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3分)
羞涩
李琬
入夏的夜晚,空气闷热起来,天空同样沉郁。爱散步的人本来想寻一点闲淡的兴致,可街市的灯火已把天空映得发红,不见星辰。我胸中气闷,只想:就像城市夜晚的星辰一样,如今真正的羞涩已不多见。
学校要搞话剧表演。那天我们几个在讨论剧本的事。有个情节是少女说出自己爱人的名字,我原本想要让少女羞涩些,结果是这一设想获得了一致的揶揄与批驳。只是一件小事。他们大概是混淆了羞涩与做作。
但这小事,不能不提醒我认识到一个巨大的现实:在这个被利益和欲望裹挟,在大量信息里高速运行的现代社会里,羞涩没有地位,甚至不再有容身之地。现代社会是反浪漫的,而羞涩正是浪漫的一个侧脸。人们用冷眼瞥着这张曾经令人感动的面庞。人们不再关心内心曾有的不安与生涩,只是直露着一切。这一切快乐、痛苦、渴求、怨恨,它们的根系都是欲望,并最终汇入欲望的河流里。
俗世夹杂着几吨烟尘让我看不分明,至少我看不见灵魂的那面镜子。我一次次问道,难道那素白衬衣、扎麻花辫的女子,深埋着头拉着旧手风琴默默做梦的羞涩,一去不返了么?
羞涩是可贵的。我之所以热爱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是因为这些音乐才包含了最纯粹的羞涩。听苗歌,歌声轻快飞过山头又在情人的吊脚楼外敛足,盘桓着低回着,诉说内心迟迟未发出的感叹;听维吾尔民歌,那声音的源头是来自大漠的荒凉,唱歌的人用鼓声和歌喉的苍茫、词句与情感的炽热来抵御荒凉,这是对生命与自然的羞涩;听蒙古歌谣,唱着刚出生的小羊,把不肯喂奶的母羊唱得内心柔软了,唱出了晶莹的泪珠;最让我倾心的还是彝旋的海菜腔,飘忽不定,尽是善良灵秀的男女内心的吟咏与欢歌,蒙上了沉静素美的纱……没有丢失羞涩的民族,让我心生敬意与倾慕。
羞涩是质朴的,而质朴的品质在我们生活里稀缺。虽然我未曾事农桑,却常常渴望一个温厚纯良庄稼人那样的质朴与羞涩。对于羞涩的人,外部世界里种种功利的繁芜丛杂、根根攀攀令他不安,他只想着,哦,看这庄稼多高多壮实,都是我的双手耕作的,哦,此刻炊烟正在唤我回去,我应当回家。羞涩让人回归生命的本质,静好,朴实,真切自然。
羞涩是灵魂的镜子,面对心爱的人,羞涩的女子低垂下头,此刻内心奔涌如大海而嘴唇缄默;此刻她的羞涩让她清楚地看见自己的热恋、矜持与纯真,她读到自己内心的诗句。是的,羞涩就在你的体内,只对着你的灵魂,照见你灵魂的真相。有了这镜子,人才得以自知,才明了这人间的真情意,才坚定对生活的信念,恪守那易碎的脆弱的纯洁理想。没有羞涩或故作羞涩的人,就没有这面镜子,他看见的只能是自己生命虚无空洞的幻影。
作为灵魂的一面镜子,真正的羞涩绝非扭捏的造作、矫情的粉饰。它应当是一个远古的女子,正艰难地跋涉,在清晨醒来坐在山头,望见了前方的葱郁水草,被刚刚出生、圆满火红的太阳映热了脸颊,有微醉般的羞涩。羞涩是我们生命里的大气象,我祈望着它不再衰败也不会死灭,执拗地坚韧地活在这愈来愈拥挤的世界上。
【小题1】如何理解“俗世夹杂着几吨烟尘让我看不分明,至少我看不见灵魂的那面镜子”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小题2】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分条概述“羞涩”有哪些特质。(4分)
【小题3】作者叙述学校搞话剧表演的一件小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4分)
【小题4】赏析文章最后一段所使用的表达技巧。(5分)
【小题5】对“羞涩”这面“灵魂的镜子”,作者在文章中蕴含了哪些情感态度?身处现代社会,你对此有何看法?(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4: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一夔州一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文章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B.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C.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
D.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杜甫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E.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用“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小题2】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不超过30个宇)(6分)
【小题3】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6分)
【小题4】①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4分)
②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树欲静而风不止
心 远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濉溪)人。作为西晋时的文学家、哲学家与音乐家,其诗其文其人,历代多有评说。或曰:诗“含其润”“多俊语”“实开晋人之先”;或曰:文亦“情真语真”“奇丽超逸,览之跃然而醒”;或曰:“嵇康性不偶俗”“至是非邪正,绝不含糊恇怯”云云,亦不胜枚举。不过,我读其作品及传时,最为惊叹之处却是他的安静!当然,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安静了。
那是一种充满着诗意的安静:“轻车迅迈,息彼长林。春木载荣,布叶垂阴。习习谷风,吹我素琴……”多么静谧的春天!多么澄澈的心境!“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多么清隽的氛围!多么萧散的的神情!即便是蒙冤入狱后的绝命之作《幽愤诗》里,也没有忘记表达自己“志在守朴,养素全真”以及“与世无营,神气晏如”的本志。
那是一种蕴涵着哲理的安静:且不说《养生论》的“清虚静泰,少私寡欲”,也不说《释私论》的“气静神虚”“体亮心达”;便是令人震撼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中,一样透示着“游心于寂莫,以无为为贵”的老子之旨。
那么,现实生活中的嵇康呢?真可谓是心如止水,淡如明月。“竹林七贤”之一的玉戎便感慨说:“和嵇康相处二十年,从未见过他喜悦或恼怒的表情。”“心寂情泯”,静气迎人,二十年如一日,该是何等的“静笃”!素日里,他所心仪的生活不是“抱琴行吟、弋钓草野”,便是在竹林里和友人一道饮酒做诗,超然自适。总之,一派清静雅洁,玄思玄智的名士风范!可是,他却又不同于一般的名士。他尚有蕴藏于内的慎独和责任,及至“刚肠疾恶”。他最孤寂时,确乎还有一种大海一样的表面汹涌而底里晏定的动中之静!山涛便曾说过:“嵇叔夜的样子,高峻如孤松昂然独立。”实际上,在嵇康心目中青葱独立的山松一直是静定的象征。正如他的诗句吧:“遥望山上松,隆谷郁青葱。”
只可叹,树欲静而风不止。因其“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与古时旧说相反对”又因其坚决不仕,与举荐他的山涛绝交,将自己与“今之贤能”公然对立;还因其好友吕安被其兄诬陷入狱后,仍然义不负心而牵连入狱;再加之权臣钟会乘机进谗,一代英才竟至被杀。
然而,面临死亡,嵇康从容,安详,在刑场上神色不变,并索琴弹奏《广陵散》。曲终且说:“袁孝尼曾请求学习这支琴曲,我因珍爱一直没有教他,《广陵散》从今以后绝传了!”那一刻,一定是绝调回响,清气环绕吧!
近读牟宗三先生所著《玄理与才性》一节,读至“王弼、嵇康、向秀、郭象,皆极高之哲学心灵也。嵇康被害,司马昭之罪大矣”时,仍不觉得有哀哉、痛惜之感。可是转念又想:嵇康的素雅与独立千古的安静,不也是为历史及后人留下的永恒吗?当着他的心性“虚一而静”的那个早晨,或者晚上,一个伟大的生命已经诞生了。
(选自《中外文摘》)
【小题1】下列对文本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题目“树欲静而风不止”采用的是比喻命题法,既扼要地概括了本文的主旨,又形象生动地表明了作者对嵇康的评价。
B.从全文内容来看,“树欲静”喻嵇康骨子里想清静无为,而“风不止”则比喻司马氏政权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嵇康的逼迫。
C.文本开头第一段先简介嵇康,并概述历史对他的评说,再道出自己对他的评价。这样写只是为了彰显作者观点与众不同。
D.这篇传奇既概述了嵇康的籍贯及其一生的主要经历,还独到地抓住嵇康的特征进行详细的评说,这是人物传记的传统写法。
E.从全文看,一代英才嵇康落得个被杀的悲剧下场,有权臣进谗,昏君当道等社会原因,
但本质上还是个人过于狂傲。
【小题2】第一段说嵇康的安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安静”,结合全文,简析此话的含义。(6分)
【小题3】请简要分析本篇传记的写作特色。(6分)
【小题4】文末,作者既痛惜似乎又有点“庆幸”,作者痛惜的是什么?“庆幸”的又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对作者的想法进行评析。(8分)

同类题3

春天的声音
生命发生的声音有些是听不见,却看得见的。某些声音可以在心中滋长,甚至变得很喧嚣,很庞巨,耳畔却没有任何声响。
走在春日迷人的山林小径上,耳朵里很安静,鸟叫虫鸣,风拂雨斜,这些,是不吵人的声音。可是,你要静下心来让真正的声音在心头滋长,流动,仔细倾听!没有一种生命是可以暂时停止运转,停止在生命运河里流动的。
泰国的禅坐大师阿姜查,教导弟子要学习“静止的流水”的心境。弟子们怀疑,世界上哪里有静止不动的流水呢?既然是流动的水,便无法同时保持静止的呀!是啊,既然是声音,便不会有听不见的声音啊!听不见的声音有如何叫做“声音”呢?阿姜查说,那是一种心灵状态。保持一种心灵的静止、安详,并不表示生命与外在的互动会暂时停止;思考在心灵中流动着,智慧容易在其中受孕生成。
我想,世间的表面不能决定所有的状态。在你心中想起的声音,别人能听得见吗?别人心中的声音你又听得见吗?是否有许多声音不是自耳畔响起,而是自心田深处某个被遗忘的角落,偶尔满溢,或时时回荡于脑海中。
走在春日喧嚣的山林小径上,耳畔清静,蹲下来,却能看见热闹鼎沸的声音。
一株株细嫩的幼苗刚从柔软的黑泥中探出绿色的新芽。在接受雨水的充分滋养之后,他们迸发出来的生命能量是何等的磅礴和温柔。未及等待泥土由寒转暖,一株,两株,三株,一百株,一千株纷纷破土而出,铺满每一处柔软的土地。
植物发芽的声音也许听不见,却看得见,领受得到。仔细低头探视每一处被去年的老株残枝所掩盖的角落,假如你听得见那微弱幼苗群起探头的声音:那多如波浪不断涌向海岸的声音,在亘古的时代它们便未曾止歇,一直向未来发音,掀起生命的意志。
我们在春季间上山无疑便会踩死这些探头的意志。即使已经极力小心,审慎地避开每一步可能的错误,然而好些美丽的小生命所展现的强大意志遍布于土地的每一处缝隙,使人不胜其扰。仿佛它们正群集喧嚣地叫着:“小心呀!不要踩死我们呀!不要踩死我们呀!”而我则是被不忍之心逼迫得进退不能,懊恼不已。
从内心涌现的那一股不忍之心,在近年来愈加强烈,使得春季雨水充沛之后的上山日子变得令人不适与心疼。除非必要,或者春日某些特定的华丽太吸引人,否则我宁可满心欢喜地待在家里感谢今年的春雨适时到来,解放我那群干渴一整季长冬的朋友。
日本有一段关于春天狐狸嫁女儿的传说,警告人们春天不要进入森林打扰狐狸的婚礼,否则会遭到厄运。印度有一最古老的宗教在数千年前就体会出春天尽量不出门、若不得已也要打赤足外出的教义。印第安人则在春天时卸下马的蹄铁,也不驾马车出门,以免影响大地的胎气:因为他们相信,春天是大地怀孕的季节。
我则庆幸自己有了这样谦虚的心境!要向大地表示谦敬是一段不容易体会的人生修行。当你听得见春在幼嫩的生命发出的声音而去在意它时,是比辛勤聆听深奥的道理更接近善念吧!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是一篇兼具抒情色彩和哲理意味的散文,深刻的生命感悟和诚挚细腻的情思
相融相契,和婉动人。
B.文章以“声音”为线索,由写倾听心中的声音,到写感受春天的声音,引出对
大地的谦敬,脉络清晰,形散神聚。
C.作者写山林小径,或是“鸟叫虫鸣”,或是“喧嚣”,或是“热闹鼎沸”,目的是以静衬动,表现山林的幽静迷人。
D.本文运用了拟人和通感的修辞手法,使作者心存善念、敬重生命的情怀得以生动形象
地表现。
E、“解放我那群干渴一整季长冬的朋友”一句表现了盼望“春雨适时到来”的急切心情,
因为幼苗与“我”皆为自然之子,便有了相怜相惜的手足深情。
【小题2】文章第一段对“声音”谈了哪些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小题3】在前四自然段中:(1)说“你要静下心来让真正的声音在心头滋长”,这里“滋长”的“真正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声音?(2)泰国阿姜查所说的“静止的流水”有什么含义?(4分)
(1)答:
(2)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章第五段说“能看见热闹鼎沸的声音”,“热闹鼎沸的声音”指的是什么?文章结
尾所说的“谦虚的心境”“向大地表示谦敬”,表达了怎样的情怀?对这种情怀的现实意义
加以探究。(8分)
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老   兵
刘建超
①老兵是个粗人,1948年6月,老兵跟随华东野战军挺进中原,解放古城开封时,他担任爆破分队的队长。开封守敌长期经营城防工事,形成了永久性的防御体系。城外挖有战壕,深宽各有一丈有余,挖战壕用来加厚城墙。城门外筑有三角地堡群,城外200米以内的住房都拆迁了,形成了一片开阔的地带。老兵负责爆破宋门关。宋门关的守敌仗着城墙墙高壁厚地势险要阻止了部队的进攻。老兵率兵冒着密集的炮火连续两次对城墙实施了爆破,都因威力不足,城墙未炸开。老兵急红了眼,将两个炸药包捆扎在一起,又上。通信员扯住老兵的胳膊:“队长,我去!”老兵一脚把通信员踢开,对机枪手吼着:“你给老子狠狠地打!”机枪手端起机枪,将猛雨般的子弹扫向城头。老兵身捷如猿,左蹿右跳,连滚带爬地摸到了墙根。一声巨响,城墙裂开了个缺口,部队攻上了城头。老兵烤焦的衣裤被子弹弹穿了六七个洞,他却一点也没伤着,老兵拍拍头,十分得意地对自己的部下说:“看到没,子弹也欺软怕硬。”部队开庆功宴,首长点名让老兵发言,老兵背了大半宿的发言词,一登台就忘了个精光,干脆挥一挥手,说:“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就是往城墙送了三次炸药包。”笑声比掌声还热烈。
②建国初期,军区办了干部文化补习班,当了团长的老兵又在文化补习班当班长。拿顺了枪的手就是拿不顺笔,每节课老兵都要折断几支铅笔,老兵着急上火,腮帮子肿得老高。教员说,学习像你炸碉堡一样,有困难。只要你有勇气和恒心,没有攻不下的堡垒。老兵心想,说的是呢。便下了狠劲儿,几个月不回家。一天,教员交给老兵一封信,说:“团长,你把收信人和写信人的地址写颠倒了。”老兵摸着头,憨憨地笑着说:“收到没收到也没啥,只是想让你嫂子知道我也能给她写信了。”学员们起哄,拆开了信,信上只有一句话:“老婆子,你吃了吗?”
③补习班有个学员姓王,爱摆老架子。有次他骂了教员。老兵找学员谈话:“你立过几次功?”王学员神气地摆摆头:“三次!”老兵说:“我才立了五次,你立了啥功?”王学员底气不足:“一个一等功,两是二等功。”老兵说:“我才两个特等功,三个一等功。你是啥职务啊?”王学员耷拉下头。老兵说:“打仗立功,敢打敢拼,那是半个本事,能文能武那才是大本事。咱来这儿学习,不就是要学这大本事吗?”
④一晃过了几十年,老兵黑亮亮硬扎扎的头发花白了。他从将军的位置上退了下来,每日照例要到熟悉的营区走一走,转一转。营区坐落在临近海滨的东山坡上,站在营区,可以鸟瞰整个城市,营区脚下的那条黄金海岸,每日都被密密麻麻的中外游客铺满。老兵常坐在营区山崖边的岩石上,出神地望着无垠的碧波和如织的游人。
⑤“怎么回事?”老兵被身后的一阵喧哗声吸引。
⑥一位值勤战士跑过来,敬了礼说:“报告首长,这位导游带着几位外国朋友要到营区里游玩,我不放行,他们就闹,还说脏话。”
⑦老兵对导游说:“请你告诉这几位外国朋友,这里是军事重地,游人止步。你们必须向这位士兵道歉。”
⑧导游不屑地瞥了老兵一眼,对外国游客叽咕了一通。
⑨老兵双眉一抖,一把揪住导游的衣领:“你还是个中国人?你让我向他们道歉?”
⑩老兵转向那几位游客,用不流畅的英语说:“我以一名将军的名义,要求你们为刚才不礼貌的言行向这位士兵道歉。”
⑾外国游客望着威武的老兵,连连向士兵道:“sorry , sorry 。”
⑿导游嘟哝着:“人家的卫星连陆地上的男女都能分辨清楚,还有什么了不起的秘密。”
⒀老兵提高了嗓门儿:“人家科技发达,难道我们连自己的尊严都不要了吗?你这种混帐话,放在从前,老子敢毙了你!”老兵说着,手习惯摸向了腰间。
⒁导游脸白了,带着几个人匆匆离去。
⒂老兵拍拍士兵的肩头,背着手朝山崖走去。夕阳正浓,余晖似一把神斧,将老兵修凿成一座雕像。
【小题1】老兵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述。(5分)
【小题2】导游这个人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小题3】这篇小说中写老兵给妻子写信、劝导王学员、说英语这三件事的主要意图分别是什么?并简要分析这三个看似松散的情节之间的内在联系。(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女织
王开岭
华夏先民的栖息史,五千年的村野炊姻,就这么飘飘袅袅,在“锄禾日当午”的挥汗和“唧唧复唧唧”的织声中,走到了二十世纪。
恐怕谁也没想到,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滿钟一样,停了。,城市,彻底步入男不耕女不织的“大脱产”时代。乡村,耕虽依旧,织却消匿。对“女织”的蒸发,我略感惋惜。抛开古织,说个我们熟悉的情景吧——
记得年少时,中国女人的怀里都有一团毛线,须臾不离,像抱着婴儿。当一位女性在为恋人、丈夫、孩子织一件毛衣、围巾或袜子时,她用手指和棒针、用密密麻麻的经纬和几个月聚精会神一一所完成的仅仅是一件什物吗?当然不,这更像一场无声的抒情。她用温婉和柔韧,用细腻和漫长,用遐想和劳累,实现了一桩女性独有的心愿。每一针、每一环,都是一记笔划、一个字母,她把所有心思都织了进去,融入这件最贴身的东西里去了。这比花要美,比甜言蜜语动听,比珠宝首饰贵重。
那是个不嫌“慢”的时代。那是个用手工抒情的时代。那个时代的女人,都会留下一枚标志食指和中指的上部略显糙厚。她们是美丽聪慧的女人,多情而勤奋的女人,懂得“织”的元素和成分,懂得“亲手”的含义,懂得用“繁琐”“辛苦” 构造一件贴身之物意味着什么。她们享受这个过程,感动别人,也感动自己。
一梭一缕一寸痴,丝丝编就阳春意。织的背后,你总隐约看到那个字:情。无论春染梢头的豆蔻、贤妻良母的人妇,还是离愁黯景的痴妾、发婚姻牢骚的怨女,手中都有一情感道具:飞梭、织机或绣针。
在《孔雀东南飞》中,有一段自白:“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这是一个普通少女的成长简历和才艺档案。.香、.织、 裁、缝、绣一一乃天下女子的技能必修课。即便家境再优渥,凤娇名媛,顶多免去 蚕纺之苦,纤秀之灵则不可少。换言之,即削弱体力劳动,深化脑力劳动。我不以 为此乃封建糟粕或性别压迫,我觉得这是人生美学,乃女性的主动选择和天赋所赐。织的衣、纳的祙、绣的巾,可浸的是情、是意,是对生活的憧憬和幸福感。密密麻 麻的线脚、纤巧灵盈的游走,织就的是女子的美和美德。
我一直觉得,女子一生总该织点什么,.否则有遗憾。不为别的,就因她是妻子、是母亲,一个男人、一个孩子,身上若无一件由家中女性亲手完成的衣物,至少逊了一份温馨。对敏感的体质来说,灵魂会觉微凉罢。过去常用一词夸赞女子:心灵 手巧。现代女性心灵绰余,手却未必巧了。
逢搬家或整理橱柜,总会翻出几件旧时的毛衣,皆母亲所为。虽穿的机会少,可总舍不得扔。我知道,这些东西再难复制了。母亲很聪明,儿时总变着花样给我们兄弟添毛衣,每年的流行款和图案,只要大街上有,她瞅几眼就会了。母亲这辈 子织了多少件衣物?数不清,至少上百件吧。几年前,春节回家,母亲说,这是她最后一件线活了,留给孙子们。第二年春节,母亲却还在织,她说再织几件。
另一个母织的故事,曾让我泪流满面,也是促我动笔的动力之一。吉林白山一位家境贫寒、以烙煎饼为生的母亲,得知自己患绝症后,15个月里与死神赛跑,终于为9岁儿子织完了25岁前需要的所有毛裤。也许,这位母亲想的是,等儿子25 岁时,就能穿上另一个女人织的衣物了吧?
只是她的这个美好的“织愿”能实现吗?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从五千年的村野炊烟、“锄禾日当午”的挥汗和“唧唧复唧唧”的织声写起,意在说明我国“女织”的历史悠久而漫长,给文章增添了一份历史的沉重感。
B.第二段突然陡转,写“女织”的蒸发,表明作者的惋惜之意,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男耕女织社会的向往。
C.作者笔下的“女织”处处充满了温馨和诗意,作者甚至把它看成是女性的一种表达和传递情感的方式。
D.第五段中“春染梢头的豆蔻”,运用了借喻的手法,实际上指含苞欲放的少女,它是由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化用而来。
E.本文说古论今,由物而人,写人写己,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紧扣女性与针织的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形散而神凝。
(2)文章第三段画线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和作用?请分条陈述。
(3)文章最后三段写到两位母亲,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冋答。
(4)社会发展到今天,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女织”都基本消失。请针对“女织”的蒸发,发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