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雨雾漓江图
丛维熙
雨霏霏,雾茫茫。雨雾好像是漓江头上的纱巾,一直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与它形影不离。那江里的渔舟,江里的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朦胧诗里的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编织成篇。
我漫步来到江边,想撩开雨雾的盖头,看一看它的娇美。我先向最近的一个标点走去,它圆圆的像是标点中的句号,我推断那是一把伞,伞下坐着的该是江边的一个垂钓者。等我走近了,才发现伞下空无一人。待我转身要离去时,伞下忽然有稚嫩的童音对我问候:“你好——你好——”我定睛看了看四周,没有一个人影,还没容我醒过闷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诗中的佳句。于是我弓下身腰,仔细地寻觅。一看吓一跳,原来伞下竟是鸟笼里的一只伏在横杆上的鹦鹉。
我忍不住失声笑了起来。这时,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舟。”面对这只漓江鹦鹉,我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不然的话,学舌的鹦鹉何以会出口成章呢?
完全是出于好奇,我耐心等待它主人的出现。终于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我猜想:这叶木舟上的摇桨人,一定是这只神奇鹦鹉的主人;这只鹦鹉,是它的主人有意安排在这儿,以鹦鹉的语言来吸引游客的。妙——这个超人的奇思妙想,等于给这首朦胧诗,又增添了一个惊叹号!
果然,一叶木舟从雨雾中现身。一个低沉苍劲的男低音传来:“你是过江,还是想游漓江?上船来吧!”我已痴醉,就是没有他的邀请,我也会登上这条木船的,我想见一见这位摇船的民间奇才。
上船后才发现这不是一只游船,而是一只渔船。那摇船人解释说:“无人游江时,我这只船在这儿打鱼;有人过江了,我的船充当摆渡;当然也有愿意乘小船游江的,我便载客游江。”说着,他拉开一块雨布,拉出来一把矮矮的木椅子让我坐下。这一瞬间,我才看清木船主人的脸:他的脸清癯瘦削,让我想起了《西游记》中的孙猴子。特别让我吃惊的是,他长着一只跛脚。
我的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他却不知我心态上的变化,依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看你这身行头,不像是本地的过江人。你想去哪儿看景?不要看我的船小,它可以从漓江摇到桃花江,先生如果有远游的野兴,我还可以送你到阳朔。”我摇摇头,告诉他昨天我已经乘坐游艇,去过那些景区了。
“那么,你登船的意思是……”他不解地望着我。我本想告诉他我是出于好奇,想看看撑船人的。不知为什么,嘴上却说出另一番话来:“随便你吧,随便你到什么地方。”
“我还是头一次碰上你这样的游客。”他说,“没有准确的去处,怎么定出出游的船价?”
我说:“我相信你是个诚实人,不会宰游客的。”
“何以见得?”他笑了起来,“说来听听!”
“你敢把鹦鹉放在江边,不怕人顺手牵羊地拿走。”我说,“要是有人把鹦鹉偷走,你不是太亏了吗?”
他大声地笑了起来。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像是标点中的一串黑色省略号,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至此,我不想再和他兜圈子了,言明是鹦鹉为媒,引我和他来相见的。我来船上,只是想看一看调教鹦鹉读诗的摇船人。仅此而已。
他的笑声从高空跌落了下来,瞬间变得肃穆无声,历经了片刻的等待,他才对我说起他的故事:他自幼是个残疾,生下来父母就把他抛到江边,是一对在江上摆船的夫妇,把他抱回家里养大成人的。两个老人先后走了,他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便接过这船这桨,开始了摇船生活。有一天,他到鸟市去买捕鱼的鱼鹰,遇到这只只有一条腿的鹦鹉,想到鸟儿与他的命运近似,便把它买了下来。从此,这只鸟儿与他朝夕相伴了。
“那韩愈赞美漓江的诗,是你教它的?”我问。
“不是。桂林人都会背诵这两句诗,”它听多了,就会学舌了。”
“那么请客人登船的两句话呢?”
“两个瘸子之间,心灵相通,我一点拔它也就会了。”说这话时,他似乎十分开心,因而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轮到我沉默无言了。我不知这个残疾人和他那少了一条腿的鸟,在雨雾漓江上苦心经营一天,能有多少收入。我不愿再耽误这个摇船人的宝贵时间,顺手从衣兜里掏出一张五十元的钞票,递到他的手里;为了防止他拒收,我说明天我来坐船。这是先交上定金。之后,我匆匆下船,走进雨雾茫茫的江滩。
“先生——先生——明天几点?”这是后边摇船人急切的声音。
我走近鹦鹉笼子,低声告诉它:“明天他回北京了——你学一遍。”这只鹦鹉,当真是学舌的神鸟,它立刻把我的话重复了一遍。我想让它转达我的声音,以防摇船人在这儿等我。
我回到江边公寓,站到玻璃的窗子前,想再看一眼那只木船的影子。——此时,漓江也变得若有若无,从刚才的那首朦胧诗,幻化成了一幅印象派的画,朦胧的画……
(选自学林出版社《中国60年抒情散文100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营造了一种朦胧的诗意;又引出下文对漓江上摇船人的叙述,也与结尾的景物描写遥相呼应。
B.文章中逗点、句号、破折号、惊叹号、省略号等新颖别致的比喻,既串起漓江上的景物,又标志着故事情节的起承传合,也增添了文章语言的魅力。
C.当我看清摇船人清癯瘦削的脸时,想到的是“孙猴子”。加点的“孙猴子”在文中是贬义词,作者在看到摇船人并非想象中的“民间奇才”后极度失望的心情溢于言表。
D.文章虚构了我在漓江边上被一只鹦鹉吸引,进而结识了鹦鹉的主人——位身残志坚的摇船人自食其力的故事,表现了漓江的人情美。
E.文章用插叙交代了摇船人的身世及独腿鹦鹉的来历,用他悲凄的身世与爽朗乐观的生活态度进行对比,形成了震憾人心的审美效果。
【小题2】文章中作者用了大量笔墨描述了漓江边上的鹦鹉,这样写有什么用意7.(4分)
【小题3】举例说明这篇散文在构思上有什么突出特点。(4分)
【小题4】作者听完摇船人的故事后,说“轮到我沉默无言了”。结合文章,对“沉默无言”的原因进行多方面的探究。(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37: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乌篷船:水乡流动的生命
①乌篷船几乎已经成了一种地域的象征。
②乌篷船配上毡帽,更兼双脚划桨,手中甚至还擎着一只酒碗。能在水中如此自由而又有这种特色的,大概谁都会立即想到绍兴。
③乌篷船是绍兴水乡流动的生命,也是古鉴湖一道独特的风景。
④乌篷船一丈余长,用材轻薄,必要时两个人头尾一扛,就可以让它在岸上行走。其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间夹着竹叶,再涂以黑油,与船体的黑漆浑然一体。
⑤乌篷船虽小,但不易翻覆。舱中搁板成平底,铺草席,备枕头,甚至还有毛毯。无论捕鱼还是用于交通,或泊,或行,烈日也好,下雨也罢,总归是一派闲雅。
⑥就最原始的使用功能而言,乌篷船已经算不得如何的重要。但在它的物质层面被削弱的同时,精神层面却变得丰厚起来。它已渐渐衍化为一种摆设,一种风情,一种不可或缺的地域文化特征。作为交通工具,它仍在敷衍着履行自己的使命,然而正是这种漫不经心的散淡所弥漫出来的况味,才堪称乌篷船当下的神韵所在。
⑦到了古鉴湖就总少不了乌篷船。乌篷船可以放在西湖,可以放在太湖,可以放在玄武湖,可以放在大明湖,然而终不及漂浮在古鉴湖的水面上来得安详。这就是我们所熟知了的本土意识。古鉴湖的野逸与静谧,喜欢乌篷船不事喧哗的品性;乌篷船的清净孤高,也需要古鉴湖拙朴的雅量。
⑧一叶扁舟,数扇乌篷,荡漾在古鉴湖如镜的水面上是何等地轻松。那船帮,那坐板,极具有平民意识,伸手便可掬起一捧水来,这就是与大自然的亲近。
⑨乌篷船轻盈灵巧,却偏要用浑黑来打扮自己;乌篷船固然一副老气横秋,骨子里却是十二分精巧。这是朴貌与慧心的统一,也如旧棉袄轻裹着一个灵气外溢的俏女子,在反差上就能令人会心一笑。
⑩乌篷船出现于数千年前,数千年后还继续存在着,相信西方古老的船只极少有这样的幸运。其在世界舟船史上所占据的分量或许微不足道,但其对自身价值的自信,对其自身生命挽留与延续的坚忍,却是不能不令人敬佩的。
⑾乌篷船出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参与中国曾经拥有过的远洋船队出海,更没有出没过大西洋或太平洋的荣耀。它是本土的、地域的,甚至是草根的,但也正是这种僻居一隅的固守才更具有特产的意义。
【小题1】对“乌篷船几乎已经成了一种地域的象征”一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乌篷船轻盈灵巧、不易翻覆,是古鉴湖一道独特的风景。
B.一提到乌篷船,人们就会想到绍兴,它是绍兴水乡流动的生命。
C.乌篷船的精神层面丰厚,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地域文化特征。
D.乌篷船僻居一隅的固守使它具有本土性和草根性。
【小题2】文中“漫不经心的散淡"所指的一项是(    )
A.乌篷船的物质层面被削弱,精神层面却变得丰厚。
B.作为交通工具的乌篷船仍在敷衍着履行自己的使命。
C.乌篷船已渐渐衍化为一种摆设。
D.无论是用乌篷船捕鱼还是用它交通都能享受到闲雅的情趣。
【小题3】乌篷船放在其他地方“终不及漂浮在古鉴湖的水面上来得安详”。对这句话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乌篷船的清净孤高,需要古鉴湖拙朴的雅量。
B.古鉴湖的野逸与静谧,喜欢乌篷船不事喧哗的品性。
C.乌篷船只有荡漾在古鉴湖如镜的水面才能显示出与大自然的亲近。
D.乌篷船只有漂浮在古鉴湖的水面方能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8分)
别了,不列颠尼亚
①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囝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②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土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③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了。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④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⑤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一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⑥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⑦7点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⑧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
⑨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⑩零点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威”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⑾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l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
【小题1】这篇新闻以“别了,不列颠尼亚”为标题,请你说说它的妙处。(4分)
【小题2】文章第一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4分)
【小题3】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的含义。
(1)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2分)
(2)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2分)
【小题4】《别了,“不列颠尼亚”》在1998年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请你探究一下它获奖的原因。(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现在看,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以某省为例,深度贫困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两高、一低、一差、三重‛。‚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22%以上;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在15%以上,高于全省贫困县平均水平近9个百分点;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接近35%,高于全省贫困村平均水平近24个百分点。‚一低‛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深度贫困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1650元,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86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28元,分别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50.7%、36.2%、49.7%。‚一差‛即基础设施和住房差。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中,村内道路、入户路、危房需要维修和重建。‚三重‛即低保五保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脱贫任务重、贫困老人脱贫任务重。
深度贫困地区在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 
(摘自南方网)
材料二
2012-2016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数据及发生率
年度
贫困标准(元)
当年贫困人口 
减少(万人)
年底贫困人口(万人)
贫困发生率(%)
2012
2673
2339
9899
10.2
2013
2736
1650
8249
8.50
2014
2800
1232
7017
7.20
2015
2866
1442
5572
5.70
2016
3000
1240
4332
4.50
 
材料三
脱贫攻坚千难万难,最难的是有一些贫困群众,“不怕穷” ,也就是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解决精神匮乏比解决物质匮乏难,解决千百年来形成的落后观念和习俗比解决贫穷难。
国家统计局近期对云南八个市州‘直过民族’贫困村进行调查,59.5%的受访者对当前生活表示满意,35.2%表示一般,只有5.3%的表示不满意。贫困程度这么深,满意度还非常高,‚不怕穷‛、安于现状是一个重要原因,宁可守着穷摊子,也不愿干出新生活。
落后的观念、习俗,许多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精神上的内生动力和物质上的脱贫,既有密切联系,也有一定区别。扶贫工作既不提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急于求成,降低标准,我国有信心在2020年打赢这场攻坚战。
(摘自中国政府)
材料四
不同地区因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原因,致贫原因不尽相同,个性化扶贫无疑是一剂治疗贫困的良药。
“扶贫个性化”,因地因人制宜是关键。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不同个体,在致贫问题上存在差异性的,唯有深入其中、量体裁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精准扶贫的效用,全面助推精准扶贫攻坚工作持续升温。个性化扶贫在政策的制定上,要摸清家底,找出区域致贫的主要原因,借鉴其他地区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其可行性进行研判,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探索出台科学合理的帮扶政策,并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推进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扶贫项目上,要改变‚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多研究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按照贫困程度、产业发展进度、脱贫难易程度等,制定地区扶贫开发实施计划和年度计划,把扶贫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杜绝盲目扶贫。
(选自《大众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深度贫困县的“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重、贫困发生率高,明显超过所在省的平均水平。
B.深度贫困县国内生产总值较低,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只有所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C.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问题重重,村内道路、入户路等基础设施和危房均需维修和重建。
D.深度贫困县的低保五保贫困人口、因病致返贫人口、贫困老人等三类人口脱贫任务重。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二用明确的数字指出我国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的难点和现状,材料三则对部分地区贫困现象产生的原因作了分析。
B.从材料二看,2012至2016五年间,脱贫标准越来越高,当年贫困人口减少、年底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都呈直线下降趋势。
C.一些地区千百年形成的落后观念和习俗使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从这个角度来说,解决精神匮乏更为重要。
D.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不同地区致贫原因也不同,只有实行个性化扶贫才能改变贫困面貌,全面助推扶贫攻坚工作。
E. 在扶贫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各地实际情况,探索出台科学合理的帮扶政策,不能照搬照用其他地区的经验和做法。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个性化扶贫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消费电子产业已经在人机界面技术上花费了很多力气,包括老式红外遥控器、鼠标、键盘等等。而在近日于美国举办的“CES消费电子展”上,手势识别成为了最令人振奋的人机交互新技术。许多公司从任天堂的手控和苹果iPoine的“多点触屏技术”中得到灵感,研究出操控电器的新方法——手势遥控。手势装置的工作原理其实并不复杂,用户只需要将内置有摄像头的遥控装置安装在与电器和使用者均无视线阻隔的书架或桌子上即可,装置内的软件可识别用户事先储存的简单手势,然后向遥控器发出信号,最终电器将按照使用者的手势“行事”。
东芝公司实验室的科学家目前就开发出一项仅仅依靠手势就能遥控电视的产品。这套系统与一个类似于网络视频聊天时使用的摄像头连接,捕捉各种动作,再搭配以手势识别软件,依据“看到”的动作工作。比如,举手意味着暂停电视画面,触摸右耳意味着增加音量,碰触左耳则是降低音量。东芝公司称,手势识别系统已经非常精确,可以对形状、颜色以及手的动作迅速做出反应。但这种技术还需要调整,以辨别某些动作是特意的还是非故意的。
相对于上述采用普通二维显示器的系统,德国一研究所开发出的在显示立体三维影像3D显示器上,利用手势操作三维影像的系统“iPoine 3D”,则令用户的操控更为简单和准确。“iPoine 3D”的核心是一个不比键盘大多少的识别设备,它可以被悬挂在天花板上。它用两个内置摄像头实时地捕捉用户的手,并将信息传送到电脑,系统收到人在屏幕前所做手势的信息后,便会做出相应反应,从而真正达到“遥控”的功能。
手势遥控不仅应用在电视上,第二代微软Surface计算机将在两到三年后推出,据称该设备将内置红外传感器,无需碰触即可感知用户手势和动作。这些系统将彻底改变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方式。电脑、电视和其他电器与人类的交互作用不再局限于键盘和遥控器的范围,而是扩展到使用手势和语音交流。
事实上,手势遥控技术可以适用于任何安装了网络摄像头的电子产品或家用电器。将来,也许我们只需动动手指,洗衣机就自动开转,吸尘器就自动打扫,那样的生活是否更幸福呢?而且,“远程控制”技术的发展将不会仅止步于“动动手指”的水平。很有可能,未来,“懒人”连手臂都不用抬,转转眼睛、撂一嗓子,甚至只需想一想,高科技打造的舒适生活将轻松实现!
【小题1】下列关于“手势遥控”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手势遥控是从任天堂的手控和苹果iPoine的“多点触屏技术”中得到灵感,研究出的一种操控电器的新方法。
B.手势遥控是通过内置有摄像头的遥控装置里的软件识别用户储存的简单手势,然后向遥控器发出信号,电器按照使用者的手势“行事”。
C.东芝公司实验室的科学家开发的手势识别系统已经非常精确,可以对形状、颜色以及手的动作迅速做出反应。
D.内置红外传感器的手势遥控技术应用在第二代微软Surface计算机上,彻底改变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方式。Zxxk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近日,在美国举办的“CES消费电子展”上,手势识别成为人机交互新技术的一个亮点。
B.东芝公司的手势识别系统还不够完善,比如,还无法准确判断,哪些是特意的动作,哪些是非故意的动作。
C.iPoine 3D系统的核心是一个识别设备,它通过摄像头实时捕捉信息并做出反应。从而达到遥控的目的。
D.手势遥控技术使用之前,电脑、电视和其他电器与人类的交互作用主要依赖于键盘和遥控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你如果想给东芝公司的那台遥控电视换个频道、调节音量,只要做个手势就可以轻松实现。
B.和iPoine3D利用3D显示器显示立体三维影像不同的是,东芝公司的遥控电视的显示器采用的是普通二维显示器的系统。
C.任何安装了网络摄像头的电子产品或家用电器,都适合手势遥控技术的使用。
D.手势遥控技术是远程控制技术发展的第一步,今后甚至将有可能出现只需想一想就可能实现的高科技远程控制技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冬日平静
张承志
⑴晨起经常很晚,躲过车吼马聋的时候。那种时候出门,闯过每一座立交桥,都要有董存瑞的决心。如今北京的距离正如“立交”这个词象征的一样,仿佛被人施加了立体和交叉的古怪计算,走起路来感觉愈来愈远了。
⑵以前过一段时间,就要去科学院图书馆翻翻杂志。现在科图萧条,不如去三联书店看新书。我多次验证过一个感觉:在那里溜达着浏览,和在东京新宿的著名书店不花钱地“立读”,其滋味毫无二致。书架上刚刚印出的《老照片》,此时便被立读者人手一册。
⑶依照约会的地点,午前我找到三联二楼的咖啡馆,一位长辈正等着我。《热什哈尔》在台湾商务印书馆出了繁体字版,我们约会就是为了交接刚出版的样书。我曾为该书做过零星杂务,今天来接着把事情办完。译者住在大西北的乡村,书来信往多仗了老前辈的热肠。书记载的是二百年前民众的牺牲,但书从来不为人知,民众的心情也长期被忽视了。前些年三联出了汉译本,今天更扩及到台湾。真是,好书是不会湮没的,很多人都愿为有意义的事尽力。同席有两位台湾编辑,听了书的故事都感到有趣。
⑷书印制精美。我迫不及待地浏览着,沿故宫北墙的筒子河散步向西。不打算早早返回,在这都市里,这一条小路如今更显得古雅幽静。柳枝还没有褪尽绿色,河水泛起清黑的波纹。一路走到红楼,找到一个芝麻般大小的邮局。我在小桌上填写地址,小心地写信将友人的希望寄往黄土高原。
⑸街上五光十色。路口上,小贩们的叫卖声响成一片,熙熙攘攘,活泼健康。十块钱一个剃须刀,五块钱一支玫瑰。每天看到他们,每天都因他们而感慨人求生的潜力。
⑹觉出饿了。这一天虽然是好日子,心情格外轻松,但是仍然没有顾上午饭。迎面是装潢一新的店铺。吃了兰州的牛肉面套餐,一顿饭喷香滚烫。边吃边想,那些远在西北山地的朋友,接到了邮来的特快专递该有多么高兴呢。不觉又暗数着成全书的每一个普通人。出门时,天色已近昏暗,又油然想到正在写着的东西,好像胸中隐约添了些分寸。
⑺已经是天短夜长的节令。一忽儿工夫,天黑了。坐在一辆小公共上,听着售票员吆客。随着这辆车的停停走走,依次闪过的车站上挤满了各色人的表情。很快就变成了漆黑的夜,车灯和路灯照着喧闹的声浪,突然在暗黑中雪亮地映出密密的、等车人的群相,他们不上夏利小面、不上小公共,他们的表情焦急而坚毅。我每次看到这种车站上的表情时,心里都禁不住感动。在这种表情中,百姓的生存和北京的精神都流露出来了,使我觉得回味无限。
⑻晚上,和女儿讨论一会儿语文习题。她必须对一句古文画勾,指出应该翻译成A、B、C、D中的哪一种。我接过来,读了A、B、C、D,确实四种都不准确,只有A还勉强可以沾边,而标准答案是B。女儿盯着我,问我怎么办。
⑼怎么办呢?我说:你首先要学会给B画勾,同时又要学会把A藏在心里。会好起来的,我证明般朝女儿扬了扬崭新的《热什哈尔》。她一直做功课,我一直看着电视,心里却回味着这一天的事情,也想着明天的事情,直到夜深人静。
(选自《北京青年报•作家视线》,有改动)
【小题1】文章开头从“闯过车吼马聋的立交桥”的想象写起,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①第6自然段结尾句“好像胸中隐约添了些分寸”,这里的“分寸”指什么?(3分)
②在第7自然段中,“百姓的生存”状态有哪些?请分条列举。(3分)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中写道:“你首先要学会给B画勾,同时又要学会把A藏在心里。”作者借这句话传达出一个怎样的生活道理?(4分)
【小题4】本文以“冬日平静”为标题,结合作品说说它好在哪里。(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