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雪中芭蕉
林清玄
王维有一幅画《雪中芭蕉》,是中国绘画史里争论极多的一幅画,他在大雪里画了一株翠绿芭蕉。大雪是北方寒地才有的,芭蕉则又是南方热带的植物,“一棵芭蕉如何能在大雪里不死呢?”这就是历来画论所争执的重心,像《渔洋诗话》说他“只取远神,不拘细节”。沈括的《梦溪笔谈》引用张彦远的话说他“王维画物,不问四时,桃杏蓉莲,同画一景”。
但是后代喜欢王维的人替他辩护的更多,宋朝朱翌的《猗觉寮杂记》说,“右丞不误,岭外如曲江,冬大雪,芭蕉自若,红蕉方开花,知前辈不苟。”明朝俞弁的《山樵暇语》谈到这件事,也说都督郭鋐在广西“亲见雪中芭蕉,雪后亦不坏也”。明朝的王肯堂《郁冈斋笔麝》为了替王维辩护,举了两个例子:一是梁朝诗人徐好的一首诗,“拔残心于孤翠,植晚玩于冬余。枝横风而色碎,叶渍雪而傍孤”,来证明雪中有芭蕉是可信的;一是松江陆文裕宿建阳公馆时“闽中大雪,四山皓白,而芭蕉一株,横映粉墙,盛开红花,名美人蕉,乃知冒着雪花,盖实境也”。
这原来是很有力的证据,说明闽中有雪中的芭蕉,但是清朝俞正燮的《癸已存稿》又翻案,意见与明朝谢肇 的《文海披沙》一样,认为“如右丞雪中芭蕉,虽闽广有之,然右丞关中极雪之地,岂容有此耶”。
我整理了这些对王维一幅画的诸多讨论,每个人讲得都很有道理,可惜王维早就逝去了,否则可以起之于地下,问他为什么在雪中画了一株芭蕉,引起这么多人的争辩和烦恼。我推想王维在作这幅画时,可能并没有那么严肃的想法,他只是作画罢了,在现实世界里,也许“雪”和“芭蕉”真是不能并存的,但是画里为什么不可以呢?
记得《传灯录》记载过一则禅话:
六源律师问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六源又问:“一切人总如师用功否?”
师曰:“不同,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
这一则禅话很可以拿来为雪中芭蕉作注,在大诗人、大画家,大音乐家王维的眼中,艺术创作就和“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一样自然。我并不想为“雪中确实有芭蕉”翻案,可是我觉得这个公案,历代人物争论的只是地理问题,而不能真正触及王维作画的内心世界,也就是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雪中真有芭蕉为王维所眼见,是写景之作;另一种是雪中果然没有芭蕉,王维凭借着超人的想像力将之结合,做为寓意之作。也就是“精于绘事者,不以手画,而以心画”的意思。他的绘画不能光以写实写景观之,里面不可免的有抒情和寄意。
他自己说过:“凡画山水,意在笔先。”《新唐书》的王维本传说他:“画思入神,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绘工以为天机独到,学者所不及也。”我认为,一位“意在笔先”“天机独到”的画家,在画里将芭蕉种在大雪之中,并不是现实的问题,而是天才的纤运。
王维的诗作我们读了很多,可惜的是,他的绘画在时空中失散了。故宫博物院有一幅他的作品《山阴图》,花木扶疏,流水清远,左角有一人泛舟湖上,右侧有两人谈天,一人独坐看着流郛,确能让人兴起田园之思。据说他有两幅画《江山雪雾图》《伏生授经图》流落日本,可惜无缘得见,益发使我们对这位伟大画家留下一种神秘的怀念。
我一直觉得,历来伟大的艺术家,他们本身就是艺术。以《雪中芭蕉》来说,那棵芭蕉使我们想起王维,他纵是在无边的大雪里,也有动人的翠绿之姿,能经霜雪而不萎谢。这种超拔于时空的创作,绝不是地理的求证所能索解的。
在造化的循环中,也许自然是一个不可破的樊笼,我们不能在关外苦寒之地,真见到芭蕉开花;但是伟大的心灵往往能突破樊笼,把大雪消融,芭蕉破地而出,使得造化的循环也能有所改变,这正是抒情,正是寄意,正是艺术创作最可贵的地方。寒冰有什么可畏呢?王维的《雪中芭蕉图》应该从这个角度来看。
(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原文理解准确的两项是(4分)
A.历来画论对《雪中芭蕉》争论的焦点是一株翠绿芭蕉究竟能不能生长在寒冬大雪之中。
B.文章第二自然段作者旁征博引,采用正反对比的写法,证明雪中有芭蕉是可信的。
C.作者认为,在现实世界里,雪和芭蕉也许真的不能并存,但是在绘画中是完全可以的。
D.本文结构清晰,主旨突出,但美中不足的是对雪中芭蕉的引证不够丰富,缺少说服力。
E.作者以王维的《山阴图》为例,意在说明山水创作有一种神秘感,它最大忌讳是写实。
【小题2】作者写《传灯录》记载的一则禅话的目的是什么?(4分)
【小题3】文中有两个画横线的句子,请解释它们在文中的含义。(6分)
(1)只取远神,不拘细节(3分)
(2)凡画山水,意在笔先(3分)
【小题4】文章最后说,“寒冰有什么可畏呢?王维的《雪中芭蕉图》应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角度”指的是什么?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理解。(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03: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三秒钟的小公益
王宇凡 欧阳洁 王发财
(1)2011年10月2日,家住甘肃兰州市红古区薛家村的李芬连老人十分高兴。
(2)镜头前的李芬连穿上了自己最体面的衣服,神情庄重,端坐在家门前,好像在举行仪式。
(3)这是她平生第一次照相。
(4)每给一位老人拍完照片,袁柯都会告知很快就会寄来照片。他是西北师范大学大三学生,22岁,于2011年8月发起了一个叫“快门三秒钟”的公益项目,呼吁爱心人士关注农村,用相机帮助农村老人和孩子,解决农村老人缺少遗照、孩子缺少童年照片的难题,不让他们因没有照片而留下遗憾。袁柯刚和他的团队走出大门,李芬连老人就拿着自己舍不得吃的水果追上来,送给他们。
(5)在路上,袁柯碰见了拉着架子车的薛成基老人。他留着长长的花白胡须,听说这些大学生要给自己拍照,立刻同意了。
(6)薛成基老人希望和妻子苏美英照一张合影。53年前,他们有过一张黑白结婚照。如今,梳洗打扮了一番,他依旧站在她的右边,拘谨而又兴奋地盯着镜头,仿佛回到了青春时代。这一瞬间就此定格。
(7)“好浪漫啊。”有一名队员由衷感慨。
(8)有位老人拿到照片后,次日一早,就提着自家种的桃子,来到袁柯借宿的农民家。
(9)老人感动地说:“我活了70多岁,儿子都没给我照过一张照片,你们真是好人啊……我也有老人照(遗照)了。”袁柯不由心情沉重。辛苦抚养子女,寂寞地守着空家,老人们因此就能满足。
(10)袁柯想起了已经去世的外婆。两年前,刚刚考上大学的袁柯去看望84岁的外婆。他提议用新手机给老人照相,下身瘫痪的老人硬撑着爬了起来。
(11)临走时,老人问袁柯能不能把照片洗出来?当时的袁柯不知道手机资料可以传输到电脑,就摇摇头。外婆叹了口气。不久,老人离世。去年春节回家,他把照片洗出来,放到了外婆的坟前。
(12)这个遗憾,也是袁柯创办这个公益项目的初衷。
(13)在大都市,人们很难理解一张照片对于一个农村老人有怎样的意义,自小生活在农村的袁柯对此深有感触。
(14)他们也给乡村的孩子送去温暖。
(15)苏家沟小学的孩子们就因为要拍照,整个教室都沸腾了。孩子们有的拍桌子,有的站在凳子上,高兴得直跳。等确定在小花园前拍照时,孩子们全都围过来了,抢着要站在镜头前面,两个孩子还打起来了……看到这一幕,袁柯心里酸酸的。
(16)苏家沟很贫困,“快门三秒钟”项目组给他们带来了新鲜的喜悦。短短六天时间,他们帮300多名孩子拍了照片,有单照,有小伙伴们的合照,也有全家福。
(17)苏家沟村有个家族,前几年闹了矛盾,两个家庭关系很紧张。项目组积极地调解,并且提议拍张“全家福”,终于让两家人凑在一起拍了照片。过后两家人开始沟通、接触,现在已经和解。双桐村也有两位村民因为田地边界闹了矛盾,在队员和村民的劝说下,两人照了张合影,也就握手言和了。
(18)他们认为,既然都拍了合照,都固定到相纸上了,还闹什么别扭啊?
(19)有人质疑袁柯搞公益是为了出名:“在他们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拿一张照片有什么用?”袁柯说“除了物质需求,人还有精神需求。谁不想有一张童年照?谁不想在去世后留下一张照片?”
(20)“快门三秒钟”团队从2011年8月至今共进行五次活动,已经拍摄近2000张照片。
(21)22岁的袁柯并非专业摄影师,用的也是1000元左右的尼康相机,还经常把做家教的钱拿来做公益。
(22)“一张照片,虽然看起来很微小,却对我们的目标群体很重要。从小处着眼,解决一些现实存在的问题,星星之火也可燎原,那样我就实现了‘大精彩’。
(选自《中国青年》)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至3段,以一个特写镜头描写了一位老人平生第一次照相的场景,画面生动温暖。
B.第9段中,将袁柯和老人的儿子来进行对比,以袁柯的富有爱心衬托出老人儿子的不孝。
C.第10至12段,补充交代了袁柯创办这个项目的初衷,进一步明确了这个项目的现实意义。
D.这篇新闻多处使用数字,能够更加客观准确地说明事实,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特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题目中的“小公益”和结尾的“大精彩”遥相呼应,最后―段的“从小处着眼”,正是解决一切现实问题的法则。
B.第15段中,两个孩子因为照相而打了起来,这显然违背了袁柯倡导这项公益活动的初衷,他因此而心里酸酸的。
C.第22段强调袁柯身份的不专业和相机的普通,是在呼吁更多的专业人士来做这项公益活动。
D.从全文看,袁柯是个心地善良、热心公益的人,他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更有高远的精神追求。
E. 这篇报道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对人的精神需求的关注,对公益事业的独特理解。
【小题3】请简要概括这项公益活动带来了哪些直接的社会效益?

同类题2

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讲故事的人·母亲
莫言
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她的骨灰,于1994年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母亲最小的孩子。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骂我也没有打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是我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一些很有文化的人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很敬重。我们家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地将白天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什么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不再给我排活儿,默许我去集上听书。
很快的,我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的听众,也不仅是我的母亲了。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有时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里人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我说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后来,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书中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则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
(摘自《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瑞典文学院的演讲》,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演讲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A.莫言讲故事常运用荒诞的叙事手法,开篇讲述“母亲的骨殖已与泥土混为一体”,就有点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
B.讲故事的人讲述母亲,其中半碗饺子给了“乞讨的老人”的故事,从行动和语言上真切表现了母亲善良的性格。
C.母不嫌儿丑,在母亲看来,我的“鼻眼不缺,四肢健全”就是美的了。母亲如此开导我去平和地面对艰难岁月。
D.对我的成长,母亲深陷矛盾中,她不愿我将来“靠耍贫嘴吃饭”,却又支持我看书,甚至听任“我去集上听书”。
E.这篇演讲,并非“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故事看似平常,却蕴含着做人的道理。
【小题2】母亲为什么说“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谈谈你的理解。(4分)
【小题3】“母亲泪流满面”,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国内外都在不断探索公民无偿献血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我们搜集筛选中外有关无偿献血的189篇文献(英文117篇,中文72篇)进行了分析研究。在研究中,我们采取了文献计量法,以描述性分析为主,比较分析国内外研究无偿献血的意愿、影响因素的方法、结果等。189篇文献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定性访谈、引用数据库资料。英文文献中,利用数据库最多,其次是问卷调查。中文文献中,问卷调查最多,然后是数据库和文献资料。在数据分析上,中外均以构成比为最主要的方法(国内占95.16%,国外占93.07%),其次是卡方分析。另外,还有计算平均值、计算标准差等。国外还有meta分析和模型分析,分别有16篇和10篇,而国内缺乏meta分析。189篇文献中,在研究影响献血意愿的因素上没有差异,以性别、居住地、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因素为主。①性别:中文文献中有47篇做了性别研究,有76.6%的文献得出男性献血多于女性的结论,这与国外文献79.01%的结论相同。②居住地:在所有研究居住地的中文(10篇)和英文(13篇)文献中,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城镇居民的献血意愿高于农村居民。③文化与年龄:研究表明,献血人群结构年轻化,且有受教育程度越高,献血越踊跃的趋势。但是,胡家琪等发现受教育程度与献血意愿无关。④职业:吴海霞等研究得出结论,在实施无偿献血的初期,大中专院校学生、国家工作人员、解放军官兵成为献血的主力军。随着街头流动采血工作的拓展,外来务工人员、私营企业员工、个体经营者已成为最具有潜力的献血群体。国外研究也表明,血液大部分来自于初次献血的学生。
国内外有137篇文献研究了无偿献血的阻碍因素,出现频繁排在前三位的是恐惧、缺乏认知和认为献血不方便,占文献总量的比例分别是82.48%、64.23%和50.36%,见表1。涉及宗教因素的,国外有4篇。仅有国内文献得出了献血环境与服务态度差、认为浪费精力或时间的结论,不利于居民积极献血。
表1 无偿献血的阻碍因素
阻碍因素
中文文献(48)
英文(89)
合计(137)
频次
构成比(%)
频次
构成比(%)
频次
构成比(%)
恐惧(针头、血液、疼痛、感染)
42
87.50
71
79.78
113
82.48
自身条件不允许
18
37.50
24
26.97
42
30.66
缺乏认知
36
75.00
52
58.43
88
64.23
没时间
25
52.08
24
26.97
49
35.77
献血环境与服务态度差
16
33.33
0
0.00
16
11.88
认为献血不方便
39
81.25
30
33.71
69
50.35
家长反对
17
35.42
5
5.62
22
16.06
发生不良反应
8
16.67
20
22.47
28
20.44
未被要求
3
6.25
5
5.62
8
5.84
宗教
0
0.00
4
4.49
4
2.02
认为浪费时间或精力
24
50.00
0
0.00
24
17.52
 
(摘编自《中外探讨无偿献血意愿影响因素的比较》)
材料二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人口献血率达1-3%才能基本满足本国临床用血需求,而2014年中国大陆人口献血率仅为0.9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低献血率的背后,除了国人的认知不足,比如担心影响身体,对献血有恐慌情绪等主观因素外,还有特定的客观原因。
目前中国血站的库存血液全部来自无偿献血,而献血的主要渠道就是街头采血点(献血屋或献血车)。街头流动人口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一座城市的总体采血量。以北京某繁华地段采血点为例,据统计,天气好的时候,每天会有100人左右献血。若碰上雨雪、刮风等恶劣天气,献血人数会骤降一半多。遇到“五一”“十一”等节假日,人流量增加,每天献血人数能达到300人以上。而在寒冷的冬季,街上行人普遍减少之际,以及外地人大量返乡的春节期间,采血点自然也就门可罗雀,这就是所谓的季节性“血荒”。
导致季节性“血荒”的根源,是献血人群的单一。本世纪初,由于大部分地区先后取消了给各单位下达的摊派性献血指标,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献血人数明显减少,使得在校大中专学生成为献血人群的主力,占比上升到50%左右。除学生以外,农民工也是供血的重要群体。过分依赖这两个季节流动性极强的群体,结果就是当学生寒暑假和农民工春节返乡之际,他们求学和务工所在城市就会出现采供血不足的情况。
街头流动献血比例过高,必然造成献血“靠天吃饭”的现状。与流动采血相比,预约献血更有计划性,效率更高,这种方法也广泛被其他国家所使用。而在当下,中国预约献血还处于起步阶段,所占比例尚不足10%。
(摘编自《大范围“血荒”要怪血贩子吗?》,2016年4月27日《点击今日》)
【小题1】下列关于中外文献对无偿献血的相关情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对189篇文献采取了文献计量和描述性分析的研究方法,中外文献均以问卷调查和利用数据库资料为主要研究方法。
B.国内外文献虽然在数据分析方法上存在差异,但调查结果有很多相同之处,例如:无偿献血的首要阻碍因素都是恐惧。
C.中外研究无偿献血均侧重于数据分析,国外分析方法比国内多,如国外运用了meta分析和模型分析,而中国在这两方面还是空白。
D.不管国内还是国外,男性的献血意愿要强于女性,城镇居民献血愿望更强、自觉性更高,在中外无偿献血中,学生都是主要群体。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表1中,凡是主观性阻碍因素,在中文文献中出现的比例均明显髙于外国,说明我国无偿献血事业还存在短板,也意味着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B.无偿献血的阻碍因素中,中国家长反对的比例远高于外国,说明中国家长明显有溺爱和短视的倾向,纠正中国家长的错误认识很有必要。
C.大多研究表明,在主要献血人群中献血意愿与年龄成反比,与学历成正比,而在国内恰恰相反,这可能与国内对特定人群的宣传力度不足有关。
D.材料二中对无偿献血群体变化的原因分析,可以用来印证和解释材料一中中国无偿献血初期“职业”因素的具体影响和变化原因。
【小题3】影响我国无偿献血的原因有那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的母亲
任正非【注】
①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憾事——如果8日上午我真给母亲打了电话,拖延她一两分钟出门,也许她就躲过了这场灾难……
②上世纪末最后一天,我总算良心发现,在公务结束之后,买了一张从北京去昆明的机票,去看看妈妈。买好机票后,我没有给她电话,我知道一打电话她一下午都会忙碌,不管多晚到达,都会给我做一些我小时候喜欢吃的东西。直到飞机起飞,我才告诉她,让她不要告诉别人,不要车来接,我自己坐出租车回家,目的就是好好陪陪她。前几年我每年也去看看妈妈,但一下飞机就给办事处接走了,说这个客户很重要,要拜见一下,那个客户很重要,要陪他们吃顿饭,忙来忙去,忙到上飞机时回家取行***在科威特与我谈了半小时话的内容。首长说了这次我随访是他亲自点的名,目的有三个,一是鼓励和肯定华为,并让随行的各部部长也正面地认识和了解华为;二是了解一下我们公司的运行与管理机制,看看对别的企业有无帮助;三是看看政府对华为开拓国际市场是否能给予一些帮助。妈妈听了十分高兴,说:“政府信任就好,只要企业干得好,其他都会随时间的证实而过去的。”
④最近这两年,网上和其他媒体对华为的评论,也是毁誉参半。妈妈是经过“文革”痛苦煎熬过的,对荣誉不感兴趣,对一些不了解我们真实情况的文章却十分忧心。我说了,我们不是上市公司,不需要公示社会,主要是对政府负责,对企业的有效运行负责。我们去年交税20多亿,2001年要交40多亿的税。各级政府对我们都信任。我们不能在媒体上去辩论,这样会引起争论,***伸出4个指头,说四个公司之一。我本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妈妈,说中央首长还知道我们华为。但我没打,因为以前不管我在国内、国外给我母亲打电话时,她都唠叨:“你又出差了”,“非非你的身体还不如我好呢”,“非非你的皱纹比妈妈还多呢”,“非非你走路还不如我呢,你这么年纪轻轻就这么多病”,“非非,糖尿病参加宴会多了,坏得更快呢,你的心脏又不好”。我想伊朗条件这么差,我一打电话,妈妈又唠叨,反正过不了几天就见面了,就没有打。而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憾事。由于时差,我只能在中国时间8日上午一早打,告诉她这个喜讯,如果我真打了,拖延她一两分钟出门,也许妈妈就躲过了这场灾难。
⑧我看了妈妈最后一眼后,妈妈溘然去世。1995年我父亲也是因为在昆明街头的小摊上,买了一瓶塑料包装的软饮料喝后,拉肚子,以致全身重要器官功能衰竭去世。
(节选自任正非《我的父亲母亲》)
【注】任正非,1944年10月25日出生,全球第一大通讯运营商深圳华为公司总裁,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杰出代表。1987年集资21,000元人民币创立华为公司,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2007年该公司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2012年他本人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第一名,2013年蝉联第一。其父母曾为贵州边远山区少数民族的乡村中学教师。
【小题1】请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4分)
【小题2】本文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并非来自任正非对丧母之痛哀伤情绪的宣泄,而是来自在叙述过程中对感情的节制。请结合文本分析任正非对感情的节制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小题3】华为的成功不仅是任正非本人和他母亲的成功,也是中国文化的成功,在他们母子身上,中国文化中最优秀的精神品质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和传承。请结合文本归纳分析这些品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清词第一人纳兰性德
有人说,十七世纪的北京,既是康熙大帝的,又是纳兰性德的。一个乃一代英主,雄韬伟略;一个是御前侍卫,却诗才俊逸。只是纳兰性德英年早逝,令北京城的晴空黯淡了许多。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其显赫家世足以令世人瞠目。他的父亲,旧时权倾朝野的武英殿大学士明珠,而纳兰性德本人也是少年英才,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二岁时参加进士考试,中二甲第一名。康熙当即龙颜大悦,钦点其为御前侍卫,很快就由三等晋升为一等,可算是少年得志,前途无量了。
世人皆知纳兰为清代的大词人,且清词以他为最,似乎无人能出其右。但这位豪门公子不但能文,而且还是个武将。既然是御前侍卫,武功定是十分了得。满族尚武,在马背上打天下,所以纳兰性德也被父辈们授以武功,从小练就了一身搏击之术,并精于骑射。纳兰性德倒是个文武全才。当然,纳兰骨子里还是个文人。
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他没有李白那种“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豪迈气概,也不可能拒绝“皇恩浩荡”,他还是捧着文房四宝上了天子的船,一边为皇帝保驾,一边做着职业以外的工作:吟诗填词。而他的不务正业照样赢得了皇帝的宠信。康熙爱读性德的诗词,经常赏赐给他金牌、佩刀、字帖等礼物,以资鼓励。
纳兰性德是个真性情的人,他对“侍卫”这个职位其实并没有什么兴趣。他得到过皇帝无数次的赏赐,但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苦于仕途漂泊,厌恶进阶伫立的侍卫生涯。率真的诗兴遭遇浑浊的政治,自然是徒增“胸中块垒”。
纳兰性德能入康熙法眼,外表应该也是个很重要的因素。他的人同他的词一样纯任灵性,纤尘不染,当得起玉树临风一词,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同是康熙皇帝的侍卫,和纳兰性德是同事关系,曹寅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忆昔宿卫明光宫,楞伽山人貌姣好。”楞伽山人就是纳兰性德的号。
人长得帅,骑术、剑术、武技都很高超,诗词文章也堪称一流——这样的人生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但纳兰性德过得并不快乐,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数字统计:在纳兰性德现存的三百多首词里,“愁”字出现了九十次,“累”字用了六十五次,“恨”字使用了三十九次,其他如“断肠”、“伤心”、“惆怅”、“憔悴”、“凄凉”等字句,更是触目皆是。按他自己的话说,他是“斗鸡人拨佛前灯”,在滚滚红尘中寻找残月西风、衰草枯杨。
曾经有人说,纳兰性德就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纳兰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同为康熙皇帝的侍卫,相处了八年,交情很深。曹寅曾为纳兰性德词集作序,纳兰去江南游历时到了南京,专门为曹寅赋词两首《金陵》和《满江红·为曹子清题其先人所购楝亭,亭在金陵蜀中》,曹子清就是曹寅。
后来,曹雪芹写《红楼梦》,稿未完而人先亡。和珅将文稿呈献给乾隆皇帝,乾隆阅后说了一句:“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 ”虽说此说有捕风捉影之嫌,但纳兰性德与贾宝玉确有许多相似之处,而曹雪芹的《红楼梦》也确实受到了纳兰性德词的影响。
《饮水词》中有这样的词句:“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词中多次提到“红楼”,这对《红楼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在祖父的影响下,曹雪芹自幼熟读纳兰性德词,熟悉纳兰的遭际,对纳兰性德深感同情。《饮水词》中多次咏竹,而林黛玉爱竹,别号“潇湘妃子”,曹雪芹又为他的居处潇湘馆安排了“凤尾森森,一片翠竹环绕”的环境,这也绝不是巧合。而且更关键的是,纳兰性德也有一段愁云惨雾的爱情往事,和《红楼梦》中宝、黛、钗三人的关系十分相似。
当所有的富贵功名皆成尘土,那一本《纳兰词》读来还是令人唇齿流香,三百年都不曾消退,因为他“不是人间富贵花”,当围绕在他身边的繁华如云烟般散尽之后,诗人如愿以偿地回归到诗人本身——也许,这才是世上最幸运的事情。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纳兰性德不仅才貌出众,文武兼备,而且还是清代享有盛名大词人,但纳兰性德生前过得并不快乐,而他的《纳兰词》却流传后世。
B.纳兰性德二十出头就成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是令人羡慕的少年英才,但“斗鸡人拨佛前灯”的诗句却反映了他常人所不理解的心境。
C.纳兰性德骨子里是个文人,所以他“苦于仕宦漂泊,厌恶进阶伫立的侍卫生涯”,率真的诗兴遭遇浑浊的政治,便徒增“胸中块垒”。
D.文章为了表明纳兰性德过得并不快乐,他的词句尽显多愁善感,列举了数字和“愁恨”“断肠”“伤心”“惆怅”等字句。
E.他还是捧着文房四宝上了天子的船,一边为皇帝保驾,一边做着职业以外的工作:吟诗填词。幽默的语言表现了纳兰性德对文学的挚爱。
(2)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纳兰性德的?结合文本分条概括。
(3)“曾经有人说,纳兰性德就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这一说法有一定的依据。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本文采用多种手法塑造纳兰形象,请就其中一种手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并说说本文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