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知识分子》,完成后面题目。
知识分子
吴念真
①我定义的知识分子,是在一群人里面知识比大家多一点点,而且会把多的那一部分奉献给大家,那才叫知识分子。我们村庄里有一个人,他到底念过多少书我们都不知道,可是他知道很多东西。他知道矿工的许多事情,他常常坐在矿坑边看书,他看的书是《文艺春秋》,还是日文的。
②他会做一些让村里人感到奇怪的事情,比如在日文杂志上看到盘尼西林,就会跟人家讲这个消炎很管用。小孩子在夏天被蚊子咬,伤口烂了,晚上哇哇哭。他就去买了盘尼西林,跟大家说要交钱,又说这个不能直接用,要试验。大家不相信,就围着看他怎样实验。他往针头加一点儿水,然后注射,看皮肤有没有肿胀。最先打针的是他儿子,他儿子很疼,就大哭。大家都说会死,他说书上说不会死。那天晚上他儿子没事了,第二天所有小朋友都把裤子脱下来让他打针。
③他会帮全村人写信,经常有很多女人在村口拿着信纸等他。大家都对他很恭敬。他帮人家写信,先要端端正正地坐下来,头发亮亮的,拿出一支很旧的派克笔,然后问人家要写什么。村里的妈妈说话很粗鲁的,就说,你跟我那个在台北的死小孩讲,他自己在台北逍遥没关系,全家都快饿死了。他弟弟妹妹的学校要注册了,如果钱再不寄回来,全家上吊,我真的死给他看……他就开始写,写完后还会念给人家听,说你看我这样写对不对。他会写,比如说,吾儿,最近家中有一点困难,如果有一点余钱就寄回来,弟妹也要念书要注册,都是父母无能才造成今天这样的。然后祝平安,讲身体要保重。然后问妈妈,这样写对不对。妈妈说,对。他通常扮演这种角色。
④有一天他看到我,就把我叫过来。他说,有一天我会老,会死掉,就没有人帮邻居写信了,你要接替伯伯帮大家写信。然后掏出一样东西,用报纸包得好好的。我打开看,是《尺牍》,古代的应用文。
⑤村子里的人知道我被他训练着写信,看到我就说,你出师了没?其实才一两个礼拜而已。渐渐地,就有很多人找我写信,有人高兴地跟伯伯说,你的徒弟现在可以写信了,写得很好。他就说,这样啊,他很认真,我就可以轻松一点儿了。
⑥有一天发生了一件大事,影响了我一辈子。我们那边是矿区,很多人的女儿十五六岁就去工厂做工,我姑妈就有这样一个女儿。有一次她带了个男人回来,说要结婚。姑妈就劝她,说你再忍耐几年,让弟弟妹妹都念完书,你再结婚好不好。她说好,就哭着回去继续工作。两三年以后,她又带了一个男人回来。这个男人是一个公家单位的秘书,他认为姑妈的女儿很单纯,想跟她结婚,来请求姑妈把女儿嫁给他。
⑦那天,村里的男人们陪他在外面喝酒,女人们在厨房忙。姑妈跟女儿说,那个人很好,但是妈妈也求你,弟弟还小,再等两年。后来那男人就走了。过了五六天,他寄来一封信,我还记得是公家用的黄色信封,上面的毛笔字非常漂亮。打开后是很长的国画宣纸,行书。我真的看不懂,信里说,他来我们这里,被我们招待得很好,很感谢。后面我看到几个字,非常清楚,叫“虎毒亦不食子”。我就跟姑妈说,老虎再凶也不会吃自己的小孩。我姑妈听了就开始撞墙,开始哭。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可是她必须要拜托女儿帮忙家里,结果一个男的竟然写信来指责她。最后所有女人都来抱着她劝,说我根本看不懂,是乱看的,骂我。
⑧后来教我写信的伯伯回来了,他看了信后,对大家说:“那个男人信里说,他受到招待很感谢,这里的人都很诚恳,每个人都把他的对象当做自己的女儿疼爱。不管怎样,他都默默等待。”然后就说,信里没有“虎毒亦不食子”的话。于是大家都骂我,姑妈也骂我,说差点被我害死。可是我真的看见啊,我就哭着回家。
⑨有一天,我不晓得他是蓄意等我还是怎样,他把我叫到一棵树下,坐下来说,你没有看错,但是要知道,话可以这样讲,也可以那样讲。他的意思是,姑妈的女儿会不会嫁给这个男的,谁也不知道;那个男的会不会等,谁也不知道,反正都不知道,就慢慢等嘛。就这样解释好了啊,你干嘛要去讲那个“虎毒亦不食子”,让你姑妈去撞墙,万一死了怎么办啊?
⑩我那时候不觉得怎么样,长大了才知道,那就是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不但知道如何奉献,还知道如何传承,知道在这个过程中把苦难转化。除了他之外,我所受的教育,包括老师、教授,从来没有跟我讲过这样的道理。
(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章①—⑤段的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知识分子所做的事情
村里人对他的态度
用学到的知识为村里的小孩治病

帮助村里人写信


很高兴
【小题2】结合第③段的内容,说说伯伯那样帮助“村里的妈妈”写信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那件“大事”为什么会影响作者“一辈子”?(不超过150个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2: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卖厨刀
刘明
早晨有雾,淡淡的。
桐庐镇优雅的轮廓,在薄纱般的晨雾中显露出来。奔流不息的富春江和天目溪交叉着从镇前的岩石下缓缓流过,背后是若隐若现的青山翠岭。远远望去,水傍青山,雾缭古城,宛如一张鲜嫩碧绿的荷叶,托着颗晶莹闪烁的珠露。
正是起早赶露水集的时候。来赶年前最后一个集市的乡民们,肩上挑着柴禾,手里提着鸡婆、绳头串着蘑菇,盆里盛着活鱼,从四面八方涌入这个小镇。
桐庐镇仅有的这条直街上热闹起来了,热闹得就像一锅正在滚动着的粥。卖韭菜的放开嗓子直着吼叫:“多水嫩的韭菜,六角八一斤,便宜过草!”卖金针木耳的吆喝起来顿挫抑扬,如同唱戏文一般:“黄针——木耳,蘑菇——生姜!”卖藤条锅刷的吆喝声很有些特别,前声十二分地拖长,而到后半部分却喊得出奇的短:“卖藤——条!”卖葱煎包子的把平底锅沿敲得梆梆响;卖鸡的鼓圆腮帮吹开鸡婆的尾毛,两指捺着滚圆的鸡屁股直伸到买主的鼻尖,正和买主作激烈持久的讨价还价。人们仿佛不是来赶集,而是来比声音的。
唯有市场西边的一根电线杆子下,一个穿黑袄的汉子一声不响地蹲着,跟前放着二十多把厨刀。汉子抬起胡子拉碴的脸朝喧闹的人群望了一眼,从他兜里摸出一块砚台大小的铁块和一团筷子粗的铁丝放在地下,捡起一把厨刀,低下头,“咔咔咔”砍起铁丝来了。
“是在变戏法儿吗?”外圈的人只想往里面挤。
“他怎么不说话?”里圈的人直纳闷。
见人多了,黑袄汉子从他兜里摸出一张红纸,上面写着一行工工整整的柳体大字:自家打的厨刀,每把两元。
“哼,店里张小泉剪刀厂出的厨刀也只卖一块六。”有人摇着头冷言冷语。
“不过,这厨刀的刚火倒是硬碰硬的。”也有人持不同的意见。
黑袄汉子一声不响,低着头又砍起铁丝来。“咔咔咔”铁丝都断成了一厘米长短的小段。
“嘿,这厨刀砍铁丝就像切粉丝一样,我买一把!”有人把捏着钞票的手伸了过来。
“慢!”一个工人模样的青年挤到黑袄汉子跟前,从地上另捡起一把厨刀:“你换一把砍砍看。”众人都投来赞佩的眼光。
黑袄汉子好像没听见,依旧埋头只顾自己砍。
“唔——?是个哑巴?”工人模样的青年把厨刀递到黑袄汉子的手里,比比划划做了一阵手势。
黑袄汉子接过厨刀,“咔咔咔”,一气砍了三十几下。青烟飘起,火星四溅,砍断的铁丝飞了一地。
工人模样的青年夺过刀来,仔细地瞄了瞄闪着寒光的锋口,扔下两元钱,心满意足地走了。
人群哄地一下炸了。“我买一把!”“我买一把!”几十只捏着钞票的手伸了过来。
“砍得硬的厨刀不一定切得软!”刚才说风凉话的又不阴不阳地插了一句。
众人迟疑了,有几只捏着钞票的手缩了回去。
黑袄汉子慢慢站起身来,高眉脊下那双明亮的眸子里,射出两道光来,直瞪着说风凉话的人的脸。瞪着瞪着,一言不发的黑袄汉子猛一抬臂,将厨刀举在了脖子跟前。
众人吓了个大跳,哗地撒开了个大圈。只见黑袄汉子不慌不忙举刀在下巴上刮了几下。“嚓嚓嚓”,胡须纷纷落地,只留一片青青的胡渣儿。
说风凉话的人嗫嚅着,似乎还想说几句什么,但人们一拥而上,早把他挤出了人圈。黑袄汉子的二十多把厨刀顷刻卖完。他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搭上搭兜,走到卖葱煎包子的摊前:“喂,买四个葱煎包子。”
两个刚买了厨刀的人听见他说话,大感惊讶:
“咦,他会说话,他不是哑巴!”
“他会说话,做买卖为什么硬是一声也不吆喝?”
太阳升高了,晨露散尽了,桐庐镇幽雅的轮廓清楚地显露出来了。前面是奔流的江水,背后是兀立的青山,好一幅古朴淡雅的水墨画卷。黑袄汉子背着搭兜,手里托着四个刚出锅的葱煎包子,大踏步地走了。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宛如一张鲜嫩碧绿的荷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桐庐镇比做鲜嫩碧绿的荷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桐庐镇的勃勃生机。
B.小说将卖刀写得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人们开始以为有人在变戏法,后来才发现是卖刀;开始怀疑菜刀有假,后来又争抢买刀。
C.“人们仿佛不是来赶集,而是来比声音的”,真实地写出了集市人声鼎沸的情形,表现了作者对日常生活中热闹景象的欣赏。
D.作者善于设置悬念,如“黑袄汉子猛一抬臂,将厨刀举在了脖子跟前”,不但“众人下了个大跳”,就是读者也为之心惊。
E.小说语言雅致朴实,主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了一个看似普通但又与众不同的“黑袄汉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题2】小说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黑袄汉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4】小说中黑袄汉子做买卖“硬是一声也不吆喝”,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徐特立:风范长存励后人
刘金兰
1877年,徐特立是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出生于长沙县五美乡一个农民家庭,原名懋恂。年轻时,为表示自己志向不凡,改名为“特立”,取“特立独行”之意。
1906年,他就教于周南女校,有机会阅读了<民报》、《猛回头》、《新湖南潮》等革命刊物,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一生不断闪烁着进步思想的光芒。
1909年12月8日,身为长沙修业学校校董兼教师的徐特立在学校操场给学生讲演时事,痛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讲到悲愤激昂处,他跑到厨房拿来一把菜刀,当场砍掉自己左手的一节手指,血书“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八个大字。事后,省内外许多报纸都在显著位置报道了这一消息,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后来回忆说:“这给了我对革命的第一次感性认识”。
辛亥革命爆发,徐特立被选为湖南省临时议会副议长。他意识到换汤不换药的所谓新政权改变不了中国积弱积贫的现状,毅然辞去俸薪丰厚的副议长之职。
徐特立学识渊博,各校竞相聘请,收入不菲。但为了办学,他勤俭节约的程度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在创办长沙师范时,没有校舍,他就利用原善化学堂破庙;教师不够,他找朋友帮忙,只吃饭不给钱;没有校工,他就自己兼;没有教材,他自己编;没有经费,他将兼课教学所得,悉数投入。身为长沙师范校长,教员坐轿子,他步行;教员吃小灶,他和学生一样吃大灶;教员穿皮鞋,他穿草鞋。曾经因为穿着过于粗朴被周南女校的门房误认为是下人。教师们丢弃的剩残粉笔头,徐特立捡起来装在口袋里自己上课再用。私下里,徐特立被取了一个外号叫“徐大叫化”。
正是这个“徐大叫化”,凭着对教育事业的那份热忱,为长沙培养了大批教师。
徐特立任师范校长时,田汉入学买不起蚊帐,他便买了一顶相送。一次查夜时,他发现有新生烂脚呻吟,便亲自打水给他洗脚上药。
徐特立办教育,有自己的主张。过去,学校的大门不向贫苦大众开放,徐特立创办长沙师范时,就大胆地招收了一个铁匠和一个退伍兵,破了先例。
在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时,他认为:“教育学生不应该用强制手段,更不应该用粗暴的态度。中国古代温柔敦厚的‘诗教’,今天学校教育中还用得着。”为了实行“诗教”,他在学生自修室通往教室的走廊上,悬挂了一块大黑板,专门用来写诗。
1919年,徐特立得知蔡元培、李石曾等教育家正在发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在法勤工俭学的三年多时间里,他与年轻同学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一起做工,还利用一切机会调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并将感想文章寄回国内发表,以期引起国内有识之士的注意,推进社会的改革。
作为教育家,徐特立一生都在践行自己的身教理念。他加入***就是其中的一个典例。1927年大革命失败,在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的白色恐怖形势下,有些动摇分子脱离了共产党,脱离了革命,甚至还投降了敌人。此时,这位年过半百的湖南知名教育家挺身而出,毅然主动地加入***,这给在革命低潮中彷徨的人们以莫大的鼓舞。陆定一同志曾这样评价:“徐老给我们的教科书,就是他的入党。这本没有字的教科书,比什么教科书都好,也比什么教科书都重要。”
徐特立同志入党后,立即参加了中国革命史上影响深远的八一南昌起义。时年51岁的徐特立,可称得上是起义军将士中年龄最长者。根据周恩来同志的指示,徐特立利用旧友关系,成功争取了国民政府江西省代省长姜济寰支持起义,为南昌起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4年10月徐特立同志以58岁的高龄参加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中,徐特立同志有一匹马,但他的马经常用来驮东西,或给伤病体弱的同志骑,他自己主要是走路。徐特立同志在《六十自传》中写道:“我忘记了我的年纪,在二万五千里行程中,我徒步两万里上下。”
新中国建立后,徐特立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他特别关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孜孜不倦地从事学术研究,发表了很多精辟的见解及深刻的论述。他制定了一个20年学习和工作计划,以古稀之龄朝气蓬勃地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中,致力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1968年11月28日,深受全党全国人民敬重和爱戴的徐特立因病与世长辞,他崇高的风范永远激励着后世之人。
(节选自2014年11月18日《湖南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徐特立1906年就教于周南女校,有幸阅读了《民报》、《猛回头》、《新湖南潮》等革命刊物,这些革命刊物对他影响极大,甚至影响到他的改名。
B.徐特立砍指血书之举极大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省内外多家报纸都在显著位置报道了这一消息。***回忆说,这给了他对革命的首次感性认识。
C.徐特立于1919年得知蔡元培、李石曾等教育家正在发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他果断地报名参加;留法期间,与年轻同学一起生活、学习和做工。
D.徐特立曾得到陆定一的高度评价,陆定一把他比喻为无字教科书,认为他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主动入党,这本身就是对我们的教育。
E.徐特立在新中国成立后,制定了一个20年学习和工作计划;他表示要在古稀之年朝气蓬勃地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中,致力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小题2】文章开头写到徐特立的名字蕴含“特立独行”之意,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徐特立“特立独行”的具体表现。(6分)
【小题3】本文写到了徐特立的哪些“进步思想”?请简要分析和概括。(6分)
【小题4】徐特立的“崇高风范”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水 啊
在水边筑屋可能是人生的又一个梦想。大都市的罪过之一就是远远地阻隔了人与水的亲近。尽管比较聪明的筑城人总是想方设法把水引入城区,但他们所能做的仅仅如此而已,绝大多的城里人还是与水无缘。那些以水著称的城市,如果实地考察起来,会让人觉得那一点点水简直算不了什么,微不足道。水啊,自然的心灵,大地的眼睛,可以洗涤万物的清澈之源,就这样不见了。而人离开了水会是不幸的。
可能由于我出生在大水之滨,所以一离开了水就有一种焦躁不安,总害怕生活变得过于干枯。许多年里几乎是一路逐水而行,水在不知不觉间牵引着人生轨迹。行走在城乡之路,只要是眼前出现一片大水,立刻有一种愉悦和亲近感。无论在哪里,只要看到一片水被污染了,心头立刻会泛起一种绝望感,这绝望会压得人透不过气来。人类的恐惧不安和肮脏,这一切都等待水来洗刷,可是人类却先自动手把水弄脏了。人的视野里如果能有一泓清水,就成了人生中最质朴最诗意的追求。
在小城南部山区,一个小村向阳一面是深深的大水潭,而且绝无污染,常年清澈。一个朋友就在那个小村的南端居住,他热情地邀我去住。这时恰好是我不得不搬离小城居所的日子,内心十分惆怅,所以这邀请就让我分外高兴。我把简单的用具搬来,然后就在这里住下。水潭是我的心情,它一直是那么清澈平静。几天后,全村的人都一点点熟悉过来,他们把一层好奇抹去,开始了对外来人的帮助。山村里才有的黑咸菜是萝卜做成的,油亮油亮。还有一种山野菜做成的饼,泛出特别的香味。从水潭中钓的一种黄脊小鱼长约二寸,烤得酥香逼人,特别美味。这些东西都是山里人一代代的强大滋补,是最让人信任的食物。
水潭太深了,村里人在夏天也很少下水游泳。潭水洁净无污,鱼在深处都看得清楚。只有靠近山麓才有苔草伸进水里,那儿据说就是大鱼的窝。这儿的水鸟总是单独行动,他们的模样在我眼前简直很少重复,每一次都是新的面孔,有的洁白,有的碧绿,有的长长的喙,有的高高的腿。水鸟在潭边踟蹰的样子优雅之极,它们仿佛没有更多的急切心情,仅以漫步为主,狩猎倒在其次。我每一次来到潭边都钦羡水鸟,先是盯视一会儿,然后就像它们一样悠闲地走起来。
在南部山区水潭边的幸福仅仅持续了一年,后来就因为具体工作的变更而不得不搬回小城。可是我仍旧迷恋那里。有时半夜醒来,恍惚觉得南风正从潭上吹来,带来了水波的气息,夹杂着黄脊小鱼的呓语。可是很快就能听到街上驰过的夜车,于是披衣坐起,满心凄怅。这里即便是凌晨两三点钟也不再安宁,这与四五年前的情形已经完全不同。这就是一座小城的变迁,它也没有例外地走向了喧嚣,总有一天与那些大都市相差无几。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小城近郊有一座中小型水库,这儿有一片开阔的大水,有长满了半个堤岸的树和青杨。多么不可思议,这儿离城区仅五六公里,眼下竟然没有一个游人。主人欢迎我来这儿完成自己的部分工作,这使我满心感激。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水畔皆有迷人之处。除了狂风大作之时,每一种天气几乎都在彰显这里的美。冰凌、雪、飘飞的细雨、春天的柳絮、深秋里的玫瑰,都在妆扮这片大水。就因为它的抚慰,我又一次变得安定和满足,眼里的一切都变得簇新。这里就像南山的水潭一样,是又一处难得的安居之地。
当然,眼前这美好的水畔只能让我留恋向往,而不能当成长久的居地。它吸引我,让我来来去去,乐此不疲,未能割舍。我向越来越多的朋友引见城郊这片亮水,介绍它奇迹般地沉寂。也就在这些日子里,我顺着水的流向一直向前,不止一次绕到了小城东郊的一条河边。我终于在河岸发现了一个小村,并在小村里找到了新的小屋。我在小屋安居下来。
我常常不无自豪地说:我是河畔人家啊
这条长满了芦荻的河日夜不息地奔流,它赶路的声音直传到我的窗下枕边。这是那片大水对于我的问候,是它捎来的讯息。我相信,即便是更远一些的那个水潭也与水库、与这条河相扯相连,它们是孪生兄弟。河水在大雨季里咆哮,有时它会淹没河上的那座漫桥。我曾在夜晚长时间站立在河边,看泛着白沫的水流沖淌而下,想像着远方的大海。
最大的水就是海,我终有一天会临海而居。这就是我在漆黑的夜晚想到的。苍茫无际的海,水天交接之处藏下了多少幻想,我会更多地停留岸边,去遥望邈远。
(选自张炜散文集《我又将逃往何方》,有删节)
【小题1】作者为什么“不无自豪地说:我是河畔人家”?(4分)
【小题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5分)
【小题3】作者为什么从水潭、水库、小河写到大海?请从构思和主题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发呆时你的大脑在做什么呢?
你可能觉得发呆的时候“大脑一片空白”,我们的脑子处于一种半梦半醒的静息状态。然而,来自华盛顿大学的神经学教授马库斯·赖希勒的研究指出,无论你如何努力做到“心如止水”,你大脑的整体活跃程度最多也就能下降5%左右。功能性核磁共振的数据显示,在我们发呆的时候,大脑当中负责集中注意力的脑区会沉静下来那些负责回忆、评价以及想象的脑区却会变得格外活跃,也就是说,发呆本质上是在思考人生。
发呆让大脑消耗了很多能量却似乎得不到任何东西,但就是这么一个看似毫无意义的事情,却在数千万年的演化历程中被如此顽固地保留了下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我们的大脑需要刺激。对于像哺乳动物这样脑子特别发达的物种而言,神经系统的发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发生在出生以前,我们尚处于胚胎阶段的身体会将神经细胞大致排列好,发育出脑子和各种神经的基本架构。不过只经过第一阶段的神经系统是远远不够的,在出生之后,我们的神经系统还要经过第二阶段的发育,在此过程中,借由纷繁变换的外界刺激,神经系统当中的“电路系统”被不断校正,最终实现功能的完善。
尽管神经系统第二阶段的发育到大约青春期的时候便已经基本定型,但是在人漫长的一生中,大脑仍然需要不断地接受复杂多变的刺激来对自己的系统进行“维护”。根据加拿大心理学家诺曼·道伊奇的研究,一旦外界环境无法为大脑提供足够多变的刺激,大脑的“维护”就会受到阻碍,于是我们便感到了无聊。发呆的意义正是为了战胜无聊,发呆实际上就是一种大脑自己刺激自己的过程——既然外界环境不能提供足够的新鲜感,那么我就从我的回忆和想象中去“人为”制造出刺激来。
在极端情况下,比如说被多年禁锢在一成不变的环境中,大脑的自我刺激就会变得过于强烈,这时候发呆甚至有可能演变成身临其境般的幻觉。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冈·梅茨赫尔发现,如果把人放置在一个外界刺激极度单调的特殊环境中,这些人很快就会出现非常逼真的幻觉。这种现象后来被称为甘兹菲尔德效应。实际上,人类社会的大部分宗教都要求其神职人员长年累月地待在相当单调的固定环境中“苦修”,很可能正是因为这样的环境刺激以及宗教典籍的暗示会给神职人员带来“与神交流”的幻觉,从而更加坚定其信仰。
但是从相反的方面来说,发呆也是人类重要的想象之源,它赋予了大脑足够的资源去把那些碎片化的记忆以各种匪夷所思的模式组装起来,进而激发起无穷无尽的灵感,于是我们才有了那么多流传千古的文学和艺术杰作。考古研究发现,在两千年前的庞贝古城里人们就已经视发呆为生活的一部分了,也许从某种角度来看,发呆自古以来就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前进。
当然,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小小发呆怡情,要是呆得耽误了正事可就得不偿失了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般人觉得人发呆时,大脑处于静息状态,科学研究发现,人发呆时大脑有些区域得到了休息,但有些区域却即相当活跃。
B.马库斯·赖希勒教授认为,人发呆时,无论怎么努力也最多只能使大脑的整体活跃程度下降5%左右。
C.外界刺激对于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维护”乃至功能的完善都至关重要。
D.人类神经系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育过程,大约在青春期的时候基本定型,但这并不代表大脑对于神经系统的工作已经结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神经系统经过第一阶段的发育,基本相当于一吧只安装了最基本系统程序的电脑,对于最终实现功能的完善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B.当外界环境不能提供足够的刺激时,大脑会自我刺激,当这种刺激强烈到一定程度,人就有可能出现幻觉,甚至这种幻觉还很逼真。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冈·梅茨赫尔的发现、神职人员的“苦修”便是确凿的证据。
C.神职人员为了坚定自己的信仰,长期“苦修”于相当单调的固定环境中,以期得到环境的刺激和宗教典籍的暗示。
D.无聊是大脑因外界刺激不足而产生,幻觉是因大脑自我刺激过于强烈才出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呆看似消耗了很多能量而毫无意义,其实,它作为一项古老的大脑活动,它能够一直遗传下来,必然有其合理的机制和积极的作用。
B.发呆实际上是大脑负责回忆、评价以及想象的区域在制造自我刺激以战胜无聊,本质上是在思考人生。
C.发呆是人类重要的想象之源,它直接赋予了大脑无穷无尽的灵感,促进人们创作出众多的艺术杰作。
D.发呆被两千年前庞贝古城的人们视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或许意味着它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前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去,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惟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小题1】结合选文,说说文末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
【小题2】选文运用多种方法刻画母亲形象,请写出其中一种并结合原文简析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