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18分)
我叫张三多
刘 勇
新来的英语老师被校长带着来到我们班,在介绍班里的同学时,校长指着后面一排座位说:“那几个都是扶不上墙的家伙,就不用管他们了!”英语老师很惊讶地看着我们,点着头说:“好,我知道了。”很多同学也随着校长手指,看着我们露出嘲笑和鄙夷的神情。“看什么看,谁再笑,小心我扁你!”我这一吼,英语老师吓了一跳。校长脸色很难看,他指了指我,“给我出来”,我也斜了他一眼,没动。校长张了张嘴,来到我面前,我歪着头,笑嘻嘻地说:“我鞋带还没系好呢。”班里一阵哄笑。
我和校长来到操场东头,我懒洋洋地靠在双杠旁,校长说:“张三多你也给我点面子,我们不是说好了,我不管你,你也不在课堂上闹,我们互不干涉吗?”我看了看天,“给根烟抽吧。”校长不耐烦地掏出烟,提高声音说:“快毕业了,我希望我们都相安无事。”说完扭身就走。
我躺在宽阔的操场上,望着明亮的教室,心里有点说不上来的酸痛。
戴虎瞪着眼睛伸长脖子很吃力地看着黑板。我说:“戴虎,我们杀两盘象棋吧。”戴虎说:“三多哥,别闹,老师正在讲古文呢!”我的天,连续三年统考都全年级倒数第一,现在还有心情学古文。我感到可笑,对吴秋说:“你看他那熊样还学古文呢!”吴秋他们也跟着笑。
“后面的同学,注意课堂纪律,就说你呢!”新来的戴着小眼镜的语文老师指着我。他是安徽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刚到学校,校长就让他教毕业班,可见学校对他的重视。
我站起来说:“你贩卖你的知识,校长没和你说不让你管我们吗?”小眼镜脸上一阵灰白,他推了推眼镜说:“你叫张三多吧?我不管你以前如何,但在我的课堂上你必须尊重我!”
我奋力一脚,把面前的课桌踹倒,大声地说:“我不尊重你怎么了,你能把我怎么着!”戴虎拽着我说:“别闹了,再闹会被开除的!”“开就开吧!老子不怕!” 
小眼镜对同学们说:“其他同学先自习,张三多你来一下。”又是在操场的东头,校长拉我来是为了维护他的面子,小眼镜让我来不知道要干什么,我冷冷地看着他,满眼挑衅。小眼镜说:“听说你挺能打架的……”话音未落地,便飞起一脚踢来,我没有防备,立马倒在地上。小眼镜说:“有本事把我打倒,来呀!来!”老师竟然约我来打架,这还得了,我站起向他反扑过去。于是,两个一米八零的大男生扭在一起,一会儿他倒下,一会儿我倒下,……直到我们筋疲力尽地躺在操场上,大口地喘气。
小眼镜突然哈哈大笑起来:“你还真有力气,和我真的很像,知道吗?我也曾是个很糟糕的学生,比你还恶劣,那时候连父母都放弃了我,我认为我这一辈子就这样完蛋了。我厌倦了生活,甚至讨厌起自己来,什么都不想做,整天地闲游荡。突然有一天,卖烟的老奶奶对我说:‘差学生也是学生,你就甘愿这样下去吗?其实最可怕的不是被别人打倒,而是你先放弃了自己,被自己打倒了啊。’”
小眼镜说完起身走了。我默默念叨着那句“而是你先放弃了自己”,心里被重重击了一拳,我望着蔚蓝的天空,眼泪悄悄地滚了出来。……
看着趴在课桌上酣睡的戴虎,我狠狠敲了他一下:“你给我记着,差学生也是学生!要发扬不要脸的精神,好好听课,不懂就问!”
高三头次模拟考试,我全年级正数130名,戴虎倒数第5,校长看着成绩单说:“张三多,你抄就抄吧,但是也别太过分了!”
半年后,我考上了南方的一所大学。戴虎选择了复读高四。
一转眼,放寒假了,我特别想回母校看看。
刚到学校,就遇见了校长。校长绷着脸说:“张三多同学,给根烟抽吧!”……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9年第22期)
【小题1】文中的“校长”和“英语老师”等人物,在对“小眼镜”的形象塑造上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小眼镜”回忆起“卖烟的老奶奶”这一情节在小说中有何作用?(4分)
【小题3】随着情节的推进,小说中“我”的人物形象有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4】小说结尾写道:校长绷着脸说:“张三多同学,给根烟抽吧!”小说至此戛然而止。请结合文本及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将这段“留白”补充完整,100字左右。(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4: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小题1】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写出了“绿”的什么特点?(6分)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上下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小题3】《绿》与《荷塘月色》都是朱自清写景抒情的名篇,试分析探究两篇文章在抒发的情感上有什么不同。(5分)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在天堂喝下时间

毕淑敏

初到南极,你以为冰只有一种颜色,那就是纯白。看得多了,才发现南极冰的奥妙。冰川渗出幽蓝,如梦如幻。

那些刚刚从冰川口的“冰舌”上分裂下来的“新生冰山”,是凶猛的冰山婴童。它们重心不稳定,容易发生翻滚和倒塌。我们到南极时正值夏季,冰山消溶变酥,塌落崩裂,轰然作响,掀起巨大涌浪。远眺之下,胆战心惊。

“金字塔”形的尖顶冰山,水下体积庞然。登陆艇无声滑过,冰山潜藏水底的部分历历在目。它们并不隐藏自己的狰狞,如无大风,它们也不会主动出击,只是寂静地守候在那里。你若远离,便也相安。

南极的冰,为何有如此妖娆的湛蓝?

尽管我年轻时戍边,守卫过号称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那里的冰雪和南极比,从体量上说,实为小巫。在中国南部城市中长大的孩子,常常以为冰箱里冻着的规整块状物,加上冰激凌冰棍,就是冰了。人造冰场的平滑冰面,便是冰的极致。以为白色和半透明,就是冰的全部真实和本质。到了极地,你才豁然醒悟,冰是一种多么伟大而凶猛的存在! 它们或是无边海水凝冻而成,或是从南极冰山崩裂而下,身世显赫规模宏大,傲然不可一世。

冰变成深蓝色,需要4000年。变成近乎墨色,则至少需要10000年。橡皮艇在天堂湾漫无目的地游荡。专家手指不远处道,布朗断崖属于南极大陆延伸出来的一部分。他又指指另一侧,说,从理论上讲,我们从那里一直向南走,突破无数冰山,便可直抵南极点。

我半仰头,极目眺望。南极冰山已修炼成自然界中最纯净的固体,浩瀚巍峨,昂然高耸至天之尽头,无际无涯。极远方连绵不断的冰山,给人无以言说的震慑感。冰山,统一单调,除了令人窒息的惨白色,没有一丝色彩装点其上。它严酷壮烈,无声地烈焰般喷射着拒人千万里的森冷。它屹立在寻常人等所有的想象之外,以顶天立地的旷世遗存,统摄我们卑微的灵魂。

专家说,请大家放下手机和相机,谁都不要说话,闭上眼睛,静静地,静静地,倾听南极的声音。

我先是听到了呼吸声,自己的,别人的。然后听到了心跳声,自己的。在熟悉了这两种属于人类的声音并把它们暂且放到一边之后,我听到了南极独有的声响。洋面之下,目光看不见的地方,有企鹅滑动水波的流畅浊音。洋流觥筹交错,在相互摩擦时发生水乳交汇般的滑腻声。突然,我听到一声极短促极细微的尖细呢喃声。

我以为是错觉。万籁俱静易让人产生幻听。无意中睁开眼,看到极地专家。他好像知我疑问,肯定地点点头,以证明在此刻,确有极微弱的颤音依稀发生。

什么声音? 我忍不住轻声问,怕它稍纵即逝,我将永无答案。

是刚刚孵化出来的蓝眼鸬鹚宝宝在呼唤父母,恳请喂食……专家悄声解说。

我赶紧用望远镜朝岩壁看去。那声音细若游丝,我以为蓝眼鸬鹚是画眉般的小禽,却不料在峭壁如削的布朗断崖上,两只体长约半米大的鸟,正在哺喂一只小小幼雏。亲鸟背部皆为黑色,脖子、胸部至腹部披有白色羽毛。它们可能刚从冰海中潜泳后飞回家,羽毛湿透未干,似乎还有水滴溅落。它名叫“蓝眼鸬鹚”,双眼突出裸露,呈明媚亮蓝色,在略显橘色的鼻部映衬下,艳丽醒目。它们英勇地把巢筑在高陡岩壁上,下方百米处,海水荡漾。

我分不清正在喂雏的亲鸟是雄还是雌,只见它大张着喙,耐心等着小小雏鸟把嘴探入自己咽部,来啄食亲鸟口腔内已经半消化的食物……雏鸟在吞咽间隔,偶尔撒娇鸣叫,索求更多哺喂,恰被我等听到……

人们渐渐从静默中醒来,神色庄重,似有万千感触不可言说。短暂的南极静默,会在今后漫长岁月中,被人们反复咀嚼回味。

天堂,第一是安静。

人间太喧嚣了。我们已经忘却了露水凝结的声音,花蕊伸展腰肢的声音,青风吹皱春水的声音,蚯蚓翻地促织寒鸣的声音……有的只是键盘滴答、短信提示、公交报站、银行医院排号点名,当然还有上司训导、同侪寒暄、不明就里的谣传、歇斯底里的哭泣与嘶喊……各种人工制造的声浪,无时无刻不在围剿撕扯着我们的耳鼓,让人心烦意乱纸醉金迷。

海冰专家俯下身去,从海水中捞起一块冰,说:它的年龄足有一万岁了。把它含在嘴里,你就在天堂喝下了时间,从此做人就有了更广博的尺度框架。

【小题1】请分析第3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2】文中运用大量笔墨展现南极的“安静”,极具感染力,试做简要分析。
【小题3】赏析本文以“在天堂喝下时间”为题的妙处。
【小题4】评析本文思想内涵及意义。

同类题3

阅读理解
(一)猫
(1)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讥饿所杀。张婶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没有对于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2)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3)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婶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4)妻道:“张婶,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5)张婶便跑来把猫提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6)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婶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7)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8)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9)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10)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11)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12)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13)我心里还愤愤地,以为惩戒得还不够快意。
(14)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 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15)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16)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17)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18)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19)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小题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A.伏(  )B.着(  )
【小题2】划线句子中“我”为什么认为咬死芙蓉鸟的“一定是猫”?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猫“畏罪潜逃”了
②“我”不喜欢这只猫
③猫常对着鸟笼凝望
④“我”看见了猫嘴里好像在吃着鸟腿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
【小题3】为什么“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对猫的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B.确保以后不再出现这种过失。
C.永远愧对这类弱小的生命。D.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
【小题4】对选文表达的主题思想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了“我”莽撞急躁的性格特征。
B.表现了弱者悲惨的生活和对自己命运的抗争。
C.表达了希望社会都能保护、关爱小动物的美好愿望。
D.表达了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和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
【小题5】(14)段中,对画线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心理描写 肖像描写B.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C.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D.语言描写 肖像描写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科学的非科学功能
吴以义
①如果我问一位学生,任何一位,科学之于我们有什么意义,大概都会得到一种颇为不屑的微笑。出于对我的无知和年龄的怜悯,他们大概会给我稍作解释:科学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们须臾不可或缺的手机电脑,我们吃的抗菌素和害虫吃的农药,都是科学给我们生活带来幸福的显例。但是如果我反驳说你的例子都是技术成果,而你把科学和技术混为一谈,似乎在历史上和在定义上都缺乏根据,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这是把每一个女人都叫妈妈,你的自以为是的信心可能会稍许减退。让我们来作一个稍微细致一些的考察。
②从历史上说,现代科学起源于16到18世纪初的科学革命,日心说的确立常被用来标志这一历史进程。这一大家都说是很伟大的事究竟有什么伟大呢?平心而论,是太阳绕地球转还是地球绕太阳转对我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福尔摩斯就不知道谁绕谁转,不仍旧是比苏格兰场高明不知多少的大侦探吗?
③至于技术的发明,倒是给社会带来了可以看得见的好处。但是常常被用来标记产业革命的蒸汽机,它的发明和当时的科学其实并没有明显的关系。事实上,关于热机的理论研究,还要再过六七十年才出现。
④如果我们把科学定义为对自然的理解,而技术是对自然的利用,那么我们会看到,在历史上,这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独立地发展的,这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粗略地说,直到一两百年前才真正出现。而且所谓的“密切联系”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还需要另外的细致说明。说实在的,给我们带来留声机、电灯泡的爱迪生到底能不能解麦克斯韦方程式,我们还真的说不上来呢。
⑤那么,科学到底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呢?科学帮助我们理解,帮助我们构建我们厕身其间的宇宙的图景,帮助我们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它的成果,尤其是在其发展的初期,并不常常导致直接的物质利益。但是我们人之作为人,应当也不止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如果仅仅满足于饱食、暖衣、逸居,于禽兽亦不远。
⑥我们想要了解、进而理解我们厕身其间的环境。在这种对理解的追求中,我们发展了后来被称为科学方法的认识模式,从观察到假说,到推理,到验证。从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到牛顿力学再到这一图景的最终确立,我们证明了我们的理性有能力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而理性的最终权威也由是确立。正是科学发展了现代思维方式:一种从现象出发,以理性为指导的思维方式;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在以后的两三百年中,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里,屡战屡胜,屡试不爽。科学为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全新的认识模式,作为科学革命在科学领域之外的一个直接后续事件,启蒙运动把人类的认识水准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⑦国人对科学和技术的认识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1642年伽利略死牛顿生,正值科学发展之初,崇祯皇帝正和李自成酣战中原,没人在乎地球绕太阳转还是太阳绕地球转;到了1879年麦克斯韦死爱因斯坦生,同治光绪时期的士人看见的是洋人的坚船利炮,是已经充分发展起来了的技术。和深藏不露的科学精神恰成对比的技术,这种物化了的力量,所向披靡,而国人穷于应付。作为技术的基础和前导的、与之密切结合的科学,对于未经准备的中国知识界来说,竟成了一种无法理解、无法消化的外在。即使像郭嵩焘、严复这样的先进分子,对于科学的这一层意义,尚觉隔膜,遑论当时仍把洋人视为异类的一般读书人了。
⑧我们可以在狭义上谈论科学,这是一种知识,这是一个体系——本文标题中的第二个“科学”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的。
⑨但是科学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一种判定的标准,一言以蔽之,一种理性的不可动摇的至上的权威,一种和现代化相匹配的文化。科学的这种功用,也就是本文标题中第一个“科学”的意义。从历史上看,这种功用更为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不理解这一点,就不能真正地理解科学,也不能真正地理解历史。
(选自《科学》2012年第4期,有删改)
(注)①苏格兰场:英国伦敦警察厅的代称。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E.科学是技术的基础和先导,是一种物化的力量,它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A.科学和技术是对自然的直接利用,可以给生活带来便利,使我们的生活充满幸福。
B.16到18世纪初的科学革命,不仅孕育了现代科学,而且影响了后来的启蒙运动。
C.科学和技术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因为它们始终是密切联系并不断共同发展的。
D.人们对科学孜孜不倦地追求,并没有仅停留在日常穿衣吃饭居住等物质利益方面。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例子能体现科学的非科学功能的一项是()
A.爱迪生经过大量的实验,发明留声机和电灯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为人类世界带来了光明和欢乐。
B.霍金对广义相对论以及宇宙学的研究,为人类进一步探索宇宙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
C.比尔•盖茨的微软操作系统,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信息获取的方式,使我们的生活快捷便利。
D.袁隆平利用遗传育种的理论培育出了高产的水稻品种,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小题3】(小题3)第⑦段写“国人对科学和技术的认识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何作用?
答:   
【小题4】科学到底为我们提供了什么?请根据文意分点作答。
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传记,完成小题
一生就做一件事
“一生就做一件事”,这句话的原创者,不是别人,正是朱光亚自己。
他的原话是:“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朱光亚,是中国首枚原子弹研制的技术总负责人,是中国核武器研究领域公认的“众帅之帅”。
大音希声。一辈子少言寡语的朱光亚,一生也喊过惊天动地的“两嗓子”——一嗓子喊在大洋彼岸。1950年3月18日,52名中国留美学生发表《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一封公开信》。这封信的主要牵头人,便是朱光亚。
“同学们,听吧!祖国在向我们召唤,四万万五千万的父老兄弟在向我们召唤,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我们中国要出头的,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
朱光亚的另“一嗓子”,不是喊出来的,而是“炸”出来的!
1964年10月16日15时,大西北戈壁滩一道强光闪过,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史称“东方巨响”。
那天,在撤离试验现场时,司机驾车走错了路。当朱光亚转过身来,正好看到半空中升腾的蘑菇云,顿时潸然泪下。当晚,朱光亚在庆功宴上喝得大醉,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醉酒。
大有大无。事业重如门前山,名利淡似杯中水——“两弹一星”元勋的传记很丰富,也唯独没有《朱光亚传》。不是没人写,而是到他那里不是被扣下来,就是因不同意发表而被退回。他总说:“先写别人吧,我的以后再说。”
父亲是干什么的?就连他的长子朱明远也是猜出来的。他回忆道:1967年的一天,院子里一群孩子聊天。有人突然问:我们的爸爸妈妈是做什么的?没有人能答出来。有人说,咱们回忆一下,是不是每次报纸上公布核试验,我们的爸爸妈妈都不在北京?大伙一想,果然如此。顿时,我们感到非常神圣,静静地坐了好长一段时间……
朱光亚85岁生日的时候,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主编出版了《战略科学家朱光亚》。后记里有这样充满遗憾的话:朱光亚做的工作,至今还有许多不能对外公布……
探寻朱光亚的内心世界,他不愿多说自己,并不完全出于保密考虑。
奥本海默被称为美国的“原子弹之父”,朱明远也问过父亲,中国的“奥本海默”是谁?朱光亚的回答是:“应该是一群人,应该是整个集体。”
2004年12月,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朱光亚星”。命名仪式上,朱光亚说:“我很不敢当……”
大粗大细。凡是不感兴趣的,他就眼皮一耷拉——
有人评价朱光亚,凡是不感兴趣的,他就眼皮一耷拉。
——有多少钱,他不在意。中国工程院原秘书长葛能全回忆,1996年,朱光亚获得“何梁何利奖”的100万元港币奖金,马上提出捐给中国工程科技奖励基金。
——坐什么车,他不在意。朱光亚有一辆心爱的“老爷车”,不是汽车,而是自行车,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骑到90年代初,直到70多岁,还常常骑自行车外出。其实,组织为他配有汽车和警卫。
——吃什么饭,他不在意。中国工程院成立之初,连个食堂也没有,院长朱光亚就和工作人员一起吃普通盒饭,每次还把吃不完的剩饭剩菜包好带回家。他最爱吃的菜,不过是湖北老家家常菜:排骨莲藕汤、夹干肉。
然而,有时候朱光亚却“细”得让人匪夷所思——
老秘书张若愚回忆:有一次在外面开会,朱光亚让他回家取一份文件,告诉他,第几个保险柜,第几格,从左到右第几摞,从上往下数第几份,不要看内容,取来给我就行了。
批阅文件,他就像老师批改学生作业一样,不但修改内容,连病句、错字甚至标点符号都认真修改,而且字迹工整。
他的军装,也像文件摆放一样井然有序,每个衣服箱子里都有一张小卡片,上面写着箱子里放的是冬装还是夏装,一目了然。
他抽屉里放的铅笔、橡皮、小刀都是有数的,孩子们有时悄悄拿走一个,他马上就会发现。他还经常拿台历反面写东西,如果只需要写一句话,他会撕一条下来,而不是用整张纸。
2011年2月26日,朱光亚在北京溘然长逝,享年87岁。
那天,北京白雪皑皑,天地缟素。
含泪望长空,很多人动容地说:“钱学森钱老走的那天也下雪,真巧!”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开头引用传主的原话“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客观的反映了传主的主要事略,为下文具体介绍张本。
B.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庆功宴上,朱亚光喝得大醉,这一醉,既表现了他当时激动的心情,又表现了领导对他的感激与鼓励。
C.“有人突然问我:我们的爸爸妈妈是做什么的?没人能答出来。”作者这样写,其目的在于表现朱光亚先生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
D.“每次报纸上公布核试验,我们的爸爸妈妈都不在北京”,孩子们的这句话朴素而真实的语言,表现了朱光亚舍小家顾大家的高尚情操。
E.本文主要从心理与行动方面记述朱光亚的事略,从事业和名利方面表现他的高尚人品,从大粗大细方面表现他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2)本篇传记为什么以“一生就做一件事”为题?请简要分析。
(3)文章结尾两段有哪些深刻含意?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朱光亚是中国核武器研究领域公认的“众帅之帅”,可是全文却没有就朱光亚在核武器领域的具体工作和成就多做介绍,请你说说作者这样选材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