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22分)
山人相望风雨中
①第一次,这样整天地坐下来,静静地与泰山对视,是因陪朋友登山受风雨所阻而形成的。
②好友自远方来,专为登临久仰而未谋面的泰山。谁知一冬一春少雨雪的好雨偏偏下在了今天。雨雾笼罩了整个世界,天湿了,地湿了,登山的心情全湿了,沉甸甸的,烦躁躁的。看看雨丝在微风中舞啊舞,不紧不慢,没完没了。无奈,我们在窗前坐,来,望着山,等……
③泰山是一道世人瞩目的风景,居室楼是山怀里的颗颗纽扣,我的蜗居仅是纽扣上的一个小点,高挂楼顶,恰恰与大山形成极好的对视角度。只可惜整天疲于奔波,人乏心更累,哪顾得上认认真真地看它一回。值此闲暇,静下心来,细细看风雨中的山,好似酷夏午后慢慢品一杯“雨前”,慢慢品出诸般滋心润肺的味道。
④山整个地浸在雨里,湿漉漉地装在我窗口里。正对着的是主峰,两翼延绵东西。草木葱茏的繁华让寒冬褪去,雨幕挡住了雀跃攀登观赏膜拜的人群,连同纷乱与嬉杂,只有细雨微风裹着无言的沉默,在山的脸颊上抹。
⑤挂上主峰的是雪,白皑皑的,落进低处起伏山包的是水,悄无声息地把土石树木濡湿浸黑,黑和白随意一叠,自然构成一幅茫茫大海上泊着艘洁白巨轮的写意。简单、清丽,透着初春疏雨特有的朦胧、柔和、静谧。所有细节被删去了,令人心仪的景观珍宝,被人忽略的山岩顽石统统模糊成没有差别的一片,平日里闹得满山沸沸扬扬的历史卷帙和永远说不完的荣枯生灭故事,早已收藏进大山深处。山,头顶着天,脚踏着地,袒露出自自在在、从从容容的风骨,留一个空空灵灵、清清静静的境地,任我们审视。凝望它安然端踞的姿容,体验到一种肃穆的深邃,一种由静而升腾起的苍莽大气。古往今来,那么多人频频临访、苦苦思辨泰山伟大之所在,是否只在感受到了它守中持恒、超然物外的从容宁静气质之后,才有了“稳如泰山”“重如泰山”的结语?
⑥我友也在全神贯注。突然头不回地问我:“山上有河吗?”有啊,直贯上下的中溪、通天河,穿行西麓的彩石河,还有……何止一条。不过它们随季节变化而消长,不像大山,始终如故地迎送无常的四季。雨季来了,任雨暴风狂、雷劈电击,山默默承受,把创伤埋进心底,坦然地把丰水供给草木,送给河流。于是,河水翻腾飞溅,随势应变地跳跃奔流,水声回响在山城间。多彩的卵石趁机拥挤碰撞得唧唧喳喳,热闹得令人炫目。雨季去了,山无言地忍受烤裂的曝晒,不惜输出脉管里的血支撑草木洒下一片绿阴。而河顿失滔滔,消落到流细声微,枯竭到河道自身迷失。此时此地,你怎能看得到呢?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句哲言吗:自然界的奇迹都在相对的静态中酝酿,动是宇宙的本能,静是自然的灵魂。静是动之后的一种沉淀、修整、提升。静是一首诗,一种美,一种境界,具有超凡的影响力。泰山悟出了这一道理,从而获得了对事物对自己把握的力量,凝结出任物交依然故我、宠辱不惊的庄重品质,不愧是自然界的仁者。主峰西侧平坦的一段,那是天街,是这座城市最北边的一条街。其实山与城本来就是一体,山与人始终共生共存、相亲相伴。城从南向北走到头便是山,由盘道接天街直到极顶。沿途的各种营生与城里一样红火。这影响不了山的静,它形态静心更静,静到了人们一走进它,自觉不自觉地多了一种持重和规矩。从山顶开始就有居民,一路下来到山脚,汇聚成人挨人的城池。山因有了居其中、行其中的人,除去许多横空盖世凌人的孤苦和傲气。正因如此,山在泰城人心中更增加了分量,增加了敬仰的虔诚。外地人诚惶诚恐地前来对山顶礼膜拜,却对挑山工气使颐指、不屑一顾,殊不知,在这里山与人不可分离,伟大与平凡之间不存在明确的界线。
⑦一种心态导致一个时代的风尚。
⑧一旦静到泰山一般,还有什么能失去的,又有什么不能得到的?
⑨与友相对。
⑩我说:山,是我窗上的一幅巨画,有了它,高挂的斗室就是我灵魂的栖息地,永远。她说:不虚此行。
【小题1】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在这里山与人不可分离,伟大与平凡之间不存在明确的界线。
【小题2】文章标题是“山人相望风雨中”,为什么在第6段插入朋友对河的询问?(6分)
【小题3】第8段“一旦静到泰山一般,还有什么能失去的,又有什么不能得到的”一句话自成一段有什么作用?文章最后以朋友“不虚此行”的话结尾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本文在构思、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句子分析。(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36: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重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宝藏与沉渣并存的山峦,是一条清泉与浊流同注的河流。即便我们对传统文化深怀敬意,对民族精神一往情深,也不能把传统文化不加区分地引入到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来。在传统与现实之间,我们要设定一个分流与导向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将正向的精神输入到我们今天的生活,而将反向的内容留给过去的岁月……
在日趋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中,人们不仅对社会现实的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分歧,而且对历史、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也发生了相斥性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传统文化资源借鉴之前,首先面临价值甄别及其重构问题。在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就面临着如何对古代文化经典进行现代性转化的问题。中国悠久丰富的传统文化并不是文化力量的直接对等物,它就像蕴藏在地下的丰富矿藏,如果不经过人工的开采、加工,永远都不可能转化成推进历史列车的动力,不可能“兑现”它的内在能量。因此,特定的文化资源只有经过创造性转化,才能实现它的现代价值。
传统戏曲《赵氏孤儿》原作中贯穿“血亲至上”的传统道德,这曾经是推进全剧情节发展的重要叙事动力。与此相一致的还有一种“冤冤相报”的复仇伦理。现在,如果我们在电影中也沿袭这种“你杀了我全家,我也要杀你全家”的杀戮逻辑,就等于把我们置于古代封建社会,以一种豺狼的方式对待豺狼。现在尽管我们还是在影片《赵氏孤儿》中看到赵孤最后拿起了刀剑,可是他的行为动机并不是建立在“世袭的仇恨”上,而是建立在他对父亲的至爱上。这样便校正了传统戏曲的价值取向。
与此相关的是影片《孔子》,作者在力图还原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形象时,表现了孔子向往的社会理想所具有的正向历史价值。客观地讲,孔子期望诸流和鸣的大同世界,这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影片开始时,一个少女被巨大的石门封闭在墓穴里,惊恐的尖叫与隆隆落地的大门展示出惨无人道的殉葬制度,而此时的孔子站在了这种野蛮的殉葬制度的对立面。他坚决主张废黜残酷的殉葬制度,代表的文化精神在当时无疑是一种与整个体制相对抗的进步力量。其实,孔子所向往的“天下归仁”的社会理想就是再美好,也只是在向一个古代的理想社会致敬。我们真正被影片中的孔子所感动是从他踏上风雪交加的周游列国之路开始的。孔子的这种行为代表的是他对自我人生价值的一种抉择,也是其社会责任的一种历史担当。影片《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传是从历史主义的维度上确立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弘扬是从人格精神的建构意义上展开的。
尽管在不同的艺术领域对于传统文化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方式并不一致,但是在文化取向上应当恪守相同的价值观。我们有些影片把传统文化中尊老、敬老的节日,表现成一个杀戮之日。在这个节日里满城刀光,遍地鲜血,所有的鲜花都被践踏,人像蝼蚁一样被残杀。还有些影片把传统的中医演变成最为残忍的酷刑,它比任何刑具都有效,能够在顷刻间摧毁人钢铁般的意志,这种在商业逻辑主导下对我们传统文化资源的“破坏性开采”显然都不值得提倡。
【小题1】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原因的一项是( )
A.用今天的观点看,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宝藏又有沉渣,呈现精华与糟粕并存的状态。
B.我们对传统文化深怀敬意,对民族精神一往情深,传统文化深刻影响今天的现实生活。
C.日趋多元化的现实文化语境中,人们对历史、对传统文化认同发生了相斥性的选择。
D.传统文化虽然悠久丰富,但如果不经过甄别重构,不可能转化成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小题2】(小题2)下列关于《赵氏孤儿》和《孔子》对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影片《赵氏孤儿》并没有沿袭传统戏曲中“血亲至上”的道德理念和“冤冤相报”的复仇伦理,体现了转化中对传统文化糟粕的剔除。
B.影片《孔子》力图还原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形象,表现了孔子废黜残酷殉葬制度的主张,肯定了传统文化精神正向历史价值转化的文化趋势。
C.孔子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在当时无疑是一种进步力量,但他所向往的“天下归仁”的社会理想却是一种反向的历史价值,是应当被我们抛弃的。
D.影片《孔子》表现孔子冒着风雪踏上周游列国之路,试图从人格精神的建构意义上弘扬传统文化精神,这是重构传统文化资源价值的一次尝试。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如何对传统文化经典进行现代化转化的问题,在这方面,影片《赵氏孤儿》和《孔子》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B.影片《赵氏孤儿》将赵孤的复仇行为阐释为对父亲的至爱,传达出影片制作人在借鉴这一传统文化资源时,考虑到了对其进行价值甄别的问题。
C.尽管不同的艺术领域对于传统文化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并不一致,但是都应该恪守相同的价值观,这是文化产业现代化重构中应坚守的原则。
D.当前一些影片中对传统文化的肆意发挥与扭曲,是典型的商业逻辑主导思维。艺术领域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开采和利用时,必须有社会责任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中国画在画面的空白的地方,会由画者本人或旁人题上一首诗词,诗词的内容多是咏叹画的意境。诗所占的位置也即构成画面的一部分,与有画的一部分形成形式上的统一,这即是画与诗的融合。
诗和画在中国文化里,无疑是一对联系紧密的姐妹艺术。从史料上看,诗歌与绘画的关系,在唐代还几乎没有大力提倡,唐以前的画家作画的主要目的还在于“再现”。但真正的艺术家所关注的是如何在自己的绘画中反映事物的真实性。历史上各个朝代有很多作为诗人与画家兼一身的,如东晋的顾恺之、唐代的王维、明代的唐寅等,都以诗文铭世而又誉满画坛。尤其是中唐王维的诗与画被苏东坡称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道出了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的密切关系。史料记载:“维尤长五言诗。书画特臻其妙,笔踪措思,参于造化,而创意经图,即有所缺,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所及也。” 由此可见王维之诗,诗中有画;其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是诗人的事,一位伟大的诗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比较容易。画,必须表现诗意,却不是每个画家都能做到的。王维以诗境带动画境,追求的是一种只凭深心才能领会的妙境。在画中他不仅用笔墨形式来表现他心境中的山水,而且将画作为抒发诗情的场所,更为重要的是,他引导了中国画的一项重大变革——从诗中汲取画境。
苏东坡对于诗画意境的理解更是推动了诗画意境结合的发展。他认为,画的要义不在于形似的逼真与否,而在于形似之外的“天工与清新”。诗与画虽然媒介不同,但本质是一律的。
如果撇开艺术形式中绘画与诗歌的明显的外在统一不谈,从艺术内容来看诗歌与绘画的关系也是统一的。因为诗歌题跋所引发出来的情思毕竟不单是从画面的艺术意象中直接发出的,而是题诗词以发之。
大画家王冕,在其所著的《梅先生传》中自道:“先生性孤高,不喜混荣贵,以酸苦自守。”其《墨梅图》题诗云:”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是对画的补充,画是诗的反映,两者皆从侧面表现了王冕超尘俗的性情。
一幅绘画作品中诗、书、画、印的关系,对于绘画有直接的影响,他们在画中的反映也是有形的,看得到的。在文人画兴起的宋元以后,更是诗、书、画、印、长短题跋,融为一体。寄感情,吐心声,内涵丰富,充满哲理,素称“无声诗”。当我们看到一些极富有文学素养、极有才情、极有见识、极有开拓精神的艺术巨匠的作品时,我们的确不仅为他们绘画本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而且也为他们的作品的诗的境界和整体的和谐美所吸引。
元代以后的文人画创作,作为诗画关系的一种反映,都喜欢在画面上直接题写诗文,使诗情画意相互映发,进一步开拓出超出象外的内涵意境。如倪云林的《渔庄秋雾图》所题诗“江城风雨歇,笔研晚生凉。囊褚未埋没,悲歌何慨慷。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将绘画作品中所蕴涵的内在朦胧诗意外在地引发和彰显出来,使人们在观赏绘画时顿生一种无限的情思,而这种情思并没有脱离画境,并没有诉诸于一种无迹可寻的纯粹的主观想象活动,而是将人们的现实依然带回和逗留在画面的意象层面,从而使观赏者从诗歌情思和画面物象的隐约对应关系中巡回往复,获得极为高雅的审美享受。“诗画一律”对于画家在诗文方面提出了修养要求,解决了文人绘画的意境问题。从绘画的艺术内容上来看,诗歌的题跋内容与绘画的意境、情趣,或融为一体,或相互引发,从而使两者达到交应生辉的效果。至此,诗与画的结合在文人画这一体系中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诗歌是诉诸于思维的,它创造的是一个想象的空间;绘画则是诉诸于视觉,直接形成一个具体的物象。画虽有型,然而却可以借诗歌的意蕴使它扩大到无形,画中之诗正是对绘画的一个补充,即诗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多半是绘画所难以传达的那种瞬间的,或在绘画中无法明确表现出来的一些极为隐藏的意象。诗中之“画意”是从心情心境中而来的,而画中之“诗意”确是对景造境之际所产生,二者皆是自然而然的东西。
(节选自张伟《古诗词意境与文人画意境之关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者本人或旁人题上在画面的空白处题上诗词,使诗词与画融合在一起,是中国画常有的一种方式。
B.从史料上看,诗歌与绘画的关系,到唐代还没有大力的提倡,唐以前的画家作画的主要目的在于“再现”。
C.苏东坡在对王维的诗与画的评价中较明确地道出了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的密切关系。
D.诗中有画,伟大的诗人比较容易做到这一点,画面中有诗意,却不是画家能轻易做到的。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诗、书、画、印、题跋融为一体,画家寄感情,吐心声。
B.极富有文学素养、极有才情、极有见识、极有开拓精神的艺术巨匠的绘画作品往往更有吸引力。
C.大画家王冕的《墨梅图》的题诗是对画的补充,它从侧面表现了王冕超尘俗的性情。
D.诗与画的结合在文人画中达到完美的境界体现在诗歌的题跋内容与绘画意境、情趣,或融为一体,或相互引发。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倪云林的《渔庄秋雾图》的题诗可以证明元代以后的文人画创作进一步开拓出超出象外的内涵的意境。
B.“诗画一律”要求画家除了具有高超的绘画水平之外,还应该有较高的诗文方面的修养。
C.因为诗歌题跋能从画面的艺术意象中直接引发情思,所以诗歌与绘画的关系是统一的。
D.诗歌诉诸思维,绘画诉诸视觉。诗中之“画意”是从心情心境而来,画中之“诗意”是对景造境之际所产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9分)
生物钟是一门跨学科科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保健学、劳动组织等问题都同它相关。生物钟学的中心概念是生物节律。
生物节律是一种十分奇特的机制。它可以帮助人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每个器官和系统都有自己的节律,而它们之间又是互相衔接的。譬如,心跳平均每分钟70次。而晚上只有60至50次。处于运动状态时,心跳则会加快。呼吸和新陈代谢也如此。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自然界就产生了生物节律。
生物节律是自然界产生的生物现象。它存在于生命的各个阶段。研究表明,生物节律对肌体适应不良生态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影响到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生物钟医学中还有一个概念——非同步。它犹如钟表中的尺寸不同的齿轮。当齿轮相吻合时,就会不停地运动。当齿轮出现故障时,肌体就有了毛病。
坐飞机到外地就是一个例子。人已经习惯于晚上5时呆在某个地方,如果换了地方,肌体就需适应变化。如果不这样,人就会懒洋洋、工作效率低下、头疼、精神紧张;自我感觉不佳等。这一切都可称作非同步。
非同步的出现导致肌体故障。于是就会得高血压、溃疡等病。同样,人有了病,体内就会产生非同步。
一昼夜中,人体的机能是不断变化的,病亦如此,而且是严格遵循规律的。就拿高血压来说,早晨血压会升高,白天会下降并趋于正常,夜间又会升高。借助血压计可以测量出血压在一天中的变化情况。人可以根据血压升降的规律服药,而不是死板地一日三次。也就是说,一天服一次药就可以达到稳定血压的目的。少服药可以减少药物对人体的副作用,又可省钱。
针灸和理疗也要选择最佳时刻。选择的时间不当,也许还会造成不良后果。科学家曾经做过实验。他们给家鼠注射了增加肌肉收缩力的药物。药量相同,注射时间不同,结果大相径庭。早上注射,家鼠几乎全军覆没,而晚上注射则无一死亡。
生物钟同宇宙的作用有关,最主要的是同昼夜变化相关。当然它还同社会活动有关。如果您应当早晨6时上班,生物钟就会适应这一需要。有不少人想了解季节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应当说,从一个季节过渡到另一个,人体会因此产生不平衡现象。溃疡、心血管病、感冒和呼吸器官的疾病都会因此加重。生物钟医学有助于这三问题的解决。原来体内有一种会在夜间产生的激素。这就是睡眠激素,也称褪黑素。日间褪黑素的生成减少。这一激素在调节人的生物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季节变化时,光线会变,褪黑素产生的节律和数量也会变,肌体的节律会随着发生变化。如果肌体不能随着变,就会产生不良后果。
现代生物钟医学的主要研究课题是,研究纠正人体生物节律的方法和药剂。从上个世纪60年代末起使用的方法是借助理疗仪。用得相当多的还有调节褪黑素生成的药物。
要学会维持正确的生物钟,否则就会出现生理和心理紧张。要努力使自己的社会活动节律与自己的生物钟相吻合,这样才能精力充沛和高效率地工作。
【小题1】对“非同步”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生物肌体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生物现象。
B.生物肌体不适应环境变化而导致肌体故障的状况。
C.人的肌体不适应环境变化而出现的病态或不适感觉。
D.人因病而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状况。
【小题2】下列对“生物钟医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物钟医学的原理是生物节律影响到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B.根据人体的肌能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进行治疗和预防疾病。
C.根据疾病也有其“生物钟”的情况进行治疗。
D.根据“生物钟”选择最佳时刻治疗疾病才能有疗效。
【小题3】下列理解与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生物钟与宇宙的作用有关,最主要是同昼夜变化有关,还与人的社会活动有关
B.从一个季节过渡到另一个季节,人体会产生不平衡现象,有的疾病会加重,是因为褪黑素在调节人的生物钟方面没有起到作用。
C.生物钟医学研究纠正人体生物节律的方法和药剂,为此曾借助理疗仪和用调节褪黑素生成的药物。
D.学会维持正确的生物钟,使社会活动节律与生物钟相吻合,以精力充沛和高效工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秦汉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后,继承先秦诸子“君权至上”、“天下一统”的思想,从儒家的“天下”观念中汲取相关要素,在郡县以外的边疆民族地区建构朝贡制度,并延伸到周边国家地区。国外学者多从近代条约体制取代朝贡体制的角度入手,认为中国古代朝贡制度的属性是东亚世界的国际关系体制。尽管日本学者注意到朝贡体制源于西周朝贡制度,认为秦汉时期周边地区的朝贡制度,是当时君臣关系向外延伸的结果,但更强调这种朝贡体制是中国王朝与周边国家的国际秩序。
秦汉以来,中原王朝在边疆民族地区,以建立、维护和发展边疆民族与中原王朝的政治隶属关系为中心,开展了各种朝贡、册封、互市等活动。这就是说,中国古代还存在另一种施行于边疆民族地区的朝贡体系。从事这种朝贡活动的边疆民族或分布于郡县以外,或居住在王朝设置于边地州郡内外的羁縻建置之内,二者的比例在不同王朝有所不同。“羁縻建置”是指在不触动少数民族原有社会组织与风俗文化的前提下设立建置,对依照该族习惯法产生的头目、酋长授予官职或封号,官不入品阶,无俸禄;民不入王朝户籍,不按人头课税兵役。在朝贡制度下,由该族酋长贡纳少量土产,王朝征兵时,助军众寡,各从其便。中原王朝为维系、规范和发展“朝贡活动”而制定的规则与制度,性质不同于在周边国家实行的朝贡制度。2000多年间,边疆民族的朝贡制度与邻国的朝贡制度,各自向“相似多于差别”和“差别多于相似”两条路径发展,最后走向不同结局:前者被边疆民族地区行政建置取代,后者被近代国际条约体系取代。围绕历代王朝的边疆经略、治边政策、边疆统辖机构、边疆民族与中原王朝关系等问题,中国学者已发表大量论著。有学者将历代王朝对边疆民族的统辖制度(其主体是朝贡制度)称为“藩属制度”,认为该制度属于国家政体范畴,是秦汉以来历代王朝处理与边疆民族乃至周边政权关系的一种体制或方法。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目前国内外学界居主流地位的观点认为,中国王朝经营、发展的朝贡制度是一种国际秩序。这种观点忽视或否认边疆民族朝贡制度的存在,将两种有重要区别的朝贡制度混为一谈,对于人们客观认识中国古代国家的结构、中央王朝与边疆民族的统属关系,以及中国王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带来种种困惑。
秦汉以来,中国王朝经历了多次统一与分裂,然而无论在统一时期,还是分裂时期;在汉人为统治者的王朝时期,还是少数民族为统治者的王朝时期,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始终被传承下来,边疆民族朝贡制度也随之延续下去。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央集权制向边疆地区推进(中间曾出现倒退现象)的过程中,统治者维护和发展边疆民族朝贡制度的政治思想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这不仅导致边疆朝贡制度出现不同形式,而且也决定了边疆朝贡制度的最后归宿。深入探讨中央王朝建构、经营、发展边疆民族朝贡制度的理论和思想,对全面客观认识中国古代的朝贡制度,澄清因相关研究造成的模糊认识,是有裨益的。
摘编自(程妮娜《边疆朝贡制度的理论依据与思想特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汉时期继承先秦诸子思想,从儒家的“天下”观念中提取相关要素,建构了朝贡制度。
B.这种朝贡制度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郡县以外的边疆民族地区,另一种在周边国家地区。
C.国外学者,不包括日本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朝贡制度的属性是东亚世界的国际关系体制。
D.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地区的朝贡体系,维护和发展了边疆民族与中原王朝的政治隶属关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秦汉以来,中原王朝在边疆民族地区,以建立、维护和发展边疆民族与中原王朝的政治隶属关系为中心,开展了各种朝贡、册封、互市等活动。
B.从事这种朝贡活动的边疆民族或分布于郡县以外,或居住在王朝设置于边地州郡内外的羁縻建置之内,二者的比例在不同王朝有所不同。
C.中央集权制向边疆地区推进的过程中,边疆朝贡制度形式不同,与统治者维护和发展边疆民族朝贡制度的政治思想差异性有关。
D.目前国内外学界与主流地位的观点认为,中国王朝经营、发展的朝贡制度是一种国际秩序。这种观点忽视和否认边疆民族朝贡制度的存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针对目前国内外学界在关于中国朝贡制度研究方面,居主流地位的观点存在的偏差,作者从滨江朝贡制度的存在入手,继而对此深入探讨。
B.中原王朝为维系、规范和发展“朝贡活动”而制定的规则与制度,与在周边国家实行的朝贡制度的不同点,在于两者的性质有所不同。
C.秦汉以来,中国王朝虽然经历了多次统一与分裂,但是边疆民族朝贡制度没有中断,它随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始终是被传承而得以延续下去。
D.作者认为,深入探讨中国边疆朝贡制度的理论与思想,有益于全面客观认识中国古代的朝贡制度,澄清因相关研究造成的模糊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