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造纸术的起源在历史上有着两种不同的记载。一种以《后汉书》为代表,认为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发明年代为东汉元兴元年。而唐宋时期的部分学者则持另一种观点,他们认为西汉初期已经有纸。近年来考古发掘出土了西汉的纸张,如陕西西安东郊出土的灞桥纸、扶风县出土的中颜纸和甘肃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悬泉纸等,似乎为第二种观点提供了支持,成为西汉有纸的有力证据。
但也有学者对此有疑问。一些学者认为出土的西汉纸多数质地粗糙、厚度不均,而纸张作为书写载体,需要满足一定的质量要求,因此这些质地粗糙、很可能不是作为记载工具的“麻片”,并不能称为“纸”。但是支持者则认为,该纸只是制作粗糙,没有蔡伦纸精细。正是由于定义的差异,争论进入长期对峙状态。
面对这一疑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李晓岑等学者运用传统工艺调研和科学手段分析方法,发现了西汉纸与少数民族纸之间的传承关系。李晓岑发现,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仍保留着比较原始的造纸术。这种造纸术在原料处理、工序等方面有别于我国传统上“主流”的造纸工艺,即蔡伦留下的造纸工艺——抄纸法。最明显的区别是这种造纸方法采用固定的纸帘,纸浆被一点点浇到纸帘上,然后直接在纸帘上晾干,而不是像抄纸法那样将纸浆和纸药加入槽中,再用活动式纸帘一张张抄起来进行压榨、上墙烘干。因而,少数民族地区的“浇纸法”造的纸比较厚,帘纹不明显,纤维分布也不像抄纸法造的纸张那样有一定的方向性。
近年来,随着扫描电子显微镜、纸张纤维分析仪等科学仪器的介入,学者们对出土的西汉纸进行了科学分析,发现西汉纸较厚,原料为麻纤维,有些纸张甚至经过了简单加工,竟然与现今少数民族地区仍保留的质地粗糙、较厚的纸张有相似之处。于是李晓岑提出,少数民族地区的造纸术是非蔡伦系的浇纸法造纸术的“继承者”,西汉墓出土的放马滩纸等正是用这种方法制造出来的,因此是纸无疑。他还发现,有的西汉纸经过了加工,例如在利用偏光显微镜分析悬泉纸时发现了淀粉颗粒,表明该纸经过淀粉加工,这也让我们对早期纸张加工技术有了新的认识,为造纸术在西汉已经出现提供了有力证据。
同时,根据考古发现、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造纸术的传播研究也涌现出新成果:中国古代造纸术分两波向外传播,最早向外传播的是浇纸法,从中原地区传播到甘肃、新疆、云南,甚至东南亚和印巴次大陆等地区,而抄纸法是中国造纸术外传的第二波。
(摘编自《蔡伦发明造纸术?科技揭示答案》)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宋时期已有部分学者认为纸张不是蔡伦发明的,西汉初期已有,近年来有更多人倾向于这个观点。
B.西汉纸与蔡伦纸相比,制作工艺不同,所以纸张质地非常粗糙,厚度也不均匀,帘纹很浅。
C.少数民族地区用“浇纸法”造的纸还在使用,西汉墓出土的“纸”和其制造方法相同,所以可称为“纸”。
D.根据考古发现、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传播到东南亚地区和印巴次大陆的只有使用“浇纸法”的造纸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13 04:31: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字史料和口述史料都不一定准确,对实物史料的鉴定又往往见仁见智,所以研究历史必须具备考证的功力。清乾嘉时代,考证学基本上局限于文献典籍范围。1925年,王国维提出了“二重证据法”,用甲骨文等考古资料(即“地下之新材料”)跟传统典籍文献(即“纸上之材料”)互相释证,扩大了研究者的视野。20世纪90年代,史学家杨向查等进而提出了“三重证据法”,自觉吸收了民族学、民俗学的资料研究历史,其中既有文字材料,又有非文字材料,如实物形态、图案花纹、装饰美术、民间信仰、风俗制度、民间艺术游戏、建筑遗痕等,21世纪初,又有学者把出土和传世的古代文物与图像资料作为文献以外的第四重证据,以期达到“立体释古”的目的。

图像史料似乎是一种新的概念,但中国自古就有图史互证、从画面寻找历史痕迹的传统,方式之一就是古籍中的“左图右史”。南宋史学家郑樵在《通志》中指出:“图谱之学,学术之大者。”“图,经也;书,纬也。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文。”古代的岩画、铭刻、造像、字画等,都是重要的图像史料。西方也有困像学研究这一学术门类,致力于研究图像的“自然意义”“常规意义”和“本质意义”,除了用图像印证历史之外,还考证图像本身的真伪,图像比文字更具直观性,也提供了可能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一切图片、实物、影视作品,都应该成为图像资料库中的藏品。比如研究中国古代礼学,主要依据的是文字资料,缺少直观性。幸而古代礼学中有礼图传统,可以弥补文字记载的不足。五代宋初数崇义的《三礼图》,提供的是礼器的图像;南宋杨复的《仪礼图》,提供的是仪节的圈像。如今借助真人演绎,应用3D数字技术进行录影,更进一步改变了古代困像的静止状态,使传统礼图变成了“活动的礼图”。

图像史料中的岩画是记录人类想象力的最早证据。在非洲大陆,现保存了一千万幅岩画,其中有些动物题材的岩画已有两万七千年的历史。岩画中除动物之外还有各种人像,或从事狩猎,或从事生产,是人类祖先生活的原始记录。在中国东部沿海和北方地区,也有三条连续性的人面岩画分布带,总长为四千余千来,这些岩画呈现了甲骨文、金文的雏形,可与上古神话相对应,证实中国史前出现过太阳崇拜,成为“天人合一”观念的源头,弥补了先秦典籍的缺失。

年画也是一种图像史料。木版年画从宋代形成到明末清初大规模普及并流传至今,已逾千载,中国年画产地约有二十处,翻版刻印的地区则难以确数,年画题材广泛,蕴含着大量的民俗信息和历史文化信息,折射着民间的生命追求和精神信仰。

(摘编自陈漱渝《文学史料的鉴别与考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扩大研究者的视野,王国维提出用考古资料与传统典籍文献互相释证的“二重证据法”。
B.为了达到“立体释古”,有学者把出土和传世的古代文物与图像资料作为第四重证据。
C.西方虽然也有图像学研究,但致力于研究图像的其他方面,并没有把图像作为史料来研究。
D.中国东部沿海和北方地区人面岩画分布带的发现,证实了太阳崇拜最早出现在中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1段围绕研究历史必须具备考证的功力,介绍了我国近现代考证学的发展历程。
B.文章以南宋郑樵的《通志》论证了中国自古就有图史互证,从画面寻找历史痕迹的传统。
C.文章举传统礼图变成了“活动的礼图”之例,说明图像史料可以弥补文字记载的不足。
D.文章以非洲大陆现保存的一千万幅岩画的内容阐释了“岩画是图像史料中最重要的”这一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在研究历史中重视对图像史料的研究考证,就不会存在对实物史料的鉴定见仁见智的现象。
B.民族学、民俗学中无论是文字材料还是非文字材料,都可以作为第三重证据用来研究历史。
C.古代的岩画、铭刻、造像、字画等,都是重要的图像史料,都应该成为图像资料库中的藏品。
D.年画包含着大量的民俗信息和历史文化信息,折射着民间的生命追求和精神信仰,因此年画也是图像史料。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越发理性。这种理性不单表现在部分艺术品价格的回落和增幅减缓上,最重要的,还表现为藏家购藏作品的标准逐步回归到对艺术的理解上来了。
艺术品是需要被展示、阅读和研究交流的,其本身给人带来的精神力量才是其真正价值的体现。收藏的关键在于了解艺术、理解艺术和诠释艺术,而并非盲目地购买艺术品。收藏是一个学习研究的过程,只有平衡得了心态,经受得起时间,才会有真正的收获。
艺术品从收藏到再次问世,对于藏家来说,往往不是经年累月坐等升值的过程,而多是喜悦与辛酸纠葛并存的过程。比如有些作品未得善存,在购藏之前已面目全非,痛心于此,他们总会倾尽全力将其修复装潢;有些作品则是让人寻觅良久、魂牵梦萦,即便囊中羞涩,他们也要节衣缩食将其入箧,以免相思之苦。长年的收藏和研习,他们成为艺术真正的知音,在他们看来,再华美的生活不过是一日三餐饭,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收藏并不等于生意。
收藏,是要去发现美好的艺术作品,因为它们承载了人类强大的精神力量,无论愉悦、悲愤还是狂躁。优秀艺术作品的精神力量是能让人感同身受的,但又是因人而异的。艺术家或许想表现焦虑,但观赏者却感到轻松,不同的视角会带来不同的体验。艺术作品引领人们发现真实的自己,也让收藏变得富有趣味。
艺术家在创作中有时会尝试关注新材料,探索新思路;藏家也不妨转而关注新作品,尝试新门类。有一种新的收藏品种——画瓷,就是画家在瓷器上作画,这种创作手法能给瓷器创作带来新的技术和创造性的布局,这种交叉性的艺术门类便值得关注。
收藏,更是要将零散的作品整理成颇具艺术概念的体系,因为唯有如此,才能向世人展现藏家的艺术认知,才能给旁人带来思想的启迪。现在各拍卖机构都很注重“同一收藏”的藏品。这些藏品可能不会有很高的价格,但由于体系完备,能给学术、美评等不同领域带来启发,也能更好地向人们展示作品的价值,而受到艺术品拍卖市场的青睐。
前不久拍卖的“小鸥波馆藏札”专题,就是李鸿章、李瀚章兄弟致岑毓英的书信专题。此专题共计40余通信,主要写于“中法战争”中的“宣光之战”时期,其中谈及了边境边防和外交谈判等事宜,是研究当时中法关系、战争胜败的一手材料,这对还原那段历史有很高的佐证价值。此批信札多为李氏幕僚代书,也说明了战时羽檄纷飞,文书信件应接不暇的实际情况。
在信札、题贺等小品的收藏门类中,“人物”和“事件”是考量收藏价值的主要标准,这类藏品是以其学术价值和历史附加值为主要价值体现的。在相对便宜的价格优势下,这两个专题的拍品可以吸引一批学者文人的关注。当然,要将其分门别类收藏完整,也定会耗去收藏者诸多心力。
收藏,最终还是一门日积月累的功课。艺术也好,学术也罢,都是用时间来换取收获的。黄埔军校的门联“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对于收藏而言,倒也有几分贴切。
(摘编自都宗《收藏的艺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比以前更加理性,这种理性的重要表现是,对作品的艺术理解成为藏家们是否购藏的依据。
B.收藏并不等于生意,单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藏主在收藏过程中有时候会不断投入大量金钱,而结果是否获益也未可知。
C.艺术品给人带来的精神力量才是其真正价值的体现。购买艺术品是盲目的行为,收藏的更大意义在于对艺术品的学习和研究。
D.不同的人从同一件艺术作品中汲取的精神力量可能是不同的,它可以引领人们发现真实的自己,也让收藏变得富有趣味。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艺术品藏家如果要向世人展示自己的艺术认知,给别人以思想的启迪,必须将零散的作品整理成颇具艺术概念的体系。
B.现在各拍卖机构都很青睐“同一收藏”的藏品,因为这些价格不高的藏品体系完备,且具备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C.购买艺术品,并不能仅简单地看作是一种投资手段,以价格上的投资回报率来衡量艺术品的价值和潜力的认识是片面的。
D.收藏应该是一门日积月累的功课,要摒弃获益发财、患得患失的心态。藏主在长年的研习中,可以成为艺术真正的知音。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拍卖的李鸿章、李瀚章兄弟致岑毓英的书信专题“小鸥波馆藏札”的收藏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学术价值和历史附加值方面。这类信札类藏品中的相关人物越有影响力,事件越重大,其收藏价值往往也越高。
B.画家杨春华的作品《执扇仕女》钵,运用类似磁州窑的做法,“先涂满青釉,再用刻刀修刮成型。”画得十分流畅,与器形的搭配也十分协调,是一件别有趣味的作品。这种形式创新的作品值得收藏家们关注。
C.梵高的《星月夜》在画面上展现了时空的变化和延续,那种绚丽辉煌在当时不被很多人理解。前辈藏家们凭借领先时代的艺术感受捕捉到了作品的内在表现力,使作品得以传世。真正的收藏者,需要走进艺术。
D.2015年12月在中国嘉德44期拍卖现场亮相的张大千的《青城金鞭崖》和黄胄的《九驴图》,皆是藏家“割爱”而出。可见,在艺术品价格普遍提高的今天,藏家们的更为在意的还是藏品带来的实际经济利益。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从适当的高度往下看,大西洋城边青天白日下的海滨木板路上,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同样是那种离子式的振动,碰上一些个急匆匆来回乱窜的个体,这才略停一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每隔一段时间,那群体都要像抛出钓鳟鱼的钓线一样,准确无误地向恰尔德饭店抛出一个长长的单列纵队。假如木板不是牢牢钉住,那么,看到他们一块儿筑起各式各样的巢穴,就不用感到吃惊了。

②用这种话来描绘人类是可以的。在他们最强制性的社会行为中,人类的确很像远远看去的蚁群。不过,如果把话反过来讲,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相当糟糕的态度。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假如我们想从它们的活动中看出什么显示人类特点的东西,那就是在违反科学。

③不过,让一个旁观者不这样看是很难的。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小题1】文章题目是“作为生物的社会”,但却以描写人类活动开篇,有何妙处?
【小题2】如何理解第②段中“相当糟糕的态度”?作者也这样认为吗?作者的态度如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石。汉字教学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人们对汉字文化的需求愈发迫切。汉字应该以怎样的面貌走向大众?这个问题需要汉字研究者冷静回答。
汉字文化是深厚的,它记录着中华文明的兴袁嬗变。讲解汉字,必须展现出汉字文化的历史深度。在《十讲》中,王宁先生梳理了汉字的起源与历史,举重著轻地展现出汉字文化磅礴壮美的历史画卷。汉字的性质是表意文字,在传统“小学”中,文字训诂之学从来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十讲》对汉字文化的展现体现出鲜明的语言意识。比如对汉字声符的讲解,兢结合了汉语词源的考察——“妻”与“凄M萋”同源,亲近紧密的妻子、“凄凄惨惨威戚”的压抑紧张,还有“芳革萎萋”的春草浓密,都呈现出“紧密、密切”的共同特点。汉字、语言、文学三者融合无间,展现出丰富的学术内涵。“聪(骢)"和“葱(蒽)"也是同源的,聪明畅迭的心灵和“中通外直’’的大葱形成通感,在古老的汉字中,更呈现出生活的亲切与妙趣。在汉字和汉语的互证中,汉字的文化魅力得到了充分彰显。
汉字文化是科学的,它不能沦为“看图猜字”的臆测,必须建立在深入的学理之上。从许慎的《说文解字》开始,汉字研究就在宇源和字理的不断探求中,建立起客观准确的学理基础。《十讲》有着鲜明的理论意识与方法自觉——汉字普及不仅是知识的讲授,更要用学理阐明规律,以方法金针度人。从三个角度展现出汉字普及中的学理思考:如何科学地分析一个汉字?如何把握汉字的书写规则,从而写好每一个字?如何准确、有效且不失趣味地进行汉字教学?《十讲》用深入浅出的学理、丰富准确的实例和清晰可行的操作方法,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
汉字文化属于历史,更指向未来。汉字普及当然要溯源讨流、回顾历史,但一味复古又带来了根本性的偏颇——在有些人看来,似乎汉字的所史就是一个不断“堕落’’的过程,从古文字到今文字,从繁体到简体,意味着汉字文化的不断沦丧;而汉字教育的核心使命,不过是带领学生回到古代而已。汉字简化的历史价值何在?汉字在信息时代走向何方?汉字在当代社会是否面临危机?《十讲》体现出深刻的现代情怀:“汉字在长达数千年的皇权社会中,由于被宫廷和少数文人占有,暗含着两个不适合新时代的因素,那就是垄断与复古。”而汉字普及的现代情怀,正是对垄断与复古的批判与反恩——如何理解汉字简化?汉字简化的背后,是几代人追求文化普及的崇高努力,是新中国文化扫盲的伟大成就。只有在文化普及、社会平等的大进程中,才能更好理解汉字简化的历史价值,而非困惑于“亲不见,爱无心”的肤浅嘲讽。如何理解汉字的现代命运?汉字走过铅与火的时代,迎来了光与电的时代。经过了汉字规范、汉字标准,进入国际编码,它经受住了时代的严峻考验,为中国未来的文化交流奠定了语言信息化的基础。汉字走向了大众与时代,展现出旺盛的文化生命力。“进入计算机时代以后,不但汉字行废的论争已经结束,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而且依托数字化,为了文化发展和大众应用的最高利益,我们制定了十分科学的、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更好地研究了它的历史,让它沟通了古今、适应了当代,已经没有什么危机了。”在这份自信的背后,凝聚着汉字研究者的社会责任与现代情怀,也凝聚着几代学人数十年来的孜孜求索。
在《十讲》中,汉字的历史与现实、传统与未来充分贯通,体现出汉字普及中的学术底色、科学意识与社会责任。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种开阔的格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选自《汉字,以怎样的面貌走向大众——读王宁先生(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光明日报2018年11月14日16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教学是中国文化的基石,重要性日益提升,人们对汉字文化的需求愈发迫切。
B.汉字文化的历史深厚,记录了中华文明的兴衰嬗变,具有丰富的学术内涵。
C.汉字研究要讲求学理基础,这个基础是在字源和字理的不断探求中建立起来的。
D.汉字教育的核心使命不是复古,汉字教育不再需要传统“小学”中的文字训诂之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论述了《十讲》在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启示意义。
B.文章的主体部分从文化底蕴、学理意识、现代情怀三个方面展开论证,论述清晰。
C.文章举“妻、凄、萋”和“聪和葱”的例子,意在说明汉字所呈现的生活的亲切与妙趣。
D.末段是对全文论述的总结,肯定了《十讲》贯通历史与现实、传统与未来的开阔格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具有象形特点,因而“看图猜字”的臆测虽然缺乏客观准确的学理依据,但仍然是以字源分析为基础的。
B.汉字普及中的学理思考包括三个方面:科学地分析汉字、把握韦写规则写好汉字和准确有效有趣的汉字教学。
C.汉字简化的价值在于,在文化普及、社会平等的大进程中,对大众的文化扫盲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D.进入计算机时代后,依托数字化,汉字具备了科学的、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沟通了古今、适应了当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百家讲坛》对于讲座内容和讲师的选择,完全依照大众流行文化的口味,而非正统学术的观点。像清代这样一个不论文化还是经济都并非最重要最伟大的时代,可以成为长期话题,主要是因为流行多年的清宫戏为它笼络了广泛的观众基础。

其实《百家讲坛》的话题在学术领域屡屡引发争议,易中天、阎崇年、刘心武都处在一个有趣的位置,作为知识分子和学术研究者,他们首先被学术界质疑,被自己研究领域内的同侪批判,而跟他们的半生研究都没有关系的老百姓(至少《百家》的拥护者大多是非学院派,而非正统的学术精英),这时却成了他们学术观点的拥护者。通过《百家讲坛》,一些没有定论的观点被讲师们传播开来,这让很多学者专家都感到不快,本来是学术界内部的讨论,某一方却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观点,而重要的是,大众并不了解其他观点。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有人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讲述一些他们关心的话题,即便那附着了很强的个人观点,仍是一种解答,解答很多他们感兴趣但很难有渠道确定的问题。另外一个要素就是表现形式。讲座节目历来是最让观众望而却步的类型,40分钟的节目如果不听前5分钟根本听不懂后面内容。《百家讲坛》在节目形态上并没有贡献,影像上几乎没有美感可言。它的贡献在于改变了讲座节目的讲法。你听易中天的讲座,不就是评书连播吗?在拥有广大评书听众的中国,把学术话题讲得和评书一样,无疑是成功的捷径。有意思的是,易中天、阎崇年、刘心武这三位影响力最大的讲座者都曾经担任过中学教师,无疑他们更能掌握深入浅出的技巧。 

既然《百家讲坛》的话题由头都来自电视剧这些流行元素,那么在方式上自然也跟电视剧借鉴不少,最重要的就是设置悬念、讲究故事性。刘心武的《红楼梦》,连续十几讲,不断地探秘解密,所有观点必须辅以具体故事,完全是电视剧式的铺陈叠述。而阎崇年的讲座,其实就是历年清宫戏的疑点解释,出发点都依据近年清宫戏的剧情和人物关系,也就是电视观众最感兴趣的部分,因此一场学术讲座的受众,一下子从少数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变成了数以百万计的电视剧观众,反响自然不同。 

因此阎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可以销售35万册,易中天成了畅销书榜首作家也就不难解释了。他们本来就是从流行中来,到流行中去。不论学术界质疑的声音有多大,都难以动摇他们广泛的群众基础。

【小题1】下列有关“流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所讲的“流行”,主要指“大众流行文化”和“大众流行文化的品味”。
B. 清代政治、经济、文化成为《百家讲坛》长期的话题,这就是一种“流行”。
C. 电视剧的某些流行元素,不少成为了《百家讲坛》讲座内容的话题由头。
D. 易中天迎合了大众流行文化的口味成为学术明星,再又成为“流行”作家。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百家讲坛》的话题在学术领域屡屡引发争议,主要是因为相关话题的观点在学术界还没有定论。
B. 《百家讲坛》的讲座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述一些老百姓关心的话题,并给予老百姓一定的解答。
C. 《百家讲坛》在节目形态上没有什么贡献,在影像上也几乎没有美感可言,但这并不影响它的成功。
D. 《百家讲坛》中部分学术讲座,能把受众从少数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变成数以百万计的电视剧观众。
【小题3】(小题3)《百家讲坛》“火”的原因主要有哪些?请分点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