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问题。
材料一:
“十一”旅游黄金周,也是不文明旅游高发时段,除了吸引密集关注的刻字情侣,顺手检索还可看到“游客在景点随意丢弃垃圾、吸烟打牌”“郑州植物园内草木被毁”之类的新闻。不文明旅游,所在多矣。每当此时,再借出鲁迅那句“公共的东西落在外行手里他便糟蹋完”竟有陈词滥调之感。
游客在景点的不文明行为,早已屡遭诟病。有人总结了几种不文明旅游的类型:随意攀爬型、乱刻乱画型、乱扔垃圾型、不文明合影型。若有心观察,几乎每一个景区都会出现至少其中一种行为。游客在景区任性而为,几乎成为一种旅游亚文化。
本质来说,不文明出游频发,是国民精神文化层次与经济实力出现了断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洲、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同样出现过此种情况。让节假日文明旅游成为一种习惯,要承认现实,也要从个体与外在制度等维度提升国民素养。
(摘自《新京报》社论)
材料二:

材料三:
一些中国人有普遍而顽固的“小毛病”,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公民钱包鼓了,但文明素质却没跟上。正是由于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便后不冲厕的中国游客多了,境外的旅游胜地才会出现用中文特制的“请勿随地吐痰”“请勿随手扔垃圾”“请便后冲厕”的警示牌……文化差异造成的“水土不服”也是原因之一。有一些境外旅游中发生的不和谐或“歧视”事件,和文化差异造成的误会有关。餐间相互敬酒是中国酒文化的一个内容。而在西方饮食文化中,喝酒是一种品味或享受。饮酒适量,举止不失态,才是教养有素之人应有的风度。有中国游客就因为在飞机上或餐厅里喧闹饮酒遭到制止而起争执。所以,出境文明旅游的要求中,就包括要尊重当地人文化礼仪和风俗习惯。你不了解国外当地的文化习俗和法律规则,肯定会出现“文化冲击”带来的不适感。
现在全国上下都已经充分意识到中国公民文明旅游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政府的重视、旅游业管理的加强,将会带动中国公民旅游的进一步文明和规范。
(摘自葛晨虹《专家建言:文明旅游需要引导》)
材料四:
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加强旅游交通、景区景点、自驾车营地等设施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迎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这不仅是连续第三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旅游,也是第一次将旅游产业作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基础,整体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30多年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以景点景区、宾馆饭店建设为主,可概括为景点旅游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和路径为现代旅游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目前已经进入大众旅游时代,且游客以自助游为主,景点旅游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和游客的需求了,这就要求旅游业必须要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
近几年,我国公民出境游出现了一些游客在境外的种种不文明行为,有游客个人素质问题,也有社会舆论过于包容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还在于我们的文明培育、行为养成不到位,惩治恶习的法规不健全,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必须从每个公民做起。
(摘自《新京报》《“供给侧”“文明旅游”成两会热词》)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那句“公共的东西落在外行手里他便糟蹋完”完美诠释了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B.出境文明旅游,要尊重当地人文化礼仪和风俗习惯,了解国外当地的文化习俗和法律规则。
C.材料二中,绝大多数人在旅行途中都有过不文明的表现,但能认识到错误,愿意改正。
D.旅游不文明现象已经受到全国上下的重视,国务院连续三年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旅游。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境外的旅游胜地出现的中文特制的“请勿随地吐痰”“请便后冲厕”等警示牌,说明中国人旅游的文明程度需进一步提高。
B.不文明旅游在黄金周期间高发,如随意攀爬、乱刻乱画、乱扔垃圾等,每一个景区都会出现至少其中一种行为。
C.由于一些公民钱包鼓起来了,但文明素质却没跟上,导致中国人在旅游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普遍而顽固的“小毛病”。
D.材料二显示,在旅行团中,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不尊重当地风俗,其次是随地吐痰、随手丢垃圾等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E. 中国旅游已经进入到大众旅游时代,在此背景下,为适应旅游业发展和游客的需求,要以景点景区、宾馆饭店建设为主。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分析如何改善旅游中的不文明现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05 07:16: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古代风起云涌的政治变革浪潮中,土地问题总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纵观中国古代政治史,为君者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把土地和附着在土地上的人民牢牢控制在手中,这就需要通过一系列制度的推行来实现。西周建立后推行分封制与井田制,使得王权和土地开始真正结合在一起。

与此相适应,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往往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商末周初的政治变革在历史上影响甚巨,其以“授民授疆土”为核心的封建体制便是最重要的代表。周初重器大盂鼎铭文中记载了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盂的贵族土地、人民的情形,就是这一制度的生动写照。作为配套制度而行的井田制在当时也举足轻重。春秋中期以后,以井田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走向瓦解,新的土地关系与生产关系开始出现,由此引发了政治领域内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变法,便抓住了土地这一关键问题,在地方行政和土地分配两方面完成了新旧制度的更替。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的两千多年间,以皇帝为主导的中央集权体制日益巩固,土地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稳定。

西汉中期以后,聚敛了大量土地与财富的地方豪强严重危及了中央的统治。对此,大儒董仲舒曾建议通过“限民名田”来抑制土地兼并,但未被采納。自此以后,严重依赖地方豪强的中央政权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最终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达数百年的门阀政治。中央对所辖区域内土地与行政权力的控制越来越弱,反过来又促使中央政权对土地关系地方行政运行机制进行调节与整顿。于是,在隋唐北宋时期,中国历史上又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政治与土地变革。

隋朝建立,推行均田制。这些本应在打击豪强大族势力方面效果显著的措施,在当时的情况下却稍显操之过急,根基未稳的隋王朝也迅速覆亡。随后崛起的李唐政权在土地分配方面延续并完善了均田制。使得唐朝开始走向强大;但自天宝之后,中央政权失去了对地方行政的主导权,出现了藩镇割据、边疆不守的局面,以此走向消亡。此后,北宋政权所进行的改革仍然是以土地的控制与分配为中心,将地方权力大都收归中央, 改变了地方势力“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的局面。

元明清三代,虽然最高统治者的民族身份不同,但他们采取的政策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与两宋时期边患屡兴相比,元明清对边疆的控制也明显加强,而黄册和鱼鳞图册、“摊丁入亩”等政策之所以能够推行,依靠的正是国家对土地所有与分配体系的绝对控制。

中国古代政治变革与土地权力发展的关联使我们认识到,土地与中央集权抑或君权的一体化在全国范围 内形成了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高度统一,土地与君权的联动机制也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较为固化,在一定程 度上制约了新的政治因素的萌生与发展。而当土地与君权出现矛盾冲突时,往往会出现政治危机甚至政权更 迭,这又促使掌权者不得不采取措施,以缓解矛盾冲突。

(摘编自刘伟《土地问题决定中国古代政治走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B.商鞅抓住土地这个关键问题所推行的变法,使得中国土地制度保持了两千多年的稳定。
C.隋朝统治者为打击豪强大族势力推行了均田制,可惜操之过急,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D.封建君王只要推行一些制度,将土地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就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提出观点,通过朝代先后顺序列举了中国古代历代政治变革中非常重视土地的问题。
B.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往往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经济制度与社会变革关系紧密相关。
C.中国古代的土地与政治君权的一体化,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较为固化,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君
权。
D.文章结尾提出了掌权者在政治危机甚至政权更迭时,就会采取一定措施遏制新的政治因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西周建立至春秋中期,井田制的地位可谓是举足轻重,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井田制逐步消亡了。
B.西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依赖地方豪强,没有能力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为后来的门阀政治提供了条件。
C.李唐政权因在初期延续并完善隋朝的均田制而走向稳定和强大,后因失去了对地方行政的主导权,出现了藩镇割据、边疆不守的局面,以此走向消亡。
D.元明清除了都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外,土地政策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都对土地所有权与分配体系绝对控制。

同类题2

乡村的光

耿 立

①光是乡村的支撑,是乡村的灵魂,光是温暖的。它的脚跟无处不在,随便在哪个地方,沟渠柴垛,或者狗窝,你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是它挽高了树,挽高了房檐,使乡村有了邃深和辽远。

②每次回家,我都感到对老家木镇的光的不适应,走在路上,总像踩在了堆积着光的草垛上,脚步踉跄。见到它,我像做错什么似的,眼睛就低下去:春天的光发绿,夏季的光发黑,秋季的光发黄,冬天的光发红。

真的,春天的光总是如小手般,一点也不生分地抓挠我的头发衣领,浑身痒痒、燥热,它要扒掉你的衣裳。冬天的光则是懒散的,嫩嫩的,如同穿开裆裤的小孩露出的屁股,让人想摸却又不好意思

④光究竟是什么颜色,没人能弄通,那是杂乱而错综的。你分不清鸡雏和鸟雏嘴角的黄是一种肉色还是一种光。早春的柳条,晚秋的杏叶,是光把冬的光秃变得扶疏,也是光把那种蓊郁删繁就简成光秃。物候是表征,其实是光的脾气才使我们看到了颜色的各种面貌。

⑤缘于光,木镇的一切都有了别样的韵致,即使普通如一絮棉花。在秋深的时候,冬季已在门槛外徘徊,新的被窝刚钻进去还是有点凉。你在昏昏的油灯下,把头蒙进被窝,憋住气,然后狠狠地猛吸一口——那粗布的被子上,满是姐姐或者母亲缝制的针脚,光“哗”的一下就从里头透了出来,包裹着新棉花的清香和阳光的温暖。这岂能是城里的被子所能比拟的?

⑥没有光的黑夜,木镇是惊恐和不可知的,一切都小心翼翼。人们在那个时辰常听到孩子夜哭,那样嘹亮,顺着街筒子跑。要是狗乱吠,大概连夜空的星星也会因惊吓躲藏得无影无踪。又想起小时候的冬夜,蒙在被子里听木梆子打更的吆喝:防火防盗防蜡烛和暖棉被的火罩……

⑦其实那是对光的吆喝,有了光,那惊恐就不会在街筒子里高一脚低一脚地跑了,那些狗也不会在柴垛上嘶嘶乱叫了。

⑧关于光,我又想起在完小读书的时候,用靛蓝的墨水瓶,加上洋铁片做盖子,自制的一盏煤油灯。那灯发散出的光是昏黄的,把我和家里的羊投射到墙上,影子怪异。有时父亲到我住的土屋里,借助煤油灯光,将手指绞在一块儿,在墙上变换出兔子和狗的形象。这使我感受到了油灯光的神奇。我也注意到,风一过,油灯的灯苗就摇晃,父亲的影子也摇晃在了墙上,有些陶醉。

⑨光,使人思索。若有一天木镇没有了光,那会怎么样?那些让我欣喜让我烦忧的东西还会存在吗?其它地方也和木镇一样吗?儿时的我去问父亲,父亲给难住了,说我们去问问队长吧。队长只是苦笑,觉着我们是自寻烦恼。

⑩后来我才知道,不只木镇,天底下的乡村没有不与光发生联系的事物。犁铧下的土在光下酥软,少女的双颊在光下红润,一根草、一朵花、一声蝼蛄的叫,即使远处如逗号的黑黑的鸟巢,都与光有关。光让它显形,它就得显形,光不让它显形,它就无论如何也显形不了。光如同一个教唆者,让土地解开了怀抱,让种子不再安心地沉睡,连我家白狗的领地不再只是门扉和柴垛。

(11)在光的明灭之中,我们还看到了地下蚯蚓对土地的低声问候、家雀伫立在屋檐的弧线、远处老人白发环绕的脑门……陡然睁开眼,光冲着你扑面而来的时候,你会有一种淌泪的冲动。

(12)阳光养料,对于庄稼和人的意义都一样。在光的关怀下,庄稼绿了黄了,人们来了去了,年轻过,年老了。乡村的人一旦年老,就在门旁或者土墙外晒暖。所谓晒暖就是让阳光像晒粮食一样晒人:粮食一晒,内部的细菌和虫卵等坏东西就会死去;人老了,也能在阳光下吸收最后的养料。

(13)一个人一辈子能晒几次暖?谁也说不清。有的老人在晒暖的时候,脖子一梗,就安静地死去了。故去了老人的乡村,像夏季收割完麦子后剩下的麦茬地,麦子没了,阳光还在;即使连麦茬也没有了,阳光也还会在的

(选自2013年3月29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小题1】请赏析第③段中的画线语句。
【小题2】请分析第⑨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家对故乡这个地域的理解带有很大的偶然性,这与其亲身经历有关,而且他们感触环境的差异性,也决定了结果的千差万别。莫言因构筑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世界而举世闻名,这个地方也因为作家而为世人所知。莫言出生于高密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出身底层。底层社会的挣扎和奋斗,使莫言接触最多的是高密典型的底层文化和民间文艺。蒲松龄的《聊斋》、聂家庄泥塑和高密剪纸,是莫言小说中最重要的东西,也是高密地域文化给这位家乡子弟最丰厚的礼物。
在莫言家乡,很多人都是讲故事的高手,“蒲松龄式”的民间作家遍布街巷,这是莫言文学想象力的重要资源之一,莫言就在这种环境接触了地域文化。
与贾平凹受陕西商州和西安古墓、古碑、陶罐和书画等乡土文人地域文化极深的熏陶不同,莫言小学就辍学,使他接触不到更高的文化层级;这一经历,反倒让他沉浸在家乡民间文化和文艺之中。距莫言家乡不远的聂家庄泥塑,憨态可掬,拙朴生动,有一种令人震撼的效果。高密剪纸则既细密繁复,又粗糙无拘,来去放任,具有作品的“未完成性”,像一件件有待进一步加工的天籁作品。莫言小说风格汪洋恣肆,天马行空,语言粗糙,非常有力量,像是还有待进一步修改细琢并最后完成的作品。看过高密聂家庄泥塑和民间剪纸画之后,人们心里便知道何以如此。民间文艺的魂,早走进了莫言的文学世界,构筑了他的文学王国。这些带有奇思妙想和狂悍之气的高密地域文化,以它千百年非凡的艺术力量,塑造了这位当代杰出的小说家。因此可以说,没有高密地域文化,就不会有作家“莫言”。
文学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是需要通过具有当地特色的语言来实现的。不过,深究起来,这乃是作家整个的气质和灵魂问题。这种气质和灵魂,蔓延到他创作的小说作品当中,就构成了这些作品的一个个关键环节,比如叙述的节奏、语言特点、氛围、人物塑造、色彩旋律,等等。莫言的小说一向长于运用色彩,在聂家庄泥塑和高密剪纸里,这些东西比比皆是。他的语言汪洋恣肆、无法控制,我们看高密剪纸那种粗糙和未完成的任意恣肆,也就一目了然。莫言在高密整整生活了21年,基本完成了从出生、成长到性格气质完全固定的生命过程,高密当地的民风早就牢牢铸就在他的整个世界。当然,所谓“当地人”的性格性情虽然大同小异,各呈异彩,但千万条之中,只要有一条被作家接收,便敷衍发展成他整个气质的主要方面,成为他文学世界的灵魂。
很大程度上,莫言小说的语言是高密当地人的语言,一种正直愤激的语言,一种粗糙大气有力度的语言,更是一种充满血性的语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凡是优秀杰出的作家,莫不应此道理。 (选自2015年9月10日《暨南学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经历不同,对地域文化的理解不同,表现在作品中也各不相同。
B.高密地域文化铸就了莫言的气质和灵魂,构筑了他举世闻名的文学王国。
C.高密典型的底层文化和民间文艺,构成了莫言小说最重要的内容。
D.莫言的作品有鲜明的语言特色和地域文化特点,展示了独特的文学世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莫言出身底层,在底层社会挣扎和奋斗过。这都让他能够更多地接触家乡民间文化和文艺,这些人生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B.莫言从家乡“蒲松龄式”的民间作家那里获取了丰富的文学想象力,带有奇思妙想和狂悍之气的高密地域文化成就了他的文学世界。
C.小说作品中的关键环节,如叙述的节奏、语言特点、氛围、人物塑造、色彩旋律等,往往是作家的气质和灵魂的具体体现。
D.莫言在高密全面完成了性格气质完全固定的生命过程,聂家庄泥塑的粗糙和高密剪纸的恣肆发展成他气质的主要方面。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所论观点的一项是
A.《想北平》大量运用具有北京方言特色的词语,呈现出浓厚的京味,缘于北平真正融进了作者老舍的生活,深入到了作家的血肉肌肤之中。
B.鲁迅在《祝福》中描写的鲁镇“祝福”时祭祀的情景、祥林嫂“捐门槛”以赎罪的迷信认识,是受他的故乡绍兴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影响。
C.曹雪芹在《林黛玉进贾府》中能够细致地描绘贾府中复杂的院落、豪华的建筑、华贵的陈设,是因为他谙熟封建贵族家庭的奢华生活。
D.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散文化、抒情化的风格,与湘西山水、习俗和文化的滋养有关,长期的浸润培养了他随心、自由和天然的性格。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西方中世纪的编年体史书起源于基督教会,早期的编年史家大多是生活在修道院的修士。圣奥尔本斯修道院的编年史被认为代表了中世纪教会修史的最高水平,由多位修道士接力完成,最初的开创者是温德欧弗的罗杰。

罗杰编年史以上帝创造世间万物开篇,结束于1235年的记事。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罗杰记录了三代国王统治的历史。在罗杰的笔下,理查一世“勇武善战”,承载着“骑士风范的尊严与荣耀”。而国王约翰在历史上留下的贪婪、无能、刚愎自用的负面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出于罗杰编年史的塑造。

罗杰编年史关注的重点是“人”,出于“教化后人并且向勤奋之人提供帮助”的目的,罗杰关于人生事务的记载堪称丰富多彩。罗杰将记事的目光聚焦于英格兰,详细记载国王与贵族的交往、王国的演变等,行文之间也论及欧洲大陆的事务,诸如罗马教宗写给坎特伯雷大主教以及圣奥尔本斯修道院的书信等。罗杰撰写的编年史以史实丰富著称,他也因此被誉为“中世纪最为杰出的编年史家”。

后世研究者对罗杰编年史做出分析考订,辨认出全书各个部分的内容:447年以前的历史叙述,除了《旧约全书》与《新约全书》的文字之外,抄录或者改写了罗马时期的作品,包括尤西比乌与杰罗姆的编年史文本。447年至1189年的历史叙述中,大量内容借鉴各地修道士编纂的史书,其中包括伯里·圣埃德蒙编年史、比德撰写的编年史。关于1189年至1235年将近50年历史事件的记载,出自罗杰本人的耳闻目睹,堪称全书最有价值的原创内容。抄录前人的文字内容,以此为起点续写编年史,在中世纪早期是一种习以为常的书写方式,各地修道院的编年史大多以这种方式成书。这样的书写方式并非全无益处,对于那些原件业已散佚失传的著述,罗杰的抄录与改写也起到了保存文献典籍的作用。

在罗杰之后,修史的传统在圣奥尔本斯又延续了200余年。这在西欧中世纪历史上十分罕见。研究者推测,罗杰及其后续者从事的是有组织的群体行为。这样的推测合情合理,但是并未获得文献史料的支持。

圣奥尔本斯编年史堪称一部鸿篇巨制,其中承载着非常厚重的文献史料。然而,修道士们何以获取如此广泛而丰富的信息用于历史著述呢?圣奥尔本斯修道院素有修史的传统,不仅珍藏有文献典籍用于修史,而且有机会与其他修道院分享传抄著史成果。圣奥尔本斯是英格兰最为显要的修道院之一,在英格兰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里生活的修道士经常被国王委以重任,有机会进入政治生活的中心地带参与机要,直接从政府获取档案文献。

(摘编自刘城《西方中世纪编年史的代表作——<历史之花朵>》)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罗杰编年史详细记载了包括罗马教宗书信交往等发生在英格兰的重大事件。
B.罗杰编年史中记载其耳闻目睹的历史事件,是这部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
C.修道院修史行为,客观上对原件已经散佚的文献典籍起到了保存的作用。
D.圣奥尔本斯修道院的显要地位决定了在那里的修道士可以直接从政府获取档案文献。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引用编年史中的“骑士风范的尊严与荣耀”,意在表明罗杰褒奖理查一世,和国王约翰形成鲜明对比。
B.罗杰被称为“中世纪最为杰出的编年史家”,因为他是圣奥尔本斯修道院编年史的第一位撰写者。
C.作者运用引证法,引入伯里·圣埃德蒙、比德的实例,证明罗杰编年史借鉴了各地修道士的编纂的史书。
D.文章论及后世研究者对罗杰编年史的分析考订,主要列举了三个时段的材料进行论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西方中世纪的编年体史书大多是由生活在修道院的多位修士接力完成的。
B.罗杰对约翰统治期间臣民反叛行动的详细记录是造成约翰在历史上留下负面形象的主要原因。
C.从罗杰撰写编年史的目的,可以看出他的编年史关注的重点在“人”。
D.从目前的研究看,圣奥尔本斯的修史传统,应该是有组织的群体行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地名进入古诗

彭程

在我个人的经验中,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

目光摩挲过一个个地名,旁边那些或大或小的圆圈或圆点,在幻觉中次第打开。仿佛是岩溶地带大山峭壁之上的洞穴,外部看去并不大,一旦进入,却会发现溶洞宽阔,石笋奇诡,暗河幽深。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地名下,藏匿着自然、历史、民俗……一个物质和精神的丰富浩大的谱系。而与这种感觉几乎同步,此时耳畔也总是会响起古诗词铿锵有力或婉转悠扬的音调,在眼前幻化成为一幅幅画面。

譬如此刻,目光所及之处,是甘肃武威。西汉初,武威为匈奴所占据。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两次远征河西,大败匈奴,为彰显大汉的“武功军威”而命名此地。不过在漫长岁月中,它更为人知的名字是凉州。凉州,地名二字中已经有了凛冽的寒意,入诗,更是漫溢出边地的荒凉和戍人的哀愁。甚至“凉州词”在唐代成为专门的曲调,很多诗人依调填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白石黄沙古战场,边风吹冷旅人裳”……从汉唐到明清,一片愁云惨雾,飘荡舒卷在西北大漠戈壁之上。

如果一个地方是一只瓷器,诗词便是表面上闪亮的釉彩。因为这些诗句,一个原本抽象单调的地名变得具体而生动,有了色彩、声音和气息。一行诗句便是一条通道,让我得以穿越时光的漫漫长廊,驰目于辽阔的天空和大地,徜徉在幽静的山林和庭院,欣赏四时风光,感受八方习俗。

爱默生说过:诗人是为万物重新命名者。有一些地方,虽然早已经地老天荒地存在着,但长时间里都只是一种物质形态的面貌,枯燥粗糙。只有在经过文人墨客的描绘后,才变得具有精神性。诗文是一种加持,为地名灌注了灵动的气质。仿佛出色的匠人手里捏出的泥人,被吹拂进了生命的气息,活灵活现。于是一切大为不同。正如郁孤台,本是僻远闭塞的赣州古城墙上的一处亭台,却因为南宋诗人辛弃疾写有“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词句,而得以广为人知。

当一些地名被再三引用,被反复言说,它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了符号的功能。阳关象征了离别,北邙寓意着死亡。蓬莱是来世的向往,昆仑是仙界的居所。金谷园是奢靡的狂欢,乌衣巷是繁华的落幕……在这样的场合,对这些地名的理解程度,又直接取决于阅读者精神文化的蕴积。没有对母语的热爱,缺乏对历史和传统的沉浸,就难以窥见字面背后的精微和玄奥,难以感知到那些不尽之意,言外之旨,声音中的声音,味道里的味道。

向往某一个地方,反映出的其实是一个人的情感维度和美学嗜好。总有一些地方,最能够与处于某个生命时段的你,产生同频共振。时间和空间的共谋,孕育出某一类文化的气质,精神的风度。而诗句,这时便扮演了有力的证人角色。

青春时代,梦想的栖息地是江南吴越。感官的筵席一场场排开,声音和色彩浑然一体:“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以诗为舟楫,我划入了那一片湖面。在苇荡、乌桕和桑树之间,波光滟滟,莲叶田田。

时光悄然流逝。从某一时刻起,浪漫綺丽的少年轻愁遁隐了,内心开始向往北地的雄浑和寥廓,苍凉和悲怆。“为嫌诗少幽燕气,故向冰天跃马行”,清代黄仲则这句诗,成为一种新的美学召唤。向北,向西,一种迥异的境界在面前展开,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是“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是“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就这样,经由诗句的陶冶,一处地点便不再是单纯的外在客体,而内化为精神世界的某个元件;它又仿佛是一帖试纸,能够检测出灵魂中存在的元素。

古诗词是一棵大树,根系深扎在过去,纷披的枝叶却一直伸展到今天,它永远处于生长中。今天生活的每一种状态,人们情感的每一次波动,大自然的每一副表情,都可以从丰富浩瀚的古代诗歌中,获得印证,找见共鸣,听到回声。一首首诗词,正是一个个的接引者,引领读者步入人生与社会的广阔庭院,在今与昔、恒常与变易的对话中,加深对于世界和生活的理解。

仔细盯着地图上的一个个地名,时间久了,那些圆圈圆点就会幻化成一个个泉眼。想象一番,那些被以不同音调吟诵的诗句,岂不正仿佛泉水的汩汩滔滔之声?

泉水不竭地涌流,诗歌也一代代地传诵。

吟唱着山河苍茫,岁月沧桑,生命浩荡。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1月5日《当地名进入古诗》)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名被反复引用言说,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了符号的功能。每个阅读者看到“阳关”“北邙”,就会想到地名字面背后“离别”和“死亡”的意味。
B.人生的不同时段,总有一些经由诗句陶冶内化为精神世界一部分的地方,与情感维度和美学嗜好发生改变的你,产生同频共振。
C.文章视角独特,以“地名进入古诗”为切入点,表达了作者对古诗词的由衷赞美之意,流露出对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之情。
D.古诗词以历时性的方式,展现了共时性的内容;融入了诗歌中的地名,具有了更丰富的意涵,彰显着民族的文化气质和精神风度。
【小题2】作者说:“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请综合全文概括古诗词的魅力是如何通过地名展现的。
【小题3】本文体现了散文的语言美,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