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冬 至
⑴日照渐渐地短了,便觉着午后的楼影变得很长。风迎面而来,让我想起北极圈里的人爱患的一种叫做“冬季忧郁症”的病。我所置身的这个城市冬日尚暖,对此我该感到幸运。
⑵然而日照毕竟是短了。太阳仿佛在远去,远去,万物零落,瑟缩着禁闭起生长的跫音。此时远离了太阳,人们便开始用火去追寻太阳。冬日尚暖,到底还是冬日。
⑶这天的黄昏来得太早,仿佛午时刚过,四下里就响起夜饭的爆竹了。芥末似的几点雨粉稀疏地飘过,极简短的,却使这爆竹带上了一种阴雨的滋味。——冬节来了。
⑷于是,我们回家。
⑸蚂蚁回家;蜜蜂回家;青蛙钻入泥穴,把体温降到冰点,回家;蝴蝶闭锁翅膀,囚禁起所有色彩,回家;益母草遗下种子,而后成片倒下,以灭亡的形式回家;忍冬藤乱纷纷脱落了叶子,让所望沉入根茎,以枯槁的姿容回家……
⑹冬是家的节日。冬是回归的节日。无论以何种形式,如同成年的鲑鱼,无论漂游得多么遥远,去到哪一片海域,最终都会回到它们降生以及出发的那一条河里。于是,在距离太阳最遥远的日子里,那团圆的烛火之下,就响起夜饭的爆竹了。
⑺在冬的日子里,想着“家”这个字,常常觉得是个很困惑的事情,乱乱地,总也理不出头绪。
⑻西人沿着教堂的尖顶走向上帝的路程,和我们沿着根须走回家族的路程,是一样的吧?一样地难以言表,一样地不容亵渎,一样地足以耗尽一生,一样地为着最终的归宿。却何以是一个向上向着无穷,一个向下向着唯一?
⑼在我看来,“叶落归根”说的不仅是过冬的事情,更是回家的事情。其实,叶落何以就一定归根呢?有风,有流水,有兽的足踪,有鸟的羽翎……它们都会将叶子带到很远的地方使之永不回归。西山的木石不就被精卫衔去了东海么?三叶树的籽实不就随洋流从另一片大陆漂到了这一片大陆么?地球载着我们每个人,在宇宙中漫无边际地浮游,从这个区域漂到那个区域,每一天都面对陌生,永远不会返回初始的道路。然而,我们信仰家,信仰我们的出处,又何以如此恒定?
⑽年轻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拥有过盛大的春的节日,那个野外的节日,那个青春的节日,那个风一样自由奔驰的节日,那个春草一样生机勃发的节日,那个敞开的敞开的节日!但总有一天我们将不再完全拥有这些——我们的衣服一件一件地增加,我们的年轮一圈一圈地增长,我们的史籍一页一页地增厚。终有一日,我们闭门拥裘,合家团坐,为先祖而举杯,热切地传承着属于我们这个家庭的冬的节日。春是芽的,是枝叶的,而冬是根的。我们从年轻时憧憬四海为家到年老时信奉同族同根,无论我们置身何处,无论我们的身体曾经多么自由,无论我们的精神曾经多么狂野,都无法斩断那一脉恒定的根须。有哪一种信仰、哪一个民族、哪一种文化比我们更深切地懂得什么叫做“根本”呢?
⑾太阳走到了冬至点上。日子很冷。万物休眠。人心沉静。
⑿此后,日照该一日一日长了,春日该一天一天近了。
(取材于筱敏同名散文,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以“冬至”为题,既指向文中所写的具体节气,又关联着文中念家思归的情感。
B.作者感慨“日照毕竟是短了”,缘于冬日远离了太阳、万物零落而造成的内心空虚。
C.第六段中夜饭的爆竹以团圆的烛火为背景,则有冬日里聚拢人气、共度冬节的意味。
D.第九段中写风、流水、足踪、羽翎等,意在表明它们与“叶”一样,最终未必归根。
E.作者在敏锐感受自然与生活的同时,更深入挖掘了民族文化心理,其感悟引人深思。
【小题2】从全文来看,第⑸段写“各种生物回家”有何作用?(5分)
【小题3】第⑺自然段作者说“想着‘家’这个字,常常觉得是个很困惑的事情”,这里“很困惑的事情”在文中具体指什么?(6分)
【小题4】作者说:“叶落归根”,说的“更是回家的事情”。请解释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对“叶落归根”的认识。(10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10: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湖畔
李萦枝
①曾经在一本画册中看到过一幅题为《湖畔》的摄影作品:大雪初霁。清冽的湖边,薄薄的雪翅交叠成大片蓬松柔软的积雪。雪地上空无一人,只有一张铁条钉成的长椅,冷铁的黑色凸现在积雪之上。整个画面是静态的、肃穆的,雪梦幻一般烘托着一种意味深长的空寂。
②这样一个简约的画面在瞬间抓住了我的心,并且打开了我与画面之间一条想像的通道。空空的铁椅,它在湖畔经历了什么又等待着什么
③濒临一湖静水,独对空蒙苍天,横卧一片野地,裸露在季节中的筋骨被风雨雷电、日月星光穿过。铁椅只是固守,等待一个人,一个与之在冥冥之中有着某种联系和默契的人。在某一天某一个时辰来临,它渴望承载起这个人生命的重量。
④透过积雪,我看见了铁椅上斑驳的锈迹。这是掩埋在时间后面疼痛的伤口和幸福的印记。在这椅子上,也许曾经演绎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一场撕心裂肺的生离死别,一次别去经年后重逢的狂喜;或是黑暗中的沉思与独白,初春时节的朦胧与渴望,秋光里的寂寞与怀想,夕阳西下时淡淡的感伤……
⑤曾经在椅子上坐过的人,有不同的年轮,从黑发少年到白发老人,分别来自人生的四个阶段。他是椅子的过客,因为时光的河流要载往更远的前方,他在这里停留片刻,留下了灵魂的芬芳。过客远去,铁椅就被落叶和霜雪覆盖。
⑥更多的时候,铁椅融进暮色,像一叶在怀想中沉湎的孤舟泊在时间的岸边。它以执著与时间抗衡,等待一个摆渡的人。纵使时光老去,等待不老。椅子空空,惟其空着,才承纳了一种博大和无限。有什么比守望不息的生命更加久远的呢?
⑦而生命与生命的交织演变出来的刀光剑影与金戈铁马的荣辱兴衰是一些变换的场景,深入它记忆的最深处。在时间的嘀嗒声里追溯逝水的源头,遥想从前的天空与河流,如血夕阳与铁骨苍鹰,一马平川上的猎猎战旗与浩浩大漠上的烽火硝烟,以及万丈英雄豪气与方寸之间的似水柔情……如此,又是一部横卧在时间岸边的汗青史册。那些在册页上留下生命痕迹的过客随流云远去,复有后来者,以此连绵不绝,又渺若尘沙。但生命不息,这一部史册在缄默中向未来的岁月敞开,等待一个人携着风雨挥毫着墨。
⑧我不知道这幅摄影作品的作者是何许人,最初的创作意图又是什么。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深入了画面中充满寓意的空间,读懂了人与时空、永恒与流逝之间的一种内在关联。
⑨现在,把这张铁椅搬至我心灵的湖畔,像它在画中以白雪为背景对生命展开阔大的等待一样,我要让它远离红尘的喧嚣与浮躁,在我的内心日复一日地坚守,等待那种生命的极致。比如灵魂与灵魂相遇时燃起的一把火,裹藏的心灵被狂飙痛快地揭开蔽障,踏遍千山万水阅尽人间沧桑后的积淀,梦想的蓓蕾在绚烂的一刻极尽辉煌……也许,这样的生命极致一辈子都不会到来,而等待却永远继续。惟有给拥挤的心灵一片渴望中的空白地带,生命的空间才不断地延伸和扩展。
⑩从《湖畔》中走出来,我已成为铁椅上的一个过客。积雪无痕,我心灵的湖畔却留下了一行清晰的脚印。
【小题1】第⑩段中,“我已成为铁椅上的一个过客”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2分)
【小题2】请梳理概括文章的思路。(3分)
【小题3】从文章的整体看,重点写的对象是“铁椅”,但文章的标题却是“湖畔”,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4】第②段中,“空空的铁椅,它在湖畔经历了什么又等待着什么?”这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文章描写“铁椅”在湖畔的“经历”和“等待”时,主要用了什么写法?(6分)
【小题5】请结合第⑨段中画线的句子,分析“生命的极致”有哪些内涵?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等待那种生命的极致”的看法。(7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山水画起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些士大夫艺术家试图把山水自然搬入自己的居室来赏,来游,他们要使自己的精神走入这图画里。王维有一句诗“枕上见千里”,谋求的就是这种卧身在榻而尽观大千世界的境界,所以中国山水画论里就有一个“卧游”的术语。后来中国艺术中出现了园林和盆景,都是这种艺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具体实现。说到底,就是将无限大的自然山水缩小到人的感官所能够把握的状态,这也决定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人与自然的结合,天人合一,物我同一。历代的山水画家都试图在自然山水与人之间寻找这种关系,并在这两者之间大做文章。总的来说,整个古典时期,在山水画的意境处理上,大多脱离不开“山水自然”加“渔樵隐士”的基本构思和构图模式。中国山水画中的人往往是艺术家自我的化身,或者说是自然山水的灵魂与知音。“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山水中的“渔樵”并非真正的渔夫樵人,而是一种精神载体。宗炳有一句话“山水以形媚道”,人只有到山水之中, 从自然的千姿万态里才能领会“道”之真味,所以中国画里的山水本质上都在强调心中之山水。
农耕文化的悠久历史使得中国人倾向于家居生活,然而对于自然山水的审美需求与此发生矛盾。隐居山林、与鸟兽为伍是一个很不实际的幻想,那么就有了居室文化的山水艺术,园林、盆景、山水画都可以看做这一思想的体现。有人讽刺明代的文人董其昌,说他是“山林富贵两不误”,实际上这是文人生活的一个极好的概括。中国另一特具代表意义的画科山水花鸟画,与山水画差不多在同一时期(魏晋)产生。花鸟作为审美对象在本质意义上与山水相同,属于主题之外的自然、可观外物。然而,花易凋零,鸟为活体,是主题难以把握掌控的东西, 所以就有了花鸟画。
艺术反过来必然要影响生活,又因中国文人将自然艺术化、将艺术生活化,那么这种影响就更加深刻。丰子恺先生在《从梅花说到艺术》中引用了一句哲语:“人们不是为了悲哀而哭泣,乃为了哭泣而悲哀的。”在艺术上也有同样的情形,人们不是感到了自然的的美而表现为绘画的,乃是表现了绘画之后才感到自然的美。换言之,“绘画不是模仿自然, 自然是模仿绘画的。”中国的园林艺术是文人将自然仿效绘画的最好例证。
【小题1】下面对中国园林艺术的特征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强调生活艺术体。
B.强调心中之山水。
C.强调艺术模仿自然。
C.强调主体之外的自然。
【小题2】 联系上下文,解释“卧游”的内涵。
【小题3】根据全文内容,给本文拟一个提问式标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戏剧星辰不陨
所有的星辰都有熄灭的时刻,就连恒星在能量耗尽时也会悄然陨落。我们不必太计较这些发光天体,一朝黯然离去的事实,只应记住他们曾是这个宇宙中令人感动、并使人仰慕的瑰丽与辉煌。
中国艺坛名宿——黄宗江就是曾点亮我们头萌夜空的生命。当我们低下头来怅然著失地沉思时,更加感到这一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叉、荧感与庄严。一个曾壮美地燃烧过、释放过强大能量的生命会留下什么缺欠和遗憾吗?
上了年纪的影迷记得他编剧的电影《海魂》、《柳堡的故事》和《农奴》。年轻一些的观众看过他创作的电影《秋瑾》和《柯棣华》。戏迷们熟知他酌戏剧作品《大团圆》、《风雨千秋》、《人间天上梅兰芳》等。他是中国首位国际电影节评委,而作为民间文化使者在美国讲学并用英语演出昆曲《十五贯》的风采,也将常存人们记忆。
然而,黄宗江生命之辉光并非只折射予事业与成就,更在英至纯至厚的人道之心肠与名士之风度中显现。
有人说他是一册善本书,有人赞他是一帧风景画。书:画之光,莫过黄老。他神年生命时光构成的长卷画幅,可由一句唐诗来概括:日出江花红胜火。熟识黄宗江的人都知道,他常随口说幽独创的譬句。谈读箍,饱自有高见:“都说人生有三情;亲情、友情、爱情。还应有一情,日书情。有此情(书情),三情方充实。”“书情一一词,是黄宗江的专利。他从小读过的、铭记的书有《安徒生童话》、《汤姆叔叔的小屋趴《爱的教育》、《寄小读者》、《呐喊》、《彷徨》、《雷雨》、《日出》、《莎士比亚戏剧》、《水浒》、《红按梦》、《约翰·克刺斯朵夹》、《晚年厨恩来》、《胡耀邦传》”。
“这一世在三情中尚称无悔实亦太愧,尤憾于书情”多少书该读采读。他传奇的一生以各种方式缔结书情、了却书情。10岁便以“春秋童子”的笔名在青岛的《青岛日报》副刊发表独幕剧。虽在天津南开中学、燕京大学西语系皆为高才生,却皆未毕业,或因战事辍学,或因剧人理想、情感波折而远足。但无论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远赴山城重庆演话剧,还是漂洋过海到美国当水兵,他都在自己的方式读书,并与读人、读社会、读世界联系在一起。
说起黄宗江一生的浪漫无人不晓,最让人叫绝的,是他那封写给阮若珊的洋洋洒洒的万言情书。写情书不是什么稀罕事,但军队中,一个男性中尉连长敢向一位女性少将师长求婚,恐怕只有在一味追求刺激的影视剧中才能见到。
情书为物,奉是私产,而爽朗、豁达的黄京江却毫不避讳,愿意将其公开,让读者分享他的邵镑生命激情。澄江如练,缠缠绵绵,尽是令人心动的、开不政的雪浪花,采又一朵;“我说你一定是一个很‘温柔’的女人,现在很多女性不愿意接受这种软弱的赞辞,她们甚至以为这是一种贬辞,但这是马克思说的——温柔是女人最崇高的品”女儿丹青说:“我最佩服爸爸敢于高攀,而妈妈勇于下嫁。金无半功利、世俗之想,他们两人只是相互喜欢,两心爱慕。我妈妈被我爸爸迷了一辈子,一直被迷到死。”
他是用整个身心去拥抱艺术的人,但他最先拥抱的是人。不管什么题材他最关注的是生命本身,是对人物的准确认识。而在艺术上,他最看重真实和美。他主张严格按照自然的本来面目描绘有个性的人物,那种莎士比亚式的作家人物。他创作的电影《农奴》是新中国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为了写作,几次深入西藏高原,和藏民一起吃住,听他们讲述痛苦经历时,一起流泪。他-生爱过很多人,他的爱非常磊落、非常真挚,也是非常透明的。他常常大声讲:“某某太可爱了,我真是喜欢她。”
晚年的黄宗江,每每为失去文化界的同时代好友而惋惜,但说起自己的后事,年迈的黄宗江如顽童一般.爽快得曾使三个女儿啼笑皆非:“我死了,骨灰用马桶一冲就行了。”二女儿阮丹娣有些无奈地对老爸说:“我们总不能抱着马桶去祭奠您啊!”——拿自己的后事这样和家人打趣,古往今来恐怕难得一见。
遥望九天,星空若水。
是的,所有的星辰都有熄灭的时刻,我们真的不.必太计较这些发光天体,一朝黯然离去的事实,只应记住他们曾是这个宇宙中令人感动、并使人仰慕的瑰丽与辉煌。
(原载2010年10月22日《北京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顼是(5分)
A.黄亲江敢于高攀,阮若珊勇于下嫁,二人一生浪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选择超脱了世俗,抛却了功利。
B.对于朋友的去世,黄宗江感到惋惜,对于自己的死却是“我死了,骨灰用马桶一冲就行了一,让我们感佩其对生命的真正含义的领悟。
C.黄宗江一生的辉煌灿烂,不仅体现在他的事业与成就上,在他至纯至摩的人道之心肠与名士之风度中也得以凸现。
D.黄宗江编剧的电影,如《海魂》、《秋瑾》,《大团圆》,等是依然为人们所熟知的艺术糟品,他用英语演如昆曲《十五贯》的风采,也将常存A们记忆t
 
E.黄宗江在亲情、友情、爱情方面无悔无愧,却单单对书情遗撼良多,遗憾自己很多书该读却泰读。
(2)作者以日出江花红胜火一来评述黄宗江89年的生命时光。这样评述的理由是什么?(6分)
(3)作者两次提到星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4)子日:“君子不器。”“不器”指生命不应像器具一样只有某种特定的功用,应该鲜活丰富。结合文本及现实谈谈你对此的理解。(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