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统计数据显示,从1995年至2016年民用汽车保有量从1040万辆升至129亿辆,自行车的保有量却从6.7亿辆,急剧下降至3.3亿辆。汽车成为代步工具的同时,给城市交通和生态环境也带来了极大压力,城市居民的出行成本急剧上升。而随着2016年共享单车的出现,在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的同时,也在全国掀起了绿色出行,健身骑行的新风潮。
摩拜提供的数据显示,共享单车的出现,直使“黑摩的”的出行次数减少了53%.根据摩拜用户的问卷调查,共享单车出现前,“黑摩的”每天接单量为40余单,司机日收入约200元人民币,共享单车出现后,“黑摩的”每天接单量下到十几单,有70%的“黑摩的“司机转行。
专家认为,“共享单车+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正逐渐替代“家用汽车+步行+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袂速发展中的共享单车正改善着我国城市居民的出行模式,也对我国交通新体系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摘编自董城、李笑萌《共享单车:让城市变得轻盈绿色》)
材料二:
调查显示,被访者对共享单车投放后运营管理维护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17.%和9,3%;有35%的被访者希望加大投入解决投放后的运营和维护问题。
在使用共享单车遇到的问题中,“车辆破损”问题最突出,主要表现在:刹车失灵。车胎没气链子、车把成车座损坏,有72.2%的被访者遇到过这种情形,其中有25.4%的被访者把它排在问题首位。
有58.4%的被访者在早晚高峰期间有过寻车困难的经历,在所有问题中位居第三位,其中有19.4的被访者认为这个问题最严重。
针对使用者素质问题,有70.5%的被访者遇到过车辆造恶意损坏,在所有问题中位居第二位,其中有40,9%的被访者认为这是首要问题。
许多被访者认为共享单车乱停乱放问题十分严重。还有部分被访者反映使用者随意将共享单车停放在人行道或育道上,甚至直接将车停放在机动车道内,这些行为不但破坏了市容市貌,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出行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摘编自王海亮《四成人每天至少骑1次共卓单车》)
材料三:
与平台当初攻城略地,大量投放共享单车时相比、今年以来,很多用户明显感觉共享单车“少了”。尤其是在共享单车需求量大的商场、地铁口、写字楼等地,想要骑上一辆共享单车,经常需要跟别人“抢”,而且,好不客易找到的共享单车还经常是坏的。
与此同时,一些共享单车平台出现经营危机。有用户发现,押金退款变得缓慢,人工客服电话难以打通。平台内部也时常传出“坏消息”——巨额负债,实现盈利遥遥无期,还发生了大量裁员。
作为所谓的“新四大发明”之一,共享单车的诞生曾让人们感到欢欣鼓舞。国内一些共享单车平台还漂洋过海,实现了产品的对外输出。然而,经历了一轮轮洗牌,共享单车似乎没有像网约车、外卖等同类互联网模式那样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其实,对共享单车能否盈利的质疑一直没有停过。当初共享单车的对照物是市政公共自行车,因为随放随取,灵活度高,共享单车很快取代了市政公共自行车。然而,观察者常常忽略共享单车与市政公共自行车的区别:前者是追求利益的市场产物,而后者以公益性为原则和宗旨。市政公共自行车可以试验,甚至允许失败后再调整,但共享单车如果看不到成功的前景,投资人就会失去信心,整个商业模式就难以持续。
从行业整体看,共享单车的成败不仅是商业模式的成败,还关系到一类新型公共事业的前途命运,然而,此前公共政策对共享单车的关注,更多地侧重于“管”的一面。比如,在行业发展增速期,为了应对共享单车对城市空间的不合理占用,不少城市宣布暂停共享单车新增投放,并延续这一政策至今。没有新投放的单车,只能依靠既有车辆,再加上共享单车使用强度大,损耗率高,自然加剧了车变少了”“坏车多了”的问题。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8年12月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共享单车是在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急剧上涨,而自行车保有量急剧下降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产物。
B.不少使用者认为,在使用共享单车中遇到的最为突出问题是刹车失灵、车胎没气、掉子等。
C.共享单车的出现,意味着我国绿色出的开始,将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城市交通和生态环境的压力。
D.一些共享单车平台出现经营危机,长此以往:若投资人看不到成功前景,将使整个商业模式难以持续。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共享单车的快速发展改善了我国国民的出行模式,对我国交通新体系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B.共享单车的出现极大影响了“黑摩的”司机的利益收成,他们大多转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共享单车破损的数量
C.针对车辆有破损、早晚高峰期间寻车难、使用者素质低等问题,被采访者希望运营公司加大投入解决投放后的运营和维护问题
D.材料认为,共享单车是追求利益的市场产物,随着市场竞争的发展,以公益性为原则和宗旨的公共自行车将有望取代共享单车。
E. 长期暂停共享单车新增投放,面对行业困,依靠现有车辆,只会加剧共享单车面临的诸多问题市场难以取得良性发展。
【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推行我国的共享单车?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29 11:29: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理想撞进现实:辉煌一时的墨家缘何走向衰落

赵建成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百家争鸣。当时学者以儒墨并称,非儒即墨,二家并为显学。然而盛极一时的墨家学派,在秦汉之后几乎销声匿迹了。作为墨家学派创始人的墨子,其生平事迹开始变得模糊,或者说遭到漠视。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人皆立传记,仅在《孟子荀卿列传》的最后对墨子附以24字的内容,简略不备而又含糊不明。秦汉之后,墨家几乎再无传人。

盛极一时的学术流派突然衰落,这是一个颇有意味、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略窥其原因。

首先,就其根本而言,墨家的学说过于理想化,或者说是一种空想。墨家思想有着十分严密的逻辑关系,其最根本的主张是兼爱,几乎一切观点与主张皆由此生发:因兼爱而非攻,反对战争;物质财富是有限的,少数贵族的奢侈生活必然会导致下层民众的贫困,故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儒家礼制的烦琐与用度之多又与此相冲突,故墨家非儒;尚同与尚贤是墨家的为政之本,是针对当时天下混乱的形势而提出的政治纲领,其实质也是为了贯彻其兼爱的主张。

那么,作为出发点与立足点的兼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主张呢?墨子认为,天下一切混乱皆起自不相爱。解决的办法是,使天下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家、国若其室、家、国,则可消灭一切祸乱之源头。但正如《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墨家类小序所云,“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这种无差别、一视同仁地爱一切人的主张显然不符合人性发展的实际,也忽略了宗法制度、血缘关系的社会现实,墨子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可望而不可即,不可能实现。

其次,一种学说往往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思想层面,二是实践层面。在先秦诸子的学说中,墨家比较有影响的多是实践性的主张,但其思想的深度不足。因此,一旦在实践层面上没有出路,这种学说也就失去了发展的空间。秦汉之后,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墨家的主张不符合新秩序的要求,几乎完全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因而走向衰落;而同为显学的儒家学说则恰恰相反,获得了空前发展,二者命运迥然不同。

同时,墨家的主张对人在实践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往往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庄子对墨子的人格非常欣赏,但他仍客观地指出:“墨翟、禽滑釐之意则是,其行则非也。将使后世之墨者,必自苦以腓无胈胫无毛, 相进而已矣。乱之上也,治之下也。”庄子还评价墨家非乐、节葬、节用诸说曰:“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墨子对于人的要求实在太高了,他自己虽能做到,但无法被天下人普遍接受,所以实际上偏离了圣人之道。

最后,一种学说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必须不断地完善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家学术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等,其学说都不是停滯不前的,而是不断注入新的内涵。除创始人外,还不断涌现出重要的代表人物,使本学派的理论有较大的推进,如儒家的孟子、荀子,道家的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等。反观墨家,墨子之后并没有出现特别有影响力的人物,也没有提出超越墨子的理论与学说。所以,不能与时俱进,也是墨家学派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刪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百家争鸣,儒家和墨家可谓最盛,当时的学者非儒即墨,主要是因为两家均为显学。
B.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等人皆立传记,其中为墨子立的传记,简略而又含糊。
C.墨家主张节用、节葬、非乐,而儒家礼制上的烦琐与用度之多与墨家的主张相冲突,所以,墨家对儒家礼制持否定态度。
D.墨子之后墨家没有出现过特别有影响力的人物,也没有像儒家、道家、法家一样提出过新的理论与学说。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墨家学派衰落的原因,并论证了其衰落带来的影响。
B.文章主要就墨家学说过于理想化和在实践层面上没有出路的观点进行了论证。
C.文章提到了墨家的许多主张,用以证明兼爱是墨家学说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D.文章第6段引用庄子的话,旨在说明墨子对人的要求太高,常人难以做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认为,如果能做到兼爱,即天下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家、国若其室、家、国,则一切祸乱的源头都可消灭。
B.墨家学派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兼爱”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的墨家学说过于理想化,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空想。
C.墨家比较有影响的多是实践性的主张,但其思想的深度不足,导致墨家学说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因此在实践层面上也没有出路。
D.一种学说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必须不断地完善与发展。不能与时俱进,是墨家学派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小题。

每个门槛下面都有一把钥匙

芦芙荭

顺子站在回村的路口。现在是秋天,风舔光了树上的叶子。他看见自己家的房子闪烁在那片树林里,心里有些紧张又有些害怕。

三年了。他离开村子都三年了。

顺子自出生起至上高中,就没离开过这个村子。村子里的人都是靠种地为生的,每天早上,屋外树上的鸟儿一开始喳喳,他们就起了床,孩子们背了书包去上学,大人们便扛了锄头下地去干活。一把锁锁了门,一把钥匙就丢在门槛下,全村人都可合法地使用,家家户户都这样。

在村里,谁都知道谁家的钥匙放在什么地方。有时,老张在地里干活,种子用完了,要回家去取种子,老李便从地里冒出头对他喊:“老张呀,顺道上我家取壶水给我捎来吧。”老张就会走到老李家门前,从老李家门槛下取出钥匙开了门,拿了水壶。那样子就好像进自家的门一样。因此,有了门槛下那把合法的钥匙,锁在村子里就成了风景的一个亮点,有了另一种耀眼的意义。

顺子家的钥匙也是放在门槛下的。顺子的父亲几年前就逝世了。尽管那时顺子已远离村子上了高中,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但顺子的母亲还是习惯将钥匙放在门槛下。顺子明白,母亲是怕自己在地里忙了,他回来进不了门。

可是,就在三年前,顺子的母亲突然就病倒了,村子里的人帮忙将顺子的母亲送到了县医院。当医生告知顺子他母亲的病情时,顺子呆住了。要治好母亲的病,需要一大笔钱。

顺子和母亲相依为命,哪来这么多钱呀?

顺子整整想了几天,救母心切,他决定铤而走险。

顺子有个同学曾带顺子去过他家,同学的父亲是一家企业的老板,很有钱,他家的保姆就是顺子同村的人,就在前两天,他的同学告诉他,他们一家要去国外旅游。

那天晚上,顺子等护士查过房,母亲也睡下后,便一个人悄悄出了门。

他在同学家那扇门前定定地站了好长时间,本能地将手伸向门槛下,门槛下没有钥匙,他便顺手按下了门铃。这时要是屋里有人,他就会放弃那个念头。

可他等了好长时间,屋里却没有动静。

在确定屋里没有人后,顺子从身上掏出了提前准备好的工具。

一切都是那样顺利。顺子将钱全都拿了出来,又放了一些回去,想了想,又放了一些回去。他将手里的钱掂了掂,确定这些钱足够给母亲治病了,才将钱揣进包里。欲出门,看见柜子上有纸笔,抖动着手,又不知怎的,他写了四个字:窃钱救母。他想,同学认得他的笔迹,便没有留名。

两天,仅仅两天,警察就将顺子从医院里带走了。

顺子被定为盗窃罪,判了三年半……

现在顺子借着黄昏的掩护,悄悄地走到自家的门前。

门锁着,那锁看起来冷冰冰的。

顺子习惯性地弯下身子,将手伸进门槛下面。竟然摸到了钥匙,还是那把,三年呀,难道这把钥匙一直在门槛下躺了三年?

顺子进了门,又拿出那把锁,把手从门缝伸出去,将门锁上,顺手将钥匙放在了门槛下。这样,从他门前经过的人,就不会发现他回来了。他这次回来,只是想偷偷地看一眼这个家,看一眼他的母亲。他是没脸再在这里待下去的。

屋子里的一切都和三年前一样,不一样的是,三年前,每次回到家里,母亲就会忙前忙后,而现在,母亲却一动不动地待在墙上的黑边相框里……

那天晚上,是顺子这三年来睡的第一个好觉。直到第二天快中午时,他才被开锁的声音弄醒。顺子从卧房走出来时,见一个女人推开他家的门,走了进来。

女人看见顺子,吃了一惊。接着,她的表情由吃惊变为惊喜。“顺子,你回来了?”

这女人是同学家的保姆,她怎么进到家里来了?

顺子的疑惑写在了脸上。那保姆便说:“顺子,回来了好呀,村里人都说你是个孝子。村主任便安排人每隔一段时间,就来你家帮着打扫打扫,他想让你回来时,家里是干干净净的。这不,今天轮到我了。”

保姆说完,就开始扫地抹桌子,并不无内疚地对顺子说:“你的同学……从国外来电话说我不该报你的案……说你留了字,三年后你就会赚到钱还他,我弄得你三年无法赚钱……”

顺子在抹泪,那泪越抹越多,他不知道当时是保姆报的案,他说:“不,你做得对,我做错了,我没用合法的钥匙开门……我用犯法的手段也没有救活母亲……”

保姆说:“不要哭。”

顺子抹干眼泪继续说:“但是,这三年我也赚了,赚到了比钱还贵重的东西,我懂了:人人心里都要有一把守法的锁,守法和生命一样重要……”

这时已近中午,顺子看见村子里的人开始陆续从地里回来,他们走到门前,每个门槛下面都有一把合法的钥匙,每道门上都有一把锁。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各项对小说的分析与鉴赏中,最恰当的两项是
A.顺子的父亲去世后,顺子和母亲相依为命。顺子在外读书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母亲特意将钥匙放在门槛下,是希望顺子能多多回家陪伴自己。
B.“那锁看起来冷冰冰的。”“冷冰冰”三字写出了顺子的情绪低落:母亲去世使他感到家的温暖不再,出狱回村又担心遭受冷落。
C.小说的侧面描写非常成功,借用保姆转述顺子同学的话,侧面反映出出,三年前顺子跟本没有偷盗。三年来,保姆也一直为自己当初贸然报警而内疚。
D.小说从顺子出狱回家写起,而将因盗窃入狱等情节穿插在故事中间,这种把情节高潮置于开头的写法,造成悬念,增加了情节波澜。
E.小说写了法律对人的规范和良好的社会风尚对人的感化,侧重表现了风尚引人向善的作用,展现了人性的淳朴和社会的和谐之美。
【小题2】在故事情节的推进中,顺子的心中先后存在不少着复杂的矛盾,请结合情节,对顺子的内心矛盾加以分析。
【小题3】小说多处写到“锁和钥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结尾段描写顺子看见的画面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灶头

曹丽琴

①灶头,是集人间的烟火与温暖一身的。

②老屋的灶头简单质朴,像江南的村妇月月年年、年年月月,坐在家中,营造着饭菜芳香的温馨,滋补着我们的身躯和心灵,延承着一个家族的历史。

③我家的灶头是两眼灶,印象中,许多美好的回忆都在灶头飘出的芳香里鲜活生动成心壁上温馨的画面。

④清晨,公鸡啼鸣,天光初亮,灶前,母亲年轻的身影浸润在清乳般柔滑的光亮里,每日娴熟地给我们煮粥、揉粉做白团子吃。粉白的团子里裹上一勺用少量开水拌匀的糖汁,不稀不浓,正好,再将细细腻腻的团子揉捏得圆圆扁扁,紧贴在烧粥的大锅壁上。粥香四溢,再焖一会,白团子也就熟了。咬一口,一股糖汁甜滋滋地流进嘴里溜过喉咙化入心里。咬一口团子,喝一口粥,爽爽甜甜的,直润心腑。这样的甜团子和着浓浓的母爱一日日一年年滋养着我们的生活。

⑤逢年过节,母亲更是在灶上忙碌。每年端午前夕,母亲会给我们包肉粽子、红枣粽、赤豆棕。大锅里煮粽子,粽香丝丝缕缕地更是勾着我们肚里的馋虫。母亲一只只取出粽子,用线一对对串起打成结,佯怒拍一下我们的手,吩咐我们先给左邻右舍送上一对粽子。回来,放下手里怀里伯伯婶婶送的鸡蛋、鸭蛋……,猴急似的剥开粘粘湿湿的粽叶,用筷子一插拿在手里蘸好白糖黄糖,咬一口盈盈泛亮的糯米粽子,香香甜甜的。

⑥瓜果成熟。母亲采来的两角菱、四角菱,小山似的堆满了灶屋。放到大锅里,咬开菱角,菱肉清香扑鼻。菱好吃也好玩,淘气的我们常常在二角菱上用银针刺一个洞,一点一点把菱肉吸空;再把吸空了的菱角一只只用红丝线串起来,做成“风菱”挂在窗前,晃悠在风儿里,有轻轻的乐声响起。长长圆圆的南瓜熟了。母亲就常常给我们烧南瓜粥吃。煮熟的南瓜粥,粥色橙红,糯米如珍珠般,拌上白糖,甜甜的芳香引来了馋嘴的小伙伴。吃完了,母亲笑盈盈地再给我们添,往往一大锅南瓜粥很快就见锅底了。现在,我依然爱吃南瓜粥,总觉得电饭煲煮出来的南瓜粥没有灶头大铁锅煮的来得香。

⑦寒冬里,天未亮,母亲就在灶间忙开了。未等我们起床,母亲已经用木屑和灶膛里的火给我们生好了脚炉,放在我和姐姐的棉鞋上,衣服则裹在上面。从酣梦中醒来,穿着暖暖的棉鞋、棉衣,暖意从脚底一直到到心口。我和姐姐还常常挤在灶塘,用灶膛的火煨山芋,煨熟的山芋飘香时,垂涎欲滴的我们,赶紧用灶火钳扒开灰,取出山芋,一点一点去掉有点煨焦了的山芋皮,边吹热气边啃着烫口的黄灿灿的山芋肉。吃完山芋,坐在灶屋的墙檐下晒太阳。大人们嗑着瓜子天南海北聊着,小孩们抓几把蚕豆、黄豆撒在脚炉里煨豆子。香香脆脆的蚕豆、黄豆,我们嚼得咯吱作响。这种单纯、无邪的快乐如故乡的河流一般清清冽冽、潺潺缓缓地滋润着我稚嫩的心扉。

⑧现在,老屋的灶头早已逝去,逝去的还有我翠绿的童年。时光是无法追回的。而灶头及灶头边的场景却在成长的岁月里定格,宛若一部珍爱的黑白电影,一幕幕常回放眼前。

⑨这些生命中的记忆是固定、忠实、美好的,是一个人真实的拥有和无形的财富,并且它的暖度、质地、气味不变,如同老屋的灶头飘出的各样芳香。

【小题1】结合文章,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穿着母亲做的棉鞋、棉衣,暖意从脚底一直到心口。
(2)现在,老屋的灶头早已逝去,逝去的还有我翠绿的童年。
【小题2】分析第5段中划线句子的语言特色。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形象。
【小题4】文章主要写母亲,为什么要以“灶头”为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碗羊肉汤
金光
就在县里准备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时,长岭乡建起了一个大牧场。刘乡长说,这个大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优质绵羊2000只。虽然乡里在农发行贷了100万元的款,但望着潮水般的羊群,大家心里很踏实:这钱不出两年就可赚回来。
县委张书记亲自到牧场察看,拍着刘乡长的肩膀说:“不错不错,因地制宜,这才是真正的脱贫项目。”回到县城,张书记当即打电话召集开会,谈了到长岭乡察看天然牧场的感受,他要求从县委班子开始,轮流到长岭乡牧场去参观。
县委办的同志不敢怠慢,连夜排出参观者的顺序:从6月8日起,当天是常委班子成员,9日是县政府领导,10日扶贫办,11日县委办,12日县委组织部……一直排到了第二年的3月19日,把县直各单位、各乡镇、村组都排上了,要求所有参观单位要认真学***沮丧地说:“刚才市里来了电话……牧场暂时关闭。”
(选自《最好的小小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描写了长岭乡建牧场,由脱贫致富典型,发展为接待参观者,牧场羊快被吃完的过程,故事情节曲折新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
B.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特别是运用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方式,准确巧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C.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市扶贫办领导对刘乡长他们的做法不满,就是通过老领导表情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D.这篇小说运用典雅凝练、风趣幽默的语言,反映了农村脱贫致富深层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艺术感染力强,能引起读者的深思。
【小题2】小说中刘乡长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全文的内容,分析文章的标题“一碗羊肉汤”的作用。

同类题5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铁血柔情林觉民

萧萧

林觉民字意洞,号天外生。从小便被父亲过继给了他的叔父林孝颖。叔父对林觉民寄予厚望,希望他可以在仕途上达到自己无法企及的人生高度,为林家光宗耀祖。林觉民 13 岁那年,望子成龙的林孝颖把他送去参加科举童子试,厌恶科举的叛逆少年林觉民进了考场,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字后便转身大步离开了。

男儿有志不在年高。青涩年纪的林觉民早早就立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志向,大量阅读进步书刊,还给自己取了“抖飞”、“天外生”的号,从字义上可以看出,林觉民渴望做展翅高飞、打拼出一方天地的热血男儿。林孝颖看着爱子从懵懂少年成长为进步青年,不免喜忧参半,甚至可以说忧大于喜。他担心儿子在这条路上走得太决绝,更担心有朝一日白发人送黑发人……当这样的担心越来越多的时候,他做出了一个决定——让林觉民娶妻成家。

1905 年,18 岁的林觉民迎娶了比他小一岁的陈意映。陈意映出身名门,不仅知书达理,还通晓文墨。林觉民与陈意映可谓“一见钟情,爱由心生”,当时,他们的家非常清贫,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和两把椅子。但是陈意映并不在意,有林觉民这样英俊潇洒、才志冲天的男子做夫君,她心满意足。

1907 年,林觉民与陈意映婚后仅两年,甜蜜的日子刚开个头,但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他毅然前往日本自费留学去了。林觉民到日本后不久,就加入了同盟会。林觉民对远离陈意映一直心怀歉意。留学日本后,他曾写有一篇记录两人缱绻情感生活的文章《原爱》,文中写道:“吾妻性癖好尚,与君绝同,天真浪漫真女子也。”从中可以看到林觉民对妻子的怜爱之情。

1911 年春天,当林觉民以学校正在放樱花假为名,风尘仆仆从日本归来时,陈意映又惊又喜。关于丈夫此行的目的,陈意映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黄兴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对林觉民委以重任。那些日子,林觉民异常忙碌,根本不能如陈意映所期望的那样朝夕相对。陈意映虽有不悦,可是并无怨言。对她来说,有理想有追求的林觉民才是她最爱的丈夫。

革命起义需要武器弹药,没有财政补贴,如何是好?林觉民就在西禅寺召集人马自己动手制造炸药。炸药准备妥当的时候,运输又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林觉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把炸药装进棺材,然后找一个女人装成寡妇护送棺材去香港。林觉民本想要自己的妻子来完成这一任务,可是当时陈意映已怀着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无法成行。1911 年 4 月的一天,林觉民对妻子说:“我去趟香港就回来。”陈意映料想不到,这一次的分离竟成永别。

广州起义的前三天,即 1911 年 4 月 24 日深夜,万籁俱寂。在临近江边的一栋小楼里,林觉民想到尚未成功的革命,想到家中牵挂自己的妻儿和父亲,眼泪突然落了下来——他不是贪生怕死之人,但是他有太多的不舍和难过,于是提笔在两块方巾上写下了著名的《禀父书》和《与妻书》。林觉民写写停停,伤情处,曾几次“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方巾上的字眼见越来越小,都小到蝇头了,林觉民还是不想停下来,他满腔的爱此时已浓稠到了极点。那一刻,林觉民非常希望手里的方巾大得没边儿,让他能够淋漓尽致地向陈意映表达他绵延不绝的爱。24 岁的林觉民在月光下辗转难眠,不知不觉写到天已破晓,他把方巾折叠包好交给朋友,郑重嘱托道:“我死,幸为转达。”

广州起义失败后,两广总督张鸣岐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惊见一个剪了短发的美少年“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并表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吾死瞑目矣”,这个美少年就是林觉民。林觉民说到痛处,难以遏制激动的情绪,把身上的镣铐挥得哐哐作响。李准被打动了,命人把镣铐解开,允以纸笔。在林觉民口含血痰却含而不吐之时,李准更是亲手拿了痰钵,走到他身边。两广总督张鸣岐亦很动容,他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上奇男子。”当时有人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鸣岐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死亡来临时,林觉民面容平静,甚至没有多眨一下眼睛,“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他用坚定的信念为革命殉情,豪气干云。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摘自林觉民《与妻书》)

②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摘自孙中山《<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通过对林觉民革命经历及情感生活的叙述,把一个铁血柔情、豪气干云的革命英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B.为了让林觉民能仕途腾达、光宗耀祖,林孝颖送子参加科举考试,并给儿子迎娶了满意的妻子,这足见其爱子之心。
C.林觉民婚后两年便加入同盟会,随后远赴日本寻找革命真理,这期间,他未忘心爱的妻子,写文章思念赞美妻子。
D.起义前夕,林觉民彻夜未眠,在方巾上写下给父亲和妻子的信,并准备以此作为临上战场前与亲人的诀别之言。
E.本文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行文详略得当,感情饱满,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性。
【小题2】林觉民为什么被称为“铁血”男儿?请联系全文,分点回答。
【小题3】最后一段写林觉民受审就义的情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认为,林觉民以微弱的力量对抗清政府,不仅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和家人的幸福,也没给天下人带来福利。他的牺牲,意义不大,死不足惜。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文章和相关链接,谈谈你的观点及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