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心灵踱步
张秀亚
①又是阴天,浮云的帘帏还未曾拉开。火车行过那长遍茅草的山坡,渐渐地速度快了起来。她觉得那垂垂的草叶,好像她的思绪,如波,如带,纷披,凌乱。
②打开车窗,她又似呼吸到青麦那股特有的沁人芳香。比那香味更浓的乡愁,似烟非烟,弥漫开来,沾濡上她的睫毛了。啊,在这阴沉沉的天气,无处不萋萋,在她这怀乡病的患者,也就无处不凄凄了。
③她眨了眨眼睛,车子正在浊水溪上的铁轨桥上狂奔,这溪水已经干涸了,只是溪床上一些乱石,大睁着茫然的白眼,无语地凝望着天空。
④车子在终点停下来了,她的眼睛自车窗外收了回来,那本单调但有趣的大书,遂暂时向她阖起来了。她走下火车。亲切的目光到处逡巡着。
⑤长髯的老榕树旁边,是几辆饱经风雨的破旧三轮车,那些车夫还认得她,古铜色的脸上,浮漾着古铜色的微笑。在数不清的日子里,在那简陋的车儿上,她享受过多少清风与明月。那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她可以从容地坐在车子座位中间,那两个蠕动的小身子,紧紧地依偎着她,有时候,一张红通通的小脸突然贴了过来,小手开始摸弄她的面颊,拉扯她的头发。她那时感觉到幸福、温馨,毕竟有两个美丽的小生命需要她……想着,想着,她不知怎的竟跳到一辆三轮车上来了。
⑥车子上只有她一个人,空荡荡的,当年那两个可爱的孩子呢?他们的生活的天际线已经扩展了,他们有了他们自己的新天地,他们已不再需要一个母亲过分关怀与扶持……她的嘴角在搐动着,她在笑呢,在笑吗?
⑦一缕阳光,穿过了车篷的缝隙,照到她的鬓边。暖洋洋的,就像当年两只温热的小手捧着她的脸,接着,嘘着气的小嘴巴贴到她的耳边来了,“嗯,妈妈,给我五毛钱,去买个大气球”。她笑了,这一次笑得真开心,但还未敢笑出声来,怕车夫听了会感到诧异。车子走过一片凤凰木树荫,顽皮的阳光隐去了,也没有了那甜甜的、泡泡糖味道的耳语了。
⑧车子又转了一个弯,她看到那座图书馆了,白色的屋顶,土红色的墙头,散布着木棉花的影子,有着夕阳一般颜色的木棉花,给人一种古香古色的感受,和墙里边那些旧书的纸色一样,令人总想到过去的日子。
⑨“啊,没有什么,秋天的落叶!”
⑩在把玩着那些落叶时,她每随口念出那几句译的诗。的确,一片普通的枯干了的叶,原本没有什么,只是它代表着一个浅碧的春天,一个浓艳的夏日,一个有回忆的瑰丽生命。
⑪车子停下来了,也打断了她的沉思。啊,这是她的老“家”呢——什么地方才是一个游子的“家”呢。巷子里静悄悄的,只有谁家孩子养的鸽子在吐着泡沫般的声音。邻居门口的榉树,守望着一地日影,一条发亮的蜥蜴,在她这旧宅的短墙上爬过去了,是她的断了线的思想吗?
⑫她原来是想在这个旧家里呆一个下午的,但是到了门口,看到那锈了的铁锁,实在不想进去了。那宅院里满潴着一池清水似的寂静,她不想去搅动它。
⑬这些残破的砖头,这么多年来,看过多少次她的身影的闪出闪进,听过多少次她的絮语同歌声?真的,如今她已忘了那些老歌,那些可爱的老歌。她如今转而爱谛听寂静,她多喜欢那两句:“虚空至极,转觉万籁有声。”她如今已会自“无”中寻求“有”了。
⑭太阳渐渐地斜下去了,她一直还未开启旧宅门前那把锁,任着它生锈吧,任着它锁住一地夕阳吧,她又要走了。
⑮她默默地祝福,为了她那些老邻居,为了她的这座旧舍,为了这条长巷,为了这座小城。
⑯当晚,她又坐夜快车回到某城,她觉得很疲倦,也很快乐,她已做了一次心灵的踱步。
(有删改)
【小题1】“她”的这次“心灵踱步”,情感丰富,请简要概括其情感的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⑪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说,“她如今已会自‘无’中寻求‘有’了”。请结合文本及生活体验
谈谈你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融记叙、描写、抒情为一体,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将个人情思与人生感悟相结合,意蕴丰富,引人共鸣。
B.“她”因思乡而归乡,在回乡过程中找到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和自己的快乐,感受到了内心的充实和宁静。
C.文章第⑤到第⑦段将“她”的现实所见与过去与孩子的点滴回忆交织,既充满了往事不再的痛苦,也有亲子之爱的美好幸福。
D.本文以时间和空间为序,记叙了“她”回乡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她”内心复杂的感受和人生的感悟。
E.“她一直还未开启旧宅门前那把锁”是因为老家静悄悄的,作者心情也恢复了宁静,不愿打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3: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开州名人林贵福
陈汉南
开州近两百年出了三个大名人:刘伯承、李宗羲、林贵福。刘伯承自不必说;李宗羲当过两江总督;唯独林贵福,出了开州,几乎没有人知道。
林贵福是开州临江镇人,名字谐音灵鬼符。在开州,鬼点子多又好捉弄人的人,常常会被骂成“真是个灵鬼符”。
小时候,林贵福和李宗羲是同学,很聪明,却不爱读书。
有一年中秋,盛山书院的掌院把林贵福和李宗羲留下来,和他们一起在后花园赏月、吟诗、作对,掌院兴致极高时,指着盘中的月饼说:“龙凤饼。”
李宗羲立马就对答说:“鸳鸯糕。”
林贵福不答,只笑。逼急了,他说:“我……对,狗熊包!”
掌院一听,气极了,吩咐下人把林贵福赶出院门。人散后,掌院还气,心中怒骂:“不识抬举的东西!”
还没骂完,突然顿悟:龙凤,一兽一禽;鸳鸯,两禽无兽。掌院拍掌一笑,气就消了,虽说“狗熊包”登不得大雅之堂,但狗熊,一畜一兽,倒比“鸳鸯糕”来得工整,他叹息道:“此儿不可小视。”
林贵福母亲病重,父亲请来一神汉,忙碌一阵后,取走了十块大洋加一块腊肉。林贵福阻挡不了,气不过,就悄悄在神汉的背篓上系了一根麻绳,还在绳尾系两块笋壳。
神汉赶夜路,听得背后有嚯嚯的响动,以为是鬼,念咒语挥桃木剑都没有用,走得越快声音越急,最后神汉被吓晕在山路上。早晨太阳出来,神汉发现了背篓上的秘密,羞愧难当,从此再也不敢装神弄鬼了。
李宗羲进京赶考,邀林贵福一同前往,林贵福说:“功名利禄梦一场,何必他乡认故乡。不去!”
开州衙内听说林贵福很聪明,不服气,找到他,故意刁难,说:“听说你鬼点子多,我们来打个赌,如果你能在三天之内,找个女人给你提裤子,我就输你良田十亩;如果不行,你就输我,怎样?”
林贵福哈哈一笑,说:“哪用三天?就今日吧!”
临江镇南有条河叫南河,河边有块麻柳树林,林贵福让衙内等人藏在里面看,不能出声,林外有一座浮桥。
浮桥是川东一带的特色,小河中放入几个木蹬子,木蹬子之间搭块尺把宽的木板,木板相连,行人就可以过河了。若是有两人相向而过,那就必须得有人让到木蹬子上去才行。
林贵福找来几根稻草系住裤子,一手摊一砣嫩豆腐等着。不久,他看见一个妇人上了浮桥,就急忙钻出林子从桥的这头也上去,走到桥中间,那妇人见林贵福的样子,远远地就让到了木蹬子上。
林贵福走到妇人身旁,一鼓气,嘭的一声,腰上的草绳就断了。那个时候人们都是穿的大腰裤,草绳一断,裤子一下子就掉到了脚颈颈儿。那妇人吓了一跳,差点掉入河中,看林贵福那个样子就羞红了脸,骂道:“你个背时鬼,要死啊!”
林贵福装出无辜的样子,央求道:“大姐,行行好,帮个忙。你看我两手不空,豆腐又这么嫩,转不得手。”
那妇人前后一看,没人,林贵福垮着个裤子站在浮桥中间也不是办法,自己还过不去,就帮他把裤子提了起来。
衙内当着那么多人打的赌,不好反悔,林贵福却将赢来的良田转赠给了盛山书院,掌院很感动,想搞个捐赠仪式,林贵福说:“不义之财,用在传义之地,功过相抵,不可兴师动众。”
林贵福胜了衙内,在开州的名气就更大了,但都说他是狗肉包子上不得席。一次,临江镇街上几个混混儿拦住他,说:“你不是会扯谎吗?你就扯个谎让我们听一下,如果不是谎,我们就不放你走。”
林贵福急慌慌地说:“莫涮坛子,我哪有时间给你们扯谎,今晚周老爷办堂会,请了两个戏班子,要我去帮忙打灯油!”
周老爷是临江镇镇长,混混儿们一听周老爷要办堂会,就放了林贵福,早早地来到戏楼前等候,直到天完全黑尽,他们才明白原来是上了林贵福的当。
林贵福在开州民间流传的故事还很多,就不一一叙说了。刘伯承、李宗羲和林贵福,他们在《开州志》里都有记载。只不过,刘伯承、李宗羲记在正文《人物传》里,而林贵福是记在附录《逸事轶闻》里的。李宗羲1884年离世,享年六十六岁,林贵福1920年离世,享年一百零二岁。
(《小说月刊》2015年01期)
【小题1】小说采用什么叙述方式?写了几个故事?请简要概括。
【小题2】小说中的林贵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开头和结尾提到刘伯承、李宗羲,这对塑造林贵福这个人物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为什么以“开州名人林贵福”为题目?请结合全文,说说题目的好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题目。(共 17分)
梦里不知身是客
清心
长长的静默,风吹叶落。1973年3月6日,81岁的美国作家赛珍珠带着满腔遗憾和对中国无与伦比的思念与眷恋,永远闭上了双眼。自此,她倾情热爱的第二故乡—中国,与她天各一方。
1972年5月,收到拒绝她访华的回信时,赛珍珠衰老孤独的身体如同深秋的雨布,顷刻瑟瑟成薄凉。只是,误会也好,曲解也罢,甚至连那些常人难以接受的人身攻击,亦不能动摇她的“中国心”。她对中国的感情如同种子发芽生根,早已渗透到骨子里。
赛珍珠一生中的前40年,除去回美国上大学的4年和读硕士学位的两年,均在中国度过。她自小跟一位姓孔的先生学习“四书五经”,说中国话,写中国字。童年的赛珍珠最喜欢听奶妈讲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这些口头文学,对她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岁那年,父亲安排她回美国读大学。在康奈尔深造时,她主修的是英文,论文却洋洋洒洒地写了《中国与西洋》。硕士毕业后,赛珍珠再次返回中国。在土地贫瘠的宿州生活了三年。其间,她接触到许多目不识丁、辛勤劳作的中国农民,亲眼目睹了他们如何在贫穷困苦以及天灾人祸中不屈不挠地挣扎和拼搏。最可贵的是,她还尽可能深入中国民间,四处走访,跟老百姓交朋友。因此,她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认识甚至不亚于许多中国作家。赛珍珠写中国,纯粹是出于对中国人民的关心、同情甚至是感恩。她曾说过:“我早已学会了热爱中国农民,他们如此勇敢,如此勤劳,如此乐观而不依赖别人的帮助。长久以来,我一直致力于为他们讲话。”就这样,赛珍珠怀揣一颗赤诚之心,为了表达对中国兄弟姐妹的挚爱深情,她主动承担起“为民请命”的角色,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的“发言人”。
1919年,赛珍珠与丈夫来到金陵大学任教,在学校分配的一所小洋楼的阁楼上,她面向群山,文思泉涌,几乎完成了后来为她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全部作品,这座洋楼现在仍然静静地立在南京大学北园的西墙根旁。
1931年,她以中国农民为题材的长篇巨作《大地》在纽约出版,引起轰动,她也在一夜之间名声大振。1932年,《大地》荣获普利策小说奖。1938年,她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赛珍珠一生共创作了近百部文学著作。
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赛珍珠在题为“中国小说”的演说中,向西方文化知名人士宣告:“虽然我生来是美国人,但恰恰是中国小说而不是美国小说决定了我在写作上的成就。”接着,她如数家珍地阐述了中国小说的起源与发展演变及其特征,又详细介绍了中国小说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最后,她由衷地说:“我想不出西方文学中有任何作品可以与它们相提并论。”
另外,在创作《大地》之余,她还花费5年时间,翻译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虽然迄今为止已有多种国外译本,但赛珍珠翻译的《四海之内皆兄弟》无疑是最为准确、最有影响力的。
赛珍珠的文学创作不仅呈现给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并且她亦是第一个把中国农民放在跟西方人同等地位来描述的外国作家。这样的言论,对现在而言,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然而,在当时那个对东亚充满偏见的年代,却可谓石破天惊。正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文学院的颁奖词所言:“赛珍珠的作品,为西方世界打开了一条路,使西方人用更深的人性和洞察力去了解一个陌生而遥远的世界。”
赛珍珠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至今不衰,不仅源于她的文学成就,还在于她创立了世界首家无种族收养机构“欢迎之家”,为成千上万名儿童提供了生活保障与资助。
由于各种原因,自1934年回到美国后,赛珍珠再没踏上过中国这片令她日思夜想的故土。虽然她被称做“大地之女”,然而她热爱的大地却不在脚下,而只能萦绕在梦里。梦里不知身是客,读大学时,籍贯一栏她填的是“中国镇江”。病逝后,按其遗愿,她的墓碑上没有任何称谓,只镌刻着自己手书的3个汉字:赛珍珠。
(选自《读者)2011年18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即使受到误会、曲解甚至人身攻击,赛珍珠也没有动摇“中国心”,因为她认为自己的一生都属于中国。
B.赛珍珠热爱中国农民的勇敢、勤劳、乐观而不依赖别人的帮助的精神品质,因而承担起“为民请命”的角色。
C.在现在仍立在南京大学北园的西墙根旁的小洋楼的阁楼上,赛珍珠完成了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全部作品。
D.赛珍珠是第一个把中国农民和西方人一视同仁的外国作家。这在当时充满偏见的时代,具有石破天惊的作用。
E.虽然赛珍珠被称为“大地之女”,但是自1934年回美国直到去世,她再也没有踏上中国这片令她魂牵梦萦的故土。
【小题2】赛珍珠对中国无与伦比的“倾情热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赛珍珠在中国生活的40年间,哪些经历为她取得的卓越文学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15分)
多事芭蕉
张 瑞
中国的文人大多是喜欢梅竹兰的,固然这些都是气清晶莹的东西,但用得滥了,反而匠气,倒是芭蕉,逸气里有着亲切,家常里又带点桀骜之感,反是更讨人喜欢,有一点真率的东西在里面。
在画里,芭蕉与梅兰竹是不能一列的,倒是与瓜瓜果果的东西颇为投缘。当然,文人眼里的瓜瓜果果也不单是菜篮子里的瓜果,那是蕴涵着出尘的意味的——越是家常的越是要出尘,也就越具有了禅意。我们看齐白石的大白菜真是好,淡墨浓墨地一勾一染,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但简单里的逸气却又不是人人可为的了。其实,芭蕉较之大白菜,仙气本来更浓一些,这样反倒不适合齐白石的笔墨了。齐白石的笔墨有点像汪曾祺的散文,都是很白菜味的东西,也是很士大夫气的讲究平和淡远的东西,像个遗老似的。丰子恺是弘一大师的弟子,自然也是慈悲为怀、儒雅温厚一类的人物。丰子恺倒是也真作了些很具佛性的诗文书画,但我真正喜欢看的,是他那幅“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觉得诗倒仿佛天生是为画而存在着的,是这样一种浑然里漫溢着的禅意,没有一丝一毫的刻意为之,较之佛性,更是空灵。这真是好,但仿佛,这样的笔意,有点温润晶莹有余而率性狂放又不足,也是不适合芭蕉的。倒是书法史上有个“以蕉代书”的人物,酣畅淋漓的,正是蕉身上的那种气息。说的是那个“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龙蛇走”的疯和尚怀素,于寺庙旁植蕉百亩,每每大醉之时,便于蕉叶上翻墨倒海,此时,山风啸啸,蕉叶滔滔,那些游走的线条,如天地间游走的精灵一般,自由洒脱,狂放不羁,啸傲于尘世之上。
中国人的性情本多拘谨而内敛,能张扬的本就不多,张扬又能张扬出点味道的就更少。当然,魏晋人是颇为张扬的,但观之总让人觉得有做戏的成分,不够透彻。透彻的也不是全无,像刘伶,可惜越看就越让人觉得像无赖。率性的文人让人观之可喜,无赖文人只让人闻之可憎。倒是那个疯和尚怀素更本色一些,破衣袈裟,鞋儿破,帽儿破,芒鞋走天涯,像极了武侠里的异人,舞墨如泼,洋洋洒洒,又有着方外之人的狂傲,才正是芭蕉的那种韵味。
不过可惜的是,淋漓如芭蕉者,在画里,往往只有做陪衬的份儿,它们常常是要与樱桃、枇杷这些明艳的水果为伍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要的是红绿参差的清新可喜。若是枇杷,则一定要染出色来,芭蕉到底只是一片或浓或淡的背景。
有次读到一则小文,是讲董桥的,题目是“红了董桥,绿了芭蕉”,观之可喜,真是俏皮得玲珑可爱。董桥的文字,本就像精灵古怪又通身灵慧,本是像极了樱桃。董桥身上的那现代士大夫气,恐怕也只有用芭蕉托着,才算出味。
当然也有故作风雅的人物,用芭蕉来嬉戏,小情小调的,虽也绮丽,但到底脱不了小家子气。比如清代那个叫秋芙的,就曾在芭蕉上题了诗,与她的夫君玩笑。“是谁多事种芭蕉,朝也潇潇、暮也潇潇。是君心事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在芭蕉上题诗,历代都有,本也不是秋芙的原创,秋芙做了,只因为她是那种袅娜的人物,病恹恹地歪在床角,气若游丝的样子,但更多的还是紫陌深处的那种沉沉的没落味道,过于唯美了,反而不若李清照的爱蕉那么直率天然一些。“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她本来就是心高气傲的率性人物,只可惜命不好,后半生给弄得那么阴气沉沉。她的爱蕉,倒还是早年的口味——个人早年的癖性,即便让岁月的尘掩了再掩,也还是要不时地露出来的。那次去漱玉祠,看古幽的院内那样的几株芭蕉,在北地,竟也活出一派淋漓,觉得芭蕉到底是很大气的植物,也难怪易安要切切地喜欢着。
【小题1】作者说,芭蕉“不适合齐白石的笔墨”,丰子恺漫溢禅意的画笔“也不适合芭蕉”。其原因是什么?(2分)
【小题2】文中“芭蕉的那种韵味” ,“韵味”在此有何含义?(3分)
【小题3】作者通过联想、比较,写了不少与芭蕉有关联的人物。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要以“多事芭蕉”为题。(5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 (5分)
A.本文开篇以梅竹兰与芭蕉作比较,接着用文人眼里的瓜瓜果果与芭蕉作类比,继而又以芭蕉比照几种人,其目的就是托物言志,表达对芭蕉品质的赞美。
B.“山风啸啸,蕉叶滔滔,那些游走的线条,如天地间游走的精灵一般,自由洒脱,狂放不羁,啸傲于尘世之上。”这里的比喻、拟人,生动而形象地突出了芭蕉的逸气。
C.第四、五两段都是写芭蕉只能做陪衬,这与芭蕉桀骛狂放的性格形成极大的反差,在这鲜明的对比中,告诉人们,千万不要像芭蕉那样:心比天高,命如纸薄。
D.文章最后一段分别引用秋芙、李清照的诗词句子,有力说明文如其人。秋芙不配在蕉叶上题诗,李清照的“应是绿肥红瘦”,直接表达了她对芭蕉的喜爱。
E.文章以说芭蕉讨人喜欢是因为它有真率的特点开篇,以称赞李清照“切切地喜欢着”芭蕉是因为她“本来就是心高气傲的率性人物”结束,可谓首尾呼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题目。
自2009年以来,上海接连参加了两次PISA测试,均夺得全球第一。PISA是由国际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统筹的一项三年一次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英文缩写。它主要对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评估,测试他们能否掌握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PISA的评估主要分为三大领域——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及科学素养。不同于一般测试,PISA的评价方法能强化对考生知识面、综合分析、创新素养方面的考查。
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上海PISA夺冠。一方面,应该看到上海这些年来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确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通过名校带动薄弱学校改革,使得基础教育的整体办学质量大大提高,义务教育有了较好的均衡发展,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都有了可以看得见的进步,这些都表现在PISA的两度夺冠上。另一方面则应该看到,如何进一步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精神压力,仍须做更多的工作和努力。比如,让学生每天都有充足的睡眠时间,让学生每天都能至少运动一小时,让他们在课后和节假日不再在各种补习班中煎熬。如果上海能够做到后者,那么即便在PISA上拔不得头筹,也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孩子不能是学习的机器人,他们的幸福感,应该得到关注。
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对上海PISA夺冠保持一种既淡定又警醒的成熟心态。上海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正确做法,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积极借鉴,但其不足之处,则需要引以为戒,努力改进。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基础教育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其中包括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如果本末倒置,将对分数的追逐作为终极目标,必然会使孩子成为学习的机器、分数的奴隶。因此,PISA成绩应该成为一面镜子,通过与美欧等国的比较,取长补短,让我们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基础教育仍然需要破除旧观念的束缚,摆脱分数和排名的桎梏,解放孩子,让孩子通过学习和学校教育获得快乐和幸福,而非“压力山大”下的痛苦、畏惧与厌学。这方面,上海与全国一样,任重而道远。
【小题1】对上海PISA夺冠的看法,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A.体现上海这些年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显著进步,办学质量大为提高。
B.表明上海学生的学习方式明显改进,阅读、数学及科学素养明显提升。
C.说明上海在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精神压力等方面的成效有目共睹。
D.应理性看待上海PISA夺冠,既要肯定取得的成绩,又要改进诸多不足。
【小题2】对基础教育理想状态的认识,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要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B.摆脱分数和排名的桎梏,不将追逐成绩作为终极目标。
C.能在PISA之类国际性的基本素养的测试中继续夺冠。
D.减轻学习压力,让孩子通过学校教育获得快乐和幸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灯记
谢志强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春天,风的威势有多大?
1974年3月底,我高中毕业,被分配到农场的十八连接受“再教育”。十八连紧挨着沙漠。第二天,沙漠就给我们来了个下马威。
正值春耕备耕之际。早晨,童连长说:不出工了。
我们待在宿舍里,闭门关窗。可是,沙粒还是从门窗的缝隙里钻进来。仿佛有一群汉子要进门,又是敲又是推。门窗不断响,用毡子蒙住窗户,玻璃像要破碎一般,风携带着沙子、石子敲击。屋顶落着石子,还滚动。
沙暴刮了三天,突然停息。室内所有的平面都覆盖着一层沙子。嘴里也含着沙子。抖一抖被子、床单,一片沙尘。
打开门,我发现,门前的沙枣林带,细细的枝条生出豆粒般的芽苞。过几天,枝与枝之间的界线模糊了,沙子蒙着的芽苞钻出嫩绿的叶片。田野,像尿了床,东一片西一摊地湿润。那是大地解冻,渗出来的冰水。
童连长说:冬天冻得太狠,春天才采取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
十八连有百十个上海支边青年,其中一个叫朱安康,跟我有曲里拐弯的亲成关系,算起辈分,他是我的远房舅舅。
朱安康说:这算啥?现在有防沙林带了,我们1966年刚到这里,无遮无拦,刮起大风,连个抓的东西都没有,风可以吹跑人。
1966年,童连长这个南泥湾大生产的垦荒英雄,接到团部的命令,要在沙漠的边缘建个连队,团里分配了110名上海支边青年。那年3月8日,朱安康同一批上海青年,从上海辗转来到军垦农场,在场部招待所休整了三天,童连长赶着牛拉的大轱辘车去接,老牛慢车,傍晚来到了十八连驻地。
当时,起了沙暴。沙暴席卷过来,昏天黑地。牛车停在连部前的一片空地上,其实,仅仅平了沙包,连部不过是临时挖的地窝子,看去也是大沙包,只不过竖了一根高高的杆子,是没挂旗的旗杆,那是连队唯一明显的标志。朱安康已抱住旗杆,风几乎要把他刮得脚离地面。
童连长命令:全体卧倒。
朱安康受不了,松开了手。
沙暴来得快,去得快。一个多小时后,沙暴莫名其妙停止了。大家纷纷从沙堆里面拱出来。沙漠似乎要掩盖所有的活物。
天色已黑。童连长立刻清点人教,发现少了三个人。
于是,本来用作欢迎的锣鼓,不是集中,而是分散,遍野敲锣打鼓,还伴着一声声呼唤。连队前边凭空增加了几个沙包,沙漠似乎又重新收复了它们的地盘。
安顿了其他的上海青年。童连长组织了连队的老职工,继续敲锣打鼓。夜深了,还是没找到失踪的三个人,其中就有我1974年认的舅舅。
童连长急了,那么远来到边疆,根还没扎下,一场沙暴里失踪了,怎么向他们远在上海的父母交代?他拿出一盏马灯,灌足了油,叫了个能爬树的职工,说:把马灯挂上去。旗杆的顶端挂上了一盏马灯。
童连长一夜没睡,亲自在旗杆下边站岗。他用砍土曼轻轻地刨连部前边的沙包——那是沙暴的成果。沙包里仅仅埋了行李、包裹。
天亮了。遥远的地平线上升起了太阳。太阳给一群沙包镀上了金黄,平静得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离连队驻地不远,一个沙包顶端还留着红柳的细枝,沙包增大増高了许多。朱安康从沙包里拱出来。好像一个帐篷在动,随后,沙包里又钻出来另外两个人。三个人出来,沙子像秃头泼了水一样,一身流下沙子,然后,显出人形。
昨晚朱安康松开旗杆,手脚乱动,总想抓住什么,却像游泳一样漂移,身不由己。他说:幸亏被沙包截住了,不然,不知要被吹多远。
三个人仿佛被沙子塑造过了,灰头土脸,吐出的唾沫,是一团沙子,像浓痰。
童连长握了握他们的手,说:昨晚,你们没看见亮光吗?
旗杆上的马灯仍亮着,但是,阳光强过了灯光——那一点儿光亮躲在灯罩里。
朱安康说:风刮得我糊里糊涂晕头转向了。
童连长说:你们三人昨晚看电影了吧?
马灯已从旗杆上取了下来。
朱安康说:啥电影?
童连长拎着马灯,说:《红灯记》(注)呀。
那一天,马灯就交给了朱安康。童连长说:大风的纪念。沙漠边缘出现了绿洲——我想象不出多年前还是一片荒漠,好像从塔克拉玛干沙漠里抠出了小小的一块,不过,每一年春天起沙暴,刮得遮天蔽日,沙漢总是趁机要把十八连这一片绿洲夺回去。
播了稻种,朱安康拎着马灯春灌。春夜的田野,一点儿一点儿的亮在游动。
(注)(红灯记)是一部京剧艺术片,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地下工作者李玉和一家三代,为给游击队转送密电码而前仆后继、与日寇不屈不挠斗争的英雄故事。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较多篇幅描写沙漠的沙暴,表现了环境的恶劣,为文中人物提供活动场景,突出了垦荒队员的艰苦与顽强。
B.“冬天冻得太狠,春天才采取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童连长这句话交代了这个地方春天风沙肆虐,冬天酷寒无比。
C.童连长跟三名短暂“失踪”的支边青年开玩笑,说他们昨晚看了电影《红灯记》,意在表现童连长的风趣、乐观。
D.文章用插叙的方式,讲述了朱安康和另外两名支边青年短暂“失踪”的情节,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深化了主题。
【小题2】“马灯”作为文章中的一个重要形象,有何象征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题目叫“红灯记”,1966年朱安康等支边青年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发生的故事是文章的主要情节,那么文章开头写1974年“我们”来到这里,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