥囚于北京延庆楼,而后馮玉祥退出北京,曹锟被迫下野。但是,下野后的曹锟来到天津,还是照旧与“贿选总统”的名声相联,并且又因为沸沸扬扬的家务事,名声更是难堪——曹锟的三夫人和四夫人,因争宠、争财大打出手,双方雇用了许多流氓打架斗殴,后来又变成巡捕持枪对峙,闹得英租界硝烟弥漫。一段时间里,大报小报都是曹锟家里械斗的消息,前“大总统”出了大丑,“贿选”这个印章也就更加紧密相随,无法让人忘记了。
民国时期的五大“总统”——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和曹锟,在天津的“五大道”租界地,都有他们或大或小的公寓。在民间,假如以“坏名声”为标杆,给这五位“大人物”排列顺序,显然曹锟的排列会“荣幸”靠前。老百姓痛恨腐败,就像是厌恶下水道里面的脏物一样,而曹锟的“贿选”,显然属于腐败范畴,所以把曹锟排在坏名声的前列,一点也不足为奇。
同样当过“大总统”而后下野的徐世昌,就比曹锟的名声好。两个人早年的公寓都在天津五大道的英租界,而且相距不到五分钟的距离,但是两个人的名声却相差极大——曹锟是“贿选总统”称号,而徐世昌则是“文治总统”称号。
徐世昌下野后,吟诗作画搞收藏,还组织了一个“晚晴诗社”,编书出书,单凭一本雕版的《清儒学案》,就得到了许多后来学者的肯定。而曹锟下野后,因为“后院起火”,闹得世人看尽了他的笑话。
不过,在曹锟的晚年,人生将要终结之时,他张扬了一次自己的气势。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之后,日本政府急于在各“沦陷区”成立所谓的“治安维持会”,与此同时,也想成立一个亲日的“中国政府”,这样就必须有一个显赫的人物“出山”,才能与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抗衡。
于是,他们开始寻找,他们想到了天津租界地里那些下野的大人物,经过仔细梳理,曹锟成了日本侵略者选中的人。
于是,南海路出现了许多高级轿车;曹锟的宅邸前出现了许多日伪大人物……但是曹锟面对他们许下的高官厚禄,始终不为所动。日本人不死心,早上来,下午来,晚上来,成群结队。曹锟或是不开大门,或是大声斥责这些人,表示不当汉奸的决心。这让当时许多日本人和中国人都没有想到。
晚年的曹锟保住了自己的名声。
1938年,曹锟病死在公寓里。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追赠曹锟为陆军一级上将。76岁的曹锟终于在历史的某个节点上,完成了一场“自我救赎”。据说他的死与日本人有关,可能死于谋杀,这已经成为一桩历史的疑案。但无论怎样,曹锟拒做汉奸的行为,为他自己的历史辞典,增添了明亮的一笔。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先抑后扬的艺术手法,先介绍曹锟“贿选总统”的狼藉名声和人生困境,后写他坚守民族大义,保住晚节,先抑后扬,行文跌宕曲折。
B.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夹叙夹议是本文突出的表现手法之一,有利于在叙述历史事件和介绍历史人物的同时,适时对人物给予评价。
C.标题“在历史云雾深处”意蕴深刻,“云雾”意味着不容易看明白,“深处”意味着一些史料实情藏得很深,需要深人发掘,才能大白于世人。
D.开头以天津“五大道”遗留下来一些建筑作为引子,作者追寻“曹锟旧居”,然后由这些建筑睹物思人,引出对曹锟一生的回忆、评价和怀念。
【小题2】文章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从曹锟身上,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09 05:22: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当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你不看见现在许多又麻雀(指打麻将)抽鸦片的官僚们、绅士们乃至于教员们,不大半由学生出身么?你慢些鄙视他们,临到你来,再看看你的成就吧!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

(摘编自朱光潜《谈读书》)

材料二:

世间有两种快乐,第一种是因为无知,第二种是因为彻悟。无知的人,每天无忧无虑,什么都不想。他们做的事,干的活,只是为了吃饱喝足。这种简单而无知的快乐,就像是动物,为了生存而生存,不需要复杂的思维和智商,更不会去主动获取新的知识。而彻悟,是因为读过一些书,或经历一些事,心境发生改变,生命变得更加有质感。

书,像一扇门,透过这扇门,你可以看到别人每天都想了些什么,他们如何总结这个世界,又如何想象另一个世界。我们小时候读的书,如同小时候吃的饭,一时半会儿看不出什么,直到成年后,前者成为了我们的精神,后者成为了我们的骨血,两者都融入到我们的每一个细胞。我们的气质,大多藏于读过的书中,读书就像一把把开山刀,每每拿起来挥舞,就能在你内心开垦出一片新的旷野,从而腾得出地方种植更多作物,到了秋天,心灵便可在广阔无垠的大地上忙碌着收获思想。

(摘编自《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

材料三:

我们说过很多次,一个好的读者也是自我要求很高的读者。他在阅读时很主动,努力不懈。现在我们要谈的是另外一些观念。你想要用来练习阅读技巧,尤其是分析阅读技巧的书,一定要对你也有所要求。这些书一定要看起来是超越你的能力才行。你大可不必担心真的如此,只要你能运用我们所说的阅读技巧,没有一本书能逃开你的掌握。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技巧可以一下子像变魔术一样让你达到目标。无论你多么努力,总会有些书是跑在你前面的。事实上,这些书就是你要找的书,因为它们能让你变成一个更有技巧的读者。

有些读者会有错误的观念,以为那些书一一对读者的阅读技巧不断提出挑战的书籍一—都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中的书。结果一般人都相信,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只有科学作品,或是哲学作品才是这种书。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已经说过,伟大的科学作品比一些非科学的书籍还要容易阅读,因为这些科学作者很仔细地想要跟你达成共识,帮你找出关键主旨,同时还把论述说明清楚。在文学作品中,找不到这样的帮助,所以长期来说,那些书才是要求最多、最难读的书。譬如从许多方面来说,荷马的书就比牛顿的书难读一—尽管你在第一次读的时候,可能对荷马的体会较多。荷马之所以难读,是因为他所处理的主题是很难写好的东西。

读一本好书,却会让你的努力有所回报。最好的书对你的回馈也最多。当然,这样的回馈分成两种:第一,当你成功地阅读了一本难读的好书之后,你的阅读技巧必然增进了。第二——长期来说这一点更重要——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读得更好,还更懂得生命。你变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识——像只提供讯息的书所形成的那样。你会成为一位智者,对人类生命中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体认。

(摘编自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读书这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心神的习惯,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就要被恶习惯引诱。
B.读书带来的彻悟的快乐是哪怕我们还未经历一些事,但因为读过一些书,心境发生改变,生命变得更加有质感的快乐。
C.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所有的书都会在你的掌握之中,都能被你读懂。
D.文学作品比科学作品和哲学作品难读,是因为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是很难写好的。
【小题2】下列不能作为“自我要求很高的读者”的标准的一项是(   )
A.阅读时主动,努力不懈。
B.看对读者有要求的书,甚至阅读超越自身阅读技能一一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的书。
C.阅读对阅读技巧不断提出挑战的书籍。
D.通过阅读一本好书,使自己更有智慧,对人类生命中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体认。
【小题3】概括三则材料所指出的读书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魏晋南朝人品评人物,非常重视人物风度的清俊爽朗之美。《世说·容止》载:“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 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又载:“骠骑王武子是卫玠之舅,俊爽有风姿。”这里赞誉人物的风神姿貌,用了“爽朗清举”“俊爽”等词语,大致都是清俊爽朗的意思。当时玄学盛行,上层人士往往把超脱尘俗、神游物外当作雅人雅事,他们认为清俊爽朗的风度是一个人在思想、感情、性格方面超脱尘俗的标志。《世说》等书关于风姿、风神的记载都是针对人物的外部风貌说的,文学批评风骨论中的“风”是针对思想感情呈现为作品的外部风貌说的,二者特色都是“清”。可见文学批评中“风”的概念是从人物品评借用而来的,而且借义同原义仍相吻合。。
至于品评人物的所谓“骨”,是指骨相、骨法而言的。《赏誉》载:“王右军目陈玄伯垒块有正骨。”《轻诋》载:“旧目韩康伯,将肘无风骨。”注引《说林》日:“范启云: 韩康伯似肉鸭。”“垒块”原意指众石错落突兀,这里借指人的骨骼挺拔。陈玄伯骨骼挺拔,故王羲之评为“有正骨”。韩康伯肥胖臃肿,有似肉鸭,骨骼为血肉所掩,故被人评为“无风骨”。肥胖使人体好像无骨,借用到文学批评方面,则肥辞使文无骨,故《风骨》说:“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
让我们再来考察一下六朝画论中的风骨论。人物画评论中关于风骨的概念,是直接从当时人物品评的言论中得来的。顾恺之《论画》一文中多次运用“神”“骨”等词品评古画,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序》认为画有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气韵生动即指风,骨法用笔即指骨。谢赫把气韵生动、骨法用笔放在六法第一、第二位,可见他对风骨的重视程度。画论中风、神、气韵等词,都指人物的神情风貌在画中表现的生动性而言; 骨、笔迹、骨法用笔等词语,则指人物的骨相形貌在画中是否被勾勒得遒劲有力而言。人物品评、画论中风骨连称,除二者都很重要外,还由于二者的关系颇为密切。
文学批评中的风骨论和画论中的风骨论的关系比起和人物品评的关系更为接近,因为文论、画论二者都是文艺理论。画论中的风骨论产生时代较文论中的风骨论要早,文论中的风骨论,或许主要是从画论移植而来的,从画论中的风骨论发展到文论中的风骨论,有两点值得注意: 其一,画论中首先强调气的生动,借用到文论,刘翱也强调“风”在作品艺术表现中的首要地位。他在《风骨》中说“诗总六义,风冠其首”。其二,幽论中也报强调骨法用笔,移同到文学创作上,骨法用笔犹如端直劲健的语言。在绘画上,骨法用笔和随类赋采在步骤上有先后之分,即先勾勒轮廓,再施色彩; 在写作上,端直助键的语言和美丽的辞藻在运用上却是不可能划分为先后两个步骤的。
从人物品评到画论再到文论,三者的评论对象虽有有不同,但风骨概念的基本特征却没有改变,“风”均指清俊爽朗的风貌,“骨”均指端直劲健的骨骼。
(节选自王运熙《从〈文心雕龙·风骨〉谈到建安风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批评风骨论中的“风”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是作品内在思想感情的外在呈现。
B.文学批评风骨论中的“骨”是指作品端直劲健的语言,内容贫乏,辞句堆砌的作品都无“骨”。
C.文学批评风骨论虽然源于人物品评,但它与画论中的风骨论的关系更为接近。
D.文学批评中风骨论的产生晚于画论中的风骨论,它主要是从画论中移植过来的。
【小题2】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魏晋南朝人赞誉人物的风神姿貌“爽朗清举”“俊爽”。其实就是肯定他在思想、感情、性格方面超脱尘俗。
B.六朝人物通论中的“风骨”概念直接源于人物品评的言论。谢赫认为,“风”指气韵生动,“骨”指骨法用笔。
C.在六朝人物品评和画论中,“风”与“神”“气韵”等词,“骨”与“笔迹”“骨法”等词的含义是完全一致的。
D.无论是魏晋南朝的画论还是文论,都把气韵生动放在首位。刘勰《风》中所说的“诗总六义,风冠其首”便是明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玄学盛行致使魏晋南朝上流社会看重超脱尘俗、神游物外的雅人雅事,这影响到当时人物品评的取向,也对后世的画论、文论产生了影响。
B.画论中的“骨”即骨法用笔,是指面中人物轮廓分明、遒劲有力,所以,韩康伯肥胖臃肿,不符合审美标准,陈玄伯因骨骼挺拔而受到赞誉。
C.从人物品评到画论再到文论,均有“风”“骨”概念,其基本特征前后一致; 又因为二者的关系颇为密切,地位重要,常常风骨连称。
D.“风骨”这个概念本为魏晋南朝人品评人物的用语,“风”指清俊爽朗的神情风度,“骨”指挺拔端直的骨骼,后来被借用到文学批评中。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拉萨的黄昏
刘宏伟
①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曾到过很多的城市,欣赏过无数的美景,或欣喜若狂,或惊叹不已,或黯然感伤,无论哪一种,都带给了我无限的享受。但要提及钟爱,唯有拉萨的黄昏。
②我在拉萨的日子,一直住在拉萨晚报社的总编楼。它位于江苏路上,一栋独立的二层小楼,门前有一棵巨大的银杏树,据说已有超过百年的树龄,旁边有一棵矮小的小桃树,每到夏天,桃树上便会密密麻麻地挂满又脆又甜的小桃子。
③我住的小楼,有一扇朝西的窗户,每天傍晚,都能看见血红的夕阳,从我的窗前慢慢滑落。三三两两晚归的人们,穿过金色的余晖,走过我窗前的银杏树。消失在小院旁的一栋高楼里……从我居住的小楼二楼的窗台望出去,夕阳就挂在不远处的檐角后,金色的光芒无力地从远方投射而来,先是将附近的山峦映照出几片暗影,到了跟前,就只剩下一片柔和的昏黄了,为眼前的那片低矮的房屋染上了一层朦胧的光亮。如果你睁大眼睛,仔细地瞧瞧,能清楚地看见夕阳的轮廓,和上面色彩纷呈的光斑。每当此时,我总爱斜身坐在二楼的窗台,任凭几缕穿过浓密的银杏树叶的阳光,温暖地打在我的脸上,静静地看着温顺的夕阳,缓缓地落到远处的屋檐后……
④欣赏拉萨城的黄昏,还有另一个无人知晓的绝妙去处。
⑤晚饭后,顺着江苏路走一小段。然后沿着解放东路一直前进,就到了拉萨河边。一座拱型的大桥,把桥另一头的荒岛(现在叫仙足岛)与城区连在了一起,桥上随处可见一对对深情相拥的情侣,沐浴着金色的夕阳余晖,对着桥下奔流的拉萨河水,尽情地述说着彼此心中的思念和爱意。
⑥除了一所中学和一个度假村外,偌大的岛上很难见到其他人为的建筑痕迹。偶尔会有晚归的藏胞同行,他们总是低着头默默地前行,全身都被霞光染红了,唯有手上的经轮发出金黄的光泽。沿着河边向东,步行十来分钟后,就进入了一片林阴覆盖的山坡,上行二三百米,有一片开阔的平地,在那棵最大的松树前停下来,回转身,就能将河对岸整个拉萨城的轮廓尽收眼底。
⑦夕阳血红地挂在西天,余晖笼罩下的拉萨城,弥漫着一片暗红和金色的光晕,与缭绕升腾的暮霭交织在一起,构成一片神秘的人间密境。远处的拉鲁湿地偶尔泛出一片白光,低矮的建筑从拉萨河边一直延伸到对面的山峦,稍微宽敞一点儿的街巷里,三三两两的人影在晃动。山峰上终年不化的一圈积雪,如同给山戴上了一顶雪白的帽子。除了河水的流淌,听不见任何声音。眼前的一切,是那样的真实,却又没来由地感到一阵虚无,甚至夹带着几丝恐慌,为内心某个涌动的欲望。
⑧这样的时候,最好什么也不要想,就这样安静地坐着,就地随意找个地方。置身这样的风景中,本身已成风景,没有远山与近景的区别。如果你一时还无法安静,也没有关系。看看远处褐色的山,那些寸草不生的砾石直指天堂,把你的思索连同空冥一起投进那些龟裂的缝隙,无论是顷刻的豁然,还是更加绝望,都属于生命最本原的领会。如果此刻,你依然感到有些烦躁,没有关系,回望近前的那些树吧,那些把翠绿和金黄染遍高原的树,在天地间直棱棱地矗着,只为给白云留出一丝飘忽的空间,而任凭风的挑逗和奚落。
⑨当你的目光穿透白亮亮的河水后还残留着几缕忧伤,那就伸手摸摸身旁的小草吧,望着那些在粗糙的砾石上匍匐的小叶片,还有零星夹杂在它们中的那些微微昂起头的藤蔓,你会不会觉得能哭、能笑、能自由地行走,已经很幸福?如果你觉得这一切依然与你无关,那就请你用心地听听远处传来的隐隐的钟声吧,还有那些随风飘散的诵经声,再用力地吸一口空气中的湿润,然后闭上眼睛,问一个自己最关心的问题吧,你就能听见来自灵魂最深处的回答。
⑩当夕阳散尽最后一抹金光,踏着残存的几丝暮色,和隐隐吐露的星光,舒一口长气,起身回家。四周一片沉寂,唯有拉萨河水,依然在纵情地吟唱着欢快的歌谣……
(选自《散文百家》)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第①段采用对比的写法引出本文要写的风景——拉萨的黄昏,引人遐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作者“总爱斜身坐在二楼的窗台”欣赏拉萨的黄昏,是渴望在这样的黄昏之下能够让生命得到片刻的休憩,不再为生活而疲惫。
C.文章第⑤段写了桥上一对对深情相拥的情侣,意在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为下文写仙足岛为另一个无人知晓的绝妙去处作铺垫。
D.作者认为仙足岛是一个绝妙的去处,并非因为仙足岛有多美,而是由于仙足岛尚未开发,平时人少,能够让心灵在这里得到休憩,感受到心灵深处的真实声音。
E. 文章借写拉萨的黄昏来表达对生命的感悟,寓情于景,拉萨黄昏的静美,一如作者内心的平静,表现了作者对恬静、淡泊生活的追求。
【小题2】“欣赏拉萨城的黄昏,还有另一个无人知晓的绝妙去处。”请你谈谈对“还”字的理解并分析第④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小题3】文章两处写欣赏拉萨城的黄昏,作者对两处黄昏的感悟有什么不同?
【小题4】文章重点描写了荒岛上的黄昏景色,请探究⑦⑧⑨段写景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