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6分)
庄子的草帽
陈所巨
庄子在濠上观鱼,正是初夏,阳光强烈,他戴着一顶宽边的草帽。他那顶草帽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不是两淮平原上农人们惯常戴的那种金黄色的麦秸草帽,而是青色的,由蒲草编成的,显得格外的招眼和时髦。他的朋友惠子也戴着草帽,是很平常的那种。他们俩相互看了一眼,都笑了笑,相互也都明白对方笑的含义:庄子想说他的朋友像个稻草人,惠子觉得庄子像只刚从草丛中钻出来的绿冠草鸡。接着他们就看那濠中的鱼,看得很投入,庄子情不自禁地说:哎呀,鱼真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呢?庄子看了惠子一眼,说道: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呢?
庄子和他的朋友都是极为散淡的人,他们压根儿没想到,就是那几句简单的对话,竟然在几千年后,还被人们背诵,作为构筑他们思想框架的主要材料。要是他们知道了,肯定会大笑不止。就庄子这个人而言,应该留下来的倒不是只言片语的对话和杂感,而是那顶青青的蒲草编的草帽。因为他真正的思想在那上面,在每一根蒲草的纤维上面。
庄子喜欢躺在草地上睡觉,尤其是在容易惹人困倦的夏天。他放松自己,仰面向天地躺着,将草帽罩在脸上,舒坦而惬意。他听得见泥土的声音,草的声音,炊烟的声音,狗和女人的声音,以及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发出的微弱的声音。他闻得见天的气味,云的气味,泥土和草丛中看不见的虫子的气味和南风从淮河带来的水的气味。这些声音和气味缓缓地带着他进入梦乡。他的梦很茂盛,像那些茂盛的野草。庄周梦蝶就是这时候的产物,野草一样的产物。一个象征的童话,一片错乱的思想的树林,一只真正的比车轮还大的蝴蝶,让人们吃惊,也把庄子弄糊涂了。但他这个人的特点就是沉得住气,糊涂就糊涂吧,糊涂总比不糊涂好。正是那个糊涂的梦让他名声大震,成为贯穿历史的思想界的明星。而历史和人们并不知道,那个梦正是随着他的鼾声,留在那顶蒲草帽上的。睡醒之后,庄子什么都不记得,回到家里,才发现有个梦粘在草帽上,他便将那梦收拾,刻写在竹简上。
这当然是几千年前的事,现在庄子还在那地方,就是他曾经观鱼、做梦的后来叫蒙城的地方。庄子祠与其说是他的香火祭祠,不如说是他精神和思想的庄园。鱼和蝴蝶好像还在各自的状态之中,但此鱼非彼鱼,此蝶亦非彼蝶,都是些后来的变种!庄子还是那样,悠闲散淡,梦幻而多思。他当然是以雕塑的方式出现的,一张稍稍苍白而修长的脸,手臂和腿较长,服装似乎有点儿不伦不类。但他确实是庄子,是那个用绿色的蒲草帽遮着脸,躺在草地上睡觉和做梦的人。他的悠闲散淡的人生方式,甚至让女人也不敢走得太近。
庄子端坐着,膝盖齐齐地并拢,双手搁在上面,旁边好像还有一柄葵扇。我发现少了件东西,是草帽。草帽是乡野里的东西,民间的东西,也就是说是庄子那时候作为散淡文人的东西。后来他成为圣哲,人们便顺理成章地认为应该与那顶粗糙的蒲草帽无缘了。人们往往爱犯这类错误,往往以想当然代替本质。其实,就在淮河两岸,以及更多的地方,那种蒲草帽已经很多了,庄子因此有些高兴,因为蒲草帽罩着的那些头脑里,多多少少都有些活着的鱼和蝴蝶。时间改变了许多东西,而草帽的功能没有改变,有些人戴在头上遮太阳,有些人拿在手里扇风,有些人垫在屁股下面坐在土坎上……
蒲草帽依然是青色的,像大平原上青青碧碧的草,也像一只只孵化原始思想的青色鸟窝。
(选自《华人优秀散文精选》,有删改)
【小题1】钱钟书先生说:“史家追述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时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本文开篇以目击现场的方式再现了濠上观鱼的情景,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2分) 
【小题2】本文多次提到庄子悠闲散淡的人生方式,阅读全文,说说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3分) 
【小题3】结合原文内容,理解主旨,揣摩句意。(5分) 
(1)“蒲草帽”在本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2分) 
(2)“蒲草帽依然是青色的,像大平原上青青碧碧的草,也像一只只孵化原始思想的青色鸟窝。”本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3分) 
【小题4】时下,很多人在忙碌之余投身自然,亲近自然,放松心情。你认为他们与庄子的悠闲散淡是否相同?结合作者对庄子的理解,作简要分析。(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6: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文学理论创新是中国当下文艺学建设中一个越来越引人注目的话题。在有关这一话题的讨论中,不少学者都谈到了中西汇通的问题。而我们进行创新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在哪里?我们的创新应该立足于中国还是立足于西方?是立足于中国的当下现实还是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我们进行文学理论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中存在的中国或人类的问题还是为了确立中国文化身份?
②对于这些问题,不同的学者或许会有不同的回答。中国文学理论的创新应该立足于中国当下的现实,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解决现实中的中国乃至人类的问题。身份的确立是学术创新的连带后果,但它并非中国文艺理论创新的最终目的。如果中国文学理论家能原创性地提出问题,能原创性地思考或解决问题,中国文学理论家的身份会自然确立,用不着我们对它过分焦虑。因此要想进行文学理论创新,我们首先应该多一点问题意识。其实不只是文学理论创新如此,任何学术创新的不竭之源都在于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现实中有了新问题,就需要有人来解决,如果谁的研究最先或比较早地关注甚至解决了新问题,谁的学术研究不可避免地具有了原创性。因此能不能进行学术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能否及时发现甚至预见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③但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现实”包含几个层次:一是生活世界的现实;二是文学活动的现实;三是文学理论自身的现实。前一者属于通常所说的“事物”的层次,后两者则属于“话语”的层次。但无论是属于“事物”的层次还是属于“话语”的层次,都是文学理论研究据以展开的基础和前提,也都是文学理论研究需要关注的“现实”。在这三个层次的“现实”中,生活世界是最基础的现实。如果一位文学理论研究者能率先关注这一层面的现实问题,并力图做出解答,做出的学问不仅可能使他成为一位具有开创性的文学理论家,而且还可能使他成为一位原创性的哲学家、思想家。但我们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研究“话语”层面的现实,而不是生活世界层面上的现实。
④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形,不是因为生活现实中不存在问题,而是因为生活现实中的问题过于芜杂,过于沉重。面对现实世界中的这些问题,文学理论研究者至少应该思考我们的研究能否为促进它的解决或改善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帮助。如果中国文学理论研究者具有这样的现实关怀,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有许多理论和批评问题或许应该由中国学者而不是西方学者率先提出。
⑤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现实的变革导致文学实践活动的变化。这些变化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向我们已有的文学理论发出了挑战。如果中国文学理论家对这种挑战作出积极的回应,他就不得不变革、创新现有的文学理论。从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现实来看,中国文学理论家的确也在随着这些变化不断地调整、变革原有文论,取得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重要成果。但总的来看,我们的创新和问题的召唤还很不相称。
(节选自赵奎英《文艺理论创新的立足点》)
【小题1】下列关丁“中国文艺理论创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文艺理论创新是当下文艺学的关注热点,而中西汇通则是部分学者的共识,但对立足点的探讨则关注不够。
B.中同文艺理论创新的首要州题并不是身份的确立,它只是学术创新的连带后果,身份确立问题无需我们过分焦虑。
C.中国文艺理论创新和文艺理论家的问题意识及对现实关注等方面关系紧密,大多数人在研究现实层面上存在锗误。
D.中国文艺理论创新要求文艺理论研究者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变革创新现有的文艺理论,并取得创新性成果。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段从当下文艺学建设的大背景写起,连用五个问句追问中国文艺创新的立足点问题,内容上涵盖了下文的重点论述。
B.②紧承上段内容,对创新立足点深入展开分析,进而指出学术创新的不竭之源与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的关系十分紧密。
C.③段着重对“现实”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并指出当下的不足之处,④段与前一段形成因果关系,进一步进行分析阐释。
D.⑤段首先总述新时期文艺实践活动的变化,在前文对“立足点”阐释的基础上,全面肯定中国文艺理论创新取得的成绩。
【小题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文艺理论创新的立足点应该是中国当下的现实,其直接原因是解决现实中的中国乃至人类的问题。
B.拥有问题意识就能进行文艺理论创新,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问题意识也涉及、影响学术创新的问题。
C.生活世界的现实是最基础的现实,属于通常所说的“事物”的层次,它是“话语”层次的基础和前提。
D.中国文艺理论创新受主客砚条什的影响,我国学者应该在这方面有积极的表现,以适应新的形势变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圣诞节来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年轻人,已经在按照自我特色、精神需要、时代特点、民族思维模式等等,对它进行了“无意的改造”,它与西方侧重家庭团聚和宗教氛围的主旨已相去甚远,成了中国式的狂欢节。在文化大同已成为全球发展趋势的当下,中国不可能再是“原汁原味”的,它必然会容纳很多世界包括西方的文化元素,这也许正是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所在,而打造本土特色的“汉化版洋节日”,也更能让中华文化在世界存在中独树一帜,傲然挺立。
时下中国,忙碌成为身不由己的发展节奏,不少人内心疲惫、焦虑,压抑,借助节日可以减轻压力,舒缓
情绪、放松身心。而传统节日是家族式和内联试的,多太严肃、封闭。作为舶来品的圣诞节,则是互动式和狂欢式的。圣诞树上灯光闪烁、教堂里共唱颂歌……这些恰恰满足了中国年轻人的“浪漫和轻松饥渴”,洋节日就成了他们的“文化改造对象”,让洋节日和自我精神发展需要完成了亲密对接。
(编自《“汉化版圣诞节”也是文化盛宴》)
材料二
父亲节、母亲节、圣诞节、情人节,等等,已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越来越多的70后、60后、50后也参与其中。
向大妈是位50后,近几年她也过起了“洋节”。说起过节的初衷,她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我们家庭比较传统,从小到大几乎没互相说过“我爱你’“我想你”这些内麻的话,直接的感情交流比较少,西方节日强调开放式的情感表达,正好给我们这样的传统中国家庭帝来了一个情感出口。”
如今,中国人物质生活已十分富足,每个家庭都更加关注感情的倾诉和回应,更加关注彼此交流所带来的幸福感,而西方的一些节日正好迎合了这种心理需求,“我们是很传统的中国家庭,我们爱自己的文化,过这祥的节日并不是洋媚外,我们只是想在欢快美好的气段中表达欢快美好的追求罢了,”向大妈说。
(摘编自《含蓄的中国人酱要一个开放的情感平台》)
材料三
我们强调要“维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但这并不等于禁止过洋节,两者并非不可并存。其实一味的推崇和一味的抵制都是无意识的体现,而这种无意识的思维方式才是不恰当的。
年轻人热衷于过平安夜,却并不一定了解西方宗教,更不了解圣诞节的西方文化内涵。他们过圣诞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追捧时尚,结果不明就里地成了推动洋节盛行的生力军。从这个意义上看,与其说他们是在消费“圣诞节”,不如说是消费一种意义,一种符号。而很多厂家和商家为了谋取商机和赚取利润,利用和鼓噪了“圣诞节”,形成了“节日经济”,它虽然一定程度上成为促进发展的“本土性助推力”,但也在无意和无形中诱导了国人。
(摘编自《该抵制的是圣诞节中的那些无意识》)
材料四
古人根据四季物候的变换,确立了二十四节气,又把两节气相交接之日定为“节日”。有民俗专家指出,这些植根于农业社会的节日,无一例外地都贯穿了热爱生命、追求健康、尊老爱幼、团结和睦、平安吉祥、爱国崇德等精神追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传统的过节形式已经淡出了很多人的生活。更让人惋惜的是,很多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也在被渐渐遗忘。
那么,怎样才能让传统节日好玩起来、更受欢迎?近期有一项调查显示,55.1%的受访者认为应重拾传统节日文化内涵,37.7%建议增强节日的娱乐氛围,20.0%认为社区应该多组织传统节日活动,15.5%提出要注重节日活动对青少年的熏陶与感染。
李河说:“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传统,这是好事。但是,复兴传统,并不能照搬传统,有一些东西,是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适应的是个时代和环境,当时移世易,当初的条件、环境都改变了以后,它要继续传承,透入到人们的生活,就需要创造性的转化,这种转化其实也是潜移默化的,并不是靠某些特定的方法,甚至是行政命令这样的方式就能够完成的。”
(摘编自《中国传统节日怎样更受欢迎》)
【小题1】下面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到,洋节的流行是外来文化与土文化相融合的文化多样性现象,这一重合的过程往往会受到自我特色、时代特点的多种因素的影响。
B.材料二表明,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有表达情感与收获情感的精神需求,而西方的一些节日则恰恰充当了这种情感传递的平台。
C.材料三中,认为维护传统文化与过洋节日,两者并不冲突。作者并不认同在不了解西方节日内涵的情况下,盲目追捧时尚的行为。
D.材料四中传统文化遭遇的现状让人忧心,但作者同时用具体的数据来表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传统、保护传统,前景可喜。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当西方节日离开他的文化土壤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它原有的文化内涵就已经消失,我们过的其实是脱离了家庭色彩和宗教氛围的“汉化版洋节日”。
B.材料二中向大妈对于中西方节日态度的一番表述,恰恰证明了传统文化正在被国人一点点淡忘、逐渐走向式微的尴尬境遇。
C.中国的传统节日寄寓了团结和睦、平安吉祥等美好的追求,他的习俗是在特定的背景下产生的,若想在今天重新焕发生机,传统节日就有与时俱进的必要。
D.如何复兴中华文化传统,李河认为:应该体现时代特点,顺势而变,空喊口号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要明方法、定政策,将行动落到实处。
E. 西方的一些节日,突出了互动,开放好玩儿有趣的特效,而这正好也能给传统节日,一个取长补短的借鉴,我们要适应新的条件和环境,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小题3】我们不该一味抵制西方节日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节民俗艺术

感人的艺术氛围和铭心的审美经验,强化着国人对春节这一“文化空间”的审美期待。这种普遍而持久的社会心理,使“春节”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构成。在春节这个“全民欢动员”的狂欢时节,民俗艺术的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春节习俗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而各具地域特色的节俗艺术也在生活中发挥着比审美欣赏更为广泛的社会作用。比如南方许多地区都有耍“板凳龙”的习俗,其每一节“龙身”由每家每户来制作,当龙灯耍到家门前时,这家人便将自己制作的一节“龙身”接上,龙灯如此越接越长,越耍越威风。这种全民参与的“行为艺术”既调动了人们过春节的积极性,也增进了村社邻里间的和睦与团结。

民间艺术特别能反映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其创作构思充满想象,极富浪漫色彩。比如人们会以谐音方式把“鲇鱼”与富裕之意联系在一起,以之寄托“年年有余”的美好理想。民间艺术的造型无意模仿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而强调物象所承载的人文观念,以至其表现形式自由而奔放,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将中国“写意”艺术精神作了极致的发挥。民间艺术的整体格调清新质朴、刚健明朗,凸显着乐观主义的精神品格和美学气质,不像现在一些极端个人主义的艺术创作,极力表现焦虑、寂郁或惆怅等消极情绪。

有人说现在“年味淡了”。的确是这样。以前过年,人们会自己写春联、剪剪纸、扎灯彩、塑面花,自发而热情地参与节俗艺术创作。如今,这种审美兴趣和相关的习俗观念已越来越淡化,年节的文化空间已为批量化生产的“民艺商品”所充斥。现在的春节不如以前热闹了,真正的民间创作也随节俗的淡化而日益缺乏,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已越来越不屑于民间艺术。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个中原因当然很复杂。现在的生活节奏加快了,社会格局、经济格局、家庭格局以及价值观、审美观也和以往大有不同,许多有特色的节俗活动和相关的艺术形式要在城市里展开确有一定的难度。可谁又能阻止生活的流变,让年节艺术一成不变地恪守老套路呢?

其实,随生活潮流而与时俱进地加以调整和改变,本来就是民间艺术的精神和发展状态。面对春节联欢晚会、电话拜年、手机短信和电子贺卡一类的“新年俗”或“新年节艺术”,我们与其在怀旧中抱怨现实,不如在“俗而礼,礼而俗”的互动中建设与时俱进、魅力依旧的当代年节艺术,以至让大家真的想过年、过好年。

因为交通受阻,时下有人提出“今年过年不回家”的倡导。这当然是想为政府排忧解难,也是为了避免同时出行所造成的种种麻烦。不过,面对民族文化历史所造就的普遍社会心理,面对民族文化记忆所产生的巨大精神感召,这种倡导显然是无力的,也不契合国情。

其实,文化保护问题和民生问题是紧密关联的。今天,要想有力地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充分地发挥春节及其民俗艺术的积极作用,就需要切实地解决作为文化传承主体的广大民众的生计问题。安民于本土,就可使得乡村的老百姓都能够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产和发展,传统民俗文化就有可能得到更好的延续,其积极的社会功能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春节才会越过越火,春节的民俗艺术才会越来越繁荣。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现在年味淡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春节不如以前热闹,真正的民间创作随节俗的淡化日益缺乏,尤其是年轻一代越来越不屑于民间艺术。
B.当前,审美兴趣和相关的习俗关联越来越淡化,年节的文化空间都已经被批量化生产的“民艺商品”所充斥。
C.每当过年时,人们都会自己写春联、剪剪纸、扎灯彩以及塑面花等,自发而热情地参与节俗艺术的创作活动。
D.春节联欢晚会、电话拜年、手机短信和电子贺卡一类的“新年俗”或“新年节艺术”活动缺乏真正的民间创作。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以前“春节”感人的艺术氛围和铭心的审美经验让一些国人对春节这一“文化空间”有了更多的审美期待。
B.个人主义的艺术创作与民间艺术相比,前者不如后者,因为前者想要表达的情绪是不健康的,而后者则凸显乐观主义精神品格和美学气质。
C.有人提出“今年过年不回家”,是因为交通受阻;但这种倡导其实是无力的,因为“春节”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几乎人人都想回家过年。
D.作者认为,文化保护问题和民生问题是紧密关联的,老百姓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产和发展,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就有可能让传统民俗文化得到更好的延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现在的春节不如以前热闹,但“春节回家过年”在民族文化记忆中仍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这也是民族文化历史中所造就的普遍社会心理。
B.在国人的审美意识中,民间艺术无疑是极具有表现力的,它不刻意模仿客观事物特征,而强调物象所承载的人文观念,具有强烈主观色彩。
C.人们普遍对“春节”有着期待的心理,这也体现在它既可以促进民间艺术的发展,又可以具有审美欣赏的作用,还有广泛的社会作用。
D.若要充分发挥春节及其民俗艺术的积极作用,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那就要解决作为广大民众的生计问题,但政府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同类题4

西方现代艺术流派
马蒂斯有一句名言:“精确描绘不等于真实。”“精确描绘”指的是现实的真实,而马蒂斯所刻意追求的是艺术的真实。后期印象派与早期印象派分道扬镳而被列入现代派绘画,正是因为这一点。
马奈、德加等在美术上崭露头角时,其画面上的灿烂的光、强烈的色彩对比、模糊的物体造型、粗犷的笔触也曾使公众为之震骇与激怒。公众把他们看成是一群不懂艺术的疯子。但时隔不久,人们就学会了用印象派画家的眼睛去看那跳动的阳光和色彩灿烂的世界,并承认只有他们才是地道的写实主义者。
后期印象派的作品,看上去就不那么“写实”了。有些人常把塞尚、凡高说成是“印象派的反对者”,这多半是从画家自己发表的一些批评前期印象派的言论、从他们那不尽相同的画法得出的结论。其实,“反对者”一说未免失之片面。不管这些画家自己怎么说或怎么画,他们皆是由印象派这条胡同走进去,然后又从里面走出来的。印象派无论有多少缺点和局限,其功绩是巨大的。我们只能说塞尚等人发展并超越了印象派,不再受这一新传统的束缚了。但他们的色彩、最初的观察方法和构图方法,甚至其用笔的神韵,皆从印象派而来。塞尚说:“我也曾是印象派,毕沙罗对我有过极大的影响。”
后期印象派与早期印象派之不同在于:他们已从像莫奈那样热衷于忠实地追随外在景象的瞬息万变、再现现实的角度,转向热衷于借用外在的形象,涂抹上他们内心的色彩。如果外在景象在什么地方不合乎其内心的要求,那就毫不犹豫地改变它!红的可以画成蓝的,短的可以画成长的——这是一种什么法则?不是摹仿的法则,而是表现的法则——表现画家面对对象时的主观感受,不是画所见的,而是画所想的!但这“所想”并非完全是内心的臆想,并非完全没有外在凭据。这种内心感受的本质是什么?它不是一种转瞬即逝、可以轻易抹去的外界在心灵上掠过的印象,如早期印象派所描绘的那样;它是外界对心灵的一种深刻刺激。画家在久经沧桑饱有阅历之后,突然在一件具体对象上,发现了他长久以来所深深感受、体察过的东西,现在它们又突然凭藉这具体对象给他以刺激,使他回忆、联想到许许多多,而他则将这许许多多予以综合,并通过眼前对象的集中具体的外在形态重现出来。因此,与其说他描绘的是这一外在对象,不如说他描绘的是他过去的体验、未来的幻想——对人生的全部理解的一种综合形象。因此,这形象被描绘出的状貌,既有其本来固有的形态,又适应了画家内在表现的需要。造型的高度精简洗炼是其最大特点,因为在记忆中细节的真实是不存在的。此外,形体的扭曲变形、色彩的变幻夸张,都是为了表现的需要。马蒂斯在1908年发表的文章《画家笔记》中,曾明确提出“我的宗旨是表现”,“色彩的主要目的是可能服务于表现”等观点。他强调色彩在绘画中的作用,摒弃传统色彩的光影和明暗,用单纯的色彩构成平面而和谐的画面。他认为绘画就是应该通过色彩来表现艺术家的感情,排除传统艺术的模仿再现,强调色彩的表现性。
在使艺术从“再现”向“表现”的转变方面,塞尚无疑是个始作俑者,他晚年曾说:“要用圆柱体、圆球体、圆锥体来处理自然界,使一切,即使是一件东西或一个景的每一面,都处在透视关系之中。”这句话被立体派视为箴言,认为是对现实世界的绘画性的最深刻、最本质的表述。正是出于这样一种认识——对于整个世界过于绝对、过于抽象的认识,导致了现代派作品的渐趋抽象。
【小题1】下列有关后期印象派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的两项是( )( )
A.追求艺术的真实而不是现实的真实。
B.不满足于刻板片面的对外在对象的摹仿,强调作品要抒发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
C.不是描绘所见,而是描绘所想,但并不是臆想,而是有外在依据的。
D.随心所欲地重组外界事物,随意改变其色彩、形体和比例。
E.因为记忆中不存在细节的真实,所以作品形体扭曲变形,色彩变幻夸张,造型高度精简。
【小题2】下列都属于后期印象派画家的一项是( )
A.莫奈、德加、毕沙罗B.塞尚、马奈、凡高
C.毕沙罗、莫奈、马蒂斯D.马蒂斯、塞尚、凡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