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全国一多半的省份将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制度。所有省级行政区域均突破文理界限,由学生跨文理选科,均设置“3+3”的考试科目。前一个“3”为必考科目,为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后一个“3”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选考科目,由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命题。
浙江省外语科目和3门选考科目均一年两考,每个学生最多有两次机会;其他省目前对外语科目提供两次机会,很多省份均表示要创造条件增加提供两次机会的科目。
学考的具体安排和作用方面,浙江省实行高中学考与高考科目在同一次考试中相结合的办法。同一科目命制两种试卷,一种为“必考题”(满分70分),作为单纯的“高中学考”;一种为“必考题+加试题”(满分100分),“一考两用”。其中“必考题”的成绩作为“高中学考”成绩使用;“必考题+加试题”作为“高考选考”成绩使用。两种试卷同时在不同试场开考,后一种试卷多半小时的考试时间,其中必考题试题相同。两种试卷的考试均允许学生跨年级参加,每位考生最多有两次考试机会。
其他地区把高中学考区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分开组织考试。合格性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安排,等级性考试一般安排在高三年级,仅限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参加,其中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每位考生只能参加一次考试。合格性考试是高中学生毕业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等级性考试用于统一高考招生。 
(摘自互联网,有删改)
材料二:
2017年高考中,计划在浙江招生的近1400所高校里,有500多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54%不限选考科目,46%设限选考科目,其中设限范围为3门的占33%,2门的占8%,1门的占5%。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组合的考生,可选考95%的专业;选择政治、历史、地理组合的考生,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生,可选考66%的专生,比现行高考34%的选择面,高出近一倍。
各高校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比例

各科目考生选考比例

(摘编自“浙江省教育考试网”刊文《2017年浙江省高考选科组合报告统计》)
材料三: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改革后,学生在校成绩以及综合素质将成为重要的录取依据和参考。根据河南省高考方案,高考招生录取基于“两依据、一参考”。“两依据”是指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就是指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
以河南为例,有专家指出,河南版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在评价内容上,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方面与教育部保持高度一致。但也有其特色,例如在思想品德方面,增加了违规违纪和有无违法情况的评价内容,便于学校管理与记录。
不只河南,全国多省份都明确将综合素质纳入到学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因素。专家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刊文《27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出炉,综合素质成为录取重要参考》)
材料四:
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域均明确要逐步减少、合并乃至取消录取批次。浙江从新高考首届学生毕业的2017年起,除特殊类型(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定向招生等)提前录取外,统一高考招生取消所有录取学校批次,纳入统一高考招生的本科院校和专科(高职)院校同时填报志愿、投档录取。
按专业(类)还是按院校填报志愿和投档录取?志愿设置成为关注焦点。各省级行政区域,基本上都明确高校按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基本上确定了“1门对应即可”的机制。但具体是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浙江在2014年即明确“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实行基于专业的志愿运行模式,录取时直接投档到专业录取,充分尊重学生既要选学校又要选专业的选择权。
(摘编自“南昌教育信息网”刊文《解读全国各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已出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上看,各省级行政区域在突破文理界限、设置“3+3”的考试科目、外语科目一年两考上达成了共识。
B.改革后,试题命制将实行统一命题和自主命题相结合,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必考科目试题,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命制选考科目试题。
C.从2017届浙江考生选考数据看,考生选考受高校各专业指定的选考科目、科目组合可选考专业比例的影响较大。
D.各省级行政区域施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后,只有少数省份改革方案中提及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
【小题3】针对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你认为刚步入高一的学生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请结合材料谈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13 06:19: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你必须跟我走 幽兰
这是最末一班车了
夏天昼长夜短,都快六点了,太阳才不情愿地往西爬。算上那个气喘吁吁跑上车坐到我身边的女孩,正好满座。司机发动车子,满意地吆喝了一句:走着!
一个戴红色旅游帽、身材高挑而瘦削的女售票员利落地跳上车。脸上挂着矜持而优雅的微笑。身边的女孩笑吟吟地把票钱递给售票员,她伸手接过,呆望着女孩,笑容猛地凝住。
女孩脆生生地说:“阿姨,我去邢家屯,得在三里桥下车”
“哦,三里桥。”女售票员诺诺地应声,却紧跟着问,“这个时间没有去邢家屯的班车了,你怎么回家呀,步行?”
“那个路口有很多顺风车的,总有好心人让我搭……”女孩浓密的长睫毛自然上翘,她忽闪着大眼睛,不无得意地说。女售票员欲言又止,认真看了女孩一眼,叹口气,摇摇头。我分明看到她扭过脸的瞬间,眼里噙了泪。
女售票员却再没回头,把决然的脊背直挺挺地给了我。女孩掏出手机,表情温柔而生动,嗯哦着跟男友打起电话。
太阳变成个大红球,努力着一天最后的跳跃。公路两旁的庄稼长势喜人,绿油油、密匝匝的叶子在夕阳下闪着光。大巴车陆续丢下一个个旅人,挟着花香的晚风,飘进车窗,冲淡了越来越空的车厢里的汗渍味道。
太阳落山了,天空变成灰蓝色。女孩不时向窗外眺望,三里桥快到了。女孩低头开始整理身边的几个手提袋。
那桥越来越近,桥那头的路两旁是一人多高的夏玉米,一眼望不到边。桥栏边居然停着一辆黑色轿车。
女孩吐了吐舌头,偷偷笑了笑,她或许在窃喜那是一辆顺风车。
这时候,女售票员突然转过头看了女孩一眼,似乎想说什么,却张张嘴,咽了口唾沫。已经看见三里桥的红白栏杆了,她猛地一把扯下帽子,赫然露出满头白发。她几步来到司机身后,凑近他耳边,低声说着什么。司机诧异地看看她,回头瞥了一眼,又顺她的手指望向窗外,若有所思,使劲点点头。
三里桥就“嗖”的一下被汽车甩到身后。
“停车!我在三里桥下!”女孩“噌”的站起来,喊了一句。乘客们也帮着喊,怎么到站不给人家停车啊!听见没,啥工作态度……“停车,我要下车!”女孩从颠簸的车尾摇晃着,几步冲到女售票员面前。
女售票员伸出双手扶住女孩,她望着女孩,轻声说:“孩子,你别急,你自己下车,我、我不放心,天都黑了……”
“关你啥事啊!我在哪儿下车是我的自由,我家人都在等我。停车,停车!”女孩咆哮起来。
“不行!今天,你必须跟我走!”女售票员脸一沉,声音提高了几度。毋庸置疑的语气突然使骚动的车厢安静下来。她长舒一口气,柔声央求女孩:“孩子,我不要你车钱。阿姨真的是为了你好,我送你去邢家屯!”车厢里有旅客恍然大悟,附和着说,是啊,闺女,晚到一时没事的……人家是好心,你就别生气了!女孩似乎也一下理解了女售票员的良苦用心,不再执拗,悄悄退回到座位上开始拨打手机。
女孩下车的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了,她的男友早就在村口等候。
女售票员把脸紧贴在车门上,望着女孩远去的背影发呆。大眼睛、长睫毛,真的太像我女儿了,还有,庄稼地、顺风车……我的青青!十年了,妈啥时才能找到你啊……”女售票员有些语无伦次地喃喃着。
(选自《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女孩明白了女售票员的良苦用心,才不再执拗,回到座位上,说明她是一个非常善解人意的女孩。
B.小说中的司机非常支持女售票员的做法,协助女售票员送女孩回家
C.乘客先是帮着女孩喊叫,抱怨服务态度不好,后来又劝女孩不要生气,说明这些乘客都是些没用主见的人。
D.女售票员“呆望着女孩”笑容猛地凝住“看到她扭过脸的瞬间”眼里噙了泪,为下文埋下伏笔。
E. 这篇小说温馨的故事,充满着正能量,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时治安的忧虑和担心。
【小题2】小说在刻画女售票员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两处划线的句子都写了太阳,试问,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用意分别是什么?请分别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亲亲土豆

迟子建

(1)如果你在银河遥望七月的礼镇,会看到一片盛开着的花朵。那花朵呈穗状,金钟般垂吊着,在星月下泛出迷幻的银灰色。当你敛声屏气倾听风儿吹拂它的温存之声时,你的灵魂却首先闻到了来自大地的一股经久不衰的芳菲之气,一缕凡俗的土豆花的香气。你不由在灿烂的天庭中落泪了,泪珠敲打着金钟般的花朵,发出错落有致的悦耳的回响,你为自己的前世曾悉心培育过这种花朵而感到欣慰。

(2)那永远离开了礼镇的人不止一次通过梦境将这样的乡愁捎给他的亲人们,捎给热爱土豆的人们。于是,晨曦中两个刚刚脱离梦境到晨露摇曳的土豆地劳作的人的对话就司空见惯了:

(3)“昨夜孩子他爷说在那边只想吃新土豆,你说花才开他急什么?”

(4)“我们家老邢还不是一样?他嫌我今年土豆种得少,他闻不出我家土豆地的花香气。你说他的鼻子还那么灵啊?”

(5)土豆花张开圆圆的耳朵,听着这天上人间的对话。

(6)礼镇家家户户种土豆,秦山夫妇是种土豆的大户。秦山又黑又瘦,他媳妇比他高出半头,叫李爱杰,温柔又贤惠。他们去土豆地时总是并肩走,九岁的女儿粉萍跟在身后,一会儿去捉蚂蚱,一会儿又用柳条去戏弄老实的牛。

(7)秦山一家子爱吃土豆。初秋时令,秦山有一天吃着吃着土豆就咳嗽得受不住了,双肩抖得像被狂风拍打的衣架,只觉得五脏六腑都错了位。秦山咳嗽累了迷迷糊糊睡着了。李爱杰担心秦山,第二天早早就醒了。她发现秦山枕头上有一滩血,一种不祥的想法使她哆嗦了一下。早饭后她左劝右劝,秦山这才答应进城看病。

(8)李爱杰将家里的积蓄全部带上,又关照邻居照顾粉萍。邻居问秋收时能回来么?秦山咧嘴一笑:“我就是有一口气,也要活着回来收最后一季土豆。”

(9)李爱杰拍了一下秦山的肩膀,骂他:“胡说!”

(10)听着妻子恍若回到少女时代的声音,秦山心里有种比晚霞还要浓烈的伤感。

(11)秦山住院后脸色便开始发灰,他觉得人生埋伏着的巨大陷阱被他踩中了。一次,趁没人在旁边,秦山忽然拉住妻子说:“爱杰,要是确诊是癌,咱可不在这遭这份洋罪,我宁愿死在咱家的土豆地里。”

(12)检查结果很快出来了。当李爱杰被医生叫到办公室后她知道一切都完了。

(13)医生说:“晚期肺癌,已经扩散了。”

(14)李爱杰只觉得一下子感觉不出阳光的存在了。为掩饰内心慌乱,她回去时特意从住院处门前的花坛上摘了一朵花掖在袖筒里。秦山正在喝水,李爱杰趁他不备将花掏出来:“闻闻,香不香?”

(15)秦山深深闻了一下,说:“还没有土豆花香呢。”

(16)“土豆花才没有香味呢。”

(17)“谁说土豆花没香味?它那股香味才特别呢,一般时候闻不到,一经闻到就让人忘不掉。”

(18)李爱杰凄楚地笑了,就着这股笑劲,她装作兴高采烈地说:“咱得高兴一下了,你的病确诊了,就是普通的肺病,打几个月的点滴就能好。”

(19)“没有大病当然好。”秦山说,“咱都来了一个多礼拜了,该是收土豆的时候了。”

(20)“你放心,咱礼镇有那么多的好心人,不会让咱家的土豆烂到地里。”李爱杰说。

(21)“自己种的地自己收才有意思。”

(22)第二天下午,李爱杰一进病房就傻了眼。秦山不见了,病服堆在床上,床头柜上的饭盒不见了,床下的拖鞋也不见了。秦山会不会去死呢?这些天她哭了几场,尽管回病房前洗了好几遍脸,又站在院子中平静了一番,可她红肿的眼睛也许让他抓到蛛丝马迹了。他没有告别就走了,看来是不想活了。她去江边、铁路交叉口以及公园幽深的树林,一切可以自杀的场所几乎都跑遍了。天黑的时候,仍不见秦山的影子。

(23)极度焦虑的李爱杰突然意识到秦山一定是回礼镇了。一个要自杀的人怎么会带走饭盒、拖鞋等东西呢?

(24)李爱杰赶回礼镇时,远远就看见秦山猫腰在自家的地里起土豆,粉萍跟在他身后用一只土篮捡土豆。正是秋天的午后时光,没有一丝云,凉爽的风在东游西逛。秦山穿着蓝布衣,阳光沉甸甸地照耀着他,他在明亮的阳光中闪闪发光。李爱杰从心底深深地呼唤了一声:“秦山——”双颊便被自己的泪水烫着了。

(25)收完土豆后,秦山消瘦得越来越快,他常常痴迷地望着李爱杰一言不发。秦山在下雪的日子里挣扎了两天两夜,终于停止了呼吸。

(26)礼镇的人都来帮助料理后事。出殡那天,天寒地冻,墓穴挖不深,要去拉一马车煤渣来盖坟,待到春暖花开再培新土。李爱杰突然阻拦道:“秦山不喜欢煤渣。”她拎着几条麻袋走向菜窖,吩咐几个年轻力壮的人:“往麻袋里装土豆吧。”大家都明白李爱杰的意图,于是就一齐动手捡土豆。不出一小时,五麻袋土豆就装满了。

(27)礼镇人看到一个不同寻常的葬礼。秦山的棺材落入坑穴,李爱杰上前将土豆一袋袋倒在坟上。只见那些土豆咕噜噜地在坟堆上旋转,最后众志成城地挤靠在一起,秦山的坟豁然丰满充盈起来。雪后疲惫的阳光挣扎着将触角伸向土豆的间隙,使整座坟洋溢着一股温馨的丰收气息。李爱杰欣慰地看着那座坟,想着远在天上的秦山会一眼认出他家的土豆地吗?他还会闻到那股土豆花的特殊香气吗?

(28)李爱杰最后一个离开秦山的坟。刚走了两三步,忽然听见背后一阵簌簌响动。原来坟顶上一只又圆又胖的土豆从上面坠了下来,一直滚到李爱杰脚边,仿佛一个受宠惯了的小孩子在乞求母亲至爱的亲昵。李爱杰怜爱地看着那个土豆,轻轻嗔怪道:“还跟我的脚呀?”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爱杰在听到诊断结果后,内心绝望的同时还记得在回到病房前摘一朵花来掩饰自己的慌乱,这一侧面描写传神地表现了她的坚强与细心。
B.秦山不顾自己身患绝症也要回家,是因为他想在生命最后时刻赶回来亲手收获土豆,也缘于他对家庭深深的责任感,不想成为家人的负累。
C.小说中秦山的几处对话突出表现了他对土豆的深厚情感,使他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同时也暗示了后文他瞒着妻子跑回家去收土豆的情节。
D.小说善于在叙述过程中捕捉富于抒情意味的典型意象,文中多次出现的土豆花,就与人物的生活相契合,并传递出一种朴素与温情的意蕴。
【小题2】如何理解小说第(2)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小题3】迟子建曾说:“如果说这篇小说有独特之处的话,那就是死亡的阴影被摆脱了。”请结合文本分析,小说如何使“死亡的阴影被摆脱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选编自《房地产投资增速第三个月低于10%明年房价大概率稳中有降》,澎湃新闻2018年12月14日)
材料二:
从房价走势看,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二手房价率先回落,并逐步向二线城市扩散,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10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二手房价格环比下跌的城市有14个;较9月份增加一倍。另据中国指数研究院调查,11月百城新建住宅均价环比上漲0.27%涨幅较10月回落近0.2个百分点。从土地购置看,2018年1-11月,全国300个城市共流拍613宗住宅用地,流拍的总规划建筑面积约为2017年的2.3倍。从运行指标分析,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商品房销售面积出现增速同步回落情况,这些情况表明楼市高温已经消退,市场预期出现松动,热点城市房价回落,房地产市场正面临着方向性选择。
房地产市场的稳健选行关系着宏观经济稳定,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外部冲击和内部转型双重压力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健运行,避免房价大起大蕊既是保持宏現经济稳定的重要基础,也是经济韧性的重要体现。一方面,我国城镇化进程尚未结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客观上也需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房地产业对其他行业具有较强辐射和带动效应,也是我国家庭资产主要配置领域、房价波动将加剧经济金融波动。因此防范房地产泡沫风险,既要有效控制房价非理性上涨所形成的风险累积,也要高度警惕房价快速下行带来的泡沫破裂风险。
(《深人落实“房住不炒”避免楼市大起大落》,新华社2018年12月13日)
材料三:
未来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更加错综复杂,房地产结构性泡沫高悬楱市未来走势存在多种可能。总体上,小幅调整是大概率事件。在没有重大政策转向和意外事件冲击的情况下,总体市场转向降温通道,不会出现剧烈波动,但可能会有起伏和波动。城市分化可能再度出现,未来一年,一二线城市总体上市场上行压力有所增加,未来趋势由增长主导;三四线城市市场向下的压力加大,库存可能再度增加。
楼市还存在四个问题:一是住房发展的总量与结构性问题。住房存量水平超前,潜在供给巨量。二是市场预期变化更加扑朔迷离。三是行政调控弊端逐渐凸显。长期过度使用行政措施,产生大量意料不到的问题,导致市场乱象加剧市场风险,使得行政调控作用下降,市场调节机制无法发挥有效作用,扭曲了市场供求关系,导致房地产泡沫扩展。四是制度性改革推进速度依然缓慢。
政府应同时管好预期、完善调控和加快改革。第一,稳定房地产市场预期,同时剔除预期泡沫。第二,完善房地产调控政策,防范楼市双向剧烈波动。第三,下决心改革基础制度,加速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出房地产税。实行渐进式方案,只对新交易住房启动征收方案,即住房家庭如果一旦交易将统计其全部住房面积,并按照起征点开征,不交易的住房暂不征收;二是打开市政债券。探索以房地产税和基础设施未来收益作为未来还债资金流,发行市政债券,填补因土地财政退岀留下的地方政府支出缺口,开辟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正规渠道;三是出土地财政。调整中央和地方的财税关系。改革中央与地方关于土地出让全的分成制度。深化住房制度改革。重新确立商品性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比例关系,加快完善租售并举制度
(《改革让中国楼市行致远——《中国住房发晨报告(2018-2019)》总报告》经济参考报2018年12月125)
(注)①环比:属统计术语。是本期统计数据与上期比较,例如2014年7月份与2014年6月份相比较。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18年8月份到11月份,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和销售额的增速均持续下滑。
B.2018年10月70个大中城市二手房价与11月百城新建住宅的价格变化及土地流拍等情况显示楼市高温已消退。
C.房地产市场泡沫如果因为房价大起大落或快速下行而破裂,再加上外部冲击和内部转型压力,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将受到严重危胁。
D.未来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会更加错综复杂,但总体来看,房地产市场将转面降温不会出现剧烈波动,但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房价都将趋于平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4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增速降至了最低点,而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及销售额增速也降至最低点。
B.从房价走势米看,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二手房价回落带动了二线城市二手房价的回落,这是市场预期出现松动的表现。
C.目前楼市存在的四大问题均是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干预造成的,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减少千预,让市场真正发挥作用。
D.要解决好房地产市场的问题,政府部门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稳定预期;完善调控政策改革基础制度建立长效机制
【小题3】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让生命,享受美好
吴晓波
每个父亲,在女儿十八岁的时候,都有为她写一本书的冲动。现在,轮到我做这件事了。“你应该还记得,从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问你一个问题:你长大后喜欢干什么?”
第一次问,是在去日本游玩的歌诗达邮轮上,女儿小学一年级。她的回答是,游戏机房的收银员。那些天,她在邮轮的游戏机房里玩疯了。
后来,我又一次次地问她这个问题:“你长大后喜欢干什么?”她又一次次地更换自己的“理想”:海豚训练师、宠物医生、词曲作家、花艺师……
十六岁的秋天,因为我和妻子签证出了点状况,初中毕业的她独自拖着两个大箱子就去温哥华读书了。妻子在女儿身后泪流满面,我对她说,这个孩子从此独立,她将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大学、工作和城市。
在温哥华,她过得不错:学会了照顾自己,有了闺蜜圈,第一次独自旅行,还亲手给妈妈做了件带帽子的运动衫。她的成绩也不错,期末得了全年级数学一等奖。我们全家一直在讨论她以后该读哪所大学。
又过了一年,我带她去台北旅行,我又问她:“你以后喜欢干什么?”她突然说:“当歌手。”这回她貌似是认真的,好像一直在等我问她这个问了好多年的问题。
然后,她滔滔不绝地谈起自己对流行音乐的看法:谈了对中国当前造星模式的不满,谈了日韩公司的一些创新,谈了她自认为的歌手地位和市场空间。在她的眼睛里,我看见了光。
作为一个常年与数据打交道、靠理性分析吃饭的父亲,我提醒她说:“如果按现在的成绩,两年后你考进全球排名前一百位的大学,大概有超过七成的把握,但是,你成为一名二流歌手的概率大概只有百分之十,你得想清楚了。”
她的目光好像没有游离,她说:“我不想成名,我就是喜欢。”那一刻,我打心眼里认同了女儿的回答。
在我小时候,没有人问过我这个问题。从一年级开始,老师布置的作文“我的理想”,我写过要当解放军战士、科学家、宇航员,现在想来,这都是大人们希望我们成为的那种人,其实大人自己也成不了。
这样的后果很可怕。有一年,我去四川大学讲课,一位物理系在读女博士问我:“吴老师,我应该如何选择职业?”我问她:“你为什么要读物理,而且还读到了博士?”她说:“是父母让我读的。”“那么,你喜欢什么?”她说:“我不知道。”
喜欢,是一切付出的前提。只有真心喜欢了,你才会去投入,才不会抱怨这些投入,无论是时间、精力还是感情。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国家、每个时代、每个家庭的年轻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喜欢的未来。所以,如果你侥幸可以,请千万不要错过。
女儿退掉了订好的回温哥华的机票,在网上办理了退学手续,我为她在上海找到了一间音乐学校。
过去的一年多,她在那间学校学声乐、舞蹈、谱曲和乐器。每天一早上进琴房,下午才出得来,晚上回到宿舍,身子就跟散了架一样,她终于知道把“爱好”变成“职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到现在还不知道她学得怎么样,是否有当明星的潜质,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她确乎是快乐的。
生命就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在遇见这句话之前,我一直被职业和工作驱赶。我不知道生活的快乐半径有多大,什么是有意义的,我想,这种焦虑一定缠绕过所有追问过生命价值的年轻人。是这句话突然让我明白了,原来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你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否是“美好”的。后来,当我每做一件事情,我便问自己,你认为它是美好的吗?如果是,那就去做吧,从这里出发,我们去享受美好。
现在,我把这句话送给十八岁的女儿。
来年的一月中旬,她将去香港,接受一家美国音乐学院的面试。
说实在的,我的十八岁的女儿,我不知道她的未来会怎样,就好比圣诞树上的那只礼盒,里面到底是空的,还是真的装了一粒巧克力。
(选自《2015中国最佳散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我”这个形象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我”一次次地问女儿,“你长大后喜欢干什么”,体现了一位父亲对女儿成长的关心与爱护。
B.“我”在女儿放弃颇有前途的学业,选择了当歌手时,没有干涉和阻止,可见“我”对女儿的溺爱。
C.“我”在女儿退学之后,为她找到一间音乐学校,用实际行动表示了对她的支持,体现了“我”的开明。
D.“我”为女儿理性分析了考入世界名校与当歌手的利弊得失,展现了一个理智父亲的形象。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16岁的女儿独自拖着两个大箱子去往异国他乡,妻子在女儿身后泪流满面,表现了妻子的软弱无助。
B.女儿对流行音乐的看法,可以看出她对歌手这一职业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开始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
C.“我”在四川大学遇到的女博士生,一直按照父母的意愿安排自己的人生,缺乏主见,造成选择职业的迷茫。
D.面对女儿有些任性的职业选择,“我”选择了理解与支持,“我”并不在意她学得怎样,只是可以肯定她是快乐的。
【小题3】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记叙了女儿在学业即将有成时却突然放弃学业,转而去学习音乐并得到父亲理解与支持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结尾出人意料。
B.“在她的眼睛里,我看见了光”“她的目光好像没有游离”,两处神态描写,表明父亲读懂了女儿的眼神,明确了她这次的选择是认真的。
C.文章将“我的理想”与“女儿的理想”进行巧妙对比,借以表明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一定会对孩子造成终身的伤害。
D.“我”一次次地追问女儿,“你长大后喜欢干什么”,实际是“我”有意在引导女儿,要有主见,要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
E. 文章结尾提到的“圣诞树上的那只礼盒”,是“空的”,还是“装了一粒巧克力”,表明“我”对女儿未来的成功持怀疑态度。
【小题4】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让生命,享受美好》一文中画线句子 “生命就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的理解和认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09年12月24日,黄大年教授走下飞机,迈出了回归祖国的第一步。他辞去了在英国公司的重要职务,回到母校——出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全职教授,开始为我国的航空地球物理事业耕耘、播种。
“为什么回国?”经常有人问他这个问题。
在英国奋斗了18年,他已拥有了优越的科研条件和高效率的研究团队。他在英国剑桥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高级研究员12年,担任过研发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培训官。他也成了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
他的家庭也早已超出了衣食无忧的水平线。位于剑桥大学旁边的花园别墅,宽阔的草坪,豪华的汽车,学医的妻子还开了两家诊所,他已成为少数跻身英国精英阶层的华人之一。舍弃这些回国,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这句歌词就是最好的答案!
1992年,黄大年在“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全额资助下,被选送至英国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他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
2004年3月20日晚,他正在大西洋深水处与美国某公司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却接到辗转而来的父亲离世前最后一通电话:“儿子,估计我们见不到最后一面了,我能理解你的处境。你要记住,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你是有祖国的人!”两年后,母亲离世前给他留下的依然是这句话。
在海漂的18年里,黄大年的心和祖国一直连在一起,他关注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惦念着母校,无论是参加学术会议还是讲学,他招之即来。“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
2009年4月,当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把国家“千人计划”有关材料试探性地发送给黄大年时,让他没想到的是,黄大年第一时间就把电话打了回来,并明确表示要认真考虑回国。
听到祖国的召唤,黄大年心潮澎湃。那朝思暮想的祖国啊,那片魂牵梦绕的土地啊,那些血脉相连的亲人啊,一瞬间占据了他的脑海。
“回想当初的选择,我没有后悔过。”这是黄大年常说的话。他在回国后的第6天,就与吉林大学正式签下全职教授合同,成为第一批国家“千人计划”的专家。
2010年10月,吉林大学成立了“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黄大年为带头人。团队集中研究了能够在空中、水面和深水环境下,高效率获取空间分布的重力场、磁场、电磁场、放射性能谱和光电等数据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和技术,构建服务于陆地、海域、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下的精确移动测量技术体系。
在带领团队冲上一个又一个国际前沿科技制高点的过程中,黄大年一直在推动科研团队与国际的融合。他利用自己在国外多年积攒下的人脉和声望,多次带团出国考察,并促成合作事宜。
爱迪生曾说过,有所成就是人生唯一的、真正的乐趣。在这个层面上,黄大年始终都在用自我成就与国家需求的紧密结合,塑造着一种超越个人快乐的伟大志趣。
(摘编自《吉林日报》2017年3月1日《把一切献给你,我的祖国》,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2016年6月底,黄大年吃着救心丸走进评审验收现场,完成了一个超亿元级别的国家大型项目的评审验收工作。(孟海鹰《黄大年:放弃国外豪车豪宅回国任教,填补诸多空白》)
②“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从来没觉得我和祖国分开过,我的归宿在中国。”(黄大年)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1992年,黄大年被选送至英国攻读博士学位。四年后,他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
B.2009年12月,黄大年听从祖国的召唤,放弃了在国外的名誉、地位、资产,偕同家人回国,当了吉林大学全职教授。
C.2010年10月,黄大年成为“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带头人,他带领团队在一些科技领域冲上国际前沿制高点。
D.2016年6月,黄大年在完成一个国家大型项目评审验收工作时,吃着救心丸带病坚持工作,这说明他已达到忘我程度。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为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黄大年依然回国参与国家科研项目,这说明他具有淡泊名利、无欲则刚的精神品质。
B.黄大年在英国生活条件优越,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妻子也有自己的事业,但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切以国家需要为做人的基本准则。
C.黄大年的父亲在弥留之际,通过电话方式告诫儿子“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话语中流露出父亲对黄大年不能尽孝的嗔怪语气。
D.在得到刘财院长“千人计划”的正式邀请后,黄大年心潮澎湃,“祖国”“土地”“亲人”等占据了他的脑海,让他归心似箭。
E. 由于黄大年取得的成就始终与祖国需要紧密结合,因此,他的精神境界已超越了爱迪生所谓的有所成就是人生唯一的、真正的乐趣。
【小题3】黄大年在英国已经是功成名就的人士,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回国呢?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