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悬崖上的小旅馆
离婚才一个月,工作多年的公司又解雇了他,雄田万念俱灰,想到了远离尘嚣的富士山原始森林。每年,很多人就是在那儿自杀而找到了归宿。
这天,雄田来到当地小镇,雇了一辆出租车,司机叫吉野,可能是平时见惯了来这里自杀的人,他面无表情嘟咕道:“前几天,我还送了一个东京来的……”
两个小时后,目的地到了。雄田一下车,立刻感到一股阴森之气从林中袭来,他抬了下头,林子上方可见一处陡峭的悬崖,那里隐约坐落着一幢白色的房子,一群白鸽带着哨音正朝白房子飞过去。
雄田问:“那是什么?小别墅吗?”
吉野仍无表情:“是家小旅馆。”
“小旅馆为什么要建在悬崖上呢?”
“如果你觉得这事有趣,自己登上去看看。”
吉野开车走了后,悬崖上那隐现的白房子,仍像云雾般让雄田感到迷离,真的是小旅馆吗,那片风景中还潜藏着什么呢?雄田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耐不住好奇,沿着幽林中的羊肠小路向陡峭的悬崖攀登上去。
正午时分,雄田才到达悬崖上的白房子,人也几乎累瘫了。果然是个小旅馆,屋旁两棵溢香的樱花树正在怒放。老板是个中年女人,还有位老妇人据说是她母亲,另外一个则是喊她“妈妈”的小女孩。
雄田早已饥肠辘辘。在旅馆登记后,女老板把他带到厨房,原来凡是来小旅馆的游客,喜欢吃什么,就自己动手弄。雄田尬尴地站着,不知道怎么弄。女老板笑着说:“雄田先生,你在家从没干过这些事儿,对吗?”
于是,女老板给他做了一碗荞麦面条,雄田觉得好吃极了!他想到离异的妻子,一起生活了10年,她不知给他做过多少碗美味的面条,可他一句感谢的话都没说过,有时还冲妻子大发脾气……
稍休息了会儿,雄田走出小旅馆远望。悬崖本就无路可循,几条小径显然是靠人力一点点修整出来的,陡险的一侧还扯有铁索。小女孩正在赶偷食的鸟儿,原来,在岩石丛的凹处种有菜秧。雄田摇了摇头,因为凹处里只有一点点土壤。
“叔叔,您是担心长不出来吗?”小女孩冲他欢快地说,“妈妈说石头缝儿里能长出树和草,也能长出好吃的青菜。”她瞥了一眼在近处觅草的两只山羊,又得意地说,“我养的,明年这时候,母羊会生下许多小羊,我也能上学了。”
“是吗?”
小女孩点点头:“妈妈说了。要送我到最好的学校读书。她每个星期都会去看我……”雄田的心像被什么猛蜇了一下,想到上小学的儿子,尽管不在他身边了,但他答应过儿子每周六带他去动物园或去科技展览馆看机器人。今天正好是星期六,儿子一定很失望……
天慢慢黑了下来,雄田回到客房时,老妇正将一桶热水吃力地倒入浴盆,还替他准备了一套睡衣。见他进来了,老妇只是慈祥地笑了一下,蹒跚地走了出去。雄田的眼睛不禁湿了。母亲活着的时候,也是这样不声不响地照顾他。他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这种温暖了!他也已经知道,小旅馆平时所用的全靠从悬崖石缝中一点一滴渗下来的水,有时,两天也接不了一桶。
雄田一觉醒来时,已是翌日中午了。他走出小旅馆,登上一块突兀的岩石远眺:灿烂的阳光下,富士山无比巍峨壮观,绿色的林海苍茫无际,飘逸的雾气中,隐露各种树花姹紫嫣红,景色美丽极了。雄田心潮澎湃,突然,他发泄般迸发出一阵喊叫,激起的回荡久久不息。
第三天早上,雄田已在下山的途中。他看到有两个失魂落魄的男子,显然不是一路的,正各自沿着不同路径,向悬崖上的小旅馆吃力攀登。
雄田知道下山以后没有载他返城的出租车了,司机们将那些寻死的乘客送到林海,明知不可能再载到什么人返程就会立即返回了。
没想到,雄田刚走出森林,就见路旁停着载他来的那辆的士,像是专门等候他回去。吉野那张冷漠的脸上,也充满了微笑,主动地向他打招呼:“太郎先生,你好,我们又相逢了!”
说着,接过雄田手中的旅行包,“到过悬崖上小旅馆的人,很多都会重新走出这片阴森迷林的。”
雄田太郎呆了一下,喃喃地说:“我明白了,吉野先生,你与悬崖上小旅馆一定有什么关系,而且这几年来都是这样。”
“是的,您看到的那位老妇是我的母亲,另一个是我的嫂子,你看到的那个可爱小女孩,其实是一个孤儿。我父亲、姐夫都是在这片森林自杀的,四年前,小女孩的父母也是在这儿结束了人生……”
吉野说到这里,看看陷入沉思的雄田,眼睛湿了,“人生就像攀悬崖,只要你登上去了,站在高处,会发现,美好的事物其实就在离你并不遥远的前方……”
(选自《小小说月刊 》 2010年第11期 )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开头第二自然段司机吉野的“面无表情”是因为他平时见惯了来这里自杀的人,他的“嘟咕”表明他已经见怪不怪,心底冷漠。
B.“小旅馆为什么要建在悬崖上呢?”小说的开头巧妙地通过对话设置了悬念,引起了读者强烈的阅读兴味,亦有扣题之妙。
C.小说中的“带着哨音的白鸽”“溢香的樱花树”“岩石丛凹处的菜秧”“觅草的小山羊”乃至“欢快的小女孩”都给人带来祥和的气息,带来一种生命的暖意和亮色。
D.“雄田发泄般地迸发出一阵喊叫,激起的回荡久久不息。”表明了雄田心中的郁结打开了,他已改变了自杀的念头。
E.文章结尾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作用有二:一是照应标题,并做到结构上首尾圆合;二是揭示并升华文章的主旨,激励人们直面挫折和艰难,走向美好明天,并表达了对生命的关爱以及对生命本质的哲理思考。
【小题2】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6分)
答:
【小题3】有人建议把标题“悬崖上的小旅馆”改为“雄田”,你认为哪一个更合适?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3: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而形成的。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发展中来探讨中国诗歌的民族传统,就好像一道九曲黄河,永不停息的滚滚奔流着。它是既多曲折又割不断的一道长流。新的地理形势促使黄河转了弯,新的历史条件推动“五四”以来诗歌的革新。如果循流溯源,那当然还是“黄河之水天上来”,那当然还是继承与发展着殷周以至明清的诗歌传统。只是自此而下,黄河便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回”;现代诗歌,已经突破“民族的片面性和狭隘性”,而直接汇入“世界文学”的汪洋了。  

人所公知,胡适是新诗最早的开拓者,从1915—1916年就着手于白话诗的试验,一开始就朝着打破旧诗词最顽固的语言形式桎梏的方向冲击。假如说,首创“诗体的大解放”的胡适和他的《尝试集》,只可视为区分新旧诗的界碑;那么,堪称新诗革命先行和纪念碑式作品的,则历史性地留给了稍后出现的郭沫若和他的《女神》。这就奠定了以创造为宗旨的新诗传统的基础,战斗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新诗传统的基础。

中国新诗是带着两大革命胎记诞生的:首先是在科学与民主以至社会主义的新思潮推动下,扫除了旧体诗词唱滥了的那套封建主义的审美情趣,确立了富有现代社会色彩和生活情调的诗歌境界;其次是力图摒弃僵死的文言词语,而以口语入诗,作所谓白话诗,以利于反映现实表现真情。从而走上了“诗体的大解放”的道路,其主要成就便是自由诗的诞生。在音律形式上它自然也曾对外国诗歌有所借鉴,但主要都加以融化,在中国现代口语基础上提炼出诗的语言来,而形成为中国的自由体新诗。它是“五四”以来新诗运动对于旧传统的突破,属于创造性的新发展。放在中国诗歌流变史的长河中来看,如商周四言,楚汉骚赋,汉魏乐府,晋宋五言,隋唐律绝,宋词,元明曲令,都是递嬗升降,各自打着时代烙印,那么“五四”以来便是自由诗。

自由诗并不是不要韵律,而是“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这是诗人戴望舒《论诗零札》中指出的。它如同行云流水,临风作态,随物赋形,虽然变化莫测,但并非没有理路可寻。讥讽自由诗是“分行写的散文”,无非是僵化了的审美偏见而已。

【小题1】下列不属于新诗形式特征的一项是(   )
A.诗歌的境界富有现代社会色彩和生活情调。
B.力图排除僵死的文言词语,将口语入诗。
C.借鉴并融化了外国诗歌的音律形式。
D.从汉语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文学语言,形成自由体新诗。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胡适是新诗最早的开拓者,郭沫若和他的《女神》奠定了新诗传统的主要基础。
B.新诗不断接受外国诗歌的影响并适当融化在自己的风格中,逐渐趋同于世界文学。
C.“五四”以来的自由体新诗如同楚汉骚赋,汉魏乐府,晋宋五言等一样,有自己的时代烙印。
D.新诗打破旧传统,在民歌的基础之上有了创造性的发展,具有典型的现实主义特点。
【小题3】根据文意,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诗歌在形成的过程中,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融入了外来的东西,增加了它世界文学的色彩,当然,它也将发展自己的民族传统。
B.郭沫若和他的代表作《女神》奠定了战斗的现实主义的新诗传统的基础,从此以后,中国文人始终以笔作刀枪,创作战斗的诗篇。
C.扫除了旧体诗那套封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使作品更富有时代感和生活情调,走向了新的诗歌境界。
D.自由诗也讲究韵律,但它的韵律毕竟于古诗不同,而注重内在情绪的变化,自有一定的理路可寻,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风格。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20分)
苔 藓
(1)苔藓。苔藓。苔藓……
(2)忍不住轻轻喊了三声苔藓,一些古老的凉意,便从舌尖上生起,继而蔓延到口中、胸中、足底,最后整个身心都浸润在一片古老而幽深的凉意中。
(3)苔藓。苔藓。苔藓……
(4)当我禁不住连续写这两个字的时候,我感觉到满纸都是碧绿和幽蓝。
(5)我在森林里见过苔藓,满怀敬畏地从它身上轻轻踩过。下面是厚厚的腐殖土,留存着鸟声、落花和生灵们的故事。踩着柔软而潮润的苔藓,我知道,我是踩在千年万载的时间上。
(6)我在悬崖上见过苔藓,在那样陡峭的命运里,石头们站立着,使劲支撑着庞大的山体。多少世纪过去了,它们也不歇会儿肩,改变一下姿势,这已经足够令人惊叹了!更让人惊讶的是它们一边负重站着,一边尽力挽留一丝一缕水土,营造和培育属于自己的绿色!那薄薄厚厚的苔藓,收藏着也分泌着天地间最珍贵的水分。谁不会为造化的艰辛和伟力而深深感动!大自然的每一笔都是杰作,即使最漫不经心的随意涂抹,也足以让我们心惊。:
(7)我在寺庙里见过苔藓。寺庙是尘世的净土,是修身养性的宁静栖园。修道者们苦苦寻觅的无非是人在大地上诗意栖居的生命方式。不管红尘千丈,我自守住心性,守住人与天、心与道最本源最深妙的血脉关联。世俗文化随着物欲的膨胀日益远离人与世界的真谛,求道者们以他们舍身求道的苦行精神维系了世界和人在根上的联系,这也为返本溯源的后来者保留了一条条秘密幽径。入定、静观和冥思,就是古人悟道和修行的基本方式,也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内在超越之路。我每一次谒访寺庙,踩着那铺满苔藓的小径,就仿佛看见了僧人们宁静淡远的背影,习习秋风,犹回荡着诵经的声音;而飞檐上的月亮,莫非是他们留在天上的面容:似笑非笑,是不是他们久久冥思禅坐,忽然顿悟时绽放的喜悦而吉祥的神色?
(8)我在诗经中,在陶渊明、谢灵运、李太白、王维、苏东坡的诗文中见过苔藓。“苔痕映阶绿,草色入帘青”、“坐看青苔色,欲上人衣来”……读着这些诗句,我好像一步返回古代,返回到诗经时代的大自然,返回到那长满苔藓、车前草的阡陌、小径和古道!返回到那生长明月清风白云,孕育诗情画意哲思的田园和山水中!想想这样的情境吧:天上白云飘过,地上众鸟啼鸣,远处是葱茏无边的林莽,眼前是原野、小桥、流水、人家,一条铺着苔藓、摇曳着苇草的小径将远山近水和三五行人连接起来,将人与无边的自然连接起来。世界,是一首怎样浑然纯静的诗!
(9)是的,大地上的苔藓越来越少了,到处是人的潮水,人的声浪,人的侵入!都市在扩张,水泥在扩张,废气和噪音在扩张,而田园在萎缩,山水在日益脱去它天然的风骨和神韵。
(10)我们踩在水泥地上,踩在钢铁上,踩在消费和效益的高速公路上,踩在一切人造的坚硬冰冷的物体上,我们的身和心都日益变得坚硬冰冷而缺乏弹性和水分。
(11)我们失去的仅仅是苔藓吗?不,我们失去的是这个世界最古老最朴素也最纯真的记忆。
(12)苔藓是我们的老师。你看,它那样谦卑地倾听大地的心跳,不动声色地营造着一片又一片碧绿和幽蓝,守护古老而纯真的记忆。
(13)苔藓。苔藓。苔藓……
【小题1】作者为什么说“寺庙是尘世的净土,是修身养性的宁静栖园”?请分点概括。(6分)
【小题2】“苔藓。苔藓。苔藓……”这段话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4分)
【小题3】文中画线的句子写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请赏析其特色。(4分)
【小题4】文章的标题是“苔藓”,请结合全文探究其有哪几层深意。(6分)

同类题3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
梁 衡
快二十年了,总有一个强烈的向往,到青海去一趟,这不只是因为小学地理上就学到的柴达木、青海湖的神秘,也不只是因为近年来西北开发的热闹。另有一个埋藏于心底的秘密,是因为一首歌,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还有它的作者,像一个幽灵似的王洛宾。
大概是上天有意折磨,直到今年夏末,才有缘去朝圣。当汽车翻过日月山口的一瞬间,就像一个千磨万难之后到达西天的唐僧。日月山口是当年藏王亲迎文成公主的地方。山下是一马平川,绿草如茵,起起伏伏地一直漫到天边。远处有一汪明亮的水,那就是青海湖,是配来映照这蓝天白云的镜子。我们的车像撒欢的马驹,追着天边的云朵,路边闪过金色的彩带,那是一片片正在开花的油菜。微风掠过草面,送来一阵远古的苍茫。那首歌就诞生在这里,青海湖边这片被称为金银滩的草原。
这里的草不像新疆的草场那样高大茂密,也不像内蒙古的草场那样在风沙中透出顽强,它细密而柔软,蜷伏在地上,如毯如毡,将大地包裹得密密实实,不见黄沙不见土,除了水就是浓浓的绿。草地上虫草、人参果、秦艽等中药材随处可见。牛羊漫过天边,帐篷旁闪过姑娘的彩裙,牧人悠然挥鞭带着他的歌声翻过山梁。老鹰发现了什么,在低空一圈圈地盘旋。这真是金银一般的草场。
当年二十六岁的王洛宾采风到这里,十七岁的卓玛姑娘用鞭子轻轻地抽了他一下,含羞拍马远去。这倩影绕心三日,挥之不去,终于幻化为一首美丽的歌———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永远定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卓玛一辈子也没有想到她那轻轻的一鞭会抽出一首世界名曲。
当后人听着这首歌时,总想为它注释一个具体的爱情故事,殊不知这里不但没有具体的爱,就是在作者的实际生活中也没有找到过歌唱着的甜蜜。王洛宾好像生来就负有一种使命,总是去追寻美丽,美丽的旋律,美丽的情感。王洛宾是美令智昏,乐令智昏,他认为生活甚至生命就是美丽的音乐。他一入社会就直取美的内核,而不知这核外还有许多坚硬的甚至丑陋的外壳。所以他一生屡屡受挫,他活了八十多岁,有三年是坐国民党的监狱,有十五年坐共产党的监狱,又有十五年的时间是被控制使用,直到1982年六十九岁时,才正式平反,恢复正常人的生活,1992年七十九岁时,中央电视台首次向社会介绍他的作品。这时,全社会才知道那许多传唱了半个世纪的名曲原来都是出自这个白胡子老头儿。这时,离他的生命终点只剩下两三年的时间。
王洛宾的生命是以歌为主线的,信仰、工作,甚至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成了歌的附属,就像一棵树干上的柔枝绿叶。1937年,他到西北,这本是一次采风,但他被那里的民歌所迷,就留下不走了。他在马步芳和共产党的军队里都服过役,为马步芳写过歌,也为王震将军的词配过曲,他只知音乐而不知其余。他像草原上一只渴急的黄羊,见到一点水光,就拼命地向这惟一的目标冲去,至于路边的石块荆棘,他全没有看见。在音乐的感召下,他是一个勇敢的先锋,而对音乐之外的一切,他却是不屑一顾。在劳改服刑时他宁可用维持生命的一个小窝头,去换取人家唱一曲民间小调。他也曾灰心过,有一次他仰望厚墙上的铁窗,抛上一根绳,挽成一个黑洞似的套圈,就要通向另一个世界时,一声悠扬的牧歌,轻轻地飘过铁窗。他分明看到了铁窗外的白云红日,嗅到了原野上湿润的草香。他终于没有舍得钻进那个死亡隧道,三两下扯掉了死神递过来的接引之绳。我们至今不知道这是哪一位牧人的哪一首无名的歌,这也是一根“卓玛的鞭子”,又一回轻轻地抽在了王洛宾的心上。这一鞭,为我们抽回来一只会唱歌的老山羊,一个伟大的音乐家。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E.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往往都是甜蜜的,美好的。作者远赴青海湖,是因为现实中找不到美丽的草原、动人的风情。
A.“当汽车翻过日月山口的一霎间,我就像一个千磨万难之后到达西天的唐僧。”一句表明作者既有实现夙愿的喜悦,又有历经艰辛到达目的地的欣慰。
B.王洛宾能写出定格在世界文化史上的作品,是因为他找到了自己实际生活中没有找到的“歌唱中的甜蜜”。
C.作者写王洛宾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其实道出了现在的人们不能创作出伟大音乐作品的原因。
D.文章以“追寻”为明暗两条线索,明写了作者对遥远的青海湖金银滩美景的追寻,暗写了作者对王洛宾歌中美好生活的憧憬。
【小题2】文中对草原的大量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概括。(5分)
【小题3】文中的王洛宾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请结合文章作简要的分析。(6分)
【小题4】题目是“追寻那遥远的美丽”,请你根据全文内容,探究题目的意蕴。(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以笔作枪的抗日勇士张乐平
陈晓黎
张乐平,1910年生,老家在浙江嘉兴海盐,父亲是村里的穷教师,母亲给人做针线贴补家用。他画画开始于帮母亲描绣花图,后来便是沙滩作纸芦柴作笔,一手好画深得美术老师赞赏。15岁,因贫穷辍学,张乐平便到上海谋生。
“三毛”形象诞生的时候,张乐平25岁。和很多来到上海奋斗的年轻人一样,童年在农村,少年时到上海做学徒,在困厄的生活中坚持学习,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他那在老家海边沙滩上用芦柴练就的画画本领,终于在上海开花结果。
从1935年到1937年,《新华画报》《申报》等20多家报刊先后刊登了近200幅“三毛”题材的漫画作品。三毛就像弄堂里随处可见的那些顽皮的邻家小弟弟,有家有父母,天真无邪,讲义气,好打抱不平,好奇心强,常常揭穿大人的小把戏。那时的三毛,是上海平静的市井生活里一串小浪花,也自然成为读者喜爱的宝宝仔。
但战争改变了一切,随着张乐平以笔作枪投身抗战,三毛的形象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当月,上海的漫画家们迅速组成了救亡漫画宣传队,领队叶浅予,张乐平是副领队,9月从上海北上。他们画了几百张抗战宣传画,一路展览一路宣传。次年到武汉,正逢国共合作,救亡漫画宣传队被改编为抗战漫画宣传队,成为第三厅的附属团体,主要任务就是配合形势创作大量抗日宣传画和参加各种大型抗日活动。
抗战漫画宣传队每到一地,放下行李即投入宣传。白天他们攀高爬低在街头闹市画大幅宣传图,在黄鹤楼集体创作巨幅壁画《抗战到底》,张乐平是主要起草人;晚上雕刻木板,出版《抗日漫画》,以不识字的普通士兵和百姓为对象,揭露日军的残暴,鼓舞民众士气。他们还画了大量对敌宣传品,包括劝敌放下武器、投降不杀的“通行证”,以及数不清的抗日宣传牌……这时候张乐平笔下的三毛,也积极要求上前线:《三毛的大刀》里,三毛背着大刀报名上前线,“不问年纪只要有力”;《游击战争》里,躲在水缸中的三毛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1938年5月19日,中国空军驾驶多架飞机从武汉起飞前往日本,飞经九州岛的佐世保、佐贺等地,撒下了200多万份传单,其中大部分是抗战漫画宣传队绘制的抗日宣传漫画传单。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抗战漫画宣传队本已少得可怜的经费被停发,宣传队被要求加入国民党。遭此险境,张乐平和队员们无一屈服,宣传队旋即被解散。张乐平没有气馁,他孤军作战,继续打起了宣传队的旗号,一路办画展走到广东兴宁,遇到抗敌演剧七队,互相帮衬熬过了缺衣少食的日子。一天,展览现场来了几个美国人,他们是“飞虎队”的,正需要宣传人员。于是,张乐平又成了“飞虎队”的一员。
1945年,抗战胜利,“飞虎队”要回国了,他们热情邀请张乐平赴美国,但张乐平谢绝了。11月他取道香港,返回阔别8年的上海。然而迎接他的却是物价飞涨,民生艰难。即便如他这样的大漫画家此时也无力在上海租房养家,只能将妻儿送到浙江嘉兴。在上海、嘉兴两地跑的日子里,抗战8年的所见所闻,始终萦绕心间。1946年,他完成了《三毛从军记》,这部以小勤务兵视角讥讽国民党军队腐败无能的系列漫画作品在《申报》连载发表后,反响热烈。1947年,他开始创作《三毛流浪记》。那个冬夜他回到借居处,看到弄堂口几个流浪儿童正鼓着腮帮吹火取暖,那情景一下子勾起了他自己的童年回忆,也让他想到了抗战流亡路上所见的中国底层百姓的苦难。一夜无眠,天亮他匆匆出门时,发现三个孩子已冻死两个……悲悯、愤怒涌上心头,从此他揣上烧饼走街串巷,与那些流浪儿童坐在路沿上分食,听他们讲身世,这些故事渐渐变成一幅幅四格漫画,在《大公报》连载。一时洛阳纸贵,人们一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等着读三毛的故事,读者的来信雪片般飞向报社,有的寄来衣服,有的寄来食品,有的寄来玩具……1949年4月,在宋庆龄的支持下,张乐平举办了三毛原作画展,并义卖筹款创办“三毛乐园”,收容流浪儿童。
“站在平民百姓的角度看社会,为底层百姓发心声,用人人看得懂的图画,刻画那个时代的小人物的善良和伤痛,这就是抗日战争这八年对我父亲的洗礼”。张乐平的儿子张慰军如此说。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张乐平是自学成才的典型,他出生于贫苦家庭,自幼天资聪颖,刻苦好学,无师自通,在绘画方面完全依靠自学而获得成功。
B.“抗日漫画”以不识字的普通士兵和百姓为阅读对像,表明画家对社会底层怀有同情,对上流社会心有不满和憎恶,对政府消极抗日进行批判。
C.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以张乐平在抗战时期的创作活动为写作内容,记述了张乐平先生在漫画领域独特的贡献,叙事详略有致。
D.文章写抗战胜利后上海物价飞涨,大漫画家也无力在上海租房养家,是为了交代《三毛从军记》和《三毛流浪记》创作的时代背景。
 
E.《三毛流浪记》在报上连载,读者纷纷来信,寄来衣食玩具,宋庆龄支持张乐平举办画展和义卖活动,这些事例突出了张乐平的作品引发的社会影响。
【小题2】张乐平创作的“三毛”系列漫画中,“三毛”形象前后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回答。
【不题3】张乐平在漫画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听雪
张栓固
  忽然间就想到要去听雪,走进飞扬着苍茫的飞雪里,那无边无际的声音就响彻了:飘飘洒洒的雪漫天地舞蹈的声音,一片一片的雪花落地时相互碰撞又层层叠叠覆盖着的声音,那些躺在雪的温暖的怀中的麦苗,发出香甜的鼾声,蛰伏的蛇的呓语还有冰下的鱼无声地滑动的声音,当然一只鸽子飞过,翅翼上抖落下一团雪的声音……还有还有,许多的声音我们听见了,许多许多的声音我们是用心感觉到的!思绪随着雪的声音在激荡飞扬,眼前就有了一阕宏大的交响,仿佛烟波浩淼的海洋在展现着!
  听雪,听着无限美丽的天籁,那些让人心灵纯净的声音,如同山涧的流水哗啦啦地流过。于是,又听到童年的声音了。睡梦中的时候,就听娘嘟哝下雪了或者听父亲在院子里扫雪的声音,就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了,迫不及待地爬出温暖的被窝,跑进雪的世界。其实,村里一群孩子也早我来到雪地了。他们欢乐的声音和铜铃般的笑语,像一群白色的鸽子划过天空,四散开去,嘹亮地在村子落雪的屋顶和袅袅的炊烟间缠绕;循着这样的声音,树的枝头有雪团落下,落进一个孩子两个孩子的脖子里,就打一个冰凉的激灵,就有更快乐的笑语响起。这个时候,我们才眺望一下远处的世界,呵呵,一夜之间,整个天地间成了银白的世界,那层层叠叠的田野,那蜿蜒崎岖的山道,那起伏逶迤的远山,还有那树,那条明亮的河流,都一片洁白了。面对一个童话的世界,我们感到茫然,却又不知道怎样来揭开这样一个谜。好在我们的童心仍然占上风,一切都不去思考。也许迷茫在瞬间就没有了影踪,我们先是卷雪球,在偌大的场子里卷呀卷的,直卷得有辘轳那么大了,又将“雪辘轳”立起来,再堆雪人,雪人没有堆好,不知谁将一个雪团扔来,又打开了雪仗,打雪仗应该是我们在雪地上的高潮,那声音尖利而明亮,把一个村庄彻底地唤醒了。只是我们的手一个个冻得通红通红,像透明的胡萝卜。
  玩雪玩得疲惫了,我们就走进了田野,看雪地上那些足迹。除了我们熟悉的牛的足迹,马的足迹,猪的足迹,鸡的足迹外,还有一些陌生的足迹,这便引起我们的好奇。我们小心翼翼地辨别着哪些是狐狸的足迹,哪些是狼的足迹,哪些是松鼠的足迹,如果兴致所至,就循着那些足迹找去,那些在眼前明晰的足迹在雪地上渐渐地稀疏了,不是在一条河流处湮灭了,就是在一道深沟处掉了下去,我们只好悻悻然离开,但是那些走向深处的童话世界总给我们许多的向往。如果第二天,天气晴朗,我们会早早地起床,在房檐上摘那些挂在瓦上的冰凌,冰凌没有什么味道,我们还是津津有味地放在嘴里嘬呀嘬的,仿佛嘬的是天下最美的山珍海味了。
雪就是那样地无声无息地来了,又在一天无声无息地去了。它并没有嫌弃某些丑恶,嫌弃某些肮脏,而是将身体化作的水一一浸润在万物的身上,那是一种无声的奉献和母亲般的慈祥的给予。润物细无声,是雪的胸怀和雪的品质。而这些并不是童年的我们所能领悟和明白的。多年后,我曾到过南方,在公园游玩的时候,看到一则告示,说在一个游玩地方,有人造雪。哦,南国原来无雪。在近年来,雪落得少了,有时一个冬天竟那样可怜地落下一点的雪。于是,人们就十分怀念着那漫天飞舞的雪,原来有雪的世界,是多么美妙的呀!我们曾经拥有过的美丽和幸福能永远长驻吗?于是,我想听雪,其实,是希冀听一种美丽和幸福!(《人民日报》2009年1月24日)
【小题1】作者为什偏要说去“听雪”(4分)
【小题2】通关全文,概括作者“听雪”的原因。(6分)
【小题3】文章结尾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本文以什么为线索?简要分析全文的结构思路。(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