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
一条必然的路    陈启文
①从眉山三苏祠走向中原的三苏坟,是一条必然的路。苏洵和他两个天才的儿子苏轼、苏辙就是从这条路上走过来的。
②要去那片坟地,先必须穿越一座广大的园林。这是一处远离他们故乡眉山的三苏园,也是一座远比他们故乡那座三苏园更大的山水园林。在大片的翠竹、松柏与无影无形的风之间,你将邂逅广庆寺、三苏祠、东坡碑林、东坡湖。它们的存在,只有一个永恒的主题:轮回。这是人类对抗遗忘的方式之一,是一代又一代以轮回的方式在大地上续写的史记。
③又一次站在东坡湖畔。我不知天底下有多少个以东坡的名字来命名的湖泊,这个人一生从岷江走向黄河,又从黄河走向淮河、运河、长江、珠江、南海,他几乎把中国的大江大湖大海都走遍了,这让他的生命、他的骨血、他的文字几乎被各种滋味的水浸透了。而眼前的这个东坡湖,与他诞生之地的那个东坡湖遥相呼应,一个恍若前世,一个如同今生。我知道,眼前这个东坡湖,只是人间的又一次复制,一个没有任何诗意的人工湖。它的存在并非为风景而虚设。我来这里时,小暑刚过,中原已是大热天了。这也是中原最干涸的季节,每一寸土地都处在焦渴无比的状态。一个触目的事实就在焦渴中出现了,这东坡湖水,正在一点一滴地浇灌着被烈日晒得四处开裂冒烟的农田,剩下的便只有这样一个趴在泥淖里、被太阳晒得四处开裂冒烟的东坡湖了。当淤泥上泛起阳光的照射,哪怕干涸也浪影重重。尽管没有看到我想看到的那波光潋滟的风景,但东坡湖四周那长势喜人、一片葱茏的庄稼,多少缓解了一下我内心里不可名状的焦虑。设若苏东坡活着,我想他一定会这样做,这也是他在家乡眉山干过的傻事,哪怕自家的池塘里干得只剩下了一口水,他也会先给农人来缓解焦渴……
④一条石头铺出来的路笼罩在深沉的阴影之中,穿过缄默的土地,通向一条神道。四株古柏,不知长了多少年了,已长得极古、极拙,昏昏沉沉如同坠入梦中。树荫下,是一声不吭的石马、石羊、石虎、石人,它们侍列在神道两侧,摆出一个严整的仪仗。在静穆中,我深深地感知了一种接近神圣的美。迎面是一座高大的红石牌坊,一抬头就看见四个苍劲的大字镌刻于坊楣正中:青山玉瘗。两边枋柱上,是一副阴刻的楹联,其实是苏轼的两句诗:“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这是他卷入乌台诗案被打入牢狱时写给其弟苏辙的《狱中寄子由二首》中的诗句,接下来的两句是“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我突然感到鼻子一阵酸楚,接下去又万籁无声,这两个最终长眠于此的兄弟,还真是“世世为兄弟”了。
⑤穿过粗粝而简陋的石坊、飨堂、祭坛,走进了墓园。感觉已置身于一座原始森林,只有中原大地才能长出这种参天古树,那古老而浓密的树木已长得像中原的泥土一样发黑,浮动着阵阵暗香。这些古树的寿命,有的据说比这片坟地的历史还长,却如灵魂附体,它们不像别处的古柏高耸昂挺地朝着天空生长,而是纷纷倒向另一个方向,看上去,连阳光也是倾斜的。我下意识地辨别着它们生长的方向——西南,大西南。只要你沿着这个方向,一直不停地走,就可以走到遥远川西盆地的那座眉山。人非草木,而这充满了灵性的大自然却仿佛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为你揭示了一个故乡的存在。这也让我对那片坟地投出了疑惑的一瞥。这不只是我的疑惑,而是一个千年悬念。一直以来,后世围绕这片坟地的争议不断。每一个漂泊的生命,走到了生命的尽头,都会有着强烈的落叶归根的本能。在苏辙的《次韵子瞻寄贺生日》一诗中,也流露了他对最后归宿的想法,“归心天若许,定卜老泉室”,可见他想的还是要落叶归根,葬入故乡老翁井畔埋葬着父母亲的祖坟,而他们又为什么会选择这远离故乡的异乡作为自己最后的归宿?
⑥对此,后世还真有不少的猜想。其中一说是,北宋士人非常推崇嵩山周围的土厚水深之地,希望自己死后能葬于此地。而郏县,正处于伏牛山北部余脉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这也正是士大夫们崇尚的土厚水深之地。在苏氏父子中,最早流露此愿的应该是苏洵。苏洵晚年居京师(汴京)时,早有夙愿要迁居洛阳,并留下了这样的诗句:“经行天下爱嵩岳,遂欲买地居妻孥。”但苏洵最终没有归葬此地,他埋葬于此的只是一座迟到了数百年的衣冠冢。而父亲的遗愿则成了苏轼的遗言。关于他对自己后事的安排,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公(苏轼)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于是,苏辙便按照亡兄苏轼的遗命,最终把他葬于嵩山下这片土地上。他自己死后,也陪伴亡兄长眠于此。——这不是死亡的故事,而是生命的承诺。
⑦一条必然的路,最终把三个经世不灭的灵魂引向了这里。
(有删节)
【小题1】第②段“人类对抗遗忘的方式之一”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3分)
【小题2】作者写墓园古树“不像别处的古柏高耸昂挺地朝着天空生长,而是纷纷倒向另一个方向,看上去,连阳光也是倾斜的。我下意识地辨别着它们生长的方向——西南,大西南。”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小题3】下面这个句子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一个触目的事实就在焦渴中出现了,这东坡湖水,正在一点一滴地浇灌着被烈日晒得四处开裂冒烟的农田,剩下的便只有这样一个趴在泥淖里、被太阳晒得四处开裂冒烟的东坡湖了。
【小题4】文章首尾都说这“是一条必然的路”,“必然”的原因有哪些?请阅读全文进行概括。(6分)
【小题5】文中有些看似矛盾的行为,如,自家池塘只剩一口水也要给农人缓解焦渴,既想落叶归根最终却远葬异乡,但都表现了“生命的意义”,读了此文后,你对生命的意义有何新的理解?(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40: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圣彼得堡的留恋
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之间,我更倾向选择后者。我觉得圣彼得堡更加宁静,更有历史底蕴。傍晚走在最笔直的涅瓦大街上,那些看上去已经非常老旧的灰色建筑,在灯光下似乎成为一件古老的工艺品。“旧”,让悠远的彼得堡更加真切,似乎有一种抚摸天鹅绒般的质感。
冬宫像一个沉默的300岁的老迈巨人,坐落在涅瓦河边上,一切都是那样安静。它的墙壁那样厚实,仿佛一千发子弹都不能将它射穿。我站在冬宫入口处,眺望着涅瓦河,想要寻找当年“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在心中聆听那著名的炮声,可惜缘悭一面。
走进冬宫,满眼皆是高耸、巨大,无论是穹顶还是廊柱,都是那样饱满,仿佛不是人类建造的,似乎像大地、天空一样早已存在,让你觉得它能万年不败。冬宫里面有上千座大小不一的大厅,每一个大厅里面,墙壁上都悬挂着世界名画。达·芬奇、拉斐尔、毕加索的巨型原作,不可思议地呈现在眼前,让你总是无法相信这是真实的。至于高更、凡•高、马蒂斯的画作,那更是比比皆是,已经让你觉得毫不稀奇了。冬宫里面的画作和艺术品,是需要穷尽一生欣赏的,因为每一个大厅的每一幅画作,都足能让你为之驻足一生。可是人的生命太短暂了,怎么可能?半天的时间,连“走马观花”都谈不上。
我走出冬宫时,心中有赞叹,也有伤感。
在圣彼得堡,还应该去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故居。作为一个写作者,能够亲近像陀氏这样文学大师的故居,哪怕在里面站一站,嗅一嗅故居里面的空气,都是一种幸福,也能汲取一些力量。
陀氏的故居在一条老旧狭窄的街道上,正门极小,而且比大街低矮了许多,与旁边街道上的房屋没有任何区别,甚至还有些寒酸。要是没有人指点,我根本不会注意这幢陈旧的二层建筑。
跟随着一位身材瘦高、面颊异常消瘦的中年女士在房间里慢慢走着,听着这位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博士专家讲解着陀氏的生活和他不朽的文学作品。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冷酷地分析出人的精神的深层危机。我想起鲁迅先生的说法:在陀氏那“残酷到了冷静”的笔下,能够“在骇人的卑污的状态上,表示出人们的心来”,因而往往能“显示着灵魂的深”。还有人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一定渗透着作家不一样的人生经历。
陀思妥耶夫斯基患有癫痫病,从9岁发作,一直伴随他终生。他25岁的时候,就以书信体短篇小说《穷人》一举成名。他被别林斯基称为“天才”,被涅克拉索夫称为“又一个果戈理”。他是文学天才,但他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酒鬼,还是一个逢赌必输的狂热赌徒。
我端望着陀氏的肖像:阴沉的脸,深邃的目光,坚毅的下巴,无论如何都不能与酒鬼联系上,似乎也不像赌徒,可是现实……或许,这与他的终日酗酒、性格凶狠的父亲有些关系。
陀氏有着大起大落的人生。他在写完《穷人》的第二年,参加了彼得堡的革命小组。他尽管革命,但反对暴力,主张改良。后来,他因为牵涉一桩反对沙皇的革命活动而被捕,随后被执行死刑,却又在刑场上被临时改判流放西伯利亚。流放几年后,又被释放,但必须在西伯利亚服役。就这样,陀思妥耶夫斯基度过了非凡的10年。
陀氏故居保存完好,打字机、礼帽、书桌、书柜、木床、孩子的木马,还有巴掌大小的便笺,都是当年的原物。那时候穷困潦倒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断搬家,这所故居是他在圣彼得堡的最后一处居所。他一生执着于研究“天堂与地狱”和“人与信仰”的关系,所以对自己居所的唯一要求,就是在屋子里的某一扇窗户望出去,一定要能够看见教堂的尖顶。我站在故居进门处的一个狭长的玻璃窗前,毫不费力地看见了不远处一座教堂的尖顶。
我没有嗅到故居中有丝毫的酒气,但却好像目睹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辉煌。在1866年到1880年的14年间,他奇迹般地完成了《罪与罚》《赌徒》《白痴》和《卡拉马佐夫兄弟》4部巨著。其中,《赌徒》是在一个月之内完成的。如此高效,不能不提到他的第二任妻子安娜。这位速记学校毕业的高材生,速记的速度,几乎超过了陀氏的口述。也正是在妻子安娜的帮助下,陀思妥耶夫斯基才在出版社规定日期内完成了《赌徒》的写作,才彻底买下了这栋房产。从此,漂泊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终于在圣彼得堡安定了下来,有了一个安定的家。
陀氏每天晚上写作,上午睡觉,下午接待上门求教的读者。当他在书房睡觉时,他的孩子们绝对不能打扰他。在故居,我见到了孩子们从书房门缝下塞进去的小纸条原件,上面写着歪斜的俄文:爸爸,我想吃糖。
就像陀氏作品里的人物自身都具有双重人格、自我对立一样,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一个矛盾的共合体。他一方面严厉、阴郁,一方面又友好、温善,他的一生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艰难度过。最后,在一个冬季的夜晚,他因为挪动笨重的书架,导致脑血管破裂而死去。为他送行的人们,默默无语地跟在他的灵柩后面,长长的队伍,不见尾端
他的妻子在他死后,什么都没有拿,只带上了装满陀氏手稿的皮箱,离开了这幢能够随时看得见教堂尖顶的居所。后来我们之所以能够见到那么多陀氏的著作,与这位贤良的妻子有着重要的关系。当年托尔斯泰知道安娜的行为后,大加赞赏,称她是一个“伟大的女性”。
在陀氏故居,我足足待了两个小时。走出故居时,心中有赞叹,也有伤感。
我望着那显得寒酸的大门,突然想起了陀氏的一句名言: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我所遭受的苦难。
是的,苦难也是财富——对于作家来说,必须拥有经历。
离开圣彼得堡,冬宫里的明亮辉煌和陀氏故居里的灰暗沉闷,总是在我的眼前交替浮现。假如让我做一次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不用问我为什么。我的答案,只在我的心里。
(取材自武歆同名散文)
(重要提示:答题时,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使用“陀氏”或“陀翁”称谓即可。)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更喜欢圣彼得堡的原因是这里很老旧的灰色建筑像古老的工艺品。
B.作者在心中聆听“阿芙乐尔号”的炮声,更加感受到此刻冬宫的安静。
C.时间仓促,不能充分欣赏冬宫里的艺术作品,作者因此觉得“伤感”。
D.孩子们写的纸条,让作者感受到孩子们的顽皮和陀氏作为父亲的慈爱。
【小题2】作者在走出冬宫和陀氏故居时,两次都“心中有赞叹”,请根据文意分别说明这两次所“赞叹”的内容。
【小题3】请对文中画线句子加以赏析。
【小题4】离开圣彼得堡后,陀氏故居的“灰暗沉闷”还浮现在作者眼前。这里的“灰暗沉闷”有哪些含义?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的原因是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如何突破PX困境》
近年来,PX风波不断。某种程度上,PX项目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甚至开始演变成社会问题。如何才能突破PX困境,在上与不上之间达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可能至少要做好以下三点。
首先,越是不理解就越容易产生恐惧,这是心理学常识。因此,拨开PX的神秘面纱,让大众对“二甲苯”这一本来不应该成为公众常识的石化产品多一点科学认知是当务之急。 PX,是化学品对二甲苯(para- xylene)的英文简称。这个化学名称,如果在中文世界从一个中性词变成贬义词,本身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过程。
分析公众对PX的认知,源头大多来自网络和坊间的道听途说,其中包含了不少误解。但是,信息传播的一大特点是先入为主,而且三人成虎,传的人越多,影响越深入。因此,正本清源,还原事实真相的工作很难一两次见效。对于PX世界公认的低毒而非剧毒的常识,科普要经常化、持续化。特别是对于准备上项目的地区,科普必须先行,不仅要入耳入眼,而且要入脑。
比如前些年,不少人曾经质疑手机辐射会致癌,但如今消费者并没有抛弃手机,对辐射致癌的担忧也基本消散。这和全世界科学家不断向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的试验对比数据,让公众知道“手机的辐射并不比电视高”密不可分。
其实PX在国内外科学界早有定论,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很多国家,PX甚至连危险化学品都不算。对PX全球公认的定性就四个字:低毒易燃。这些很有说服力的证据应该不断地传导给公众,才能让大家通过了解消除内心的恐惧。
其次,有必要让公众知道,上PX项目的目的并非只是个别企业为了赚取利润,它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有人说,低毒也是有毒,为什么非要上PX呢,难道不能买国外的产品吗?
在今天全球化大背景下,似乎什么都可以到国际市场上买。但是,过度依赖国外可能会让我们承受两个代价:更高的价格和安全风险。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PX消费国,占到全球消费量的32%。而这些年国际市场的一大特点就是中国人买什么什么就贵。所以,在所有化工原料中,PX差不多是利润率最大的。由于PX是生产服装面料、药物胶囊甚至矿泉水瓶的主要原料,它的价格会直接影响到日常生活。如果我们只能进口,最终付出更多生活成本的一定是消费者。此外,过度依赖海外市场,一旦国际形势紧张,还可能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
最后,任何一个关乎民生的项目要获得社会广泛认同,决策程序的合法、透明,具体工作上的扎实细致都是必不可少的。在今天这一信息交流和获取日益开放和多元的社会大背景下,任何暗箱操作或瞒天过海的思维都是错误的。
所谓决策程序合法、透明,就是要事前广泛听取民意,听取各方意见,而不是生米做成熟饭再向社会公布。很多时候事前多费些力气,事中和事后就会省去很多麻烦。
而工作要想做到扎实细致,最重要的是诚意和善意。中国的老百姓绝大多数是通情达理的,别有用心或者唯恐天下不乱者毕竟是极少数。这就要求我们的决策者心里要真正装着百姓,要摸清楚百姓不接受、不认同的根源在哪里,对公众情绪宜疏不宜堵。
【小题1】下列对“PX”这一概念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PX,就是化学品对二甲苯(para-xylene)的英文简称。这个化学名称,在中文世界从一个中性词变成贬义词,本身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过程。
B.PX在国内外科学界早有定论,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很多国家,PX甚至连危险化学品都不算。对PX全球公认的定性就四个字:低毒易燃。
C.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PX消费国,占到全球消费量的32%。在所有化工原料中,PX差不多是利润率最大的。
D.作为常识我们应该知道PX低毒而非剧毒,它是生产服装面料、药物胶囊甚至矿泉水瓶的主要原料。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近年来,PX风波不断。某种程度上,PX项目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甚至可以说演变成了社会问题。可突破PX困境,在上与不上之间达成广泛的社会共识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B.对PX的认知需要正本清源,但是还原事实真相的工作很难一两次见效,因为信息传播的一大特点是先入为主,而且三人成虎,传的人越多,影响越深入。
C.科学家不断向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的试验对比数据,让公众知道PX低毒易燃,甚至连危险化学品都不算。大家对PX有了深入了解,慢慢就会消除内心的恐惧。
D.在今天全球化大背景下,什么都可以到国际市场上买,但付出更多生活成本的一定是消费者,而且过度依赖海外市场,一旦国际形势紧张,还可能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的经济安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文世界PX从一个中性词变成贬义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拨开它神秘的面纱。越是不理解就越容易产生恐惧,这是人之常情。
B.公众对PX有正确的认知,明白它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加上决策程序的合法、透明,就能突破PX的困境,进而在上与不上之间达成广泛的社会共识。
C.网络和坊间的道听途说,包含了不少误解,有时会以讹传讹,因此科普要经常化、持续化,特别是对于准备上项目的地区,科普必须先行,不仅要入耳入眼,而且要入脑。
D.中国的老百姓绝大多数是通情达理的。任何一个关乎民生的项目,有了扎实细致的工作,有了诚意有了善意,没有暗箱操作没有瞒天过海,就有可能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造纸术的起源在历史上有着两种不同的记载。一种以《后汉书》为代表,认为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发明年代为东汉元兴元年。而唐宋时期的部分学者则持另一种观点,他们认为西汉初期已经有纸。近年来考古发掘出土了西汉的纸张,如陕西西安东郊出土的灞桥纸、扶风县出土的中颜纸和甘肃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悬泉纸等,似乎为第二种观点提供了支持,成为西汉有纸的有力证据。
但也有学者对此有疑问。一些学者认为出土的西汉纸多数质地粗糙、厚度不均,而纸张作为书写载体,需要满足一定的质量要求,因此这些质地粗糙、很可能不是作为记载工具的“麻片”,并不能称为“纸”。但是支持者则认为,该纸只是制作粗糙,没有蔡伦纸精细。正是由于定义的差异,争论进入长期对峙状态。
面对这一疑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李晓岑等学者运用传统工艺调研和科学手段分析方法,发现了西汉纸与少数民族纸之间的传承关系。李晓岑发现,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仍保留着比较原始的造纸术。这种造纸术在原料处理、工序等方面有别于我国传统上“主流”的造纸工艺,即蔡伦留下的造纸工艺——抄纸法。最明显的区别是这种造纸方法采用固定的纸帘,纸浆被一点点浇到纸帘上,然后直接在纸帘上晾干,而不是像抄纸法那样将纸浆和纸药加入槽中,再用活动式纸帘一张张抄起来进行压榨、上墙烘干。因而,少数民族地区的“浇纸法”造的纸比较厚,帘纹不明显,纤维分布也不像抄纸法造的纸张那样有一定的方向性。
近年来,随着扫描电子显微镜、纸张纤维分析仪等科学仪器的介入,学者们对出土的西汉纸进行了科学分析,发现西汉纸较厚,原料为麻纤维,有些纸张甚至经过了简单加工,竟然与现今少数民族地区仍保留的质地粗糙、较厚的纸张有相似之处。于是李晓岑提出,少数民族地区的造纸术是非蔡伦系的浇纸法造纸术的“继承者”,西汉墓出土的放马滩纸等正是用这种方法制造出来的,因此是纸无疑。他还发现,有的西汉纸经过了加工,例如在利用偏光显微镜分析悬泉纸时发现了淀粉颗粒,表明该纸经过淀粉加工,这也让我们对早期纸张加工技术有了新的认识,为造纸术在西汉已经出现提供了有力证据。
同时,根据考古发现、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造纸术的传播研究也涌现出新成果:中国古代造纸术分两波向外传播,最早向外传播的是浇纸法,从中原地区传播到甘肃、新疆、云南,甚至东南亚和印巴次大陆等地区,而抄纸法是中国造纸术外传的第二波。
(摘编自《蔡伦发明造纸术?科技揭示答案》)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宋时期已有部分学者认为纸张不是蔡伦发明的,西汉初期已有,近年来有更多人倾向于这个观点。
B.西汉纸与蔡伦纸相比,制作工艺不同,所以纸张质地非常粗糙,厚度也不均匀,帘纹很浅。
C.少数民族地区用“浇纸法”造的纸还在使用,西汉墓出土的“纸”和其制造方法相同,所以可称为“纸”。
D.根据考古发现、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传播到东南亚地区和印巴次大陆的只有使用“浇纸法”的造纸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从雕花匠到画匠
光绪四年,父亲打听得有位雕花木匠,名叫周之美的,要领个徒弟。托人去说,一说就成功了。
这位周师傅,在白石铺一带,是很出名的,用平刀法雕刻人物,是他的绝技。我跟着他学,他也耐心地教我。我很佩服他的本领,又喜欢这门手艺,学得很有兴味。
经过一段时间,学会了师傅的平刀法,又琢磨着改进了圆刀法。那时雕花匠所雕的花样,千篇一律。我就想法换个样子,在花篮上面,加些葡萄石榴果子或花木。还搬用平日常画的飞禽走兽,造出许多新花样,果然人人都夸。
光绪八年,在一个主顾家中,无意间见到一部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仔细看了一遍,实在是好。向主顾借了来,在我挣来的工资里,匀出些钱,买了纸、颜料和毛笔,晚上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地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订成了十六本。从此,我做雕花木活,就用《芥子园画谱》做根据了。
一位远房本家,名叫齐铁珊的,他很关心我的画。有一次,他对我说:“萧芗陔快到我哥哥家里来画像了,我看你何不拜他为师!”这位萧师傅,纸扎匠出身,画像是湘潭第一。我就到他家去拜师。他把拿手本领都教给了我,画像这一项,就算初入门径了。
光绪十五年刚过年,我第一次见到寿三爷。寿三爷名叫胡自倬,号沁园。那天正是他们诗会的日子,到的人很多。寿三爷听说我到了,很高兴,当天就留我同诗会的朋友们一起吃午饭。
他家延聘的教读老夫子名叫陈作埙,号少蕃,学问很好,也是湘潭的名士。吃午饭的时候,寿三爷说:“你如愿意读书的话,就拜陈老夫子的门吧!”吃过饭,按照老规矩,先拜了孔夫子,我就拜了胡、陈二位,做我的老师。
少蕃师对我说:“画画总要会题诗才好,你就去读《唐诗三百首》吧!诗的一道,本是易学难工,就看你有心没心了!”我小时候读过《千家诗》,几乎全部能背出来,读了《唐诗三百首》,上口就好像见到了老朋友,读得很有味。少蕃师又叫我在闲暇时,看看《聊斋志异》一类的小说,还时常给我讲讲唐宋八家的古文。我觉得这样的读书,真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了。
读书的同时,我跟胡沁园老师学工笔花鸟草虫。他对我说:“石要瘦,树要曲,鸟要活。”我常常画了画,拿给沁园师看,他都给我题上了诗。他还对我说:“你学学作诗吧!光会画,不会作诗,总是美中不足。”那时正是三月天气,牡丹盛开。沁园师约集诗会同人,赏花赋诗,他也叫我加入。我放大了胆子,作了一首。沁园师看了,念道:“‘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橘有余甘。’这两句不但意思好,十三谭的韵,也押得很稳。”这一炮,居然放响,是我料想不到的。我在胡家,读书学画,有吃有住,心境安适得很,眼界也广阔多了,只是总想起家里的光景。那时照相还没盛行,画像这一行生意是很好的。沁园师知道我这个意思,到处给我吹嘘,附近的人都来请我去画。后来我又琢磨出一种精细画法,能够在画像的纱衣里面,透现出袍褂上的团龙花纹,人家都说这是我的一项绝技。人家叫我画细的,就送我四两银子,从此就作为定例。我觉得画像挣的钱比雕花多,又省事,就扔掉了斧锯钻凿一类家伙,改了行专做画匠了。
生意越做越多,收入也越来越丰,祖母笑着对我说:“阿芝!你倒没有亏负了这支笔,从前我说过,哪见文章锅里煮,现在我看见你的画,却在锅里煮了!”
(节选自《白石老人自述》)
【小题1】文中提及齐白石哪几次重要的学艺经历,促成他从雕花匠转变为画匠?(6分)
【小题2】齐白石曾用“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来告诫学生要跳出老套,立志创新。文中他的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艺术主张?(6分)
【小题3】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结尾段蕴含哪些情感?(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晚清名臣沈葆桢
沈葆桢的故居在福州城区宫巷11号。这是一幢建于明天启年间的大宅,面积达 1500平方米。当年的沈宅布局严谨,装饰富丽。1936年,客居福州的郁达夫,曾对这条巷子有这样一番描写:走过宫巷,见毗连的大宅,都是钟鸣鼎食之家……两旁进士匾额,多如市上招牌。
沈葆桢有三个身份: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大清船政大臣兼通商大臣、两江总督兼管台湾。这三个响当当的身份,也勾勒出他非凡的一生。
沈葆桢的母亲林蕙芳是林则徐的六妹。沈林两家既是近邻又是近亲。沈葆桢长相一般,个子不高,少时多病。他从小就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熏陶,聪慧好学,林则徐早早看好了这个外甥,将自己最疼爱的二女儿林普晴嫁给他。姨表亲通婚,在当时是亲上加亲的大喜事。沈葆桢与妻子感情非常好,两人还曾相伴赴京赶考。
沈家并不怎么有钱,因为沈葆桢是个著名的清官。他先是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又外放九江知府,仕途更迭,唯一不变的是贫穷的生活。当时,将要到省城赴任的沈葆桢身无分文,还曾向人“挪川费百金”作为盘缠。到了省城,他租了二进三间排的房子,“每月租足纹十一两五钱”,为此他还发出了“屋价之贵,可谓极矣”的感叹。1855年,35岁的沈葆桢刚刚被破格提升为九江知府,举债购买了这个宅院。沈葆桢装修好房子,安顿好父母妻儿,自己就安心到江西任职去了。第二年,江西闹起了太平天国运动,沈葆桢采取攻其不备、袭扰辎重的战术,七战七捷,扬名官场。此后,平叛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沈葆桢的主要工作。
1865年,沈葆桢的母亲过世,朝廷终于给了他27个月的假,沈葆桢回到这里过了几天清静日子。在他留下的大量家书中,几乎每封信都要嘱咐子女读书,并告诉他们,读书主要为了立品做人,做官倒是其次。可惜那时中国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困境,无法让人有一丝的安宁。1866年,沈葆桢接到熟人左宗棠的邀请,出任福建船政大臣,这时他还重孝在身。
左宗棠请沈葆桢出山并非一帆风顺,也曾三顾茅庐,二人在这个古香古色的小院里畅谈了很久,左宗棠准备打造中国自己的海军,而沈葆桢是他心中的不二人选。左宗棠第一次来到沈宅,恳请沈葆桢出山继承船政事业,沈葆桢婉言拒绝。左宗棠保证在接管之初,由他和沈葆桢联名署签奏折,并给他推荐著名商人胡雪岩相助,所有人马,归其调遣。沈葆桢还是犹豫不决,左宗棠干脆上疏,推荐沈葆桢主持船政。清廷降旨,署沈葆桢“先行接办”,“不准固辞”。本无心官场的沈葆桢,还是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出任福建船政大臣的沈葆桢,将办公的地点设在了自己的宅子里。宫巷11号这个普通的民宅成了中国近代船政工业的思想发源地。沈葆桢建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船厂,8年时间,造出了5艘商船和11艘兵舰,而就是这些轮船,后来装备起中国第一代海军舰队。沈葆桢还创办了“近代中国船舶工业与海军人才的摇篮”——福建船政学堂,培养出一大批叱咤风云的人物:甲午海战中牺牲的刘步蟾和林永升、清海军总长刘冠雄、中国海军元老萨镇冰……
沈葆桢虽多受林则徐儒雅之风的熏陶,但是做起事来,雷厉风行。他果断宣称“铁甲舰不可不造,日本不可不防”!于小事方面,有部下偷了外国人的汗衫,他认为此事有辱国格,将此人斩首示众。
1874年,日本进犯台湾后,沈葆桢被派往台湾加强防务。此后,他兴建台南的亿载金城和台湾最南端的恒春城,建设苏花公路前身、新中横公路前身等,废除渡台禁令,鼓励民众到台湾开垦,促成了台湾政经中心由南部转移到北部。2009年,台北市府为了纪念沈葆桢,将市府大厅命名为“沈葆桢厅”。
1879年7月,久受病痛折磨的沈葆桢在南京与世长辞。他告诉儿孙“究竟笔墨是稳善生涯,勿嫌其淡”。(节选自《文史参考》2011年总第44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沈葆桢的部下有人偷了外国人的汗衫,他认为此事有辱国格,将此人斩首示众,这样的小事表现了他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
A.沈葆桢的三个响当当的身份,从家庭成员和朝廷官员两方面,表现出了他的不平凡,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林则徐早早看好了从小就遵奉经世致用思想又聪慧好学的沈葆桢,为了照顾他的健康,将自己的二女儿嫁给了他。
C.沈葆桢赴省城担任九江知府时身无分文,只好向别人借钱作盘缠,后来还为了能到江西去安心任职而举债买房。
D.左宗棠为请沈葆桢出山而三顾茅庐,第一次来恳请,第二次作出保证,第三次后则上疏推荐,终于实现了心愿。
【小题2】本文第一段引用郁达夫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3】成就沈葆桢“名臣”声誉的原因有很多,请就你对“出身”、“读书”、“无私”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