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生命是优美的圆
吴霜
从此后,每年的春天对我来说都非同一般,因为那和我挚爱的父亲母亲的完美生命相关。
春天又降临了,是一场湿漉漉的雨滴带来了春天的气息。春天是一个令人鼓舞的季节,象征了年轻、向上,象征生命的更新换代。这或许就是父亲母亲选择初春时节离去的原因。
六年前,母亲在四月的时候飞向天堂。五年后同一时节,父亲也追随母亲而去。在他们离开这世界之前,作为女儿,我一直厮守在他们身边。无论父亲抑或母亲,他们的脸上始终充溢着一种微笑,眼神里始终有的是对生活的感激。
父母亲一直都是热爱生活的人,这种热爱充溢着不离不弃、生死相依的壮丽色彩。母亲新凤霞临终时七十二岁,肤色白皙、声调柔美,在她做客的常州宾馆里为热爱她的观众作画,她画了那么多大幅整张的寿桃、牡丹,人家满意,她也欣然。即便是后来患有老年痴呆的父亲,尽管失语,却一直目光炯炯,见到每个来看望他的人,都高兴地点头、拱手致意。父亲吴祖光八十六岁告别生命,去世前几天我为他做寿,推着轮椅走在石子路上,我看见他面色红润,指着一个从身边跑过去的孩子,不断地笑着向我示意,他是在说:看,这孩子跑得多好,玩得多好!在寿宴上,除了父亲,满桌都是晚辈,大家欢笑着向他贺寿。父亲手举一杯红酒,开心地笑,然后一点点地抿,那是一瓶十年以上的干红,遵从医嘱,父亲晚年常喝的一种酒。
过去,我从来不懂,有一天,生活会给你带来如此的缺失感,每天生活在身边的父母亲会突然间就永远地不见了,一种你生活在其中的熟悉了几十年的氛围刹那间消失了,无影无踪,再也不能复还。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只是,我们这个充满记忆的生命种群,在一个生命结束的时候,经常不愿接受现实而已。
然而,这却给我的感官带来了一种奇妙的现象,那就是活动的物体离开以后从静止的存在中上升出来的一种美感。因此母亲用过的拐杖,父亲常坐过的书桌,母亲的大批手稿,父亲和母亲合作的书画作品,甚至父亲从楼下那个叫“明珠”的小商场里买来的小扫把和小簸箕都奇迹般地生出一种静止的美。这些物件使我的头脑前所未有的活跃,往事清晰如洗,活灵活现。无形的生命游移在静止的物体之间,只能感悟却不可触摸。我心里纳闷,怎么会有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又怎么会这样美?
父母亲离开的时候,春风吹散了浮土,天空展现出清丽的深蓝色,树枝的顶端泛起青绿,干了一冬的土地变得潮湿……沉睡的世界开始复苏,到处充满一种勃勃的朝气。
因此,父亲和母亲的离去没有让人感到撕心裂肺的悲伤。生命的完美是这样被凸显出来的,生时给人带来美感,死时还是如此。就像一幅美仑美奂的图画,浓墨淡彩,从始至终,每个线条都玲珑,每抹颜色都精致。
死亡怎么会有这样的作用?美丽得震颤了人的心灵。
美丽发生在父母亲死亡来临以后。用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词汇来描述这种感觉,一直是我在梦中都试图解答的题目。
生命应该用一个优美的圆来表示,起点和终点在最后关头完美相接,生命的图画才完整。你知道,一个人是无法设计自己的死亡的。即便可以,也只能在宗教故事中,在小说电影中体现。可是这一次,是我在现实生活中亲身感受到的,虽然无可解释却无法拒绝。
所以说,完美的生命包括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那就是——死亡。从此后,每年的春天对我来说都非同一般,因为那和我挚爱的父亲母亲的完美生命相关。于是,春天又一次地变成了怀念。没有忧伤,只有无比的依恋。
【小题1】作者抓住了哪几个细节来刻画父亲对生活的热爱?请分点概述。(4分)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在开头两个自然段里紧扣“春天”来写?(5分)
【小题3】面对父母亲的离去,作者为什么说“生命是优美的圆”?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1: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牵动着世界神经的玛雅文化其实早已衰落,十六世纪的西班牙殖民者一把把大火,让玛雅人图文记载的资料损失殆尽,所幸的是玛雅人也非常善于用石头来表迷自己的文化。玛雅文化虽然发展缓慢,却保留着它的原始状态。对墨西哥玛雅文化中的三维立体石阵以及石刻画图进行解读,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其与中国龙的相似之处。
玛雅人巨型石阵是玛雅文化的象形立体教育课本。把这个整体格局看清楚,再跟中国文化一比较,就很容易从整体上破解玛雅文化的秘密。实际上,这个巨型石阵就是人体五脏分布图的外显,两者刚好一模一样,方位都是一样的:中央对应脾脏,南边对应心脏,东边对应肝脏,西边对应肺脏,北方的水潭刚好对应肾脏。
南边对应心脏,玛雅人是用金字塔的方式表述的。这个地方是一个龙头,每年只有两天——9月21日和9月22日,太阳光照到这里,就会显出龙的整体形态,构成了建筑学上的奇观。中国汉代的应龙,就有这种龙的特点,宽舌、犬齿。东边对应肝脏,它里面有一条青龙,玛雅人用很宏伟的建筑来代表人类肝脏里面存在的问题,而中国的《内经图》用文字把肝脏里面的内容描述得比较详细清楚。北方对应肾脏,巨型石阵的北方是一个水潭,永潭的全息图像是一个乌龟、一条蛇,、这两个肉眼看不到的生命在里面主持工作。在中国文化里面肾脏居北属水,使用龟和蛇来代表,而龟和蛇构成了中国龙的部分特征。
在西方很有名的玛雅壁画《修身七返图》(有七个“返图”)中“三返图”•与“四返图”中都有灵蛇图样。“三返图”中的灵蛇是软的,但是“四返图”中的这一个灵蛇就能昂起头来,表示它慧眼的功能明显增强了。西方人把“七返图”翻译为“发起人坐在羽蛇神面前的腾云御座上”。玛雅人奉为重要神明的羽蛇神,在头形、身形及艺术表现手法(如云纹、弯须)上,与中国的龙有相像之处。羽蛇神羽扇作尾,保留蛇身本形;而中国龙在蛇身这个基本形态之上又添加了那么多特异功能,几乎把动物界飞禽走兽游鱼的特长集于一身。
文化的表象真是太有趣了。文化制造出那么多特殊的符号和象征,它们既是对原始记忆的复写,又是对民族文化的建设,所以,当我们在地域上如此遥遥相隔的文化中看到它们的相似性时,才会那么惊奇和激动。
【小题1】下列关于“玛雅文化”、“中国龙”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玛雅人石阵以及石刻画图中能够找到其与中国龙相似的地方。
B.在特定时间的阳光照射下,石阵的金字塔会显出一条宽舌、犬齿的龙。
C.《内经图》描述,龟和蛇在肾脏里工作,它们构成了中国龙的部分特征。
D.中国龙是把蛇、鸟等飞禽走兽游鱼的特长集于一身的文化符号。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玛雅人的图文资料损失殆尽,不过凭借其它的方式,玛雅文化仍得以保留。
B.玛雅石阵是人体五脏分布图的外显,从石阵五方中都能找到中国龙的影子。
C.《修身七返图》中的灵蛇、羽蛇神在头形、身形等方面与中国龙有相像之处。
D.文化的表象制造出了很多特殊的符号和象征,复写了各民族的原始记忆。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玛雅文化的原始状态能较完整地保存下来,表明石头是一种最好的文化载体。
B.在玛雅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比较中,可以用中国文化破解玛雅文化的千古之谜。
C.中国龙比玛雅羽蛇神具有更多的特异功能,说明中华民族更具有艺术创造力。
D.在遥遥相隔的文化中找到彼此的相似性,对人类文化建设有继往开来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并于秋的歌颂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和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1934年8月,在北平。
【小题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和艺术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故都”两字明确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B.“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此句前后都采用排比的写法,从不同的方面说南方之秋有可欣赏之处,衬托出北国之秋的美好。
C.本文是写景文。第12自然段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作者似乎是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这与“故都”题旨不符。
D.开篇和结尾均提到“南国之秋”,并作了适当的展开,以此与北国之秋作对比。对比的目的明确,即抑彼扬此,南国之秋胜于北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
E.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他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深厚的主观色彩。
【小题2】故都的秋给作者的整体感受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五幅故都秋天的画面,请概括这五幅画面(每幅画面概括不超过6个字)。
【小题3】作者写“秋蝉”、“秋雨”虽详略不同,但表现方法是一致的,请简要赏析。
【小题4】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是悲秋,但有人认为是颂秋。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曹禺的清华求学生活
1930年暑假,曹禺决心离开南开大学转考清华大学的西洋文学系。他觉得在南开所学的专业太不符合他的志愿了。也许,他还觉得南开比较保守,而清华的演剧传统正是他所向往的。曹禺是作为西洋文学系二年级插班生被清华录取的,这对曹禺来说,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喜悦,他终于摆脱了早已厌倦的政治经济学。而西洋文学系,对热爱文学、热爱戏剧的他,当然是富于诱惑力的。如今,他的愿望实现了,怎能不高兴呢!他总是充满着憧憬,新的机遇又使他在憧憬中织出一幅幅美妙的图景。
清华,的确是美丽的,俨然一座“世外桃源”。和南开比起来,处处都显得更新鲜更动人了。校园清静幽雅,小桥流水,绿树成阴。在绿阴中露出矗立于土丘上的白色气象台,背衬着蔚蓝色的天空,还有天空中悠悠的朵朵白云。这里既有被吴宓教授考证为《红楼梦》中怡红院的古月堂,还有为朱自清教授所欣赏流连的“荷塘月色”……这些都诱发着人们强烈的攻读愿望!而土丘、木桥……更给清华园增添了秀丽的姿色。这美好的学府给曹禺带来美的遐想。
他满以为西洋文学系的课程,定会比南开的政治经济课程更有趣,更有吸引力,但他的希望却部分地落空了。他早就知道西洋文学系主任王文显教授,据说王先生对戏剧很有研究,专门教授戏剧。他对教授抱着满腔希望,但王先生讲课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按照他编的讲稿在课堂上读,照本宣科。高年级同学说,他每年都是这样照本宣读,不增也不减。他讲的内容倒很扎实,这未免使曹禺感到太枯燥了。还有吴宓教授,为人很怪,教的是西洋文学,讲19世纪浪漫诗人的诗,却专门写文言文,一身老古董气息。虽然在课堂上也不无收获,但曹禺似乎感到光靠听课是不行了,必须自己去找老师,那就是书籍。
清华有一种很好的风气,每个教授上课都指定许多参考书,就放在图书馆阅览室的书架上,任学生自己去读。像王文显先生的戏剧课,就指定学生去阅读欧美的戏剧名著。清华图书馆为曹禺打开了一个广阔的戏剧天地。图书馆的阅览室,成为他最如意的所在。每当坐下来,打开书本,他就像进入了一个生动活跃的世界。他沉迷在这世界里忘记了一切。有时,连吃饭都忘记了。世界变得是如此绚丽多姿,美不胜收。特别是那么多戏剧书刊,很多是他未曾看到的,他真是如饥似渴地在吞吸着。
他的老同学孙浩然这样回顾曹禺在清华大学的读书生活:几个人在一起聊天,他很少发言,他总是在一边听,一边记。他什么都记,把那些警句记下来。笔记本上横七竖八,也记别人的谈话,他是博闻强记。他课内功课不是很好,他学好几种外语,又要看好多书,顾不上其他功课。他整天泡在图书馆里,从图书馆出来,也总是抱着一摞书,在路上碰到他,他也在看书。
他更多的时间是钻研戏剧。读戏剧史,也读戏剧理论,从希腊悲剧到现代的奥尼尔,从莎士比亚到契诃夫、高尔基。他徜徉在希腊悲剧之中,他惊异的是那些具有神奇诱惑力的故事、血缘的关系、天意的报应、命运的残酷;在那些绝妙的巧合中都隐藏着一种神秘莫测的东西,是那么令人痴迷,又是那么令人深思。他还不能说清楚这种悲剧的神秘性,但他似乎从中领悟到戏剧的美感和那种神秘是凝结在一起的。
当他迈进莎士比亚的戏剧殿堂之中,莎士比亚笔下的复杂变异的人性,精妙的戏剧结构,绝美的诗情,充沛的人道主义精神,浩瀚的想象力,使他拍案叫绝。他特别欣赏莎士比亚戏剧的诗意和诗的语言,每个人物说出来的台词,时如潺潺涓流,时如长江大河,内蕴着人性的奥秘,饱含着永恒的真理。莎士比亚的浩瀚博大令其折服,而契诃夫戏剧于平淡中见深邃的风格也使他倾心。契诃夫把他迷住了。他觉得契诃夫同易卜生、莎士比亚都不一样,契诃夫的戏剧感情深沉而不外露,看不到一丝雕琢的痕迹。他把这个审美追求深深地藏在心里。
他流连于世界戏剧艺术的长廊里,除了这些令他醉心的戏剧大师,其他如法国的莫里哀、雨果,德国的莱辛、歌德、席勒,英国的王尔德、肖伯纳、高尔斯华绥,还有开现代派戏剧先河的斯特林堡、霍普特曼、梅特林克等人的剧作,都在他系统阅读之列。他在写出惊世名剧《雷雨》之前,已经读了几百部中外剧作。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曹禺下决心转考清华大学,是因为他厌倦了政治经济学,向往清华的西洋文学系,更因为他不喜欢南开大学比较保守的氛围。
B.清华大学王文显教授讲课年年照本宣科,吴宓教授为人古怪,这使曹禺对课堂感到很失望,感到不能再只依赖课堂获取知识。
C.曹禺在清华学好几种外语,整天泡在图书馆里,但他课内功课并不很好,可见曹禺读书并不只是为了学好课内知识,他有更高的追求。
D.通过孙浩然的回忆我们可以了解到,曹禺在清华求学时期看似沉默寡言,实际上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博闻强记又醉心阅读。
E.本文语言平实,思路清晰,重点记述了曹禺转学清华西洋文学系的原因和他在清华的学习经历,表现了人物的精神风貌。
【小题2】曹禺在清华西洋文学系的学习也并不尽如所愿,但他并没有像离开南开一样离开清华,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曹禺写出了惊世名剧《雷雨》,他在戏剧方面做了哪些准备?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4】曹禺在清华的求学经历对你的学习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
头 像
林斤澜
画家老麦气色红润,为人圆通,又走好运,同行拿“脉通”来开玩笑,老麦索性拿“麦通”当了笔名。
这天他从人民礼堂出来,手提包里装着刚得的奖品。他骑上车,美滋滋地回味着……
老麦的确好运道,十年浩劫没有伤着元气,眼下又青云直上。前年画了张武斗场面,闯了“禁区”,热辣辣得了奖。去年评奖说要点叫人愉快的,他就画了张五只小猫,像小孩子那样互相抓挠着,鲜活极了。今年得奖的是“夜行军”:一个十几岁的女兵,军帽下边戳着两根辫橛子,背一把二胡。革命传统教育、军事题材,一下子名列前茅……
怎么拐到胡同里了?呀,梅大厦!十分熟悉又经常想不到的名字跳了出来。再拐两个弯不就到梅大厦家了吗?这位姓梅的跟老麦是老同学,学的是雕塑。三年了,老麦忙于来信,来访,来约稿;梅大厦却连逢年过节都没露过面。他在干什么?美术界不大听说他的名字了。老麦把车推进一个没有门扇的门洞,叫道:“梅大厦!”就听见屋里叫:“吃饭没有?正好,给你下挂面。”三年不见,劈头还是三十年前穷学生的口吻。
老麦进里屋坐下——只有里屋才有凳子。除了角落的单人床,屋里全是架子,架子上全是雕塑。梅大厦头发花白、乱蓬蓬的,细眼睛挂红丝,小个子还驼点儿腰。只有两只手肌肉鼓胀,是灵活的年轻的手。
趁这年轻的手专心地下挂面,老麦把架子浏览一番。书架上是陶瓷,有的古色古香,有的土里土气,造型、使釉、神态,都着力继承民族传统。货架上是石雕,显然追求现代派的表现方法。钉起来的架子上,全是木雕,有的还是半成品,看来都是近作了。老麦行家的、安闲的、挑剔的眼光不安起来了。这些木雕不是从庙堂、寺院的雕塑里来的吗?不是从民间的泥娃娃、面人儿脱胎的吗?可是又吸收了外国现代方法呀!这么个杂院的破屋,这么个泥瓦匠般的老同学,有探索,有创造……
老麦看见书架顶板上撂着一个女兵,辫橛子,身背二胡,军帽上肩膀上落了不薄的尘土……这个烧瓷女兵是三年前见过的,和自己的画稿有没有关系呢?倒也难说。不过,平心而论,这个女兵是一般化的,自己画的那个有个性,有人物的心灵……老麦吃着面,斟酌着说:“得有个人照顾了!”“我没有时间。要命的是,我那几年只做了几件,你看——”梅大厦指一下那个一身尘土、背着二胡的女兵,“现在看都懒得看一眼,这么不经看。”老麦心里一沉,但又平和地说:“你这个女兵是一般化了些。”
梅大厦走到货架前,年轻的手倏地转到一块淡绿的玉石上。“漂亮吧?从人家废料堆里捡的,我小心极了,耐心极了,慢慢磨出来的。你看,春天了,叫太阳晒化了,摊在淡绿的水面上,身底下的颜色,是水……”老麦这才领悟,这是一只白天鹅。长长的脖子弯弯地贴在背上,是刷洗羽毛?是刚从梦中苏醒?是尽情享受大地春回?……不觉叹道:“可惜,这些东西眼前是无名无利。”“管那个做什么。”梅大厦两手一拍,劳动布的工作服飞起粉尘。“现在是我一生工作最好的时候。思想上自由,生活上自由,艺术上我觉着看得见自由王国了。”梅大厦细小挂红丝的眼睛,闪着一种不那么正常的光芒。老麦暗想:这样的光芒自己是没有的,不,是自己欠缺的。
梅大厦的手往钉起来的架子上一排排黄杨木人物那里扫过去,好像将军指点他的士兵。老麦的眼睛顺着他的手,停在了一个不大的头像上。这是一块黄杨树顶,留着原树皮,只上尖下圆地开出一张脸来。原树皮就像头发,脸是少妇型长脸。老麦立刻看出来,那比例是不写实的。头发下边露出的尖尖脑门,占全脸的三分之一。弯弯的眉毛,半闭的眼睛,从眉毛到眼睛,竟有一个鼻子的长度。端正的鼻子、紧闭的嘴唇是写实的。没有这样的脑门和这样长长的眼皮,仿佛思索盘旋不开。哦,头像,是沉思的老树的精灵。
老麦再看看那些陶瓷,那些玉石,更加明白老同学在着力民族传统之后,追求现代表现之后,探索着一个新的境界。他感叹:“三年不见,你的进展很快呀!”梅大厦细小挂红丝的眼睛里,射出了光亮。“就是要做,赶紧做,现在是我一生最好的时候。”梅大厦年轻的手,抓着花白衰老的头发,扯了两扯。
老麦坐不住了,心思活跃,想为梅大厦另找一处房子,想请一些专家来,想组织一个像样的展览会……
老麦骑上车,为自己的发现和将要实现的计划兴奋起来,胡同里,他把铃铛打得山响。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同行拿“脉通”开老麦的玩笑,老麦索性拿“麦通”作笔名,表现出老麦不拘小节、圆通随和的性格。
B.小说写了老麦和梅大厦之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善于捕捉人物心理的微妙变化,文笔细腻而深刻。
C.小说细节描写细腻传神,梅大厦蓬勃的艺术创造力就是通过他那双年轻灵活、肌肉鼓胀的手表现出来的。
D.同题材的女兵作品,老麦的获了大奖,梅大厦的却被摞在一边,这让老麦既为老同学惋惜,又为自己庆幸。
E.小说结尾呼应开头,意味深长:老友的托付,自身的责任,时代的催促都回响在老麦打得山响的车铃声中。
【小题2】小说中的梅大厦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第三段写了老麦的“好运道”,有什么作用?
【小题4】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具体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