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罗曼·罗兰

徐志摩

①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
②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他妈妈教他琴,在谐音的波动中他的童心便发现了不可言喻的快乐。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他最早发现的英雄。所以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他的自传里写着:“我们家里有好多旧的德国音乐书。德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人。我翻着那一堆旧书,爬在琴上拼出一个个的音符,这些流动的乐音灌溉着我的童心。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快乐与苦痛,想望的幻梦,渐渐的变成了我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我是它们,它们是我。要没有它们我怎过得了我的日子?我小时生病危殆的时候,莫扎特的一个调子就像爱人似的贴近我的枕衾看着我。长大的时候,每回逢着怀疑与懊丧,贝多芬的音乐又在我的心里拨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乐中洗净我的烦愁。”
③要认识罗兰不仅应读他神光焕发的传记,还得读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这书里他描写他的音乐的经验。
④他在学堂里结识了莎士比亚,发现了诗与戏剧的神奇。他早年的朋友是克洛岱尔等近代法国三大诗人。瓦格纳是压倒一时的天才,也是罗兰与他少年朋友们的英雄。但在他个人,更重要的一个影响是托尔斯泰。他早就读他的著作,十分的爱慕他,后来念了他的《艺术论》,那只俄国的老象,走进了艺术的花园里去,左一脚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莎士比亚,右一脚又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贝多芬。这时候少年罗曼·罗兰走到了他的思想的歧路了。莎氏、贝氏、托氏,同是他的英雄,但托氏愤愤地申斥莎氏、贝氏,说他们的艺术都是要不得的,不是真的人道的艺术——他早年的自己也是要不得的。对罗兰这个热烈的寻求真理者而言,这就好似晴天里的一个霹雳;他再也忍不住他的疑虑。他写了一封信给托尔斯泰,陈述他的冲突的心理。他那年22岁。几个星期后的一天,罗兰接到一封写满38页纸的长信。那六旬老人说:“我接到你的第一封信,我深深的受感在心。我念你的信,泪水在我的眼里。”下面说他艺术的见解:我们投入人生的动机不应是为艺术的爱,而应是为人类的爱。只有经受这样灵感的人才可以希望在他的一生实现一些值得一做的事业。这还是他的老话,但少年的罗兰受深彻感动的地方是在这一时代的圣人竟然这样恳切地同情他,安慰他,指示他,一个无名的异邦人。他那时的感奋我们可以约略想象。因此罗兰这几十年来每逢少年人写信给他,他没有不亲笔作复的,用一样慈爱诚挚的心对待他的后辈。这样一来受他的灵感的少年人更不知多少了。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凡是一件不勉强的善事就如春天的熏风,它一路散布着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
⑤但罗兰那时离着成名的日子还远,虽则他从幼年起就不懈地努力。他还得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才能实受他的劳力的报酬——对他天才的认识与接受。他写了12部长篇剧本,3部最著名的传记,10卷本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时代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他的名字还是在灰堆里掩着——直到他将近50岁那年,这世界方才开始惊讶他的异彩。贝多芬有几句话,我想可以一样适用到一生劳悴不怠的罗兰身上:“我没有朋友,我必得单独过活;但是我知道在我心灵的底里上帝是近着我,比别人更近。我走近他我心里不害怕,我一向认识他的。我从不着急我自己的音乐,那不是坏运所能颠扑的,谁要能懂得它,它就有力量使他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罗兰在生病危殆时听莫扎特的音乐,在怀疑与懊丧时听贝多芬的音乐,这主要说明罗兰对他们音乐的接受是有选择的。
B.罗兰把自己的音乐经验融入到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这表明他对音乐的热爱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帮助。
C.第④段中以老象进入艺术花园踩倒花盆作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给罗兰带来的思想冲击和精神影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意指:罗兰传递了托尔斯泰的火炬,以慈爱诚挚的心来散布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更多的年轻人因此受益。
E. 作者认为贝多芬的话同样适用于罗兰,是因为罗兰能够像贝多芬一样,以音乐作品的力量来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小题2】为什么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时,罗曼·罗兰却醉心于“敌人”(德国)的音乐艺术?请结合原文第②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小题3】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请结合原文作简要概括。
【小题4】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我们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5 07:01: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不差钱,就缺朋友
①“人一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死了,钱没花掉。人一生最最痛苦的事情是人还活着,钱花没了”,这是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中的台词。“钱不是问题,就缺朋友”,这是2009年贺岁片《非诚勿扰》中秦奋的感叹。这些话语和感慨折射着现时代的社会“症候”:社会史无前例地物化,人情冷漠,人际关系庸俗化。
②现代社会作为时代症候的人际关系物化,深深遮蔽了人际交往的本真性维度。造成个体生命的生存危机,刨去人们生存的精神之基是交际物化的危害之一。当物化关系遮蔽了人的精神维度时,人作为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就失去平衡,甚至被肢解或摧毁。同时,交际物化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让人感觉到“尘世如同冰窟”。人们不禁唏嘘,什么都是假的,都不可信了,甚至包括自己的爱人、父母和朋友。交际物化也可以导致人的孤独感等心理疾病,进而导致一系列社会疾病。有研究表明,物化关系导致人的生命内在的失衡,其为了调节失衡,很可能转化成一种社会性的破坏行为。
③下面让我们从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来探究交际物化产生的原因。
④物化时代的社会物化。人类拜倒在以金钱为核心的“物神”的面前。人类社会的精神空间被物质主义的论调挤压得不能再小,人文维度被物化社会的物化现实遮蔽得严严实实。没有健康的社会,就没有健康的人际关系。在这样的物化社会中,交际不被异化和物化实在不易。
⑤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重新弥合,私人空间消失。在现代社会中,公私领域两分畸变为公共领域的的无限扩大,以致侵占了原有的私人空间。私人领域也失去了原有的“感情第一”的原则。如此一来,人用于悠游的空间被功利化的事务塞满了。人际物化危机的发生势所必然。随着私人空间的消失,时间也宰割着人的本质性的活动,时间伦理出现异化。如果一次交往行为失去了直接的或间接的功利目的,就是浪费生命。由此,精心计算投入产出比的物化交际形式在今天的凸显就不难理解。
⑥社会的流动性、易变性所带来的“我是谁”的认同危机。在现代技术的作用之下,人们被抛进了陌生的城市,“陌生化”、“我是谁”是生活的普遍感觉。由于没有传统的熟人社会的舆论和风俗等制约,交际的唯一目的就可能变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除此之外,人性物化也是交际物化的原因之一。在物欲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把交往的对象仅仅当作工具来满足自己的自利目的,“利”字当头,除此之外,全是鬼话。
⑦其实,我们觉察到和不满于这些问题并批判与考问个中缘由本身已经表明,社会物化和交际物化危机并未弥漫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社会昌明、交际“人化”的前景依然存在。作为物化社会中的我们的确需要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持存,多一份守望。只有这样,突围物化世界,摆脱物欲之壑,走出物化时代和交际物化危机,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节选自《新周刊》2009年2月15日总第293期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差钱》和《非诚勿扰》中的台词折射着现时代社会史无前例地物化,人性冷漠,人际关系庸俗化的社会“症候”。
B.物化社会的物化现实把人文维度遮蔽得严严实实,人生活在这样一个被物化的社会中不被异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能。
C.在陌生的城市里,传统的熟人社会的舆论和风俗制约的缺失,使交际的目的演变成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成为可能。
D.作为物化社会中的我们要想摆脱难填的物欲之壑,走出物化时代和交际物化危机,必须要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持存,多一份守望。
【小题2】(小题2)从文中看,“交际物化”有哪些危害性?(6分)



【小题3】作为物化社会中的“孤独人群”,我们需要持存、守望什么?请联系全文加以概括。(6分)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我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初期,对于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用户而言,新兴媒介的作用,一是为找不到发表渠道的人提供了发表平台,形成志趣相投的交流图;二是为喜好通俗小说的读者提供便利、及时、海量、免费的阅读渠道。

二十年来,网络文学已经渗透了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证实了“衣食无虞”之后,马斯洛需求层次金字塔结构的准确性。

而在网络文学发展迅猛的繁荣背后,亦埋藏着不容忽视的重重隐忧。量多质低,有“高原”缺“高峰”,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和片面追求点击率等倾向,皆是对传统文学的损害。当然了,线上线下,精品总是难求,唯愿今后大浪淘沙,去芜存菁,一批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可以脱颖而出,讲好我们的“中国故事”。

(摘编自《网络文学:这世界变化太快,一秒不跟进你就老了》)

材料二:

(数据于艾瑞咨询《网文江湖群英谱一中国网络文学作者洞察报告2016年》)

材料三

由于原创文站建立了作家等级制度,高等级作者可以获得明星式的推广待遇,更容易被用户发现和接受。加上网络文学作品具有长期连载的特点,用户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阅读某作品,并成为作品甚至作者的忠实粉丝。用户具有粉丝的特质,就可以形成具有较强消费意愿和凝聚力的群体。用户粉丝化使得近四成用户愿意为作品内容付费,近六成用户愿意购买网络文学作品的周边产品。由于网络文学用户数量持续增长、年龄结构有较大差异,用户需求不再只局限于网络阅读本身。网络文学作品在漫画、有声读物、电台等领域的延展前景可观,这为网络文学产业链的整体延伸提供了用户基础。网结文学移动端阅读适应了用户对碎片化阅读、随时随地便携阅读的需求,随着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以及阅读软件研发的日益成熟,用户对移动端阅读的黏性大大增强。

(摘编自《泛娱乐背景下网络文学全产业链研究》)

材料四:

网络文学已经突破传统文学成为现代文学中的流量担当,但是由于缺乏规范与监管,网络文学整体环境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不但影响了传统文学的纯洁性,也对整个文学体系存在消极影响。对此,网络文学发展中应当注重文学性,创作者应当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和文化内涵。同时,网络平台也应当加强对网络文学作品的审核,加强对网络文学作品发表、传播的规范化管理,尤其是对于商业性网络文学作品,要避免大量同质化现象,抵制抄袭、烂俗作品。

网络文学带给传统文学的除了挑战,也有积极影响。对文学有创作热情和兴趣的人,能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自由的文学创作。传统文学也应当紧跟时代形势,积极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同时,网络文学突破了传统文学在文字、语法等方面的限制,更加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也是传统文学应当积极借鉴的。此外,传统文学也可以学习网络文学生活化等视角进行文学创作,这样也有利于贴近人们生活,获得更多的关注。

(摘编自《浅谈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挑战》)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网络文学”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网络文学,主要是(大)学生在新兴媒体上发表作品。
B.网络文学的发展证明了人们在衣食无忧后就会追求精神生活的观点的正确。
C.网络文学由于缺乏规范和监管,影响了传统文学的纯洁性和未来的发展。
D.网络文学多样的文学表达方式和生活化视角等会使其最终超越传统文学。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户选择用移动端阅读网络文学的原因有移动端的硬件和软件的发展日益成熟,移动端能够满足碎片化阅读、便携阅读的需求等。
B.目前我国的网络文学发展迅猛,但也有数量多但质量不高的问题,不过假以时日,将会有一批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出现。
C.2016年中国网文作者寻找写作灵感的方式主要有阅读、观看影视剧、增加见闻、旅游、与其他人交流等。
D.网络平台对网络文学作品的审核不严格,对网络文学作品发表、传播的管理不够规范造成网络文学水平低下。
【小题3】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论述网络文学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最震撼心灵的还是都江堰

赵新芳

我有幸走进川蜀之地,最震撼心灵的还是都江堰!

与之相比,三星堆虽神奇,但却是那样地令人费解;峨嵋虽秀,但总笼罩在茫茫云雾中,且显得那样的吝啬;武侯祠虽圣,却难免带些战争文化色彩;就是堪称“世界第一”的乐山大佛,虽大气、庄严,也过于玄妙、虚幻!只有集物质与精神、人文与自然于一体的都江堰,才称得上是人类杰作,旷世亘古!

我看到的都江堰是建立在岷江上的一个大型水利工程。

从现在的视角,单就这项水利工程而言也不能称其为“大”,它主要由宝瓶口、飞沙堰、鱼嘴三部分组成。之所以又称其为“大”,主要在于它修凿于2260年前的“刀耕火种”年代;在于它一直延续2260年而永不衰败,这与早已荒废的世界同时水利工程如“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渠和古罗马的人工渠道”相比,更彰显出它的恒久性。自从有了都江堰,才有了蜀中盆地的自流灌溉,才有了成都平原上驯服的岷江,才有了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才有了蜀人生生不息乃至近代对中华民族上亿人口的贡献。

千年都江堰,时时刻刻都在毫不吝啬地向人们展示着她的“科学巨人”风釆,而这个“科学巨人”的内涵就是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就是“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就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鸟瞰都江堰全景,就不难发现,整个工程的选址竟是那样巧妙、科学。都江堰虽没有巍巍大坝,但其作用却胜似任何大坝;都江堰的工程虽然显得散落不齐整,但其内应力却十分巨大而统一。其人势、地势、山势、水势浑然天成,其“疏、堵、合、制”无不相得益彰。由此可见当年那个“总设计师”、“总工头”——李冰是多么详实地掌握了一手资料,又是多么地聪颖和智慧。我不禁联想到近现代的一些水利工程,大多都是在“人定胜天”思想的指导下,采用高筑坝“堵”的方式建设的,往往完工不久就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如三门峡水利工程,短短几十年就丧失大多功能。还有我们祖国山河上随处可见的大大小小的水库,究竟利也、弊也?更须拭目以待。就是举世闻名的三峡大坝,虽然现代化程度、科技含量很高,效益也巨大,但其投入产出之比,和古老的都江堰也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更是有待观察,真希望它能经得起百年乃至千年的考验!

都江堰从远古走来,一路高歌,一路风尘。

在都江堰建成使用近400年时,中国的本土教派一一道教在其相望的青城山悄然诞生了,这绝对不是一种偶然。应该说是青城山孕育了道教,而都江堰又丰富了道教内涵,或者说是道教的一个具体实践,道家所崇尚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自然、生命、和谐、发展”的宗旨,难道在都江堰体现的还不够淋漓尽致吗?

由都江堰派生、引申出来的“实事求是”“崇尚科学”“尊重规律”的文化,也和其分流出的江水一样无时不在滋润着川蜀大地,哺育着一代代儿女,同时也造就着无数个英雄。

站在一个个历代“堰功”塑像前,如:丁宝祯、诸葛亮等,我不禁思索着:创造都江堰者李冰也,而光大都江堰者,乃历代“堰功”也。都江堰由最初的“灌溉三郡”数万亩良田到今天的数千万亩,都是一代代官吏带领川蜀人民通过“岁修”逐步完善发展的。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都江堰不论和平还是战乱,不论什么朝代、什么制度,从来都是“官办”。从没有人敢据为己有,这就促使着历代地方各级官员要不断地“勤政”“施政”。纵观川蜀历史,就不难发现这里仅在唐末宋初发生过一次农民起义。而且还主要是外部因素引起的,这不能说不与当地社会矛盾的相对缓和有关系。

在即将收笔之时,我情不自禁地站起身

向都江堰的缔造者李冰先人深鞠躬!

向都江堰的历代“堰功”们深鞠躬!!

向千百年来修建、完善都江堰的川蜀人民深鞠躬!!!

(《散文百家》2007年12期,有删减)

【小题1】作者对都江堰推崇备至:“只有集物质与精神、人文与自然于一体的都江堰,才称得上是人类杰作,旷世亘古!”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都江堰有哪些精神、人文的内涵。
【小题2】本文第2段突出运用了一组对比,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这组对比分别突出了都江堰怎样的特点,并说明其在文的作用。
【小题3】结合本文,联系现实,谈谈千年都江堰给人类的启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史蒂芬•威廉•霍金,他的成就毋庸置疑:创建弯曲时空中的量子场论,发展了黑洞理论,写下《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大设计》等一系列著作,被誉为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宇宙是一口幽深的矿井,那些黑暗中闪耀的宝石,从来只留给最勇敢最执著的人。霍金的右眼珠勉强能转动,每分钟只能表达一个字母。他的身体里仿佛藏着一个黑洞,唯有零星的字母像逃逸的光子,向人们揭开一角黑洞的信息。

为了描述黑洞理论,霍金讲过一个故事:Bob和Alice是一对情侣宇航员,在一次太空行走中,两人接近了一个黑洞。突然间,Alice的助推器失控了,她被黑洞的引力吸引,飞向黑洞的边缘(视界)。由于越接近视界,时间流逝得越慢,Bob看到,Alice缓缓地转过头来,朝着他微笑。那笑容又慢慢凝固,定格成一张照片。

而Alice面临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在引力的作用下,她飞向黑洞的速度越来越快,最终被巨大的潮汐力(引力差)撕裂成基本粒子,消失在最深的黑暗中。

与其说人们热爱霍金,不如说,他们热衷于谈论霍金。大多数人其实并不关心他的黑洞理论,只津津乐道于他的花边新闻。霍金成为大众媒体的宠儿,《时间简史》卖了超过1000万册,被称为“读不懂的畅销书”,这不由地让人感慨,知名度大半来自于误解。

(摘编自《与其说人们热爱霍金,不如说他们热衷于谈论霍金》,2018年3月15日《文汇报》)

材料二:

霍金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关于他自由的灵魂、浪漫的“舞姿”,以及他言论的探讨甚至争论,或许现在才刚刚开始。

在一些人眼中,霍金是二十世纪后期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在更多人眼中,虽然他的身体不适,可他的灵魂无比自由,宛若浪漫的舞者。

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他,在轮椅上坐了四十年,1985年还因肺炎而逐渐丧失说话的能力,近乎全身瘫痪,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言合成器来完成。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却写出浪漫的诗篇:学术上,他被誉为当代的爱因斯坦;生活上,他结婚两次,子女三人。这也成为学界公认的霍金的浪漫。

尽管如此,霍金并没有走我们熟悉的“身残志坚”、“可歌可泣”路线。相反,他总能以另一种方式吸引公众的眼球。他逛夜总会,和脱衣舞娘愉快地合影。他在卡通片《辛普森一家》中拯救剧中的女孩;在《星际迷航》中扮演自己,和牛顿、爱因斯坦一起打桥牌。《生活大爆炸》第五季,高冷的谢耳朵为了见他一面,不惜大庭广众下穿上小短裙。英国老牌乐队PinkFloyd的专辑中,他献唱一曲《Talkin'Hawkin》(通过声音合成器)。1974年,霍金和另一位著名物理学家基普•索恩打赌,赌注是色情杂志《阁楼》。16年后,霍金承认他输了,为索恩订了一年的《阁楼》,一点也不考虑索恩夫人的感受。在一次采访中,有记者不怀好意地提问,如何生育了三个孩子?霍金露出了狡黠的笑容,“比你想象的更美妙”。

(摘编自哲远《霍金:没有身体的舞》)

材料三:

英国已故科学家斯蒂芬•霍金的遗作《对大问题的简明回答》定于16日发售。《星期日泰晤士报》14日透露著作内容。

按照报纸说法,霍金在书中暗示,富人不久可以选择编辑他们自己和孩子的DNA,让自己和孩子变成拥有更强记忆力、抗病力、智力和更长寿命的“超人”。

“法律可能会禁止对人类做基因改造,但是一些人可能抵挡不住改善记忆、抗病力、寿命等人类特征的诱惑。”霍金写道。他预计人类21世纪就能发现通过改造基因提高智力的技术。

霍金担心,一旦出现基因改造而成的“超人”,“没得到改造的人类”可能无法竞争,逐渐绝迹,或者变得“不重要”,人类会展开“自我设计”的竞争。

霍金3月14日去世,享年76岁,留下一批围绕他所说的“大问题”写的文章和论文,成就了《对大问题的简明回答》这本著作。

这些“大问题”包括人工智能会比人类聪明吗?宇宙里有其他智慧生命吗?上帝存在吗?“大爆炸”之前发生了什么?地球未来面临的最大威胁是什么?

(摘编自《霍金遗作将发售,书中表达对“超人”担忧》,2018年10月18日搜狐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金是一位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创建了一些理论,发展了一些理论,完成了一些著作,留下了一些较难回答的问题。
B.霍金的知名度大多源于他独特而卓越的物理贡献,源于关于他的一些花边新闻,源于人们对他的书籍及相关方面的误解。
C.虽然霍金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但关于他自由的灵魂、浪漫的“舞姿”以及他相关言论的探讨甚至争论也许才刚刚开始。
D.《星期日泰晤士报》透露霍金在遗作《对大问题的简明回答》中暗示,富人不久可选择编辑DNA,让自己和孩子变成“超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勇敢最执著的霍金靠勉强能转动的右眼珠来表达字母,为人们揭开幽深宇宙的信息。
B.霍金因为爱情婚姻浪漫、演技浪漫、回答问题浪漫,所以被世人称为最浪漫的“舞者”。
C.人类可通过改造基因变得越来越聪明,但霍金也担心会由此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D.霍金的人生启迪人们:科学家要有卓越的科学贡献、要有丰富的生活以及必要的担当。
【小题3】三则材料都写人们“热衷于谈论霍金”,但角度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