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断桥的虚与实
程耀恺
①四月的最后一天,我来到杭州。仿佛置身巨大的青绿山水画中,惊回首,自己已经成了画中人。身为画中人,我心里却盘算着如何给这画图的某一特殊部分,拍一张像——这是隐藏已久的一个心愿:为断桥留影。拍好了,存到电脑里,没事的时候,调出来看看,聊慰思古之幽情。
②我心中有个断桥结,它发端于三十年前。那是一个七夕之夜,杭州城姚园寺巷的束家小院里,一位长辈意味深长地问我们:天上牛郎织女要相会,鹊儿来搭桥,这鹊桥,既浪漫又踏实,足以承载思念与惊喜。可人间的许仙白娘子,怎么就看上了一座断桥?
③这个七夕之问,从此潜伏到我的灵魂深处。三十年来,我有种种答案,但都拿不准。
④随着阅历的积累,见识的增多,我开始懂得,凡事先从浅处入手,我就问自己:这断桥,是为了《白蛇传》而预设的呢?抑或《白蛇传》是为断桥而量身定做的呢?
⑤一个年轻的后生,搭救了青、白二蛇。有了这样的因缘际会,那蛇便化为美女,嫁给恩主。这故事在中国,尤其在江南,像风吹流水一般地流播,故事中爱情的、伦理的、宗教的诸多元素,纠缠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但有一条可以肯定,要是没有断桥的介入,那么,《白蛇传》也许与普通的江南地方戏,永远难分伯仲。
⑥不管怎么说,一场惊天动地的爱情,硬是把相貌平平的一座石拱桥,诗化了,神化了。从此,弧度近乎直线的断桥,渐渐地隆起,慢慢地升腾,以至上接银河,下连人心。近处的雷峰塔,远方的金山寺,都成了陪衬。亦真亦幻的许仙白娘子相会,让断桥成了一座延续千年的“爱情桥”。那断桥仿佛从现实世界中,搬移出来的奇妙空间:烟火人间、灵异世界、美学视野、感情天地,分分合合,变动不居。正是这个奇妙的空间,让许仙成为混沌相公,让白蛇成为痴情娘子,让青蛇成为刚烈小青,而本该普渡众生的僧人,却成为荼毒生灵的法海。
⑦不难想象,若是没有白娘子和许仙,没有他们的痴心与负情,没有他们的抗争与醒悟,这断桥,便是个俗桥,湖上烟柳画桥有的是,它们或声名显赫,或风情万种,它们会毫不客气地把平庸的断桥,挤到自己的影子里。然而造化弄人,丑小鸭竟然成了白天鹅,人妖之恋,居然拨动了人类柔弱的心弦,一处又一处的游客,向往断桥,不远千里而来;一代又一代的情人,陶醉断桥,在桥上喜结连理。连我那穷乡僻壤的故乡,没见过世面的村夫野老,赶上春光明媚之时,也会哼上一句“西湖山水还依旧……”,他们口中的白娘子,他们心中的断桥,虽然不能给他们苦难的命运,带来一线希望,至少给他们平淡的日子,吹进一丝暖意。
⑧无论谁,只要靠近断桥,就会觉得,时间凝固了,季节止步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断桥上,天天都是人间四月天。
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断桥成就了《白蛇传》。反之《白蛇传》也成就了断桥。
⑩就在我从杭州回来,把断桥的图片存入电脑的那天晚上,我与老人在梦中不期而遇。看了照片,老人先是若有所思,转而喃喃自语:以前忘掉告诉你们小辈,打你出世起,这断桥,早已不是许仙白娘子的断桥了。我听得没头没脑,老人倏忽不见了。
11打那之后,一连好几天,我都寝食不安,难道此桥非彼桥?后来,终于在一本叫《钱塘遗韵》的书里,找到了1923年前断桥。看上去,桥上桥下,一色石阶,桥的正中,有亭翼然。我心里一亮堂,难怪不同的脚本里,青儿都不改其口:“看前面已是断桥亭,待我扶着娘娘,去至亭中,稍坐片时”。可惜,为了让富人能在白堤上开车,毁亭、削拱——权力矮化了断桥。
12如果白娘子一家,也有今生今世,面对这座被红男绿女们视为“爱情桥”的断桥,会不会感到陌生呢?
(选自《散文》2010年第9期,有删节)
【小题1】请分析文中第七段画线句的表达特色。(4分)
【小题2】文章第二段和第十段两次写到老人,说说老人在文中的作用。(5分)
【小题3】第十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要提到《钱塘遗韵》里1923年前断桥?(5分)
【小题4】文章题为“断桥的虚与实”,说说其“虚”的含义。(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41: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云水谣
范 婉
①这是一段优美的云水谣。时间要追溯到上世纪初了。他是画家吴湖帆,她是闺秀潘静淑。他是清朝广东巡抚吴大澂的孙子,她是清朝军机大臣潘祖荫的侄女。再也没有比他们更门当户对的了。天造地设的一双璧人。
②他的性格与才情,沾染了一些云气的高远与逍遥。她的清丽与温柔,流淌着水一般的娴静与婉约。
③潘静淑从小与书画为伴。她的嫁妆中有宋拓欧阳询《化度寺塔铭》、《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与吴湖帆家传的欧阳询碑刻拓本《虞恭公碑》合而为四,汇于一室,称“四欧堂”。
④潘静淑30岁生日时,她的父亲又将收藏的宋孤本《梅花喜神谱》二册作为礼物送给她,吴湖帆遂把画室命名为“梅景书屋”。
⑤吴湖帆与潘静淑的生活,是令人艳羡的。琴瑟和谐。这从他们拥有的十方象牙章中可见一斑,分别为“吴湖帆印”、“吴潘静淑”、“吴湖帆潘静淑所藏书画精品”、“潘静淑平生心爱之物”、“湖帆静淑金石图书”、“双修阁内史”、“湖帆读画”、“香阵卷温柔”、“吴氏四欧堂家藏书画”、“梅景书屋主人”。
⑥她第一次看他作画,想替他磨墨,被他轻轻阻止了。他一向习惯自己磨墨。这样不但能掌握墨汁的浓淡,还能趁磨墨时构思。她善解人意地点了点头。
⑦梅景书屋里终年飘荡着梅花的清香。时间与人生的幽暗缓慢地在这里展开。蜡烛蹿红。屏风漾金。白色的宣纸平摊在桌上,青花瓷瓶里横斜着几枝铁骨红梅,华丽与惊艳依托清莹的月光,倒映在窗棂上,晃动。没多久,一幅青绿山水《春云烟柳》完成了。青山葱翠,白云缭绕。沟涧蜿蜒,流水潺潺。一片清新旖旎的春色。
⑧早春时节,他们照例会从上海回故乡苏州,去“香雪海”赏梅。漫山遍野的梅花,千花万蕊,香雪缤纷。烟波迷茫的太湖,云峦闲吟,春水独钓。微风,杨柳,芦苇,桨声,船影。大自然的云水谣。
⑨午后,潘静淑坐在池塘边。庭院一角,红艳艳的蔷薇花热烈地开放着,一只彩蝶停栖在花瓣上,家里的大白猫懒洋洋地蜷伏在湖石上。她的心不由动了一下,回屋兴致勃勃地作《耄耋图》。她画白猫,蔷薇,还有蝴蝶,全神贯注。连吴湖帆进屋也没察觉。他笑嘻嘻地从她手中接过笔来,在纸上补上湖石,苔草。
⑩此情此景,吴湖帆记忆犹新。今晚,窗外的月光照亮了那一瞬间。他默默地看着墨迹未干的画卷。烟云笼罩的山石峻岭,远峰一抹直入云中。山谷中漂浮着白云,成排的松杉覆盖着山坡,屋宇掩映在葱翠之中,溪流淙淙,水汽与云雾氤氲一片……
⑾他站在云端,吟诵水的歌谣;她坐在水边,默读云的倒影。云与水的对话,回响在天地间。云以缥缈的烟岚招呼,水回应以悠扬的笛声。
⑿他独坐在画桌前,面对刚刚完成的这幅水墨《云海奇峰图》,沉思。云水微茫的天际,地老天荒的苍凉。
⒀那年夏天,池塘里的红荷开得格外娇嫩多姿。吴湖帆即兴画了一幅扇面《凌波出尘图》,背后书录潘静淑的《浪淘沙》词。她看后连声说好,想临摹来着。未料,没几日却染病去世了。睹物思人,黯然神伤。自此,吴湖帆把扇子珍藏在行箧中,从不离身。孤独的扇子,残缺的美。他是一片漂浮的云,无力留住流逝的水。
⒁他一直记得她。这段优美的云水谣,不因她的早逝而稍减其美或感动。她是他的记忆,只是他的记忆被打散了,一点点,一滴滴,融化在他的一幅幅画里。
(摘编自《散文(海外版)》2009年第04期)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依次写了新婚燕尔、回乡赏梅、池边作画和睹物思人等片段,表现吴潘两人琴瑟和谐的一生。
B.第⑤段写到“吴湖帆与潘静淑的生活,是令人艳羡的”,他们令人艳羡的不是物质上的奢华,而是精神上的高雅。
C.第⑧段用“千花万蕊,香雪缤纷”“云峦闲吟,春水独钓”描写故乡风物,形象传神,且用词典雅,句式工整。
D.第⑨段写吴湖帆“笑嘻嘻地从她手中接过笔来,在纸上补上湖石,苔草”,表现吴潘两人幸福和谐的生活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E.文章描写江南的湖光山色,风景如画,清丽雅致,富有诗意,这与吴潘两人艰辛的艺术之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小题2】吴湖帆为什么把画室命名为“梅景书屋”,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小题3】这篇小说以“云水谣”为题,有何用意?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线题。
王安石逸事
林语堂
①王安石是个怪人,思想人品都异乎寻常。学生时代很勤勉,除去语言学极糟糕之外,还算得上是个好学者,当然是宋朝一个主要的诗人。不幸的是,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除去与他自己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毫无疑问,他又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倘若我们说理想主义者是指的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的人,王安石正好就是这等人。王安石的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人是以此等恶***载。  
B.“他又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这句话主要是批评王安石虽有政治抱负,但又清高 孤傲、不谙世事、自以为是。 
C.文中特别写到王安石评韩琦的话:“韩琦别无长处,惟面目姣好而已”,意欲借此来表现王 安石尤其看不起注重外表装扮的人。   
D.人物传记往往采用叙议结合的写法,本文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如开头一段有相当多的文 字就是作者对王安石的议论,围绕这议论,作者择事而写,写出了个以往不为人所熟知的“怪人”王安石。
E.虽然写的是古人古事,但作者却以现代人的口吻叙述,语言显得活泼易懂,读来有趣, 这应该也是本文的可取之处。 
【小题2】王安石的“怪”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请你简要概述。
【小题3】对王安石屡次拒绝朝廷提升之举,作者说“这倒很难相信他之如此是纯系沽名钓誉之意”。你认为作者是依据什么而得出这个看法的?
【小题4】宋朝朱弁《曲洧旧闻》中有这样的记写:“王荆公性简率,不事修饰奉养,衣服垢污,饮食粗恶,一无有择,自少时即然。苏明允着《辩奸》,其言‘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 面而谈诗书’,以为‘不近人情’者,盖谓是也。”苏洵(明允)以“不近人情”言之,你同意这样的评价吗?请结合本文相关内容阐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家国一体,即由家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系统。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老子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突显人格尊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因而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在此基础上,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就逐渐形成了。“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小题1】与“家族”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家族是宗法社会政治结构中社会组织系统形成的基础。
B.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化精神的生长道路上的起点。
C.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D.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安神立命的重要基础。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入手,论述了源于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第二段以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传统科技为例,论证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最后强调中国文化价值体系是以善为核心的。
C.第三段首先强调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再论述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在此基础上指出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中国人的理想。
D.全文首先阐述伦理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性,再论述各种文化形态中伦理道德学说所处的地位,最后引古代哲人之语论述人格尊严问题。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是在小农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B.西方哲学具有哲人的风度,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学的,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C.中国的文学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科技一样,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
D.按照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的认识,人必须有道德,因而中国人一贯坚持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人们要知道一年中寒来暑往,常常用肉眼来看降霜下雪,河开河冻,树木抽芽发叶、开 花结果,候鸟春来秋往,等等,这就是物候。物候学也可以说是没有观测仪器时代的气象学和气候学。我国劳动人民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便开创了这种观测,积累了三千年的丰富材料。
中国的许多方块字,用会意象形来表示。在周朝初年的文件中,如衣帽、器皿、书籍、家具和乐器等名称都以“竹”为头,表示这些东西最初都是用竹子做成的。可见周初黄河流域竹类广泛生长,而现在则不行了。商周时代,黄河流域的劳动人民都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对于他们,季节的运行是很重要的事。人民采用各种方法来定春分,作为农业操作的开始时期。当时位于山东近海的郯国人民,每年观测家燕的最初来到以定春分,但是现在家燕3月22日才到长江下游。郯城和上海两地的年平均温度相差1.5℃,正月平均温度相差4.6℃。这个结果与考古时期用竹子分布区域变化的方法所得的结果是一致的。
周初温暖的气候不久就恶化了,汉江在公元903年和897年就两次结冰。但是,
到春秋时期又和暖了。《左传》中往往提到,山东鲁国过冬,冰房得不到冰。周朝中期,黄河流域下游到处可以生长梅树。《诗经》中就有五次提过梅。《秦风》中有“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的诗句。终南山位于西安之南,现在无论是野生的还是栽培的,都无梅树了。而且在商周时期,梅子被普遍用来调和饮食,因当时不知有醋。这说明梅树的普遍性。战国秦汉时期,气候继续暖和。清初的张标研究了秦朝《吕氏春秋》中的物候资料,认为秦时春初物候要比清初早三个星期。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了当时经济作物的分布,如桔在江陵,桑在齐鲁,竹在渭川,漆在陈夏。这些亚热带植物的北界比现时都推向北方。公元前110年,黄河在瓠子决口,斩伐了河南淇园的竹子编筐盛石子来堵口,可见那时河南淇园竹子的繁茂。
到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有几次冬天严寒,国都洛阳晚春还降霜雪,但冷的时间不长。当时,河南南部的桔和柑还十分普遍。直到三国时代,曹操在铜雀台种桔,已经不能结实了,气候已比司马迁时寒冷。曹操儿子曹丕在公元225年,到淮河广陵视察十多万士兵演习。由于严寒,淮河忽然结冰,演习不得不停止。这是我们所知道的第一次有记载的淮河结冰。那时,气候已比现在寒冷。这种寒冷继续下来,直到第三世纪后半叶,特别是公元280—289年这十年间达到顶点。当时每年阴历4月份降霜,估计那时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低1°—2℃。南北朝时,南京覆舟山筑有冰房,是用以保存食物新鲜的。那时南京的冬天应比现在要冷2℃,才能提供储藏需用的冰块。约在公元533—544年出版的《齐民要术》,总结了六朝以前中国农业最全面的知识。根据这本书,当时黄河以北阳历4月中旬杏花盛开,5月初旬桑树生叶,与现在相比约迟了两周到四周。此外,书中还讲到当时黄河流域石榴树过冬要“以蒲藁裹而缠之”,也表明六世纪上半叶比现在冷。
节选自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的气候变迁》
【小题1】下列能说明上世纪半叶我国天气渐趋寒冷的一项是
A.三国时代,曹操在铜雀台种桔,大都已经不能结实了,气候已比司马迁时寒冷。
B.曹丕在公元225年,到淮河广陵视察十多万士兵演习。由于严寒,淮河忽然结冰,演习不得不停止。
C.东汉时期,冬天严寒,国都洛阳晚春还降霜雪。
D.当时每年阴历4月份降霜,那时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低1°—2℃。南京覆舟山筑有冰房,是用以保存食物新鲜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周朝初年,衣帽、器皿、书籍、家具和乐器等名称都以“竹”为头,说明周初黄河流域竹类广泛生长,气候比现在寒冷。
B.商周时期,梅子被普遍用来调和饮食,梅树普遍生长,说明周初时期,气候恶化了。
C.桔在江陵,桑在齐鲁,竹在渭川,漆在陈夏。这些亚热带植物的北界比现时都推向北方,说明古代中国比现在温暖。
D.黄河以北阳历4月中旬杏花盛开,5月初旬桑树生叶,说明六世纪上半叶的气候较现在寒冷。
【小题3】通观全文,本文作者是怎样来推断古代气候情况的。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二)黑风暴
①1934年5月12日,一场巨大的风暴席卷了美国西部草原地区。风暴整整刮了三天三夜,形成了一条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440公里,高3400米,时速100多千米的巨大移动尘土带。风暴所经之处,溪水断流,水井干涸,田地龟裂,庄稼枯萎,牲畜渴死,千万人流离失所。这就是震惊世界的“黑风暴”事件。
②那么,什么是黑风暴呢?黑风暴俗称“黑风”,是一种强风、浓密度沙尘混合的强沙尘暴灾害性天气现象。
③沙暴现象发生时,风力多在4~8级,近地面的细沙和粉尘被输送到15~30米的高度。卷起的沙尘物质一般在就近的障碍物或绿洲边缘沉积,造成沙埋、沙割之害。还有一种与沙暴不同的尘暴现象,它是8级以上强风把大量尘土及其他细颗粒物质卷入高空,形成一道高达500—3000米的翻腾风墙。暴风携带的尘土滚滚向前,在高空可飘到数千公里甚至一万公里之外。在荒漠和半荒漠地区尘暴与沙暴往往结合发生即为沙尘暴,黑风暴就是特大的强沙尘暴天气。当发生黑风暴天气时,大风扬起的沙子形成一堵沙墙,所过之处能见度几乎为零。
④全球共有四大沙尘暴区,它们分布在具有大沙漠和风蚀地的中非、北美、中亚及澳大利亚。我国西北地区属中亚沙尘暴区的一部分,有大沙漠和风蚀地603800平方公里,戈壁569500平方公里,不同程度的沙漠化土地60376平方公里。近年来,沙尘暴在我国屡有发生,并且每次都造成了巨大破坏。例如,1993年5月,一场罕见的沙尘暴袭击了新疆、甘肃、宁夏和内蒙古部分地区,沙尘暴经过时最高风速为34米/秒,最大风力达12级。这场风暴造成85人死亡,31人失踪,12万头牲畜死亡,37万公顷农作物受灾,4330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达7.25亿人民币。
⑤据统计,沙尘暴一般发生于春夏交接之际,其形成与大气环流、地貌形态和气候因素有关,更与人为的生态环境破坏密不可分。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的不合理农垦、过度放牧、过度采樵、单一耕种等,导致植被和地表结构遭到破坏,草原土地沙漠化,生态系统失衡。由于这种造沙的速度远快于人们治沙的速度,无疑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⑥黑风暴的产生是人口、资源和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沙尘暴的肆虐是在向人类挑战,也是在向人类报警。如果人类不能控制发展,如果人类的无边欲望和地球的有限资源互为抵牾,如果人类不能与大自然相濡以沫的话,最终必将自食恶果。
(根据有关资料编写)
【小题1】本文主要从哪些方面对黑风暴进行了介绍?
【小题2】形成黑风暴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小题3】文章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小题4】请分析第③段中加点词“几乎”一词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