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纷呈,人才辈出。儒释道三家,各有时代的代表人物,风格秀出,商酌辩难而不失其雅量。政治派分、权力攘夺,致使“名士少有全者”,但那个时代有残酷,有杀戮,也有热情,有声音。
那个时代礼赞人才,尊重对手。南朝佛教鼎盛,反佛的声音也能表达。于是辟佛勇士范缜出现了。毕生向往佛门、多次舍身出家的梁武帝带头和范缜辩论,亲撰《敕答臣下〈神灭论〉》,不失风度地据理力辩。梁武帝的《敕答》,经王公大臣会览,六十余人群起诘难范缜,但范缜毫无退缩。而之所以这样,也和梁武帝能够守持思想辩论的规则,不以政治权力剿灭异端有关。诚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缜实在大勇,倘亦有恃梁武之大度而无所恐欤?皆难能可贵者矣。”由此可知,在当时能形成我国历史上的人文鼎盛、著述宏富的一代文化景观,不是偶然所至,而是自有渊源。
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才闸门是如何打开的?寻根索源起来,关键人物不是别人,乃是千秋万世骂名不绝于耳的魏武帝曹操。曹操其人,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是一个活脱脱的奸雄形象,但后世的文史研究者,欲还曹阿瞒历史本真的也不在少数。郭沫若写过《替曹操翻案》;早在郭老之前,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等文章里,就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对曹操给予特殊评价的还有大史学家陈寅恪。陈寅恪在研究魏晋思想的一篇文字里也说:“夫曹孟德者,旷世之枭杰也”,肯定曹操对“转移数百年世局”起了作用。
这个“转移数百年世局”的历史作用,得从曹操的“求才三令”说起。所谓“求才三令”,指的是曹操在建安年间接连颁布的三道广招人才的诏令。
第一令主要表明思贤若渴、求贤之急,迫切希望与贤人君子“共治天下”,因此提出了“唯才是举”的鲜明口号。等于说,只要是人才就好,其他条件均可暂置而不提。
第二令是补充第一令所不够具体者,特别说明,不要怕用有缺点的人才,尤其不必处处都以德行来限人。所以如是,道理在于:“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如果由于人才的某些“偏短”,而废弃这个人才,那么苏秦、陈平都不必用了。
第三令网开更大,提出用人不要讲究出身,不要在乎有没有“污辱之名”。此令词赫然写道:“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甚至即使“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也并非不可以起用。
此三令一出,各类人才、各种人物,河满江泻矣。陈寅恪先生认为,曹氏颁此三令,目的是破除汉以来既有的吏治结构,其打破陈规的作用自必可观,并最终酿成汉魏六朝的人才鼎盛之局。
(摘编自刘梦溪《魏晋的人才闸门是如何打开的》,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北朝时儒释道三家,虽时有激烈的争辩,但也不失包容之雅量,在这样的背景下,皇帝与臣子的争辩也是不失风度地据理力辩。
B.尽管魏晋南北朝政治派分、权力攘夺,有残酷的杀戮,致使“名士少有全者”,但不可否认,那却是一个思想纷呈、人才辈出的时代。
C.范缜敢于以一己之身面对六十余人的诘难,毫不退缩,这与梁武帝能够守持思想辩论的规则,不以政治权力剿灭异端不无关系。
D.范缜的勇敢和梁武帝的大度,二者都难能可贵,作者由此认为,魏晋南北朝形成我国历史上人文鼎盛、著述宏富的一代文化景观,是有渊源的。
【小题2】下列对曹操“求才三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提出了“唯才是举”的口号,即是说,只要是人才,都可以任用,其他条件可暂时不考虑,这反映出曹操在用人方面把才能看得最为重要。
B.在曹操看来,人很难有十全十美的,德行和能力兼而有之的人才并不多见,因此在人才的选拔使用上,无需求全责备,不需要考虑人的德行。
C.曹操在用人上不拘一格,他反对揪着人的出身不放,如果这个人有治国用兵的能力,即使有“污辱之名”,甚至不仁不孝,也可以起用。
D.作者认为,曹操为了破除汉代以来既有的吏治结构,颁布了广招人才的“求才三令”,对汉魏六朝人才鼎盛局面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鼎盛的南朝,虽然政治权利斗争非常激烈,但是当时尊重对手,允许人们表达反对佛教的声音,所以才出现了辟佛勇士范缜。
B.大名鼎鼎、千秋万世骂名不绝于耳的魏武帝曹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才闸门打开的关键人物,他的“求才三令”对“转移数百年世局”起了决定性作用。
C.虽然罗贯中将曹操塑造成了一个奸雄形象,但是后世希望还其本来面目的人不在少数,郭沫若、鲁迅、陈寅恪等都对他有正面的评价。
D.曹操提出用人不要讲究出身,不要在乎有没有“污辱之名”,比如陈平有缺点,傅说出身低贱,但任用了他们,最终能成就江山大业,声著千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2 02:42: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抹黑”一词当代较为流行,是损人脸面的另一种说法。“抹黑”的字面义是涂抹黑色,一般引申解释为丑化的意思。但丑化他人或自己为何用“抹黑”来比喻,抹黑的原始含义是否即为丑化,“抹黑”又是怎样发生词义转换的,这的确是一个有趣的民俗语言问题。
从色彩学上看,黑色是量度值最小的颜色。中国古人从自身生活经验出发界定“黑”之本色,《说文》“黑,火所熏之色也”。(黑)是一个象形字,表示柴火熏烤之后留下的烟垢的颜色。色彩本身无所谓意义,更没有正与邪、贵与贱的分别,色调虽能引起人的一定程度的生物性反应,但作用于人的更主要的是文化的反应。人们常常基于某种文化观念利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好恶之情,赋予色彩以生命,因而色彩在不同的历史社会与文化环境中有着各自的象征意义。
在原始居民的观念中,黑色往往具有某种神性的意义,在世界范围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过黑色魔力的崇拜。 在人的身体上涂抹黑色是一种具有神秘“抹黑”一词的来历是什么?色彩的巫术礼仪,它的原始意义是驱邪祈福、是求吉的象征。
中国曾经有过黑色崇尚的历史传统。对黑色的崇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在仰韶文化晚期与龙山文化时期曾出现了较大量的黑陶器皿,因此龙山文化又被称为黑陶文化。
夏朝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第一“抹黑”一词的来历是什么?个部落国家,它直接继承了尚黑的原始风习,并着意将黑色上升为国家的标准色,将其视为夏朝文化的外部表征之一,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尚黑的服色制度。所谓服色即王者的车马、旌旗、衣服所选择采用的颜色,它是文化意识的礼仪化表现。
夏人的黑色崇尚虽然在夏政权覆亡之后逐渐退隐,但它在一定时期内仍有着明显的影响。这种自史前发生、夏代系统化的尚黑信仰,虽然在中古之后的主流社会中逐渐消解,但在民间社会,尤其在戎羌后裔中得到持久而强顽的习用与传承。这不仅因为它曾经是国俗,更重要的是它本来就是民间的传统。
尚黑习俗,在民间主要遗存在人生礼仪与节日庆典等民俗模式之中。如前所述,黑的本色是“火所熏之色”,我们从众多民间习俗中见到人们所抹之黑均为黑之原色。锅底灰或称锅烟墨,它是灶火的“结晶”,而灶火在一般民众心目中,尤其在少数民族那儿有着特殊地位,它的化身就是灶神,灶神为先秦五祀之一。灶神由火神演化而来,成为居家的火神。云南彝族在火把节前举行祭灶礼,咏祭火词:“火神藏家中,人畜得安宁”。锅底灰的魔力根源于崇火的信仰,凡是有抹黑习俗的地方“抹黑”一词的来历是什么?,同时也程度不一的存留着对火神、灶神的崇拜。
传承于民间的“抹黑”习俗,至今仍在局部地区具有原始的祝福意义。但中古以后的主流社会,随着黄色、红色等级地位的确立与尊崇,黑色日渐沦为贱色。在此前局部意义的应用中,黑色亦曾含有贬义,如墨刑、贪墨等)。黑心肠成为狠毒的象征;“抹土搽灰”成为劫道强盗的代名词。
在长期的黑色禁忌与恐怖中人们自然会有逾来逾强的“恐黑”心理,人们传承了黑色魔力的巫术观念并将其视为一种可怕的魔力,因此,在现代人们的心目中,给人脸上抹黑,不仅不是祝福,而且是令人难以容忍的丑化。“抹黑”这一民间传统的祝福性礼仪行为在当今的公众领域失去了它本真的意义。
【小题1】下面对“抹黑”的字面含义的认识,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流行词“抹黑”的字面义是涂抹黑色,在当代一般引申解释为丑化的意思。
B.早期的“抹黑”——在人的身体上涂抹黑色,是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巫术礼仪。
C.中古以后的主流社会中,黑色渐沦为贱色。“抹黑”的习俗就此完全消失了。
D.抹黑的黑源自锅底灰或锅烟墨,用灶火的结晶抹黑多与火神灶神崇拜有关。
【小题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早期的人类往往认为黑色有某种神性,多多少光都有过对黑色魔力的崇拜。
B.夏朝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第一个部落国家,它直接开创了尚黑的原始风俗。
C.人们常常赋予色彩以生命,色彩在不同的环境中有着各自的象征意义。
D.长期的黑色禁忌与恐怖使人们渐渐形成“恐黑”心理,抹黑变成了丑化。
【小题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色象征热情、活力,黑色常用来象征恐怖与邪恶,这些都是文化观念的反应。
B.色调作用于人的主要的是文化的反应,例如提到绿色我们就到联想到健康与生命。
C.在脸上涂抹黑色,对镜贴花黄,过年、新婚用红色,抹土搽灰都曾经代表祝福。
D.无中生有的爆料,编造轰动绯闻,故意毁人声誉,都是公共生活中抹黑他人的行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叶嘉莹——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

“我一生,70年从事教学,我觉得这真是我愿意去投入的一个工作。如果人有来生,我就还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庆典上,叶嘉莹将自己与诗词的情缘娓娓道来。她满头华发,却散发着诗意的青春;她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她要以悲观之体认,过乐观之生活……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

叶嘉莹对诗词的兴趣,从幼年便开始了。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一个四合院内。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旧学修养很深的伯父叶廷又,常与侄女谈诗吟词。如今大家听叶嘉莹讲课,往往觉得她的吟诵最具特色。殊不知,当今年轻人很难掌握的平仄声律,她从幼时便已熟知。

叶嘉莹一生命运多舛。“七七事变”后,其父随国民政府南迁,与家中断绝音讯;17岁时再罹丧母之痛。带着两个弟弟在厄运中挣扎,她开始试着用诗词去抚平内心的创痛。“窗前雨滴梧桐碎,独对寒灯哭母时”“本是明珠掌上身,于今憔悴委泥尘”……这些引人恸哭的诗句,成为她一生诗词创作的开端。

1941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成为古典诗词名家顾随先生最得意的门生。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

20世纪40年代末,叶嘉莹离开故乡,开始了一生的漂泊。从北平到上海,从台北到波士顿,从密歇根到温哥华,时空变换,唯有诗词是她不变的追求。“我一生一世都喜欢古典诗词。”叶嘉莹如是说。对她而言,诗词融进了她的生命,她也将生命写成了诗词。“我想到古人说的‘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那去来之间是怎样的匆匆?’”回首来路,叶嘉莹表示,自己的一生趣向就是“把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美好的精神文化传承下来,不要把它断绝。”70年的教书生涯,叶嘉莹为无数人传道授业。从天真孩童到耄耋老者,无不从她的讲授中品味诗词之大美,体悟中华文化之深邃。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温家宝在中南海紫光阁,亲自为叶嘉莹致送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的聘书。那一年,叶嘉莹88岁。

“我的愿望只是想把我自己心中的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作为一点星火,希望能借此也点燃其他人,特别是年轻人心中热爱古典诗词的一点星火,相信我国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生命与智慧,必将在神州大地上展现出一片璀璨的光华。”叶嘉莹说。

“古典诗词是宝贵的传统文化瑰宝,我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来者。”叶嘉莹,满头华发,一袭黑裙,百花罩衫,一枚珍珠胸针……90岁的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4年5月12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中的“有心”一词含蕴深厚,包含了叶嘉莹先生在苦难人生中对诗词的坚守与热爱。
B.恩师古典诗词名家顾随先生在给叶嘉莹的信中不仅对她取得的成绩表示了肯定,还对其开创一派词学有着深厚的期望。
C.从“独对寒灯苦母时”到“眼流涕泪心狂喜”,我们分明能够看到叶嘉莹先生的坎坷人生和投身祖国怀抱时的欣喜之情。
D.70年的教书生涯中,叶嘉莹先生为她的学生传道授业,他们无不从她的讲授中品味诗词之大美,体悟中华文化之深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交代“她满头华发,却散发着诗意的青春”,正好与文章结尾她那清荣、高雅的气质相呼应,塑造了叶嘉莹先生清俊脱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形象。
B.因为挚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瑰宝——古典诗词,叶嘉莹先生以“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的责任与坚守仍旧奋战在教育第一线。
C.回归故土的叶嘉莹先生,设立奖学金、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积极参与诗词文化的普及工作,受到了温家宝同志的亲切接见。
D.数十年的漂泊困苦和晚年设置奖学金奖掖后进,就是叶嘉莹先生“以悲观之体认,过乐观之生活”的真实反映。
【小题3】请结合材料说说你对标题“叶嘉莹——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节选)

袁行霈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

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大” (《周书·君陈》)。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老子》也说:“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天”,臻于“道”,臻于“久”。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我们引为骄傲的山西应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战国时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我想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上。孔子有弟子三千,“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明社会的包容度很大。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儒、释、道三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等等。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数民族。而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远离故国在唐朝任职。

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唯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节选自2011年《新华文摘》,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融入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后逐渐消亡。
B.我国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也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山西应县木塔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
C.除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外,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D.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中华文明的许多文化遗存除了散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外,还散布在全国各地。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儒、释、道三家并用,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说明唐朝文明的包容性在思想、艺术等很多领域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在唐代诗歌中就可见一斑。
B.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唐朝统治者比较注重通过科举考试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建立功业。
C.唐朝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唐朝政府的军队中就有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少数民族的人做了将军。
D.孔子有弟子三千,同时“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而且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致使当时社会的包容度很大。
【小题3】为什么“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祝蜣螂南行

黎先耀

①蜣螂者,俗称屎壳郎也。现在居然为这种被人们讨厌的“逐臭之夫”祝福,未免使人发笑。

②可是,让屎壳郎照镜子——臭美,开先河者,是被人称为昆虫诗人的法国科普作家法布尔。他的名著《昆虫记》赞颂蜣螂,称它们为“清道工”,因为蜣螂逐臭,就是为我们除污:蜣螂扁阔的头前,一排钉耙似的硬角,用来掘割粪土。它带锯齿的前腿像是扫帚,用来收集粪土,把粪土放在长着尖爪的后腿间,搓转成丸,然后推回地下巢穴,储作食物。

③蜣螂推着比它们身体大得多的粪球前进,从不避陡坡险沟,常常快推到坡顶,又连球一齐滚下来,一只蜣螂推不动,就两只合作,一前一后,齐心协力推,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因此,有一种蜣螂,生物学家给它取名为希腊神话中罚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我国民间也称蜣螂为“推车客”。

④据说古代埃及人认为蜣螂搓推粪球,有如运转天上的星球,所以称它为“神圣的甲虫”。古代也有说蜣螂坏话的,如希腊的伊索就写过一篇叫“蚂蚁与屎壳郎”的寓言,把蜣螂讥讽为不爱劳动的乞食者,但那是“不实之词”。我国古代药书中记载,蜣螂,甚至蜣螂转丸,都能入药,可治不少内外科的疾病。所以,屎壳郎确非害人虫,不能顾名掩鼻。

⑤我们现在要为蜣螂祝福,是因为今年我国长江流域的一种“神农蜣螂”,应澳大利亚有关科研机构的“邀请”,离别故土,远渡重洋,到澳大利亚东南部湿热地区去安家落户。澳大利亚现在有几千万头牛,每天排出的牛粪,要覆盖约4000平方千米的草场;牛粪还滋生蝇类,更是害上加害。从中国请去的蜣螂的任务,就是去帮助清扫那里广阔的大牧场。

⑥澳大利亚难道没有蜣螂?有是有的,但是本地的蜣螂只爱吃袋鼠粪,牛粪不合它们的胃口,它们不愿问津。这就像牛虻爱吮牛血,狗蝇只叮狗身一样,是昆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生活的本能。

⑦澳大利亚为什么没有以牛粪做食料的蜣螂?这有地质历史和生物进化两方面的原因。澳大利亚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和印度洋之间。可是在古老的地质年代,它是与其他大陆相连的。到了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由于地壳运动和大陆漂移,澳大利亚才与亚洲大陆分离,后来又与南极洲分开。那时候,地球上生物进化的历程还处于哺乳动物的早期阶段,才出现一些原始的兽类。由于长期地理隔离,动物种类又单一,澳大利亚一方面成了鸭嘴兽和袋鼠等一些原始哺乳动物的乐园,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哺乳动物在当地环境中继续向前进化。现在在澳大利亚陆地生活的一些有胎盘类的动物,如马、牛、羊、猫、犬、豕,甚至鼠类,都是十八九世纪人类从欧、亚等其他大陆带去的。牛是带去了,但清除牛粪的蜣螂却没有带去。因此,澳大利亚现在缺乏以牛粪做食料的蜣螂。

⑧达尔文等人曾举出“猫—田鼠—野蜂—三叶草—牛”食物链的有名例子,揭示了当时英国畜猫有利于养牛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同样的道理,澳大利亚引进我国产牛地区的蜣螂,如果繁殖成功,对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将是有益的。

⑨我国的牧民中有句谚语,“鹰眼、鹿腿、屎壳郎的鼻子”,用来称赞草原上有些动物的某种器官特别灵敏。蜣螂的嗅觉确实非常敏锐,无论哪里有了人畜粪,它们不怕关山阻挡,很快就会闻风而至。中澳相距万里,又远隔重洋,蜣螂的鼻子虽灵,想过去也只好望洋而叹。现在,中澳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天涯咫尺,地理隔绝的鸿沟已经消失。今天,在澳洲袋鼠出没、牛羊遍野的美丽富饶的草原上,从我国引进的油亮壮实的黑甲虫们,正在那里勤奋地打扫牧场哩。

⑩让我们祝蜣螂们成功吧!

(选自《莼鲈之思》,有删改)

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加以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杨锦

①日暖云轻的清晨,捋一捋惺忪的睡眼,携一阵恣怠,于巷间徘徊,惬几丝凉意,忆几个暖季。那时,他静憩树旁闲观戏蚁,她端坐窗前捧书低吟。那时,可静赏月景,彼此欢声笑语,但如今却适逢几份雾气已渐看不太清。

②在雾色中踱步而行,似有种雾里看花的意境,巷口的青石板已渐烙印上岁月的痕迹,苔色一层深似一层,似乎在用老者深邃的眼神会意着我:“你还记得什么?”或许它应被我们遗弃,或许应被人们想起。踏着这份沉重的绿意,我仿佛回至从前。

③巷道间,三两好友肩并肩有说有笑,有时彼此抒发愤懑的情绪,有时则互相逗笑,于谈笑间我们俯身静待栀子花的开放,抬头赞咏梅花傲霜斗雪的挺立,直视眼前淡竹昂扬的姿态。我们越走越远,或被栀子花迷住,或被梅花折服,被淡竹所倾倒,已渐渐在雾色中探寻不到彼此的踪迹。

④独倚窗前,一页页翻动着仅余的残页,嗅着,看着,听着岁月的琐屑,几阵雨纷至沓来,或有“风雨故人来”的感受,我想忆起什么,但终被烦躁的心绪打消。

⑤隽几份诗情,只身单骑,或近观戏花,或俯身低吟,间或舞动马鞍飞驰旷野,倦了便用水轻拭去倦意,继而于溪边款款而行。霎时,遥闻几阵羊群觅食的天籁之音,简单而又悠长,清脆而又深远,抬头可窥见毫无他色的天宇,蓝的那么虚幻,洁得那么彻底,竟让我饕鬄般的一览无遗。

⑥路边走走停停,原野上四处探寻,一路有无数的风景,我本应庆幸,我本应欣喜,只是我的心绪已渐觉沉重,不是风景不好,而是很多东西已经逝去。

(节选《散文网精选》)

【小题1】下列关于本文的分析和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她”“他”代指与作者感情要好的同桌,表达作者对同桌的思念之情。
B.作者于第④中产生的烦躁心情是因为那阵雨纷至沓来而导致的。
C.通读全文可知作者主要以“愁”、“叹”为情感线索进行行文、抒情。
D.本文是抒情性散文,通过环境描写的变幻来体现作者复杂的心情,最后以“很多东西已经逝去”落笔表达对物是人非的遗憾与感慨之情。
【小题2】作者为什么以一个“寻”字为题?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最后一段中“很多东西已经逝去”,请简要分析作者认为逝去的应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