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阴影和阳光
徐慧芬
14岁的中学生小蒙觉得自己这几天倒霉透了。
前天,因为出黑板报的缘故,他是最后一个离校的学生。黑板报出到一半,突然他想看看高年级的黑板报出得怎么样,取取经。但是人家教室的门已经锁上了。于是他从自己教室搬来一张凳子。人站在凳子上,高了,这样他就可以通过墙上的气窗,看到人家教室里的黑板报。正在他脸贴玻璃、专心张望的时候,值班老师走了过来,有点狐疑地问了一番后,就要他赶快回家。巧的是,这天夜里,这一层的办公室遭窃,所有老师的抽屉都被翻过,连零星小钱都被搜走了。
这样,作为最后一个离校又有点古怪行为的学生,小蒙就有理由被唤到教务处谈话。虽然班主任和熟悉他的任课老师全部担保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是从教务处出来的小蒙仍忍不住掉了眼泪,因为班上竟有不明真相的同学用一种陌生的眼光打量他,其中包括和他挺好的同学。
今天的事就更糟糕了。小蒙向妈妈哭诉今天的遭遇:他放学回途经一个专卖复习资料的书屋,买了两本书,刚准备跨上自行车,迎面一辆卡车上突然掉下一个大纸箱。纸箱破了,里面的儿童玩具散落一地。待车上司机发现,将车停下来时,周围已有人趁机捡了便宜溜走了。他看司机挺急,就帮着司机把玩具捡起装回箱子里。好事做完后,他的自行车却不见了!那是才买不久的新车啊!
“好心没好报!小偷太坏了!呜……”小蒙边说边哭,眼泪越流越多。
“哭什么?哭了车子就能回来吗?以后一定要吸取教训。俗话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妈妈不是要你做一个自私的人,问题是现在风气坏,人心不古,所以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多管闲事,免得招惹是非……”小蒙的妈妈唠唠叨叨边劝边教训儿子。
“你在培养儿子朝自私发展吗?”小蒙的爸爸从外面踏进门,听到妻子的话,打趣道。
“你倒还有心情说笑话!你儿子前天为班级做事,被人疑心当贼;今天做好事,被贼偷了车!”小蒙的妈妈把儿子今天的遭遇愤愤地说给丈夫听,一旁的小蒙哭得更厉害了。
“噢,是这样。儿子,你的运气确实太坏了!爸爸今天的运气倒有点好。刚才,碰上了一个大好人。你知道的,我是去摄影社取照片的,取完后,回来路上觉得今天天气挺热的,正好有个人用自行车推着两袋西瓜卖。我挑了一只,过了秤,正好10元钱,我付了钱,骑上车子就走了。
“骑了大约20米,忽听背后有人叫。回头看,那个卖西瓜的骑着重重的车子朝我追来,一边招手,一边叫我停。我停了车,才知道我原来错将百元大钞当成10元钱给了他,他是追来还我90元钱的!儿子,你想,他完全可以不管这件事,要还,等我找上来,也不迟;他也完全可以赖掉,因为我没有凭证;他还可以发现此事后马上溜走,那就不会引起任何纠葛。现在他却冒着烈日,骑着笨重的车子一路追来,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是他的良心!是他做人的道德!你看这世上谁说没有好人!要不,今天这只瓜就太贵了!”
父亲拍拍刚买来的西瓜,又拍了拍儿子的头,边叙边议。儿子停止了抽泣,听得很专注。
不错,小蒙的爸爸是取了照片回来路上买了西瓜。但是关于10元与100元的故事,是他的虚构。作家与父亲的双重责任,让他编了个美丽的故事。他深深懂得,此刻,这个14岁少年的心里,太需要阳光。 
(选自《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小小说精选》)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结构简单,语言含蓄隽永,结尾处设计了小蒙的父亲编造故事、播洒“阳光”的情节,可谓别出心裁,但也使小说蒙上了理想主义的色彩。
B.小说中小蒙的生活经历提示我们,青少年仿佛一张白纸,指导他们在这张纸上抒写什么样的人生,社会、学校、家庭扮演的角色很重要。
C.小说的情节设计有很多巧合,但又让人觉得合情合理;文中多次写到了小蒙的“眼泪”,这样写有助于情节的推动,也使小蒙的形象更加丰满。
D.板报事件中,小蒙不但被老师误解,还失去了身边朋友的信任,他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伤害,由此小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学校和教师。
E.小蒙妈妈说“不是要你做一个自私的人”,但又说“现在风气坏,人心不古……”,这种唠叨体现出了妈妈做人的虚伪,同时扩大了孩子心中的阴影。
【小题2】请简要分析小蒙的形象。(6分)
【小题3】你怎样看待小说中爸爸虚构故事这个情节?(6分)
【小题4】有人认为把文章标题“阴影与阳光”改为“播撒阳光”更能贴近主题,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并联系实际谈谈这篇小说给了你怎样的启示。(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00: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处在全球化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字形的交叉点上:它一方面要实现本土文化与域外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的综合,一方面则要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的综合。这一情况发生的物质层面的根源在于,当代中国要跻身现代化、全球化的潮流,要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必须完成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的转型。这对中国发展进程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特殊的发展机遇。从文化层面看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有很大的互补性。汤因比认为,稳定与活力是人类安居乐业所不可缺少的要素,而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恰恰分别蕴含了这两种东西。因此,他满怀希冀,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两极——中西文化的接触,极有可能融会出一种既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又体现西方现代文化活力的、适用于全人类的理想文化模式或生活方式。这种方式不仅使人类得以生存,而且还能保证人类的幸福安宁。不仅如此,汤因比还坚信,能够实现这种综合与统一的将不会是任何西方力量,而只有可能是中国。这是因为,中国有政治统一和思维统一的悠久和深厚的历史传统,而且正在开辟和尝试走出把前工业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和西方工业社会的现代生活方式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同时又避免二者的缺点这样一条道路。
从全球化的角度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赶超西方发达国家、从前现代化向现代化乃至后现代化,从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乃至知识经济社会跳跃式发展的必然的历史阶段和社会形式。华夏文化它将有可能做到:既享有科学理性所带来的现代高科技的成果,又高扬和弘大民族的人文精神;既获得经济和财富的巨大增长,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拥有经济效率,又具有社会公平。总之,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
(节选自侯才《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文化》)
【小题1】表述不属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发展的特征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的发展面临实现本土文化与域外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综合的问题。
B.中国文化发展的严峻挑战在于,当代中国必须完成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的转型。
C.中国文化发展的机遇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在互补中共同发展,融合出适用于全人类的理想文化模式或生活方式。
D.中国文化有可能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文化的稳定和西方现代文化体现的活力是人类理想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要素。
B.中西文化的综合与统一应该由中国来实现。
C.政治统一和思维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稳定性的表现,它不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
D.科学精神可以带来高科技成果,促进经济和财富的增长,并提高经济效率;人文精神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促进社会公平。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定能把前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西方工业社会的现代生活方式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
B.中国传统文化使人类面临生存困境,而西方现代文化又无法保证人类的幸福安宁,所以中西文化的融合才有必要。
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必须经历的社会形式。
D.现代化从程度上可分为前现代化、现代化、后现代化三种,中国目前处于前现代化阶段,西方发达国家处于后现代化阶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谁能看见鹭鸶的腿
何晓
吃了早饭,老庚就准备去城西看鱼翅。
老庚在古城长大。他没事就在古城闲逛,城里的古迹,他都很熟悉。他每次走过江边,都要跟江边镇水几百年的石犀牛说几句话,拍拍牛背。这石犀牛曾被人拉到街上去充当雕塑,后来又被随意扔回江边,还被调了个个,背对着江面。
老庚站在天井里大声喊:“哥哥!哥哥!”嫂子推开门,把一个漆黑的脑壳伸出来,说:“早就去江边钓鱼了。”“咦,你的脑壳昨天还是花白的,今天咋就漆黑了?”老庚偏起脖子问。
“我这是染了发!你个疯子!”
嫂子“嘭”地一声把门关上了。
老庚把手背在身后出了门。高高瘦瘦的身影,像一根秋风里的老豇豆。老庚边往江边走,边想昨天晚上的电视节目。
昨晚看电视,他随手换到一个频道,看到一个专家正在讲“中国古代的水利建设”。专家指着一张图片说:“为了防止水直接冲击堤岸,人们在堤岸外面筑出一段形状类似鱼翅的分水堤,俗称鱼翅。这段鱼翅就在古城西边,修建于明朝,是目前四川唯一保存完好的鱼翅。”如果不是因为天黑,老庚真想当天晚上就去看看。
老庚出了古城,到了城南的江边,看见江上鹭鸶飞来飞去。他沿着滨江路一直往西走,路上冷冷清清的,只有临水的那一边,隔一段距离就插着一根鱼竿,像一只只贪婪的手,伸向江面。老庚远远地望见哥哥在最远的那根鱼竿附近坐着,白白胖胖的,很显眼。
一艘游船轰隆隆地从江心开过去,船尾拖着一条污水带,就像是犁头从枯了很久的水塘里划过,把下面的淤泥翻了上来。老庚被吓了一跳,朝着江面骂了一句。
一只鹭鸶惊恐地从老庚眼前飞过,眨眼间就在不远处展开一对大翅膀狠命地挣扎,而插在岸边的一根鱼竿也随之剧烈地摇晃起来。老庚飞快地跑到那根鱼竿旁边,发现鹭鸶的腿被鱼线缠上了,而且越挣扎,鱼线缠得越紧。老庚蹲下来,去帮鹭鸶解开鱼线,可鹭鸶显然不理解老庚的好心,拼命拍动翅膀,还来啄他。老庚呵呵笑着。鹭鸶拼命地挣扎,老庚的手被啄出血了。
鹭鸶终于飞走了,老庚直起腰来,发现哥哥跑了过来。“要你多事!我钓不到鱼,钓只鸟回去也可以给你嫂子交差呀。”哥哥拾起鱼竿抱怨着。老庚看到哥哥愤愤不平的样子,不敢再出声了。
老庚继续往城西走,他远远地看到一群人正在施工。近了,老庚发现他们正在拆鱼翅的石条!
老庚的脑袋“嗡”地一声,他冲上去拉住一个撬石条的人,大声问:“你们在干啥?”撬石条的人把老庚拨拉到一边,老庚又扑上去,趴在石条的上面,整个人写成一个“大”字。几个工人过来把老庚抬起扔到路边。老庚呜呜地哭了。
一个工头模样的人走过来说:“你哭什么哭?”老庚说:“这是明朝的东西啊!”“你懂什么?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你走远些,不要影响我们建娱乐城。”工头模样的人说,还小声骂着,“你这个疯子!”
老庚呆呆地坐在岸边,看那些人说说笑笑地拆着鱼翅。
太阳落山,撬石条的人终于收工了,江边安静下来,只有远处的江面上有几只鹭鸶在快乐地飞翔着。老庚站起来,回身去看古城,突然觉得,那片古城像一只被鱼线缠住了腿的鹭鸶。他急急忙忙地跑回古城,一边跑,一边找,一边叫“鹭鸶,鹭鸶……”一个行人想弄明白老庚在找什么,就问:“你在找什么?”
老庚突然说了一句:“你能看见鹭鸶的腿吗?”
(取材于何晓的同名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篇写老庚要去看“鱼翅”,但“鱼翅”究竟是什么,在后文才通过插叙解释,让读者由疑惑到豁然,增加了阅读趣味。
B.作者将背着手的老庚比喻成“一根秋风里的老豇豆”,形象地写出了他高高瘦瘦的外形特征,暗示他清高孤傲的性格特点。
C.文中老庚的哥哥这一形象,无论是在外形上还是在对待鹭鸶的态度上,都和老庚一致,起到了正面衬托老庚的作用。
D.无意中看到的一个介绍古代水利建设的电视节目,激发了老庚坚决保护文物的意识,他决定第二天马上去阻止人们拆除鱼翅。
E.小说写了鹭鸶被鱼线缠住和鱼翅被强行拆除两个主要情节,这两件看似无关的事,经过作者精心构思,被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2)老庚先后两次遭人骂为“疯子”,请结合文本说说其中表现了老庚怎样的性格特征。
(3)联系全文,请简析小说第2段写石犀牛有什么作用?
(4)小说的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一枝红玫瑰
玛丽亚•帕弗洛娃
(1)她为千百个幼小的心灵打开了通向世界的窗口,她用自己的爱,在他们的心灵中播下了善和美的种子。
(2)她是一个身材矮小、体质衰弱的老人,穿着一身旧衣服。她的头发在脑后盘成两个小发髻,加上苍白的面孔,使那双蓝眼睛更显得纯朴了。每逢天气暖和的时候,这位老妇人总是到街心公园去,在那里一直呆到天黑。只要天气一冷,她便开始到花店去。在花店,有两个按岁数可以做她孙女的卖花姑娘,她俩总是高高兴兴地接待她,因为有她在店里,她们也可以离开一下,去喝一杯咖啡。每当这个时候,她都会感到莫大的欣慰,她的两只手异乎寻常地敏捷起来,两眼闪着亮光,苍白的脸颊上还泛出了一丝血色。凡进花店的人都觉得,不买一束花就离开那个花店是太过意不去了。
(3)一天晚上,天下着雨,老妇人坐在花店的小椅子上。突然,门开了,进来一位身材高大、气宇轩昂的男子。他头发花白,专心致志地观看着鲜花。老妇人怔了一下,脸上浮现出一丝拘谨的微笑,眼睛也湿润了。这是著名的小提琴家杨科夫!她怎么也想不到,她曾亲自教会他认字的那个支棱着耳朵的瘦孩子,竟出落成一个这么魁梧的人。瞧,他就要回过头来……天哪,真巧!老妇人下意识地用手整了整衣服,理了一下她那稀疏的头发,呼吸也紧张、急促起来,她的目光紧紧跟随着那男子的每一个动作,可是他没回过头来。他挑了一束花,漫不经心地把钱放下就出去了。那男子早已消失在往来的行人之中了,老妇人却仍然在追寻他的背影。
(4)“你怎么啦,明卡奶奶?”卖花姑娘走了进来,发现她那激动的神情,惊讶地问。
(5)“噢……没什么。”老妇人惊醒过来,她那温柔的蓝眼睛里流露着毫不掩饰的喜悦和自豪,流露出慈母般的深情。
(6)“他是小提琴家杨科夫,彼得•杨科夫。你难道没听说过他吗?”老妇人高兴地向姑娘问道。
(7)姑娘摇了摇头。
(8)“他是最著名的小提琴家。他周游世界,从前是我的学生,在班里……”老人忙着解释说,然后又垂下了头,“这么多年过去了……”她继续说着,好像在自言自语。姑娘已经扭过头去,解开一束石竹花。
(9)她明白,姑娘没听她讲话。
(10)老人不说话了,轻声道别后就走了。
(11)姑娘是不能理解她的。漫长的岁月,不同的风尚和感情把她们分割开了,而老妇人是属于过去那种有点可笑的人,她习惯于发现人的善良,并且天真地相信,善良迟早会胜利的。她感到幸福的是,她为千百个幼小的心灵打开了通向世界的窗口,她用自己的爱,在他们的心灵中播下了善和美的种子。如果说她心里感到遗憾的话,那就是,她觉得自己已经很老了,不能再去帮助年轻人。
(12)秋天不知不觉地过去,开始下雪了。寒风追逐着街上的行人。花店里暖和而舒适。老妇人几乎每天都要到这里来。她伛着腰,裹着单薄的旧大衣走着,两个卖花姑娘常常这样想:“谁知她能不能活过这个冬天?”在她们眼里,她一天天衰老下去,就像个要燃尽的蜡烛。这使姑娘们感到不安。她们请她常来,她乐于常来。因为她喜欢这个地方。她需要跟别人聊聊天,她除了喜欢孩子们外,还喜欢花……。
(13)每当店门打开时,她已经不感到激动,因为她那个闻名的学生再也没有来过。
(14)有时命运也会捉弄人。一个冬夜,卖花姑娘到药店去,老妇人坐在花店的椅子上,透过蒙着水汽的玻璃窗注视着川流不息的人群。门开了,……您想必已经猜到了吧?一个男子用手抖落帽子上的雪花,摘下手套,两眼寻找着卖花姑娘。
(15)“您要点什么?”因为激动,老人的声音拖得很长,断断续续。
(16)男子看了看她。老妇人的呼吸几乎都停止了。他就要认出她来了,一定会认出她来的!刹那间,他那敏锐的目光和老人那兴奋的蓝眼睛相遇了,他现出了紧张的神情,好像极力回忆着什么。后来他又把目光移到了鲜花上。
(17)“有没有玫瑰花?”“有没有玫瑰花?当然有。可在哪儿呢?”老妇人不知所措地四下搜寻。她看不见,也忘了放在哪里了。她看着他那双极力回忆着往事的眼睛……
(18)她心慌意乱,竟没有注意到卖花姑娘什么时候已经回来了。那男子看她摆弄着花束,觉得应该说点什么,于是走上前去,微笑着向她轻声地说道:“我想对您说……您……”男子到底从她脸上看出了什么,她是不会知道的,连给他递花的姑娘也不会知道。
(19)男子抽出一枝最漂亮的花,递给老妇人。
(20)“给我?”她惊讶地喊道,“真的给我的?”喜悦和幸福感使她的眼睛模糊了。
(21)她还想说点什么,可是喉咙哽咽,说不上话来。
(22)“他认出我来了!小彼得……他没有忘记我!”这些话在她的心里翻腾着。
(23)老妇人像一片落叶,慢慢坐回椅子上,脸上显出宽慰的微笑,手里握着那枝美丽的红玫瑰……    (选自《外国名家微型小说选》)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以室外的寒冷反衬花店里的暖和、舒适,以及人情的温暖,为人物的活动作铺垫,老人衣着的单薄与天气的寒冷形成强烈的发差,由此暗示老妇人生活境遇的窘迫。
B.文章第(2)段两处描写老妇人脸色的用意是:前一处描写表明老妇人年老体弱,后一处体现老妇人在感受他人信任,获得排解孤寂机会时的欣慰。
C.第(12)段中以自然的冬天象征老妇人人生的冬天,暗示身体虚弱、落魄孤寂的她将不久人世。承上启下,由秋夜师生巧遇时的遗憾过渡到冬夜邂逅、相认时的宽慰,衔接自然。
D.文中的划线处的心理描写第一次表现老妇人巧遇扬科夫,揣测成名的学生可能马上认出自己时情绪的激动;后一处表现第二次邂逅扬科夫时,未能被学生扬科夫认出而无限悲伤的心情。
E.本文的结尾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买花男子的表现让老人内心无比欣慰,更好地突出了小说的主题,引起阅读者的内心的思索,这也正是短篇小说的魅力所在。
【小题2】“她为千百个幼小的心灵……播下了善和美的种子。”这一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小题3】请结合全文内容赏析小说的题目“一枝红玫瑰”。(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①遗产是个古老的词汇,它的原始概念是指先辈留下的财产。在传统的遗产观中,遗产只是一种私有的物质财富。19世纪中期,开始有人把祖先留下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公共财物同样视作遗产。这种遗产观的产生,缘于整个人类文明的转型。人类的文明由远古到今天,一共经过两次转型。一次是由渔猎文明转为农耕文明,那时人类尚没有文化和文化遗产的概念。另一次是从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化。在文明转型期间,人们不是很快就能看到正在逝去事物的内在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遗产的消亡正是在这种“物换星移”的时候。
②最先表达出这种新遗产观的是法国作家雨果。1832年他在《向文物的破坏者宣战》一文中,用激愤的语言斥责当时大肆破坏法国城市历史的人。历史地看,新的遗产观最初总是被一些有识之士顽强地表达着。由于这些人不屈不挠的努力,新的遗产观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同,然后形成了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法国的第一部《历史建筑法案》就是作家梅里美努力促成的。到了20世纪初,英国、意大利、法国、日本、韩国等国陆续有了一些范畴不同的遗产保护法。20世纪70年代,随着全球现代化的加剧,文化遗产在世界各地普遍受到严重的破坏,这促使新的遗产观被国际社会广泛地接受。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世界遗产公约》和《各国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建议案》,这表明人类社会就新的遗产观已达成共识。
③物质文化遗产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静态的,是实体,比如文物器物、经典古籍、大文化遗址、重要的历史建筑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广泛得多,但常常看不见也摸不着。它包括民俗、方言、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技艺等等。然而,由于非物质文化大多是老百姓创造的,它一直被认为是底层的文化而不被重视,有些技艺的传承人越来越少。但它是养育我们的一种生活文化,每个人都是在这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它直接表现着各个民族的个性特征,还有各自的认同感、亲和力与凝聚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最能体现各个民族的本质,也最能体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④最早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日本、韩国等国家。日本在1950年确立的《文化财保护法》中首次提出“无形文化财”的概念,并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它的范畴。韩国在1962年就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并把江陵端午祭列为韩国的“重要无形文化财”。由于他们的努力,这种遗产观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评选法》,2003年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上有好几种叫法,如“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等。我国过去习惯称作“民间文化”,现在为了与国际上的称谓相协调,便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文化遗产内容由物质的、有形的、静态的,伸延到非物质的、无形的、精神的、生态的,显示了当今人类对自己的文明创造的认识进了一大步。当人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倍加珍视并加以保护时,一个现代的遗产观便形成了。
(取材于冯骥才《文化遗产日的意义》)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法国的第一部《历史建筑法案》的颁布,表明人类社会就新的遗产观已达成共识。
B.一些作家运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促成了世界各国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形成与推广。
C.文化遗产在世界各地普遍受到严重的破坏,促使新的遗产观被国际社会广泛地接受。
D.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生活文化,比物质文化遗产更能体现出各个民族的本质。
E. 我国把“民间文化”改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示对国际新遗产观的认同和支持。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法的一项是()(3分)
A.国务院宣布2008年1月1日起将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日。
B.一些学校邀请民间艺人走进校园,让学生亲眼目睹并学习体验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
C.我国有关部门正通过笔录、录音、摄像等多种方式,全面采集各地方言的原始数据。
D.被焚毁近90年的故宫中正殿近日复建竣工,完整再现了清朝乾隆时期的建筑全貌。
【小题3】(小题3)试概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4分)
【小题4】在文章的最后,作者提出“一个现代的遗产观便形成了”。根据文意,“现代的遗产观”中的“遗产”包括哪些?(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加快。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端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⑦——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⑧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⑨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衰威或尊敬感觉使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⑩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条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是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⑾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⑿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

(原载1936年《中流》第1卷第5期)

【小题1】“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
【小题2】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小题3】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