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材料一:
汉字是书写汉语的符号,它承载着中华文化。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祖先是依据“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原则造汉字的,所以“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内涵深邃的图 画”,记录了山川鸟兽、天地万物,以至民俗民风等。如“婚”字,最初写作“昏”。古 代社会男方娶亲习惯在黄昏或黑夜进行,所以作“昏”。后来为了与“黄昏”的意义区 别,加“女”旁为“婚”,专指结婚。分析汉字的组合过程,可以研究造字人在主观上对 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这是世界上任何一种拼音文字无可比拟的。
(取材于《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
“喷嚏、饕餮、鳏寡、羸弱、逶迤、针砭时弊、沆瀣一气……”对于这些常用词,很多人可能会读,但是对于他的正确书写方式却无法确定。《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 被调查人群中 83%的人有提笔忘字的经历,74.2%的人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手写汉字的机 会不多。
当今社会,“提笔忘字”的现象在我们身边普遍存在着,中国人汉字书写能力的退化 令人担忧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冲击,是首要的因素。汉字是一种 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个要素。而电脑输入时,只要运用通行的拼音输入法, 就可以将象形文字转化为拼音输入。当拼音取代书写,字的音、形、义的联系被割断, “提笔忘字”也就再所难免。
但是新技术的冲击绝非造成当下汉字窘境的惟一原因。客观地说,无论电脑怎么发 达,它也只是一种工具。把汉字书写危机归罪于电脑,无异于喝酒伤了肝归罪于杜康,走 路扭了脚归罪于马路。在这一场新技术冲击的背后,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 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早已钝化了对具有独特美感的汉字书法的审美能力,而仅仅把汉 字视作表意符号和交流工具。“汉字危机”的深层次原因,还在于我们对汉字缺少一份应 有的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缺少一份应有的敬重。
(取材于新浪网《中国人汉字书写能力的退化令人担忧》)
材料三:
十几亿中国人今天使用的汉字,源自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它与古埃 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都是最古老的文字。但是,能传承 3000 年以上的只有汉 字。伴随着灿烂的华夏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独特的汉字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画 卷,更是中国精神的凝练。在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使用的语言中,只有汉语依然活着,并且 通过汉字保持着中华文化的连续性。这本身就是中华文化具有活力的证明。
要复兴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对母语的重视和认知是必不可少的。近年 来,“国学热”和“汉字书写热”呼应了这一文化潮流。而各类媒体也不时大声疾呼“回 来吧,被键盘吃掉的手写字”。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河南卫视《汉字英雄》大受 好评,这一切都是引起全民关注的好办法。
(取材于居欣如《文字的坚守》)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显示,由于造字依据有一定共通性,从拼音文字中我们也不难找到汉字造字时所遵循的类似联想的机制。
B.材料二显示,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汉字书写能力退化,“提笔忘字”现象普遍存在。
C.材料二表明,中国人汉字书写能力退化的原因不是新技术的冲击,而是我们缺乏对民族文化的重视。
D.材料三显示,在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使用的语言中,只有汉语依然活着,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汉字具有保持文化的连续性的作用。
【小题2】请以“传承汉字文化”为主题,为你所在班级设计一个“汉字文化”宣传活动。
要求:(1)过程清晰(2)活动丰富且有吸引力(3)对传承汉字文化有实际引导意义
【小题3】材料一中说“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内涵深邃的图画”,透过“昏”字,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古代社会黄昏时分嫁娶的场景。请你结合下面相关解说,从“采、休、明”中任选一个汉字,对其背后生活场景进行描写。
要求:(1)符合汉字含义,从汉字组合部件出发,展开描写(2)内容具体,描写生动(3)至少使用一种修辞(4)150 字左右
(采):(爪,用手摘)+ (果树),表示摘果。
《说文解字》:采,捋取也。
(休):(人)+  (木),表示一个在大树的枝叶之下休息。
《说文解字》:休,息止也。从人依木。
(明):(月)+ (窗),表示月光透过窗户照亮夜里的房间。
《说文解字》:明,照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24 10:46: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应当怎样传播经典

王呈伟

①文化经典之于国人不仅象征了传统文化中的泰山北斗,更是民族一脉传承智慧的皇皇巨章;在老百姓眼里,那是读书人才能触摸到的高度,而自己无缘进学,只能算作殿堂外的旅人或侍从。从这个意义上说,于丹的“说论语”使文化经典的阅读贴近了大众的生活,应该是文化普及中一次有价值的实践。

②其实历朝历代注《论语》,释儒学的学者可谓太多,不过他们所秉持的观点和解读的角度都是从对百姓的思想教化入手,以此来维护社会规范秩序;文化经典的传承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宣扬统治者观点的浓重色彩,成为特权意识或统治观念的载体。当学者们蘸着时代的流行色去润色原著的底色时,文化经典的意蕴就自然而然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思想烙印。今天,就传播文化经典而言,摆在我们面前的依然是如何选择的问题,是继承秦汉以来的儒学,还是两宋之后的理学?抑或是上溯到先秦的儒家?

③不管怎么说,今天的学者把历史的真实和版本的故事嫁接起来,运用现代高度发达的资讯传媒,让视听大众走近了传统文化的艺术殿堂。不过学院派的学者大多坚守自己的学问准则,即使研究一辈子悟得其中一小部分,也只把这点心得变成大学课堂的讲义,不和老百姓搭界。因此如何把本民族的文化经典转播到老百姓可以拿来引用的层面,应该是这个时代的学人必须作答的问题。

④横向比较一下其他民族的经典文化传播会给我们一些启示。他们的经典特别注重把道理的深意融化成生活的小事,而事情的发生发展都尽量接近大众的生活,让百姓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感悟经典中蕴涵的道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传播的内容应当是重叙事而非强化理论的,重感悟而非强调灌输的,重生活而非学术表达的,重朴素而非刻意诗化的,重远播而非画地为牢的文化载体!而我们因为历史的厚重则使文化越来越深重,如此下去恐怕民族飞翔的翅膀就有承载不动的那一天,使民族文化经典沉寂成书馆的摆设。当文化滤去了历史的沧桑和传承的沉重,体现出一种平民思想和民主意识,相信传统文化的传播就有了一个新的开始。

⑤目前,电视上读经典已成为一种现象,一种视听大众避不开的文化话题。那种生动而非刻板的,生活而非学术的,平民而非精英的,普及而非个体的讲述方式,终使文化经典成为普通大众生活中“歌其食”、“劳其事”的日子。其实大众的需求就是讲者把藏在书阁中的藏品以一种趣味性而非陈列式的方式展现给读者。

⑥话说回来,目前的文化传播还只停留在热烈地回味民族文化经典的层面,要激发出人们关注现实的勇气和睁眼看世界的智慧,把解决现实问题当成自己的责任和目标,还须中国的知识分子具有普世教育家的情怀和本色。

【小题1】“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2】请用一句因果关系的复句,概括上文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小题3】选择最合适的标点填入第③段甲处
A.分号B.句号
【小题4】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传播文化经典的过程中,应做哪些改进?
【小题5】下面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用“殿堂外的旅人或侍从”比喻无缘文化经典的老百姓,引出下文关于“如何传播经典”的话题。
B.作者对于于丹传播文化经典的《论语》这一现象,从文化普及层面上给予了恰当而中肯的评价。
C.今天的学者让视听大众走进传统文化的艺术殿堂所用的方法是嫁接和转化,对此作者不以为然。
D.“歌其食”、“劳其事”原指《诗经》内容,在文中则表达作者希望文化经典能贴近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愿望。
【小题6】从上文的观点出发,为下文这则报道写一段150字的短评。

武汉大学教授王兆鹏先生近期出版《唐诗排行榜》一书,引发广泛关注。该书根据唐诗入选历代选本、历代文人给予点评等方面情况,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每首唐诗的影响力指数,据以排出了唐诗名篇的“座次”。该书上市以后,学界、媒体以及网上颇多质疑的声音。不少人认为,该书采用排行榜这一形式,是为了博眼球,是“恶搞”经典;有人压根反对古典文学研究中引入统计学的方法,质问“我们的文科教授怎么成了数字的傀儡”;作为武汉大学教授,作者将崔颢写武汉黄鹤楼的诗排在了第一名,有人认为有“炒作景区之嫌”;李白的诗最高排名仅仅是第十(《蜀道难》),而妇孺皆知的《静夜思》排到了第三十一……

面对众多的批评和质疑,王兆鹏先生则认为自己并非“娱乐大众”地“恶搞”,而是用学术精神、科学态度来做经典普及。该书在前言中明确交代了做排行榜的学理依据、操作方法和学术思考,这种方法得到统计学家的认可,科学性毋庸置疑。至于唐诗排行榜,是对唐诗的影响力——即不同作品在接受史上受关注的程度——进行统计分析,而不是根据作品艺术的优劣好坏来评比,两者是不同的。一些人之所以产生误解,是因为把两者混为一谈了。

(《中华读书报》2011年11月23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过去 30 年来,人类已经从激动人心的技术进步中获益匪浅。但说起人工智能,大家一定对阿尔法狗和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的人机围棋大战记忆犹新:阿尔法狗以大比分赢了。此战之后,阿尔法狗声名大噪。怎样更好地开发应用“人工智能”,人们各抒己见,各施良策。
当前,以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已开始在人工智能上发力,在“互联网+”时代,这二者的结合将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呢?
一、智能家居———舒适、便捷家居新体验
智能家居运用物联网技术,将家庭中的设备连接在一起,使多个设备形成联动,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于一体,从而给用户带来最大程度的方便、高效、安全与舒适。
试想一下: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你可以通过手机对家中的一切进行预先设定,空调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电饭煲、饮水机开始工作……当你踏入家门时,就可以享受到舒适的温度和美味的饭菜。当你准备睡觉时,通过遥控器的控制,窗帘渐渐合上,卧室内的床头灯亮起,其他不使用的灯光和用电设备同时断电,室内安防系统开始运作。
这将是多么美好!
二、智能汽车——
智能汽车在普通汽车的基础上更加智能化。它首先要有一套导航信息资料库,存有全国道路及各种服务设施的信息资料;其次要配备几个智能系统:GPS 定位系统,以确定行驶方向;道路状况信息系统,及时了解前方道路状况信息,必要时改变行驶路线;车辆防碰系统,控制与其他车辆的距离,在探测到障碍物时及时减速或刹车,并把信息传给指挥中心和其他车辆;紧急报警系统,出事故后自动报告指挥中心进行救援;无线通信系统,用于汽车与指挥中心联络;自动驾驶系统,用于控制汽车的点火、改变速度和转向等。
以往在科幻大片中才能见到的全自动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已离我们的现实生活越来越近了。
三、智能设备——
智能设备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而开发出的可穿戴设备的总称。通过这些设备,人可以更好地感知外部与自身的信息,能够在计算机、网络甚至其他人的辅助下更为高效率地处理信息,实现无缝交流。
咕咚手环是首款基于百度云开发的便携式可穿戴设备,用户可将该手环戴在手腕上,当处于运动模式时,该手环能 24 小时记录佩戴者的活动情况,以里程、步数和卡路里为单位,令佩戴者明晰地知晓一整天内运动了多远距离、消耗了多少卡路里,能为热衷减肥和运动的用户提供实时监测服务;切换至睡眠模式时,除了能监测睡眠质量,手环还将根据使用者睡眠深浅状态,在应该叫醒的时间段中的浅睡状态下,通过震动来唤醒佩戴者。
以上提到的仅仅是“互联网 + 人工智能”应用的部分事例。在未来的日子里,二者的有机结合将会在更广、更深的领域里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
(取材于韩倩茜、王笑《“互联网+”与人工智能》)
【小题1】对下列各项词语中加点字的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A.获益匪浅:匪,读音为fēi。
B.记忆犹新:犹,“仍然,还”之意。
C.声名大噪:噪,形声字,左右结构,声旁从“喿”。
D.各抒己见:己,第二笔应为“—”。
【小题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不属于智能汽车中的智能系统的一项是
A.无线通信B.导航信息
C.GPS 定位D.车辆防碰
【小题3】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在文中横线处各拟一个小标题,每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乘以3得8
赵新
我7岁还没上学,不识字也不识数,当然更不会算账。村里人说我是个傻二小。
有一年,我家的斜对面开了一家小小的杂货铺,卖针头线脑、纸张文具,也卖些吃的喝的。掌柜的是我的本家赵泰爷爷,一个很斯文的白胡子老头。开张那天,他先放了两挂鞭炮,然后在大门上贴了一副鲜红的对联。我问他这对子上写的什么,他告诉我,上联是“有酒今日醉”,下联是“没钱你别来”。我问他啥意思,他说,傻二小,回家问你爹去吧!
回到家里,我把那副对联给爹念出来了,问爹这是啥意思。
爹是农民,满头黄尘,一脸汗水。抽了一袋旱烟后爹说,二小,他那副对子一是鼓动人们买他的东西,手里有钱要舍得花;二是说他做买卖不赊账,没钱别进他的铺子。爹说赵泰这个人虽然识文断字,可是很小气,很抠,财迷脑瓜。爹还说他应该有个“不赊不欠”的横批!
爹说对了,不一会儿赵泰爷爷就把横批贴出来了,只不过是“概不赊欠”!我很佩服爹的智慧和眼光,尽管爹一字不识。爹笑着告诫我,你这个爷爷把一枚钱看得比磨盘还重,可别去买他的东西,小心糊弄你!
那天我们家里来了客人,爹要点火做饭时,突然发现没了洋火(火柴)。爹不敢怠慢和冷落亲戚,就交给我两毛钱,让我去买洋火。爹告诉我二分钱一盒洋火,买三盒,剩下的钱一分也不能花,要如数拿回来。爹说了这么几句,让我赶紧跑着去。
进了赵泰爷爷的铺子时,那位白胡子老头正趴在柜台上噼里啪啦打算盘。他头戴一顶瓜皮帽,身穿一件蓝布长衫,鼻梁上架了一副眼镜,比学校的老师还显得有文化、有尊严。他把算盘推到一边,俯下身来摸着我的头说,人家别的孩子都上学了,你为什么不上?我说,爷爷,我不识数!他说,你小子不上学,不就越来越笨吗?我说,爹不让我上学,说掏不起书钱!他说,你爹糊涂!掏不起书钱不会借?他还让你当一辈子傻二小呀?他猛地把柜台一拍,短见,你爹真正是短见!
赵泰爷爷的脸红了,雪白的胡子也抖动起来。他坐下去歇息一阵才问我买什么,身上带了多少钱。他很认真地告诉我,洋火是二分钱一盒,三盒,用乘法算,二乘以三得八。你身上带着两毛钱,用减法算,两毛减去八分,我应该再找给你一毛钱。你听明白了吗?听不明白,回家问你爹去!我一点也不明白,他一会儿乘法一会儿减法,我的脑袋早大了。
那天晚上,爹好一阵激动,好一番感慨,好一番叹息!
爹先是批评赵泰爷爷,这个赵泰,想钱想疯了吧?不顾仁义道德,不看同宗同家,光天化日之下欺负我们,他的良心呢?他可真会打算盘哪!一盒洋火二分钱,三盒应该是六分钱,从哪里跑出来的二乘以三得八啊?两毛钱减去六分钱应该是一毛四分钱,他多收了咱们四分钱。四分钱是个小数吗?两盒洋火呀!
爹接着批评我,你真是个傻二小!你就不会算一算?木头啊你!
昏黄的油灯下,爹流泪了。他的泪水掉下来,砸得桌面啪啪响。
我说,爹,那你找他去,让他把钱退回来!
爹说,他是我的长辈,我怎么去找他呀?他财迷脑瓜,他会耍手段,他要是不认账呢?撕破了脸面,吵闹起来,岂不让人笑话?罢罢罢,忍了吧,和为贵。你明天上学去吧,爹给你借钱去!
第二天我就上学了。我发现我不笨,老师教的字,我都会写;老师讲的话,我都能记住。
一天傍晚,赵泰爷爷穿着那件长衫到我家里来了。爹礼貌地接待了他,给他递了一袋烟,端了一碗水。他对爹说,听说你让二小上学啦?爹说,是呀,没钱我可以借,我们不能再受别人的欺负啦!爷爷笑了,你忙吧,我走啦!爹说,我这可是被人逼的呀!
赵泰爷爷走后,爹在水碗底下发现了四分钱!爹的手一抖,碰洒了那碗还在冒着热气的水。
爹是在30多年之后去世的,那时候我在报社做记者。临终前爹对我说,二小,你还记得你赵泰爷爷吗?那个白胡子老头,在咱们村开杂货铺子的?我说,记得,记得很清楚呢!
爹说,喝水不忘挖井人。多亏了他呀!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你一定要到他的坟头上磕三个头去。人家为了谁呢?
爹走了,那是个秋天,一个高粱红了、谷子黄了的日子。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到赵泰穿着“长衫”,比学校的老师还显得有文化,表现了赵泰顾面子、讲尊严的思想,婉转地表达了对赵泰的讽刺。
B.“那天晚上,爹好一阵激动,好一番感慨,好一番叹息!”一句流露了“爹”此时复杂的情感。其中“叹息”的应该是不识数、没文化终将被人欺侮。
C.“他的泪水掉下来,砸得桌面啪啪响”,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爹”对于赵泰不看同宗、贪图小利的痛恨,对于儿子不识数受欺负、家里穷没办法供孩子读书的痛心。
D.作者善于设置悬念,赵泰的爱财、“骗财”到后来真相大白以及父亲的愤怒、感激等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小题2】文章结尾一段,作者特别强调“爹”走的时候,是一个“高粱红了、谷子黄了”的日子,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小题3】关于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赵泰爷爷,有人认为是“爹”,也有人说是“我”。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贡米

任林举

仲秋一过,氤熏于天地之间的水汽如领了号令一样,倏然散去。大地恪守着自己的宁静和沉稳,将攒了一春一夏的阳光收集在一起,再铺展开来,即是遍地耀眼的金黄——千亩万亩的稻子熟了。

当初,人们交给土地的,是小小的一粒稻种,是人类和土地之间的一份契约或默契。是规约,是风险,也是信任。农人代表人类立了这个无字也无言的契约之后,就得一步步躬耕践行,付出自己的力气、汗水、智慧、情感……大地则如一个严格的慈母或一个胸有成竹的魔术师,承诺在心,却秘而不宣。先是一个细嫩的芽儿,由鹅黄或嫩绿慢慢地演变着,然后就是一棵苗三棵苗、五裸苗……当一棵孤零零的小苗分蘗、滋生出一把攥不下的大簇稻秧时,农人仿佛受到了巨大的赞许和鼓舞。此时,虽然心花怒放,但还不到开怀大笑的时候。直到稻秧里流动着的浆液自下而上随时间慢慢传输,在穗子上、在稻壳里悄悄凝结成晶莹的玉,他们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大地终于兑现了承诺。那暗暗浮动的米香呵,如丝丝袅袅无色无形的流泉,从农人的生命和大地的肌肤里源源不断地散发而出。

我一直相信,1671年秋天的色彩和饱和度,一定不亚于今天。那时,这片黑土地还不属于百姓,而是作为“龙兴之地”被皇家独自占据、严格监管着。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史上,凡一方之最新、最好的物产,都要向朝廷交纳,供皇室享用,称之为皇贡。

康熙第一次东巡,也就是1671年的秋天,北方的金秋正壮美如画,但那时对于一个政权初稳的年轻皇帝来说,还没有太多的闲情逸致去关注那里的美景与粮食。1682年,他再一次带着浩浩荡荡的巡查队伍来到既是故乡又是边疆的东北,考察当地民情。康熙第二次东巡,前后历时80天,同行七万众,光是消耗的吃的,就数目惊人:从各大官庄征用猪62头,鹅235只,鸡620只,鸭140只,粳米1157石,红白高藥米、燕麦等杂粮10.57石,白面1974.5公斤,芝麻油501.4公斤……队伍行至松花江之滨,皇帝享用了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特意为他准备的一锅米饭。当一口晶莹如玉、香糯软滑的白米饭入口之后,吃遍了天下珍馐美味和八方五谷的皇帝欣喜不已,叹为夭赐神物,并即兴作诗一首:“山连江城清水停,稽花香遍百里营。粗碗白饭仙家味,在之禾中享安宁。

从此,松花江流域的稻米便成为专供皇宫御用的“贡米”。可怜的百姓,只能把出自自家之手的“仙家味”悉数奉送给皇家,以至于很多人只听说过“粳子”之名,而不知粳米之味。晶莹如玉又唇齿留香的米,连绵不断地自吉林这片苦寒之地流往繁花似锦的京都。京都的皇帝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开心,便又兴高采烈地写起诗来,爷爷写,孙子也写,赞美大米,抒发踌躇满志的情怀:“松江万里稻兴滔,碎碾珠玉降琼瑶。綿香宜腹还添力,慰我黎庶尽辛劳。”

乾隆这首诗的前两句是赞美松花江流域大米的漂亮表象,很有想象力,也很贴切,优质的粳米本来就如晶莹剔透的琼瑶美玉,但是后两句可就有一点铺排过当了。上好的米当然可以“绵香宜腹还添力”,可是,米根本就进不了平民之腹,又怎么去慰“黎庶”的辛劳呢?当一种东西成为紧俏、稀缺资源时,其出产之地和发端之人往往是得不到什么益处的,不仅如此,有时还会罹患灾祸。其实,谁都不想这样,但人心的曲曲弯弯和世道的沟壑纵横,却总是把千百年的历史逼进窄巷,呈现出的事实总是难免“这样”。德出硬汉,绥德就户户当兵撂荒千里,不再有人种田;米脂出美女,米脂的男人就很难再娶到漂亮的媳妇;凤阳拼上了三千年的内力出了个皇帝,那地方就穷得最后只剩下一曲凤阳花鼓:“说凤阳,道风阳,凤阳原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尽管如此,不问世事的稻谷却按照春种秋收的规律岁岁归来,维系着人类与土地之间的默契与信赖,温暖着耕种者屡伤不死的心。一代代朴实而倔强的北方农民,则在“谷丰年不丰谷歉两手空”的梦魘里死守着那片并不成全人的黑土地和从不富人的粳稻,前赴后继将它们培育成更精更优的佳品,恪守并提升着昔日贡米的品质。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第二段中,作者善于使用比喻、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来描写土地和稻米,表现了稻种发芽成熟,大地兑现承诺的过程。
B.十多年间,康熙两次东巡,目的各不相同,因偶然吃到晶莹如玉、香糯软滑的吉林米饭而欣喜不已,并写诗将其列为“贡米”。
C.作者认为,只要一种东西成为了紧俏、稀缺的资源,其出产之地和发端之人就得不到好处,不仅如此,有时还会遭遇灾祸。
D.文章主要写贡米,提及绥德硬汉、米脂美女、凤阳花鼓,是为了证明人心与世道会将历史发展逼进窄巷的道理。
E.文章书写了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对农民的压迫、盘剥,同时也赞美了淳朴农民在土地上辛勤耕耘、不计回报的精神品质。
【小题2】赏析文章第一段.
【小题3】第四段中,作者详细地罗列康熙东巡消耗的食物,有什么作用?
【小题4】鲁迅文学奖称任林举的写作“融叙事、抒情、沉思于一炉”,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寓言课上的预言

李克南

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姜琳,正在给孩子们讲寓言故事《乌鸦和狐狸》:一只狐狸见到乌鸦嘴里衔着一块肉,就赞美乌鸦羽毛漂亮、身材健美,并说要是再唱支歌那就更可爱了。乌鸦心里高兴就开始唱歌,可是刚一开口,嘴里的肉就掉在了地上,狐狸叼起肉得意洋洋地走了。

姜琳讲完故事的寓意,让大家做练习,她说:“同学们,请你们每人对受骗的乌鸦说一句话。”几乎每个学生都是按老师的暗示对乌鸦说,以后别再虚荣了,听了恭维话就得意忘形,要接受教训。只有一个名叫董玉素的胖乎乎的女孩说:“乌鸦,你别难过了,再吃肉时我分给你一块。”

小女孩说完,班上同学一阵哄笑。姜老师说:“你这个孩子,是非不分,就像《农夫和蛇》那则寓言里讲的农夫一样,将来走到社会上非吃亏不可。”小玉素心里不服气:乌鸦受骗心里正难过呢,它这个时候一定最需要好朋友的安慰了。

接着,姜老师又说:“大家再想想,如果乌鸦和狐狸再见面,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同学们抢着回答:无论狐狸怎么夸奖乌鸦,乌鸦就是不理它,最后,狐狸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

老师说:“同学们回答得都很正确。”这时,一个小男孩高高地举起手说:“狐狸是狡猾的,它不会再重复老一套办法了。”老师问:“那你说会怎样?”

于是,那男孩绘声绘色地讲道:“狐狸再一次见到乌鸦,就对乌鸦说:‘乌鸦老弟,上次我骗了你的肉,真是对不起,我妈妈知道后狠狠地批评了我,要我再见到你时,一定要向你道歉,如果你不肯原谅我,我就站在这里不走了。’乌鸦见它说得很诚恳,就对它说,‘狐狸大哥,我原谅你了。’乌鸦一说话,嘴里的肉又掉了,狐狸赶紧跑过去把肉抢了过来。狐狸正要把肉吃下去,忽听乌鸦在树上哈哈大笑,‘臭狐狸,这回你死定了,我在肉里下了毒!’狐狸一听,连忙把叼到嘴里的肉吐出来,跑向不远处的小溪边,不停地用水漱口。这时,乌鸦从树上飞下来,不慌不忙地叼起地上的肉飞走了。”

小男孩讲完,班上的同学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姜老师也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说:“吴宝河同学想象力很丰富,故事讲得也很精彩。好好努力,日后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作家的。”

转眼20年过去了,当年的年轻老师姜琳,已经成为一名著名的特级教师。

这天,她作为教育界知名人士,应邀到一所监狱,为那里的服刑人员作帮教演讲。到了那里才发现,一同受到邀请的还有本市享有很高声誉、由下岗职工组成的“三实”家政服务公司的女经理,她就是当年那个安慰受骗乌鸦的小女孩——董玉素。让她料想不到的是,演讲结束,代表监狱服刑人员发言的那个穿着囚服的人,竟是她当初预言会成为作家的吴宝河。

两个身份悬殊的人同时叫她老师,让姜琳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听了董玉素介绍她的“三实(诚实、踏实、朴实)”公司经营理念,以及她对服刑人员充满关爱、鼓励的话,姜琳老师突然明白,当年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一个小女孩,不顾老师提示的所谓正确答案,去安慰寓言中被讽刺、嘲笑的对象——乌鸦,这是多么可贵的童心、爱心!而那个年纪小小,连狐狸都敢骗的孩子,所表现出的那种“智慧”后面,又隐藏着多么可怕的东西啊。这孩子生活在怎样的家庭?为什么会有这样狡诈的心计?自己当年怎么就没有想过呢?

(《小说选刊》2007年第10期〕

【小题1】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巧妙之处,试作简要分析。
【小题2】文中说“姜琳老师突然明白,当年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错误”具体指什么?她为什么说“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小题3】你怎样评价小说“寓言课上的预言”中姜老师的“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