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皮实的诗
王蒙
1979年冬,我首次遇到吴祖光兄,还是在法国驻华使馆的一次请宴上。但见他头发虽已花白,仍然神采奕奕,风度翩翩,一脸的喜气;与其说是像劫后余生,不如说是像漫游归来。
自我介绍后,我赞道:“您可真精神!”
祖光答曰:“咱们这样人,皮实!”
地道的北京话。“皮实”的“实”,读轻声。
皮实,善哉斯言也。我的解释便是援引北京旧日卖布头自卖自夸的顺口溜,叫道:经铺又经盖,经洗又经晒,经拉又经拽,经蹬又经踹,您说皮实不?
后来诅光应我请求给我题写了“皮实”二字,我裱起来,悬挂在寒家的“厅堂”里了。
最近又读到祖光在“五七干校”就读深造期间写的一首打油诗,为之拍案叫绝。诗云:
眼高于顶命如纸,生正逢时以至此;行船偏遇打头风,不到黄河心不死。
今试析之:“眼高于顶”者,有眼光、有志向、有“格”也。实是那段时期“命如纸”的根源。
“生正逢时以至此”,诗眼是“正”字。叫做不偏不倚,您真赶上点儿了。祖光告我原写“生不逢时”,后改“不”为“正”;改得好,着此一字,尽得风流;着此一字,尽得皮实之要领。着此一字,便有几分铜豌豆的英风豪气了。
“行船偏遇打头风”。第三句接得平平。
“不到黄河心不死”突然翻上来了,石破天惊了,诙谐中显示出慷慨悲歌的火热来了。
“行船”句与“不到”句,孤立看来,都是俗滥之句,把这两句这么联起来,便化腐朽为神奇了。命如纸也罢,以至此也罢,打头风也罢,既然生逢其时,便要皮实到底,直到黄河之清,直到中华振兴腾飞之日,壮矣哉!还要继续皮实下去呢!
正是:莫道打油成一笑,皮实深处气凛然! 写于1986年9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
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A.对吴祖光的外貌勾勒看出人物的精神世界。
B.吴祖光说“咱们这样的人”,含有一种自谦而又自怜的心情。
C.文章虽未对吴祖光生平事迹作详细描写,但从文中仍可看出吴祖光慷慨、凛然的形象。
D.“不到黄河心不死”表明吴祖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性格。
E.作者对吴祖光的“皮实”怀有深深的敬意。
【小题2】文中说“后改‘不’为‘正’;改得好”。作者为什么称赞“改得好”?请你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3】“皮实”代表什么?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4分)
【小题4】文中说“把这两句这么联起来,便化腐朽为神奇了”,对此你是如何体会的?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38: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目。
高手 刘学林
孔老四十岁当上处长,六十岁还是处长。自觉政绩不错。孔老不吸烟,不喝酒,不钓鱼,不养花,惟一的癖好是饭后茶余到街心花园观棋。观而不弈,无胜无败,无喜无怒,修养成鹤发童颜,仙风道骨。时间久了,棋盘上的各种高招绝技、阴谋杀机、圈套陷阱,尽皆谙熟。有时看双方棋艺悬殊,便给失利者指点几步,失利者无不茅塞顿开,反败为胜。于是会聚在这里的棋迷们都尊他为高手。
一天晚饭后,日光斜照,余热未散,晚霞未成。孔老摇一把雁翎扇,悠悠然来到街心花园。一群人重重叠叠围成浑厚的一圈,伸长脖子如长颈鹿一般。孔老凑上,目光如锥,可怎么也插不进人群去。他拍拍一小伙子肩膀,问:“谁和谁?”小伙子扭头一看,大喜,松出一口气,说:“这下好了,孔老来了。”众人一听,都如释重负一般,忙两边让开。孔老趋前,见是本土棋王老钟正和一面生的中年汉子对弈。老钟执红子,中年汉子执绿子。红帅已被兵困皇城,虽非一招即死,却也命在旦夕。故老钟眉头锁紧,目光凝结棋盘;中年汉子坦然自若,左手心玩健身球一样玩着两枚棋子,极熟练。孔老手摇羽扇,观透棋局,说:“舍炮杀士。”老钟看了一会儿,犹犹豫豫照办了。中年汉子落士杀炮干脆利索。孔老说:“进马。”老钟不再犹豫,因为他已看出对方如果不撤车逼马,就有一步高调马死棋。中年汉子果然撤车看马。红帅遂解围。之后过程中孔老又点拨两步,老钟竟然赢了中年汉子。
中年汉子手中依然玩着两枚棋子,对孔老挑战地一笑,说:“我想向这位老同志请教一局。”“是我多嘴了。”孔老歉意一笑,又谦虚说,“对不起,我向来不下棋。”中年汉子说:“您刚才几步够绝的,怎么说向来不下棋呢?”孔老说:“我是向来不下棋。”中年汉子咄咄逼人:“那就请老同志破例赐教了。”孔老执意谦让,众人早已不平,纷纷怂恿:“孔老,你就和他下一局。”孔老说:“不下不下。”然而众人早已替他摆好棋子,不由分说簇拥他坐在中年汉子对面。“晚辈就先走了。”中年汉子说着已架起当头炮。孔老迫不得已,只好上马为应。才走几步,已觉局促如辕中驹,继之破绽屡出,先丢一炮,再折一车,不到十分钟,红帅已受靖康之辱。众人还以为孔老欲擒故纵,先礼后兵,就有人说:“好汉不赢前三局。”可是孔老此时却已面如死灰,汗进如豆,艰难一笑如哭,起身踉跄就走。
回到家中,孔老很是沮丧。心想:我观那人棋艺并不算高明,我略加指点老钟,老钟便赢了他,可我亲自下场怎么会惨败如此呢?夜不成眠,静卧繁思,忽然大彻大悟,心明如镜。转天毅然写了退休报告。然后离开闹市,搬到市郊上街镇居住。
依然爱观棋,不论在什么场合见到有人下棋必驻足观之。不觉十年。孔老越加出神入化,目光一扫便宏览全局,细察秋毫,棋观十步之外。偶尔给人点拨几步,对方不论是怎样高手,必败无疑。但绝不与人对弈。上街镇的象棋爱好者都把他奉为棋仙。这日,省青年象棋冠军到镇俱乐部辅导象棋,孔老自然前去观看。冠军名叫寇克,年轻有为又虚心好学。寇克和一青年表演赛时,孔老拈须站在青年身后。当青年处于困境时,孔老只说了一步棋就令寇克惊羡佩服之至,忙恭聆尊姓大名。孔老含笑不答,飘然而去。寇克问那青年,青年说大家都称老人棋仙,并不知老人名字。寇克怎肯放过这样好的机遇,打听到孔老住处,备下厚礼,登门请求赐教一局。孔老笑容可掬地一口回绝。寇克不肯罢休,学技心切,长跪不起。孔老无奈,叹一口气说:“你若心诚,三日后再来。”
好不容易熬过三日,寇克急急登门。大门紧锁,久叩不开。问邻居,说孔老已经搬家。问搬到了何处,邻居摇头一笑,关上房门。寇克怅然痛惜,连说:“异人,异人!”孔老隔窗看寇克走远,拈须而笑。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以“高手”为题,既点明孔老是棋坛高手,也暗示出围绕在“棋仙”孔老周围的本土棋王老钟、中年汉子、省青年象棋冠军寇克等都是高手。
B.小说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孔老为老钟点步赢了中年汉子,而自己又在对弈中输给中年汉子;一是搬到市郊后棋艺大长,被奉为棋仙,却绝不与人对弈。
C.面对一片真诚的省青年冠军寇克的请求,孔老就是不肯赐教,欺骗寇克说自己搬家,连邻居也蒙在鼓里,这使寇克更觉得孔老不同凡响,是棋界“异人”。
D.本文语言精练,对话简洁,描写生动;内蕴丰富,主旨深刻,表面写棋事但处处不离人事。
E.本文语言以短句为主,诙谐幽默,常常反话正说,令人深思,如输棋“面如死灰,汗进如豆”,却被尊为“高手”。
【小题2】高手孔老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叙述冠军寇克落败后备下厚礼,登门请求孔老赐教未果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4】高手孔老与人对弈落败了,落败后哪些“大彻大悟”使他的“高手”形象更生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黄乃裳的“分内事”
少木森
黄乃裳,闽清六都人,他出生时,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才九年;他离世时,国共第一次合作。他的一生,奔走沉浮在中国最多灾多难、波谲云诡的岁月,几乎与一部中国近代史相始终。
少年黄乃裳家境贫寒,受洗入教。在教会里,黄乃裳学习到各种自然科学知识。后来,他虽中过秀才、举人,但不沉湎科举功名,主张“为国家做点分内事”。他办刊介绍西方医药科学知识,劝人去除愚昧,相信科学。1875年1月,同治帝死于天花,惊动全国,各地驱避瘟神的现象泛滥。黄乃裳立即撰文说明天花的病因、病理,说细菌病毒是可以防预的,没有什么神秘可怕。他还劝人种牛痘,控制了天花的流行。
1896年,黄乃裳自筹资金独力创办了福建近代第一张报纸《福报》。在创刊号上,他开宗明义地阐明办报的宗旨:“人人广进言路,人人获听言之益”。《福报》传到北京,引起了康有为、梁启超、王锡蕃等人的注意。1897年末,王锡蕃向光绪皇帝推荐黄乃裳参加经济特科考试。在京期间,黄乃裳遍访谭嗣同、林旭等“六君子”,或促膝长谈,或坦言争论。他还六次晋谒李鸿章,八次上书皇帝,倡言变法维新。
1898年9月变法失败,黄乃裳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如何逃命,而是冒着性命危险,费尽周折通知康、梁出走避祸。回闽后,黄乃裳没有选择避世隐逸,又赴兴化办盐务。在实际的事务奔忙中,他更直接地接触社会现实,更真切地耳闻目睹民间疾苦,慨然喟叹:“闽地苦瘠,丰年亦不足食,乡曲贫民,终岁啖红薯十室而九。”为了改变这惨况,黄乃裳决计下南洋,“为桑梓穷无聊赖之同胞辟一生活路径。”
1900年4月,黄乃裳带着几个亲人来到英属沙捞越,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拉让江找到了垦地。他在闽清、古田等地招集了1000多个垦民,建立新福州总公司,开始了艰苦的垦荒创业。他跟大伙在草房里同吃同睡,伐木垦地。风风雨雨五年过去,新福州垦地初具规模,一改往日萧条荒凉,呈现一派欣欣向荣。
由于长期劳碌奔波,黄乃裳得了严重的胃病。有一回,黄乃裳胃病复发,疼得异常厉害,心想:这回恐怕要去见上帝了。他回想几十年来坎坷生涯,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吩咐人去拿纸笔。大伙以为他要写遗书,黄乃裳说:“我一身奉行‘三不主义,一不买田,二不存款,三不盖房,遗产全无,写何遗嘱?要说遗嘱,我的遗产就是垦地,都是大家的……”说罢作联自挽:
平生所愿事多违,差幸闻道壮年,天若有心,期尽藐躬分内事。
故土久愁人太满,远辟殖民小局,我虽撒手,仍留余地后来人。
这一次,死神只是与黄乃裳擦肩而过,但垦区经营却逐渐惨淡了,加上当年黄乃裳曾向沙捞越当局借了四万元给大伙当船费,此际当局加紧向黄乃裳索还债款,垦场资金一时周转不过来,黄乃裳只得申请延迟还贷。当局要挟他:延迟还贷得有条件,不能再反对当局在垦场内设赌场、卖鸦片。黄乃裳一听,气得大声说:“我黄乃裳就是杀头剥皮,也不愿看着自己的同胞沦为赌钱鬼、鸦片虫!”就这样,黄乃裳告别了自己苦心经营五年的新福州垦场。
1904年,国内革命思想激荡。黄乃裳认为,自己“又该去做点分内的事”。他毅然回国,在上海联络蔡元培、林森等人,为宣传革命殷勤奔走;在厦门,办《福建日日新闻》,大量传播“民权”“民生”思想。1911年,他回福州任英华、福音、培元三书院教务长。年底,同盟会在福州发动起义,黄乃裳在家里召集学生组成炸弹队,配合国民军作战。队伍需要选一名旗手在前面擎旗,黄乃裳说:“旗手不用选了,我今年63岁了,剩下的日子不多了,我分内该给大家当一回旗手啊!”于是,黄乃裳擎着十八星红方大旗,带领人马冲向敌营。在市民的积极配合下,清军投降,福州光复。
光复后,黄乃裳出任省交通部长。袁世凯窃国后,黄乃裳愤而辞官,回故乡闽清从事公益事业。他组织乡民开渠建坝,使1000多亩旱地得到灌溉;创建闽清教育会,在各乡办校34所。各方赞誉鹊起,而他超然处之,只说:无非做些分内事耳。
1920年12月,72岁高龄的黄乃裳不顾年迈体弱,应孙中山邀请,赴广州任“中华民国”政府高等顾问,次年夏因病回乡。1924年9月22日,黄乃裳病逝于闽清梅城,终年76岁。
(摘编自《福建乡土》2008年第6期)
相关链接
①27岁的黄乃裳半途出家学习八股文,是为了走科举当官的道路。1897年,黄乃裳被选为拔贡,这时期的黄乃裳在读书当官的道路上是颇为得志的,但黄乃裳却陷入痛苦之中。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黄乃裳的弟弟黄乃模是“致远号”的副管带,在甲午海战中和正管带邓世昌一道壮烈殉国。黄乃裳悲愤到了极点,满腔热情地投身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黄乃裳被列进慈禧太后要拘捕的黑名单。他悲叹:“呜呼,三十年之热肠渴望,一旦飘荡于罡风。”
(巫乐华《南洋华侨史话》)
②黄乃裳出任福建军政府大员,掌握了相当大的财权。叙官局局长刘通造访黄乃裳,商谈公务,黄乃裳便留他一起吃午饭。饭菜上桌,刘通大吃一惊,饭是普通的大米饭,二菜一汤是芥菜、蚬仔与闽清糟菜汤。黄乃裳端起饭碗,吃得津津有味。刘通大为折服。
(赖晨《辛亥革命后的黄乃裳》)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早年教会里学习的经历,开阔了黄乃裳的眼界,使他能利用科学知识普及常识,消除民众的愚昧,移风易俗,造福乡里。
B.黄乃裳创办的《福报》是福建近代第一张报纸,倡导广开言路的办报理念,大量传播“民权”“民生”思想,广泛传播科学知识,在当时影响很大。
C.甲午战败,国仇家恨让黄乃裳放弃科举,走上了维新变法的道路。虽变法失败,但这一场特殊的经历,对丰富他人生的阅历和磨砺思想锋芒,具有积极作用。
D.黄乃裳在福州发动了福州起义,力图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黄乃裳在学生中组织炸弹队,并身先士卒擎旗引领,为福建的光复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E.黄乃裳任事慷慨,注重大节。他不顾自身安危帮助康、梁出走避祸;为保护同胞垦民,不向沙捞越当局低头;反对袁世凯不惜辞去高官。他身上颇有中国传统的侠义古风。
(2)黄乃裳一生事业波澜壮阔,却仅以“分内事”三字自许。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黄乃裳的“分内事”包括哪些方面的事业?
(3)黄乃裳在自挽联中,袒露出南洋开垦事业背后哪些不为人知的心迹,又表现出怎样的气度情怀?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4)有人说,黄乃裳身上既有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操守,又有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气度。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微信社交,我们是否被强关系绑架?
李光斗
过去,人们都说“谣言止于智者”、“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但是微信出现之后,谣言并没有止于“智者”。朋友圈里反而出现了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有很多的谣言在传;微信时代,三个臭皮匠凑成之后,不仅没有出现“诸葛亮”,整体的智商反而比一个臭皮匠的智商还低。
微信是一个强关系应用,微信上互相加为好友、互相认识的人,至少都是你通信录上的人。你为什么会加入一个群?是因为有人把你拉进来,你们有共同的朋友,有交集才能成一个群。中国社会是一个面子社会,敢于当面指出别人错误的,对于成年时代的微信用户来说少之又少。微信就像一个秀场一样,当领导在上面引了首唐诗秀才艺的时候,尽管他引的是宋词,但是你不仅点赞,还会转。这就是娱乐化社会,大家抱着好玩的态度去面对,这种态度消解了人们对真相的追寻。熟人社会会进一步强化威权的力量,让人们不敢也不愿去质疑有社交优势的人。在微信时代,人们会发现海量的信息。比方说走失的小孩,一百个信息里头可能有99%是假的,只要打个电话就能核实,但是为什么不去核实,因为人们的思维变得简单了,尤其是看到好友转了的时候。
互联网时代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你把大脑思考让渡给别人。睡醒时第一个摸的和临睡前最后一个摸的都是手机,这也源于手机的及时反馈。由于微信的出现,人们平均的睡眠时间减少了40分钟,现在谁能保证在卧室里不放手机。因为有海量的信息,而且及时反馈,你可以进入到所有朋友的卧室。
微信时代,因为全都是熟人,或者半生不熟的人,它进入了一个强关系社会。这个时候,各种各样的谣言反而“不胫而走”,谣言不是变少了,而是变多了。按理说在强关系社会,出于互相的信任,人们不会传播谣言,因为这有损于自己的信用。事实上却截然相反,谣言反而更厉害了。
当然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它有好的一面,就是想粉碎谣言也变得非常容易,而不会像传统社会那样一个谣言会流传很久。谣言的流传时间不长,但是传播力也会非常强大。那么在这个时候就要呼吁大家要提防这种低智商社会的来临,我们还是要提倡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哪怕是熟人说的事,哪怕是权威说的事,哪怕你的领导说的事。我们以前讲“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就是要多打几个问号,这样才能够提高整个社会的智商,明辨是非。
互联网推动了进步,但是当你过于沉溺微信、沉溺于朋友圈的时候,就导致了一种社交变窄。当你的朋友圈里面天天都在传一些似是而非的心灵鸡汤,都在传似是而非的谣言,你就会陷入到一种精神焦虑,我们称之为互联网焦虑。所以到一定的时候,你是不是该清理一下自己的朋友圈了?
总之,我们不能靠微信来了解社会,也不能靠它来管理,更不能靠它来学习。微信只是一个工具,是打开世界的一扇窗口,而非这个世界的全部。
摘自《新华网》2014-12-23
【小题1】下列对文章中“强关系”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微信是一个强关系应用,微信上互相加为好友、互相认识的人,至少都是你通信录上的人。微信用户正是因为有共同的朋友,有交集才能形成一个群。
B.微信社交的强关系应用特点,使人们的思维也变得简单了,消解了人们对真相的追寻,导致谣言泛滥。
C.在微信时代,人们进入了一个强关系社会,谣言不仅没有变少,反而增多,并且谣言流传的时间也比传统社会长了许多。
D.微信社交的强关系应用,给人们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要适时清理自己的朋友圈,以免被其绑架。
【小题2】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述微信社交给人们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3分) 
【小题3】请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我们如何才能在微信社交中不被强关系绑架。(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将门之后
李晓燕
岳青每次说自己是北宋名将岳飞的后代时,那准是和岳大婶干仗的时候。岳大婶就狠命地在地土跺着自己的一双小脚儿,仿佛那脚下的土地就是岳青。岳大婶把牙错得“啧啧”有声,说:“你也不撒泡尿照照,就您老那身子骨儿。捏把捏把不够一碟子,还将军的后呢,给将军牵马恐怕还不够格儿呢!”
与岳大婶开战,岳青一感到力不从心时,便败走麦城。出了自家的后门儿,直奔南园茶楼。在那里,岳青是十足的将门之后,只要给钱,就是山呼“万岁”,跑堂的小二儿也照呼不误。岳青往往要上一杯铁观音,一面品茶,一面看着楼下熙来攘往的人流和车流。唉,人少多了,车也少多了,就几天的工夫,这街就不像个街了!岳青在心里叹惜。岳青暗骂:狗娘养的日本人,真作孽呀!那苍凉的情景让岳青的眼里仿佛要生出热泪来一般。
正在岳青心里潮乎乎的时候,金四爷一挑帘子进来了。金四爷是岳青在茶楼最不想见到的人。关于将门之后的问题,谁也不跟岳青较真儿,可就是这个金四爷,却以大清八旗子弟的后代自居,一百个不把岳青放在眼里。
金四爷一进门,就看见岳青坐在那里,端着茶碗的手悬在半空,眼睛却向他这边张望。也不等跑堂儿的招呼,金四爷径直朝着岳青对面的座位走了过去。到近前,却不坐下,而是把一只脚踩在岳青对面的那张椅子上,手搭着椅背,眼睛斜瞪着岳青,说:“你不是将门之后吗?有种跟日本人试试,杀个把日本人让老子瞧瞧,也不枉你是将门之后!”岳青拿着茶碗的手抖了一下,险些洒了那铁观音。看岳青还是坐着不说话,金四爷把腿从椅子上放下来,抬屁股坐了上去,直冲着岳青的脸低声说:“不行就本本分分做孬种吧!”岳青还是没有搭话,举着茶碗,一口一口地啜茶。待一碗茶饮尽,放下茶碗,冲着金四爷一抱拳,说了句“四爷您慢用”,不待金四爷回复,径自走下楼去。
谁也没在意岳青的离去,大家依然喝茶的喝茶,下棋的下棋。外界的纷乱仿佛早已阻隔在了茶楼的门外。可是,天知道,人们的心却是浮躁的,张歪脖将军时居然忘记了拿掉对手的棋子。常胜将军孙二庆连输三盘,可大家却都端着一个平静的表情,藏着那颗动荡不安的心。
要不是岳大婶找到茶楼里来,天家还以为岳青是回家了。可是,岳青没有回家。从早上出门一直到日头西斜都不见人影,岳大婶就着急了,岳青从来没有出去这么长时间过。岳大婶说,我们是吵了,可是我们哪次不是床头吵架床尾和呀!大家不禁哗然。岳大婶却哭了,那死鬼一定是出事了!
金四爷带了一帮人去寻找岳青,因为金四爷认为岳青的失踪跟他头晌说的那番话有关系。金四爷想,这老小子不至于一时想不开寻了短见吧?要是那样,我金四以前还真是小看了他了。
天一擦黑时,从出西关的坟场上找到了岳青。那情景,把金四爷着实吓了一大跳。
已经是初秋的夜了,天一黑,就更显出夜露的苍凉。岳青躺在一个坟头上,清白的月光映照着他苍白的脸,他前胸挂满了血迹,身体早已冰凉,但他的一只手却紧紧地掐着一个日本军人的脖子,两个手指陷到脖颈里边。血顺着他的手背流入袖口,早已凝固。而他的另一只手则抓着日本军人戳在他前胸的刺刀。想来,他死前,是和日本军人进行了生死对视,那目光早以刻入彼此的心里。
金四爷缓过劲来,就长嚎一声!:“岳青,原来你真是将门之后啊!”在场的人无不低泣。帮岳大婶料理完岳青的丧事,金四爷就参军了。他临走时说:“我不战死杀场,就是凯旋!”
(选自《短篇小说》2011年第8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金四爷帮岳大婶料理完岳青的丧事后就参军,一方面是他想弥补内心的愧疚,另一方面是由于他誓死也要捍卫中国人的尊严。
B.岳青是将门之后的说法没有得到岳大婶的认可,岳大婶还因此常与岳青吵架,除此以外,岳大婶对岳青还是非常关心的。
C.岳青面对苍凉的街道,眼里直想流泪;金四爷鼓动岳青去杀个把日本人,这样的言行表明了他们的心里对日本人的憎恨。
D.茶楼中的人们内心平静,说明日军的恶行已经激起人们的不满,但胆小怕事的他们只求能置身纷乱之外。
 
E.这篇小说的内容是岳青如何证明自己是将门之后,深层的用意是为一个懦弱的民族能够强大起来指明方向。
(2)小说南园茶楼的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将门之后”岳青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4)岳青杀日本人,你认为是偶然还是必然?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感动是一种养分
何 蔚
常常有一些无法言说的感动。 譬如看见果实坠地,从一棵树的手腕上,一枚青涩的苹果或一只熟透的蜜桃,冷不丁地跳到地上,在尘土中灼下一道轻痕,打下一个水印,或者连一点儿蛛丝马迹也不曾留下,可就在这一瞬间,它已经深深地感动了我。
譬如看见一只小鸟,在我的窗台上跳跃盼顾,抖动漂亮的羽毛冲着我叫了那么一声,甚至只有半声,尔后又匆匆飞走。譬如看见一个朋友久违的眼神和手势,看见一颗滚动在草叶上的露珠被风摔碎之前的最后一次闪耀,看见一群蚂蚁抬着一只蜜蜂在大地上缓缓行进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小心谨慎与肃穆庄严……总之,感动我的有时是一种声音,一种复杂的隐喻了生命幻象的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一种沉重的、负载了诸多情感信息的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一种含蓄的、超越了明示话语的状态。也有时候,感动我的竟是一种细微、寻常得极容易被人忽略的场景,正如一群蚂蚁抬着一只蜜蜂的残骸亦惨亦烈地向前移动,最终,它们几乎全部移进了我的内心,默化成一曲悲壮的挽歌和一场永久的仪式。
更有时候,感动我的仿佛什么也不是,也仅仅是事物的一粒元素而已。
不知道为什么要感动。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若是没有感动,我想我就会于不痛不痒中丢弃自己。因为我知道,这个世界上连一朵花一茎草一湖水和一尾鱼,都那么持久地拥有着令人感动的特质。所有的生命几乎都离不开感动。如果对美视而不见,对春天也无动于衷,那么还有什么理由在美和春天之间迈动双脚?
想一想,一朵花因为什么而鲜艳妩媚,一茎草因为什么而摇曳多姿,一湖水因为什么而清波漾溢,一尾鱼因为什么而跃出河面?
许多时候,我就是这样不可抗拒地被一些极小的事物感动着,被极小的感动润泽着。只是,我好像从来没有留心将每一次感动的具体根由进行仔细地探究,一条一款地罗列起来,为诱发下一次感动埋好伏笔。我想,谁如果真这么愚蠢地对待感动的话,那他就不可能拥有更多的感动了。感动是不能提前准备的,如同做梦一样,因此也没有必要在事后对它做一番精彩的归纳、总结或者赏析。
常常被感动而充满激情的人是有福的。我或许属于其中之一。故我想,感动是由于我深爱着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甚至比别人更留意也更钟情于它们。而这些美好的事物也仿佛是我的朋友和亲人,也同样爱着、留意着、钟情着我。我们永远保持着那种和谐友善、亲密真挚的联系,保持着深层的感情交流、碰撞与沟通。彼此间相互提醒、暗示,相互期许、关怀和给予。每次小小的感动都会洗净我灵魂中某个小小的斑点和污渍,每一次深深的感动都有可能斩断我性情中某一段深深的劣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感动使我的内心变得清洁、明亮、丰富而又宽敞,使我面对每一轮崭新的日出都能赢得一个全新的自我。
对于我,感动始终是一种崇高的养分,如同丰盈甘美的母乳;对于感动,我则始终都是一个受益不尽的吮吸者,吸着母乳的精华渐渐长高,长大,健康,强壮,享有智慧与激情。
因此我敢说,一个人,只要他还能感动,就不至于彻底丧失良知与天性。只要能感动,即使将你放在生活的最边缘,你也决不会轻易放弃做人的资格以及与生俱来的发言权。
【小题1】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4分)
A.作者在开头列举了种种使他感动的事物,可见作者是一个十分热爱生活并充满爱心的人。
B.文章写出了关于“感动”的许多感想和体会,表达人们要保持良知维护人格尊严的主题。
C.作者认为“不去仔细地探究每一次感动的具体根由”是因为感动如梦模糊随意难以把握。
D.一个人如果要有更多的机会发现美好的事物,就应该爱着、留意着、钟情着美好事物。.画线句“感动始终是一种崇高的养分,如同丰盈甘美的母乳”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小题2】为什么说“感动”是“无法言说的”?(35字以内,4分)
【小题3】在“美”和“春天”之间迈动双脚的理由是什么?(不超过18字,4分)
【小题4】根据第9段内容,分点概括作者对“感动”的理解和体会。(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