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讲 坛
杨文学
百家讲坛马教授的造访如同平静的水潭被搅了一竿子,齐教授的心就无法平静了。
在齐教授面前,马教授永远是以弟子的姿态出现的,原因很简单,马教授的毕业论文就是齐教授修改的。齐教授看上了他的聪敏,才以导师的身份帮助他留校的。后马教授借助百家讲坛一跃成了这座城市的大腕,一向连个饭局都没有的马教授如今的出场费都到了五位数了,昔日的自行车也换成了奥迪。 一向躲在书房里研究古典文学的齐教授不知道他的学生居然成了大腕。
一日,登门的马教授说,老师,咱们一肚子的学问仅著书立说、教授子弟是无法转化成财富的,尤其是供我们自己支配的财富。我们也是人,也要给子女买房买车,也要生活得有头有脸。老师,听学生一劝,应了电视台吧,就凭您的学识和资历,百讲下,您就名盖全城了,到那时还清房贷小菜一碟儿。
齐教授之所以应承下,一是受不了全家人的“规劝”,二是忍受不了一月四千元的房贷,三是内心深处萌生了出名的欲望。根据双方谈判,电视台一讲预付三千元,如果收视率达到XX百分点,就按五千一讲,如果达到XX百分点,可按一万元支付。初定讲三月,全家人一看合同,兴奋得如同充了电的灯泡,唰地一下,眼睛全亮了—— 一百万啊。作为条件,齐教授必须先写出十讲的讲稿,以备电视台审阅。
齐教授躲进书房,专心写他的讲稿了。全家团结一心,小心地侍候着他,一向被妻子吆喊去的齐教授一下子成了“家宝”。妻子亲自去超市选择食品亲手制作,侍候得齐教授老是觉得对不住她,于是只有加班加点了。就这样,半月后,齐教授将写好的文本发给电视台。
几天后,电视台专车接走了齐教授。齐妻知道大事告成,喊上马妻去商场给即将上电视的齐教授选服饰。在这一点上马妻是有经验的。
当齐妻带着精心选购的两套高档服装回到教授花园时,电视台的小车也到了。齐教授下车后已经站不稳了,他摇摇晃晃,醉眼迷离。马教授看到齐妻,长舒一口气,说:齐老师高兴,喝高了。齐教授语无伦次地说,谁高兴?谁高兴了?啊?马教授和齐妻陪着笑脸,哄着齐教授上楼。
齐妻煮好酸梅汤时,齐教授已经躺在宽大的沙发上鼾声如雷。
齐教授一觉醒,已是第二天下午,也就是说他这一醉就是二十四小时。醒的齐教授变得少言寡语。他一头扎进书房,任凭齐妻如何询问,他总是闭口不谈。
这个城市的晚报却不断地报道,卫视要开播著名的学者、史学专家《大明宫秘史》的讲坛。齐妻想,齐教授是在专心写讲稿了,因此侍候得更加细致周到了。
齐妻似乎看到一身名牌的男人站在讲坛上,口若悬河,她则跟儿子媳妇坐在电视前得意地数着票子。
两月后的一个周末,经过一番舆论的宣传轰炸,卫视郑重开播《大明宫秘史》,马教授一身名牌站在讲坛上,他面带微笑,口若悬河……
齐妻的头一下子膨胀了数倍。齐妻站起喘了几口,几步就过了地毯,只见她一脚踹开门,将精心选购的服饰砸给伏案写《大明宫历史面目还原》论文的齐教授。
齐教授被砸回现实。
齐妻一脸怒气地质问:为什么,这是为什么?这究竟是为什么
齐教授慢慢地抬起头,摘下眼镜,用手轻揉着被压扁的鼻梁说,因为我是教书的,不是说书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从马教授的行为之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丧失了学者良知,一心追逐金钱利益的,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堕落了的知识分子。这一形象具有鲜明的典型性。
B.小说将两位教授对比着写,既增加了故事情节的丰富性,又深化了主题,留给读者鲜明的印象,引导读者更加深入的思考。
C.齐教授喝得酩酊大醉,一方面是由于他极少涉足社交场合,一方面是因为他内心的矛盾痛苦,当然还可能有马教授诡言劝说的因素。
D.齐教授放弃了登上讲坛的机会,是由于他没有头脑,更主要的是他自知没有电视讲学的经验,担心砸了锅,丢了身份。
E.在故事的最后齐教授说道,我是教书的,不是说书的。从中可见他对教书和说书的本质区别有深刻的理解。
【小题2】 请结合全文概括齐教授这一人物形象,并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文中划线句是对齐妻的语言描写,这句话中有哪几层含义,齐妻态度如何?(6分)
【小题4】 对于学术商业化,人们持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学者负有保持学术纯净的责任;也有人认为学者以专业能力获取报酬无可厚非;还有人认为政府应以高薪养护学者的清正。你同意哪种观点,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8: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25分)
自成比例
刘心武
小区里有一位女士,身高不足1米55,大学毕业后求职,先后碰了几次壁,人家也不明说,但她很快悟出,是嫌她个子矮。于是,再一次到公司应聘,面试时没等人家提问,她先主动说:“我知道你们会嫌我个子矮,而且你们也不是没有你们的道理——既然别的个子高的应聘者跟我别的条件差不多,那何必非录用我呢?但是,”说到这里她站起来,还转了转身,接着说,“你们看出来了吗?我是自成比例的,而我的自成比例,还不仅仅体现在保持身材上。”面试她的副总经理被她的自信打动,也没再提什么问题,就定下了她。
试用期里,几件事过手,公司几层领导都发现,此女为人处事确实自成比例——既可看脑袋做帽子、守着多大碗吃多大饭,却又能润物细无声地使芳草越铺越远——于是,转正留用,一年过去,擢升为部门负责人,矮个子领导了一片高挑俊男倩女。
在小区,此女购得的那套单元,是顶层朝向最差的一套;她开的车,是那种外行看了以为高档的中档货;她到小区花园里健身,静止时会觉得她未免“来自小人国”,一动起来,却令人忘却她的体量,大有黄莺展翅之美。小区里像她那样的白领不少,一来二去,在花园里从相对微笑到有了攀谈交往,其中一位高挑身材的女郎跟她最相契,高女郎当然也跟别的业主攀谈,于是高女郎给她取的绰号渐渐不胫而走——兹彼丽女士,其实就是“自成比例”女士的紧缩音。高女郎有一次对遛狗的大妈说:“哎呀,原来我嘲笑兹彼丽,说她不会买房也不会买车,现在我才体会到,她是自成比例啊!我呢,每天早上一睁眼,本来亮晃晃的太阳照进来,该开心不是?却马上想到,我今天又欠银行二百五啊!如果公司倒闭,如果我被炒了鱿鱼,可怎么得了呀!”原来,高女郎虚荣心重,非一步到位买大房还得朝向最好的,买车也绝不愿“让内行看了齿冷”,于是贷款额度都不小,成为很大负担,为保证还贷,常常在装修堂皇的大房子里泡方便面、在高档靓车里吃煎饼,而兹彼丽女士呢,房贷、车贷还账,跟现收入比,根本不成其为“潜在危机”。高女郎也曾应邀去过兹彼丽的那个单元,高女郎自己买下的窗户只朝南和东的“黄金角”单元,虽说方位极好,但每天早出晚归,其实享受“黄金角”优越性的时间并不多。她进入兹彼丽那窗户多数朝西的单元,问:“你怎么忍受得了夏天的西晒啊?”兹彼丽说:“其实夏天也多是很晚才到家……不是说东房冬寒夏热吗?你看我的灯光设计——”于是拉上窗帘演示:她那单元的贴壁灯,夏天能给满墙铺上冷色,冬天则是暖色,“加上有空调、有暖气,那么从实质上和心理上,我四季都很舒服的呀!最重要的是,我的选择自成比例,我在这小区居住,享受到高档的环境和物业服务,却又只付出对我而言是没有多大后顾之忧的还贷数额。”高女郎大佩服,她们成为闺中密友,私房话里,自然会涉及如何寻找“那一半”的议题。
高女郎也曾有几位相貌伟岸的男友,但最后都不了了之,如今基本上仍是一人独居,从她嘴角不自觉地有些个微微下弯看来,她的幸福指数,可能偏低。但兹彼丽女士却结婚了!她的夫君跟她一起出发去蜜月旅行,两个人的背影,令小区里一些人发出疑惑之声:“这难道也是自成比例吗?”那伉俪的背影,确实男的显得太高女的实在太低啊!及至转过身来,人们更是惊讶,兹彼丽面容娇俏,而她先生呢,不能说丑陋,却实在属于难看的一类!蜜月旅行回来,有一天高女郎单独与兹彼丽相处,问:“请解释——?”兹彼丽笑:“请看我们拍的照片。”从电脑上看那些数码相机拍的旅游照片,居然多是些风景照或花草鸟石的特写照,人像很少,互拍的人像,新娘多是侧影,新郎全是背影,唯一一张请别人拍的双人照,却是黄昏中的剪影。高女郎看完不语。兹彼丽约高女郎留下,待先生回家后一起晚餐。晚餐菜肴全由先生烹制,色香味俱全,席间夫妻二人与高女郎交谈,唱和幽默分寸恰到好处。
高女郎回到自己住处,一边听音乐一边沉思:把人生剪裁得自成比例,也许还真的意味着幸福呢!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以喜剧的形式,描写了绰号为兹彼丽女士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引人入胜。
B.小说善于运用人物的对话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高女郎能和兹彼丽女士成为闺中密友,就是通过两人的对话而结成的。
C.兹彼丽女士结婚了,她和她的夫君蜜月旅行拍的结婚照都是风景照或花草鸟石的特写照,因为他们夫妻真的不成比例。
D.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的最突出的特色,主要通过高女郎和兹彼丽女士诸多方面的对比,来反映文章的主题。
E.文章告诉读者,人就要像兹彼丽女士这样,不追求物质享受,买房买车都买便宜的,才能获得幸福。
【小题2】兹彼丽女士说:“我的自成比例,还不仅仅体现在保持身材上。”结合全文,兹彼丽女士的自成比例,还体现在那些方面?(6分)
【小题3】文章的结尾用了高女郎的沉思收束全文,请问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6分)
【小题4】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兹彼丽女士,也有人说是高女郎,你赞同哪种说法?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则报道,按要求完成题目。
“经济普查,从标哥查起。”12月24日夜,南京,在临时搭建的数米高的露天红帐内,陈光标站在一沓沓百元人民币堆出的“钱桌”旁,指着身后、左、右的三面“钱墙”说:“我就是要用这种夸张方式,让更多人关注、并积极参与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
红帐、红色百元大钞、黄色聚光灯,加上陈光标的浓眉、红色领带,一眼望去,就是典型的陈光标风格,依旧浓墨重彩,依旧“景”不惊人死不休。
他说,这就是陈光标的“演播室”,16吨的百元人民币用一辆东风大卡车运来后,20个人“搭建”了5个小时才完工。
2014年1月1日,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将全面启动。“摸清家底惠百业,经济普查靠大家;经济普查知根知底,科学发展有理有据”,陈光标说,这样的陈氏号召宣传方法,更容易引起老百姓关注,也节省了宣传经济普查的报纸版面,节约纸张也算是环保。
但无论陈光标自称的初衷如何,“标哥”式的手法拿出来,随之而至的质疑声也会不绝于耳,比如,作秀、夸张和炫富。从2010到2013年,每年陈光标都会摆出“钱墙”来撑“慈善捐款”的场面,之前是“钱堆”、“钱墙”,现在是用钱搭建出的演播室。听到作秀和夸张两个词,他先是哈哈大笑,然后就欣然承认:自己做得“过”一点,才能唤起更多人对公益慈善的注意。而提起炫富一说,陈光标看了看手里的一沓钱表示:“希望更多人跟我一起炫富,因为我的钱来得阳光。希望标哥晒钱的作用,能引领更多企业家一起晒钱,在五年一次经济普查时拿出来晒一晒,看看有没有生虫、发霉的。”
【小题1】请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含标点)。(2分)
【小题2】根据文意,概括陈氏宣传法的特点及其好处。(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那晚,我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声去了,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的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时,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周瑜也注意到了我,因为在这旷野上,睁着眼睛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
我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这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着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声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了鼓槌和号角,他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他说。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他说。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光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我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色的月光。战马依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第二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梦境的清澈、素雅、荒凉、安静、开阔的特点,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刻画作了铺垫。
B.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C.在梦境中“我”与最想见的男性周瑜相遇,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冲动,由初见周瑜时的“发抖”到交流后分离时的“打着哆嗦”,到想抓住他的手而不能,因时光阻隔,难以再见,最终以流下了泪水作结。
D.因为周瑜英俊潇洒,拥有一股“逼人的英气”,所以尽管他“英雄气短”,仍然是 “我”最希望与之相遇的人。
E.这是一篇从女性的角度看待英雄的微型小说,小说除主题新颖之外,更让人感到印象深刻的是暗示的表达技巧。
【小题2】与“我”进行交谈的前后,周瑜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不同?根据材料,简要分析。(6分)
【小题3】简要分析文章中几次写到的“鼓角声”的作用。(6分)
【小题4】有人认为《与周瑜相遇》是一个关于英雄的梦,又是一个关于平凡的梦。请据此谈谈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柴禾
刘亮程
①我们搬离黄沙梁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兴宫村。元兴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禾因此留了下来。
②柴垛是家力的象征。有一大垛柴禾的人家,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一根又粗又长的刹车绳,当然,还有几个能干的人,这些好东西凑巧对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对在一起。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远路上,满车的东西扔掉,让牛拉着空车逛荡回来。有的人家正好相反,置了辆新车,能壮几千斤东西,牛却体弱得不行,拉半车干柴都打摆子。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刹车绳也是新的,人却不行了——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
③我们刚到父亲的住处时,家里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柴垛虽不高,柴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不像一般人家的柴禾,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垛。先是后父带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接着是我、三弟,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拉柴时,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轱辘也换成新的,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大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
④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却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我们想,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取暖。只是到了那时我们已不懂得怎样烧它。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家里已没有可以烧柴禾的炉子。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禾,再搬一次家还会带上它们,它们是家的一部分。那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禾,那个院角垛着草,中间停着车,柱子上拴着牛和驴。一个完整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许多个冬天,那些柴禾埋在深雪里,尽管从没人去动它们。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地度过一个个寒冬。
⑤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20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有一年扩菜地,往墙角移过一次,比以前轻多了,扔过去便断成几截子,颜色也由原来的铁青变成灰黑。另一年一棵葫芦秧爬到柴堆上,肥大的叶子几乎把柴禾全遮盖住,那该是它们最凉爽的一个夏季了,秋天我们为摘一棵大葫芦走到这个墙角,葫芦卡在横七竖八的柴堆中,搬移柴禾时我又一次感觉到它们腐朽的程度,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人动过。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悄悄地自己朽掉了。
⑥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们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就看见了。它们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⑦当我死的时候,人们一样可以坦然地说,他是自己死掉的。墙说,我们只为他挡风御寒,从没堵他的路。坑说,我没陷害他,每次他都绕过去。风说,他的背不是我刮弯的。他的脸不是我吹旧的。眼睛不是我吹瞎的。雨说,我只淋湿他的头发和衣服,他的心是干燥的,雨下不到他心里。土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
⑧可是,我不会说。没谁听见一个死掉的人怎么说。
⑨我一样没听见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说了什么。
(有删改)
【小题1】根据全文概况“柴禾”在文中的含义(5分)
【小题2】第3自然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小题3】第6自然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5分)
【小题4】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柴禾,有人认为重在写人,你赞成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这是一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人们再也不可能见到比它更老、更瘦的鸡了.是全村最穷的老太婆吉鲁米娜的。它很快被德国兵抓住了.
朱阿埋伏在岩石的高处,用石头垒了个枪座.实际上,他修筑的是个掩体,只留下一个可以放枪筒的射击孔。现在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开枪了,就算把那没毛的母鸡打死,也没什么关系.
正在这时,吉鲁米娜老太太身披黑色破披肩走了过来,向他讲了这样一个道理:“朱阿,德国人拿走了我的鸡,那是我在世界上惟一的财产,这已经够使我伤心的了。现在要是你把鸡再打死,那我就更伤心了.”
听了老太太这番话,朱阿的手比以前颤抖得更厉害了,他的责任太大了.尽管如此,他还是鼓足了勇气,扣动了扳机.
听到枪声,德国人看到手中的鸡没了尾巴.接着又一声,翅膀丢了一只.难道这只鸡有魔法,会在手中自我爆炸,自我消耗?又是一枪,鸡的毛全部剥光,除了还在不停地叫以外,简直可以直接送去烧烤.心惊胆颤的德国兵抓住鸡的脖子,手臂平伸出去,同自己身体保持一定距离.朱阿的第四枪恰好打在他手下面一点的鸡脖子上,他手中只剩下了一个鸡头,他飞快地把鸡头扔掉,撒腿就跑.但再也找不到路了,前面是个乱石崖.石崖边上长着棵角豆树,上面趴着一只大猫.
现在,他对在林子里能看到各种家养的动物,已毫不奇怪了.他伸手去抚摸那只猫,希望能听到它的呼噜声,聊以自慰.
要知道,很久以来,这个林子里就有一只凶恶的野猫,专门捕食飞禽,有时甚至到村子里偷鸡吃。原以为可以听到猫呼噜的德国兵,看到那只凶狠的动物,竖起全身的毛向他扑来,他感到快要被野猫的利爪撕成碎片。人和野猫在厮打中—起滚下了石崖.
就这样,朱阿这个劣等射手,受到了像全村最伟大的游击队员和猎手一样的欢迎.人们用公积金给可怜的吉鲁米娜买了一窝小鸡仔.
【小题1】下列关于朱阿最后终于开枪射击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修筑了一个掩体,就算打不中德国兵,也不怕对方开枪还击。
B.即使误伤,打死的也是一只不值钱的母鸡。
C.富有责任感,仇恨侵略者。
D.手颤抖得厉害,可能是走火了。
【小题2】下列关于朱阿人物形象归纳错误的一项是 ( ) 
A.是个典型的小农,爱喝酒,所以有手颤的毛病。
B.惜财,因此为了唯一的一头没来得及转移的花母牛又冒险回到村子。
C.是一个打算为大家的利益奉献自己的英雄,其实他也很想成为游击队员。
D.仇恨侵略者但胆小多虑,这使他长时间跟着那个傻气的德国兵不敢开枪又不愿离去。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牲畜林”是一个特殊的所在,仿佛与战争隔绝,树林和牲畜们仍然生机勃勃,而这正是最自然的生命力,给人以生活的希望。
B.朱阿在小说中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是他把一个德国兵直接引到“牲畜林”,是他的拙劣射技,使各种牲畜有了和德国兵轮番接触的机会,并最终使德国兵命丧悬崖。
C.小说最后让一只凶恶的野猫和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掉下了山崖,这表现了这样的意思: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善良的人连手都不必弄脏。
D.小说的结构要点是“牲畜林”,而朱阿回村找牛等一系列情节则将其丰富为一个完整的结构。
【小题4】作者采用“延迟法”来给情节的发展设置障碍,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下面对本文“延迟法”的表达效果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把原本激烈紧张的情节节奏舒缓了下来。
B.让人感觉到消灭敌人的不容易,从而深化了主题。
C.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使各种牲畜得以接连出场,成为故事的真正主角。
D.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的自然挤到了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