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民间
陈毓
村里搞新农村新民居建设,建房要在统一规划里,院落前后错落一致,大小规整,色彩仿佛。听说这样做才能拿到政府补偿的那部分修建资金。
建房委员会的人找到高奶奶家说明情况,开始高奶奶不愿意改旧建新,她说旧房还没旧到不能住人,旧房被人暖着,屋里有温温的人气。再说,前院有石碾盘,碾盘边每年都挂满红枣的枣树多遂人的心思,咋能说拆就拆,说砍就砍?
后来建房的又仔细说了拆旧窑建新居可以得到一笔补贴,说得高奶奶心里七上八下地为难。高奶为这事板了两天脸。但她也知道板脸不管用,这事别说她做不得主,恐怕儿子大毛也做不得主吧。做得了主的是建房委员会的手里攥着的补偿金。
但是,意外的是,石碾盘和枣树都留下了。那是孙子小毛的功劳。
小毛在省城搞艺术,这是高奶奶听村子里的时髦青年说的,高奶奶不懂时髦青年嘴里的字词,但看得懂说话人神情里的羡慕和向往,也跟着和说话人统一了说法,称小毛是艺术家。
不到长假日,很难看到艺术家小毛的身影在村子里晃,他在城里忙着呢,带学生,自己还搞绘画创作。这真够牛气的了,但是小毛对高奶奶说,跟奶奶比,我是条毛毛虫。尽管嘴上说:有这么白净好看的毛毛虫么?但高奶奶爱听小毛的话,遇见小毛能安静地待在自己身边一会儿,高奶奶忍不住打听孙子在城里的营生,高奶奶从小毛嘴里又逮住几个新鲜词,但还是没懂那些字词的真正意思,这越发让她对这个孙子刮目相看。回头心里一琢磨,高奶奶发觉这个孙子的心性跟自己真是有几分相像,越发在心里生出一份对小毛的疼爱。
新民居规划委员会的委员们再次到高奶奶院子的那天早上,小毛也奇迹般地出现在高家门口。笑嘻嘻的小毛还带回个红头发乌眼珠,让高奶奶辨不出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的年轻姑娘,高奶奶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把小毛扯到背僻处。得知那姑娘不是未来的孙媳妇,高奶奶才算松了口气。慢慢返回人群,招呼人从树上摘枣子给小毛和红发姑娘吃,站在人群边听他们七嘴八舌地发表对自家院落的修建规划。
小毛和委员会的人看设计图纸,然后丈量,再然后,小毛笑眯眯地告诉高奶奶,奶奶喜欢的枣树和碾盘都能包近未来新盖的院落里。只是这样,他家就距村子要修的道路终端多出三米,这三米的路,村子负债,但钱得高奶奶家出。高奶奶听说,又急了,小毛还是笑嘻嘻地说,修路的钱他负责出,他还说,对艺术家奶奶尊重些,宠爱些,不就是三米路的钱吗?哪能和奶奶的价值比?小毛左一个价值右一个价值,把高奶奶心里说得又糊涂又甜蜜。但是她又片刻清醒,问小毛咋又能耐把树留下,小毛眨眨眼,说自己小的时候在院场边玩,差点掉下沟崖,是那棵枣树伸手揽住了他,哪能砍救命树?这不就要命一样么?高奶奶说,又说故事,你小时候的事,我都不记得,你就记得了?
但是小毛回来的这天,高奶奶怎么着都是高兴,高奶奶高兴了就有两个爱好发挥,一个是唱信天游,一个是剪纸花。
年轻的歌在苍老的高奶奶的演义里,像是回忆,像是倾诉。
一张艳红如火的剪纸在高奶奶低缓婉转地信天游伴唱里,在她剪刀的折叠弯转中出世。一层层展开,就见一棵硕大的树冠覆盖了画面上方,树上繁花压枝,枝上有鸣叫的鸟,树下,两个老汉正在对火,远处有一条狗正往这边过来,小鸡在老汉腿间啄食,一扇木格窗子刚打开,一个妇人正探头向外看。
高奶奶的这幅剪纸打动了小毛带回来红发姑娘,她给高奶奶手里塞进簇新的五百元钱,要买那幅剪纸,红发姑娘的举动让高奶奶脸上现出少女才有的羞涩,红发姑娘的举动让她有点惊喜,有点惶惑,她不知道是接她的钱还是拒绝她好。确实,活到今天,第一次有人给高奶奶的剪纸付钱。剪纸村里人大多数人都会,虽然都说高奶奶的剪纸格外好看,剪啥啥就鲜格灵灵地活,但那也不过是鸡群里站着只鹅,没啥惊讶人的,高奶奶想。可不都是谁想要,喊一声高奶奶,高奶奶就寻思要的人的心意,折纸,开剪。慢慢铺展开,耀亮看花人的眼。拿走吧。总是这样的。
但是今天,高奶奶向外推让的手只是一伸,就又缩回了,毕竟这一瞬间,高奶奶感到了钱能带给人的愉快,何况那钱是自己赚来的呢,更何况那姑娘递钱的样子满是诚恳,生怕自己不愿意似的。这时就听小毛在一旁说,收了吧,奶奶,放在城里,这纸花,贵着呢!高奶奶苍老的满是青筋的手攥着那卷簇新的纸币,忽然对自己有了模糊的新的认识。像是有点惊讶,有点欢喜,还似乎有点茫然。多奇特的感觉啊。是不,高奶奶?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和内容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者通过小毛这个次要人物更好地衬托高奶奶这个主人公的形象,同时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
B.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融合景物、风俗的描写,具有散文化的倾向,这些和沈从文的《边城》很相似。
C.“拆与不拆做的了主的是建房委员会的手里攥着的补偿金”;小毛出钱修最后三米的路,一切问题解决。这些内容意在表现金钱的威力。
D.小毛千方百计地将救过他命的枣树保护下来,一方面是出于对奶奶的孝顺,另一方面是他懂得感恩。小说着重赞美了人情美。
E.小说不注重叙事功能,不以情节的冲突来塑造人物的性格,而是着力于相对柔韧、含蓄的语言提醒人们保护乡村的传统文化。
【小题2】高奶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分析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小题4】小说前半部分讲到石碾盘和枣树的保护,后半部分又讲到高奶奶剪纸,二者放在一起是否矛盾,请结合小说(特别是小说最后一段)以及小说的主旨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03 03:32: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捉赃
王羽
林猛抽完烟回来,躺在中铺的女儿忽然坐起身,附在他的耳旁小声说:“电脑包丢了。”林猛一愣,眼睛扫向行李架,果然,两个拉杆箱中间的电脑包不见了。女儿轻声问:“现在报警吧?”林猛鼻孔里喷出一团怒气,说:“报什么警,你老爸就是警察,你该做啥做啥,我负责找包。”
林猛拿起茶杯,向车厢的另一头走。看上去是去打开水,实际上是林猛在观察卧铺上的人。回来时,林猛的目光瞄向头顶的行李架。
放下荼杯,女儿兴奋地凑上来问:“包呢,找到贼了吗?”林猛拍拍女儿的脑袋,说:“包在哪儿大概知道了,贼也发现了。”女儿性急地说:“抓呀。”林猛摇头说:“捉贼捉赃,知道不?”
林猛不再搭理女儿,在边座坐下,看上去是在摆弄手机,实际上眼晴的余光一直盯着可疑的方向。
刚才,林猛发现一个上铺的人伸着脑袋正在看行李架。虽说只看了一眼,林猛还是记住了那人的特征,那人上嘴唇的左侧有一颗黑色的小痦子。小痦子的眼神慌乱,满脸的憔悴。回来时,林猛看了一眼正对着小痦子的行李架,一个大大的双肩包没有靠到里面,双肩包的带子耷拉下来,随着行驶的列车微微晃动。
刚开车时,列车员巡视车厢,将没放到位的行李物品整理了一遍,双肩包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林猛多少有些疑惑,有经验的窃贼一般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异样,再说也不会将赃物放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有了这两个疑惑,林猛只能等,贼绝不能放走,但也不能冤枉好人。
很快,熄灯了,车厢里暗了下来。忽然,一个瘦高的人从上铺下来,那人看看头上的行李架,向车厢的一头走去。林猛已经看出瘦高的人就是小痦子。林猛站起身,来到女儿的身边说:“睡吧,我去抽烟。”不等女儿说话,林猛就转身走了。
推开门,林猛来到两节车厢的连接处,一眼就看到了正在抽烟的小痦子。林猛上前,用小痦子的烟对了火。将烟还回去,林猛很自然地和小痦子聊起来。林猛看清了,小痦子虽然个子高,但看起来只有二十出头,确切地说还是一个孩子。
通过闲聊,林猛知道小痦子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之所以在年底单位最忙的时候请假回家,是因为母亲突发重病要在医院做手术。小痦子的家在农村,经济条件很一般,父亲打工的钱和母亲养鸡的钱都供儿子上大学了,巨额的手术费怎么也凑不齐。小痦子哭了,喃喃地说:“刚上班,实习期还没过,没有能力为父母分忧。”
林猛劝了一会儿。第二支烟抽完,林猛将烟蒂扔进烟灰缸里说:“小伙子,叔叔最后说两句话,你要好好地想一想。第一句,人这一辈子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无论怎样难也要咬牙挺过去;第二句话就是,认识到自己做错了事,要马上改,否则后悔就晚了。”
夜深了,车厢里响起或轻或重的鼾声,忽然,一个瘦高的人轻轻地走过来,将一样东西放在了行李架上。之后,瘦高的人消失了。林猛在昏暗中笑笑,闭上了眼晴。
早晨,林猛早早就醒了,从上铺下来,中铺的女儿也醒了。女儿清醒后,第一眼就看向行李架。看到电脑包后,女儿满脸的兴奋。林猛向女儿伸出一根手指,示意不让女儿说话。林猛凑近女儿,轻声问:“你还有多少钱?”女儿愣了一下,说:“还有五百多。”林猛伸出了手。
林猛走到车厢连接处,在小本子上匆匆写了两行字: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一定要记住这次的教训,绝不能再犯。我将手机号留给你,遇到困难可以打电话,我会尽最大努力帮助你。
林猛找出一个信封,将纸条放进去,又掏出钱包,将自己的五百块钱和女儿的五百块钱合在起,也装进了信封。
下车后,林猛追上小痦子,将信封塞到小痦子的手里,然后和女儿一起向出站口走去。
(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痞子”本是窃贼的体貌特征,行文中作者用“小痦子”代指窃贼,既让人印象深刻,又使行文简洁,同时还体现了鲜明的褒贬色彩。
B.列车员曾整理过行李架,然而“小瘩子”对面行李架上的双肩包带子却耷拉下来并微微晃动,这一细微的变化让林猛锁定了窃贼。
C.夜深时,那个窃贼轻轻地过来放回电脑包,“林猛在昏暗中笑笑”,表现出的是他对窃贼能够知错就改的由衷喜悦与赞赏之情。
D.小说题为“捉赃”,是因为“捉赃”是故事的转折点,林猛放弃“捉赃”的选择是故事发展的高潮,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小题2】结合小说的相关内容,请概括并分析林猛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3】窃贼明明偷了东西,作为警察的林猛却放过了他,请结合小说相关情节分析林猛这样做是否合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船上
沈从文
住在那小旅馆实在不是个办法,每天虽只三毛六分钱,四个月来欠下的钱很像个大数目了。欠账太多了,非常怕见内老板,每天又必得同她在一桌吃饭。她说的话我可以装作不懂,可是仍然留在心上,挪移不开。恰好那时有一只押运军服的帆船,正预备上行,押运人就是我哥哥一个老朋友,我也同他在一堆吃过喝过。一个做小学教员的亲戚,答应替我向店中办个交涉,欠账暂时不说。在桃源的那个表弟,恰好也正想回返本队,因此三人就一同坐了这小船上驶。
船上装满了崭新棉布军服,把军服摊开,就躺到那上面去,听押船上行的曾姓朋友,说过去生活中种种故事。
这曾姓朋友读书不多,办事却十分在行,军人风味的勇敢,爽直,正如一般镇人的通性,因此说到任何故事时,也一例能使人神往意移。这朋友最爱说的就是粗野话。一切粗俗的话语,在一个直爽的人口中说来,却常常是妩媚的。
但七百里航程还只走过八分之一时,我们所有的钱却已完全花光了。把钱花光后我们仍然有说有笑,各人躺在温暖软和的棉军服上面,说粗野的故事,喝寒冷的北风,让船儿慢慢拉去,到应吃饭时,便用极厉害的辣椒在火中烧焦蘸盐下饭。
船只因为得随同一批有兵队护送的货船同时上行,一百来只大小不等的货船,每天必同时拔锚,同时抛锚,因此景象十分动人。任何一只船出事时皆得加以援助,一出事总就得停顿半天。天气又冷,河水业已下落,每到上滩河槽容船处都十分窄,船夫在这样天气下,还时时刻刻得下水中拉纤,故每天即或毫无阻碍也只能走三十里。送船兵士到了晚上有一部分人得上岸去放哨,大白天则全部上岸跟着船行,所以也十分劳苦。但人人却十分高兴。一遇船上出事时,就去帮助船夫。
常德到辰州四百四十里,我们一行便走了十八天,抵岸那天恰恰是正月一日。船傍城下时已黄昏,三人空手上岸,走到市街去看了一阵春联。从一个屠户铺子经过,我正为他们说及四年前见到这退伍兵士屠户同人殴打,如《水浒》上的镇关西,谁也不是他的对手。恰恰这时节我们前面一点就抛下了一个大爆竹,訇的一声,吓了我们一跳。那时各处虽有爆竹的响声,但曾姓朋友却以为这个来得古怪。就拖我们稍稍走过了屠户门前几步,停顿了一下。只见那屠户家楼口小门里,很迅速地又抛了一个爆竹下来,又是訇的一声,那曾姓朋友说:“这狗杂种故意吓人,让我们去拜年吧。”还来不及阻止,他就到那边拍门去了。一面拍门一面和气异常地说:“老板,老板,拜年,拜年!”一会儿有个人来开门,门拉开时,曾姓朋友一望,就知道这人是镇关西,便同他把手拱拱,冷不防在那高个子眼鼻之间就是结结实实一拳,那家伙大约多喝了杯酒,一拳打去就倒到烛光辉煌的门里去了。只听到哼哼乱骂,但一时却爬不起来,且有人在楼上问什么什么,那曾姓朋友便说:“狗X的,把爆竹从我头上丢来,你认错了人。老子打了你,有什么话说,到中南门河边送军服船上来找我,我名曾祖宗。”一面说,一面便取出一个名片向门里抛去,拉着我们两人的膀子,哈哈大笑迈步走了。
我们还以为那个镇关西会赶来的,因此各人随手拾了些石头,预备来一场恶斗,谁知身后并无人赶来。上船后,还以为当时虽不赶来,过不久定有人在泥滩上喊曾芹轩,叫他上岸比武。这朋友腹部临时还缚了一个软牛皮大抱肚,选了一块很合手的湿柴,表弟同我却各人拿了好些石块,预备这屠户来说理。也许一拳打去那家伙已把鼻子打塌了,也许听到寻事的声音是镇人,知道不大好惹,且自己先输了理,故不敢来第二次讨亏吃了,因此我们竟白等了一个上半夜。这个年也就在这样可笑情形中过了。第二天一早,船又离开辰州河岸,开进辰河支流的白河了。
【小题1】全文主要记述了行船中发生的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
【小题2】“这个年也就在这样可笑情形中过了”,其中“可笑”指的是什么?
【小题3】请简析小说中曾姓朋友的形象特点。
【小题4】请探究小说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等待生活
【美】 阿尔·马丁内斯
我是一个没有耐心的人,我要求和我交往的人必须雷厉风行,不然的话,我就不高兴。我从不错过时间,约会从不迟到,上帝帮助了每一个在超级市场排队算账时想要插到我面前的人。我这样谈自己的不耐心,也许你可以想象,当我碰上了交通阻塞时,是个什么样子了。这事发生在南佛罗里达州靠近我的家乡的山路上,一位年轻人在防栅旁拦住了我,告诉我可能要耽搁半个小时。
“为什么要耽搁?”我问。
“因为路被挖开了,”他回答说,“我们在装水管。”
“见他的鬼吧,排水管。”我说,情绪马上低落了。
他耸耸肩:“那你就绕过去吧。”
我觉得他的话也有道理。我还不太清楚这个坑的情况,但是我相信我不会掉进坑去的。
接下来的5分钟是在烦乱中度过的:文件在我的手提箱里,收音机和一些东西在工具袋里,我把所有的东西拿出来又放回去,然后长吁短叹地盯着窗外。不一会,在我的车后停了一大串汽车,司机们纷纷下车。看来那个小伙子的主意不是个坏主意,我该试试,总比坐着干等强。
就在这时,一个年龄比较大的人走过来,说:“真是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他穿着工装裤,花格子衬衫,像是开出租车的。
我看看四周,远处朦胧的溪流从圣莫尼克大山上流下来,银灰色的水线接着蓝天,是个开阔清爽的秋天的大自然。“不错。”我说。
“下大雨的时候,瀑布就从那边流下来。”他指着一块凹进去的断崖接着说,我想起我好像也见过洪水从那块断崖上倾泻下来,在山脚下激起很高的水花。我很可能只是急急忙忙地经过这里时匆匆地看了一眼。
一位年轻姑娘从车上走下来问道:“有上山的路吗?”
老人大笑道说:“有几百条,我在这里已经22年了,还没有走完所有的路。”我想起这附近有个公园,里面有一块很凉爽的地方。在一个炎热的夏日里,我曾经在里面散步。“你看到那只花狗了吗?”一个穿着大衣打着领带的年轻人叫起来,吸引了那位女士的注意力,“在那里!”“我看见了。”她突然大叫起来。年轻人兴奋地说:“冬天快来了,它们一定在贮存食物。”司机们都跑了出来,站在路边看。有些人拿出照相机拍照,耽搁变成了愉快的事。我记得上次洪水瀑发的时候,道路被淹没,电灯线被破坏。我的邻居们,有些聚在一起议论纷纷,有的点上灯笼喝酒聊天,还有的就一起烤东西吃。是什么把我们聚在一起了呢?要不是风在呼啸,洪水暴发,或交通阻塞,我们怎么会把时间分配在这里而和人交谈呢?这时,一个声音从防栅拦那边传过来:“好了,道路畅通了!”我看了看表,55分钟过去了。我简直不敢相信,耽搁了55分钟,我竟然没有急得发疯。汽车发动起来了。我看见了那位年轻的姑娘,正把一张名片递给那位打领带的小伙子。也许他们将来还会在一起散步。那位老人向出租车走去,向我挥了挥手。“嗨!”我叫道,他转过身。“你说得对,”我说,“是个阳光明媚的早晨。”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中写到的交通堵塞事件,发生在“我”在外地办事时的南佛罗里达州的一条山路上,是因为要装水管而把路挖开了。
B.首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是说“在超级市场排队付款时,除非上帝帮忙,否则谁也别想在我前面插队”。
C.文章有一条由“我”的情绪变化形成的暗线,贯穿全文。情绪从开始的“低落”到烦乱,然后渐渐平静下来等待,关注身边的景物人事,最后慢慢地变得愉快起来。
D.文章前面提到了“5分钟”,后面又提到了“55分钟”,意在前后对比,体现“我”情感上变化的明显,突出中心主旨。
E.作者在文末写到那位年轻的姑娘把一张名片递给了打领带的小伙子,表达了美好的祝愿,希望他们日后友好幸福,体现了人性的美好。
【小题2】从全文看,文章开头写“我从不错过时间,约会从不迟到”等行为,用意是什么?
【小题3】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他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
【小题4】在生活高度紧张的今天,驱车出行时遇上了交通堵塞这种事情,更多的人们都会认为这是一种糟糕烦人的事情,但文章中却出现“耽搁变成了愉快的事”。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扒手

美希区柯克

那个穿暗色粗格子呢衣服的女子扒斯通口袋时,我正坐在假日旅馆的豪华休息室,翻阅一本杂志。斯通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绅士,手持拐杖,他在加州有一亿五千万的资产。他刚从我对面的一个豪华电梯出来。那女子从大理石楼梯那边走过去,走得很急,故意装出心不在焉的样子,和斯通撞了个满怀。她赶忙道歉,露出美丽的酒窝,斯通彬彬有礼地鞠了个躬,说没有关系。她扒了他的皮夹和领带上的钻石夹子,而他则毫无知觉,也没有怀疑。她匆匆向休息室对面的出口处走去,同时把扒来的东西放进手提包里。我立刻离开座位,迅速而谨慎地追过去。在我追上她之前,她已经穿过一盆盆的植物,快到玻璃门了。

我抓住她的肩膀,微笑着说:“对不起,请等一下。”她一下子怔住了。然后转过身看我,好像我是从大厅盆景中冒出来的一样。她冷冷地说:“你说什么?”“你和我最好谈谈。”“我一般不和陌生男人谈话。”“我认为我是个例外。”

她棕色的眼睛愤怒地闪了一下,说:“我建议你放开我的手臂,假如你不放的话,我就喊经理了。”“你知道,我是假日旅馆的保安主任。”我告诉她,她脸白了。

我领她穿过拱形入口,到旅馆的餐厅,它就在我们左侧不远的地方。她没有抗拒。我让她坐在一张皮革椅子上,自己坐在她对面。我隔着桌子打量对面的女子,她长着一张古典的脸,显得纯洁、无辜,褐色头发有点卷曲。我猜她大约二十五岁左右。

我冷静地说:“毫无疑问,你是我遇见的三只手中最漂亮的。”

“我——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三只手就是扒手。”

她装出愤怒的样子:“你是在说我吗?”

我说,“没有必要再装傻了。我看见你扒斯通的皮夹和他的钻石领带夹,我坐在电梯的正对面,距离十五英尺。”

她不再说什么,手指摆弄着手提包的带子,痛苦地叹了口气说:“你说的对,不错,我偷了那些东西。”

我伸手过去,轻轻地从她那里取过提包,打开它。斯通的皮夹和领带夹在袋子里面各种女性用品的上面。我翻出她的身份证,暗暗记下名字和地址,然后取出她偷的东西,把提包还给她。

她轻声说:“我,我不是小偷,我要你知道,我不是一个真正的小偷。”她颤抖地咬着下唇。“我有强烈的偷窃癖,我控制不住自己。”

“偷窃癖?”

“是的,去年我已经看过三个精神病医生,但他们没法治疗我。我同情地摇摇头:“这对你一定很可怕。”“是很可怕,”她同意说,“我父亲知道这件事,会把我送进精神病院的!”她的声音发抖。“他曾警告我,只要再偷任何东西,就把我送进医院。”

我轻松地说:“你父亲不会知道今天这里发生的事。”

“他——他不会知道?”

“是的,”我缓缓地说。“斯通先生会取回他的皮夹和别针,我想没有必要张扬这事,这对旅馆也不利。”她的脸开朗起来。“那么……你准备放了我?”我叹了口气:“我想我是心太软了,是的,我准备放你走,但是,你得答应我,不再进假日旅馆。”

“哦,我答应。”

“如果我以后看见你在这里,我就要报警。”

“不会的!”她急切地向我保证。“明天早晨,我要去看另一位精神病医生,我相信他可以帮助我。”

我点点头。“很好,那么——”我转头去看拱形餐厅门外的客人。当我再转回头时,餐厅通街道的门正好关上,那个女子不见了。

我在那里坐了一会儿,我认为她是一个很熟练的职业扒手——她的手法太娴熟了。另外,她非常善于撒谎。

我对自己一笑,站起身,再次走进休息室。但是,我没有坐回原来的座位,相反,我漫不经心地穿过玻璃门上了街。

当我走进人群时,我的右手轻轻地放在外套口袋里那只厚厚的皮夹和别针上。我发觉自己有点为那个女子难过。事实上,自从斯通当天进入假日旅馆后,就一直是我的目标,经过三个小时的等候,就在我要下手扒窃的那十五秒钟内,她突然出现了。

(选自《外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美洲卷》)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扒手被“我”抓住之后,“冷冷地说”“我一般不和陌生男人谈话”等表情和语言充分体现了其高度的戒备心理。
B.小说描写斯通被盗后“毫无知觉,也没有怀疑”,这里通过间接描写的方法来体现女扒手的偷盗技术十分高超。
C.女扒手辩解自己不是真正的小偷,而是患有偷窃癖,目的是想让“我”相信从而放了她,但“我”并未相信。
D.小说的题目“扒手”很简洁,既点明了写作对象,又高度概括了故事情节,同时还体现了本篇小说的主题思想。
【小题2】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的设置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其特点和效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农业局局长郑任军是个部队转业干部,局里一有什么工作安排,他总爱说,“我在部队当班长时就带头投弹,我当排长时就带头拉练,我当连长时呢,还经常带头去炊事班做饭。我带的兵,走到哪里都是呱呱叫。这是为什么呀?这就是喊破嗓子靠边站,不如干出样子一身汗。”
开始全局干部职工不习惯,开林木养护管理会,他也不在会议室开,而是带着相关人员去果林子里开,还会邀请有经验的老农做示范,他这个局长也跟在老农屁股后面听怎么剪枝、怎么打权,弄得一身土一身汗的。于是有人打趣说,“多亏郑局长管的是农业局,要是管水产局,他还不组织全局人员下河捕鱼捉蟹呀!”
说归说,怨归怨,几年下来,全局人员大多成了本专业的行家里手。局里的工作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局面,先后成立了种子营销公司、技术服务队。全局职工的收入也水涨船高明显高于别的局。
局里的收入多了,有些实权部门看着眼红耐不住了,说农业局有人在购种子时吃回扣,有人在提供技术服务时多收少报,类似的传言多了,郑局长的脸色也一天比一天难看。
有一天早晨,郑局长提前来到办公楼门口,堵着全局人员,谁也不让进楼,他排着腰说小树不打叉,大树也要留疤瘌。这个腐败风呀,我看也该开个现场会刹一刹,大伙做好准备,9点正式在大会议室开会。”说完,郑局长侧过半个身子,看着一个个工作人员从身边走过。
这反腐败现场会怎么开?难道要把全局拉到监狱去,听服刑人员现身说法,还是请法院的办案人员来讲课,谁心里也没个准谱。特别是那些曾吃过回扣、瞒报过收入的,心里更是打起了小鼓,走起路来腿都软了。
9点,全局人员准时来到了局大会议室,主席台上除了郑局长和主持会议的李副局长外并没有陌生的面孔。大家更疑惑了,这叫那门子现场会呀?
人啊,就是这么奇怪,有时越是正常的,就越感觉不正常,有些不正常的,倒认为是正常的了。
会议就在大伙疑惑之中开始了,先是李副局长传达上级关于反腐败的文件精神,再就是郑局长做全局反腐败的工作总结。会议临近结束时,郑局长铁青着脸说,“谁多伸了手、谁屁股不干净,我耳不聋、眼不瞎,心里早知道你和他。至于收的那些回扣,瞒报的收入怎么办,我们局纪检处会设一个公开账户,我要求这些人在十日之内,把这些钱都交上来!”
说到这里,郑局长站起来,伸出双手大声说:“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呀!”
话音未落,会议室的大门猛地被推开,走进两名公安干警,他们快步来到主席台前,冷峻地冲着郑局长说:“郑任军同志,你因涉嫌贪污受贿,现对你隔离审查!”说完,掏出手铐,“咔”地一声铐在了郑局长的手腕上。
郑局长被公安人员带走了,整个会议室死一般沉静,这现场会开得太吓人了。
人们抬头看看李副局长,李副局长面无表情地坐在那里,一言不发。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人们突见主席台侧门猛地射进一束光,郑局长推门走了进来,厉声说道:“大家都看到了吧,贪污腐败,这就是下场!”
抓捕的事,原来是郑局长导演的一出戏呀,直到这时人们才明白过来,顿时,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选自《微型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通俗、口语化,如“喊破嗓子靠边站,不如干出样子一身汗”、“小树不打叉,大树也要留疤瘌”等,形象易懂,也较贴合郑任军转业军人的身份。
B.作者在故事情节安排上颇具功力,在有限的篇幅里给人以跌宕起伏的感觉,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极具讽刺效果,使“贪污腐败必将被抓”的主题得到了彰显。
C.小说通过语言、神态等描写手法来表现郑局长的形象,尽管他的一些举动曾经不被人理解,但是到后来却让大部分职工提升了业务能力,提高了经济收入。
D.召开反腐现场会,是为了“刹一刹”腐败风。会议传达了上级关于反腐败的文件精神,对全局反腐败工作进行了总结,还安排“现身说法”环节给人警示。
【小题2】小说中的郑任军局长有哪些个性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两段有画蛇添足之嫌,应该去掉。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