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旨在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这进一步彰显了就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优先位置,丰富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内涵。

2012年以来,虽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趋于减少,但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庞大,在就业方面始终存在巨大压力。由于措施得当有力,我国已经连续6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超过1300万人,失业率始终稳定在较低水平。但随着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外部输入性风险上升,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未来几年的就业仍将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此外,一些特殊就业困难群体、零就业家庭等需要给予特殊关照。与缓解就业总量压力相比,就业结构矛盾的缓解和就业质量的提高难度更大,更需要政策持续发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04月16日)

材料二:


[注]CIER指数=市场招聘需求人数/市场求职申请人数,Q4指第四季度。

(数据于互联网)

材料三: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决定就业的主要因素。虽然增长的就业弹性——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值,即经济增长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比——会有变化,相同的经济增长速度并不一定会带来相同规模的就业,但总体来看,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前提。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也是把经济增长当作首要目标来追求的。但实际上,就业也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的重要力量。我国现在已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与高速增长阶段相比,现阶段的经济增长更依赖于创新,更依赖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更依赖于人力资本红利的增加。最近20年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劳动者受教育年限大幅度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显著增加,这是创新的重要源泉。可以预期,随着教育被定位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国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和技能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一更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存量如果能够最大可能地实现就业,无疑会进一步推动创新,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并最终实现更高水平的增长。因此,解决好就业问题,既事关民生,也事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赖德胜《作为宏观政策的就业优先政策》)

材料四:

在信息化时代,由互联网创造的巨大信息交互平台,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参与者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渠道。互联网提供的及时有效的信息,加强了雇主与雇员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的沟通,通过影响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工作搜寻等方式,影响个人的就业决策。此外,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广泛应用,还创造了新的工作岗位和新的职业类别,为个体的就业带来多元化选择,能够使个人获得更多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的机会,为提高个体的就业质量带来新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目前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达53.2%,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水平仍然较低,并且由于城乡分割、个体差异的存在,在中老年、女性和农民工等人群中的互联网使用率和使用技能都普遍偏低。

(摘编自《互联网使用、就业决策与就业质量》)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2年以来,由于措施得当有力,我国失业率稳定在较低水平,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等多重因素,未来几年就业压力仍然是巨大的。
B.由材料二可知,2017及2018年环保、印刷、包装、造纸行业都处在就业饱和状态,就业前景不容乐观;2018年处在就业饱和状态的行业有所增加。
C.尽管相同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一定带来相同规模的就业,但不可否认,经济增长是决定就业的主要因素,因此,当前应当把经济增长当作首要目标。
D.如果提升中老年、女性和农民工等人群对互联网的使用率和使用技能,这将对他们的就业有一定的帮助,对缓解就业压力将起到积极作用。
【小题3】请你结合材料给急需就业者提三条建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10:50: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互融:中西园林的趋势

王向荣

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是世界园林体系中最重要的两大瑰宝,它们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曾各自独立,后来又相互影响,到了现在更是互相融合。

中国是东方园林的发源地和发展中心。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方,幅员辽阔,自然环境优越,历史文明悠久,人们对美丽神秘的自然充满了热爱与崇拜。中国传统园林一方面源于古老传说中神仙们居住的乐土,另一方面源于古代人对于自然的理解。根据古代传说,在昆仑之巅,有西王母的花园,有皇帝的悬圃;在遥远的东海,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海岛,找到这三座岛屿,就能从神仙的手中获得长生不老药,这些神话中展示的神秘山岳和美丽岛屿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一种雏形。另一方面,中国大地秀美山川的景色无疑是中国人心中最美的自然,并成为中国园林模仿的对象,这种风景也被称为“山水”,中国园林试图以象征的手法展示这种自然的本质,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追求“小中见大”,将大千世界的宏观景物微缩到小巧玲珑的壶中天地,这也是先秦以来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人文精神与历史观念发展的结果。中国传统园林从商周的“囿”、秦汉的宫苑,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隋唐时期进入盛期,并在宋朝发展成熟,一直到明清,其造园思想始终一脉相承,在园林创作过程中强调“意境”,追求诗情画意,寓情于景,寓意于物,以物比德,园林经常作为隐逸文化的载体,反映园主的情操和思想,展现心中的世外桃源。

西方园林起源于古埃及和两河流域,那里干旱少雨,只有沿河的谷地是绿色丰饶的,农业生产必须依赖于灌溉,国土的风景也没有中国优美多样。在这样一种环境里,有着充分水源和灌溉系统的田园成为园林的蓝本,表达了“人间天堂”的理想。这些园林也多为实用性的园圃,如果树园、蔬菜园和葡萄园等,形式也是几何式的。

随着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文明经由地中海传到欧洲大陆,西方园林历经古希腊、古罗马的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走向成熟。但在几千年的发展中,西方园林与农业景观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形式上也都是规则式的。只是到了18世纪,英国的园林才开始由规则式转变为自然风景的形式,后来英国的自然风景园林又影响到欧洲大陆和世界各地的园林艺术。

以中国园林为代表的东方园林多追求意境美,不追求逼真的重现自然山水的形象,而是用写意的手法来模写和提炼自然,即“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西方造园艺术则多致力于对自然的改造和加工。但是东西方园林艺术也存在着深层次的同一性: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建造园林就是实现人们心中的理想,两种园林也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模仿。所不同的是,东方园林所模仿的自然是天然的自然,是秀丽的山川,而西方园林所模仿的自然是农业景观,是经过人类耕作的田野和牧场。

18世纪开始,东西方园林有了非常广泛的交流。18世纪英国风景园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受到中国哲学、文化特别是中国园林的影响。那时几乎欧洲所有重要的园林中都有中国园林的景致,一座塔、一座桥、一个亭或一组山石,在欧洲的园林中建造中国园林的片段曾是一种时尚。而在中国也出现了西方园林艺术的影子,圆明园中有西洋楼、颐和园中有石舫,广东的许多园林更是东西合璧的产物。

今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中,每个国家的思想和技术都进一步融合,东西方园林文化的交流也更加密切。但是,中国园林的发展必须要扎根于中国的土地和文化,传承优秀的园林传统,保持自己独特的鲜明个性和特征。

(《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7日12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园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园林一方面起源于古代传说中神仙们居住的乐土,另一方面起源于人们对于秀美山川的景色的理解。
B.中国园林在创作过程中强调“意境”,追求诗情画意,以写意的手法来模写自然,即“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C.自中国园林形成以来,尽管朝代几经更迭,但是造园思想始终一脉相承,园林经常作为隐逸文化的载体。
D.中国传统园林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隋唐时期进入盛期,在宋朝进入成熟期,到明清进入没落期。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起源时期的西方园林,多为有着充分水源和灌溉系统的果树园、蔬菜园等实用性的园圃。
B.西方园林起源于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历经古希腊、古罗马的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走向成熟。
C.西方园林与农业景观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形式上也都是规则式的,十分稳定,一直没有发生变化。
D.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建造园林都是为实现人们心中的理想,两种园林都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18世纪,欧洲的园林中,一座塔、一座桥、一个亭或一组山石等中国园林的片段随处可见。
B.圆明园中的西洋楼、颐和园中的石舫说明中国园林出现了西方园林艺术的影子,受到了西方园林的影响。
C.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从它们的形成之日起就相互影响,到了现在更是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D.中西园林在创作过程中,追求“小中见大”,寓情于景,寓意于物,以物比德,展现心中的世外桃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王西京的长安精神
徐进
1946年8月,王西京出生在西安的一个贫苦家庭。“纯属天性,没有家传”的他,从临摹小人书、连环画中的人物开始。初中时,王西京有幸遇到了启蒙他“真正进入艺术的导师”——画家于正常。恩师的精湛画技和嘉言懿行都成为王西京一生学习的标模。
1966年9月,王西京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西安美院附中并考入西安美术学院。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革命却彻底毁灭了这个年轻人的深造之路。随后,“噩梦”接二连三地袭来。先是父亲的历史冤案,自己也被牵连其中,接着是恩师惨遭冤杀。一出历史的悲剧让年轻的王西京刻骨铭心,这也构成了他后来表现“英雄主义”的作品中带有强烈悲怆情怀的根本原因。
1984年,王西京创作了中国画《远去的足音》,这是他现实主义题材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作品。一种崇高的精神气节,一种悲壮的苍凉情绪,王西京在创作中对此境界的渲染,于严谨中显出厚重,在壮烈中透出哀伤。
1985年王西京结束了18年的编辑生涯,开始着手创建西安中国画院。当时的“西安中国画院”还是一个没有一寸土地、没有一分钱的民间团体。那时,画院没有房,办公地点就设在王西京的家里,迎来送往,家人成了义务的“接待人员”。画院没有钱,他就自掏腰包,把数万元稿酬都贴补到了上面。
“有人说我创办画院是自寻枷锁,我觉得,画家可以超脱,可以潇洒些,但不可不为社会做些事情,西安的现代文化繁荣应该是一代人的事,而不是几个人出名的事,我们做了一些奠基工作,牺牲是值得的。”终于,五年之后,一座大楼矗立在西安南郊,它是西安历史上第一所专业美术创作机构,从此,古城的美术事业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如今,西安中国画院已聚集了150多位有造诣的画家,成为西安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的基地及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同时也成就了一批中青年艺术家。
随着阅历与认识的逐渐深入,大河意象开始成为王西京创作中不断感悟、探寻和发掘的一个重要主题。几十年来,他多次前往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等地采风写生,用心触摸黄河的脉络,在大河的赐予中领受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深厚、瑰丽和博大,体会着生生不息、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气魄和精神,同时也寻找着艺术表现的契机和可能。
在王西京的笔下,写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他另一项重要的“宏大叙事”,与其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可谓“双峰并峙”。从1981年创作的屈原《天问》开始,他让一组又一组历代俊杰在笔端“复活”,汇集成了一幅描述中国历史的波澜画卷。1982年,王西京创作了《李逵探母》,可视为其以“中西融合”造型模式表现古人的代表之作,作品以情感人,在侧重写实的人物画中融合了写意笔墨的表现性元素。
20世纪60年代初,以赵望云、石鲁为首的“长安画派”的6位代表人物在刚落成不久的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西安美协中国画研究室习作展”。“长安画派”由此声名鹊起,这群西北画坛锐意改革的艺术精英以其强烈的现实精神和浓郁的地域特色进入世人视野,书写了现代中国画史上光辉的一页。
而半个世纪以后的今天,王西京接过老一辈艺术家的衣钵,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博大、雄强、开放、宽容的“长安精神”,并带领陕西美协的团队以此为方向,奋发向上、开明进取,大刀阔斧地改革求新。
“作为生息于古都这块文化沃土上的长安画派后来者,在一个波澜壮阔、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年代,面对飞速激进、国运复兴的时代潮流,意欲巅峰图造,再振长安画坛雄风的锐志便成为一种必然。”
相关连接
①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邵大箴评价道:“《黄河,母亲河》是王西京的扛鼎之作,这位有中西绘画全面技巧的艺术家,几十年来在中国画领域有卓越的奉献,但他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运用自己综合的功力与修养,创造既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又有高雅品质、正大气象和纯正品格的作品,在艺术创造上有新的突破。《黄河,母亲河》是他走向新艺术历程的标志。”
②王西京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文化身份的现代人。从他的生活与创作经历我们可以看出,他是肩负历史使命的艺术家。他的中国人物画创作,其表现方式和艺术风格,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也有对现代文化积极推动的一面;既有现实精神一面,同时又独具人文情怀。(选自徐文景《品评王西京先生的中国人物画》)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父亲的历史冤案,恩师的悲惨遭遇让年轻的王西京刻骨铭心,因而后来他的作品中都带有强烈的悲怆情怀。
B.为了能更好地在大河的赐予中领受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博大深厚,寻找艺术表现的契机,王西京多次前往黄河沿线地区采风写生。
C.没有高等学历,没有显赫家世,王西京依凭天赋和努力在画坛取得自己的成就,用真诚、求实和顽强,书写着属于他自己的美术人生。
D.王西京结束18年的编辑生涯,创办了西安中国画院,源于他对西安美术事业的关注以及他自身强烈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
 
E.王西京的作品既蕴含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现代文化,既有现实精神,也有人文情怀,这就是他在中国画领域的贡献。
(2)作为国家级的专家,王西京对我国当代画坛做出哪些突出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作为生息于古都这块文化沃土上的长安画派后来者”,王西京的创作主要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分析。
(4)王西京是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家,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传统技艺的不同境遇
陈彬斌
湖笔是如何制作出来的?荣宝斋古字画修复技术的诀窍在哪里?宜兴紫砂壶最初的模样是怎样的?贵州苗族银饰为何如此精美?山西老陈醋千年留香的秘密是什么?羌族刺绣如何不绝如缕……从元宵节开始到正月二十九,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及其他民间艺术家千余人在北京农业展览馆,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传统技艺规模最大、种类最齐全的一次集中展示。
来自陕北的白凤莲老人是安塞剪纸的传承人,70岁的她依然飞剪自如,一张普通的红纸在她手中,顷刻间就成了栩栩如生的飞鸟走兽,引起观众的惊叹;四川分水油纸伞是我国唯一保持使用桐油、石印传统工艺生产的纸伞,已有400多年的历史,70多道工序都由手工操作,在展销台前,这些色彩鲜艳的油纸伞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内联升布鞋是北京传统老字号,多种传统样式使人感受到了内联升的厚重,其为北京奥运会定制的样品,更引起观众的不断追问……
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顾永冲坐在展台后,不厌其烦地回答观众的问题。作为贵州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省级传承人,他另一个身份是贵州雷山县民族银饰制作有限公司总经理。他的名片上除了地址、电话,还有电子信箱、QQ等,中英文都有,“我们这个公司并不大,几十个师傅,如果接了大的活儿,就必须从外面聘请人帮忙,一年下来的收入总计在百万元以上。”银饰锻制是苗族民间独有的技艺,历史悠久,其品种样式至今仍在不断翻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传统技艺所依赖的社会环境早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当时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技艺,绝大部分失去或大大减弱了生产生活的功用价值,而其中具有独特审美情趣的技艺作品,却成为了一种“时尚”。
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朝末年农民起义军瓦岗军在今天河南浚县屯兵,为纪念阵亡将士和战马,不少士兵捏泥人、泥马,这些手艺后来在浚县流传千余年,因浚县泥塑形体小,用口吹尾部小孔时发出“咕咕”声,因此被称为“泥咕咕”。在这次大展中,“泥咕咕”的国家级传承人王学锋告诉记者,他们全家每年通过制作销售,能有10多万元的收入,目前全村有上千人从事“泥咕咕”相关行业。
但也有不少传统技艺的处境在现代技术的冲击下,每况愈下,不仅难以产生较高的经济价值,而且传承乏人,前景堪忧。来自五金之乡浙江永康的锡雕大师应业根已经80岁了,他现场展示了锡雕工艺,一只仙鹤翅膀上成千上万的羽毛,就是用他一双手一下一下刻出来的。由于现代工业技术的冲击,手工锡品难以有较高的价格。应业根目前也没有合适的徒弟,他告诉记者:现在虽然每天八九个小时做工,但挣钱还是不多,也没人愿意来学。他儿子曾经跟他学过这个手艺,后来就放弃了,就是因为不赚钱。
(节选自《印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载于《中国文化报》)
【小题1】文中提及的传统技艺达12种之多,作者是如何介绍这些传统技艺的?
【小题2】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和“泥咕咕”之所以能得到传承,有哪些原因?
【小题3】在现代工业技术的冲击下,浙江永康锡雕的传承陷入文化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应该如何解决?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6月11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社科院语言所修订的《新华字典》App上线。《新华字典》自20世纪50年代出版以来,伴随了几代人的启蒙教育,身上附着了不少的时代痕迹和文化意义,该App一上线便赢得了网友的关注。可网友发现,免费版一天只能查两个字,想要继续使用,就得付费40元。而纸质版的《新华字典》在某电商平台上的售价仅为19.9元。
事实上,付费很正常,尤其是对于《新华字典》这样的经典权威工具书来说,再加上邀请著名播音员李瑞英朗读,也算有诚意。但在今天的互联网领域里,这样的付费模式却显得过于“20世纪”。
工具类软件的收费模式有两种:付费或免费后以增值服务收费。前一种是用户直接付费下载,想要走通付费模式就必须拥有“护城河”,比如Photoshop等,在技术上的无可替代保证了用户的付费可能。 
而对于其他工具类软件来说,通行的途径是“基本功能免费,高级功能收费”,比如让免费用户享受基本的查询功能,而如果需要去除广告、使用更多附加便利功能则需要额外付费。从商业逻辑上说,这是先用免费保证基本用户数,再从免费用户中定位出付费人群收取费用。  
《新华字典》固然权威,但在随手“百度一下”就能查询字词意义的时代,它已经丧失了最大优势。现在这个每天免费查询两个字的设定更显得没诚意,既不能满足日常需求,也不能让人激起付费欲望。 
互联网时代的产品模式是用户导向,先满足用户需求,再来建立付费模型。但《新华字典》App如今的模式却只考虑了自己如何收费,而没有考虑花费流量下载的用户能得到什么。要求网友下载一个App再付费40元查询网络上遍地免费的内容,如果为现在的《新华字典》App总结一个模式,那就是传说中的“信仰充值”。信仰充值指的是网友在面对明明可以免费获取的内容时,依然出于热爱、志趣认同等原因选择付费。而《新华字典》App似乎还没到那一步。 
从互联网产品的角度出发,《新华字典》App完全可以凭借权威和专业走免费流量和广告的模式,或者是提供更多有创意的附加价值,甚至是向教育和咨询延伸等,这一切的前提是用户需求至上。但如今过度短视的付费模式使得这款App陷入尴尬:免费的部分不被网友认可,付费的部分没办法为用户提供价值。 
《新华字典》App的开发原本是一个不错的尝试,但开发者首先要学会互联网时代的用户思维,先为用户创造价值,再来为自己创造利润,这种理念恰恰与传统、权威和垄断背道而驰。学会扭转思维拥抱用户,这是拥抱互联网的第一课。
【小题1】下列不属于“《新华字典》App陷入困境”的原因的一项是(    )
A.该App难以体现附着在伴随几代人启蒙教育的《新华字典》上的时代痕迹和文化意义。
B.该App每天只能免费查询两个字的设定不能满足人们日常之需且无法激起付费欲望。
C.该App的产品模式只考虑自己如何收费,很少考虑消费者付费之后下载能得到什么。
D.该App目前不具备这种付费模型——大众出于热爱、志趣认同等原因的“信仰充值”。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新华字典》是经典权威工具书,再加上邀请播音员李瑞英来朗读,《新华字典》App收费在今天实属正常。
B.“基本功能免费,高级功能收费”是工具类软件通行的收费模式,需软件自身技术上的无可替代来保证用户的付费可能。
C.凭借自身的权威和专业,加上提供有创意的附加价值付费模式也许能使《新华字典》App走出目前的窘境。
D.扭转思维,先为用户创造价值,再为自己创造利润,应成为《新华字典》App开发者拥抱互联网的第一课。
【小题3】结合全文,为《新华字典》App如何体现“互联网时代的用户思维”提供三条建议。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理,一个浅淡之梦

(1)街灯一盏盏亮起来的时候,从大理古城南门沿街往北走,感觉上是向着历史的纵深处走去,向着唐诗和宋词的幽深意境走去。

(2)然而,风中却飘溢出一股咖啡香味了。这是因为不远处就是“洋人街”。“洋人街”正式的名字是护国路。由于街上扎染店、古玩店、大理石工艺品店很多,民族风情浓郁,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游客,鳞次栉比的酒吧、咖啡店、茶楼、西餐馆就应运而生了。

(3)一到夜晚,这条街上,霓虹灯闪烁摇曳,美国乡村音乐散散漫漫地飘荡,一种异国情调就浓郁起来。放眼望去,一条窄长的街上排满餐桌,很多金发碧眼的旅游者,坐在露天的餐桌旁,喝酒、聊天、沉思默想,看身着艳丽白族服装的姑娘在人流中时隐时现。

(4)喜欢清静的游客则会坐在咖啡屋、茶楼里。屋内大多光线暗淡,水烟壶、古铜镜、龙头三弦、月琴等老民间器物,摆放得随意而有致。甚至墙上还会挂一双哪位小脚老奶穿过的绣花鞋作为装饰。情调既是完全东方式的,更是地道的古老民间型的。这就和霓虹灯、咖啡味、美国乡村音乐,形成反差,却又有着一种奇妙的和谐。而闲散的氛围,就是它们之间的黏合剂。于是,在小屋的一把竹椅里,大可不必正襟危坐,你歪着身子或者半坐半躺,躲开了繁忙,躲开了焦虑,身心完全松弛下来,就像躲进了古代。

(5)那天,不时啜一口咖啡,我和两位来大理度假的在读女研究生聊起了天。

(6)偶然坐在一张桌几旁的机缘,使我们刚刚认识。

(7)朦胧的烛光,如一个浅淡之梦。我们的话题竟然是从“惆怅”两个字开始的。

(8)两位女孩都直言这只是书本上的字眼,事实上不可能真正产生这样的感受。这种说法让我对两位妙龄女郎顿时心生怜悯。不是吗?一个人的情感体验应该是多姿多彩的——爱、恨、痛苦、绝望、焦躁、寂寞、愉快、欢天喜地、幸福……而惆怅是其中一种最具审美价值的感受。当心中感到惆怅时,是酸?是甜?是快乐?是忧伤?都是,又都不是,很难说清楚那滋味。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正体验过惆怅,那他或她算是白来这世上了,就像他或她没有真正投入地爱过一次一样。

(9)当我说这些话的时候,我发现两位女孩都眼睛亮亮地看着我。而在我们周围,似有若无地萦回缭绕着美国电影《廊桥遗梦》插曲的旋律。我的心竟一下子被惆怅击中了。我遗憾自己不再年轻。

(10)后来我们又聊到了“缘份”。我和她们谈起了曾两度被列入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瑞典诗人托马斯。这位诗人,因中风留下后遗症,右手右腿动作不灵便,改用左手写作,他平日喜欢弹钢琴,也只好改用左手弹。那年他受云南艺术学院之邀到昆明讲学,我恰巧出差在外。我的一位作家朋友却与他有一次晤面。后来这位朋友告诉我,他对托马斯说,能够相见,真是有缘。托马斯就问:何谓“缘”?友人答:在时间的长河里于这一刻,在广袤的世界上于这一处,数十亿人中的两个,不可思议却又实实在在地相逢了,相遇了。这就叫“缘”。当这话被翻译给托马斯后,托马斯感叹道:东方古老的哲学实在是太深奥神秘了。

(11)就像风把花粉随意地送进一朵花蕊,命运恩赐了我一个美丽的夜晚。我们的谈话就这样进行着。连我自己都感到奇怪,在这忙碌而有点物化的时代,我为什么会像一个满怀梦想的少年,大谈特谈着一些仿佛不食人间烟火般的话题?只是在走出洋人街斑驳迷离的灯光霓影时,我才明白,这里,原本就是一个梦想的妊娠所,类似这样的“非关利害”的话题,正好与环境相谐。

(12)像走出一个不愿结束的梦,我几乎是一步一回头。古城温柔的夜风吹拂在脸上,大自然中的风其实跟人的命运非常类似。一粒蒲公英的种子在风中飘飞,完全不知道自己会在什么地方降落。一个人在命运中飘飞,也完全不知道自己最终的归宿。至于在途中,他或她会有什么遭逢,那就由缘而定了。而缘又由命运而定,就像花开花落、云聚云散、雪飘雪化,跟风的疾缓、强弱、冷暖大有关系一样。

(13)被夜风吹拂着的大理古城,多么像一束开放在纷繁的现代生活中的梦幻之花。

【小题1】大理古城风貌的特点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 。
【小题2】第(11)段中“梦想的妊娠所”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A.作者第(1)段中说:“从大理古城南门沿街往北走,感觉上是向着历史的纵深处走去”,是因为大理南门比北门现代化。
B.之所以把护国路称为“洋人路”,是因为那儿有大量的外国游客和应运而生的鳞次栉比的酒吧、咖啡店、西餐馆。
C.“在小屋的一把竹椅里”,在大理古城闲散的氛围中,由于身心放松,远离焦虑,所以觉得“就像躲进了古代”。
D.第(8)段中之所以说“我对两位妙龄女郎顿时心生怜悯”,是因为作者认为她们竟然“没有真正体验过惆怅”。
E.作者认为:他和两位女孩在大理的相遇,与瑞典诗人托马斯在广袤世界的一处的邂逅,以及他与大理古城都是一种缘。
F.我离开的时候觉得自己似乎“走出了一个不愿结束的梦”,“几乎是一步一回头”,是因为对大理古城的留恋。
【小题4】简析第(7)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对作者“惆怅”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惆怅”是人在多姿多彩的情感体验中最具有审美价值的一种真切感受。
B.作者为大理的民族风情在浓郁的异国情调的冲击下渐渐失却而感到失落。
C.眼前才貌双全的女孩、耳边缭绕着《廊桥遗梦》插曲的旋律,我顿悟自己不再年轻。
D.因为我走出了一个不愿结束的梦,又要重返忙碌而有点物化的社会环境中去了。
【小题6】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12)段中的划线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