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梧桐树

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树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荫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障,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繁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吹,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几根枝条,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了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他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的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所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已,何从看见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小题1】文章的②③段极力描写了梧桐树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小题2】全文自始至终表露了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请具体说明作者情感的变化。
【小题3】文章第④段写梧桐的另一种“光景”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小题4】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文中结尾的“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这句话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13: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15分)
故乡的食物
汪曾祺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 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在我的家乡,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 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 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在孩子眼里,装在坛子里的炒米是一粒粒充满诱惑的珍珠。
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 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炒米实在是很方便,其实,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 “焦屑”。糊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在不能正常煮饭时,可以用来充饥。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还小,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
第二天,没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有删改)
【小题1】文章写的是故乡的食物,可开头为什么要从“小时读《板桥家书》”写起?(4分)
【小题2】划横线“炒米实在是很方便,其实,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焦屑’”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文中的“在孩子眼里,装在坛子里的炒米是一粒粒充满诱惑的珍珠”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4】每个人的家乡都有说不完的故事。你的家乡有哪些精彩的风俗习惯或美味可口的小吃?请选择其中的一种做一个简要的介绍。(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洞察世事的政治儒家
***公署高级部长,后担任内阁资政,但是仍然在同一间屋里办公。
对李光耀的评述,媒体历来说法各异。1999年《纽约时报》称其为“世界上最聪明,同时也是最得人心的专制者”。麦卡锡如此论述李和新加坡的关系:“在许多方面,李光耀就是岛国的化身,他的性格体现了新加坡的各种特征——步步为营,如临大敌,冷峻干练,孤芳自赏然而干劲十足。”
过去,李光耀认为自由民主的缺失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相反,这种威权体制造就了亚洲四小龙的成功。但是他的论证并没有考察其他专制国家的失败,而首先是建基于新加坡的成功,正如任何一位来访者都能证实的那样,李光耀和他的同僚在对他们自己原则的应用上已经遭遇瓶颈。近年来,李光耀对自己的“亚洲价值观”颇有反思,特别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
然而,在亚洲,新加坡的成功被盲从和简单效仿。亚洲的领导者如马来西亚的马哈蒂尔,泰国的他信和印度尼西亚的苏哈托都几乎全盘接受李光耀的政治思想,他们那种“经济第一位”的发展策略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这位受过剑桥教育的律师。李光耀曾经为自己的岛国的孤立状态感到不安,然后他就采取了这种威权方式。
2005年李光耀人选《时代》周刊全球100名最有影响人物,并位居“科学家及思想家”一组,这位目光锐利的老人再度进入公共视野。尽管先前人权组织曾经对其威权方式和对宗教的不宽容进行苛刻指责,但是如今他已经被广泛认为是亚洲最受尊敬的政治家。李光耀相信“人类精神中有些东西是超乎常理之外”,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创造出了“新加坡奇迹”。
李光耀日渐年迈,十年前还做过一场心脏外科手术,但这些都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他的个性:睿智,踏实,决策前深思熟虑,决定后又雷厉风行。与此同时,作为一名地域政治思想家和分析家,李光耀似乎老当益壮。他一度关心新加坡国民命运的每个细节,包括他们该和谁结婚以及该生多少孩子,如今却很少被自己国家的问题困扰,真正让他关心的倒是中国的“和平崛起”和来自于伊斯兰好战分子的威胁。
李光耀是独一无二的,这并不仅仅因为他理性的视野,更独到的是他非意识形态的分析,这将他和其他亚洲观察家区分开来。无论是作为日占期间幸存的黑市商人,还是作为新加坡独立运动中的一名政治活动家,抑或在中越问题上充当中国领导人的密友与美国斡旋,李光耀总是显示出他洞察世事、聪明过人之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李光耀的卓越之路经历了长年的历炼。从政将近五十年,李光耀总结出一种治理国家的独特的亚洲方式,这种方式经常与西方政治所信奉的民主原则相冲突,即所谓“亚洲价值观”,通常被理解为遵从权威和秩序,将社会利益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他认为过度自由民主,尤其是言论自由,会对经取了这种威权方式。
这位祖籍在中国福建的政治家向《时代》周刊表示,在自己的公众生涯中印象最深的人是邓小平。而对于中国的“和平崛起”却感情复杂。他认为随着中国和印度这两大古老文明的复苏,他们的影响将再次渗入到整个东南亚地区。这将意味着该地区的巨大繁荣,但同时也意味着力量的争斗。
谈到中国政治,李光耀认为,对中国民主政治的探索就像邓小平说的要“摸着石头过河”。中国政府正在增加人民民主。村一级的选举还将走向镇区,只要能控制全局,中国领导人将不断试验。
谈到美国,李光耀说,我欣赏美国社会,但是我不打算在那里长久生活。如果我不得不成为一个流亡者,我愿意选择英国,一个并非那么紧迫的国家。但是另一方面美国有着可以改变的生活:任何东西都可以被打破,分析,然后重新定义,无论可不可能,美国人相信只要有足够的钱去努力探寻,都能够得以解决。1980年代,当美国看起来似乎要被新兴的日本和德国在所有的制造行业上赶超的时候,我一直都看到美国在修改和重构他们自己的经济秩序。他们又重新回到原来的位置,那是一种较高级的体制,这才是更有竞争力的。
正如李光耀所言:“争论是必需的,这样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如果伽利略不去挑战教廷,我们将仍然相信世界是方的,那样的话哥伦布或许还没有发现美洲。”中国和新加坡,亚洲和西方,争论不休,进步不止。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李光耀不接受西方文化,他相信“人类精神中有些东西是超乎常理之外”,基于这种认识,他创造了“新加坡奇迹”。
B.作为新加坡“建国之父”的李光耀被认为是岛国的化身,他的性格体现了新加坡的各种特征——步步为营,如临大敌;冷峻干练、孤芳自赏而又干劲十足。
C.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血脉的李光耀治理国家的独特的亚洲方式与西方政治的民主原则相冲突,他本身既有儒家仁政的情怀,又有暴君的特质。
D.威权体制造就了“亚洲四小龙”的成功,其价值观被周围部分国家接受却带来了失败。
E.文章通过对李光耀从政经历的回顾及执政理念的分析,肯定了这位如今已经被广泛认为是亚洲最受尊敬的政治家对新加坡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小题2】文中提到的李光耀“独一无二”的传奇的一生,主要经历了哪几个时期?
【小题3】李光耀为什么采取威权方式?威权方式有何特点?
【小题4】李光耀认为自由民主的缺失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而他后来又说:“争论是必需了,这样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你对这种矛盾认识有什么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王保长

章月珍

下午,王保长收到密令,上头命令他务必在深夜带人秘密逮捕一个叫陈隰的村民,然后就地正法!王保长怀里揣着那张密令,心事重重地回到家。他抽着闷烟,吩咐老婆赶紧杀鸡,煮熟。然后,敞开大门,啃着鸡腿,喝起了闷酒。

王保长的家就在村路边,来来往往的人很多,路过的村民都闻到了酒肉香。从敞开的大门望进去,只见王保长喝得醉醺醺的。后来不知发生了什么,传来了王保长夫妻俩的吵闹声,夹杂着摔碗筷和扔桌凳的啪啪声。不一会儿,看见王保长把一个包裹扔出屋外,扯着嗓子嚷:“你就是嫌弃我现在穷了!你过不惯,那你赶紧给我滚!最好永远甭回来!”

“滚就滚!这几年要不是我娘家接济,日子早就穷得过不下去!自从你当上了这个破保长,我们是越过越穷,赚不到钱不说,还天天跟着你提心吊胆,这日子真是没法过了!”老婆哭哭啼啼抱怨道。邻居来劝架,可王保长却趁着酒性,指着老婆鼻子,叫她滚。老婆终于忍受不了,哭着跑了。

王保长继续喝酒,村民见他不可理喻,也都摇摇头散去了。

村民见他不可理喻,也都摇摇头散去了。

夜深了,王保长估摸着到晚上九点了,焦急地不停向屋外张望。他在等阿毛。阿毛是村子里最有文化的人,在县城读书,从小父亲就死了。这几天,因为母亲病重,他请假回家给母亲煎药,每晚九点他总是拿着一个药罐子,到王保长屋前的马路倒药渣。九点,终于等来了阿毛,王保长赶紧拉他进屋,拿出那张密令给阿毛看。

“阿毛,村里就数你识字最多,你叔我识字不多,只能向你请教!你看看这纸上的陈字后面念啥?他是何许人也?人命关天,你跟叔说说!”

阿毛拿着那张纸,手有点发抖,脸红一阵白一阵,说话也疙里疙瘩的。

“叔,这个……这个好像是生僻字,我也不认识。要不我回家去查查,然后回来再告诉你!你看行不?”

“好!好!你快去快回!我等你!这密令只有你知我知,千万不要走漏风声!不然你我小命都不保!”王保长嘱咐道。

阿毛答应着,急急地走了,连药罐子都忘了拿。

五分钟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始终不见阿毛回来。王保长酒劲上来,犯困,昏昏欲睡。

第二天,王保长是被林专员几个巴掌打醒的。睁开眼,看到林专员气得扭曲的胖脸,两手正抓着自己的前胸。他吓得浑身发抖。

“林……林专员,您怎么大驾光临鄙人寒舍了?真是蓬荜生……”

“生什么生!我问你,你的密令呢?”

“密令?在呀!我保管得妥妥的!丢不了!”王保长边说边从怀里掏出那张皱巴巴的纸,双手恭恭敬敬地递给林专员!

“保管个屁啊!谁叫你保管了!是要你办事!你说你办完事了吗?”林专员怒视着王保长。

“啥事啊?我不记得了!昨晚我老婆跟我吵架,跑了,我心情不好,喝闷酒,乡亲们都可作证!”王保长委屈地说。

林专员气得又抽了王保长一个巴掌,把密令扔到他脸上。“我……我这就带人去抓他!可是,林专员,这个陈字后面念啥?他是谁呀?”王保长颤抖着手,指着密令上陈隰的名字,战战兢兢地问。

林专员气得又给他一巴掌:“你作为一个保长,怎么连自己村的人都不了解!陈隰就是陈九根的儿子!小名叫阿毛!”

“啊!我们村里人只知道他叫阿毛,哪里知道他叫陈隰啊!不信的话你问问他们!”王保长指着站在堂屋里的十几个人。

“别啰唆了,赶紧去抓!不然让他跑了就完了!”

可惜早已经人去屋空,连他生病的老母亲也不在了。王保长一气之下,命人一把火烧了草屋,回去复命了。

林专员气得连抽了王保长十几个耳光。骂道:“你是猪啊!你有没有脑子,怎么就烧了他房子呢?他是共党分子,里面万一有什么重要情报呢?你他妈的竟然一把火烧了!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我……我当时气糊涂了!”王保长摸着火辣辣疼的脸,委屈地说。

“陈隰逃了,你这条命也保不了!我只能如实向上面汇报!”林专员边说边要走。

“等等,林……林专员,借……借一步说话!”王保长把林专员引进内屋,关上房门,小心翼翼地从箱子底下双手捧出一个金光闪闪的小小的菩萨雕塑。他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凑近林专员耳朵说:“这是我家祖传的宝贝……”

就这样,王保长终于躲过一劫。没过几天,老婆也被他接了回来。

阿毛母子投靠了他们的一个远方亲戚。安顿下来后,阿毛对母亲说:“幸亏保长他识字不多,不然我真是死定了!好险啊!”母亲笑笑,说:“傻啊!孩子,王保长和你爹是结拜兄弟,你的名字还是你王叔起的呢!”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王保长收到密令,上头命令他抓人杀人,而他却在家敞开大门,啃起鸡腿,喝起了酒,说明王保长没拿上边的命令当回事。
B.王保长借酒撒疯,和老婆吵闹起来,不顾乡民的劝阻,赶走了老婆。对王保长的语言描写表现出他对老婆专横跋扈的特点。
C.小说中林专员怒斥王保长延误了抓捕时机,扇他耳光,并指出他烧房的糊涂,说明林专员精明强干,办案有头脑,有力度。
D.小说以王保长活动为线索,以阿毛回乡照顾母亲并逃走、林专员督查为辅线,三线交织于王保长家,情节跌宕,摇曳多姿。
E. 小说中两个女人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保长计谋的实施离不开老婆的配合,交代阿毛获救原因要通过其母之口,颇具匠心。
【小题2】小说中的王保长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结尾安排巧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