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吃西瓜 冷清秋
不了,真不了。打个嗝,全是西瓜味。
你不好意思说你撑得弯不下腰, 够不着地上的工具。这怎么说得出口。
可怎么能怪自己嘛。大热天,恰又口渴。也不是没吃过,没今儿这般敞怀罢了。最主要还是心里舒畅。做这行,形形色色啥人没见过,可这么热情善良,见面就递着西瓜和笑脸还是头一遭。
原本是拒绝的。组里也规定维修人员到客户家不许吃东西,可眼瞅着那堆积的笑意从皱纹里一圈圈漾出来,托西瓜的手不停颤抖,总觉得不接过来吃掉,就对不住人家。好在吃进肚子里,组长看不见,他也不能扒开嘴检查不是。违规就违规吧。
当然是喜欢的。能不喜欢嘛?那么甜,那么爽口。但天地良心,大口解决的原因绝不是贪图好吃。是想快点结束好干活。组长给制定计分制。上门维修一户一张积分卡,月底按劳付酬。这耽搁下去的可都是自己的钱。三两口吃完,你抹下嘴去找工具。
可对方显然误解了你的意思,又一块递了过来。你说不吃,伸出的手一挡,西瓜跌在地板上。正尴尬,对方却拾了起来,掌心蹭蹭再次递给你。盯着地板上的印迹,你的心里直犯嘀咕,接与不接都不是。得亏斜过来的那只手夺了去放在一边。
“噗嗤”一声儿你忍不住笑了,想起乡下的娘。娘就这样。小时候你吃饺子掉地上,娘叨叨着捡起来围裙上蹭蹭继续朝你嘴里塞。小么,也不知嫌弃,仍大口大口嚼地得劲儿。
又想起昨天那户。当时就要脱鞋进门来着,怕弄脏了地板,但是人家皱眉掩鼻连连摆手,并递过来塑料袋,示意你套脚上。你想说经常洗呢不臭。
可终究没说,说那干啥,没意思。
都吃啊。你憋半天说出来的却绕了道。你总是不会拒绝。
你吃,你吃。年纪大了吃不得这些呢。眯着眼,蜷在那儿的他温情地望,让你想起幼时经常放牧的那只老绵羊。
递过来的瓜瓤都触到了鼻子尖。你寻思,放回去谁还会吃啊。就这样“为难”着自己一块接一块。
眼瞅着就快完了,她居然一弯腰从桌下又抱一个来“咔嚓”成了两半。
脑子里“嗡”一声,腿就软了。搁谁抗得住啊?自进门嘴就没让闲。就是再盛情难却,可毕竟肚子的需求有限啊,它已经在向你告饶了。难不成还要继续“为难”不成。
不了,真不了,你摆着手。头发花白的她还不及你的肩膀高,正孩子般扁着嘴,盈着泪,和你对视。
你不自在。求救似地扭头望向屋里的另一个主人——那只老绵羊。他正卖力地摆弄着那风扇,颠过来倒过去地研究。你觉得好笑,说实在的若不是怕擅自脱岗会被投诉,你一刻都不想再呆下去了。
你踢踢脚下的工具箱。“咔咔”两声,老绵羊惊醒般站起来。你个蠢婆娘,老让人家吃什么西瓜啊,去,去端碗绿豆汁。老太婆哦哦地应答着去了厨房,你吐了口气。
要抓紧时间了,不然这么久还没回去,被组长扣分可就糟了。
然而, 你却发现其实已经不需你动手维修了——那风扇分明已经转了起来。可不是么,这呼呼飘来的风。你骤然想起刚才一直默不作声摆弄的他。真是笑话,来就吃西瓜,啥也没干,被人家抢了“生意”了。
这是个阴谋!不然干嘛一直拖延时间骗人吃西瓜。
啊啊,什么意思,什么意思吗?跳着脚涨红着脸的你无限惶恐。你不知道为什么惶恐,似乎是为了积分卡又似乎又不是。但可以明确,你愤怒了,发火了。
汗津津的钞票就是在这时递来的。
被烫了似的你一下子跳开,嚷嚷着问做什么?做什么?这算什么?什么毛病啊……
哦哦,脑子上的啊,每年都买西瓜啊……儿子像你这般大,会修电扇,都是那地震……他语无伦次地说着,去掰她拽着你衣襟的手。
她却不管不顾地念叨着伸出一只手来抚你的脸。指尖碰触那刻,整个世界都静止了。风,柔柔的,手糙糙的。徐徐拂来,整个心尖都颤巍巍地疼。
又仿佛回到幼时,躺在田野里,蓝天下。酸酸涩涩的物质涌出来之前,你抓起了工具箱。
不就吃西瓜么,明天我再来。
【小题1】小说中的“你”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2】小说中有大量出色、传神的细节描写,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6分)
【小题3】对维修工的“遭遇”,小说结尾才揭开谜底,可以说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解。(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42: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中国人的姓与名
余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姓氏。在关永礼先生所著的《中国姓氏文化》一书中讲到,许多欧美国家名前姓后的姓氏构成方式,迟至中世纪才产生并传承下来。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在14世纪左右才普及兴盛,而且多由中国传入。日本则更晚,1876年才颁布《平民必称姓氏、名字义务令》,普遍推行姓氏制度,改变了此前只有贵族、武士、神职官员才享有姓氏的历史。
而细致考究下来,“姓”的来历要比“氏”更古老。“姓”字是由“女”字和“生”字组成的,《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远古的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一个人母系血统,一个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中国的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如姬、姜、嬴、姒、妫、姚等,也正反映了“姓”和母系血统的密切关系。
远古的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某种神秘的自然力量。比如在周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姜嫄因踩了熊的脚印而生了后稷,因此周人以熊为图腾,并姓姬,甲骨文“姬”字的右半部,就是熊的脚印的象形。而在商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简狄因吞食了燕子蛋而生了契,所以商人就以鸟为图腾,并姓子,子就是卵或蛋的意思。
如果说,“姓”是来自母系,那么“氏”就是来自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出现了强有力的男性首领,他们要对自己率领的群体用某种称号作出区分,这就是“氏”的来历。最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称呼。
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许多贵族降为平民。原本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立氏,随着士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人们在交往中互相称名称氏,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彻底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氏只剩下了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没有了贵贱之别。汉代以后,通称为姓,自此姓氏彻底合一。
现在人们所说的名字是指一个人的名,与古代所说的名字不同。古代的名与字分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的称呼,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中国的这种名、字双轨制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士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古代婴儿出生满两个月就要命名。《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这是因为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结发加冠之礼,以示成年,开始取字。女子十五岁结发加笄(束发的簪子),作为成年的标志,可以取字。一个人成年后,由长辈原先为其取的名已不便在社交场合中被人指名道姓地径直称呼,应另外换一个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否则被视为无礼。因此,以字相称,表示尊敬。
字独立于名之外,又与名密切相关。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可以相互注释,字义相近。也有名与字互为补充,可以连义推想的,如岳飞字鹏举,“鹏举”取大鹏振翅高飞之意,与“飞”互为补充。还有以反义相对取字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熹”与“晦”字义相反。
除了名、字以外,有些古人还有号。虽然春秋时期已有称号的现象,但宋代才是号的大普及时代。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特盛。清未民初以后、字与号逐渐被笔名、艺名所取代。
(选自《北京日报》2014.02.19)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姓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姓氏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关永礼先生认为中国姓氏远远早于欧美国家,更早于亚洲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
B.中国古姓的字形大多带有女字偏旁,这种造字结构蕴藏着一个历史事实,即中国大多古姓与母系血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C.中国最初的姓于母系,而氏来自男性,而且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的标志,汉以后姓氏就完全合一,统称“姓”。
D.中国人称氏最初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士和平民地位逐渐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古代,名和字是不同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由长辈为其所取的称呼,而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B.古代男子年龄到了二十岁才加冠取字,有“字”之后,“字”就在社交场合被广泛应用,而“名”则退出了社交场合。
C.中国名与字的双轨制自周代形成以来,延续了几千年,清末民初以后,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笔名、艺名。
D.古人的“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或字义相近,相互注释,或连义推想,互相补充,或反义相对,对比鲜明。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到14世纪左右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才普及兴盛,日本则更晚,而且多由中国传入,由此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
B.中国古代的氏与分封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分封制彻底废除后,氏只剩下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已没有了贵贱之分。
C.古人称自己通常称自己的名,称别人通常称他的字,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诸葛亮自称“亮”,鲁肃则称他“孔明”。
D.有些古人会取号,号出现于春秋时期,但到了宋代,号才进入了大普及时代,而到了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非常盛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河洛汇流
侯发山
康二勇接班后,感觉要操心的事情太多了,有时免不了心烦气躁,爱发脾气,爱训斥人,惹得相公们、伙计们,包括太太小姐们,都私下议论他,说他没有度量,不像一个当家人。
康百万也知道,但从没有说过他。
这一天,看到康二勇把当天的事务安排完毕,康百万就带他出去散步,说是要去看一看河洛汇流。
康二勇知道,父亲肯定有话对自己说,这是父亲的一贯做法,总是借古说今、借物说事,让人很快就能明白过来,而不是就事论事讲一些大道理。
他们坐船顺洛河而下。
河里来往的不少船只都是康家的。各式各样的船都有,有舵楼船(康家的太平船属此种类型的船),有瓜皮船,有鸡窝船,有小方船,等等。附近一个船上的伙计喊着滑稽的号子:“螃蟹说它行路正,刺猬说它身上光,屎壳郎推个粪蛋子,一路吆喝着卖麝香……”
康百万和康二勇并未坐康家的游船,而是坐一种象鼻船。这种船船身轻,阻力小,航速快,又名“草上飞”。但这种船行驶不稳,导致事故偏多。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象鼻子船,两头尖,不是沉底就是翻。”不过,康家的象鼻船经过自家船厂改造后,极少出现事故。
也就是一袋烟的功夫,他们来到了观看河洛汇流的最佳地方——邙岭上的伏羲八卦台。此地北临黄河,南依连山,东据虎牢,西望洛川。“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游”,这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句。巍巍北邙,蜿蜒连绵,芳草萋萋漫延至洛河边。他们去的时候,正在这里游玩的人也不少。有认识康百万的人忙与他打趣道:“老掌柜,今天怎么有闲情逸致来这里?这要耽误多少生意啊?”
康百万呵呵一笑:“欣赏到美丽的景致,心情愉悦,神清气爽,也是千金买不来的……”
父亲是让自己来赋诗填词的?康二勇心里一惊,忙搜肠刮肚的酝酿佳句。
黄河河道虽然在巩县这一段较为平缓,然而还是裹挟着西北高原上的黄土烈风,咆哮奔腾,滚滚而来,一副锐不可当的霸气,呈现着无比的刚强和浑厚。如果说黄河是一位粗犷的男子,而洛河则像一个柔美的女子。洛河在黄河的南边,河水清澈,如舞动的丝绦彩带,蜿蜒而来,像是羞羞答答来跟黄河约会似的。两条河相会后,两水清浊交汇,河洛分明,大路朝天各走半边,井水不犯河水似的。依偎着绵延数里后,两条河交织在一起,以顺时针方向形成一个巨大的漩涡,好像谁也不服谁在搏斗似的,纠结在一起。相交处的一条水线清晰可见,这个漩涡一半黑一半白。再往前看,漩涡没有了,两条河成了一种颜色,成了一条河流——黄河。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潋滟,又像微风吹拂着金黄色的绸缎,壮观无比。
“真美啊!”康二勇叹道。
康百万说:“二勇,看看眼前的景象,你想到了什么?”
康二勇茫然地看着父亲,不知道他老人家要他回答哪方面的问题。
康百万重复道:“看到河洛汇流你有何感触或者说是感悟?”
康二勇说:“黄河强大,洛河弱小,所以最终被黄河吃掉……爹,我说的对吗?”
“说的也有道理。”康百万说,“对于同一事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河洛汇流这个景象我琢磨到了‘和谐’。只有和谐了,方能畅通无阻。黄河正是不拒细流,才能成为一条大河的……”
康二勇一下子茅塞顿开,心旷神怡,如沐春风。
康百万侃侃而谈:“和谐、包容、自强不息,这是黄河的精神,也是河洛文化的精髓,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髓……我们每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和谐,无论干什么事,不去斤斤计较,才能没有障碍,一帆风顺,马到成功。”
(《小说月刊》2012.2)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解读,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的情节平和舒缓,按照时间顺序讲述故事,结尾处卒章显志,并与前文形成照应。
B.写康氏父子并不坐自家的船,而是坐一种叫“草上飞”的小船,间接表明黄河水势的浩大与奔腾。
C.第8段写“有认识康百万的人忙与他打趣”,此处的对话看似闲笔,实则暗示了康父对康二勇寄予厚望,颇费心血地精心培养他。
D.小说用朴实、隽永的语言,描写了民谣号子以及河洛汇流的壮景,充满地域风情,给人诗画般的美感。
E.通观全文,康二勇并不像开篇人们议论的那样,这说明认识一个人要客观、全面,就像文中的康百万认识河洛汇流一样。
【小题2】小说六、七段引用了号子和歌谣,有何作用?(6分)
【小题3】简析第11段环境描写的作用。(6分)
【小题4】小说中,康百万说:“只有和谐了,方能畅通无阻。”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及这句话给你的启示。(8分)

同类题4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炊烟

阿城

老张得了一个闺女。老张说,挺好,就是大了别长得像我,那可嫁不出去了。因此,女儿名美丽,自然姓张。

老张的大学同学都说,叫个美丽,没什么不好,就是俗了点。老张你也是读过书的人,怎么不能想个雅点儿的呢?

老张说,俗有什么不好?实惠。这年头你还想怎么着?结结实实的吧。

老张的同学说,结实?那叫矿石好了,叫火成岩,水成岩也成。咱们这行就是学了个结实。

老张在大学读的地质。

老张疼闺女。

老张抽烟。老张的老婆说,你要想要孩子,就把烟忌了,书上说,大人抽烟,会影响胎儿的基因。老张正抽到了一半儿,马上扔掉,用脚碾灭,戒了。美丽生出来了,老张买了一包烟。老张的老婆说,你叫美丽从小肺就是黑的吗?老张凄凄的样子。老张的老婆说,你抽吧,别在美丽的旁边儿抽。

美丽是冬天生的。春天了,老张的老婆抱着美丽出来晒太阳。起风了,老张说,还不回去,看吹着。老张的老婆说,不晒太阳,美丽吃的钙根本就吸收不了。老张说,那就屋里窗户边儿上晒嘛。老张的老婆说,紫外线透不过玻璃,人体吸收钙,靠的就是个紫外线,隔着玻璃,还不是白晒。老张说,那就等风停了。

老张瞧着老婆给美丽喂奶。老张的老婆书也念得不少,瞧老张老盯着,说,还没瞧够呀,又不是没瞧过。老张说,谁瞧你了,我是怕美丽吃不饱。俩人都笑了,美丽换过一口气,也笑了。

秋天了,美丽大了点儿,手会指东西,指妈妈,指爸爸,还会抓耳朵,抓妈妈的头发,抓爸爸的鼻子。

有一天,老张的老婆抱着美丽,老张在旁边挤眉弄眼,逗得美丽嘎嘎乐,两只小手儿奓着。老张的老婆把美丽凑到老张的脸前,美丽的手就伸进爸爸的嘴里。

说时迟,那时快,老张抬手就是一掌,把母女两个打了个趔趄。老张在地质队,天天握探锤打石头,手上总有百来斤的力气。老张的老婆没有提防,就跌到了。到底是母亲,着地的关头,一扭身仰着将美丽抓在胸口。

美丽大哭。老张的老婆脑后淌出血来,从来没有骂过人的人,骂人了,老张的老婆骂老张。

老张呆了,浑身哆嗦着,喘不出气来,汗从头上淌进领子里。

老张进了医院,两天一夜,才说出话来——

六零年,闹饥荒,饿死人,全国都闹,除了云南。那年,我毕业实习,进山找矿。

后来,我迷路了。有指南针,没用。我饿,我饿呀。慌,心慌,一慌就急。本来还会想,这下完了。一直就吃不够,体力差,肝里的糖说耗完就耗完。后来就出汗,后来汗也不出了。什么也不敢想,用脑子最消耗热量了。躺着。胃里冒酸水儿,杀得牙软。

后来,从肚子开始发热,脚心,脖子,指头尖儿,越来越烫。安徒生不是写过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吗?这个丹麦的老东西,他写得对。人饿死前,就是发热,热过了,就是死。

我没死。死了怎么还能跟你结婚?怎么还能有美丽?

我醒的时候,好半天才看得清东西。我瞧见远处有烟。当时,我只有一个念头儿,烧饭才会有烟。爬吧。

就别说怎么才爬到了吧。到了,是个人家。我趴在门口说,救个命吧,给口吃的吧。没人应。对,可能我的声音太小。我进去了。

灶前头靠着个人瘦得牙龇着,眼睛亮得吓人。我说,给口吃的。那人半天才摇摇头。我说,你就是我爷爷,祖宗,给口吃的吧。那人还是摇头。我说,你是说没有吗?那你这灶上烧的什么?喝口热水也行啊。那人眼泪就流下来了。

我不管了,伸手就把锅盖揭了。水气散了,我看见了,锅里煮着个小孩儿的手。

【小题1】综观全文,“老张疼闺女”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小题2】试分析老张“抬手就是一掌”这一细节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3】结合文本探讨小说为什么要以“炊烟”为标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青蒿素之母
姜猛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受父亲影响,她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屠家楼顶有个摆满各类古典医书的小阁间,这里是她童年时的阅览室:《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本草纲目》、《温热论》……虽读得磕磕绊绊,但这里却是她医学梦萌发的温床。
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她选择的专业是当时绝大多数人毫无兴趣的生药学。让父亲有些意外的是,生药学是西医专业而非中医专业。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她的远见。
大学四年,屠呦呦系统学习了生药学理论,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等课程钻研甚深。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她积极响应国家防治血吸虫病的号召,一头扎进了生药学研究工作中。时而跑野外采集标本,时而蹲实验室研究,先后出色地完成了对有效药物半边莲和品种较为复杂的中药银柴胡的生药学研究,成果后来被收入《中药志》。
1959年屠呦呦获得了参加全国第三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的机会,她高兴得跳了起来。在紧张的课堂学习之余,她常跑到医院里央求坐诊大夫,让自己试试身手。在感受到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后,她还深入各家药材公司,虚心向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老药工学习中草药的鉴别方法和炮制技术,回来后逐一进行总结和提炼。在两年半的淬炼中,她的学识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
20世纪60年代,全球疟疾肆虐,正在南亚热带丛林中交战的美国与越南军队更是深受其害。缺乏科研条件的越南北上求助于中国。1967年5月23日,我国决定秘密研发抗疟新药,遂以“523”为项目代号。1969年1月,屠呦呦被任命为科研组长,和小组同事作为卫生部的第二梯队力量,参与了该项目的研究。主要任务是搜寻和整理传统中医药文献和配方,从中挖掘抗疟药点子,然后进行尝试。
寒冬腊月的夜晚,屋内灯光昏暗,桌上历代医籍堆积如山。屠呦呦带领同事成功地从历代医籍中筛选出两千余个中草药方,并编辑出一本以六百四十种中草药为主的《抗疟验方集》。首战告捷,屠呦呦乘胜追击,开始带领大伙儿以鼠疟原虫为模型,逐一检测各个中草药方的实际疗效。
实验是辛苦的。由于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实验室又没有通风设备,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慢性疾病。但她没有退缩,仍旧坚持工作。不知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检测了成千上万种中草药之后,屠呦呦终于发现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竟然高达百分之六十八,这让她欣喜不已。不过,意外又接踵而至:在后续的实验中,显示抑制率只有百分之十二到百分之四十。她甚是纳闷,以为是青蒿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浓度过低所致,遂对提取方法进行改进,但结果还是如此。她深深困惑了,只好重新翻开了东晋名医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慢慢地琢磨着:“葛洪说的是用青蒿鲜汁,而实验用的是煎熬汤药……”忽然,一道灵光“刷”地从脑海中划过:难道是温度的问题?想到这儿,她立时意识到极有可能是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掉了!旋即,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在失败了一百九十次之后,屠呦呦于1971年10月4日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最好的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实验成功了!
在此基础上,屠呦呦开始了深入的药理与毒理研究,于1972年就成功研制出了治疗疟疾的特效药物——青蒿素。而后,她携青蒿素奔赴海南昌江地区进行试用,从间日疟到恶性疟,从本地人口到外来人口,首次取得了三十例青蒿素抗击疟疾的成功。接着,在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持下,她进一步扩大临床验证,短短几年即治愈了二千零九十九例疟疾患者。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和同事们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历时六年,又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却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双氢青蒿素。
屠呦呦潜心攻关,使提取于名不见经传的小草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慢慢走出国门冲向世界,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先后成功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尤其在饱受疟疾之苦的非洲地区更是被誉为“中国神药”。她因此被誉为“青蒿素之母”。
(摘自《名人传记》2011年第12期)
相关链接:
①维菌素和青蒿素的发现对遭受严重寄生虫病患者的治疗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三人(注:威廉•坎贝尔、大村智和屠呦呦)的研究成果对寄生虫疾病的治疗带来了一场重大变革。这三人的科研发现的全球影响及其对人类福祉的改善是无可估量的。
(摘自《诺奖委员会关于屠呦呦的颁奖词》)
②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它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摘自《屠呦呦就获得诺贝尔奖发表获奖感言》)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连屠呦呦的父亲都误以为生药学是中医专业,可见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药学专业毫无兴趣,生药学是一个冷门专业。
B.屠呦呦在中医研究院工作之初,就出色地完成了半边莲和银柴胡的生药学研究,成果被收入《中药志》,显露了她非凡的研究能力。
C.屠呦呦在中医班培训中,既钻研中医理论,又进行临床实践,还学习中草药的鉴别方法和炮制技术,全面提高了自己学识。
D.在遭遇青蒿提取物对人体疟原虫的抑制率意外下降的问题时,屠呦呦受有关医著的启发,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和解决办法。
E.青蒿素的发现对寄生虫疾病的治疗带来了一场重大变革,因而获得诺贝尔奖,但屠呦呦认为这并不是一己之功。
【小题2】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过程有哪些主要环节?请简要分析。
【小题3】从传记来看,屠呦呦取得成功的主要客观条件有哪些?
【小题4】从全文来看,屠呦呦突出的精神品质有哪些?她获诺奖的意义对你有什么启发,你有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