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村树事

张金凤

①只有在辽阔的冬季和料峭的早春,你才能影影绰绰看到一个个接近完整的村庄。其它季节村庄是藏着的,藏在树枝的环抱里,藏在叶子们的手掌中。

②乡村的树交错分布在村里村外,既是村庄的外围襁褓,又是村庄的精神内核。榆杨槐柳、椿桐柘桑、桃杏枣梨,浓荫掩映,枝条杂陈,花开馥郁,香风沉醉。房前屋后遮蔽掩映的,是人们自己挑选的邻居,人们把它们与自己的烟火日子捆绑在一起,休戚与共;乡路庄头、丘陵沟岔长出的树,则是风吹来的种子、雨送下的盘缠,生长随意,姿态天然。野生的和家栽的树填充着村庄的罅隙,搭建起村庄的外围和翠绿屏障,搭建起乡下人的婆娑生活。

③南风乍起时,乡村人家就忙着栽树,村庄里的每棵树都是特定的符,驾驶着一片祥云驻扎在一个个檐头。哪一棵主财源广进,哪一棵祈长寿平安,哪一棵寄托着梦想,哪一棵镌刻着家风,栽树的人心有大丘壑,懂树的人看一眼便心知肚明。旧时两家结亲兴“访听”,双方家长都要暗访对方的声誉品格。有些聪明的家长并不去街巷间听议论,而是悄然观树,人言不可尽信,它们不如一棵棵树的标杆更能称量主人的脾性和家教。

④在乡下,栽树是一种仪式,爱树是一种精神皈依,房前屋后若没有几棵像样的树,算什么过日子啊!刚建好新房的人家,栽树是头等大事,他们忙碌谋划栽树的蓝图。先在西墙外栽几棵梧桐树,梧桐木质暄,叶子大,易成活。要赶紧将房屋遮盖起来,将生茬的新房煨热,才有扎下根的样子。树要扎根人更要扎根,人们需要这样易成活又迅速生长的树来打下家业的基础,亮出繁盛的招牌。

⑤乡下人院门外要栽国槐。国槐是护佑一家人的图腾之树,它立在街门一侧,享受做一杆大旗的礼遇。男人上坡回家,首先在槐树上磕去鞋窝子里的土坷垃,在树下的石墩上抽一袋烟,鼻息里涌进炊烟的味道,眼睛望向远方隐约的青山,红彤彤的火烧云,满心的知足和安然。过年的时候,男人郑重地给国槐身上戴一朵新鲜的红花,一帘“出门见喜”的红条张贴在树上,一家的喜气从内到外地透出来。国槐树那浓密的叶子层层叠叠,堆砌万千诗意和清凉,夏秋时节,人们将竹椅、草墩、马扎甚至草席子搬到树荫下纳凉。大槐树下有清爽的穿堂风,它们抚摸过庄稼,亲吻过野花,撩拨过浪花,把极热的暑气重新组合,描画出波澜,透出逶迤的清凉。农历五月,国槐姗姗开出满身槐花。这时节,大家忙着采槐米,用小铁钩折下槐花的花蕾,晒干之后卖给中药房。每年还要留一些槐米炒成槐米茶喝,槐米茶败火清脑,乡下人喜欢,从夏天一直喝到来年春深。

⑥院墙外通常栽着洋槐树和榆树。榆树难成材,要是说人不开窍,就喊他“榆木疙瘩”。既然不容易成材,为什么还要栽它?面对孩子的追问,娘说:“榆树泼辣,像咱庄户人,旱了涝了它都长;倒了歪了也长;雷劈了,根不死,还长;荒年里,榆钱、榆树叶子甚至树皮被扒了吃掉,它还长。榆树还喜庆啊,它开的花叫榆钱,榆钱就是余钱,家有余钱不就是咱老百姓盼望的吗?”孩子豁然开朗,对榆树也高看一眼。孩子问那洋槐树有什么说道?娘说:“洋槐花开得像场雪,满院子的甜香,它是开花的树里面蜜最多的。”家里又没养蜜蜂,洋槐蜜还不是被别人家采去了,孩子不解,难道娘栽槐树就是为了闻闻花香?娘说,叫谁家采去蜜都是好的,家贫望邻富,大家的日子都甜甜蜜蜜的不是更好吗?孩子看一眼心里生长着蜜的娘,心里也甜甜的。

⑦春天里,人忙碌,树也忙碌。每年花开时,庭院里的女人总要做槐花饭、槐花粥。榆树的花开得羞怯而隐秘。肉滚滚的榆钱撸下来蒸成榆钱饭,不等掀开锅盖,香味就钻鼻孔儿,若拿蒜泥蘸榆钱饭吃,好吃得能撑破肚皮。那些干落的榆钱,在春风里满街满巷地飞,飞到人们的头发上,飞到人们的脖颈子里,飞进人们的衣裳口袋里,人们也不拍去,反而喜气洋洋地笑,这漫天飞舞的彩头,给了春天里的庄户人一个多么美好的期待啊

⑧树一年年长高,爹娘一年年衰老;树一年年长大,树下长起来的孩子一个个离开。岁月里的许多人,村庄里的许多事,人们记不清了,而树记得。那狭窄的年轮记录了村里那一年的干旱,它们见过一个个妇女挑担抗旱的蹒跚身影;那些粗壮的年轮又记录着当年雨水丰盈五谷丰登,沉甸甸的果实把汉子们的腰累弯了。那些当年跟着爹娘栽树的孩子,一年年万水千山地往回赶,回来看一眼树,摸一把树,在城市里的迷茫就烟消云散了。娘走了,爹走了,可是树还在,它们粗糙的老树皮上布满沧桑裂纹,但是枝头依然澎湃着碧绿的波涛,它们骨骼坚硬地屹立在村庄里,屹立在孩子们的心头,像一座碑。只要树在,家就在,走得再远的孩子都不会迷路。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段从乡村交错分布的树写起,野生的树和家栽的树构成独特风景,彰显乡下人诗意、婆娑的生活,引出下文对“树事”的叙写。
B.文章第③段写旧时结亲时家长以观树替代“访听”,看似闲笔,实质意味深远,树成为称量人品和家风的德行标杆,也是一种文化符号。
C.“栽树是一种仪式,爱树是一种精神皈依”一句巧用比拟,意思是说,栽树是生活中的最重要的事情,而爱树寄寓着乡民对生活的希望。
D.文章第⑥段写乡民喜欢栽种洋槐树和榆树,这里巧写人物对话,质朴的话语,将贫困岁月中乡民的善良以及美好期许,真切地表现出来。
【小题2】赏析文章第⑦段画波浪线的文字。
【小题3】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8 02:08: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般的书法理论往往从审美特性这个角度出发来总结书法的成就,这种探索自然是有意义的。但是,当我们过多地把目光集中在书法之“美”或书法所激起的“审美体验”上时,却往往忽视了书法和写字之间的朴素联系。
我们觉得书法是艺术的,而写字却是实用的,可是说到底,书法家不过是无穷无尽的写字者中的一员。书法家卓然独立,只是因为他把某个字体写到了极致,从而使它具有典范的意义。书法家从来都不能无中生有。在书法家的书法产生之前很久,汉字已经在集体书写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形态,发展出了一套高度有序的偏旁、笔划体系,这套体系即使脱离了汉语,也一样具有汉字的魅力。
符号学美学关心汉字和书法的有序性。书法系统的有序性无疑就是以汉字系统的高度有序性为基础的,无论是无名氏还是书法家,为了书写汉语和汉字,都不得不首先遵从汉字的规则。承认书法之美依赖于汉字符号系统的有序性,并不会削弱我们对书法艺术家独创性的评价。在西方传统美学的影响下,我们把创作者的迷狂状态看得过于神秘了。许多人觉得,不管是在作者那里,还是在读者那里,都有一种全然不同于日常经验的“审美经验”在起作用。然而,笼而统之用“审美经验”来说事,非但不能增加艺术性,反而会败坏具体而微的艺术感觉。相形之下,用“高峰堕石”、“夏云舒卷”等来形容书法的古人,反倒要离事情本身更为接近。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作为书法基本造型“材料”的汉字,既不是象形的图画,也不是抽象的图案,而是一套具有极强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符号。书法家并不关心如何在理论上把握文字的符号性,他们关心的是这些符号性的文字如何从感性上得以生动的显现。就跟玫瑰花的能指不会被它的所指(爱情)耗尽一样,在以写字为美的文化生活形式中,文字的能指也不会被它的所指耗尽——人们在读懂字义的同时,也停留在字的表面,琢磨如何把字写得更好。
然而,在当今这个时代,汉字越来越成为一种单纯为语言服务的记号。数码化的汉字固然也保留了各式各样的字体,甚至各式各样的书法式样,但是今日之大众并不打算去临摹它们,而是更愿意像拣字工人那样消耗它们。书法家是精益求精的写字人,和拣字工人不同,他从不把汉字看作现成的可以消耗的材料,而是看作不确定的、需要不断反复才能形成的东西。当电脑键盘摧毁了书法赖以生长的广阔的民间土壤时,书写汉语的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已经终结了。一方面,汉字变得越来越像纯粹的记号;另一方面,书法变得越来越像脱离语言的图像。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摘编自陈岸瑛《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字与书法》)
【小题1】下列有关“书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是艺术的,写字是实用的,从根本上讲,书法也是写字,当书法家把某个字体写到极致,从而使它具有典范的意义时,“写字”就变成了“书法”。
B.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从审美特性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必须过多地把目光集中于书法的成就在于它的“美”或由它所激起的“审美体验”。
C.书法之美依赖于汉字符号系统的有序性,书写时必须遵从汉字的规则,而不能由书法家凭空创造。
D.书法是有序的。书法系统的有序性无疑就是以汉字系统的高度有序性为基础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法家对写字要求精益求精,他把汉字看作不确定的、需要不断反复才能形成的东西,这与拣字工人把汉字看作现成的可以消耗的材料不同。
B.作为书法基本造型“材料”的汉字,既不是象形的图画,也不是抽象的图案,而是一套具有极强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符号。
C.汉字在书法家的书法产生之前很久在集体书写的基础上就形成了一套高度有序的偏旁、笔划体系,这套体系即使脱离了汉语,也一样具有汉字的魅力。
D.在西方传统美学的影响下,我们都用一种全然不同于日常经验的“审美经验”来增加艺术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玫瑰花的“所指”是爱情;那么,文字的“所指”是文字符号背后的含义,“能指”是它作为文字符号的形态。书法家更为关心的是文字的“能指”而非“所指”。
B.作为书法基本造型“材料”的汉字具有独特魅力,也许有时候我们看不懂一幅书法作品的内容,但是也有可能被它生动显现出来的形态美而感染。
C.随着电脑的普及,书法赖以生长的民间土壤已被摧毁,虽然数码化的汉字保留了各式各样的字体和书法式样,但书写汉语的终结已经无法挽回。
D.如今,汉字变得越来越像纯粹的记号,书法变得越来越像脱离语言的图像,这两种现象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同类题2

材料三
汉代根据不同的手工业门类设置不同的工官,进行专门的生产,最大限度地使生产专业化。当时尽管有综合性的工官,但最常见的还是专业性的工官,如河内工官主要制造弩机等兵器武备;颍川工官主要铸造铜器皿;南阳工官主要制造兵器;广汉郡工官主要制造铜器和漆器;设在齐郡临淄和陈留郡襄邑的服官,专门为皇室及贵族制作日常生活及上朝所穿用的文绣服饰。
至于工官及手工业工场的内部管理,一方面采用“物勒工名”的做法,实行生产责任制,建立完整的质量监控体系;另一方面根据工艺流程进行细致的分工,以保证工匠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产品的质量,尤其在官府手工业工场中更是如此。
所谓“物勒工名”,是战国以来形成的一种手工业工场产品质量监管制度。《礼记·月令》:“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郑玄注曰:“勒,刻也。刻工姓名于其器,以察其信,知其不功致。”也就是说,在制成品上刻上工匠的姓名和监督管理者的姓名,表示对产品的质量负责,如发现有残次品和劣质品,即“功有不当”,则会受到严厉的追责和惩罚。至于工种的划分,则因手工业门类的不同而有异。这种“物勒工名”的做法和工匠的细致分工,在蜀郡西工的漆器生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蜀郡西工是汉王朝设在蜀郡(今成都)的一处工官,以生产漆器为主,兼及铜器和铁器的制造。蜀郡西工制造的有铭文的漆器,迄今已发现28件之多,充分揭示了蜀郡西工漆器的生产过程、工匠分工及质量管理体系。
也正因为如此,汉代官府手工业工场的产品做工精致、质量优良,形成了汉代工匠精工细作、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小题1】根据材料三,下列诗句中的“勒”与“物勒工名”中的“勒”语意不同的一项是
A.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陆游《夜泊水村》)
B.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韩愈《石鼓歌》)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D.香径草中回玉勒,凤凰池畔泛金樽。(李绅《忆春日曲江宴后许至芙蓉园》)
【小题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对下面文字所体现出的汉代手工业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朝鲜平壤石岩里丙坟汉式墓出土的一件水始元年漆盘,其口沿背面刻有锦文:“永始元年,属郡西工造,乘與髹渝画伫黄釦饭盘,容一斗,裂工广、上工广、钢妇黄涂工政、画工年、洀(pán)工威、清工东、造工林造,护工卒史安、长孝、丞□、據谭、守令史通主。”
A.工序繁杂B.做工精美C.分工细致D.监管严密
【小题3】当代中国,要使“中国制造”成为精品,上面三则材料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
朱自清的一生,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他的一生,极其认真。
朱自清写作时,往往要先细心斟酌后才会动笔,往往写完无须修改。但因为注重质量,他每天最多写500字。所以,他的清贫一部分原因是写得太慢。《荷塘月色》中提到了蝉鸣。有人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写信向昆虫学家请教。后来又两次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他才相信自己没有写错。为此,朱自清专门写了一篇文章。
他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语言学家王力,诗词专家黄节、俞平伯等人请教。平时,他也坚持用中、英、日三种文字书写日记,以此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
在教学上,朱自清也极其认真。比如,他开设的选修课“文辞研究”只有两个学生。尽管这样,朱自清仍然如平常一样地讲授、考试。在工作上,朱自清做事原则性很强。他在辞去图书馆馆长职务准备办理移交时,特地将一个不称职的馆员辞退。朱自清说:“我不能把确实无法胜任图书馆工作的人留给继任的图书馆馆长,让我充好人而继任馆长当恶人。”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23年,担任系主任16年,开了16门课,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如今,清华园里的“荷塘月色”和“自清亭”,为这个理工大学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人,应该怎么样度过这一生?1916年,刚刚成年的北京大学预科学生朱自华在思索这个问题。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处于关键阶段,战事正隆。当时的中国,因为袁世凯去世,进入了军阀割据混战时期。这样的时代,称之为乱世并不过分。在父亲的勉力张罗下,朱自华举办了一场体面的婚礼。妻子武钟谦是名医之女,温柔贤惠,善于持家。作为结婚礼物,父亲为他置办了一件紫貂皮大衣——《背影》里的紫毛大衣即是。然而,在大学期间,为了买一本《韦伯斯特大字典》,他将这件紫貂皮大衣当掉了。
为了明志,朱自华改名“自清”,以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保持清白,不同流合污。朱自清顺便把表字也一并解决了,他以“佩弦”为字,时刻警策自己。为了达到自清的目的,便于自我反省,朱自清每天都写日记。但后人从他的日记里,感受最深的却是清贫。他的日记,几乎就是一部民国知识分子贫困史。朱自清从1924年7月28日开始记日记。翻开日记第一页,就是两条借贷记录:1924年7月29日,晚与房东借米四升。旧历年关亦有相似情形:30日,午后向张益三借五元,甚忸怩!
“七七事变”后,朱自清先后在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昆明时期,物价奇高,他不得不开源节流。吃,靠和青年助教合住一室搭伙、包饭,或到朋友家蹭饭,因饭菜粗硬、食无规律,胃病长期不愈,日记中常常看到胃病发作的文字;穿,则常年不添新衣,一度经常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成为联大一景。至于开源,则是拼命写文章、做兼职。因为经常借不到钱,朱自清不得不和当铺打交道。在1942到1943年间,他隔三差五地跑寄卖行,先后拿去寄售的物件有:网球拍、字典、灯泡、行军床、被单、橡皮管、墨盒、皮外衣、窗帘。为此,朱自清没少受奸商的气。
1945年夏天,抗战临近胜利,据友人回忆,47岁的朱自清已经衰老得令老友感到吃惊。
当时,法币急速贬值,到1948年的时候,买一包纸烟都要几万块钱。朱自清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国民党政府为了平息高级知识分子的怨气,向他们派发一种配购证,可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美国支援的面粉”。清华大学学生吴晗和其他人为了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发表了一个公开声明,号召大家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购证。
声明写好了,要征集签名。朱自清第一个在声明上签了字,并愤然地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1948年8月,朱自清的体重仅有38.8公斤。1948年8月12日,弥留之际的朱自清对第二任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说:“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配售的美国面粉……”这成了他的遗言。
朱自清去世时,钱包里仅有6万元,这点儿钱在当时连一个包子都买不到……
一代散文大师,匆匆而去,背影长留。朱自清去世后,清华园第一次为一位老师的去世降半旗志哀。友人是这么评价他的——“纯粹的君子”(沈从文)、“最完整的人格”(李广田)、“完美的人格”(叶圣陶)
(有删改)
相关链接
《声明》原文:“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下列同仁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购证,特此声明。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文中画线处引用了传主自己的话以及他人对传主的评价,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桥飞架伶仃洋,从此天堑变通途。10月24日,历经十余年研究论证与施工建设之后,我国又一项世界级工程——港珠澳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它是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创造了一系列“世界之最”,可谓名副其实的超级工程。
港珠澳大桥名虽为“桥”,实际却是一项集桥、岛、隧为一体的庞大工程。为保证伶仃洋水域30万吨级通航能力,需在海中筑起两座人工岛,两座岛间以长达6.7公里的隧道连接。沉管隧道内,车辆可畅行无阻;隧道上方,30万吨油轮可满载通航。
在海中建设人工岛,传统办法是抛石填海、围堤筑岛,然而这一办法在港珠澳大桥却不适用——一来工期长,二来会对海域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老路走不通,那就闯出一条新路来!中国交建总工程师林鸣提出前无古人的方案——“超大直径钢圆筒围成人工岛”:先在工厂里预制出高50米、重500多吨的巨型钢圆筒,然后运至海上,用大型机械将其“钉”进海底,形成人工岛围护结构。
2011年5月15日,起重船吊着振沉系统和第一根钢圆筒,精准定位,完成入泥自沉。一根、两根、三根……几个月后,120个钢圆筒如定海神针般直插海底,东、西两座人工岛“拔海而起”。
(摘编自刘志强的《超级工程震撼亮相》,《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5日)
材料二:
不久前,横亘在伶仃洋面上的大桥经受了强台风“山竹”的考验,不但主体桥梁、海底隧道、人工岛,就连桥面上护栏、路灯都安然无恙,再次刷新了中国制造的水平。在这一成就的背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李克非团队对于长期耐久性设计的攻关贡献最大。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反复论证,李克非和他的团队的设计成果凝结为港珠澳工程混凝土构件的耐久性质量控制指标。
2010年,大病初愈的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张肖宁收到了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的委托,受命承担港珠澳大桥16公里连续钢箱梁和大跨径钢箱梁结构桥梁的沥青铺装技术研究任务。“钢箱梁桥面铺装是路面工程中极为特殊的铺装类型,是直接提供舒适安全的车辆行驶条件的重要工程,是代表桥梁建设水平的‘面子’工程。”张肖宁说。
华南理工大学派出导师,利用节假日等休息时间在工程营地报告厅内为大桥建设者上课,在7年多的时间里为大桥岛隧工程项目培养了56位工程硕士。
“世纪工程的完工,超级难题的解决,是千千万万的人努力的结果。”李克非表示。在大桥设计和建造的14年当中,共有21家企事业单位,以及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等8所高等院校,在包括水文、气象、地质、地震、测绘、环境等各方面展开了51项专题研究。
如今,中国的桥梁和高铁一样,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而随着这张名片一同递出的,是我们身为国人的自信心。
(摘编自王忠耀、吴春燕《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光明日报》2010年10月24日)
材料三:

材料四:
在双11来临之际,港珠澳大桥的通车为电商、物流企业开拓大陆地区以外的电商业务带来了很大便利。今天京东对外表示,首支京东物流运输车队装载着消费者购买的商品由香港元朗仓出发,经过港珠澳大桥到达珠海后进行申报清关,全程仅用了50分钟。而在以往,商品从深圳皇岗通关,再经虎门大桥到珠海,全程200多公里,需要5个多小时才能通行。
其实,京东物流早在四年前就在香港建立了仓库,在京东物流110多个海外仓中,香港仓具有极高的战略地位。据了解,京东物流香港仓面积近1万平米,内设恒温区、高值区,以及针对轻奢商品的专业打包台等。仓内操作、管理和系统完全按照京东物流国内仓储标准进行仓内的生产管理,SKU数超过10万,涵盖母婴、个护、3C、家居、时尚、食品等品类。
(摘编自“中国报业网”《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助力大湾区成就国际物流中心》2018年10月25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经十余年的研究论证与施工建设,港珠澳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它是一项世界级工程、超级工程,创造了一系列“世界之最”。
B.港珠澳大桥经受住了强台风“山竹”的考验,刷新了中国制造的水平,这主要得益于李克非团队对于长期耐久性的设计攻关。
C.作为世界上最长的钢结构桥梁,港珠澳大桥钢板总使用量就达42万吨,这相当于10座鸟巢体育场或60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
D.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为京东等电商、物流企业开拓大陆地区以外的电商业务带来很大便利,推动大湾区成就国际物流中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港珠澳大桥是一项集桥、岛和隧为一体的超级工程,东、西两座人工岛之间是6.7公里的隧道,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保证伶仃洋水域30万吨级通航能力。
B.参与大桥设计和建设的企事业单位和高校,在施工现场一边开展科技攻关,一边培养人才,华南理工大学的导师就在7年多的时间里培养了56位工程硕士。
C.大桥建设者们始终高度重视海洋资源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建设人工岛时,摒弃了抛石填海、围堤筑岛的传统办法,闯出了一条史无前例的新路。
D.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媒体对在大桥设计和建设中,21家企事业单位和8所高校在多个领域开展研究的状况进行了报道,突出了科技支撑的强大力量。
【小题3】结合其他三则材料,在梳理材料三《数字解码港珠澳大桥》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谈谈这个图表在文本中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云 吞
林荣之
“师傅,还有云吞卖吗?”一个清脆的童音很有礼貌地问。
“有,买多少?”主人抬起头一看,是个盲童,十三四岁,手拄一根竹竿提一饭篮。
“有羊肉做的吗?”盲童那双凹陷的眼睛对着主人,“我要两碗羊肉云吞,请你快点。”
“对不起,你来得不巧,羊肉云吞卖光了。”主人不失礼貌地答道,目光依然盯在盲童的脸上,“明天你再来吧,我给你留两碗。”
“明天?明天不需要了。”盲童听到这话后,顿时脸上出现了一种失望的神态,叹声道:“四叔公,这就没办法了,看来你吃不上羊肉云吞了……”
“孩子,看你这意思买羊肉云吞必有急用。”主人见到盲童这副神情,便说:“这样吧,我把我自己留下来吃的羊肉云吞全让给你。不过我这些羊肉云吞是特制的,就是说比别的云吞多了一半羊肉。你要就买,不要就算了。”
“买,我买,多少钱也买。”盲童连连点头,恳切地说。
“好,现在就给你做。”主人迅速揭开锅盖,当他的手伸向那装满云吞的篮子时,突然停住了,他抬起头来,用眼睛仔细地看了看盲童那深深凹陷的眼窝。他确信,眼前这个孩子确确实实是双目失明时,他手抖动了一下,便拿起了一个云吞当作两个云吞数给盲童听,“二四六八……”
盲童竖起耳朵,侧着头听着。
“总共三十个,三元钱”主人接过盲童递过来的饭篮,装好后,说:“需不需要数一数?”
“不用了,不用了。”盲童笑着说,“大叔,你做的好事,将来一定会有好报的,这是钱。”盲童递过去五元钱,接着说,“不用找了,你做的好事,钱是买不到的。”盲童说,“告诉你吧,云吞我是给一位重病的大爷买的。他一生一世不知为人做了多少好事,现在大爷倒了,想吃羊肉。也许这是大爷最后一次吃羊肉了……”
“慢!”云吞主人呆了好一会,突然把盲童叫住了,“回来,我再给你加十五个云吞!”
“不用了。”盲童摆了摆手。
“要的。”云吞主人追上去说,“老大爷一生做了这么多好事,送他十五个云吞算什么!再说,难得你好心服侍他老人家……”
“一个病人,有十五个云吞已经够了,”盲童认真地说,“再加十五个,他吃不完的。”
“啊?你怎么知道刚才我给的是十五个云吞?”云吞主人吃惊了。
“刚才你把云吞放进水里,我全听到响声了。”盲童说,“我看不到,但我的心是感觉得到的……”
“好孩子,我错了!”云吞主人脸刷地红了起来,“这五块钱全还给你。这云吞,就算我送给老人的,也算我真正开始做一件好事!”
说完,云吞主人拉住盲童又煮了十五个云吞添上,然后把五元钱塞进盲童的口袋里。
(选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行文质朴,叙述自然,语言生动形象,脉络清晰,写出了一个大公无私的盲童和一个极其自私的云吞主人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
B.当云吞主人看到小男孩失望的神态时说:“这样吧,我把我自己留下来吃的羊肉云吞全让给你。”表现出云吞主人热心助人的美好品质。
C.“一个病人,有十五个云吞已经够了,再加十五个,他吃不完的。”这句话是盲童的气话,表现出小男孩极其失望的心情。
D.《云吞》一文很好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既有盲童与云吞主人品德上的对比,也有云吞主人前后心理的对比,写出了善与恶的矛盾冲突。
【小题2】结合文本,分析题目“云吞”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有人说,云吞主人的转变有些突然,对此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