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传记,完成小题
一生就做一件事
“一生就做一件事”,这句话的原创者,不是别人,正是朱光亚自己。
他的原话是:“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朱光亚,是中国首枚原子弹研制的技术总负责人,是中国核武器研究领域公认的“众帅之帅”。
大音希声。一辈子少言寡语的朱光亚,一生也喊过惊天动地的“两嗓子”——一嗓子喊在大洋彼岸。1950年3月18日,52名中国留美学生发表《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一封公开信》。这封信的主要牵头人,便是朱光亚。
“同学们,听吧!祖国在向我们召唤,四万万五千万的父老兄弟在向我们召唤,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我们中国要出头的,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
朱光亚的另“一嗓子”,不是喊出来的,而是“炸”出来的!
1964年10月16日15时,大西北戈壁滩一道强光闪过,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史称“东方巨响”。
那天,在撤离试验现场时,司机驾车走错了路。当朱光亚转过身来,正好看到半空中升腾的蘑菇云,顿时潸然泪下。当晚,朱光亚在庆功宴上喝得大醉,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醉酒。
大有大无。事业重如门前山,名利淡似杯中水——“两弹一星”元勋的传记很丰富,也唯独没有《朱光亚传》。不是没人写,而是到他那里不是被扣下来,就是因不同意发表而被退回。他总说:“先写别人吧,我的以后再说。”
父亲是干什么的?就连他的长子朱明远也是猜出来的。他回忆道:1967年的一天,院子里一群孩子聊天。有人突然问:我们的爸爸妈妈是做什么的?没有人能答出来。有人说,咱们回忆一下,是不是每次报纸上公布核试验,我们的爸爸妈妈都不在北京?大伙一想,果然如此。顿时,我们感到非常神圣,静静地坐了好长一段时间……
朱光亚85岁生日的时候,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主编出版了《战略科学家朱光亚》。后记里有这样充满遗憾的话:朱光亚做的工作,至今还有许多不能对外公布……
探寻朱光亚的内心世界,他不愿多说自己,并不完全出于保密考虑。
奥本海默被称为美国的“原子弹之父”,朱明远也问过父亲,中国的“奥本海默”是谁?朱光亚的回答是:“应该是一群人,应该是整个集体。”
2004年12月,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朱光亚星”。命名仪式上,朱光亚说:“我很不敢当……”
大粗大细。凡是不感兴趣的,他就眼皮一耷拉——
有人评价朱光亚,凡是不感兴趣的,他就眼皮一耷拉。
——有多少钱,他不在意。中国工程院原秘书长葛能全回忆,1996年,朱光亚获得“何梁何利奖”的100万元港币奖金,马上提出捐给中国工程科技奖励基金。
——坐什么车,他不在意。朱光亚有一辆心爱的“老爷车”,不是汽车,而是自行车,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骑到90年代初,直到70多岁,还常常骑自行车外出。其实,组织为他配有汽车和警卫。
——吃什么饭,他不在意。中国工程院成立之初,连个食堂也没有,院长朱光亚就和工作人员一起吃普通盒饭,每次还把吃不完的剩饭剩菜包好带回家。他最爱吃的菜,不过是湖北老家家常菜:排骨莲藕汤、夹干肉。
然而,有时候朱光亚却“细”得让人匪夷所思——
老秘书张若愚回忆:有一次在外面开会,朱光亚让他回家取一份文件,告诉他,第几个保险柜,第几格,从左到右第几摞,从上往下数第几份,不要看内容,取来给我就行了。
批阅文件,他就像老师批改学生作业一样,不但修改内容,连病句、错字甚至标点符号都认真修改,而且字迹工整。
他的军装,也像文件摆放一样井然有序,每个衣服箱子里都有一张小卡片,上面写着箱子里放的是冬装还是夏装,一目了然。
他抽屉里放的铅笔、橡皮、小刀都是有数的,孩子们有时悄悄拿走一个,他马上就会发现。他还经常拿台历反面写东西,如果只需要写一句话,他会撕一条下来,而不是用整张纸。
2011年2月26日,朱光亚在北京溘然长逝,享年87岁。
那天,北京白雪皑皑,天地缟素。
含泪望长空,很多人动容地说:“钱学森钱老走的那天也下雪,真巧!”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开头引用传主的原话“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客观的反映了传主的主要事略,为下文具体介绍张本。
B.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庆功宴上,朱亚光喝得大醉,这一醉,既表现了他当时激动的心情,又表现了领导对他的感激与鼓励。
C.“有人突然问我:我们的爸爸妈妈是做什么的?没人能答出来。”作者这样写,其目的在于表现朱光亚先生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
D.“每次报纸上公布核试验,我们的爸爸妈妈都不在北京”,孩子们的这句话朴素而真实的语言,表现了朱光亚舍小家顾大家的高尚情操。
E.本文主要从心理与行动方面记述朱光亚的事略,从事业和名利方面表现他的高尚人品,从大粗大细方面表现他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2)本篇传记为什么以“一生就做一件事”为题?请简要分析。
(3)文章结尾两段有哪些深刻含意?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朱光亚是中国核武器研究领域公认的“众帅之帅”,可是全文却没有就朱光亚在核武器领域的具体工作和成就多做介绍,请你说说作者这样选材的用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02 01:48: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牛”校长叶志平
①他所在的四川安县桑枣中学是一所初级中学。
②地震来临时,他正在绵阳办事。第一波震荡过去后,他立即驱车往地处重灾区的学校赶。车开得飞快,路上他一句话也不说,惦记着那栋没有通过验收的实验教学楼,心里最怕的是那栋楼出事。上世纪80年代中,学校没有找正规的建筑公司,那栋楼断断续续地盖了两年多。到后来,没有人敢为这栋楼验收,老师和学生谁也不愿意搬进去,哪个都知道楼的质量是什么成色。
③后来,他当领导了,下决心一定要修这栋楼。他先把与这栋新楼相连的一栋厕所楼拆除了,因为他发现厕所的建筑质量很差,怕厕所牵连同样质量可疑的新楼,同学上厕所虽不太方便了,但是安全了。1998年,他发现新楼的楼板缝中填的不是水泥而是水泥纸袋。他生气,找正规建筑公司重新在板缝中老老实实地灌注了混凝土。1999年,他又花钱将已经不太新的楼原来华而不实又沉重的砖栏杆拆掉,换上轻巧结实的钢管栏杆。接着,他又对这栋楼动了大手术,将整栋楼的22根承重柱子,按正规的要求,从37厘米直径的三七柱,重新灌水泥,加粗为50厘米以上的五零柱。他动手测量,每根柱子直径加粗了l5厘米。这栋实验教学楼,建筑时才花了17万元,光加固他就花了40多万元。学校没有钱,他一点点向教育局要,钱就这样左一个5万元、右一个5万元的被他化缘而来。
④他知道如果发生特殊情况,组织不好造成学生踩踏事故,也没法向家长交待。于是他从2005年开始,每学期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如某周有演习时,娃娃们都不知道是哪一天。等到特定的一天,课间或其它休息时间时,学校会突然用高音喇叭喊:全校紧急疏散!娃娃们早已被事先教育好:教室里面一般是9列8行,前4行从前门撤离,后4行从后门撤离。孩子们事先还被告知,在2楼、3楼教室里的学生要跑得快些,以免堵塞逃生通道;在4楼、5楼的学生要跑得慢些,否则会在楼道中造成人流积压。他要求教师站在各层的楼梯拐弯处。因为孩子如果在这里摔了,老师可以一把把孩子从人流中抓住提起来,不至于让别人踩到。 再后来,学生老师都习惯了,每次疏散都井然有序。
⑤每周二都是学校规定的安全教育时间,他要求老师专门讲交通安全和饮食卫生等。他管得严,集体开会时,他不允许学生拖着自己的椅子走,要求大家必须平端椅子——因为拖着的椅子会绊倒人,后面的学生看不到前面倒的人,还会往前涌,他知道几乎所有的踩踏都是这样出现的。
⑥那天地震,他不在。学生们正是按着平时要求、以练熟的方式疏散的。震波一过,学生们立即冲出教室冲到操场,老师站在楼梯上指挥。唯一不合学校要求的是,几个男生护送着挺着大肚子的怀孕老师同时下了楼。全校师生站好时,用时是l分36秒。
⑦他从绵阳疯了似地回来,冲进学校,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8栋教学楼部分坍塌,全部成为危楼。他的学生,2200多名11岁到l5岁的娃娃们,都挨得紧紧地站在操场上,上百名老师们全站在最外圈。
⑧他最为担心的那栋他主持修理了多年的实验教学楼,没有塌,那座楼上的教室里,地震时坐着700多名学生和他们的老师。这时,他浑身都软了。55岁的他,放声大哭。
⑨学校的墙上写着:“责任高于一切,成就源于付出。”他叫叶志平,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四川省优秀校长。
【小题1】第⑧段中写到“这时,他浑身都软了。55岁的他,放声大哭”,这反映了叶校长怎样复杂的心理?请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真实、感人是人物传记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如何体现这个特征的?(5分)
【小题3】作者认为,叶志平校长是最“牛”的校长。从全文看,你认为他“牛”在哪里?(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藏学大家王尧:为学术而生
王尧早年就读于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中文系,1951年他从南京大学被抽调转学到正在筹建的中央民族学院学习西藏语文。作为中央民院第一批学习藏语的大学生,他住在北长街的班禅办事处后院,有机会跟藏族官员接触,向他们学习语言。那时,整天都能听到的“嘎、卡”“噶、阿”拼读声,回响在北海公园的侧畔。
“文革”前的十余年间,王尧有许多的时间在西藏实地考察、学习,并参与一些与西藏政教事务相关的公务活动。贡嘎寺是年轻的王尧进入藏区的第一站,贡噶活佛是他的老师。贡噶活佛出生于四川康区木雅,博学多才,曾担任十六世噶玛巴活佛的经师。他著有西藏历史、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多部著作,在东部藏区威望极高。
贡噶活佛选用西藏哲理诗《萨迦格言》《佛陀本生纪》作为教材,让学生们逐篇通读精读,这是王尧初次接触藏文古典作品。后来,王尧将《萨迦格言》译为汉语,在《人民日报》文艺版上连载了两个多月,后又结集出版,让内地读者了解到藏文韵文经典著作的魅力。
贡嘎山的生活,王尧至今萦怀:“那段时光,既紧张又活跃。”他们到离寺几十里的玉龙榭村去参加过一次婚礼,第一次直接了解了藏族的礼俗,热烈的场面、送亲迎亲各种仪式,酒肉频频传递,歌舞通宵达旦,尤其是赞礼的人长长地诉说本地本族历史的赞词。刚刚入门的王尧还听不大懂,只能靠着藏族学长斯那尼玛的口译才略知大概。
在以后的几十年中,王尧追随过包括东嘎·洛桑赤列活佛在内的很多优秀的藏族学者,一直努力探索书面语与方言之间的发展关系及异同。 
上世纪80年代是王尧学术人生中最丰收的一个季节。他一生最重要的三部学术著作《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吐蕃金石录》和《吐蕃简牍综录》都先后于这10年间问世。沈卫荣说:“在此以前,王老师更多是从语言和文学的角度来了解、研究和介绍西藏,从80年代初开始,他才转入对敦煌古藏文文献和西藏历史的研究,而这三部著作的问世除了彰显他个人的学术臻至成熟并取得了非凡成就外,它在中国藏学学术史,乃至整个中国学术史上,都具有非同小可的重要意义。”
王尧的藏族朋友常说:“听王尧老师说藏语,就像是听一位来自拉萨的老贵族在说话。”王尧对西藏的热爱和他出色的藏语能力,不但赢得了众多藏族朋友对他的尊敬和爱戴,而且也为他日后在国际藏学界赢得了崇高的声誉。
1981年8月,王尧首次应邀到维也纳参加“纪念乔玛国际藏学研讨会”,这是新中国学者首次参加西方世界组织的藏学会议。
在这次国际会议的发言中,王尧脱离手上的英文讲稿,用藏语致辞约三分钟,全场为之愕然。当时,国外藏学界很少有人能讲藏语口语。“中国藏学与国外的交流,始于于道泉先生,接力的是王尧先生。在他的带动下,中国藏学研究逐渐为国际所瞩目。”陈庆英说。
整个80年代,在国际藏学舞台上王尧是中国藏学唯一的一个品牌,成为连接中国与海外藏学界开展交流合作的一座不可或缺的桥梁。
1994年,王尧作为大陆第一个学者到台湾政治大学讲学,开启了海峡两岸藏学界交往的时代。台湾星云大师评价王尧为“有情有义、风趣可爱之人”。
王尧尤其称道西藏的经学教育传统,认为现代教育理当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在他看来,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乃是人生最大的快事。关于青年藏学人才的培养,他曾这样劝导已为人师、前来就教的座下门徒:“教学生就好比编草鞋,编着编着就像样儿了!”
“先生的去世,是藏学界的一大损失。他一生未有一官半职,但他靠过硬的学术影响力和正直谦恭的人格魅力,获得了世人的尊重和赞誉。他是为学术而生的,他的一生也在致力于推广学术,将中国藏学研究推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陈庆英说。
相关链接:
(王尧)先生一生勤恳耕耘、胸怀浩然,哺育桃李、甘为津梁,为推动中国藏学走向世界不遗余力。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王尧青年时期多次为十世班禅大师、阿沛·阿旺晋美等僧俗上层担任翻译:见证了***主席接见十四世达赖喇嘛和十世班禅,三人共迎藏历木羊新年等历史事件,尤其与十世班禅结下不解之缘。陈庆英回忆说,十世班禅大师非常关心藏学研究,和王尧有较多交往,曾送给王尧照片,并在背面题字。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01月18日第07版)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1951年,王尧从南京大学被抽调转学到中央民族学院后,学校安排他住在北长街的班禅办事处后院,得以便于向藏族官员学习藏语,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民院第一批学习藏语的大学生。
B.“文革”前的十余年间,王尧在西藏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师从贡嘎活佛,学习藏文古典作品《佛陀本生纪》和《萨迦格言》,并将《萨迦格言》译为汉语,在《人民日报》刊载。
C.王尧最早期的藏学研究开始于藏族民歌、民问故事、民间戏曲,这些研究素材来自于他在贡嘎山那段既紧张又活跃的生活,玉龙榭村的那场婚礼上鲜活的生活知识给了他很大动力。
D.由于熟习藏语文,王尧青年时期多次为僧俗上层担任翻译,并亲历了***主席接见十四世达赖喇嘛和十世班禅等历史事件,成为中央西藏工作的重要历史见证人。
E.作为老师王尧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事是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王尧尤其称道西藏的经学教育传统,认为现代教育必须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
【小题2】文章说“先生(王尧)的去世,是藏学界的一大损失”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尾段在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王尧是藏学大家,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王尧是如何在他的专业领域里运用藏语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罗马与汉长安
①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汉帝国崛起于亚洲东部,而古罗马也在欧洲逐渐走向繁荣。但是长安和罗马有着很不相同的城市发展脉络。长安是平地起城,其选址经过缜密论证,考虑的是管辖辽阔疆域的安全需要,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的根本利益,“先政治军事,后经济文化”的脉络十分清楚。对比之下,罗马城是自然形成的都城,早在公元前753年就已建城,早已有相当的经济文化基础,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终于变成了古罗马之都,并在帝国之初达到全盛,其发展脉络刚好与长安相反。
②因为城市发展脉络的不同,他们的文化发展脉络也不同。长安文化在很短的时间里依靠强大的国家力量快速崛起,而罗马文化则是继承了希腊文化甚至埃及文化发展而来,发展过程有几百年之久。
③长安文化带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这是由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决定的。但是长安文化又有包容和吸纳的一面,其他思想流派只要和最高统治者意愿相合,就能得到快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长安文化以周秦文化为基础,广泛吸取了楚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甚至少数民族文化及域外文化的成分,从而形成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特色。它既代表了本国甚至本大洲文化的最高水平,又带动了周围广大区域内的文明进程,而且它还促成了世界最大的单一民族——汉族正式形成。
④长安文化作为一种集大成的新兴文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愿意探求和吸纳其他文化来充实自己。张骞在西方人之前最早开通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中国人对自己以外世界的一次大探求。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博望”二字恰如其分地道出了长安文化的探求性。
⑤罗马文化中没有一支像儒家思想那样独大的至尊核心,奥古斯都称帝,但共和思想和法则依然深入人心,即使是逐渐兴起的基督教文化也没有改变罗马文化多元的特质。罗马帝国广阔疆域内,大大小小的诸多城市都被允许按照首都的模式去建设和发展,而在中国,地方城市的建设是不能同首都平起平坐的,同时罗马城中众多的公共活动场所也是长安城中不可能有的。只是到公元392年,基督教才发展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成为至尊一元的宗教文化,但这时距罗马帝国的解体已只有几年时间了。
⑤长安文化和罗马文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非宗教性。长安文化中有多神信仰的倾向,但是按照儒家“敬鬼神而远之”的理念,长安文化中的宗教元素始终没有上升到主导地位,而儒家的“仁爱”思想使长安文化洋溢着强烈的人文精神。在这种人文精神的推动下诞生的《史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罗马文化继承了古希腊开明而松散的多神信仰,充满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精神。这种强烈的人文精神在蛰伏数百年后又成为文艺复兴能在意大利发端的历史渊源。罗马帝国晚期,基督教逐渐强大,罗马甚至成为基督教教廷所在地,这与宽容而多元的罗马文化背道而驰。
【小题1】下列选项不属于长安文化范畴的一项是(   )
A.长安是平地起城,其选址考虑的是安全,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先政治军事,后经济文化”的脉络十分清楚。
B.长安文化中有多神信仰的倾向,但这些宗教因素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始终没有上升到主导地位。
C.长安文化具有包容和吸纳的一面。它广泛地吸取了长安以外的异地及少数民族文化乃至域外文化,具有一定的探求性。
D.长安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带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洋溢着强烈的人文精神。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长安文化有包容和吸纳的一面,使其他思想流派都能得到快速发展。
B.长安文化之所以能快速崛起,主要是因为它以周秦文化为基础并广泛吸取楚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甚至少数民族文化及域外文化的成分。
C.罗马文化继承了历史文化传统发展而来,而长安文化则不是这样,只是包容和吸纳其他思想流派及域外文化快速崛起。
D.汉帝国与古罗马都是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兴起的,其文化有共同的特色,就是非宗教性并具有人文精神。
【小题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汉帝国中,没有一个城市在规模上与汉长安城同样大或者超过汉长安城。
B.在欧洲,如果没有基督教的兴起和发展为国教,没有至尊一元的宗教统治欧洲,没有中世纪宗教神学时代,而是让罗马的多元文化与人文精神一直发展下去,那么,就可能不会产生文艺复兴运动。
C.罗马城的形成发展之所以漫长而缓慢,是因为罗马城的政治军事早于其经济文化的发展。
D.汉族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兼收包容其他思想流派乃至域外文化,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特色。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钱穆: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
潘剑冰
钱穆,字宾四,江苏无锡人,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其《国史大纲》被公推为中国通史最佳著作之一。1949年秋,任香港亚洲文商学院院长;1950年,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90年去世,是当代中国声名赫赫的一位文化宗师。
在《国史大纲》的引论中,钱穆说:“唯藉过去乃可认识现在,亦唯对现实有真实之认识,乃能对现在有真实之改进。”“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浓厚之爱情,必须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经之历史有深厚之认识。”余英时认为钱穆毕生以抉发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精神及其现代意义为治学宗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研究历史的人总是好旧的,所以女人嫁给历史学家肯定是不会错的。钱穆在北京教书时,中式的长袍已经成了一种落伍的标志。但是钱穆看到好友陈寅恪穿长袍,他也改穿长袍,并把这一习惯一直坚持到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时,钱穆以这样最直接的方式宣布自己将坚决捍卫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与毅力的。
钱穆在燕京大学的时候,作为一所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大学,燕大的水电费催缴单都是用英文写的,对此,大家也觉得很正常。但是钱穆不干了,他每个月接到水电缴费单后都把它扔到一边。后来学校派人来质问这个“老赖”,钱穆告诉来人:“我是学校聘用的一个国文教师,不必要认识英文。为什么你们在中国办学校要用英文发通知?”
钱穆在中学执教时有一段时间兼过英文课,他的英文水平看懂水电单绰绰有余,他的理由无非是外国人在中国办学校就得用中文,这种行为是一种保护民族文化的本能。为此,他不惜当刺头儿。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次燕大校长司徒雷登与教师的宴会上,钱穆大胆直言,批评燕大各楼的起名问题,说入校门即见M楼、S楼,不伦不类,既然在中国,就应该起个中国名字才是。司徒雷登最终接受了钱穆的建议,事后,他按照各楼美国捐建者名字的汉译,将M楼改为穆楼,S楼改为适楼,办公楼命名为贝公楼。有人跟钱穆开玩笑说:“正是因为你的提议,学校以你的名字来命名一座楼,与胡适各分各占一楼,你真是荣幸啊!”新中国成立后,燕大并入北大,北大搬到了燕大的校园,现在北大校园的未名湖,就是当年钱穆起的名。
在钱穆的心目中,一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髓首推其历史,他认为一个国民只有充分了解本国的国史,才能建立起对国家民族的“信仰”。
钱穆欣赏顾炎武的观点,认为“亡国”与“亡天下”有着本质的区别,“亡国”不过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则意味着一国精神文化的消亡,这才是最可怕的。
1950年秋,钱穆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期间历经坎坷与打击,艰辛难为外人道也。彼时已经功成名就的钱穆完全可以不用去自讨苦吃,但他看到许多流亡到香港的青年人彷徨无着,失去精神支柱,觉得自己应该尽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经世救国的责任,借由在百年殖民之地上办校之机,倡导中国文化,让流亡者别忘了要做中国人。
1986年6月9日,九十二岁高龄的钱穆在台湾自己的寓所素书楼讲完最后一课,从此告别杏坛,他给自己的学生留下了最后赠言:“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毫无疑问,钱穆心中的“中国”正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中国。
1990年8月30日晨,风雨之日,钱穆于台北杭州南路新迁寓所去世,享年96岁,身后留下一千四百万言的著作。1992年,钱穆魂兮归来,归葬太湖水滨。而他留在岭南的足迹,也被历史一路仔细搜集,成为后人阅读钱穆时一个绕不过去的章节。
钱穆的学生余英时在他逝世后写下了这样的挽联:
一生为故国招魂,当时捣麝成尘,未学斋中香不散。
万里曾家山入梦,此日骑鲸渡海,素书楼外月初寒。
(节选自《名人传记》2014年第5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学生余英时认为,作为一代文化宗师的钱穆是以阐述和发挥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精神为毕生治学宗旨的。
B.“女人嫁给历史学家肯定是不会错的”一句看似闲笔,且有明显戏谑意味,但活跃了文章气氛,也自然引出了关于钱穆的轶事。
C.在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时,钱穆总是非常直接地宣布自己坚决捍卫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与毅力。
D.钱穆同意顾炎武的观点,认为“亡天下”远比“亡国”要可怕,因为“亡天下”意味着一国精神文化的消亡。
E. 钱穆创办“新亚书院”时,已然功成名就,之所以要自讨苦吃,是要倡导中国文化,进而可以获得在殖民地香港办校的机会。
【小题2】全文以哪些具体事例来表现钱穆先生一生奉行保护民族文化的思想?
【小题3】有人说余英时的挽联非常准确地概括了钱穆先生一生的治学和情怀,试进行简单分析。
【小题4】结合全文,联系现实中的具体事例,谈谈你对钱穆捍卫民族文化的思想及行为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由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救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并提出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目标: 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光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部署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此次规划出台,将会加快编程培训进入中小学课堂的实施送度。
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科学的普及,能更好的让中小学生找到更好的学习梁道,更好的认识世界。目前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已经将机器人和编程课程纳入到了中小学的学习范围。
(摘编自《中小学课程将逐步加入人工智能课程》)
材料二:
当前,全球掀起了人工智能的研究浪潮,中国政府正加快人工智能的布局。继7月份国务院印发《新一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之后,为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组织实施“互联网+”、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和数字经济试点重大工程。
据了解,经过多年持续积系,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国际科技论文发表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已居世界第二,部分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实现重要突破。语音识别、视觉识别技术世界领先。目前,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已先后涉足人工智能,在相关领域正奋力追赶世界领先水平。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在《南方都市报》和“乌镇智库”联合发布的2017年中国高校AI TOP60排行榜中名列前三位。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中国人工智能加速前进语音识别等技术世界领先》)
材料三:

材料四:
人工智能称得上是当前科技界和互联网行业最为热门的话题。无论将其称作“下一个风口”“最强有力的创新加速器”“驱动未来的动力”,还是关于它会不会比人更聪明甚至取代人的各种争论,都在说明,人工智能又一次迎来了黄金发展期。与以往几十年不同的是,这次人工智能的高潮,是伴随着生活和工作的应用而来,它是科技进步的水到渠成,也嵌入了十分广泛的生活场景。因此也有科学家认为,“我们或许是和人工智能真正共同生活的第一代人”
对大众来说,人了智能充满着科幻色彩;对科学家来说,人工智能可能是最受内心驱动、最具理想色采的-门科学。从1956年的美国达特苏斯会议算起,明确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并开始科学上的研究,到现在已有61年的历史。一直到上世纪90 年代,人工智能仍然走不出实验室。人工智能遭遇的技术瓶颈,一方面有着时代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它的期待太高,一一直梦想着的是创造出类似科幻电影《人工智能》中那个小机器人的形象一会找等自我,探索人性,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也是一些人对人工智能既向往又恐惧的原因之一。
在脑科学尚来取得重大进展时,受益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新一代技术创新,人工智能从更加实用的层面进入了发展快车道。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赖以突破的三大要素,它们选就了语音、人脸识别准确率的惊人提升,人机对话像人与人一样更加自然,乃至可以像“阿尔法狗”一样去找寻规律、自我决策。
故事才刚刚开始,从基础研究、技术发展,到未雨纲缪建立人工智能相关的伦理规范,人工智能的未来面临着无数挑战和变化。2017 年全球移动互联网(GMIC) 大会的领袖峰会上,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做了演讲并回答了一些关于人工智能的问题,霍金一再表示了其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担忧。霍金称,我目前见证的最深刻的社会变化是人工智能的崛起。霍全认为,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成为最槽糕的事情。所以,霍金呼吁人类研究人工智能一定要规避风险,并警告具有人类意志的人工智能可能会毁灭人类。
(摘编自《人工智能,新起点上再发力》)
【小题1】依据全文,下列对材料三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诞生到现在已有61年的历史,经历过至少两个“冬天”,其主要原因一是技术上无法实现突破,二是商业机构的冷落。
B.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的前两次商河都基于处理程序开发上的成功,而娶突破技术瓶颈,就需要多个领域科技进步的支持。
C.人工智能在其发展历程中虽然历经多次波折,但是随着当前技术的不断突破,其前景分美好,值得期待。
D.机器学习、图像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走出实验室,运用到普通入的生活中,科幻电影《人工智能》中小机器人的形象已成为现实。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因务院印发《新*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发改委实施人工智能创新工程,表明我国即将成为世界人工智能的创新中心。
B.多国在中小学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全球掀起了人J 智能研究浪潮,我们将是和人工智能真正共同生活的第一代人。
C.大众眼中的人工智能是会找寻白我,探家人性的机器人形象,因此充满着科幻色彩,而这在科学家眼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D.中国在人工智能部分领域核心技术实现突破,部分技术世界领先,足以证明中国在该领域已经具有比肩科技发达国家的研究能力。
E. 人J 智能技术能运用到普通人的实际生活中,发展更迅速,得益f 万.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
【小题3】“祖金认为,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成为最糟糕的事情。”请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你对这句话含意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