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统计数据显示,从1995年至2016年民用汽车保有量从1040万辆升至129亿辆,自行车的保有量却从6.7亿辆,急剧下降至3.3亿辆。汽车成为代步工具的同时,给城市交通和生态环境也带来了极大压力,城市居民的出行成本急剧上升。而随着2016年共享单车的出现,在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的同时,也在全国掀起了绿色出行,健身骑行的新风潮。
摩拜提供的数据显示,共享单车的出现,直使“黑摩的”的出行次数减少了53%.根据摩拜用户的问卷调查,共享单车出现前,“黑摩的”每天接单量为40余单,司机日收入约200元人民币,共享单车出现后,“黑摩的”每天接单量下到十几单,有70%的“黑摩的“司机转行。
专家认为,“共享单车+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正逐渐替代“家用汽车+步行+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袂速发展中的共享单车正改善着我国城市居民的出行模式,也对我国交通新体系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摘编自董城、李笑萌《共享单车:让城市变得轻盈绿色》)
材料二:
调查显示,被访者对共享单车投放后运营管理维护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17.%和9,3%;有35%的被访者希望加大投入解决投放后的运营和维护问题。
在使用共享单车遇到的问题中,“车辆破损”问题最突出,主要表现在:刹车失灵。车胎没气链子、车把成车座损坏,有72.2%的被访者遇到过这种情形,其中有25.4%的被访者把它排在问题首位。
有58.4%的被访者在早晚高峰期间有过寻车困难的经历,在所有问题中位居第三位,其中有19.4的被访者认为这个问题最严重。
针对使用者素质问题,有70.5%的被访者遇到过车辆造恶意损坏,在所有问题中位居第二位,其中有40,9%的被访者认为这是首要问题。
许多被访者认为共享单车乱停乱放问题十分严重。还有部分被访者反映使用者随意将共享单车停放在人行道或育道上,甚至直接将车停放在机动车道内,这些行为不但破坏了市容市貌,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出行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摘编自王海亮《四成人每天至少骑1次共卓单车》)
材料三:
与平台当初攻城略地,大量投放共享单车时相比、今年以来,很多用户明显感觉共享单车“少了”。尤其是在共享单车需求量大的商场、地铁口、写字楼等地,想要骑上一辆共享单车,经常需要跟别人“抢”,而且,好不客易找到的共享单车还经常是坏的。
与此同时,一些共享单车平台出现经营危机。有用户发现,押金退款变得缓慢,人工客服电话难以打通。平台内部也时常传出“坏消息”——巨额负债,实现盈利遥遥无期,还发生了大量裁员。
作为所谓的“新四大发明”之一,共享单车的诞生曾让人们感到欢欣鼓舞。国内一些共享单车平台还漂洋过海,实现了产品的对外输出。然而,经历了一轮轮洗牌,共享单车似乎没有像网约车、外卖等同类互联网模式那样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其实,对共享单车能否盈利的质疑一直没有停过。当初共享单车的对照物是市政公共自行车,因为随放随取,灵活度高,共享单车很快取代了市政公共自行车。然而,观察者常常忽略共享单车与市政公共自行车的区别:前者是追求利益的市场产物,而后者以公益性为原则和宗旨。市政公共自行车可以试验,甚至允许失败后再调整,但共享单车如果看不到成功的前景,投资人就会失去信心,整个商业模式就难以持续。
从行业整体看,共享单车的成败不仅是商业模式的成败,还关系到一类新型公共事业的前途命运,然而,此前公共政策对共享单车的关注,更多地侧重于“管”的一面。比如,在行业发展增速期,为了应对共享单车对城市空间的不合理占用,不少城市宣布暂停共享单车新增投放,并延续这一政策至今。没有新投放的单车,只能依靠既有车辆,再加上共享单车使用强度大,损耗率高,自然加剧了车变少了”“坏车多了”的问题。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8年12月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共享单车是在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急剧上涨,而自行车保有量急剧下降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产物。
B.不少使用者认为,在使用共享单车中遇到的最为突出问题是刹车失灵、车胎没气、掉子等。
C.共享单车的出现,意味着我国绿色出的开始,将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城市交通和生态环境的压力。
D.一些共享单车平台出现经营危机,长此以往:若投资人看不到成功前景,将使整个商业模式难以持续。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共享单车的快速发展改善了我国国民的出行模式,对我国交通新体系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B.共享单车的出现极大影响了“黑摩的”司机的利益收成,他们大多转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共享单车破损的数量
C.针对车辆有破损、早晚高峰期间寻车难、使用者素质低等问题,被采访者希望运营公司加大投入解决投放后的运营和维护问题
D.材料认为,共享单车是追求利益的市场产物,随着市场竞争的发展,以公益性为原则和宗旨的公共自行车将有望取代共享单车。
E. 长期暂停共享单车新增投放,面对行业困,依靠现有车辆,只会加剧共享单车面临的诸多问题市场难以取得良性发展。
【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推行我国的共享单车?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29 11:29: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垃圾分类,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从国内外各城市对垃圾分类的方法来看,大致都是根据垃圾的成分构成、产生量和处理方式来进行分类的。
市民在家中或单位等地产生的垃圾,应做到分类贮存或投放,需注意做到以下几点:垃圾压缩车收集垃圾时,应做到密闭收集,防止二次污染环境,收集后应及时清理作业现场,清洁收集容器和分类垃圾桶。非垃圾压缩车直接收集时,应在垃圾收集容器中内置垃圾袋,通过保洁员密闭收集。
投放时应按垃圾分类标志的提示,分别投放到指定的地点和容器中。投放后应注意盖好垃圾桶上盖,以免垃圾污染周围环境,滋生蚊蝇。

(摘编自“百度百科”等)

材料二:
最近,继上海之后,49个城市开始垃圾分类试点。根据住建部等部门的计划,到2020年年底,将在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所以,很多人在分析预测,垃圾分类有望带动2000亿元行业新风口。从小程序识别垃圾、智能垃圾箱到智能分拣,似乎一个新的行业就要出现了。
那么,如何才能建好这个市场体系,过去历史中的经验,值得借鉴。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由于中国经济不发达,物资紧缺,所以建立起了一套国有体制的废旧物品回收系统,回收废旧物资再利用,帮助国家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后,国有的废品回收体系没落了,而市场化的、更加高效的废品回收体系取而代之。

改革开放后,来自河南信阳固始县、河北和四川等地的农民到达北京后,开始依靠买卖废品为生。20世纪80年代,这个由外来谋生农民搭建的废品回收网络,从社区甚至垃圾箱开始,实现了高效的废品回收、集中,再到末端再生利用,整个链条实现了无缝衔接。可以说,这些人是城市的清道夫。2014年左右,北京的废品回收从业人员达到历史高峰,近30万人分散在废品回收、分类和再利用各个环节。其他大城市的情况也与北京类似,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一直拥有较高的废品回收率。除首尔之外,东京、新加坡、纽约等城市的再利用率均低于北京。

现在很多人在谈垃圾的智能识别,而我国20世纪的废品收购者早就会判断型号、材质、塑料的种类,甚至洗衣机电机是铜是铝,他们都能高效区分。他们的下游——收购市场中,废纸、废铜分门别类,塑料制品甚至分为好几个类别。

所以,中国原本的市场化的、成熟的废品回收体系,在这一波垃圾分类中,不应该缺位。新的更高技术、更大规模的市场化,应该吸纳这个行业过去成熟的流程、专业能力。

(摘编自刘远举《高大上的垃圾分类风口,不应忘记拾荒者》,2019年7月22日“央视网”)

材料三:

在垃圾分类方面,日本走在了世界最前列。20世纪60年代严重的环境污染“逼”出了日本一流的环保技术,70年代石油危机又促成了最好的节能技术。在号称垃圾分类标准“最严格”的日本,垃圾分类已成为人们的基本“生存技能”。

在日本,如果垃圾回收人员发现垃圾分类得不合理,可不予回收。如果谁家的垃圾分类不当而被拒收,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情。情节严重的“不法投弃”则会被通知警方出面处理。如果乱丢垃圾,可能面临高额罚款甚至坐牢。

日本的儿童打小就受到正确处理垃圾的教育。日本居民扔垃圾真可谓一丝不苟:废旧报纸和书本要捆得非常整齐,有水分的垃圾要控干水分,锋利的物品要用纸包好。

分类垃圾被专人回收后,报纸被送到造纸厂,用以生产再生纸,很多日本人以名片上印有“使用再生纸”为荣;饮料容器被分别送到相关工厂,成为再生资源;不可燃垃圾经过压缩无毒化处理后可作为填海造田的原料。日本商品的包装盒上就已注明了其属于哪类垃圾,牛奶盒上甚至还有这样的提示:要洗净、拆开、晾干、折叠以后再扔。

(摘编自2019年5月20日“北青网”等)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常垃圾→分类储存、搬运→公共资源。
B.垃圾分类→成分构成、产生量→物尽其用。
C.密封收集垃圾→防止再污染→及时全面清理作业现场。
D.垃圾→分类投放到特定区域→盖好垃圾桶。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继上海率先实行垃圾分类之后,国内其他49个城市也开始垃圾分类试点。垃圾分类带动了与垃圾分类相关新行业的发展。
B.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20世纪以买卖废品为生的来自河南、河北和四川等地的农民使北京的废品再利用率超越东京、新加坡等大城市。
C.在建立我国垃圾分类体系,践行垃圾分类理念的实践中,日本严格的分类标准、严厉的惩罚措施、对垃圾分类的重视,都值得我们学习。
D.日本曾经历的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促使其拥有了世界一流的环保技术和节能技术,废物利用、节能环保的意识如今已深入人心。
【小题3】我国要构建良好的垃圾分类秩序,可向日本借鉴哪些方面的经验?请简要概括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的另一个指标,叫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它的内涵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指服务业每年创造的价值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这是一个反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指标。“十二五”时期,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从 44.2%提高到了 50.5%,这可以说是我们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大标志。
为什么服务业发展能反映产业结构的优化呢?这也有规律可循。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经济发达程度越高的国家和地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也就相对较高。比如,全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在 70%左右,但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大多在 75%以上。
(摘编自《详解“十三五”:服务业撑起“半壁江山”》)
材料二:

注意:上面的曲线为北京,下面的曲线为上海。
(摘编自《上海经济》《服务业内部融合发展的京沪比较》)
材料三: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 2017 年 6 月印发的《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7—2025 年)》,明确提出,到 2025 年,将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提升效率的基础上,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十年倍增”的目标,使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 60%,就业人口占全社会就业人口比重提高到55%。
“十二五”以来,我国服务业发展连续迈上新台阶。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品种日益丰富,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有力支撑了经济发展、就业扩大和民生改善。
另一方面,我国服务业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例如,服务业发展思想观念转变相对滞后,体制机制束缚较多,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尚不完善,等等。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为加快推动服务业发展,我国将聚焦服务业重点领域和发展短板,促进生产服务、流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社会服务、居民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同时,我国还将以“一带一路”倡议为统领,推动服务领域双向开放,深度融入全球服务业分工体系,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我国服务业大发展。
(摘编自 2017 年 6 月 22 日《经济日报》)
材料四:
服务业已成为我国最大产业,是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源,但这种地位并不稳固,服务业发展仍存在诸多短板,其相对滞后的格局亟须改变。目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动我国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
明确政府在服务业发展中的定位,解决好“越位”“缺位”问题。“越位”,即政府大量介入微观经济领域,甚至直接干预企业经营;“缺位”,即对很多应该加以管理的事务没有发挥管理作用。政府尽可能不要直接参与,而应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市场供给。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推动城镇化和服务业发展良性互动。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历来是相互促进的,通过积极有序地推进城镇化为服务业发展创造有利载体和条件,是极为重要的路径选择。
深化分工与合作,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我们应在分工与互动中实施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将高端服务元素坚实地嵌入制造业之中,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全面深化改革,释放服务业发展潜力。当前,尤需积极开放市场、打破行业垄断、鼓励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完善政府规制。
(摘编自夏杰长、李勇坚《让服务业的带动力更为强劲》)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逐年提高,反映出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正在逐步优化。
B.2015 年京沪两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都在 65%以上,且近几年都呈不断攀升态势。
C.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最重要的是要完善一个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
D.《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7—2025 年)》制定的目标是有现实依据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越高,其服务业增加值也就相对越高,二者之间是基本成正比的。
B.2015 年北京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高于上海约 10 个百分点,但 2013—2015 年,两者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C.随着服务领域拓宽、服务品种增加,服务业解决了就业难的问题,对改善民生助力也很大。
D.服务领域双向开放,是中国服务业加快发展、深度融入全球服务业分工体系的必然选择。
【小题3】根据材料四,概括说明我国进一步推动服务业发展的思路有哪些。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创客运动与传统文化
林少雄
①所谓“创客”,是英文“ Maker”的意与音综合翻译,又结合了汉语语意创造的一个新词,主要指当代社会酷爱科技、富于创意、热衷实践、立志创业的特定社会人群,以创客为主体的创客运动,以分享技术、交流思想为其乐趣所在,以创意孵化、技术实践、产品研发为其介人或促进社会、参与或抗拒政治的行为。创客运动是创意产业的强有力推手及有机组成部分,但其不必然形成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思潮及其行亍为,创客运动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作为创客运动的重要内涵,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静态的、封闭的、单向的、固形的物质形态,更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多元的、活态的观念、精神形态,所以它不仅随时发展、与时俱进,同时也不断自我进化、自我形塑。正是这一属性,使得传统文化不仅为创客运动提供重要内容,更成为创客运动向着高远目标迈进的精神、灵魂及重要动力。人类文明在创意中产生,在创新中发展,在创造中延续,如作为文化创造主体的人的发展,从爬行到直立,从语言、图画到文字,从步行、骑行、坐行到飞行,人际距离由可视可闻、电话电视到虚拟现实(VR)等现象,都充分说明创客运动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联。在创客运动者看来,传统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当下进行时态。正是在此意义上,当下即传统,传统即创造。由此角度看,创客运动及创意文化为传统文化发展至少带来以下变化。
③其一,创客运动促成传统文化的功能转化。中国传统文化物质创造的功能观念,首先是“由用至艺”或“先用后艺”,亦即所有的发现、发明与创造,首先,在于满足人们现实生活的物质需要,在满足这一物质基本需要的前提下,然后才会逐渐开始考虑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亦即由实用转向审美。然而当代创客运动,其所有的创意研发,无论其理念、媒材、形式、工艺等,都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满足人们的审美观念、提升人们的审美品位,然后才将其赋予具体的产品,也就是“创意优先”原则。所以当代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往往因为其形式的优美多姿、色彩的美丽舒适、肌理的美观细腻、质地的美妙精致而引发人们的关注,而产品的实用功能则退居其次,可以说是“先艺后用”。这一点在手机上表现得最为明显,现在的手机,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功能上,基本都大同小异,然而其材质、造型、色彩上却千差万别,而且产品更新换代的时间日益缩短,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不在于其正常功能的无法发挥,而在于其“先艺后用”的观念转变,即为既有事物赋予艺术的观念与价值。从“先用后艺”到“先艺后用”的功能观念转变,表明了创客运动对传统文化的促进作用。
④其二,创客运动促成传统文化产品路径转化。由于中国传统创意往往服务于皇室贵胄的需要,所以在其实现路径上一般采用的是单一的、线性的、点对点的单向方式,而创客运动的最终目的,在于其促进创意文化完整产业链的建构,其物质创造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整个社会人群日益增长的日常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因此其实施路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    、块状的、   的双向多元方式。这也就促使传统文化既定的终极目的与实施路径面临新的转化。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技术路径实施层面,由于其时代技术及其观念的拘囿,传统文化基本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固体形态。然而在新的时代,由于新的材料、能源的发现、新的技术的变革以及新的审美观的出现,必然促使其实施手段与路径的变化。如以陶瓷烧制为例,传统时代由于只有土窑柴烧技术,所以窑体容纳有限、火温不易控制、残次成品较多,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原材料不断发现,新的能源不断使用,新的技术不断运用,促使物质创造的实现路径不断拓宽,单就景德镇瓷器烧制的窑炉而言,已经由传统的柴窑,经历了向煤窑、油窑、气窑、电窑转化的过程,这不仅使得环境更清洁,也使得烧制陶器的料、形、色、质、釉等都有了不同的变化与发展。
⑤其三,创客运动促成传统文化观念转换性传承。日益兴盛的创客运动,为重新认知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也提供了对传统文化价值再发现的新契机,如“工匠精神”的再发现,“游于艺”“君子喻以义”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在创客运动文化价值观中的体现,农耕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从抗衡走向融合,臻于工、成于时的手工艺慢节奏与现代创意产业流水线的相融合,源于并融入生活的传统创意设计理念与当代创意高附加值的创客运动的合拍,传统文化主体与创客运动主体个性化特征的相适应,传统文化产品的独有性与创客运动的独创性相匹配等,都使得传统文化精神与观念得到了转换性传承。
⑥其四,创客运动促成传统文化的个性化呈现。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得以延续与传承,首先就在于其个性化特征。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在漫长的时间里与广袤的空间中能够不断延续与传承,正在于其独具特色的个性化特质。而创意本质就在于其独一无二的创造性与鲜活分明的个体性。而以创意文化产业为主导的创客运动,本质上也在于其个性化的不断凸显。正是在这一点上,传统文化与创客运动达成了默契。创客运动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分运用传统文化,就会进一步促进传统文化的个性化气质营构及呈现。
⑦事实上,创客运动不仅为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形态的全新转化提供思考及实践,还为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恰适载体及呈现形式提供了一种时代的可能选择,进一步促使我们思考并付诸实践,创客运动如何才能进一步用“现代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全新风貌、传播传统文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并在新的时代营构出其良性的文化生态与可持续性发展的精神空间。也许这正是当代创客运动之于传统文化的意义所在。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小题1】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第③段作者提出“创客运动促成传统文化的功能转化”的观点,并用手机例子加以证明,请具体分析这一例子是如何证明观点的。
【小题3】根据上下文,在第④段空缺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小题4】下列对“创客运动”这一概念的理解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A.创客运动是一种全新的社会思潮及行为,以创客为主体介入参与社会政治的行为。
B.传统文化是创客运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前进的精神、灵魂以及重要的动力。
C.创客运动以创意优先原则实现传统观念“先用后艺”到“先艺后用”的彻底转变。
D.创客运动传承了“工匠精神”“意填”“慢节奏”“独特性”等濒临消亡的传统观念。
【小题5】总览全文,写一段200字之内的内容摘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7年度热词,“怼”字当之无愧。这个几乎已入土为安的历史词汇,一夜之间就火了起来。《说文》曰:“怼,怨也。”语言学家说,“怼”字在清代之后的书面文献中就很鲜见了,因此对于现代人来说,把“怼”归为历史词汇、文言词汇都不为过。如今,“怼”这个泛动作性文字,屡上微博、微信关键词排行榜,好像什么热门事件都能跟“怼”扯上关系。经过网络语境的熏陶,“怼”的意思已与最初大不相同。今天我们对“怼”的理解,可以是批评、斥责,在一些地区方言里,也有捅、捶、搡、挤兑、冲撞的意思。

(摘编自《澎湃新闻》,有删改)

材料二:

“怼”是一个汉语字,拼音为duì,会意字,《说文》“心”部,从“对”声。“对”,相持也,可以理解成是互相对峙,底下加“心”,表示心里抵触,对抗,引申为怨恨,故而怼,怨也。

北方方言中表达“用手推撞”或者“用语言拒斥反驳”的意思并且读音为“duǐ”的字,应当为“㨃”。“㨃”字从手部,本意是“排、推”的动作,引申为“拒斥、反驳”的行为。东北方言中“㨃咕”“㨃搡”即该字用法的例证。大众媒体中使用“怼”来表达该含义和读音是一种错误。

(摘编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材料三:

“怼”,看似简单,却能解释当下许多冲突的状态。“心”的“相对”,那是一种情感的碰撞——“不爽了就要怼”,单个字直捣黄龙,情绪十分饱满。就字形来看,和“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蔺伟认为,值得注意的是,“怼”这个词所体现出的攻击性或较劲的意义在不同语境下会呈现不同的感情色彩。当双方处于严重的敌对立场时,“怼”具有很强的攻击性,甚至伴随肢体冲突。这种“怼”往往有非理性的成分。当双方立场并不构成严重对立甚至关系较好时,“怼”的攻击性较小,甚至很多时候是一种无伤大雅的轻松、友爱互动,这就为其进入年轻人主导的网络交际系统提供了可能。

除了和与“怼”在一起产生的各种词组配搭成口头禅,多数年轻人的手机收藏夹里,都有几个经典的“怼人”表情包。“就喜欢你看不惯又干不掉我的样子”“看在你丑的份上,就当你是对的吧”,还有人用英文、日文来助阵。

社会学家认为,“怼”作为一个从方言中演变而来的流行语,有代替网络用语“撕”“掐”的趋势,“怼得好”比“骂得凶”更有话语权,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网评人“竺子”说,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语境中,向来有明哲保身的哲学。不少人的人生轨迹,都会经历从“初生牛犊不怕虎”到“人到中年万事休”的演变。我们不否认,这种处世哲学与行为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若发展到极致,则未免显得平庸。

当“怼”作为一种维护正确价值观、明确底线、合理表达愤怒的姿态出现在年轻人中时,不失为一种个性的张扬。自习室里,你想看书总有人嘻嘻哈哈;深夜的宿舍,你想睡觉偏有人开着音响打游戏……网民“柴尔德”觉得,遇到这样的事情,“该炸就要炸,该怼绝不怂”。

比起发个朋友圈抱怨一下,当下的部分年轻人更信奉“机智怼回去,潇洒怼一回”,认为这更有利于解决问题、纠正错误。“知乎”网民“simple”说:“怼完几次,生活明显不一样了。思考怼和不怼的结果哪个能让你现在和以后更舒服,后果你能接受,承担得住,那就量力而行地怼吧。”

(摘编自《半月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怼”字因情绪饱满,屡上微博、微信关键词的排行榜,再经过网络语境的熏陶,很多大众媒体借用“怼”字表达了本该是“㨃”的含义和读音。
B.“怼”字在现代汉语里鲜用“怨怼”之意,其作为流行语,有代替网络用语“撕”“掐”的趋势,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侧面反映。
C.《说文》对“怼”的解释为“心”部,从“对”声,可以看出该字具有形声字的特点;但《说文》又按会意字将之解释为“心里的相持和对峙”。
D.网络语境中使用中国某些传统文字的时候,有时可以让一些历史词汇“起死回生”,甚至“一夜而火”。
【小题2】下列句子中“怼”字的含义与我们今天对“怼”的意义理解不同的一项是(   )
A.《战狼2》主角吴京说:“可能某些人自卑,被洋人欺负惯了,就觉得中国人不能强,我就是怼这个,我就怼。”
B.宫斗剧《甄嬛传》中,眉庄“怼斥”安陵容,被网民誉为“手撕白莲花虚假面具”之经典,用在当今职场、情场居然都十分妥帖。
C.窦娥含冤受死,临刑前怼天怼地,说:“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D.杭州一男子在车厢内随地吐痰,被一名阿姨批评教育。这名男子又故意把一口痰吐在地上,结果引起众人怒怼。
【小题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现代语境下的“怼”有何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这种文化产品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的特殊地位。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圣经》却有《诗经》,这种以诗为“经”,是华夏独有的文化现象。从春秋的诗经开始,诗这种形式虽然千变万化,却始终占据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其他艺术形式之中。汉语词汇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特点,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特点,在语音上还具有音乐性特点。作为一种语言艺术,诗是远离逻辑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艺术形式,其赋、比、兴的“兴”字,学者们至今也说不透。究其原因,这种诗性的智慧,既不是简单的感官享受,也不是纯粹的理性思维,而是介于二者之间,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这一特点恰恰有利于形象性表达和艺术性思维,说明汉民族的语言与艺术有着天然亲和的关系。这一独特的表达和思维方式的存在,说明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以一种诗性的感受和态度对待世界,以诗性的语言表达情感。从这一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画具有诗的特点,诗的意境,诗的追求,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
国画与中国诗历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徐复观在分析诗画合璧的历程时指出:首先,题画诗的出现,开创了诗画在构成形式上的结合。其次,以诗意作画开创了诗和画在意和景层次上的结合。第三,以诗的意境作画,以画的意境作诗,诗画在精神上相融合、相启发,实现了在意境层次上的融合。
苏东坡在总结前人艺术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角度考察诗与画的关系。首次明确提出“诗画本一律”的艺术主张,认为诗与画有相同的审美规律与创作规律。诗求言外意,画求象外声。诗以文辞为语言,画以笔墨为语言,把所感、所思塑造为意象。它们因同样用意象抒怀、寄意的方式表情达意而相通、相近、相融。中国诗学提出由形似走向神似,进而达到形神兼备,要求“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不似而似”,即不能太粘著物之形迹,也不能离开物自身。所以中国诗学之精神,认为“形神兼备”是诗歌艺术形象创造所追求的目标和打动读者的关键所在,要求艺术形象做到外表形状与内在精神的完美统一。
国画同样如此。在唐宋文人与画师共同努力下,形成了重在画意而不求逼似的传统,直接导致文人画的产生。在中国艺术家眼中,诗中情与画中意的创造都有赖于意象的获得。这种艺术形象创造的共通之处,正是诗与画之所以合璧的缘由所在,也就是古哲所说的“诗画同源”。中国诗与画都讲究形神兼备,神似高于形似,讲求得意忘象。“形神说”影响深远,一直发展到王渔洋的神韵说。诗画合璧成为中国画艺术的特色。
(选自齐白石《国画诗境论》,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言论和以诗为“经”的文化现象,说明了“诗”这种文化产品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B.诗性的智慧介于简单的感官享受和纯粹的理性思维之间,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所以学者们至今也说不透“兴”为何物。
C.诗画在精神及意境层次上的相融合、相启发,体现在以诗的意境作画,以画的意境作诗。
D.苏东坡首次从理论角度提出“诗画本一律”的主张,认为诗画的审美规律和创作规律相同,意象抒怀和寄意方式一样。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春秋的诗经开始,无论形式如何变化,诗都占据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其他艺术形式之中,中国画和中国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B.汉语具有词汇的多义性、模糊性,语法上的灵活性、随意性,语音上的音乐性等特点,所以诗这种语言艺术远离逻辑思考和理性判断。
C.毫不夸张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因而,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充满诗性,有诗性的感受和态度,也有诗性的语言。
D.诗求言外意,画求象外声,诗画相通、相近、相融,中国画也和中国诗一样,要求艺术形象做到外表形状与内在精神的完美统一。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和诗最初都注重追求“形似”,后来经过唐宋文人与画师的共同努力,形成了重在画意而不求逼似的传统,产生了文人画。
B.“形神说”影响深远,“形神兼备”既是中国诗歌形象创造的追求目标,也是中国画特别是唐宋文人画的创作传统。
C.诗画合璧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古哲的“诗画同源”、苏东坡的“诗画本一律”和王渔洋之的“神韵说”,都属对其研究的成果。
D.诗画的密切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表达和思维上的相似、诗画的形式结合和精神融合、审美规律与创作规律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