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15分
溯源
有一种鲑鱼,幼小时,成群游出河源地带,顺流而下出海,成熟之后,又成群溯流而上还归河源,在那里交配、产卵,力竭而亡。在回溯源流的行程中,不管有多大的阻挠,鲑鱼总是舍命克服。有时溯至断岩,便从水中腾跃入空,直到跃越岩上的河段,继续溯流归源,回到原产地,完成生命之旅,也交代传递了生命的使命。第二代孵出后,幼鱼又重复着同样的出海、溯源和回归。
我从电视上看到有关鲑鱼的报导,真是看得我惊心动魄。到底是什么促使鲑鱼回归呢?我只能想到,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记得古诗上有两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胡马来自北地,不管身在哪里,也能从风里去辨别来处方向。越鸟来自南疆,不管栖于何枝,也能从光热中感任原乡人呢?人又何尝不然?
人类文明中的考古、史学、族谱、传说……不也都是溯源寻根的措举吗? 人的形体,不管在地球上迁徙流离得多远,人的心灵,总要回溯时间长流,让精神归本还原。
人类在精神上的回溯,不能只凭本能上的感受,而须通过历史、艺文、习俗,甚至生活记忆的文化潜流,去汇合命脉中的远源。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这种寂寞原也是驱促一个漂泊者反省回顾的基本力量。没有那种驱促的力量,一种文化,一个种族,会很快在浩瀚人世汪洋中消失。
曾经在一个宴会里,听一个朋友高谈她游访俄国,为一位俄国老太太带回一份礼物的情谊。她在俄国买到这份小礼物后,用一张日常俄文旧报包裹起来,回到美国后,送到俄国老太太手中。八十高龄的俄裔老妇人,一眼看到数十年也不曾见到的俄文报页,礼物尚未见到,先哽咽啜泣起来。俄文报对她而言,代表的是乡土信息,冲击着她命脉中的文化根源,封装了数十年的乡愁,一下子崩溃泛滥起来。
我自己也曾经有过那样感情泛滥的经历,那年,在重庆乘船渡三峡去宜昌。汽笛鸣起,船起碇开航了。船速渐紧,但见山城倒驰,青山后移,江风呼啸中,历史山川,浮沉眼底。一时,诗的长江,历史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那样一种浑浊浩圆的情感,将我淹没。我伏在船栏上,久久哽咽,不能自已。那一刻,我是长江,我是中国,我是那鲑鱼,跃万里河海关山,回溯了本源。
有一个朋友,去大陆旅游,游山玩水,看古迹,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触。他很奇怪自己的冷漠。直到有一天,他在故乡一座花园中,沿一条石径独行,踩着转折处一道月门时,一阵桂花香,隐约扑鼻。忽然间,他双眼含泪。当年,桂子飘香的季节,老祖父,肥蟹一碟,老酒一壶,灯下独酌。幼小的他,站在桌边,,踮起脚,为祖父斟酒,听祖父说些掌故。海外数十年汲汲,他不乏物质上的丰盈,事业上的成绩,就是无法体验什么是满足与宁静。故园小径,一阵桂香,勾起儿时往事,勾起文化的失落感。
海外的侨民,从中国带来宗祠的传统,自身的命脉便和宗亲远源相续,透过文化长流,便超越时空,连系故土,侨乡也就是故乡了。
我们这一代呢?东迁西徙,移居西土,已无宗祠的归属,就像脱离大海的鱼,没有河源可溯了,只有相濡以沫。
我们的下一代呢?
(文章有删改)
【小题1】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人类的归本还源跟鲑鱼的“回归”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6分)
【小题2】概括说明文章第6、7、8自然段写的是人类从哪几个方面寻根溯源。(4分)
【小题3】请分别说明以下句子在文中的含义。(5分)
(1)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2分)
(2)诗的长江,历史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 (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15: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后面题。
嵇康
中国历史上,魏晋风度名气很大。竹林七贤是魏晋风度的一个缩影,其中走在最前面的是嵇康。
魏晋之交皇权更迭,嵇康不肯趋附,拒绝进入权力核心层,于是得罪了权臣钟会和司马昭。嵇康最终死于两样东西:名气太大,性格太直。直接的死因是两封绝交书,其中一封是写给高官兼老友山涛。
性格决定命运,嵇康可能是最好的例子。
嵇康是谯郡人,他和诸葛孔明都长得高大英俊,举止潇洒,都是弹琴的高手。孔明“面如冠玉”,嵇康喝醉酒时“若玉山之将崩”。两人都是自学成材,看书从不死记硬背,凭着极高的悟性,一个“观其大略”,一个“学不师授”。
嵇康是曹操集团的人,父亲嵇昭、哥哥嵇喜官职显赫,他本人“龙章凤质”,相貌才华都是超一流。本指望追随父兄一展鸿志,不幸碰上司马昭乱政。曹氏司马氏两大权力集团明争暗斗,他不像阮籍夹在中间,他的态度很明确: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不搞吃里扒外。
嵇康担任的中散大夫是个闲职,俸禄有限,他打铁挣钱,既补贴家用,又为朋友们聚会买酒喝。他不打兵器,专打农具。史称他“性绝巧而好锻”,是生活中的能工巧匠,类似制造木牛流马的诸葛孔明。
当时的世族弟子,一般都会谋求当大官,但嵇康拒绝这样做,家园难免有些破败。不过他有酒,有琴,高朋满座。朝廷大员也仰慕他,不学他“固穷”,却希望有他的名气。
有一天钟会来了,钟会自幼博学多才,堪称神童,长大了,背弃父亲做了司马昭的大红人。他傲视天下,平生只忌惮两个人:大权在握的司马昭,大名鼎鼎的嵇康。钟会来的时候,嵇康正在打铁,没理他。一个衣饰华贵,神色倨傲;一个赤膊抡铁锤,面无表情。很长时间谁也不开口,而蝉在叫,铁花在飞。钟会撑不住,转身要走,嵇康徐徐说:“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说完愤然而去。
钟会对司马昭进谗言:嵇康是条卧龙,日后要掀大浪,您须防着他。诸葛亮人称卧龙,出山辅佐刘备,威胁曹魏几十年。钟会把嵇康比作诸葛亮,用意明显。
嵇康冷淡钟会,是轰动朝野的大事件。竹林成了一个符号,士人向往,朝廷侧目。钟会收集嵇康的言论,报告司马昭。
山涛做官受到重用,他在吏部郎的位置上升迁,推荐嵇康代替他。山涛多次推荐嵇康,不达目的不罢休。嵇康一忍再忍,终于发作了。嵇康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信件公开了,山涛被逐出竹林,在知识界一落千丈,从此铁了心奔官场。可是,没有资料表明,他曾向司马昭提供有关竹林自由言论的情报。
司马昭下令查办,钟会罗织罪名。不治嵇康的言论罪,却说他有过谋反的意图——几年前一个叫母丘俭的军人反叛朝廷,嵇康欲响应,被山涛阻止了。这是诬陷,但罪名成立。嵇康是曹操的孙女婿,谋反是可能的。唯一能证明他无罪的山涛一声不吭。
如果他在狱中写一封检讨书,保证以后不乱讲,就有出狱的可能。狱吏探他的口风,他一言不发。狱卒议论说:这人一根筋,只会写绝交书,写不来检讨书……
砍头的日子到了。
这一天,嵇康破例穿得很漂亮:一袭丝质的草绿色长袍。以前他经常打铁,穿戴很随意。今天不同,他要尽显“龙章凤质”。刑场也是舞台,他将完成他的生命之舞。脚下是厚厚的木屐,走动响声清脆,富于节奏感。他本来就高大挺拔,穿长袍与木屐,越发像个绿色巨人。围观的群众里三层外三层,史料说超过一万人。其中名士数百,官员数百,族人数百,太学生三千……名士可不是浪得虚名,名士走向断头台,照样风度翩翩。
魏晋风度,被嵇康推向了极致。
《晋书》载:“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广陵散》于今绝矣!’”《广陵散》高亢激烈,抒情处婉转低回,是当时的第一名曲。嵇康视《广陵散》为圣物。悲怆的音乐竟书写了他的命运。
一代名士的最后风流,注入《广陵散》。琴音丝毫不乱,像《空城计》中的诸葛亮。
(根据刘小川《品中国文人》改写)
【小题1】在嵇康身上,你看出魏晋风度有哪些特点?请分点概括。(4分)
【小题2】文中多次将嵇康与诸葛亮相提并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3】史传的作者,往往借助所叙写的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请以本文为例,简要阐述作者借写嵇康所要表达的两个主要观点。(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姚名达:“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

1942年5月,日本军队发动浙赣会战,战火再次延烧到了江西境内。6月中旬,位于赣中泰和杏岭的国立中正大学校园内,大学教授姚名达与在校学生一起组成战地服务团,怀抱着“爱国岂敢后人”的豪情壮志,慷慨激昂地奔向抗日战场最前线。这群平时“以气节相砥砺,以道义相切磋”的书生,在7月7日与日军短兵相接于新干石口村时,充分展现出了中国文人的坚强与勇敢。团长姚名达身先士卒,率领团员奋勇杀敌。最终,姚名达与另一名团员吴昌达,不幸以身殉国。

1905年出生的姚名达,以身殉国时年仅38岁,无怪乎吴其昌、顾颉刚等昔日同窗师友无不感到突然与惋惜。姚名达去世时,他已经出版了多部著作,包括协助导师梁启超记录整理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增补胡适的《章实斋年谱》,以及自著的《刘宗周年谱》《邵念鲁年谱》《朱筠年谱》《目录学》《中国目录学史》《中国目录学年表》等等。从学术的发展看,从来就是可以有天才的科学家,天才的文学家,却不可能有天才的史学家的。对于需要长期积累沉潜的文科教授而言,38岁正是迎接学术上更大发展、更大辉煌的学术年纪。而根据王咨臣先生的整理,姚名达实际上也已经为自己未来的学术研究作出了宏大的规划,他计划要完成《中国史学丛书》l2种,《史家传谱丛书》11种,《史法学丛书》21种等著作。其中,完成一部《中国史学史》是姚名达甫入清华便立下的宏伟志愿。即便是已经出版了多部著作之后,他也还是坚持,只有这部《中国史学史》才称得上不朽。姚名达的逝世,使得他的《中国史学史》只留下了一部1934年的油印本讲义稿,一直未能出版,后世治史学史之学者遍寻不得,皆扼腕叹息不已。

如果不是1932年的那场炮火,姚名达的这部《中国史学史》本来是有可能完成的。1929年3月,姚名达进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除了办公时间以外,他仍旧于清晨深夜,继续史学史的研究,除了陆续发表一些论文和著作外,还积累了许多零零碎碎的小纸片,“上面有许多从史书和文集里找得到的史料,委实有前人所未发现的宝贝。还有我自己对于史学史上的各种思想,自信亦有些独到之处,也记在小纸片上。说来真很痛心,不料在1932年‘一·二八’的后两日被倭寇把它和我的家庭完全炸毁了。"突然降临的炮火,不仅毁了他的家,而且也给了从小就喜欢研究历史,并立志要做一个不问世事的历史学家的姚名达巨大的打击。

在伦理学上有过一个经典的问题:爱因斯坦正在写他的相对论,但是隔壁有一场火灾,邻居有个又老又丑、行将就木的老太太需要救护,爱因斯坦到底是救还是不救?每一个人对这个的回答是不一样的。但按照康德的哲学回答,爱因斯坦就是要去救,这才能显示出绝对命令,显示出人的高贵。姚名达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而且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的选择。

1932年的2月8日,在无桌无椅的困境下,姚名达写信给胡适:“我军若败,不容我们再作纸上工夫,我打算从事政治和社会运动。我军若胜,外交必有转机,百业当可逐渐发达,我打算仍旧作史学的研究。”1933年,姚名达与第一任妻子黄心勉在上海办起了《女子月刊》,拿来做喊醒妇女的播音机。1937年8月,姚名达与妻子巴怡南一起,将他们订婚的戒指捐赠出来,并呼吁全国妇女将饰物捐赠给国家,以增加抗战实力,“用整个民族的力量给日本帝国主义者以致命的打击”。1942年7月,在樟树抗战前线,面对旁人的劝阻,姚名达毅然决然地答道:“唯有能致力抗战,方能胜任建国,若徒有才力而无热血者,比比皆然,又乌睹其为用耶?”如此一步一步地,姚名达作出了自己的选择,这才是真正最高的哲学问题!那才是一个性情人应该做的事情!

1946年,历经劫难的清华大学重返北平,校长梅贻琦在主持学校的重建工作时,特别回顾褒扬了抗战期间牺牲的清华校友姚名达等人,誉其“皆足名垂清华史,实亦母校之光"。2002年,雷洁琼亲笔题词,称赞姚名达为“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现在重新回眸这位走向抗日战场的教授,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知识分子勇于担当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姚名达的自我选择,也是清华国学研究院精神的传承,更是整个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姚名达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期间,在办公时间以外,还继续史学史的研究,并且将自己对史学史上的各种有独到之处的思想,记在了小纸片上。
B.1946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主持学校的重建工作时,特别回顾褒扬了姚名达等清华校友,这是因为姚名达是清华大学校友中唯一为国捐躯的教授。
C.姚名达从史书和文集里找到了前人所未发现的宝贝,可惜在1932年“一·二八”的后两日被倭寇全炸毁了,否则姚名达依靠这些宝贝也一定发达了。
D.姚名达从小就喜欢研究历史,并立志要做一个不问世事的历史学家,但是在无情的现实面前,他改变了初衷,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这不影响他的伟大。
E.战地服务团慷慨激昂地奔向抗日战场最前线,这与姚名达心怀爱国的豪情壮志,并且与学生在一起时“以气节相砥砺,以道义相切磋”是分不开的。
(2)姚名达的去世让昔日同窗师友感到突然与惋惜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文中提到伦理学上的一个经典问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4)姚名达被称为“整个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我们现在讲的“丝绸之路”,不是一般的道路,也不是一般的交通线,是有它特定的概念。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他在19世纪60年代到中亚、中国西部一带进行地理考察,持续3年多时间考察过程中也参考了中国的历史记载。回去以后,他在他的研究成果中提出,在公元前2世纪,存在着一条从洛阳、长安到中亚撒马尔罕的商道,这是一条从中国输出丝绸到中亚、西亚,最终到达欧洲的道路。因为这条路上主要运送的物流是丝绸,所以他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因此,中国的《二十四史》《四库全书》或者1870年以前世界其他有关中国的书上,是找不到“丝绸之路”这个说法的。
我们有很多证据证明,这条路本身早已存在。比如,在商朝的妇好墓中发现了一些玉器,经鉴定是和田玉、昆仑玉。它能葬在商朝的墓葬里面,说明商朝就有这条路了。三千多年前,有人把玉石运到今天的河南,没有道路怎么行呢?另一方面,今天的新疆,历史上不仅有来自中原对它的影响,也有来自西方的影响。比如在新疆发现的古尸,一看就是白种人,有的肯定是来自欧洲的,这也是一种交流。所以,季羡林先生曾经讲过,中亚这个地方处在东西文化交流的一个节点上。无论是古人利用天然的道路,还是他们自己开辟的路,道路本身已经存在。
李希霍芬谈到的“公元前2世纪”,就是指西汉的张骞通西域。但是张骞通西域并不是为了物资的交流,而是出于政治和军事目的。在此之前,匈奴对汉朝曾经造成巨大的威胁。西汉开国的时候,匈奴甚至可以威胁到西汉的首都长安。随着汉朝实力的恢复,特别是到了汉武帝时候,汉朝终于有能力对匈奴发动全面反击。但是,匈奴以骑兵为主,机动性强,汉朝需要防守从辽东到黄河西面的漫长边境,往往顾此失彼。所以,汉武帝就想联络大夏,让大夏从西面进攻匈奴,汉朝在东面,两路夹击来打败匈奴。汉武帝招募使者代表汉朝出使西域,张骞应募。一离开汉朝的控制区,张骞就被匈奴人扣留了十年。但是张骞始终没有忘记他的使命。抓住机会逃脱了,他不是逃回汉朝,而是继续他的使命,到了大夏。但因为大夏国王过得很舒服,不愿意再与匈奴作战了,所以《史记》里面描述张骞的使命“不得要领”。张骞回来路上又被匈奴扣留。这次他很快逃脱,回到了汉朝。尽管他没有完成汉武帝给他的使命,但是他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又引起汉武帝巨大的兴趣。那时,军事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汉朝已经击败了匈奴,通向西域的大门已经打开,河西走廊已在汉朝的控制之下,从长安出发走河西走廊可以直接走到西域。所以,张骞第二次奉命出使西域,浩浩荡荡几百人,带了很多副手,并携带了大量的礼品。汉武帝认为,他是天下共主、最高统治者,所以要吸引西域各国到中原来,就需要带很多礼品,其中就包括大量的丝绸。张骞和副使们的出使,使大批中亚国家和当地的民族都体会到了丝绸的美丽,又通过商人扩大了丝绸对中亚、西亚的贸易。所以,李希霍芬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
(选自葛剑雄《丝绸之路历史回眸》,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丝绸之路”这一特定概念,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经过三年多的实地考察,并参考了中国历史记载得出的研究成果。
B.“丝绸之路”指公元前2世纪存在于从洛阳、长安到中亚撒马尔罕的一条商道,因其运送的主要物流是丝绸,故有此名。
C.“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是在19世纪70年代提出的,因此,不见于中国古代史书,以及此前的世界其他有关中国的书上。
D.作为一条道路,“丝绸之路”早在商朝就已存在,它本是为了把玉石运到今天的河南。这从考古发现中可以得到印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汉初年,匈奴曾对汉朝造成巨大威胁,甚至威胁到都城长安,但此时汉朝还没有实力对匈奴发动全面反击。
B.尽管“丝绸之路”是张骞最早发现的,但他首次出使西域却出于政治、军事目的,即联合大夏东西夹击匈奴。
C.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被匈奴扣留了十年,其间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致他最终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
D.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同样带有政治目的,即吸引西域各国到中原来,以彰显汉武帝是天下共主、最高统治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朝的妇好墓中发现的玉器、新疆发现的白种人古尸,这些都证明了“丝绸之路”本身早已存在。
B.今天的新疆,处在东西文化交流的一个节点上。历史上不仅受到中原的影响,也受到西方的影响。
C.等到张骞再次出使西域时,汉朝已经击败了匈奴,控制了河西走廊,打通了从长安到西域的道路。
D.张骞等人的出使令中亚国家第一次认识丝绸,并促进了丝绸的贸易,催生了“丝绸之路”的名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25分)
此声真合静中听——怀念陈则光先生
陈平原
学界一般只知道陈则光先生是现代文学史家和鲁迅研究专家,可陈先生心目中的名山事业,却是其《中国近代文学史》。之所以产生这种错觉,一方面是陈先生在前两个领域确有引人注目的成就,另一方面则是其《中国近代文学史》没能真正完成。“千古文章未尽才”,这是悼念文章的套语,可用在陈先生身上却十分合适,尤其是指其没能完成思考、纠缠几十载的这一研究课题。
先生治学,一贯以“平实”取胜。从没有惊世骇俗的高论,可有理有据,立论大都站得住脚。已出版的《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册,颇能体现先生这一治学特点。“绪论”一章是根据50年代末的《中国近代文学的社会基础及其特征》一文改写的,还是强调社会——文化——文学三者的互动,但具体的论述更为详实可信。先生不以理论思辨见长,大的框架没有多少突破,具体的论述则新意迭现。对桐城派的中兴,以及对弹词在晚清文坛的意义,先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尤其是关于19世纪下半叶小说的研究,更见先生的功力。大的研究思路仍是沿袭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用狭邪小说、侠义小说和谴责小说来把握小说界革命前的中国文坛。可描述每一种小说类型的演讲时,先生都特别注意文学思潮与具体作品的历史联系。而突出西湖散人之《万花楼》开始体现“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合流的倾向”,或者将蒙族作家尹湛纳希的《一层楼》和满族作家文康的《儿女英雄传》作为近代少数民族作家“对《红楼梦》反响的两种趋向”,更是“道人所未道”。
先生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解读相当精细,对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比较关注,对通俗文化有很高的热情,这些都是他们那一代文学史家的共同特性,只不过先生治学严谨认真,不时能突破原有理论框架的限制。先生学有根底,却并非一味守旧,颇能欣赏与之不同的学术思路。1990年8月,北京大学召开“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先生在提交给会议的论文中,既高度评价了我撰写的《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又坚持他注重社会思潮和强调作家作品整体把握的一贯主张,对此书有所批评。
先生治学风格平实,除了“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外,更得益于其“分寸感”的把握。刚师从先生时,每次听完我的研究报告,先生总不忘叮嘱“论述时要注意分寸”。开始不免逞才使气,被敲打几次后也就老实多了,慢慢体会到治学中掌握“分寸感”的必要和艰难。我在中山大学师从吴宏聪、陈则光两位先生和在北京师从王瑶先生,除了具体知识外,最重要的收获莫过于对学问的敬畏之心以及对分寸感的掌握。只是直到今天,落笔为文,仍嫌火气太大锋芒太露,无法真正做到平正通达。
我刚上研究生那阵子,略有狂态。第一篇交上去的读书报告专论五四白话文运动,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多字。报告发下来时把我吓了一跳,先生的批注密密麻麻,和我文章的字数不相上下,有商榷论点的,有校对史料的,也有改正标点符号和错别字的。且不说观点异同,单是这种治学态度就把我慑服了。
先生为人为学均极为认真,平时不苟言笑,学生们背后称他“陈老夫子”。每次上课,拿着厚厚一本讲稿,几乎照着念,很少有即兴发挥。同学们尽管钦佩他备课认真、治学严谨,可还是不大习惯这种沉闷的讲课方式。只是在若干年后,当初手舞足蹈因而大受欢迎的课程烟消云散,而先生认真扎实的讲授反而凸现,大家这才承认“照念讲稿”也是另具一格。
课堂上不苟言笑的先生,在家里却显得十分随和。接触多了,甚至发现表面迂执的先生,其实也不乏文人趣味。我北上念书后,先生曾录旧作寄赠:“月沉柳岸隐吹笙,何处朱楼酒未醒。莫道绿窗人寂寞,此声真合静中听。”不知诗后有无“本事”,也不想为此强作解人。只是隐约觉得先生晚年重录少作,有相当深沉的感慨。
(原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陈则光先生心中的名山事业——完成《中国近代文学史》——被人忽略,是因为其在现代文学史和鲁迅研究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B.陈则光先生虽然沿袭了鲁迅的理论框架,但见解独到,如满族作家文康的《儿女英雄传》开始体现“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合流的倾向”。
C.与同时代文学史家不同的是,陈则光先生治学更严谨认真,不时能突破现有理论框架的限制,更注重对作家作品的整体把握。
D.通过几位恩师的指导,特别是陈则光先生对其的不断敲打,作者既学到了具体知识,也收获了对学问的敬畏之心及对分寸感的掌握。
E.作者以陈则光先生的治学和做人为切入点,先议后叙,语言质朴,详略得当,并以亲历者的身份为读者讲述了一位学者的伟大之处。
(2)文中提到陈则光先生治学,一贯以“平实”取胜,其“平实”具体体现在哪些事件上?请简要概括。(6分)
(3)陈则光先生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陈则光先生在治学上取得的成功,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得益于对“分寸感”的把握,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种“分寸感”的认识和理解。(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桥边的老人   何君华
如果赶不上清溟桥头的渡船,我们就不得不步行十几里山路去镇上上学。这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我们总是早早备好书包、大米和一个星期的腌菜,坐在大同水库岸边等渡船到来。
开渡船的驾船佬总是最后一个来。仿佛知道我们无论等多久都会继续等下去似的,驾船佬总是慢悠悠地把船锚抛上岸,眯缝着眼睛看我们这帮学生娃争先恐后地往船上挤,还不忘大声斥责道:“莫挤莫挤,淹死你们这帮急死鬼!”所有人都不理会驾船佬的训斥,还是像一群急不可耐的蝌蚪一样往上蹿。
驾船佬的船是杉木做的,吱吱呀呀,也不知道用了多少年,看起来随时都要散架,但只要我们质疑起来,或建议他打一条新船时,驾船佬总是说这船没问题,肯定能坐人,保证淹不死你。偌大的大同水库偏偏只有他这一条渡船,我们只能硬着头皮跳进他的船舱。
等所有人都坐定了,驾船佬却丝毫没有要开船的意思。有人坐不住了,催促道:“怎么还不开,莫非等酒喝?”“等酒喝”是乡里骂人的俗话,指一个人慢性子、怠惰,一般只有长辈对晚辈说。有学生娃胆敢这样没大没小地骂他,驾船佬却并不生气,照样坐在船头上一动不动。原来,驾船佬是在等迟来的学生,想多赚几元渡费。
还真有不着急的吊死鬼(“吊”、“掉”同音,指凡事掉在后面、不着急不抢先的人)慢悠悠地从山路上下来。整整一下午驾船佬都不着急,这时候反倒着急起来,大声朝山上喊道:“吊死鬼,还不赶快!”听了驾船佬一声吼,几个吊死鬼才快步跑起来。
嘟嘟嘟……驾船佬摇响柴油机,船终于开动了。船头劈开波浪,像一条巨大的青鱼,向下游的大同镇开去。
每个星期天的下午我都会准时去清溟桥头等渡船,但是有一次,我也当了吊死鬼。那是一个秋日的上午,我在池塘里帮爷爷挖藕,不小心弄湿了校服,奶奶非要等校服晒干才肯让我穿上去上学,也或许是别的什么原因,我已经不记得了。总之那个星期天的下午我迟到了,我在狭窄的乡村公路上疯狂地奔跑着,风呼呼地从我耳边吹过,我感觉我肯定赶不上渡船了,我不得不一次次地加快步伐。等跑过了三个山头,清溟桥头终于在我眼前出现时,让我欣喜不已的是,渡船竟还等在那里!
“吊死鬼,就等你了,还不赶快!”驾船佬照例远远地吼了一句。我连忙欢快地朝他跑去。
直到这时我才恍然明白,这个驾船佬嘴上不饶人,心地倒是挺善良——他之所以每次都不肯早早开船,根本就不是为了多赚几个渡费,而是要等所有的学生娃都齐了才行。驾船佬是那么精明的人,周围几个村子有多少娃在镇上上学他心里能不清楚吗?他要是把船开走了,学生们该怎么去上学呢?
这个驾船佬!
我们支付的那几毛钱渡费怕是还不够渡船烧柴油的钱!这是很多年后我才知道的事情。那是在驾船佬的葬礼上,他的儿子偶然跟我说的。他曾想把父亲接到城里去,他父亲死活不肯,他说:“当年你不也是这样坐渡船到镇上去上学的吗,我若走了,谁来渡娃儿们去上学呢?”
现在,村里到镇上早已修起了水泥路,人们到镇上再也不用坐渡船,大同水库也开发成了旅游景点,连名字也改了,叫仙人湖。过年回家的时候,一个人坐在清溟桥岸边,夕阳洒满金色的仙人湖,我还是会想起驾船佬。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如果赶不上清溟桥头的渡船,孩子们就不得不步行十几里山路去镇上上学,因此,大家都是每天早早赶到大同水库岸边等渡船到来。
B.看着学生娃争先恐后地往船上挤,驾船佬总是大声斥责,但他的斥责并不严厉,所以孩子们都不理会,还是急不可耐地往船上蹿。
C.驾船佬的船是杉木做的,已经用了很多年,孩子们常常质疑驾船佬的旧船存在安全隐患,但驾船佬尽管愿意却无力打造一条新船。
D.尽管孩子们支付的渡费并不能使驾船佬过上富裕的生活,但是驾船佬还是为了心底的愿望留在清溟桥边坚持渡孩子们去上学。
E.发生在驾船佬身上的故事普普通通、平淡无奇却又充满感人的力量,其中蕴涵着作者对社会生活中小人物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2)小说在刻画“驾船佬”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是怎样叙述驾船佬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小说的结尾一段应该删去,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