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朱自清 匆匆而去,背影长留
6岁时,朱自清被送进私塾。儿时,他是在父亲严厉的目光中度过的。看到老师给了好评,父亲就点头喝酒,顺手还会奖给他几粒花生米,若是看到评语不好,就会忍不住斥责,一把将卷子扔进炉膛。
父亲自小严格的传统文化、立志教育,铺就了朱自清的文学道路,就连他严肃、拘谨的性格也多半与此有关。
若说父子之间的嫌隙,后世研究者猜测,最主要的原因是朱自清的父亲喜欢女人。
1917年的冬天,朱自清回家为祖母奔丧,看到的是“败家的凶惨”和“一年来骨肉间的仇视”。因为姨太间的纷争,父亲遭人举告,连烟酒公卖局的差事也丢了。丧事是举债办的,料理完丧事,父子俩一起离家。朱自清回北京读书,父亲则是去徐州谋生活。在南京浦口车站,他们俩分手告别。
发生在1917年的这一别,经过整整八年的埋葬,在朱自清也有了四个儿女之后,父亲的种种化成了《背影》的文字。《背影》发表以后,朱自清把这篇作品从北京寄到扬州的家中,父亲看后,感动得不得了,流泪了。
朱自清的散文美,流传广,但一般人并不知道,他是以新诗创作登上文坛的。带着对新生命的感悟,他加入了新潮社。此后人生境遇变迁、种种压抑,朱自清每每用诗歌记述。
南方的五年,是朱自清物质生活拮据窘迫的五年。但这段日子里,他和叶圣陶、俞平伯等人联络,创办了《诗》——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诗刊。遗憾的是,以新诗闻名新文化舞台的朱自清,走上清华的讲台后,却很少写诗,多以散文的形式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记录下来。
朱自清曾说,他的散文可以分两类:一种是有意为之,如《荷塘月色》;另一种是自然流露的,如《背影》,只是意在表现自己。朱自清的文字常常是直抒胸臆,简单明了。有后人就因为在朱自清的文章中找不到所期望的那种“思想”,而讥笑他的文章是小学生作文。对此,朱自清早就做了说明,“能够在作品中充分表现自己的,便是永久的。”
永久的有《背影》,有《荷塘月色》,有朱自清和俞平伯同游南京秦淮河,见“桨声灯影连十里, 歌女花船戏烛波”,于是约定以所见所感完成的同题散文。就是这样的一篇散文,打破了当时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
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23年,竟开了16门课。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担任系主任多达16年,是对形成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
当年,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开设《中国新闻学研究纲要》,后来的研究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这样评价,“当时的清华中文系面临着一个问题,如何挑战已经蔚为奇观的北京大学。所以,它必须有一个发展自己的方针和策略。朱自清的《中国新闻学研究纲要》不是平白出来的,他是对着当时北京大学国文系的日渐守旧,而发展出来一种新的论述策略。”
但朱自清的探索在当时却遭到了一些老学究的非议,有人说在堂堂清华大学,讲授当代小说诗歌散文这些不入流的学问,有辱大学门庭,到了1933年,中国新文学研究被停了。
或许是经过了岁月的洗礼,知道了朱自清的珍贵,80多年后,有人在朱自清写《荷塘月色》的地方建了座凉亭,为以工科著名的清华大学添了一抹人文色彩。少见的是清华园有两座亭纪念朱自清,除“荷塘月色”外还有一座“自清”亭。
朱自清曾说,“人生上寿百年也做不了多少事情”,但他只活了50岁,朱自清走了,那一天是1948年8月12日。
匆匆而去,背影长留。清华园第一次为一位老师去世降半旗志哀,校长梅贻琦哽咽道,你20年来为了责任亏了身体。清华教师送的挽联是“使顽夫廉,懦夫立,求经师易,人师难。”
(节选自《城市晚报》)
【小题1】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朱自清的主要成就。(4分)
【小题2】分析文章标题“朱自清 匆匆而去,背影长留”有什么好处。(5分)
【小题3】朱自清说“能够在作品中充分表现自己的,便是永久的”,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请结合文本和实际进行探究。(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9: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25分)
一朵花儿的绽放 刘黎莹
她长得很漂亮,是一位眼科女医生。
漂亮的女医生非常受人爱戴。她所工作的医院在本地是一家名气很大的医院。她在医院里是最优秀的眼科主治医生。她为那么多的病人动过手术,从没出过一次差错。
那天,眼科里要为一个病人做手术,但主刀的不是这位漂亮的女医生。于是,漂亮的女医生找到了医院领导,她说这次手术本应由她来做的,为什么换成了别的医生呢?
医院领导对她说:“临时换医生,主要是考虑到你母亲的缘故。”
女医生就有些激动,说:“正是为了我的母亲,才更不该换人。”
医院领导说:“可是……”
医院领导本来是想告诉漂亮的女医生,其实换医生的原因很复杂,那位正在等待手术的患者也不希望让这位漂亮的女医生来主刀。但医院领导想了想,还是没把这件事情说出来。因为医院领导发现漂亮女医生的情绪很激动,她好像特别在意这次手术。在她一再恳求下,领导就答应了她的要求。
女医生做过无数次的眼科手术,但是她从没像今天这样如此谨慎。她早早地来到手术室。一遍又一遍地检查手术前的各项工作是否到位。她的几个助手也被她的情绪感染,和她一样小心翼翼,连走路都是轻手轻脚。一切迹象表明这次手术的确不同寻常。
女医生好像把这些年来积累的临床经验都用在了今天的手术上。因为她看到了患者进手术室时的复杂表情。她对患者微微一笑,患者刚想和她说话,她却垂头忙碌手头的工作去了。手术做完后,女医生对身边的助手说:“我刚才缝角膜第一针时,仿佛看到了母亲的眼睛正在望着我。心情没法平静。”
助手为她轻轻擦拭去脸上的汗水,助手的手也在轻轻地抖动。助手看到了漂亮的女医生开始流眼泪。助手没有去劝她。助手也禁不住掩面而泣。
患者被推回病房,他醒来后一直担心自己的眼睛能不能尽快复明。患者一直对临时换上女医生来为他做手术不太满意。
女医生来看过患者的康复情况。女医生每次来的时候,患者都想问一下他的眼睛会不会再出别的事情,但是女医生总是默默无言,这更让患者害怕了。
后来,患者的眼睛终于能看清楚周围的一切了。这让患者非常振奋。患者想表示一下对女医生的感激之情,但是女医生总是不肯给患者这样一个感谢的机会。每次女医生来病房时,患者都想着和她说上几句话,女医生只问他眼睛上的事,别的,根本不回答患者的问话。
那一天,患者要出院了。
患者向眼科的领导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他想单独和那位漂亮的女医生说说话。漂亮的女医生来了。她对患者说:“我知道你想问我什么。你在当年抛弃了我,我是恨过你。但我现在早就把这事给淡忘了。”患者说:“我没别的意思,只是想让你来说几句话,让你知道,我非常感谢你。”女医生说:“这是我的职责。”
患者问女医生:“那你给我说一句实话,你现在真的不再恨我了吗?”
女医生说:“我用了这么多年的时间来想这件事情,早已想通了。其实,恨是一种很容易传染的情绪,因此我们活着的人尽可能地不要心怀怨恨。人类是因为爱而不是有恨才繁衍至今的。”
患者被女医生的话深深打动。他问女医生:“我问过很多人,还是不知道为我捐献眼角膜的人是谁,听医院的领导说是死者的家属不让说出来的。可我真的很想知道是谁。你能告诉我吗?求你告诉我好吗?”
女医生没说话。患者可怜巴巴地望着女医生。女医生就有些心软。
女医生说:“捐献者就是我刚刚病故不久的母亲。”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写女医生“长得很漂亮”以及“非常受人爱戴”,这为后文赞美她的高尚品格做了铺垫。
B.医院领导不让女医生为患者做手术,是考虑到女医生是角膜捐献者的女儿,担心她在手术中会有情绪上的波动。
C.女医生做手术时非常谨慎,她是把自己母亲的角膜移植到患者的眼中,她觉得母亲的眼睛仿佛在看着她。
D.患者多次向女医生询问自己的眼睛会不会出事,除了她对二人关系的担心外,还说明他对女医生的医术有一定怀疑。
E. 女医生说“这是我的职责”,说明在她的眼中,医生的职责比个人的恩怨更重要,患者的身份对她做手术没有任何影响。
【小题2】小说中是怎样刻画女医生这个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标题为“一朵花儿的绽放”,但文中却没提到花儿。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4】文中说:“其实,恨是一种很容易传染的情绪,因此我们活着的人尽可能地不要心怀怨恨。人类是因为爱而不是有恨才繁衍至今的。”请结合小说的内容以及你在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时的体验,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原始先民看到火山的爆发,喷发的岩浆变成了黑色的石头,毁灭了大片土地上的生态,改变了山川河流的位置和大地的面貌。他们又不断地经历了山崩和泥石流的发生,滚滚的石块象一个爱发脾气的人一样,一次次地给束手无策、应变能力极低的人们造成惨重的悲剧。应变能力低下的人们束手无策,对不了解的东西,就认为是神灵在发火,畏惧雷,就认为有人神在操纵雷,就有了雷神,而同理,人们正是把石当作了神灵,怕触怒石头而对之顶礼膜崇;另一方面,人们最先居住在洞穴里,野兽也常常出入于人类居住的洞穴。原始先民幼稚地认为,人是从山洞里生出来的。于是,原始先民便不自觉地赋予石头以生殖的功能,认为人类的先祖是石头生的,于是,便出现了灵石信仰、神石信仰,即对石头的崇拜。
“禹生于石”和“石破北方而生启”的神话,是我们从史籍记载中所能得到的人类关于石头具有生殖力和生殖功能的观念的最早的信息。禹生于石头,禹的妻子涂山氏变成石头生了启,启是石头裂开而出生的。
禹是石头生的。但禹是怎样从石头里出生的,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淮南子·修务训》:“禹生于石”。第二种说法是:《遁甲开山图》:禹是其母女狄“得石子如珠,爱而吞之”,感石受孕而生的。这两种说法,一种是由石头生的,一种是感石头生的,二者虽然都是石头生的,但二者之间是有差异的。石头生禹的象征含义是,石头是生育婴儿的母亲或母体。这种以石头作为生育婴儿的母亲或母体的观念,是相当古老、相当原始、相当幼稚的,说明这种神话生成之时代,人们至少还没有产生人的出生需要男女交配、受精、妊娠的观念,把人和作为自然物体的石头等同起来,人是可以由自然物生出来的。尽管我们今天作父母的还偶尔会以嬉戏的口吻回答小孩子的问题,“你是从石头缝里捡回来的”,但毫无疑问,认为石头生人是一种极原始的思维。石头感生说的象征含义是,石头是有魂的,“假如妇女怀了孕,这是因为有某个‘魂’(通常是等待着转生并在现在准备着诞生的某个祖先的魂)进入了她的身体,这当然又必须以这个妇女与这个魂同属于一个氏族、亚族和图腾为前提。”更进一步说,这种观念则把具有生殖功能(当然是氏族始祖的出生)的石头看成是男性神。尽管感生说同样也是说明原始先民不懂得生育的本质原因,认为女人受胎是神秘的,女人不需要男性的参与也能受孕、生育,显示了女性的崇高无匹的地位,但这种观念也向我们展示了,原始先民毕竟已经能够把人与物区分开,而且懂得有某个“魂”--石珠--进入了女人的身体,从而转生为有形貌和血肉的人(氏族始祖)。
禹是从鲧的身体里分裂出来的。坼胸也好,坼肋也好,坼(剖)背也好,都不是由父母性交受精,通过红门而出生,而是通过母体的分裂而达到生殖的结果;通过母体的分裂而达到生殖,很可能是石头的破裂而给人类带来的一种联想,并把这种联想不自觉地附会到禹的出生上。禹从鲧的身体中生出,意味着从母系氏族制到父系氏族制的过渡。
(摘编自马昌仪、刘锡诚 《石与石神》,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灵石神石信仰”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了灵石信仰、神石信仰之后,人们才去注意到自己是从洞穴中走出,才不自觉地赋予石头以生殖的功能,连自己的祖先也被认为是从石中出来的了。
B.灵石信仰、神石信仰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火山喷发的岩浆变成了黑色的石头,毁灭了大片土地上的生态,人们产生了畏惧心理。
C.“禹生于石”和“石破北方而生启”是灵石信仰在神话中的表现,而且是在史籍中能见到的人类最早的石头具有生殖力和生殖功能的观念的信息。
D.灵石信仰、神石信仰者认为山和石是有灵性、有神性的,和人一样,是有性格、有脾气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原始先民之所以产生石头生人的看法,与人类住在洞穴里有关,这种思维是幼稚的;认为人会石会生人的思维也是原始的,现代父母只会偶尔以嬉戏口吻逗弄小孩。
B.禹从石头里出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指禹是石头生的,一种是感石头而生。这两种说法的相同的点就是都不是父母性交受精而生。
C.禹是男人鲧生出的,没有女人什么事,意味着人类那时早已经进入父系氏族。
D.禹生于石头的方式,有可能是人类受石头的破裂现象影响而产生的一种联想,然后把联想附会到禹的出生上。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石头的崇拜,说明原始先民一般崇拜对本部落及其生存地区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影响最大或危害最大的自然物和自然力,自然力“火山爆发”而生自然物“石头”。
B.石头生人的神话故事,是不能反映社会生活的任何事情的,它只能被当作与小孩嬉戏的谈资。
C.禹“坼胸”而生或是“坼肋”而生,与姜嫄因踩巨人足迹而生后稷(周王朝的始祖)的故事相似,说明原始先民至少还没有产生人的出生需要男女交配、受精、妊娠的观念。
D.感石受孕说的意义在于原始先民已经能够把人与物区分开,需要有“魂”进入女人身体才能转生为人。

同类题3

本大题4道小题,共16分
文化的梅岭
徐怀谦
⑴ 我是嗅着历史深处透出的一缕梅花香,循着苏东坡、文天祥、戚继光、汤显祖等人的足迹,听驿道上“嚼嚼”的马蹄声来到这里的。
⑵ 梅岭,这座横亘于江西、广东两省的重要关隘,这条沟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古驿道,这段“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唯一旱路,这个承载过多少繁华,多少无奈,多少血泪,多少次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就这样开开朗朗,无遮无拦地走到了我的面前。
⑶ 我不无激动地打量着她,发现她比我预想的要青春、靓丽得多。曾经以为这座令无数流放官员失魂落魄的梅关,一定是荒山秃岭、荆棘丛生;曾经以为这条通往岭南瘴疠之地的古驿道,一定狭窄陡峭、凹凸不平。然而并不,这里古木参天,绿意葱(lǒng),枝叶密得连阳光都难得渗下来;驿道宽4米半,远比我在云南盐津豆沙关看到的“五尺道”要宽阔、平坦得多。唐代以前,这里只有羊肠小道可供人行,唐开元年间,时任宰相的广东韶关人张九龄奉旨开辟此驿道,路开通后,“坦坦而方五轨”,大大方便了南来北往的车马;到了明清时期,这里更是呈现出一派“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繁荣景象。看来,“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早在唐代就已经被认识并付诸实践了。
⑷ 很显然,梅岭古驿道是为了发展经济而开通的。谁也没有想到,在这条古驿道上,除了活跃着大批商贾的身影之外,还走来了一个个被贬岭南的官员,而由于这些官员大多是文人或儒将,他们于此留下大量情真意切的诗作,从而形成了梅岭独特的贬官文化。
⑸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秋,惶恐滩上驶来一艘官船,船头立着一位头戴靛青斜角头巾、身穿玄色夹袍的老人,他就是58岁的苏东坡。他的身旁是儿子苏过、小妾朝云和两个老女仆。刚刚从定州知州调任英州知州,又再贬为宁远节度副使,惠州安置。苏东坡就要远离中原,过梅岭,投身那荒之地了。小船在(xùan)涡中艰难前行,东坡触景生情,吟诗一首:“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看得出,老人的内心是郁闷、凉的。在赣州盘桓数日后,苏东坡来到梅岭,留下一首《过大庾岭》:“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洁净。浩然天地间,唯我独也正。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顶,结发受长生。”数日之间,心境为之一变,说明他在梅岭参拜过寺庙的高僧,心中得到了许多的慰藉(jiè)。
⑹ 7年之后,苏东坡蒙宋徽宗开恩,奉诏内迁。北归途中,他又一次登梅岭,穿行在古驿道上。此时正是正月,漫山梅花盛开,东坡精神为之一振,诗兴大发,又写下一首诗:“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在山头的一家村店休息时,一老翁问苏东坡的随从:“官为谁?”随从答:“是苏尚书。”老翁即走上前来,向东坡施礼,对他说:“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也!”东坡听了很受感动,把老翁视为知己,写了一首《赠岭上老人》,题于村头壁上。诗云:“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是啊,苏东坡的红颜知己朝云就没有回来,而是永远留在了惠州!
⑺《宋史》载,宋代因罪贬岭南的知名官员有144名,多为全家南徙,能活着回老家去的确实不多,如“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就是贬雷州后病死的。
⑻ 与苏东坡心境同样苍凉的还有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万历十一年二月,54岁的戚继光受张居正牵连,由蓟镇总兵贬为广东总兵。那是一个清秋时节,他登上梅岭时,一弯明月挂在天际,他写下这样一首诗:“五岭山头月半弯,照人千古去未还。青鞋芒履途中味,白简红缨天上斑。姻水情多鸥意惬,长林风静鸟声闲。依稀已觉黄粱梦,却把梅关当玉关。”戎马一生的他多么希望眼前的梅关是玉门关,他可以出关卫国,战死疆场!然而,这是梅关,南下是无兵可练的广东。在广东,他除经营军务之外,编整理了十四卷本《纪效新书》和文集《止止堂集》。万历十二年十一月,戚继光被罢官,几经辗转,回到故乡蓬莱,三年后在孤独凄凉中(kè)然长逝,享年60岁。
⑼ 除了贬官文化,梅岭留给游客印象最深的就是梅文化了。赤乌四年(公元241年),东吴大将陆凯奉命南征,过梅岭时,正值梅花怒放。他立马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范晔,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便折下一枝梅交给驿使,并赋诗一首:“甲 。”据考证,这是最早赞叹梅岭梅花的诗句,开创了梅岭梅文化的先河。
⑽ 梅是友谊的见证,更是美丽、刚强、高洁的象征。宋代诗人张道洽《梅岭》诗,赞的是梅花的美丽:“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何香凝老人1926年和1927年两度梅岭,咏梅赋诗,写的是梅花的品格:“乙   , 。”
⑾ 据说梅岭最美的景致在冬天,踏雪寻梅才别有一番情趣。我乐于赏梅,更乐于品赏这里的文化。小小一座梅岭所负载的太过悠久太过深厚的文化,显然是需要慢慢行来,慢慢体悟,慢慢消化的。梅香依旧在,何日可重来?
【小题1】文中加点的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听  慰(jiè)    B编篡 溘(kè)然长逝
C荒  葱(lǒng) D凉  (xúan)涡
【小题2】下面的5首古诗都是写梅花的,其中有三首摘自上文中的甲、乙、丙空白处,请你按顺序选出合适的古诗填在空白处。(2分)甲: 乙:    
A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B南国有高枝,先开岭上梅。临风高挺立,不畏雪霜吹。
C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树春。
D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珍重多情关伊令,直和根拨送春来。
【小题3】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梅岭关隘“比我预想的要青春、 靓丽得多”?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4】文中既写了苏轼贬官的例子,又写了戚继光贬官的例子,两个例子看似重复,请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组织材料。 (4分)
【小题5】作者以“梅香依旧在,何日可重来”收笔,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温软的稻草
詹文格
①在物质丰盈的年代,我突然间想起了故乡那一堆堆温软的稻草。想起稻草,自然就想到那些农人,想起农人就想起我的父辈,想起父辈就想起耕耘和劳作。
②对于黄澄澄的稻谷而言,稻草在很多时候是长篇大作里的闲笔。在讲究生产进度的年代,稻草这种耕牛的上等饲料,竟然弃之如敝屣,扔之不足惜,只有饱满的谷粒才能勾起农人对丰收的喜悦。
③ 故乡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片的稻田就是农民一生的主战场,一代一代农人在田野里劳作,将劳苦的一生消耗在这片不算辽阔的田野里。稻子的生长期长,吸饱了阳光。占尽了岁月的风情,直至10月才开始泛黄。当秋风把山川田野逐一摇醉的时候,稻子开始在蓝天下尽情张扬。喧闹的村庄里鹅飞雁叫,急不可耐的农人便肩披毛巾,头扣草帽,准备开镰收割了。收割稻子是一年农事的压轴戏,金黄色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粒般的农人。那个时候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脚踏式打谷机是秋收战役的重要武器,隆隆的打谷声里。农人的兴奋和欢乐很直白地写在布满汗水的脸上,他们不知疲倦地把丰收的果实运送回家。稻草却默默地躺在地上,翻晒几个时日,待稻草的水分被阳光悉数收走后,农人才尽心尽意地将它捆扎,垛在房前屋后的空场上,或高或矮的草垛就像一个个微缩的金字塔.为古朴的村庄镀上了一层丰收的色彩。
安放在村口的草垛成群结队,有点像一群慈眉善目的老人。草垛是时光的看台,但并非寂静无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扛锄抡镐的农人不大在意它,但初冬时节的鸟雀会时常光顾这里,在此越冬的鸟儿会把家快速地安顿下来。稻草的柔软、温暖以及残存的一星半点谷粒,让安家的小鸟心里无比踏实。对于孩子们来说,草垛就是他们的乐园。捉迷藏、抓特务百玩不厌。一惊一乍的笑声,就如山乡的抒情,摆上了精神的盛宴。
⑤稻草是耕牛的粮食。隆冬来临,白雪皑皑,田野山川已很难找到青草,此时早有筹备的农人便从草垛上扯下一捆稻草,撒在牛栏里。老牛蹲卧于闭风的墙角,不紧不慢地咀嚼着储满阳光的稻草,那种从乡村根部生长出来的美食,让耕牛反刍着一年来的大小农事。
⑥冬闲的雨天,金黄的稻草开始派上用场了。上下三重的老屋,聚集着一群精壮汉子,挥拳捋袖地忙活,有的高高抡起木锤,拼命槌打着稻草;有的在扭动木纽,将柔软的稻草拧成一根硕大的擂藤,伸展自如的擂藤是耕牛拉犁的牵引。这个时候,人们才感到稻草用途广泛。拔秧需要,绑菜需要,编草鞋需要,生草菇需要,做东坡肉扣碗需要,集市上捆扎猪肉需要。而且,稻草是农家做炊的柴火,它让村庄上空一年四季飘起香甜的炊烟.
⑦我是睡在稻草上长大的一代。那时,农家的木板床像麻石一样坚硬,贫困的家庭常只具备一床薄薄的老棉被。木板生硬少弹性,无法防寒保暖,乡人便用稻草铺垫。温软的稻草带着土地与阳光的气息传递着不尽的温暖,安抚着贫困劳动者的精神和身躯。从此,脊背再也不会硌得生疼,稻草之上留存着无数香甜的好梦。
⑧如今,生活愈来愈精致,享受着幸福时光的孩子们无法想象躺在稻草上的感觉和滋味。就连不少农民也远离了稻草,我发现自己已无法回到从前的日子了。现在尽管享受着空调、电热毯,太空棉,夜夜安睡在宽大的席梦思上,但仍常感腰酸腿疼、失眠多梦、颈肌增生……想想那些与稻草同眠的日子,倒头便是呼呼大睡,现在不知是身体在快速衰老,还是精神已悄悄萎缩。
(选自2009年2月《散文选刊》,有删节)
【小题1】从全文看,稻草的“温软”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括。(4分)
【小题2】文章的第③段描写收获场景的文字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4分)
①当秋风把山川田野逐一摇醉的时候,稻子开始在蓝天下尽情张扬。
②安放在村口的草垛成群结队,有点像一群慈眉善目的老人。
【小题4】在物质丰盈、生活愈来愈精致的年代,怀念温软的稻草表现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小题5】有人评价此文:“因为朴素而逼近真实,因为真实而显现生活的本质。”请结合这句话探究原文表现了怎样的“朴素”“真实”的“生活的本质”。(5分)

同类题5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榜样教育模式即榜样示范模式,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其选择榜样,并以榜样的行为、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等影响受教育者,使之模仿榜样行为并形成与榜样相一致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过程。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学雷锋活动一直是实践榜样教育模式的典范。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教育对象特性的变化,学雷锋活动在榜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些问题。传统的榜样教育,一般采用的是宣教式、客体性的教育模式,说教方式多,而践履体验少,当前,革新原有的榜样教育模式,建构有包容性的、内发性的、生活化、适用面广的主体性的榜样教育模式是增强榜样教育实效性的必要条件,也是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成效化的必要手段。
从榜样教育形象的选择和塑造来看,对雷锋榜样的形象塑造与解读要切合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受教育者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榜样教育是以榜样形象为价值载体和核心内容的教育。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中,榜样教育通过树立榜样形象,发扬和倡导其所代表的品质和道德精神在一代代受教育者群体中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和示范效应,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到21世纪后,雷锋作为崇高的人格形象依然为我们当时代的人所学习,而雷锋作为助人为乐的榜样如果没有因为时代在变而添加其价值内涵和意义,就会使得生活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受教育者没办法将其精神内化,这样的榜样教育形象对于追求个性发展,求同存异的新一代受教育者来说没有任何新鲜感,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更不可能感染他们,引导他们进行模仿。
雷锋精神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即服务精神。这种服务精神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诉求点,具有先哲所提倡的道德风尚,既承继了民族传统美德,又超脱了旧的时代局限,反映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许多国家盛行的服务学习理论是一种把受教育者的理论学习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理论。具体来说,服务学习是指一种以受教育者为中心,将社区服务与知识学习结合起来的开放式的教育方式,受教育者在服务中运用所学知识,并反思服务过程,在反思中进一步识得未来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同时形成社会责任感。国外的许多研究表明,参加了社区服务或服务学习项目的受教育者,大多深化了自身公民责任感与义务感。把雷锋精神的核心——“服务精神”与国外的服务学习理论进行有机结合和本土转化,创设公民服务项目,使雷锋精神实践化,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榜样教育模式。
榜样教育应该起到价值引领和道德示范的作用。榜样教育模式中的价值引导不是告诉受教育者必须追求什么道德价值和不追求什么道德价值,而是通过榜样的实际行为和榜样行为所蕴含的精神告诉受教育者什么价值是正确的、先进的、高尚的,什么是社会需要的,什么是受教育者所应该追求的,从而让受教育者在榜样的示范下自己作出正确的选择。
【小题1】下列关于榜样教育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榜样教育模式由教育者为受教育者选择榜样,要求受教育者模仿榜样的行为,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与榜样相一致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B.榜样教育模式受时代的发展变化和教育对象特性变化的影响,必须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适合时代社会观念发展的特点。
C.传统的榜样教育模式采用宣教式、客体性的模式,强调说教的作用,说教方式多种多样,突出客体,忽视受教育者的践履体验过程。
D.榜样教育模式必须革新,使其更具包容性和内发性,更加贴近生活,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从而增强其教育的实效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榜样教育以榜样形象为价值载体和核心内容,榜样形象的选择与塑造十分重要,而这一形象的塑造与解读又必须随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的成长而变化。
B.榜样教育只有通过树立榜样形象,发扬和倡导其所代表的品质和道德精神,给受教育者以激励和示范,方可成为有效的教育方式,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C.雷锋作为崇高的人格形象,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但时代变了,其形象的内涵也要相应变化,必须添加适应当代社会的价值内容和意义。
D.对于生活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追求个性发展的受教育者,雷锋作为助人为乐的榜样,如果还以传统的教育形象出现,就会失去其模仿与学习的吸引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雷锋精神属于思想道德范畴,它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B.服务学习是一种开放性教育方式,属于综合实践范畴,受教育者通过服务学习一方面识得所需的知识,一方面形成并深化社会责任感。
C.作者认为,当前我国行之有效的榜样教育模式是使学需锋活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减少说教的成分,使雷锋精神实践化。
D.榜样教育的根本不在于空洞的说教,而在于充分发挥榜样的价值引领与道德示范作用,使受教育者对自己追求的价值做出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