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15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  )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  )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   )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   )了。
【小题1】填在上文括号中的词语与课文一致的一项(   )(3分)
A.田田装点密密风采
B.层层点缀紧紧风采
C.田田点缀密密风致
D.层层装点紧紧风致
【小题2】下列对文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无一“月”字,却处处写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朦胧月光中,散发奇异光彩,二者的情态都是在月色映射下形成。
B.文中既写了荷叶的姿态,又写了荷花的色泽和香味。为了表现荷香似有似无,时断时续的特点,作者运用了通感手法。
C.文段在描写月下荷塘时,既写了荷塘的静态美,又写了荷塘的动态美。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
D.作者面对如此美景,无比欣喜,因而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喜悦之情,淋漓尽致地直接抒发了对月下荷塘之美的热爱。
【小题3】文段描写叶下流水时,用的词语是“脉脉”而不是“静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4】文段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描写了荷花怎样的特点,请逐句赏析之。(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0: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打赌(节选)
契科夫
“明天十二点他就要获得自由。按契约我应当付他两百万。如果我付清款子,我就彻底破产,一切都完了……”
“该诅咒的打赌!”老人(银行家)嘟哝着,绝望地抱住头,“不,这太过分了!摆脱破产和耻辱的唯一办法就是让这个人死!”
时钟敲了三下。银行家侧耳细听:房子里的人都睡了,只听见窗外的树木冻得呜呜作响。他竭力不弄出响声,从保险拒里取出十五年来从未用过的房门钥匙,穿上大衣,走出房去。
“如果我有足够的勇气实现我的意图,”老人想,“那么嫌疑首先会落在看门人身上。”
他在黑暗中摸索着台阶和门,进了小屋的前室,随后摸黑进了不大的过道,划了一根火柴。这里一个人也没有。有一张床,但床上没有被子,角落里有个黑糊糊的铁炉。囚徒房门上的封条完整无缺。
火柴熄灭了,老人心慌得浑身发抖,摸到小窗口往里张望。
囚徒室内点着一支昏黄的蜡烛。从这里只能看到他的背、头发和两条胳膊。在桌子上,在两个圈椅里,在桌子旁的地毯上,到处放着摊开的书。
五分钟过去了,囚徒始终没有动一下。十五年的监禁教会了他静坐不动。银行家弯起一个手指敲敲小窗,囚徒对此毫无反应。这时银行家才小心翼翼地撕去封条,把钥匙插进锁孔里。生锈的锁一声闷响,房门吱嘎一声开了。银行家预料会立即发出惊叫声和脚步声,可是过去了两三分钟,门里却像原先一样寂静。他决定走进房间里。
桌子后面一动不动坐着一个没有人样的人。这是一具皮包骨头的骷髅,一头长长的女人那样的卷发,胡子乱蓬蓬的。他的脸呈土黄色,脸颊凹陷,背部狭长,胳膊又细又瘦,一只手托着长发蓬乱的头,那模样看上去真叫吓人。他的头发早已灰白,瞧他那张像老人般枯瘦的脸,谁也不会相信他只有四十岁。他入睡了……桌子上,在他垂下的头前有一张纸,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字。
“可怜的人!”银行家想道,“他睡着了,大概正梦见那两百万呢!只要我抱起这个半死不活的人,把他扔到床上,用枕头闷住他的头,稍稍压一下,……那么事后连最仔细的医检也找不出横死的迹象。不过,让我先来看看他写了什么……”
银行家拿起桌上的纸,读到下面的文字:
……
十五年来,我潜心研究人间的生活。的确,我看不见天地和人们,但在你们的书里我喝着香醉的美酒,我唱歌,在树林里追逐鹿群和野猪,和女人谈情说爱……在你们的书里我也坠入过无底的深渊,我创造奇迹,行凶杀人,烧毁城市,宣扬新的宗教,征服了无数王国……你们的书给了我智慧。不倦的人类思想千百年来所创造的一切,如今浓缩成一团,藏在我的头颅里。我知道我比你们所有的人都聪明。
我也蔑视你们的书,蔑视人间的各种幸福和智慧……你们丧失理智,走上邪道。你们把谎言当成真理,把丑看作美……
为了用行动向你们表明我蔑视你们赖以生活的一切,我放弃那两百万,虽说我曾经对它像对天堂一样梦寐以求,可是现在我蔑视它。为了放弃这一权利,我决定在规定期限之前五个小时离开这里,从而违反契约……
银行家读到这里,把纸放回桌上,在这个怪人头上亲了一下,含泪走出小屋。他一生中任何时候,哪怕在交易所输光之后,也不曾像现在这样深深地蔑视自己。回到家里,他倒在床上,然而激动的眼泪使他久久不能入睡……
第二天早晨,吓白了脸的看守人跑来告诉他,说他们看到住在小屋里的人爬出窗子,进了花园,往大门走去:后来就不知去向了。银行家带领仆人立即赶到小屋,证实囚徒确实跑掉了。为了杜绝无谓的流言,他取走桌上那份放弃权利的声明,回到房间,把它锁进保险柜里。
(有删节)
(注)囚徒:与银行家打赌,在银行家后花园的一间小屋中过了十五年囚徒生活的法学家。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当打赌时约定的期限来临,银行家为了避免自己破产,打算谋杀法学家,但却缺乏足够的勇气嫁祸于他人。
B.当看到法学家经历十五年的监禁,变得枯瘦如柴,相貌脱形以后,这位银行家已经动了恻隐之之心,这让他的谋杀行为变得犹豫了。
C.“生锈的锁一声闷响,房门吱嘎一声开了。”这一细节描写反衬了环境的寂静,表现出银行家内心的惊慌害怕,制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
D.第七段中描写囚室内全是书,暗示了法学家每天主要的生活内容就是阅读,这与后文法学家临走前写的字条里的内容做了很好的照应。
E. “看守人跑来告诉他,说他们看到住在小屋里的人爬出窗子”,这说明银行家为了让“囚徒”顺利逃脱,故意对窗子做了手脚。
【小题2】赏析文中的描写,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是一具皮包骨头的骷髅,一头长长的女人那样的卷发,胡子乱蓬蓬的。他的脸呈土黄色,脸颊凹陷,背部狭长,胳膊又细又瘦,一只手托着长发蓬乱的头,那模样看上去真叫吓人。”对法学家的这段外貌描写,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2) “银行家读到这里,把纸放回桌上,在这个怪人头上亲了一下,含泪走出小屋。”这里对银行家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法学家在离规定期限到来还剩五个小时的时候逃离小屋,从而违反契约,他为什么这么做?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4】文章的结尾耐人寻味,银行家“取走桌上那份放弃权利的声明,回到房间,把它锁进保险柜里”,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行为的?请加以探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钱玄同:真的猛士

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号疑古,浙江吴兴人,北京大学教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如果钱玄同没有找周树人约稿,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也许不会出现鲁迅这个名字。

那是1917年,钱玄同时任《新青年》编辑,正在为杂志寻找合适的撰稿人。他常到位于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劝说居于此处的周树人、周作人两兄弟投稿。此时,周树人因对现实失望,正用抄古碑的方式消磨时光。他婉拒钱的约稿:“这中国好比一间铁屋子,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里面的人们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临死的悲哀。而如果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反倒使他们感到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钱玄同立刻辩驳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这段对话,被周树人如实记录在他的小说集《呐喊》的序言中。从这时起,周树人动笔写了抨击吃人礼教的《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1918年4月号上,署名鲁迅,并一发不可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钱玄同为人之刚猛,由此可见一斑。新文化运动中,他提倡白话文,打倒孔家店,慷慨激昂。由于年轻气盛,甚至鼓吹过“废除汉字”,称“汉字不死,中国必亡”。他在报上与保守派论战,竟愤言道:“人到40岁就该死,不死也该枪毙。”

但钱玄同绝非有勇无谋,他提出用“国语”作文,文章加西化标点符号,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数目,采用公元纪年,书写方式改左行直下为右行横迤等,都是中国文化重大改革的首倡。

1918年,钱玄同曾与好友刘半农商议,上演了一出“双簧”。他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一文,罗织新文化运动种种罪状。随后,刘半农撰写万余言的《复王敬轩书》,针对“王敬轩”的所有观点一一加以驳斥,将其批驳得体无完肤。其时,这场论战引起各界强烈关注,也标志着改革派的“大胜战”。

有研究新文化运动的学者评论道:“……在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也几乎要流血的旧中国,在跟肉体和精神均已硬化的顽固派作斗争的过程中,非有大力难开新地,非有猛士难摧敌垒。”

但这个猛士却又是一个病夫。如果细细清理钱玄同的日记,可以整理出一本厚厚的病史资料。从早年留日时期的失眠、多汗、发寒热,到晚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视网膜炎,他常要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与折磨。

然而,他从不讳言“死”字。1927年,钱玄同年届四十,还打算在《语丝周刊》上发一期《钱玄同先生成仁专号》,他与朋友们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语调幽默。不明内情的人一见目录,信以为真,并相互转告,一时间,钱玄同的朋友、学生纷纷致函吊唁。

钱玄同一生狂放不羁。在北大任教时,上课从不看一眼究竟有无学生缺席,便用笔在点名簿上一竖到底,算是全到。也从不考试,每学期末批定成绩时,便按点名册的先后,起评60分,61分……如若选课的学生共40人,最后一人就得100分;若是40人以上,便重新从60分开始。

随后,他在燕京大学任教,亦不改考卷,直接交与学校。学校退回,他仍是不看,也退回。于是,校方依照制度,称如不判卷,将扣发薪金,钱玄同回复,并附上钞票一包,“薪金全数奉还,判卷恕不能从命。”

这个“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响起了叫骂声”的浙江人,对人严苛,对己更甚。其文字学课讲义《文字学音篇》,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音韵学课的最早一部教材,但钱对其极为不满,说它“百孔千疮”,“多一个人看见,就使我心中加一分难受”。在1921年重印时,钱在《再版序》中“自打耳光”,列出书中的六大不足。

钱玄同的最大爱好,便是逛厂甸旧书肆,只要前往,必将所喜之书扫荡一空才罢休,被人戏称为“厂甸巡阅使”。而其一生最惧之物,竟是好友刘半农家养的一条黑狗,前去做客,定要躲在刘家孩子身后,等孩子把狗引走,才敢进门。

1939年1月17日,钱玄同患脑溢血辞世。《文献》发表署名乐颜的《悼钱玄同先生》一文,为其盖棺定论称:“在‘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之中,钱玄同的斗争精神,表现几在任何一位同时代的斗士之上……”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钱玄同虽为新文化运动的猛士,却体弱多病,从青年到晚年,一直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和折磨,40岁时,就自己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看淡生死。
B.本文以记叙为主,语言平实,重点突出了钱玄同作为真的猛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斗争精神,他就是铁屋中最先清醒的几个人之一。
C.钱玄同在北大任教时,不看学生是否缺席,从不考试,从不批改试卷,随意批定成绩,不遵守学校的制度,表现了他在工作学术上不严谨的一面。
D.当周树人对现实失望,找不到出路时,钱玄同给了他希望,因此周树人动笔写了《狂人日记》,并一发不可收,从此鲁迅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E. 钱玄同与刘半农上演的“双簧戏”,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钱玄同与刘半农分别站在新旧文化的立场上激烈辩论,改革派取胜。
【小题2】钱玄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小题3】传文写了钱玄同许多刚猛的表现,为什么最后写他惧怕刘半农家里的黑狗?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傩是中国一种古老的驱疫逐鬼,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傩文化包含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戏剧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由傩庙、傩神面具、傩舞、傩戏、傩符、傩服饰、傩兵器等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例如,傩面具是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于傩仪、傩舞、傩戏。南丰和上栗的傩面具种类众多,造型各异,均为杨柳木或香樟木所雕,然后敷彩上漆,粗犷朴拙、庄典华丽。
江西傩(俗称“赣傩”)是中国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中国傩共有的特征。但赣傩又是地域傩文化,而且历经千年积淀传承,形成了鲜明特点。
赣傩较完整地保存了原始的古代傩祭仪式。南丰县石邮村的“跳傩”是中国现今极为罕有的古代傩祭仪式的遗存,它与《汉书•艺文志》所载汉代宫傩相似得令人瞠目。彭泽县老屋湾的“打野猫”充溢着古代乡人傩的意蕴,是一种充满宗教意义的逐疫仪式,这在当今中国傩文化中实属鲜见。
赣傩品格传统,品类丰富。中国傩经过几千年世俗化、娱乐化,相当一部分业已消亡,还有一部分转化为蕴含傩文化遗绪的文化形态。赣傩却始终保持着以面具为一切活动核心这一传统,傩面具在傩活动中不只是形象代码或艺术意义上的化装,更多的仍是这些活动的灵魂,它依然享受着人们的敬畏和宗仰,傩舞傩戏,概莫能外。江西傩的品类之丰富,在中国傩文化中也不多见。从其性质而言,有傩祭、傩艺术之分;从表现形式而言,有“开口傩”与“闭口傩”,“文傩”与“武傩”之别;从艺术种类而言,则有“傩戏”、“傩舞”相辅相成。正是由于这种丰富,赣傩才能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历程中,存其生命,葆其活力。赣傩已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并在民俗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赣傩在历时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并不断从释、儒、道三教中汲取营养,文化积淀日渐增厚,逐渐形成了包括信仰,特定的祭祀仪式、祭祀场所,以及由傩祭影响形成的民间习俗、文化活动等内涵的赣傩文化体系。例如赣傩没有神谱,但有严肃得近于神圣的傩神庙;傩祭只是一原始宗教仪式,没有任何戒律,但仍有信徒们必须遵守的法规;傩祭无任何宗教都必备的哲学思想,但它从释、儒、道三教中汲取诸如因果报应、忠者节义等观念;赣傩不是成熟宗教,没有经籍文书,但仍有成型并世代相传的祷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赣傩经过长期世俗化和娱乐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样式,即傩舞、傩戏、傩面具的雕刻制作。其中面具制作已超出了宗教祭祀意义,成为引人注目的民间工艺,恰如欧洲教堂唱诗班成为民间合唱艺术一样。
赣傩在历史上曾经遍及江西各地,目前相对集中在东起婺源西达萍乡这个半月地带,其中抚河流域的南丰、乐安、广昌是赣傩最为集中的地区。此外,修水、万载、彭泽也有赣傩活动;萍乡、南丰的傩神庙,应时而祀,颇不寂寞。(摘编自“百度百科”《赣傩》)
【小题1】下面对于“傩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傩文化内涵极丰富,不少社会学科都可以在傩文化中找到位置。
B.傩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由杨柳木或香樟木雕刻的傩面具。
C.傩文化有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又是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D.中国傩文化由不同地域的傩文化组成,而赣傩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小题2】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南丰县石邮村的“跳傩”是中国现今唯一的古代傩祭仪式的遗存。
B.彭泽县老屋湾的“打野猫”是一种充满宗教意义的逐疫仪式。
C.以面具为一切活动核心是中国傩的一个传统,这个传统在赣傩中得到始终地保持。
D.赣傩曾经遍及江西各地,目前相对集中在东起婺源西达萍乡这个半月地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傩是中国一种古老的驱疫逐鬼,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赣傩较完整地保存了原始的古代傩祭仪式。
B.傩面具在傩活动中不只是形象代码或艺术意义上的化装,更多的仍是这些活动的灵魂,它依然享受着人们的敬畏和宗仰。
C.正如欧洲教堂唱诗班成为民间合唱艺术一样,赣傩的面具制作已超出了宗教祭祀意义,成为引人注目的民间工艺。
D.赣傩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历程中,存其生命,葆其活力,因而造就了赣傩的丰富品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诱惑
贺向花
(1)早上,同学们都去学校餐厅吃饭了。我蹲下身,从床铺下拉出纸箱子,掀开粗棉布,露出香喷喷的发面火烧。一口气吃两个,吃完了,余香还在喉咙里缭绕,我舔了舔嘴唇,从嘴角舔进去一粒火烧渣儿,嘎吱磨碎了,最后的小小香气,让我分外满足。我又喝碗热茶。早饭就算正式结束。
(2)我想知道同学们吃的都是什么?我去教室时故意拐个弯从餐厅经过。透过白玻璃,只见餐厅里熙熙攘攘。我经过敞开的门口,一股股香气荡漾。我边慢慢走边扭着头看,只见李州走到餐厅门口,扬起碗,里面流出红的粥,粥里有红米粒,红花生,红豇豆,盛开出一朵红的花,落进下面的大木桶。我立马就心跳加速了。
(3)等到第三节下课,我实在忍不住,附在坐我左边的李州耳边小声问,你早上倒掉的是什么?他说八宝粥。见他一脸疑惑,我担心他再问什么,急忙假装看起了手中的课本。
(4)每天吃饭,我都是在宿舍里吃,我床下纸箱的粗棉布里包着二十个火烧,这是我一周的粮食。后来我才发现,同学们都到餐厅吃饭,我猜带干粮上学的大约只有我一个。我的早餐午餐晚餐全是火烧。渐渐地,火烧也变得没有了滋味。
(5)三个星期后,我和李州一起第一次走进学校餐厅。李州问我吃什么,我说,八宝粥。李州就把我带到八宝粥的队伍前。李州在前,我在后。我看见师傅的汤勺在大盆里一搅一舀,李州的饭盒就满了。轮到我了,我一闪,闪出了队伍。
(6)我的口袋里装着两块钱,这是爷爷给我一周的零花钱。我说我用不着。爷爷说拿着,说不定能用上。我每周都把钱带回去,爷爷给我包好发面火烧,给我取两块钱时,我就会变魔术一样从口袋里亮出我的拳头,展开了,上面躺着卷成卷的两块钱。只要我不动这两块钱,爷爷就不再给我新的两块钱。
(7)可是我差一点就动摇了,李州说八宝粥八毛钱,如果我让师傅将八宝粥盛入我的碗里,那么,回到家,我将怎么面对我爷爷。从我记事起,我就只有爷爷,村人都说我和爷爷是村里最穷的人。最穷的爷爷却最爱说村长念过的标语,再穷不能穷教育----我家顾林以后可是要上大学的。我想这已成爷爷的信仰。爷爷每周给我做二十个火烧,我可不能再给爷爷雪上加霜,让爷爷每周为我筹措两块钱。我为我竟然产生想喝一碗八宝粥的念头感到无比羞耻。
(8)后来,李州成了我最好的朋友。李州说学校的八宝粥太难喝,每天他总喝不完,总要倒掉半碗。他说,这你亲眼看到过,你要是不信,你可以天天和我一起去餐厅,看看是不是真的。倒掉时总能被人看见,有时老师见了还要批评李州一顿。李州对我说,不如这样,我每天分你半碗,我就不用再浪费了。我回绝了李州。
(9)李州仍再三邀请。一天,我终于受不了诱惑,和他一起走进餐厅。那天,我看着他用勺子从他饭盒里向我碗里舀粥,那粥是红色的,表面却闪着一层金粉似的光。我喝了一口,除了香,竟然还有甜。那碗粥让我久久回味。我发誓,将来,一定要让我和爷爷天天喝上八宝粥。
(10)后来,李州又多次喊我一起去餐厅。我说,我只是尝尝八宝粥的味道。无论李州用什么样的话都没能说服我走进餐厅。
(11)我和大学同学三年的女孩说这些时,女孩的眼睛有些湿润。后来,女孩就成了我的女朋友。大学毕业时,女孩第一次去我家,那天,女孩从包里取出超市买的米和豆,为我和爷爷熬了一锅又香又甜的八宝粥。
(12)喝着女友熬的八宝粥,爷爷幸福无比。爷爷打开话匣子,没完没了地说着我们的过去。后来爷爷坐直身子,擦净嘴角,想一会儿,说,爷爷有个秘密。我和女友吃惊地望向爷爷。爷爷郑重地说,你大了,爷爷不能瞒你一辈子。你是爷爷抱来的,在镇上大路口桐树根边的土地上。
(13)我笑了,我说这算什么秘密,八岁那年,我就从村人那里知道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诱惑”为标题,这既给小说设置了悬念,也点出了小说写作的主要内容。所以说这个标题很有意味,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B.“我”开始觉得吃发面火烧很香,但当“我”看到李州把吃剩的八宝粥倒进餐厅门口的大木桶里后,“我”就发誓一定要吃到八宝粥。
C.当“我”发现同学们都到餐厅吃饭,就“我”一人天天啃吃发面火烧时,“我”忽然很恼火,顿时觉得原来感到很香的发面火烧没有了滋味。
D.“我”打算到食堂吃一顿八宝粥,可当轮到给“我”打饭时,是理智让“我”退出了队伍,“我”觉得自己想吃八宝粥的想法很可耻。
E. 这篇小说虽然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辞藻,但读来很是感人。这主要归功于作者把“我”的生活困窘状况描写得很细致。
【小题2】小说在第(2)、(9)、(11)段中三次对八宝粥作了正面描写,请谈谈这三次描写的作用.(6分)
【小题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的形象特点。(6分)
【小题4】有人认为小说的结尾一段是多余的,应该删去;有人却认为这一段不多余,不能删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造反式脂肪酸
在日常生活中,人造反式脂肪酸是人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香喷喷的奶油蛋糕,金黄色的炸薯条,诱人的起酥面包,爽口的冰淇淋,乃至饼干、咖啡伴侣、爆米花……这些受人欢迎的食品中,都可见到反式脂肪酸的身影。
然而就在2015年6月16日,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发布一项法规,将在3年内逐步清除加工食品中的人造反式脂肪,最终彻底禁用。FDA法案委员斯蒂芬·奥斯托弗说:“此项法规表明当局承担起了保护所有美国人心脏健康的责任。希望能减少冠心病,预防每年上千例的心脏病突发。”
自19世纪末开始,猪油等动物脂肪变得越来越昂贵而稀缺,当时的化学家们开始寻找将液体油固化的方法来替代固体油脂。1901年,德国化学家威廉·诺曼将氢化技术创造性地用于液体棉籽油,得到了像黄油一样的氢化植物油,即人造反式脂肪酸。几年之后,氢化植物油的年产量达到了几千吨并且开始产业化。用氢化植物油做起酥油烘焙和煎炸食物往往会更好吃,口感也不会太油腻。关键是,氢化植物油比动物油脂性质更稳定,不用冷藏,常温贮存即可,也不容易腐坏。
研究表明,日常饮食中来自反式脂肪的热量在总热量中的比例上升2%,会显著增加冠心病的风险。基于这种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天摄入的总热量中来自于反式脂肪的不宜超过1%,也就是说每天的反式脂肪摄入量不超过2克。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同时也提醒道,由于多种原因,反式脂肪并不会完全消失。“首先,反式脂肪是指分子的空间结构和天然食物中脂肪酸的结构相反,但天然食物本身也含有一定的反式脂肪。比如在牛羊肉、乳制品,水果蔬菜当中均有反式脂肪。”
“其次,反式脂肪在现代食品加工工艺当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因为它的饱和程度高,不容易被氧化。在现代食品工艺当中,如果完全抛弃反式脂肪,这在现代饮食方式,尤其是西式饮食方式当中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炸薯条、沙拉酱、烘焙食物等等当中都广泛存在反式脂肪。”
朱毅认为,美国FDA的公报中提及限制反式脂肪使用的总量,这是由于美国的饮食方式导致了反式脂肪对美国很大一部分人群的健康危害。但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中国平均的反式脂肪摄入量目前还不至于引起担心。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2013年发布的风险评估显示,我国居民通过膳食方式摄入的反式脂肪所提供的能量占膳食总能量的0.16% ,其中,城市居民为0.25% ,即使在北京、广州等大城市,97%的居民其反式脂肪所提供的能量占膳食总能量的比例也不超过0.72% ,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1%的限值,也显著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居民的摄入量。
朱毅认为,这得益于我们的饮食结构和方式,“含氢化油很多的糕点、披萨、三明治等食物都不是中国人膳食结构中的主要食物。不过在大城市和年轻一代中,随着饮食方式的西化,很多氢化油和反式脂肪过量的食物还是成为这一人群的选择。这说明对于他们,反式脂肪的风险仍然存在。氢化油和反式脂肪过量的食物都是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我们应该减少其总的摄入量。
如前所述,天然食品中也存在少量的反式脂肪,所以零摄入可能是无法做到的。不过朱毅表示,主动使用的反式脂肪肯定是会退出历史舞台的,将会在在食品工艺当中被逐渐淘汰、消亡。
(摘自《中国科学报》)
【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人造反式脂肪酸广泛应用于各种食品中,如奶油蛋糕、炸薯条、起酥面包、饼干等受人欢迎的食品中都含有反式脂肪酸。
B.2015年6月16日,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发布法规,计划用3年的时间清除加工食品中的人造反式脂肪,并最终彻底禁用。
C.人造反式脂肪酸是一种氢化植物油,是在1901年由德国化学家威廉·诺曼用氢化技术从液体棉籽油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固化植物油。
D.反式脂肪酸的分子的空间结构和天然食物中脂肪酸的结构相反,它并不全是人造的,在许多天然食物本身也含有一定的反式脂肪。
【小题2】下列理解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美国将禁止在食品加工中使用反式脂肪的法规,旨在保护所有美国人心脏健康,因为反式脂肪会增加人们患冠心病的风险。
B.由于来自反式脂肪的热量在膳食总热量中达到2%时会显著增加冠心病的风险,因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天反式脂肪摄入量的不宜超过1% 。
C.无论是当今还是以后,即使食品加工中不再使用反式脂肪,人们还是不可避免地会摄入反式脂肪,但摄入的量非常有限。
D.在中国,城市居民平均摄入的反式脂肪量高于农村居民,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饮食习惯不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造反式脂肪在给人们带来味觉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健康隐患,正是出于这样的考量,美国政府才禁用人造反式脂肪。
B.人们喜欢的炸薯条、沙拉酱、烘焙食物等西式食品中都含有反式脂肪,禁用人造反式脂肪的法规实施后不可避免地会冲击西式饮食方式。
C.中国人均反式脂肪摄入量不仅远低于西方,而且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1%的限值,因而每个人都不必担心反式脂肪的摄入量问题。
D.尽管反式脂肪在食品加过工艺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它迟早会在食品工艺当中被淘汰、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