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速度快,规模大,同时还伴随着空巢化、家庭保障功能弱化的现象。”今年期间,有代表表示,中国的老龄化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界上前所未有。

衰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衰老时养老没有足够的保障。尽管最近五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多达几十个,但与公众对养老保障的期待和不断加速的老龄化形势相比,现有养老能力仍面临严峻挑战。

“养儿防老”是我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基本特征。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家庭养老观念根深蒂固,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都是通过生养子女解决养老问题。而如今,这一传统模式正受到未富先老、子女数量减少等因素的冲击,家庭养老功能正在不断弱化。

(摘编自牛少杰《子女压力大,家庭传统养老功能弱化》)

材料二


(来自中商情报网)

材料三

养老市场无疑是一片蓝海,但目前盈利空间不大正成为制约服务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居家养老所需要的投入较大,包括建立网络、培训队伍、制定服务标准等,这一切都要从头做起,人们顾虑较多,影响了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

上门提供服务的助老员、护理员等是开展居家养老的必要条件,其数量和素质关系到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但养老行业人员流动性大,普遍缺乏专业训练,不具备专业知识,能够从事一般家政服务,但难以提供高层次养老服务。

同时,不同于过去要求吃饱、穿暖的养老,随着老人消费意识和消费能力的提高,当今人们养老的需求更加多元化。而居家养老项目内容简单,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代餐服务,以及基本的生活照料等,缺乏康复护理、医疗保健、文娱活动等项目。当前居家养老服务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除此之外,一些地方政府仍然把养老视为家庭责任,主动作为不够,成为制约居家养老发展的关键问题。

(摘编自邱冰清《居家养老,重在“能养”》)

材料四

出门10分钟即可走到配餐用餐点,社区养老中心实现长者日托……随着社区养老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养老服务嵌入到社区内,受到老年人的欢迎。然而,当前不少社区养老机构的生存发展并不容易。

养老机构入驻社区困难。有些居民对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在自家小区内表示反对。一是怕抢占公共资源;二是一些人对“老态”的排斥,看到小孩子活泼向上,感觉小区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老人聚集的地方则感到暮气沉沉。与此同时,在养老企业看来,养老市场确实是一片蓝海,但是当下的可持续运营难题却阻碍了很多社会力量的进入。目前不少民营养老机构都是微利经营,投资回收周期长,非常考验投资方的实力。

养老服务产业具有社会公益属性,同时其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需求也决定了养老机构必须学会在市场上存活,在公益性和经济效益之间找到平衡点,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高一伟《社区养老,幸福在一步之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国家做了很多工作,但面对快速的老龄化速度、庞大的老年人口规模,我国的养老问题仍然存在许多困难。
B.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儿女养老的家庭养老模式一直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如今这一模式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冲击。
C.居家养老是目前我国老人首选的养老方式,但其服务质量不高,服务内容简单,并不能够充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D.虽然养老市场潜力巨大,但利润微薄已成为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因素之一,一些民营养老机构甚至处于亏本经营状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2008年至2017年的10年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持续增长,人口占比和同比增速也一直呈上涨趋势。
B.目前我国的养老方式呈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多元化趋势,但各种养老方式均有不足,这在材料三、四中有所反映。
C.养老服务产业具有公益性特点,又具有产业化、市场化特点,如果能在公益性和经济效益间找到平衡,也许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D.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2008年为10 956万人,2017年则达15 831万人。老年人口增长迅猛,社会资本纷纷投资养老市场。
【小题3】请根据材料,就我国如何应对严峻的养老形势提出几条建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6 04:14: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6-2020年中国海上风力发电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分析显示,目前我国是全球第四大海上风电国,占据全球海上风电8.4%的市场份额。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潜力巨大。据中国气象局测绘计算,我国近海水深5米到25米范国内50米高度风电可装机容量约2亿千瓦,水深5米到50米范围内70米高度风电可装机容量约为5亿千瓦。
但是我国海上风电仍处于起步阶段,从东海大桥海上风电项目核准建设至今,我国海上风电建设已有8年的时间了,到2015年底全国海上风电并网容量75万千瓦,与陆上风电发展相比,海上风电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产业技术层面的问题,包括机组技术,施工技术,输电技术,运维技术等,对它还是严重的制约。
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面临建设难度高、发展经验不足的问题,因此需要政府、开发商、施工方、设备制造商等各方面积极配合,通力合作,以务实的态度推动国家海上风电事业的发展。
(2016年8月月18日中国能源网《我国海上风电行业发展趙势及前景分析》)
材料二
2016年11月《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公布,国家要重点推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四省的海上风电建设,累计并网规模占全国规划规模90%,开工规模占比85%,同时积极推动天津、河北、上海、海南、辽宁等地区的海上风电建设。到2020年,全国海上风电开工建设规模将达到10.05GW(1GW=10化瓦),力争累计并网容量达到5GW以上。

(2017年10月12日搜狐网《风电装机容量增速放缓海上风电投资前景分析》)
材料三
我国海上风电设计更多受制于施工能力,大多是基于现有的运输船只、打桩设备、吊装设备等,设计一个相对经济、可行的方案。由于我国海上风电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专业的施工队伍,施工能力较弱,以至于在设计过程中优化空间较小。随着海上风电项目的开工建设,我国海上风电的施工能力将大大提高,施工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会为设计优化提供更大的空间。
根据海上风电市场的需要,未来将出现一大批以运行、维护为主的专业团队,为投资企业提供全面、专业的服务。此外,海上风电装备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体系等也将逐步建立完善。毫无疑问,在海上风电项目的逐步发展过程中,海上风电设计、施工等将累积丰富的经检,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也将日趋完善。
(2017年第10期《中国华能》
材料四
日前,江苏省加速发展海上风电,福建也核准并开建了多个海上风电项目,其他沿海省市也开始展开海上风电发展规划制定等前期准备工作。目前尚缺对全国海上风能源的勘测和评价,因此,政府应尽快开展海上风能源的勘测和评价工作,从全局出发对沿海省市因地部署发展任务,避免盲目投资,打造产业链,对包括海上风电在内的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提供长期激励机制,给予企业实质性的经济支持。
另外,尽管欧洲海上风电的自然坏境和电网系统与中国有差异,中国仍然可以学习其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运营管理和投资融资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与中国海洋装备制造、海洋工程建设经验相结合,更好地指导之后的海上风电场建设及运营。
林伯强《中国海上风电的挑战与机遇》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相对而言不如陆上风电,主要是因为产业自身技术层面的问题大。
B.江苏、福建加速发展海上风电,促使其他沿海各省也都开始了这方面的准备工作。
C.我国海上风电施工方案是经济的、可行的,因为它是依据现有设备和技术制定的。
D.我国海上风电装机的增长率,2011年最高,2013年最低,2014年之后较为平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我国近海5米到50米水深范围内70米高度风电可装机容量的为5亿千瓦,将来我国海上风电在全球海上风电市场份额的占比有望增大。
B.我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的增速虽然放缓了,但到2020年,海上风电开工建设规模依然会达到10.05GW,并网容量也会超过5GW。
C.我国海上风电施工能力较弱,其重要原因是我国风电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施工队伍尚未专业化,而且各种设备相对落后。
D.随着海上风电事业的发展,我国的海上风电装备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体系等也将逐步建立完善,相关配套产业也会不断出现。
E. 政府给予企业的实质性经挤支持,及其提供的长期激励机制,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推动了我国海上风电发展,避免了盲目投资。
【小题3】从以上材料看,我国海上风电事业想健康发展,应做哪些方面的工作?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切传统都是过去的东西,但并非一切过去的东西都是传统。可是,过去确系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不能离开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而谈传统。

传统都有其“原本”,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传统的始发言行有其特定的原初行动者、特定的受动者,还有其特定的叫作参照系的现实环境。在传统的原本中,所有这些都是特定的、不能代替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这样,传统在形成过程中就取得了相对独立于原本所处的参照系以及原初说话人、原初受话人的自主性。

正是这种远离或自主性,打破了原本的限制,扩大了原本的范围,丰富了原本的含义。这里的关键在于解释。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任何一个写下来的作品,一旦公之于世,它就是向广大的人群说话,不仅是向同时代人说话,而且是向后来人说话。作为受话人的读者不仅有同时代人,而且有后来人。读者可以对写作的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这些回应都是根据读者自己所处的参照系对原本所作的新解释。可以说,传统的原本在形成为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地参照变化了的环境。在后来的一连串读者面前展开一系列不断更新的世界。写作的原本是如此,行动的原本也是这样。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的始料之所及,自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

这样看,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传统本来就具有两面性,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因新的参照系与之相摩擦而不断更新自己,又因其偏执性而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可以说,传统既是摩擦的结果,又是对摩擦的抗拒。那种把传统一味看成凝固不变而无更新的观点是错误的、不符合史实的。因此,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对旧传统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这样才能使传统展开为有生命的东西。

(选自张世英(我看国学——传统与现代),有删改)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原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原本是传统的具有特定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的始发言行。
B.原本指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凝聚群体的东西。
C.原本是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参照系已消失并成为过去的过程。
D.原本指有自主性的相对独立于原初参照系、说话人、受话人的传统。
【小题2】下列各项,不属于分析“传统远离原本”原因的一项是(   )
A.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势必造成传统不断地远离原本。
B.读者对写作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根据所处参照系对原本作出新解释。
C.因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始料之所及。
D.传统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因新参照系的作用而具有更新与抗拒的两面性。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原本中的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都是唯一的、不能代替的。
B.因时间推移和历史进展,传统远离原本后就自然丧失了原本的特征。
C.过去是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传统内涵却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突变。
D.在对待传统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梁启超:饮冰不凉热血
魏宏运
从1873年第一声啼哭到12岁外出游学,梁启超一直生活在家风“质朴端凝”的大家庭中。梁启超从小在品德修养上深受祖父的影响。每年上元佳节,祖父都要携诸孙到当地一座庙宇,对着庙内绘有忠臣孝子的图画指点而示之。这些历史人物深深地激励着童年时代的梁启超。
清末民初,从政治到社会,从生活到心态,从思想到学术,都显现出一种半新半旧、亦新亦旧又互渗互动的状态。在这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梁启超,日后却远超父辈“文死谏,武死战”的忠君思想。在封建王朝的尾声,他以雏新思想为基础,写下了《新民说》《少年中国说》《中国不亡论》等名篇,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心中,描绘出一个改天换地的强国之梦。胡适对梁启超崇敬之至,他曾讲:“使无梁氏之笔,虽有百十孙中山、黄克强,岂能成功(指辛亥革命)如此之速耶?”***每当在《新民丛报》上看到梁启超的文章,都要反复地阅读。那个时代的年青知识分子,几乎无一不受梁启超思想的洗礼。
在满清政府病入膏盲之时,社会上出现了两种主张变革的力量:一是由孙中山领导,主张从下层社会着手实施变革;一是由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主张从上层社会着手实施改良。1898年4月,康有为同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了由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组成的保国会,在他们的积极推动下,光绪皇帝于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康、梁为之奋斗的事业,总算有了成果。梁启超活跃非凡,为变法事业鞠躬尽瘁,显示了卓越的宣传和组织才能。然而,慈禧太后在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的第五天,就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因,六君子遇难。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亡命日本等地。他在《去国行》一诗中表达当时的心境:“呜呼!济艰乏才兮,儒冠容容。佞头不斩兮,侠剑无功。君恩友仇两未报,死于贼手毋乃非英雄。割慈忍泪出国门,掉头不顾吾其东……”
在国外的游历和对西方各国的学习让梁启超的思想有了巨大的跃进,民权、民主、科学、自由等概念已深深扎根在他的心里。回国后,面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野心,梁启超写出一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旗帜鲜明地反对复辟帝制。袁世凯得到消息,贿以“二十万元,令勿印行”,遭到梁启超的拒绝。袁继之又派人威胁:“君亡命已十余年,此中况味亦既饱尝,何必更自苦!”梁启超则以蔑视愤慨的语气说:“余诚老于亡命之经验家也。余宁乐此,不愿苟活于此浊恶空气中也。”
晚年梁启超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热衷讲学,把精力放在培养“新民”上。从1921年底至1923年初,他像一台开足马力的机车,劲头十足,有时一周每天都有演讲。梁启超的讲学是极为认真的,称得上是诲人不倦。他的每篇讲稿都认真准备,绝不马虎。凡已定好的演讲,即便遇到自己身体状况不佳,亦绝不停讲或改变日期。有一个时期他心脏不好,医嘱多休息,但他并未依医生的话行事,继续大讲特讲。还有一次,他坐马车,车撞坏了,人马俱倒在地上,他的头部和腿部均负有轻伤。但当天他仍在南开讲演。一旦因病误了学生的功课,他便惴惴然,觉得对不住学生们。
梁启超自号“饮冰”,取的是庄子内热饮冰之意。“十年饮冰,难凉热血”,梁启超的满腔热血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浇灭的。一直以来,他都希望国家富强,走向振兴,这也是他一生从事政治、从事学术最深情的理由。
(摘编自《梁启超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等资料)
(相关链接)
①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凡人?(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②在那家国受欺的艰难岁月,他的政治主张虽然屡屡因时而变,但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始终未变。他讲是非,明大义,轻名利,重感情,严于律己,坦诚待人。光明磊落。(郭世佑《走近伤痕累累的梁启超》)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上的忠臣孝子故事,深深地激励着童年时代的梁启超,这也是他后来选择维新变法的根本原因。
B.在新旧交织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梁启超,超越了先辈的忠君思想,为青年描绘着改天换地的强国之梦。
C.变法失败之后,梁启超虽然很想报恩报仇,但他认为徒然死于贼手并非大丈夫作为,于是流亡日本。
D.晚年的梁启超不谈政治,专心学术,热衷讲学,诲人不倦,即便身体状况不佳,他也绝不敷衍应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胡适受到梁启超思想的影响,对他极为崇敬,胡适甚至认为,如果没有梁启超,辛亥革命难以成功。
B.面对危难深重的时局,康、梁主张从上层社会着手实施变革,而孙中山主张从下层社会着手实施改良。
C.梁启超流亡期间接受了民权、民主等思想,归国后面对袁世凯的威胁拒不合作,培养“新民”与之对抗。
D.梁启超的政治主张虽因时而变,但他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却始终未变,他赤诚的爱国之心也始终未改。
【小题3】梁启超“饮冰不凉热血”,他的满腔“热血”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去姥姥家的路上

于心亮

那一回,我去姥姥家,眼里噙着泪水,想哭。

路很远,虽然身后拖个小影子,默不作声地跟着我,可是我很孤单。

口渴了,瞧见路边有个菜园子,菜园里种着水萝卜、西红柿,还有黄瓜。我想进去摘个吃,脚都迈进菜园里了,可看看四周,想一想,又退了回来。

此时,来了个大叔,问我:“小孩,你怎么不摘了?”

我说:“主人不在,我不能摘。”

大叔就笑了,说:“不碍事的,孩子,跟我来吧。”没想到,大叔就是菜园的主人,他摘了一根黄瓜和一个西红柿给我。

我谢了大叔,一边吃一边走,心里充满了快乐。因此,当一只小花狗追着咬我的时候,我也没气恼,而是从衣兜里掏出个饼干扔给它。小狗吃了饼干,朝我摇着尾巴,还跟上了我,撵也撵不走。

就这样,小狗跟着我来到姥姥家。

我见到姥姥,扑进她怀里。原打算哭的,可不知为什么,又哭不出来了。姥姥抚摸着我的头,她看到了小狗,问我:“你养的小狗?”

我说:“路上捡的。”

姥姥说:“不是咱养的小狗,咱可不能要,回去的路上,要记着还给人家。”

我说:“要是找不到主人,怎么办?”姥姥说:“好好打听打听,肯定有主人。”

我一边逗小狗玩儿,一边回答姥姥的问话,好脾气地说我妈挺好的,我爸挺好的,家里的老母猪也都挺好的,八只小母鸡也下蛋了,三只小燕子也孵出来了……

姥姥给我烙了葱花油饼,把我喂得饱饱的,把小花狗也喂得饱饱的。我吃饱了,就去街上玩儿,撞上了村里最顽皮的几个小孩,他们很欺生。

这一次我有小花狗壮胆,见到那几个孩子对我不太友善,它就“汪汪汪”地叫着跳着高儿来保护我。那几个小孩没敢来欺负我,相反,他们还跟我交上了朋友。

我们在一块玩儿,他们说要去果园里偷桃子。我摇摇头说不去。

他们说看果园的老头儿是个聋子,腿也瘸,肯定追不上我们的……

我依旧摇头说不去。

他们问你怕挨揍吗?我说不怕。

他们问那为什么不去?我说不为什么,反正……我就是不去!

后来他们要回家了。看着他们离开的背影,我也想回家了。

姥姥从杏树上摘了几个杏,装到我衣兜里,说:“瞧见菜园里的大叔,送给人家尝尝。”

我告别姥姥,带着小花狗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很快乐,看着蓝蓝的天和白白的云,我的笑声伴随着小花狗梅花形的爪印开满了回家的小路……

走到捡小花狗的地方,我就打听狗是谁家的。

有人就给我做了指点。

我带着小花狗朝指点的地方走去,果然有个老爷爷正在四处找小花狗。我说了事情经过,老爷爷拍拍我的头,说我是好孩子。

我要走了,老爷爷叫住我。他家的苇箔上晒着咸鱼干,老爷爷就捡了一串咸鱼干给我。我连忙拒绝,说不要。老爷爷笑着说:“拿着吧孩子,这不是给你的,是给你家大人的。”我道了谢,跟老爷爷和他身旁的小花狗说再见。

我继续往回走,又经过菜园,见着那个大叔,我就大声喊他。

大叔问我:“孩子,你又渴了吗?”我说:“不渴,我姥姥让我送您几个杏。”大叔尝了杏,很开心地说:“杏真甜,好吃!”

我要走了。大叔叫住我,让我等等。大叔拿镰刀割了一捆韭菜给我。我赶忙拒绝,说不要。大叔笑着说:“拿着吧孩子,这是感谢你家大人的!”

就这样,我左手提着一串咸鱼干,右手提着一捆韭莱,一路飞奔着往家跑。

我瞧见了村庄,瞧见了胡同,瞧见了那两扇黑色的大敞开着的街门……

此时,我的眼里,突然充满了泪水。

我哭泣着冲进村庄,冲进胡同,冲进敞开着的街门,冲向妈妈温暖的怀抱……

我一边流泪一边说:“妈妈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随便拿别人家的东西了。”

妈妈的眼里虽然也有了泪水,但同时增添了欣慰的笑容。妈妈抚摸着我的小手说:“儿啊,你要记住人家的好!”

我的小手肿着,那是去姥姥家之前,妈妈拿笤帚疙瘩打的。

此时,也不太疼了。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顶是
A.姥姥应该察觉出了“我”的异常,从她询问“我”家里的事可以看出她对“我”的关心。
B.在描写“我”想进菜园摘东西吃时,小说写道“可看看四周,想一想,又退了回来”,用动作描写,表现出“我”怕挨打的心理。
C.小说善设伏笔,前后照应。在讲述“我”与大叔、老爷爷的故事等情节安排安排上,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D.小说中的人物虽然没有姓名,但仍具有代表性,表现了乡村邻里关系的淳朴。
【小题2】小说多次写到“哭泣”“泪水”这样的字眼,请结合小说分析其作用。
【小题3】这篇小说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举例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鲁迅先生故居
郑文燮
或许是一种机缘,或许是冥冥中的感召,纯属偶然,我在暌隔三十余年之后,又回到了北京。北京城市的变化之大,几乎使我难以辨识,先前熟悉的街衢大都不知所往,连僻野荒郊的阜成门外都鳞次栉比地盖起了高楼。我要寻找的旧地是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鲁迅故居。拐了几个胡同,周遭都是用红颜料刷写的加了醒目圆圈的“拆”字,好在鲁迅故居的门匾还在,寻找起来还不甚费事,只是在阴晦的冬日显得突兀而孤独,冷清的小四合院依然冷清!
鲁迅在北京生活了10余个年头,一共搬了三次家。“家”,这个词对鲁迅先生来说,或许并不确切,他一生或许都没有过“家”,鲁迅是孤独者。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建立。鲁迅从故乡浙江绍兴到北京的“教育部”供职,在“教育部”做“佥事”,夜晚回到他寄居的绍兴会馆,在冷冰的屋子里百无聊赖,靠研读佛经和抄写古碑打发时日。钱玄同来看望他,希望他给《新青年》写点文章。鲁迅用疑惑的目光看着钱玄同,说:“写文章有什么用处!”这个在推翻清封建专制王朝的辛亥革命中激进的青年对“革命”感到失望。他说:“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革命’了,‘维新’了,世事依然还是原先的老样子。”1926年3月18日,他任教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等,在向段祺瑞执政的国务院和平请愿时,惨遭枪杀。鲁迅先生满腔激愤,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章,称3月18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青年学生的热血,使鲁迅由《彷徨》到《呐喊》。
鲁迅是周家的长子,对家庭更多一份责任。他到北京以后,把母亲、妻子朱安从故乡绍兴接到了北京,连同从日本留学回国的二弟周作人及周作人的日籍妻子羽太信子及子女,住进了他在西四八道湾购置的新居——一所宽敞、豁亮的“三进”大四合院。不久,周氏兄弟反目,鲁迅不得不搬出八道湾,另觅居处。他用一本书的四百元版税,在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买了一所小四合院,也就是现在鲁迅博物馆的所在地。
四合院实在太小!院子里种植的两棵白丁香占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空间,似乎再也容纳不下几个人的活动了。周遭的几间小屋,一间做了书房,一间住着一个女佣人,另外一间北屋住着鲁迅的母亲和妻子朱安。母亲和妻子的木床相对而立,床上挂着白夏布蚊帐,都是从老家带来的旧物。鲁迅在母亲和妻子的住室连通了一个长条形的小间,戏称“老虎尾巴”。鲁迅在这“老虎尾巴”里写作和住宿,室内仅一床一桌一椅而已。床是单人的板床,两条长凳上横架着一块木板,褥子是单薄的,被子是陈旧的有着小点蓝花的布衾,床上用竹竿挂着一顶发黄发灰的夏布蚊帐。书桌旁的白墙上挂着一个镜框,里面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阴冷、悲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孤寂的鲁迅先生相互注视,似有话要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受过死神的洗礼,是从沙皇的刑场上走下来的,他在执行死刑的最后一刻被赦免,因此幸存下来。
那天天气阴霾、沉郁,像要下雪的样子。我在鲁迅故居待了很久,大约是我太专注、太虔诚的目光吸引了讲解人员——一位和善的中年女性,她打开“游人免进”的门扉,破例让我进入先前只能够隔着玻璃窗看到的内室。这样我就真切地触摸到了“老虎尾巴”,“尾巴”墙上挂着那帧陀思妥耶夫斯基阴冷的照片。我在鲁迅先生曾经沉思默想的藤椅上坐了一会儿,望着窗外的景致,一座依然不大的荒芜的园子,园子角落里有一圈石头的井栏。据说这井水实在苦涩,不能饮用,只能用来浇灌园中的几棵枣树,也就是鲁迅先生《秋夜》中劈头所说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在我还是中学生的时候,我就在课文中读到了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我曾向授课的语文老师请教过这句话的意思,老师支支吾吾,也未说出个所以然来。其后很久,我都未曾明白鲁迅先生写这句话的深意。而现在,身临其境的我,感悟到了鲁迅先生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境——这是否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呢?这是否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呢?
走出鲁迅先生故居,天上纷纷扬扬下起了雪。踏着落了雪的白茫茫的土地,我在近旁的一条胡同口,找了一家小店铺,喝了两碗羊杂碎汤,全身顿时燥热起来。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寻找鲁迅先生故居的过程以及故居周边的环境,隐隐有一种批评时人淡忘鲁迅先生和漠视文化传承之意。
B.文章中有大量有关天气的环境描写,其作用是渲染阴冷、沉郁的氛围,抒发作者游览鲁迅故居时对鲁迅先生的痛悼和缅怀之情。
C.“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这句话表明了鲁迅先生对革命的漠视和鄙夷,认为革命改变不了社会现实。
D.文章结尾意味隽永,明写因喝羊杂碎汤而全身燥热,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钦佩之情、受鲁迅先生精神感召而内心振奋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