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山向日葵
张抗抗
葵花朵朵向太阳,是你和你们曾经欢唱过并热爱过的一首颂歌。
  向日葵朝着太阳旋转,是一种不容怀疑、不可更改的事实。
  或许说,已成为一种被反复应用的理念,一个众所周知的定论。
  如若不是去往遥远的西域,在巍峨的天山脚下,亲见那一片蓬勃兴盛的向日葵,你一生也许都会对这个命题深信不疑。
从雪山下来,已是傍晚时分,阳光依然炽烈,亮得晃眼。从很远的地方就望见了那一大片向日葵海洋,像是天边扑腾着一群金色羽毛的大鸟。
车渐渐驶近,你喜欢你兴奋,大家都想起了梵高,朋友说停车照相吧,这么美丽这么灿烂的向日葵,我们也该作一回向阳花儿了。
秘密就是在那一刻被突然揭开的。
太阳西下,阳光已在公路的西侧停留了整整一个下午,它给了那一大片向日葵足够的时间改换方向,如果向日葵确实有围着太阳旋转的天性,应该是完全来得及付诸行动的。
然而,那一大片向日葵花,却依然无动于衷,纹丝不动,固执地颔首朝东,只将一圈圈绿色的蒂盘对着西斜的太阳。它的姿势同上午相比,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它甚至没有一丁点儿想要跟着阳光旋转的那种意思,一株株粗壮的葵干笔挺地伫立着,用那个沉甸甸的花盘后脑勺,拒绝了阳光的亲吻。
夕阳逼近,金黄色的花瓣背面被阳光照得通体透亮,发出纯金般的光泽。像是无数面迎风招展的小黄旗,将那整片向日葵地的上空都辉映出一片升腾的金光。
它宁可迎着风,也不愿迎着阳光么?
呵,这是一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
那众所周知的向阳花儿,莫非竟是一个弥天大谎么?
究竟是天下的向日葵,根本从来就没有随着太阳旋转的习性,还是这雪山脚下的向日葵,忽然改变了它的遗传基因,成为一个叛逆的例外?
或许是阳光的亮度和吸引力不够么?可在阳光下你明明睁不开眼。
难道是土地贫瘠使得它心有余而力不足么?可它们一棵棵都健壮如树。
也许是那些成熟的向日葵种子太沉重了;它的花盘,也即脑子里装了太多的东西,它们就不愿再盲从了么?可它们似乎还年轻,新鲜活泼的花瓣一朵朵一片片抖擞着,正轻轻松松地翘首顾盼,那么欣欣向荣,快快活活的样子。它们背对着太阳的时候,仍是高傲地扬着脑袋,没有丝毫谄媚的谦卑。
那么,它们一定是一些从异域引进的特殊品种,被雪山的雪水滋养,变成了向日葵种群中的异类?可当你咀嚼那些并无异味的香喷喷的葵花籽,你还能区分它们么?
于是你胡乱猜测:也许以往所见那些一株单立的向日葵,它需要竭力迎合阳光,来驱赶孤独,权作它的伙伴或是信仰;那么若是一群向日葵呢?当它们形成了向日葵群体之时,便互相手拉着手,一齐勇敢地抬起头来了。
它们是一个不再低头的集体。当你再次凝视它们的时候,你发现那偌大一片向日葵林子的边边角角,竟然没有一株,哪怕是一株瘦弱或是低矮的向日葵,悄悄地迎着阳光凑上脸去。它们始终保持这样挺拔的站姿,一直到明天太阳再度升起,一直到它们的帽檐纷纷干枯飘落,一直到最后被镰刀砍倒。
当它们的后脑勺终于沉重坠地,那是花盘里的种子真正熟透的日子。
然而你却不得不也背对着它们,在夕阳里重新上路。
雪山脚下那一大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就这样逆着光亮,在你的影册里留下了一株株直立而模糊的背景。
(选自《天山向日葵》,有改动)
【小题1】结合全文,说说作者眼中的向日葵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
【小题2】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4分)
秘密就是在那一刻被突然揭开的。
答:秘密:   那一刻:
【小题3】本文在描写天山向日葵时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各举一例并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4分)
【小题4】文章展现了作者发现向日葵秘密的过程,这一发现过程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2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11: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①。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
……
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
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草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得撂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下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去。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节选)
注:①洗碑:刻碑。
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边村夜色四平
①木屋飘出缕缕炊烟的时候,悠闲啃食秋草的牛羊,开始走下金色的山坡,转出秋叶如金的桦树林,在夕阳中迈着散漫的步子走向自己的家。
②无声的炊烟,在山岭怀抱的村舍上飘曳、弥漫,然后悄悄地消融在湛蓝而高远的天空,透露出一种原始而质朴的意味。碧莹莹的禾木河,如一脉纯美的玉带,淳悠悠、温润润地贴着山根流泻、延伸,显露出一副凝神静气、自在无忧的情态。走上古老木桥的牛羊,都会放慢回家的脚步,低头看看流水与桥墩相遇时,轻轻飘曳起的雪白浪花、玉白波纹。流水一如既往在夕阳下闪出温暖的光泽,然后在渐行渐远中归于沉静,最后消失在金色的丛林。
③落日在西边山头悄悄地滑落,牛羊在余晖中悠悠地行走。当它们越来越长的身影与木屋、山岭的阴影融合一体的时候,整个村子就渐渐没入了淡蓝的夜色中。四面环山的禾木村,是阿勒泰地区一个偏远的土瓦村落,村子北边紧邻俄罗斯。近200户土瓦人家的木屋、围栏散落在山谷里,牛车碾出的道路把各家串在一起,造就了这个典型的边关小村。
④随着夜色深浓,气温迅速降低,悄然滑过的风里,已经蓄积了浓浓的寒意,它不仅会快速消耗人的体温,也会把一种难言的边关情绪注入心间,甚至让人进入久远的岁月里。忽然感觉到边关的夜风里,不仅有令人深处孤远的寒意,还有熠熠的霜雪颜色。思亲怀远的同时,一种诗情在心里涌荡。
⑤木屋中,土瓦人家吃完简单的晚饭,很快就进入自己深深的睡梦;围栏里,牛羊在静静回味着一天的生活,不时发出轻轻咂摸滋味的声音。原本就没有喧嚣的村落,这时酣然沉入一个无忧无虑的梦境。四周起伏的山岭,已经环成一座沉静、严密的黝黑色屏障,阻挡任何外来的惊扰;坚实的屏障上撑起巨大的幽蓝色穹顶,并且还布满了大大小小清晰、雪亮的星星,它们好像都在默默注视这些静谧的木屋,注视这个童话般的边关小村。
⑥走到一家的围栏前,一只狗轻轻地哼了两声,并没有再向陌生人做出任何具有威胁性的举动。这个时候,我们才意识到:这个家家都有狗的村子,夜晚竟然静得没有狗叫声。不知道它们是自信这里的安全,还是不愿意打破这样恬静、适意的氛围。
⑦就在凝神静思的时候,一阵清晰的流水声传来,分明的节奏里,有一种平和、无尘的光泽。情不自禁地仰头往天空看去,却一时间无法辨别天上的银河,倒觉得满天星光都是溅起的浪花。一番遐想、陶醉后,才想起那是禾木河的流水声,这优美自然的清音、流转不息的旋律,使禾木村的夜晚静谧而有洁净的光彩。
⑧一轮满月从山后浮出,不经意就勾勒出山脉的起伏、沟壑的深浅,皴染出山坡林木的明暗、草丛的厚薄;一片如雪的清辉洒落在一幢幢木屋的顶上,然后顺着陡峭的屋顶流淌到地面,飘洒到围栏上;散落在远处的一个个干草垛,挺着丰满、厚实的身子,从容地顶着雪白的月光,那份自信尽在不言中。
⑨突然感觉到月色下的边村,就是在安宁世界中铺展的一幅水墨画,它的线条简洁、明快,它的轮廓清晰、分明,朴素里散发出洁净而清冽的气息,宁静间流露出安逸而无忧的神情。
⑩边防哨兵换岗的脚步声响起,使边关小村的夜晚显得更加安宁、深沉。
⑪在温暖的木屋里舒服地躺下,远处禾木河的流水声又清晰地传来,可能是因为有了清月的朗照,那音色显得更加纯净、明亮,清澄无染。
【小题1】通读全文,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行文的。(6分)
【小题2】文章第二自然段语言极具表现力,请举例加以赏析。(6分)
【小题3】作者描写了边村夜晚的狗叫声、流水声和哨兵换岗的脚步声,这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6分)
【小题4】请结合语境,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4分)
(1)四周起伏的山岭,已经环成一座沉静、严密的黝黑色屏障,阻挡任何外来的惊扰;坚实的屏障上撑起巨大的幽蓝色穹顶,并且还布满了大大小小清晰、雪亮的星星,它们好像都在默默注视这些静谧的木屋,注视这个童话般的边关小村。(2分)
(2)(一片如雪的清辉)散落在远处的一个个干草垛上,它们挺着丰满、厚实的身子,从容地顶着雪白的月光,那份自信尽在不言中。(2分)

同类题3

阅读钱钟书《谈中国诗》片段,完成文后各题。
(1)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2)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小题1】对上面两段话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1 )
A.中国诗讲究艺术上的精致,简短的诗也应有悠远的意味。
B.押韵上的禁律并不是造成中国诗篇幅短的根本原因。
C.中国诗歌创作以篇幅短小见长,比较深奥,难于理解。
D.魏尔兰也主张诗歌应有深远的意境,含蓄,富于暗示。
【小题2】(小题2)对上面两段话的评析和由这两段话引发的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行文机巧,明扬中国诗歌之长处,暗讥西洋诗歌之短弊。
B.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创作思想上确有共识,读钱文可见一斑。
C.中国诗人在精雕细刻中练就了技艺,但会不会束缚才智,让人思度。
D.形式与内容,相依更应相谐,诗歌创作如是,小说、散文何尝不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漫话中国历史上的改革
在讨论作为历史事件的改革之前,有必要先梳理一下“改革”的含义。此词首见于《后汉书》之《梁统传》和《黄琼传》,皆指对已有成规的改动变易。自此以后,“改革”遂成习见之词,而且其词义越来越宽泛,凡对原有制度、惯例、习俗,甚至文体、文风的改易变革,均可称之为改革。不过,近代以前,改革是一个中性词,既可用于革故鼎新的正面场合,也可用于变好为坏的负面场合。近代以来,改革演化为一个纯褒义词,《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就体现了这种趋向:“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
不过,今人所言历史上的改革,所用显然并非上述宽泛的词义,而是一个相对狭义的概念,特指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比较重大的除旧布新。对于这种形式的历史事件,今天概以“改革”称之。具体到某次事件,则或称之为“变法”,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或称之为“新政”,如王莽新政、庆历新政等;或称之为“改革”,如孝文帝改革、张居正改革等。这些称谓,有的当时就有,更多的则是后人所加。如同改革本是中性词一样,说某人“变法”,也未必就是正面评价。古代典籍中甚至常将“变法”与“坏纪”连用,意为变乱成法、败坏纪纲。
正因为“改革”含义宽泛,在不同人的心目中,其范围相差悬殊。有人将改革的范围划得很大,几乎是“江山代有改革家”;也有人将改革的范围划得很窄,认为真正称得上改革的事件没有几次。具体到某人某事,看法更加纷纭。比如,引发“国人暴动”的周厉王,在历史上向来形象不佳,但有人称他是中国史上见诸记载的最早的改革家。再如王莽新政,有人说是“托古改革”,有人说是“复古改制”。又如张居正,多数人认可他是改革家,但也有人说他的政策并无新意,算不上改革。即便当事人自己的说法,也不一定可以为据。如管仲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今人称之为“改革”或 “革新”,他自己却说是“修旧法”。事实上,要给改革下一个严谨、周延的定义,是非常困难的,更不可能提出一套量化指标。
改革之事,古今中外皆有。从改革的原初推动力看,既有自上而下的改革,也有自下而上的改革,但前者占绝大多数。在中国漫长的王朝史上,君主一直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没有君主的发动或支持,就不可能出现改革。所以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全部都是自上而下,即由统治阶层中的一部分人发起和推行的。平民大众没有推动改革的途径和机会,当他们忍无可忍时,只能揭竿而起,发动以改朝换代为目标的暴力革命。
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很多,用人是否得当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因素。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积极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君大力招贤、大胆任用。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虽然认识到“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但却不善于识人用人,所倚任者多为反复无常的奸佞小人,给改革造成很大的伤害。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改革,能像管仲那样一帆风顺,或像孝文帝那样基本成功者,并不多见。大多数改革都遭遇了挫折或失败,如商鞅变法是政存身败,张居正改革是人亡政息,王安石变法是半途而废,戊戌变法是昙花一现。若观察君主之外的改革者的命运,能够善始善终者可谓凤毛麟角,绝大多数身败名裂,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如吴起乱箭穿身,商鞅惨遭车裂,王安石忧愤而死,张居正死后抄家,戊戌六君子喋血刑场。改革之难,于此可见。篡用明太祖的一句话说:“犹行荆棘中,寸步不可移,纵得出,体无完肤矣。”
(节选自《博览群书》)
【小题1】下面关于“改革”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改革”一词首见于《后汉书》之《梁统传》和《黄琼传》,都是指对已有成规的改动变易。
B.自《后汉书》之后,凡对原有制度、惯例、习俗,甚至文体、文风的改易变革都可称之为改革,词义越来越宽泛了。
C.“改革”一词感情色彩的变化是以近代为分界线的。近代以前,改革是一个中性词,而近代以来改革演化为一个纯褒义词。
D.现在所说的改革是一个相对狭义的概念,特指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比较重大的除旧布新。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如同改革本是中性词一样,“变法”也是一个中性词,古代典籍中甚至常将“变法”与“坏纪”连用,意为变乱成法,败坏纪纲。
B.“改革”一词含义宽泛,所以不同的人所认为的改革范围差异极大,具体到某人某事,看法更加多样化。
C.引发“国人暴动”的周厉王,在历史上向来形象不好,但有人称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改革家。
D.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人的改革看法不同,即使是当事人自己的说法,也未必可以为据。所以,给改革提出一套量化指标是不可能的。
【小题4】【小题5】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中国漫长的王朝史上,因为平民大众只能发动以改朝换代为目标的暴力革命,所以改革都是由君主发动或支持的。
B.改革必须用人得当,否则会给改革造成很大的伤害。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能够取得显著成效,就是因为国君大力招贤、大胆任用。
C.古今中外的改革既有自上而下的改革,也有自下而上的改革,但前者占绝大多数。
D.纵观中国历史上君主之外的改革者的命运,能够善始善终者非常少,绝大多数都身败名裂,甚至有的还付出生命的代价。

同类题5

阅读《我心归去》中的两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我这才明白,为什么各种异国的旅游景区都不能像故乡一样使我感到亲切和激动。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故乡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但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像,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一只小羊还未归家,或者一只犁头还插在地边等待明天。这哪里对呀?也许舒伯特在歌颂宫廷或爱情,但我相信所有雄浑的男声独唱都应该是献给故乡的。就像我相信所有的中国二胡都只能演奏悲怆,即便是赛马曲与赶集调,那也是带泪的笑。
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它不是商品,不是旅游的去处,不是按照一定价格可以向任何顾客出售的往返车票和周末消遣节目。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中国的“悲”含有眷顾之义,美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怜,这已把美学的真理揭示无余。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多少有点不够格,只是失血的矫饰。
【小题1】第1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对抒发作者的“我心归去”之情有什么作用?
【小题2】结合原文,理解第2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小题3】结合上述两段文字的内容,为“故乡”下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