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绝 境
金文吉
远山如黛。
如黛的远山下,便是米芾晚年隐居的墨园。
墨园之所以驰名天下,与一个叫“洗砚池”的池塘有关。“洗砚池”原本只是一方普通的池塘,池水清澈,虽无沙鸥翔集,但有锦鳞游泳。米芾少时习字,便在池中洗砚,经年累月,池水成了墨色,甚至岸边的梅树,开出的花竟然也是黑色的,素有“墨梅”雅誉。米芾辞官以后,将池塘周围的土地都买了下来,建立庄园,名曰墨园。
米芾初习书时,每逢挥毫临帖,必依古法,头顶瓷碗一只,碗里盛满清水,腕悬青砖半块,以此苦练笔功。
初,米芾下笔草率,日耗纸百张,然进步无多。一天,家里来了一位游方僧人。僧人在看了米芾的用笔后连连摇头。“那当如何?”米芾问。僧人说,想和我学笔法,需要用我的纸,五两银子一张。
纸贵,米芾凝思三天,才敢落笔。字写出后,米芾不敢相信,短短三天,他的字竟然大有长进。僧人留下了那五两纹银后悄然而去。至此,米芾明白,写字不但要用手,更要用心。
米芾学书,方式独特,称为“集古字”。及至晚年,铅华洗尽,登堂入室,成为宋朝四大书法家之一。
世人不知,在书法上,米芾虽负盛名,但自比书圣羲之,仍感不足。然墨园不同,洗墨黑池,梅开墨花,墨园已成书家圣地。天下墨客不远千里,舟车劳顿,朝觐墨园,不过为求池中黑水一杯,以砺其志。墨园成就了米芾冠绝古今的勤奋之名。
隐居墨园之初,米芾每书皆用大笔,且每砚只蘸点墨,余墨均淡入池中,园中研墨、洗砚之人达十数人。
然求池水者众,米芾索性将无数墨块暗投池底,池水愈墨,池鱼竟黑鳞墨目,池边草木亦为墨色,墨园之名愈隆。
每有宾客到访,米芾必奉茶一杯,杯为白瓷,茶多为绿茶,但茶水却如淡墨,其味辛、苦。米芾自捻须摇首悠然品饮,诸宾客纷纷效仿,轻吹慢品,并频呼好茶。
及至清净之时,米芾或悬腕泼墨,或行吟浅唱,陶然于自家黑白园林之中。
米芾爱园成痴,一日突发奇想,何不将园中景致录之笔端,以传诸后世?米芾遂弃书从画。一木一石、一山一水皆烟云变幻,自成一绝,人称“米氏云山”。
居墨园日久,米芾身体每况愈下,先是手脚无力,后是剧咳颤抖,到后来,眼睛竟也出了问题。过去日挥三百纸而不馁,现在画一幅画都需数次停笔小憩。
一日,墨园来了一位僧人。僧人只临池叹息,不发一言。
米芾近前仔细观看,始认出他竟是自己幼时的授业恩师。米芾倒头跪拜,请僧人入室上座,敬茶。寒暄毕,米芾面露得意色,捧出画卷,请老师品评。
僧人凝思良久,连叹:病园、病画、病人、病心,囿于绝境而不自知。米芾愣怔,不知恩师所言何意。
僧人说,外面桃红柳绿,园中却只黑白两色,无四季之分,此为病园;画意清冷瘦绝,全无春色,此为病画;久居墨污之地,百毒侵身,此为病人;书画与虚名纠结,此为病心。四者中心病最甚。
一语惊醒梦中人。米芾两股颤颤,几不能持。再拜,求恩师赐脱困之方。
僧人拿出一墨,说,昔年我五两银子卖你草纸一张,今日我五两黄金再卖你清墨一块。池水清澈之日,当是你目明心聪之时。
米芾接过墨块,奉上黄金五两。僧人持金出门,“咚”的一声将金子投入池塘,转身移步而去,竟不回头。
待僧人远去,米芾即让家人将自己所画的木石山水悉数翻出,堆积在洗砚池畔,亲自将多年心血付之一炬,“米氏云山”从此绝迹。
火焰飞舞跳跃,明亮的色彩中,墨园终于迎来了久违的生机。
(摘自《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无论是临帖学书的顶碗悬砖和“集古字”,还是挥毫作画,米芾都是不落俗套,独具一格的。
B.米芾晚年的书法铅华洗尽,后又创作出自成一绝的“米氏云山”,说明他的书法艺术造诣很高。
C.文章写墨园池鱼草木受染成墨,庄园成黑白园林,以一种荒诞的手法突出书法艺术的神奇。
D.从动作描写看,“捻须摇首”表现了米芾自得的心态;“轻吹慢品,并频呼好茶”表现了宾客附和的心态。
E.文章用“虽无沙鸥翔集,但有锦鳞游泳”来描写“洗砚池”的景色,化用古人文句,用词典雅,句式工整。
【小题2】小说两次写到僧人,在情节关联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中说“池水清澈之日,当是你目明心聪之时”,这句话有何含义?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4: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只见牛的犄角,富裕农民的长毛绒高帽,农妇们的头巾在集市上攒动。尖厉刺耳的嘈杂声嗡嗡声一片,持续不断,气息粗犷。不时还可听到一声从乡下人结实的胸脯里发出的开怀大笑,或者系在墙边的母牛的一声长哞。
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
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刚刚到达戈德维尔,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真正诺曼第人的勤俭精神,认为一切有用的东西都该捡起来。他弯下身去,因为患风湿病而十分吃力。他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并准备绕绕好收起来。这时他发现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他们过去为了一根络头曾有过纠葛,双方怀恨在心,至今互不理睬。现在奥士高纳大爷在粪土里捡绳头,被自己的冤家对头看见了,颇感坍台。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他又装模作样在地上寻找什么东西,但没有找到,于是便向市场走去,脑袋冲在前面,身子因风湿病而弓着。
集市上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所有种田的老把式都在朱尔丹掌柜的店里吃饭……
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除少数几个漠不关心的人以外,大家唰地站起身来,嘴里含着食物,手里拿着餐巾,向门口、窗口奔过去。
传达通知的乡丁敲了一阵小鼓之后,拉开嗓门背诵起来, “戈德维尔的居民以及所……有赶集的乡亲们: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伏图内.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特此通告。”乡丁说完便走。
于是大家就这件事议论开来。午饭已经用毕。大家正在喝着最后一点咖啡。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他问道:“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在这儿吗?”
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在。”
于是宪兵大队长又说:“奥士高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这位农民既感到诧异又觉得不安。他一口喝完了杯子里的咖啡,起身上路,嘴里连连说:“在,在。”他每当休息之后,起步特别困难,所以身子比早晨弓得更加厉害了。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乡长是当地的公证人,身体肥胖,态度威严,说话浮夸。
“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天早上在勃兹维尔大路上捡到了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
这位乡下人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瞅着乡长,自己也不知为什么,已经被这种对他的怀疑吓呆。
“我,我,我捡到了那只皮夹子?”
“是的,是您亲自捡到的。”
“我以名誉担保,我连皮夹子的影子也没见过。”
“有人看见您啦。”
“有人看见我,我啦?谁看见的?”
“马朗丹先生,马具商。”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
“啊!他看见啦,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乡长先生,您瞧!”
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
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奥士高纳大爷,马朗丹先生是个值得信赖的人,我不会相信他把这根绳子错当成了皮夹子。”
这位老农气呼呼地举起手来,向身边吐了一口唾沫,表示以名誉起誓,再次说:“老天有眼,这可是千真万确,丝毫不假的啊,乡长先生。我再说一遍,这件事,我可以用我的良心和生命担保。”
乡长又说:“您捡起皮夹子之后,甚至还在地上找了很久,看看是否有张把票子从皮夹子里漏了出来。”
老人又气又怕,连话都说不上来了。
“竟然说得出!……竟然说得出……这种假话来糟蹋老实人!竟然说得出!……”
他抗议也是白费,别人不相信他。
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他们互相对骂了整整一小时。根据奥士高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
消息已经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有的人确是出于好奇,有的人则是出于嘲弄癖,但都没有任何愤慨。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
他便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重复他的抗议,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表明他什么也没有。
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不停地讲他的遭遇……但是没有一个人相信他。
他为此心里难过了整整一夜。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
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
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胜利了。
“要知道,使我伤心的是,”他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而是污蔑。由于污蔑而遭众人非难,这种事是再损人不过的了。”
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是什么东西,他说不清楚。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
马朗丹站在家门口,看见他走过,笑了起来。为什么呢?
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
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越来越感到不安。为什么人家叫他“老滑头”呢?他在朱尔丹的客店里坐下之后,又解释起来。蒙迪维利埃村的一位马贩子对他大声说:“老爹,别说了。有个人捡着了,又有个人送还了。俗话说,没人见,没人晓,骗你你也不知道。”
奥士高纳气得连话也说不上来。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别人的议论,他有所感。他闷闷不乐,用尽了力气洗刷自己,还是白费。他眼看着消瘦下去。
现在,爱开玩笑的人为了逗乐而请他讲绳子的故事,就像人家请打过仗的士兵讲他亲身经历的战斗故事一样,他那鼓到顶点的士气垮了下来。
将近年底的时候,他卧病不起。
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迷的时候,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⑴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始的一、二段属于环境描写,它为奥士高纳的出场提供了舞台,也为奥士高纳的悲剧命运提供了社会背景。
B.小说对马具皮件商仅写了三次,着笔不多,因为他是个无足轻重的人物,可有可无。
C.奥士高纳所面对的众人跟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所面对的百姓是一样麻木、冷漠、没有同情心的。
D.作者为了渲染小说主人公奥士高纳的悲剧命运,故意用词夸张,注重对话和心理描写。
 
E.小说采用欧·亨利式结尾,让奥士高纳的悲剧落在“死”上,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⑵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奥士高纳的?他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⑶ 小说题目是“绳子的故事”,却有很多情节围绕“丢失的钱夹子”来写,如果以“丢失的钱夹子”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为什么?
⑷ 你认为奥士高纳的死是什么因素造成的?请阐述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河
韩松落
①在我们到达那里之前,那条河已经流淌了许多年。
②那条河,那条以它流经的地方为名的于田河,发源于昆仑山,是无数溪流、瀑布汇集的结果。汇成这样的一条河,需要巨大的耐心、惊人的巧合,更要忍受巨大的消耗。而这一切巧合都发生了,一切消耗都被忍受了,才有了这样一条河。
③在玉门关以西的土地上,有着无数这样的河流。它们有的只需一步就足以跨越,有的从源头到最终干涸的地方,只有几里之遥。但因为它们经受的寂寞的深重,它们所做的努力的艰辛,它们也足以赢得敬意和感动,它们都配得上被称为长河。它们总是在春天泛滥,在秋天暴涨,在冬天枯涸断流,它们为所流经的地方带来了冰雪融水、肥沃的泥沙、植物的种子以及动物的尸体;在它们流经的地方出现了节节草、芦苇,出现了红柳林、沙枣林、核桃树林,后来又出现了良田、居民,出现了每到礼拜日就熙熙攘攘的集市。
④我的父辈是在河流两岸栽下核桃树、在盐碱地上种出小麦的人。他们来自甘肃、山东、河南或是上海。他们说着“到那边去,那边有地种,有粮食吃”,招呼着叔伯兄弟,坐上了拖拉机、大卡车和冒着长烟的火车往西走。在玉门他们看见了堆积如山的金刚砂矿石在阳光下闪亮,在以后的漫长的、夜以继日的跋涉中,他们看见了更多的奇异景象,他们看见了阿克苏的红色、紫色和绿色的山,比心灵所能承受的最亲近的距离还要近的玻璃似的星空,看见了野黄羊群像汹涌的朝霞一样在落日下的戈壁上奔跑。他们忍受了一条河流所能忍受的消耗:在火车的闷罐车厢里,有人带来了传染病,有人病死了,就埋在沙漠里;有人偷走了别人小心携带着的全部积蓄;有人打架,有人受伤了;有人和别人有了私情,约好了火车一到站就逃走。在和田,他们遇上了地震,所有怀着巨大希望的垦荒者都睡在了草棚里,疾病还在蔓延,草棚失火了,有的人失去了骨肉至亲。而当卡车到了终点时,谁也没有留在车上,他们纷纷跳下车厢,抓起一把发硬的、白花花的盐碱土,仔细地端详。
⑤在他们之前,还有那些垦荒战士。那些到过南方和北方,最终由儿女把报丧的家书寄回东北、寄回平原的战士。他们为节省唯有的一身衣服,在劳动时赤裸着身子。几万、十几万个男子,赤裸着,像一块块黑色的金子,散发着胶质的光芒,几万、几十万个男子的身体,像道黄色的洪流。
⑥男人在三十岁就显得苍老,孩子在拼命长大。棉花田、苜蓿地全都望不到边。沙枣林里的沙枣,全都落在地上,无人捡拾。所有走上几天几夜也到不了头的宽而硬的白土路,全都是脚踩实的。如果想见到沙漠必须走上一百里路,想打到黄羊,就得带上帐篷。即使是一年一版的地图,也来不及写上所有新出现的村落、镇子,那些音节优美的地名,如果翻译过来,本应是“野狼出没之地”、“飞鸟坠落之地”、“大风口”,候鸟飞去南方,再飞回来。就找不到自己的沼泽。于田河、策勒河,所有的长河,即使是离开以后,即使是在万里之外的大城市,我还是能听得见它们的水声,嗅得见它们的气息。甚而不用闭上眼睛,甚而不用追忆。我,我们由于田迁回内地的十三口人,我们知道有另一种生活,另一种召唤。我,要写出来。
⑦而那于田河呢,是不是还在皓月笼罩的大漠里日夜不停地流淌,每到春天就有巨大的冰块在河中拥挤着?那河边的红柳林、芦苇滩,是不是还在依序生长着?草地上的男人是不是还在歌唱?而每到秋天,无边的草都会变得枯黄,来了风,就随风起伏着,而每到夜里,远远近近,都是野火明灭?
⑧而我那于田河边的家呢?园子里长满青草了吧?葡萄架倒了吧?野鸟,在房梁间,做着巢了吧?
(选自《怒河春醒》,有删改)
【小题1】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把“有的只需一步就足以跨越,有的从源头到最终干涸的地方,只有几里之遥”的河流也称为“长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作者在第⑥段的结尾写道:“我,要写出来。”为什么这样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最后两段使用的一连串问句作用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本文以“长河”为题,为什么却用大量的篇幅去写“我的父辈”等拓荒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解放受压迫者,也解放压迫者
近日来,一位老人牵动了世人的心。岁月已留不住生命远去的脚步,但历史却永远记住了他的名字:纳尔逊·曼德拉。因为他数十年为南非摆脱种族隔离制度的执著努力,更因为他超越恩怨仇恨走向原谅和解的胸襟。
曼德拉,1918年7月18日出生在南非特兰斯凯一个部落酋长家庭。他早年就带着很强的反叛性格,被父亲称作是“招引麻烦”的人。1938年,他进入黑尔堡学院,他热衷政治辩论,深受印度民族运动领袖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理念的启发。也正是在此期间,他接触到了为南非黑人争取政治、经济权利的政党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后因为参加学生会活动,被校方勒令退学。此后不久,他又因为拒绝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在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法学专业学习期间,他深刻体会到了种族隔离的社会现实,也接触到越来越多的黑人活动人士。
他投身黑人争取平等权利运动是从非暴力抗争开始的。1944年他加入主张非暴力斗争的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简称非国大),并与其他年轻人一道共同建立了非国大“青年联盟”。1948年,刚刚在立法选举中获胜的南非国民党将常年推行的种族隔离政策制度化,曼德拉很快成为黑人民族运动的重要领头人物,于1951年当选非国大德兰士瓦省主席和全国副主席,投入了反对不公正法令的不服从公民运动。
但和平的集会和罢工抗议活动不断遭到当局的镇压,曼德拉多次被捕,非国大遭到当局禁止,非暴力抵抗运动陷入困境,他开始尝试武装斗争,领导非国大军事组织“民族之矛”的活动。他因此而被当局称作是恐怖分子,于1964年被指控 “企图以暴力推翻政府”罪,判处终身监禁。
曼德拉开始了长达27年的铁窗生活,其中18年都是在被称作是“活地狱”的罗本岛监狱度过的。酷暑烈日下采石场的艰苦劳作侵蚀了他的肺脏,但没能摧毁他的意志,他始终是狱外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运动尊崇的领袖。在狱中,他学习南非白人的语言,阅读他们的书著,借此深入他所面对的敌人的心灵,也因此而学会了包容对手。迫于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南非执政当局最终于1990年2月11日释放他。此时的曼德拉已经72岁。
刚刚获得自由的曼德拉立即开始了与德克拉克领导的南非政府的对话谈判。1991年,南非议会投票废除了一系列作为种族隔离制度重要基础的法律;同年,曼德拉当选非国大主席;1994年,南非首次组织不分种族的全国大选,非国大获胜,曼德拉以62.2%的支持率,当选为南非首位民选黑人总统。
不过,曼德拉之所以今日赢得世人的崇敬与爱戴更在于他宽容、和解的胸襟。数十年反抗白人压迫的抗争记录着无数的血泪,27年的牢狱生活也留下了无数虐待的印记,他从未放弃抗争,或偏离争取权利平等的目标,但他也表示,在走出牢房、迈向自由的那一刻,他的使命就是既解放受压迫者,也解放压迫者。在他看来,一个剥夺他人自由的人,自身也成了心中仇恨的囚徒,禁锢在偏见的铁栅之后。他后来回忆获释出狱当天的心情时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1994年5月,曼德拉在总统就职仪式上,恭敬地向三位曾经在罗本岛监狱看守他的狱卒致敬。他后来解释说,正是在狱中学会了控制情绪才活了下来。他说,感恩与宽容经常是源自痛苦与磨难的,必须以极大的毅力来训练。如果说曼德拉由此表现出的宽容大度令世界为之动容的话,曼德拉也正是凭借他如此宽容的心胸,推动饱经种族压迫之苦的南非,超越仇恨,走向和解,和平实现了民主过渡。1995年,他签署《促进民族团结与和解法》,宣布成立真相与和解委员会,抚平南非人心中的怨恨,为南非此后的稳定与和解奠定了基础。
告别了种族隔离制度的南非今天也许尚没有摆脱不平等的社会现实,但南非民族和解的模式也超越了国界,而成为世界各地社会从对立、分裂走向和解的典范。曼德拉以它的实践,使得原谅、宽容、和解这些词语不再是可望不可即的理想,正如南非大主教、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图图所说,曼德拉如今已经成为象征和解的全球偶像。1993年,曼德拉与南非种族隔离制度时期最后一位白人总统德克拉克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曼德拉在获奖感言中说,原谅可以让灵魂解放,让恐惧消失,这就是为什么原谅是如此锋利的武器。
200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7月18日,他的生日,定为国际曼德拉日,以表彰他为和平与自由作出的贡献。“生命的意义不仅是活着,而是我们给别人的生命带来了何种不同。这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意义。”曼德拉说。
(节选自迪瑞的同名文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第一段从曼德拉的不幸离世而牵扯动了世界人民的心下笔,不仅在内容上概括了曼德拉高尚品行,领起全文,而且在结构上很自然地引起了下文对曼德拉具体事迹的回忆,行文自然得体。
B.曼德拉早年就是一个桀骜不驯的人,一是源泉于他的家庭——部落酋长家庭的特权地位,二是源于他所接受的教育,黑尔堡学院学习期间,印度民族运动领袖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理念对他影响很大。
C.在曼德拉95年的人生中,有长达27年是在铁窗里度过的,而且有18年是在被称作是“活地狱”的罗本岛监狱度过的,残酷的狱中生活迫使他重新思考斗争方式——与其强斗不如妥协宽容。
D.曼德拉以他的实践,使得原谅、宽容、和解等不再是可望不可即的理想,曼德拉如今已经成为象征和解的偶像,在他的努力下,南非告别了种族隔离制度和摆脱了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E.文章通过一系列事件,将曼德拉描绘得有血有肉,不仅展现了一个反抗种族隔离制度的斗士形象,更再现了一个与敌斗争中那种宽容对手、超越恩怨仇恨走向原谅和解的胸襟。
【小题2】曼德拉表示在他迈向自由的那一刻,他的使命就是“既解放受压迫者,也解放压迫者”,为什么这样说?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曼德拉的人格魅力也是他被称颂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曼德拉说:“生命的意义不仅是活着,而是我们给别人的生命带来了何种不同。这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月亮和六便士
(英)毛姆
在所有这些日子里,他的艺术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不久他就没有兴致到画室去了;他只关在屋子里一个人埋头苦干。因为一文不名,有时他连画布和颜料都买不起,而这两样东西恰好是他最需要的。从他的谈话里我了解到,他在绘画上遇到的困难很大,因为他不愿意接受别人指点,不得不浪费许多时间摸索一些技巧上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过去的画家早已逐一解决了。他在追求一种我不太清楚的东西,或许连他自己也知道得并不清楚。过去我有过的那种印象这一次变得更加强烈了:他像是一个被什么迷住了的人,他的心智好像不很正常。他不肯把自己的画拿给别人看,我觉得这是因为他对这些画实在不感兴趣。他生活在幻梦里,现实对他来说一点儿意义也没有。我有一种感觉,他好像把自己的强烈个性全部倾注在一张画布上,在奋力创造自己心灵所见到的景象时,他把周围的一切事物全都忘记了。而一旦绘画的过程结束——或许并不是画幅本身,因为据我猜想,他是很少把一张画画完的,我是说他把一阵燃烧着他心灵的激情发泄完毕以后,他对自己画出来的东西就再也不关心了。他对自己的画儿从来也不满意;同缠住他心灵的幻景相比,他觉得这些画实在太没有意义了。
“为什么你不把自己的画送到展览会上去呢?”我问他,“我想你会愿意听听别人的意见的。”
“你愿意听吗?”
他说这句话时那种鄙夷不屑劲儿我简直无法形容。
“你不想成名吗?大多数画家对这一点还是不能无动于衷的。”
“真幼稚。如果你不在乎某一个人对你的看法,一群人对你有什么意见又有什么关系?”
“我们人人并不是都是理性动物啊!”我笑着说。
“成名的是哪些人?是评论家、作家、证券经纪人、女人。”
“想到那些你从来不认识、从来没见过的人被你的画笔打动,或者泛起种种遐思,或者感情激荡,难道你不感到欣慰吗?每个人都喜爱权力。如果你能打动人们的灵魂,或者叫他们凄怆哀悯,或者叫他们惊惧恐慌,这不也是一种奇妙的行使权力的方法吗?”
“滑稽戏。”
“那么你为什么对于画得好或不好还是很介意呢?”
“我并不介意。我只不过想把我所见到的画下来。”
“如果我置身于一个荒岛上,确切地知道除了我自己的眼睛以外再没有别人能看到我写出来的东西,我很怀疑我还能不能写作下去。”
思特里克兰德很久很久没有作声。但是他的眼睛却闪着一种奇异的光辉,仿佛看到了某种点燃起他的灵魂、使他心醉神驰的东西。
“有些时候我就想到一个包围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中的小岛,我可以住在岛上一个幽僻的山谷里,四周都是不知名的树木,我寂静安闲地生活在那里。我想在那样一个地方,我就能找到我需要的东西了。”
这不是他的原话。他用的是手势而不是形容的词藻,而且①结结巴巴没有一句话说得完整。我现在是用自己的话把我认为他想要表达的重新说出来。
……
作为一个艺术家,他的生活比任何其他艺术家都更困苦。他工作得比其他艺术家也更艰苦。大多数人认为会把生活装点得更加优雅、美丽的那些东西,思特里克兰德是不屑一顾的。对于名和利他都无动于衷。我们大多数人受不住各种引诱,总要对世俗人情做一些让步;你却无法赞扬思特里克兰德抵拒得住这些诱惑,因为对他说来,这种诱惑是根本不存在的。他的脑子里从来没有想到要做任何妥协、让步。他住在巴黎,比住在底比斯沙漠里的隐士生活还要孤独。对于别的人他没有任何要求,只求人家别打扰他。他自己有一个幻境。
思特里克兰德是个惹人嫌的人,但是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节选自傅惟慈译《月亮和六便士》,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相关链接:毛姆的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的情节,取材于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主人公原本是位证券经纪人,中年时舍弃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获得灵感,创作出许多艺术杰作,与凡·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对现当代绘画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思特里克兰德在绘画上遇到的困难很大,主要是因为他穷得连画布和颜料都买不起。
B.小说借“我”之口来叙述故事,塑造了一个一心追求艺术、在个性与社会现实之间挣扎的怪才形象。
C.“我”劝思特里克兰德把画作送到展览会上去,一方面“我”是真诚地想让他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另一方面也说明“我”是一个急于成名的势利小人。
D.本文的人物语言不仅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点,而且极富张力,有哲思,很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E.小说在刻画思特里克兰德这个人物形象时,综合运用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手法,使主人公形象显得丰满。
【小题2】小说家在刻画主人公形象时,运用了明贬实褒的表达技巧,请结合划线句子进行赏析。
【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思特里克兰德的性格特征。
【小题4】你认为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个成功者还是一个失败者?这个人物给你什么启迪?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微文学:传统文学与现代技术的新融合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媒介、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短信、微博、微信为主要载体的传播手段逐渐普及,衍生出了微文学这种崭新的文学样式。从范围上它包括短信文学、微博文学、微电影文学、微图文文学等众多文学子类,从内容上它承继了传统文学道义担当、弘扬真善美的精神品格,又呈现出了快捷、互动、多样的技术特质,更容易为广大受众所接受。

基于技术上对“微”的要求,微文学作品一般语言都高度凝结精练、情感表达直率自然,较少用华丽的辞藻。从内容类别上看集中在哲理类、社会类等愉情喻理的主题范围,这些主题贴合大众的情绪需求,容易用简练的语句取得较好的效果,类似于佛教中用“顿悟”的方式以一个微小的细节瞬间引发受众的共鸣。因此微文学特别强调“炼字”,强调言简而意浓。这种对语言提炼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当代一些文学作品尤其是网络文学作品等的码字、注水现象。

微文学的“微”是一把双刃剑,体量的“微”很容易造成思考的浅薄和言说的局限,不能很好地表达深刻的思想。与此同时,技术上的“微”却又有效地克服了这种“浅言说”的缺陷。作为微文学载体出现的微博、微信等传播方式的便捷、多样,以及数码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微文学可以通过多样化、炫目化的技术方式实现内容的“深表达”。微文学作品中大量的内容是作者即时发布的、亲身感知的真实事件,在以往许多难以被捕捉、只能通过文学作品假想的现实故事也能够即时地呈现,而这种真实的现实一旦呈现,在一定意义上就比刻意创作的小说更深刻、更震撼,从而具备了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只能进行阅读、评价,很难有效地参与创作、修改。微文学能很好地克服这种缺点,微博、微信本身群体化或部落化的特征,使其对微文学作品评论、转发十分便利,读者与作者联系沟通的交互性强。这在很大程度上最终改变了微文学作品的初始形态,使其呈现出了新的面貌。这种互动的思想碰撞会改变作者原初的想法,使作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文学出现了由个体创作向集体参与创作的转变。通过互动、回应,微文学产生了区别于传统文学的再创作效果,试题分析:  

它有利于文学走出传统的疆域,以开放的姿态不断地扩展影响力,提升文学表达的效果。诚然,当前微文学的发展还比较散乱。但是,人类不断追求审美境界提升的要求和媒介技术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必将促使微文学自身不断发展完善,而其所具有的传统文学与现代技术有机融合的特质,既能有效地统辖未来层出不穷的技术变迁,又能为整个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它的发展壮大将最终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成为文学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文学是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它将主题集中在哲理类、社会类等愉情喻理的主题范围,从大众情绪需求和简练语句表达效果出发。
B.微文学重视“炼字”,强调言简意浓,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当代一些文学作品尤其是网络文学作品等的码字、注水现象。
C.微文学以其技术上“微”的优势有效地克服了体量上“微”的缺陷,从而在形式上实现了从“浅言说”到“深表达”的转变。
D.读者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只能阅读、评价,根本无法参与创作、修改;而在微文学作品中却可通过互动、回应,产生再创作效果。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微文学客观上的技术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大众获取的便利度,适应了当代人快餐式阅读的需要,具有很好的读者基础。
B.微文学作品基于技术上对“微”的要求,在内容表达上要实现从普通文学作品的繁复、宏大向凝结精练、直率自然的转变。
C.作者在微文学作品中呈现的亲身感知的真实事件,要比传统文学中的小说更深刻、更震撼,因而读者获得的审美体验更深。
D.微文学借助读者与作者的互动、回应,可以改变作者原初的想法,使作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从而产生集体参与创作的作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文学将传统文学道义担当、弘扬真善美的精神品格和现代技术快捷、互动、多样的特质联结起来,更易为受众所接受。
B.作为微文学载体出现的微博、微信等传播方式的便捷、多样,以及数码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微文学可以通过多样化、炫目化的技术方式实现内容的“深表达”。
C.微文学不仅能应运而生,而且能不断发展完善,因为人类有着提升审美境界的要求,而媒介技术也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
D.微文学有机融合了传统文学与现代技术的特质,所以它既能统辖未来的技术变迁,又能为文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