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钓鱼的医生  汪曾祺
这个医生几乎每天钓鱼。
他家挨着一条河。出门走几步,就到了河边。
他搬了一把小竹椅,坐着。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有一瓶酒。他钓鱼很有经验。钓竿很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都是三四寸长的鲫鱼。钓上来一条,刮刮鳞洗净了,就手就放到锅里。不大一会,鱼就熟了。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到听见女儿在门口喊:“爸——!”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把火盖上,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
这位老兄姓王,字淡人。
王淡人的大门总是开着的,望里一看,就看到通道里挂了好几块大匾。匾上写的是“功同良相”、“济世救人”、“仁心仁术”、“术绍歧黄”、 “妙手回春”… …医生家的匾都是这一套。王淡人的医室里挂着一副郑板桥写的(木板刻印的)对子:“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他很喜欢这副对子。这点淡泊的风雅,和一个不求闻达的寒士是非常配称的。
王淡人这个医生是“男妇内外大小方脉”,就是说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什么病都看。王淡人看外科的时间比较多。一年也看不了几起痈疽重症,多半是生疮长疖子,而且大都是七八岁狗都嫌的半大小子。常常看见一个大人带着生痢痢头的瘦小子,或一个长瘁腮的胖小子走进王淡人家的大门;不多一会;就又看见领着出来了。
这些生疮长疖子的小病症,是不好意思多收钱的,而且本地规矩,熟人看病,很少当下交款,都得要等“三节算账”,——端午、中秋。过年。忘倒不会忘的,多少可就“各凭良心”了。乡下来人看病,一般倒是当时付酬,但常常不是现钞,或是二十个鸡蛋、或一升芝麻、或一只鸡、或半布袋鹌鹑!遇有实在困难,什么也拿不出来的,就由病人的儿女趴下来磕一个头。王淡人看看病人身上盖着的破被,鼻子一酸,就不但诊费免收,连药钱也白送了。王淡人家吃饭不致断顿,——吃扁豆。瓢菜、小鱼、糙米——和炸鹌鹑!穿衣可就很紧了。淡人夫妇,十多年没添置过衣裳。只有儿子女儿一年一年长高,不得不给他们换换季。有人说:王淡人很傻。
王淡人是有点傻。去年、今年,就办了两件傻事。
这个县的地势,四边高,当中低,像一个水壶。城西的运河河底,比城里的南北大街的街面还要高。因此,这地方常闹水灾。去年闹了一次大水。王淡人在河边钓鱼,傍晚听见蛤蟆爬在柳树顶上叫,叫得他心惊肉跳,他知道这是不祥之兆。果然,连天暴雨,一夜西风,运河决了口,浊黄色的洪水倒灌下来,平地水深丈二,大街上成了大河。大河里流着箱子、柜子、死牛、死人。这一年死于大水的,有上万人。大水十多天未退,有很多人困在房顶、树顶和孤岛一样的高岗子上挨饿;还有许多人生病;上吐下泻,痢疾伤寒。王淡人就用了一根结结实实的撑船用的长竹篙拄着,在齐胸的大水里来往奔波,为人治病。他会水,在水特深的地方,就横执着这根竹篙,泅水过去。他听说泰山庙北边有一个被大水围着的孤村子,一村子人都病倒了。但是泰山庙那里正是洪水的出口,水流很急,不能容舟,过不去!他和四个水性极好的专在救生船上救人的水手商量,弄了一只船,在他的腰上系了四根铁链,每一根又分在一个水手的腰里,这样,即使是船翻了,他们之中也可能有一个人把他救起来。船开了,看着的人的眼睛里都蒙了一层眼泪。眼看这只船在惊涛骇浪里颠簸出没,终于靠到了那个孤村,大家发出了雷鸣一样的欢呼。这真是玩儿命的事!
水退之后,那个村里的人合送了他一块匾,就是那块“急公好义”。
拿一条命换一块匾,这是一件傻事。
另一件傻事是给汪炳治搭背,今年。
汪炳是和他小时候一块掏蛐蛐,放风筝的朋友。这人原先很阔,后来吃喝嫖赌抽大烟,把家业败得精光,连一片瓦都没有,最后只好在几家亲戚家寄食。这一家住三个月,那一家住两个月。就这样,他还抽鸦片!他给人家熬大烟,报酬是烟灰和一点膏子。他一天夜里觉得背上疼痛,浑身发烧,早上歪歪倒倒地来找王淡人。
王淡人一看,这是个有名有姓的外症:搭背。说:“你不用走了!”
王谈人把江炳留在家里住,管吃、管喝,还管他抽鸦片,——他把王淡人留着配药的一块云土抽去了一半。王淡人祖上传下来的麝香、冰片也为他用去了三分之一。一个多月以后,汪炳的搭背收口生肌,好了。
有人问王淡人:“你干吗为他治病?”王淡人倒对这话有点不解,说:“我不给他治,他会死的呀。”
汪炳没有一个钱。白吃,白喝,白治病。病好后,他只能写了很多鸣谢的帖子,贴在满城的街上,为王淡人传名。
王淡人的老婆是很贤惠的,对王淡人所做的事没有说过一个不字。但是她忍不住要问问淡人:“你给汪炳用掉的麝香、冰片,值多少钱?”王谈人笑一笑,说:“没有多少钱。——我还有。”他老婆也只好笑一笑,摇摇头。
王淡人就是这样,给人看病,看“男女内外大小方脉”,做傻事,每天钓鱼。一庭春雨,满架秋风。
【小题1】小说中王淡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小说开头花费这么多的笔墨去写医生王淡人的“钓鱼”,是否显得多余?谈谈你的看法。(6分)
【小题3】小说结尾处划线语段可否删去?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7分)
【小题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小说描写王淡人医室时特意介绍挂着的那副对子“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旨在表现医室的环境、陈设,同时表现王淡人淡泊名利、闲适恬淡的高雅情趣。
B.王淡人这个医生钓鱼很有经验,是因为他几乎每天钓鱼。在王淡人看来,钓鱼不仅可以让自己获得美食,还可以培养自己的恒心和毅力,让自己变得沉着冷静起来。
C.“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虽是很不起眼的一句自然环境描写,但却非常富于深意,从中可以看出王淡人追求恬淡闲适生活的性格特点。
D.作者觉得王淡人确实很傻。他给人看病,不好意思多收钱;遇到穷困的病人,不但不收诊费,连药钱也白搭进去,弄得生活拮据。夫妇二人,十多年没添置过衣裳。
E.在王淡人看来,病人就是病人,不管他的品行如何,只要自己遇到,就断然没有袖手旁观之理。为此,王淡人虽不耻于汪炳恶劣的品行,但仍愿意花大代价给他治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12: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数学家的爱情    李伶伶
①数学家是朋友送他的绰号,因为他对数字特别敏感,数学运算得特别快。朋友都说他是数学天才。可是数学天才的爱情之路却一直不顺利。
②一次,他跟一个交往不久的女友去饭店吃饭,结账时却跟服务员吵了起来。那天饭钱应该是79.80元,如果服务员报出准确的数值,他也不会生气。可是服务员向他要80元。他说,不对吧。服务员说,账单上这么写的。说着把手写的账单递给他,他看账单上真写着80元,就说,你们算错账了,不是80元,是79.80元。服务员说,我们这里都是按四舍五入收费的。他说,你们怎么收费我不管,但是你们这账确实算错了。服务员说,差两角钱还算差呀?数学家说,怎么不算差?79.8 元和80 元能画等号吗?服务员说他小气,数学家就跟她吵了起来。
③女友很尴尬,劝了半天劝不住他,索性走了。当晚就跟他分手了。女友觉得他为两角钱就能跟人吵一架,以后她可过不了。
④数学家很苦恼。朋友劝他别上火,说总能遇到理解他的人。
⑤后来他真遇到了一个这样的人。她是个会计,也喜欢计算,也以看到一组数字就把它们加起来算出结果。两个人在一起时总比赛谁算得快。跟她在一起,数学家很开心。数学家想跟她结婚,却因为一件小事又黄了。
⑥那天是情人节,数学家陪女友去逛街。看到一家新开业的咖啡厅搞打折优惠活动,就进去了。要了两杯咖啡,又要了五样小点心。吃完去结账,看到结账的队伍排得很长。原来那天收银员有事没来,女老板临时顶替。她不太会算账,借助计算器也算得很慢。要结账的人在旁边催她,越催她越着急,越着急越算不好。数学家见状走过去说,你要是信得过我们,我们帮你算。女老板抬头看看数学家和他的女友,觉得他们不像坏人,就同意了。
⑦于是,数学家帮女老板算账,女友帮核实,女老板在旁边收钱。不一会儿,结账的队伍就消失了。剩了最后一位客人。就是这最后一个人的账,让数学家和女友出现了分歧。数学家算出客人应付182元,女友说是188元。让客人自己算,结果跟数学家一样。最后让女老板算,女老板算完后,看看数学家又看看他女友,说,这位先生算得对。数学家女友说,你说谎!女老板说,我为什么要说谎?我们三个算的结果都一样,说明你确实算错了。数学家女友说,我没错,不信我重新给你算一遍。客人有点儿不高兴,说,你这人怎么这样?算错了还不承认。女老板说,您别生气,我按您算的结果收钱。客人递过来200元钱,女老板找给他18元。客人拿着找回的零钱走了。数学家女友气愤不已,她看看女老板,又看看数学家,一句话没说就走了。数学家跑出去追女友。女友说,除非你承认自己算错了,否则别再来找我。数学家觉得女友不讲道理,就没再找她。
⑧女老板很感激数学家那天帮她算账,他再去喝咖啡时,说啥也不要钱。一来二去,两个人成了朋友,后来又成了恋人。女老板是个年轻的单身女人,厌倦了职场的尔虞我诈,辞职开了这家咖啡厅。数学家经常来帮女老板算账,女老板对他的计算能力崇拜得五体投地。一年后的情人节,两个人结婚了。
⑨结婚那天,咖啡厅全体商品打八折。服务员问:开心果也打折吗?女老板说,当然不打,开心怎么能打折呢?数学家觉得这话耳熟,就问,开心果不打折,那去年怎么打了?女老板看着数学家笑了,说,去年也没打。最后那位客人买了一碟开心果,你算账时一并打了折,所以那天的账,你当时的女友算的是对的。数学家很意外,说,那你为什么说她算错了?女老板说,傻瓜,因为我看上你了呗!数学家很生气,说,你怎么能这样!
⑩数学家不能原谅女老板,执意跟她离了婚。女老板不理解,数学家为什么这么对她。
(选自《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第四自然段看似闲笔,其实承上启下,引导故事情节自然发展,引发阅读兴趣。
B.数学家和女会计都乐于助人,因爱好相同而相恋,最终分手根本上是性格使然。
C.小说题目匠心独运,既是对内容的准确浓缩,又包含明显的调侃意味。
D.小说通过人物的肖像、言行、心理及环境描写,刻画了社会众生相。
E.小说通过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启发读者思考爱情的真正涵义。
【小题2】小说第七自然段画线句子分别写到女老板和数学家女友两次“看看”,试就此对人物心理加以分析。
【小题3】小说最后才交代一年前数学家算错了账,这样处理有何作用?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小题4】数学天才为什么赢得爱情又为什么失去爱情?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你从这个人物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美方不顾国际国内绝大多数意见反对,宣布自9月24日起对2000亿美元中国输美产品加征10%的关税,进而还要采取其他关税升级措施。对此我们深表遗憾。为了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和全球自由贸易秩序,中方将不得不同步进行反制。美方执意加征关税,给双方磋商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希望美方认识到这种行为可能引发的不良后果,并采取令人信服的手段及时加以纠正。

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方一再强调,只有在平等诚信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举行对话和协商才是解决中美经贸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目前美方的所作所为没有体现出诚意、善意。关于中方将采取什么样的反制措施,中方在适当时候自然会公布。

一个健康稳定发展的中美关系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我们愿意和美方朝这个目标共同努力。但遗憾的是,目前美方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做法,中方无法接受。

(选自“人民网”2018年9月日)

材料二:

美国对华发起贸易战,信息技术位列其中,而中国却没有在信息技术方面进行反制,反而是拟针对美国农产品征税。这是因为,中国信息技术产业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在硬件上,整机产品强,核心元器件弱,另一个是在软件上,应用软件强,基础软件弱。虽然还不清楚美国制裁信息技术的具体对象,但考虑到中国在这方面的强项,美国有一定可能会制裁中国的整机产品。

(选自“搜狐网”2018年3月24日)

材料三:

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中国调整战略,从出口导向型转向内需拉动型,整整调整10年。2017年年底,我们对出口的依赖度已经从70%降到了10%左右。去年我们GDP总量是82万亿,出口的贡献是8万亿左右,这8万亿左右里边美国贡献了1/3。如果贸易战打到底的话,对我们增长的影响为0.2~0.5的百分点,最大影响到0.5。假定今年增长幅度6.5%的话,最多降到6%。

中国为什么一再讲对贸易战我们有底气、有信心,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战略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动。从10年前的出口导向型已经转向了内需拉动型。

虽然贸易战就经济影响本身来讲不是太大,但是情绪影响非常大。大家看,只要美国一加关税,第二天中国股市一定大跌。股市是最受情绪影响的事,而且已经影响中美双方的情绪了。情绪一旦影响严重,会传染到别的领域,那就不仅是贸易战的领域,可能会影响别的地方。我们心里要有一个底,实际影响不是有人想象的那么大。但经济影响辐射到社会各个方面,这个恰恰是我们要关注的问题。

(选自“凤凰资讯”2018年9月17日)

材料四:

最近美国已经正式宣布要启动对中国另外2000亿美元(出口)美国的产品加25%关税,且美国现在对我们出口1300亿美元,已经打了600亿美元,就剩下700亿。所以,中国要打中美贸易战的话,战略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首先开放的就是物质产品市场:①降低市场准入条件,最近国际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准入条件大幅度降低了;②降低关税,从汽车一直到日用产品。日用产品涉及1000多类,降低关税的比例是55%;③海南岛成为自贸岛,整个岛取消关税;④在上海成立永久性进口贸易博览会,广州是出口贸易博览会,上海是进口贸易博览会,1月初将全面启动。

这四个信号就告诉整个世界,中国将要全方位开放物质产品市场。物质产品市场一旦开放,一定会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刺激国内消费。国内消费一定会受到很大的刺激,我建议喜欢奢侈品的同志先别着急买,再过几个月,会很便宜。过去贵的原因是关税很高,这么多的奢侈品进入中国,一定会刺激国内的消费。二是提高供给水平。一旦好产品进入中国,中国人学习能力很强,会生产跟他们一样的产品出来,会提高中国的供给水平,推动整个中国经济的增长。

(选自魏杰《关于中国当前热点经济问题的解读》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针对美国宣布自9月24日起对2000亿美元中国输美产品加征10%的关税的决定,相关部门发言人表示中国将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B.从材料二可知,由于中国信息技术方面有着整机产品强、应用软件强的绝对优势,所以根本不惧怕美国的经济制裁。
C.材料二图表显示,中国加税对象是美国的农业、日用消费品、工业钢管、工业废品等,美国加税对象是高端制造装备、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
D.对于打贸易战,中国有底气、有信心、不惧怕,因为中国经济已经调整战略,从10年前的出口导向型转向了现在的内需拉动型。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美方执意加征关税,为双方磋商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中方果断中断了中美两国即将进行的磋商,以促使美国认识到加税行为可能引发的不良后果。
B.如果中美贸易战打到底的话,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的影响为0.2~0.5的百分点,最大影响到0.5,但应重视它对经济、社会等领域的情绪影响。
C.从图表中可以发现,中美两国经济互补性很强,所以,中美两国贸易战根本不可能变成现实,美国的威胁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经济合作的吁求。
D.2017年年底,我们对出口的依赖度已经从70%降到了10%左右,这也是美国采取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做法的直接动因。
【小题3】针对美国挑起的贸易战,中国该采取哪些措施?简述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程潜:湘军最后一棵寂寞的大树
十年砍柴
1901年秋天,清廷在湖南长沙办武备学堂。1903年,已有秀才功名的21岁的程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武备学堂。1904年程潜考上公费留学生,入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学习。在日本他受到黄兴、宋教仁等人的影响第一批加入同盟会。1908年程潜毕业,入四川新军任混成协参谋。
辛亥革命成功后,前清官员谭延闿一跃成为湖南省都督,湖南省政落入旧官僚、士绅之手。对此程潜颇为不平,但为了湖南的太平,他还是尽职尽责地做湖南省军事厅长,协助谭延闿裁军,安定湖南政局。
1913年宋教仁被刺杀,以孙中山为首的一些国民党人士认定刺宋的幕后指挥者是大总统袁世凯。本来主张在法律层面替宋教仁讨一个公道的黄兴等人,也不得不与孙中山保持一致,以军事反抗袁世凯,国民党任都督的南方数省宣布独立,南北再次大动干戈,是为“二次革命”。精于算计的谭延闿对袁世凯态度暧昧,程潜也说当时的谭延闿是“二三其德”,但被刺杀的宋教仁是湘籍人士,谭人凤、蒋翊武和程潜都汇集在长沙,谭延闿不得不同意湖南加入倒袁的阵营,宣布独立。
“二次革命”是匆促之战,国民党大败,程潜化装潜逃到上海,尔后再流亡日本。袁世凯称帝的野心一天天暴露后,程潜在1915年11月初从日本潜回上海,与唐继尧等人举起了“反袁护国”的大旗。
1916年年底,黄兴、蔡锷接踵而逝,对国民党内湖南势力而言是转折点,程潜无法在国民党内扛起“湘军”大旗,与其他派系竞雄。
1920年11月28日,孙中山回到广州,重组“中华民国”政府。12月8日,孙中山任命程潜为陆军部次长。程潜来到广东就职后,对革命事业以及孙中山个人忠心耿耿、任劳任怨,中山先生也十分仰仗程潜的才干。在孙中山和陈炯明起争端时,他坚决地站在孙中山这边。
程潜在国民党内最后的辉煌是北伐时期,他于1927年3月24日攻占了对国民党意义最为巨大的南京城。但攻克南京城成了程潜个人的政治命运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不但蒋总司令对程潜不顾其命令独得攻占南京之功很为不满,其他如东路军指挥官白崇禧、何应钦,江左军指挥官李宗仁对他也不无嫉恨。1928年湘桂联军攻打唐生智,程潜的部队帮助李宗仁打通了桂系部队与老巢广西的通道,可在5月21日,李宗仁以所谓“专横跋扈,把持湘政”的罪名为借口,拘禁程潜,宣布免除程潜本兼各职。此后,程潜成了位高权不重的人,在国民党内各大派系争斗时,他基本上是旁观者。
1948年年底,当国民党政权风雨飘摇之时,国民党中央重新起用程潜主持湖南军政,希望靠这位湘军宿将的威望,守住三湘四水。当解放军占领武汉三镇,即将挥师南下时,程潜为了使故乡免受兵燹之灾,也不无对共产党领导人多湘籍人士的一种乡情认同,他签订《长沙和平协定》,并发表湖南“和平起义通电”。
早在1928年程潜第一次全面主持湘政时,他登上岳麓山,拜谒黄兴、蔡锷的坟墓,写下了五古《岳麓山礼黄蔡墓》:“奋起扫浊秽,两公真健者。英气迈千古,大年天不假……如何忽殂谢,万类失陶冶。抚世悲艰屯,沉忧浩难写。”此时,程潜刚刚46岁,掌一省之政,可谓意气风发。哪曾想到,他漫长的人生中,一直有“沉忧”相伴,直到1968年以86岁高龄去世。此前两年的1966年,他写下了一首七言《无题》:“豆萁本是同根生,煮豆燃萁太无情。豆泣釜中终化腐,萁燃釜下早成尘。”
作为湘军最后一棵孤独寂寞的大树,对煮豆燃豆萁的悲剧他已无能为力,只有发出诗人的悲鸣。
(选自《国家人文历史》,2015年第17期)
相关链接:
①辛亥革命的湘籍三巨头(宋教仁、黄兴、蔡锷)皆英年早逝,从此,为民国建立做过巨大牺牲的湖南人在民国政治版图内无可避免地边缘化。
(《程潜:湘军最后一棵寂寞的大树》)
②作为革命元老,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程潜还影响和带动了一批湖湘才俊走上中国近代史的大舞台。1924年,程潜回醴陵招生,很多热血青年跟着他的脚步走出了家门,投考军校。
(《程潜:纵横南北的“湖南大家长”》)
③父亲生前有件遗憾之事,未能见到大陆和台湾的统一。(程潜女儿程瑜)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报考湖南武备学堂的程潜已经在科举制度中有了秀才的功名,但他毅然考取这个学校,说明他对中国当时的局势有着清醒的认识,有着保家卫国的决心。
B.程潜积极追求革命,追随黄兴、宋教仁等同乡,在日本加入同盟会,成为湘军中的新生力量,但这样的做法也为其后遭受派系之争及遭受排挤埋下祸根。
C.程潜对同乡谭延闿的做法很反感,辛亥革命胜利后谭延闿做了湖南都督,程潜为辛亥革命鸣不平;“二次革命”时,程潜认为谭延闿对袁世凯态度暧昧,三心二意。
D.程潜对孙中山忠心耿耿,在孙中山重组“中华民国”政府时,他尽心尽力地工作;在孙中山与陈炯明发生争端时,他坚决站在孙中山的一边,体现出对党国的忠诚。
E. 北伐战争后的程潜一直不受重视,即便是程潜被重新起用主持湖南军政,国民党也只是希望他能够坚守湖南,因此当解放军挥师南下时程潜就宣布了起义。
【小题2】程潜为中华民国做了哪些重要事情?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3】程潜在他的诗歌中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4】作者为何认为程潜是“湘军最后一棵寂寞的大树”?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朱光潜的通达人生
郑涌
在北京大学我所认识的教授之中,朱先生是我接触最多,也是忘年相交最深的一个。碰到不少北大的老师,都说朱先生很勤奋,甚至是最勤奋的一个。对此,朱先生解释说,这种勤奋,并不是出于明白,而恰恰是出于自己的不明白;因为,有许多事情不明白而想尽快地搞明白——尽管如此,有些事情却始终未能搞明白。例如,关于生命究竟是怎么回事,他说自己并不了解。但是,又不能等了解了再去生活。只能是边生活,边了解。
朱先生批评那种坐而论道,“不抓住每一顷刻在实现中的人生,而去追究过去的原因与未来的究竟”,做“无穷追溯”的倾向。“这道理哲学家们本应知道,而爱追究最初因和最后果的偏偏是这些哲学家们。”这是“不通达”。他认为,应该恰恰相反,求诸抓得住的现在,而不是渺茫不可知的未来。
他在意流逝,但不悲观:“孔子看水,发过一个最深永的感叹,他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本来就是流动的;就‘逝’的一方面来看,不免令人想到毁灭与空虚——但是,这并不是有去无来,而是去的若不去,来的就不能来;生生不息,才能念念常新。”
朱先生在其处女作《无言之美》中,就已经提出了他对生活的根本看法。他说:“我们所居的世界是完美的,就因为它是不完美的。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但是实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便呆板已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生活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
生活中碰到麻烦和痛苦,这是免不了的,即便是在自己的家里,即便是出于爱。总体上,朱先生是很达观的,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很开。
在文人圈子里生活,又会有一些特别的麻烦,有那种无事生非,庸人自扰。对于这些,他是既反感又无奈,深感小鬼难缠。他回顾说,年轻的时候,自以为不问政治,就高人一等;但是,你想躲避是非纠纷,是非纠纷却非敲你的门不可。而事实上,最容易得罪人的,就是说真话、做实事,特别是做成功了点什么,有了一点名气,你就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就容易成为靶子。
在那大张旗鼓的全国性的美学大辩论中,尽管朱先生已是“千夫所指”,但他依然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也不轻易地接纳他认为并不正确的批评。他保持着他那坚持真理的读书人准则。他的精神追求是一以贯之的:不辜负世界的恢弘和人生的丰富,不勉强一切人都走一条路。
不仅如此,他还把这一点发展到了极致:他尽可能去发现批评他的人的优点。比如上世纪80年代前期,他有一次曾拿出一封信让我看。我感觉到这封信突出地表达了对朱先生的敬意。当时,朱先生正受到批判,心情很不好,常常吃不下饭,也不做事,两眼呆呆地望着窗外。朱先生忧心的是:我们民族的伤痛还没有从“文革”的灾难中痊愈,怎么可以再往伤口上撒盐呢?朱师母叫我常去陪他说说话。围绕着这封信,我们讨论了很多。尽管许多人都在声嘶力竭地对朱先生口诛笔伐;但是,主持批判的人对他仍不失尊敬。朱先生认为:由此可见他们的了不起;所以,被批判的人,气量可以大一点,不必有太多的抵触。
后来,我自己的岁数也在慢慢增大,经历也多了起来,我也看到了人生中的悲剧的因素。我很想把自己的体会告诉朱先生,然而,这时他早已离开了我们。
【小题1】开头的一段文字,与阐释朱光潜先生的“通达人生”有什么关系?(6分)
【小题2】划线句子中的“不完美”和“完美”,其意义应该怎样理解?(6分)
不完美:     
完美:
【小题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阐释朱光潜先生的“通达”的?请分条概括。(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面小题。

湘绣旗袍

薛媛媛

过几天就是薛师傅的六十大寿,他准备过完大寿就不碰针了。

女儿薛蓝今天穿了件吊带旗袍,圆润的肩部露出来,透过薄如蝉翼的雪纺还能看到肚脐和整个腰部。薛师傅鼓起眼睛看,气得火就要从眼睛里冒出来。他是越来越看不懂这些“时尚”了,这样的旗袍全没有精致的手艺,但旗袍的贵气就在这手艺上,少了那种贵族气就少了旗袍的韵味。但年轻人爱模仿薛蓝穿衣的派头,找薛蓝做旗袍的人很多,而他却成了摆设的古董。“我想请您做件湘绣旗袍,做那种低领连袖圆摆。”门口站着一个女人,手里拿着一块翠绿色缎面真丝布料。

“你还喜欢那种旗袍?”薛师傅疑惑地看着女人。他有好几年没做这种旗袍了。

女人说:“我是访问了许多人才找到您的,这条旗袍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他迟疑着,又看了女人一眼,她身材颀长,气韵好,是个能够把旗袍穿出韵味的女人。

他站起来,要女人站到光亮的地方,自己眯一只眼,把女人从头到脚看了一眼说,七天后来取。

薛师傅把自己关在房里,开始裁剪旗袍,领口不能歪也不能大,腰部要收到增一分肥减一分瘦的地步,下摆两侧不能露出大腿,但要看得见整个小腿,既能走出风采,又不失典雅。旗袍的剪裁和针脚是要靠眼力的。特别那些针路,得靠手工一针一线缝出来。如果眼不好,手不匀,面子上就会浮出线头或“蜈蚣虫脚”,是湘绣的大忌。

几天后,薛师傅打开了房门,剪裁好的旗袍上画了一只金凤凰,凤凰的头从旗袍的胸部开始,到旗袍下摆正好是凤尾,深红和黄黑颜色搭配绝妙,他把老婆拉进房,又关上门。老婆在案前摆好布绷子,开始飞针走线,粗的细的各种颜色的丝线在她的手中飞舞着,那只凤凰活灵活现,就像随时会飞出来。

旗袍做好后,薛师傅将旗袍穿在迎门的一个模特儿身上,泛出幽幽的色彩,闪烁流动。

薛蓝今天穿了件红印花超短旗袍,下摆比阿婆的短裤长不了多少。薛蓝得意地说,这是改良。传统的印花织布,标准的中国红中加入金色花纹,体现了浓浓的中国情结。黑色琵琶扣点缀,内配金色小吊带,现代的尖角翻领与露背元素,中西合璧,性感妩媚。纵使薛蓝讲得天花乱坠,薛师傅也只是越看越生气,搬了板凳坐在店门口,等着旗袍女主人。

燥热的夏天就在薛师傅的等待中过去了,女人还没有来。薛蓝不满地说,其实旗袍这种衣服,若不看重,不过是女人衣橱里多件衣服罢了,再过段时间还不知有没有人穿这种旗袍,既繁琐又不适用。

薛师傅心里猛然扎了一下,他知道薛蓝从没有真正地喜欢过旗袍。她能做,是靠了她的灵性,倚仗的是技术,女儿要的只是旗袍外面的世界,而不是旗袍的内涵。

又过了一段时间,女人仍然没有来。坡子街的旧房要拆除,这下薛师傅寝食不安了,女人来了怎么找旗袍店?薛蓝说,我们在原地方钉块牌子,告诉我们的新地址。搬到新门面后,薛师傅又不放心了,“我还是到那里去等吧!”

薛师傅端了盒子里的旗袍,蹲在薛蓝钉的牌子旁,像上下班一样准时。薛师傅蹲在那里,眼睛空洞地一直望到巷子的尽头,目光游离而迷惘。

不久,薛师傅被诊断为晚期胃癌。病床上,他还在问,女人来了没有?

薛蓝没作声,第二天,她在晚报上登了一则领取旗袍的消息。一个星期过去了,仍然没有人领旗袍。这一天,她又找出那张报纸细看,突然看见,旁边还有一条讣告:全国著名民族学学者夏玉珍女士因患白血病,医治无效,于昨日去世,享年56岁。

这天中午,薛师傅接到了一个女人打来的电话,说她就是那个旗袍主人的女儿。

送走那件旗袍后,薛师傅兴奋了大半个晚上,才迷迷糊糊睡着。这一睡,薛师傅就永远睡过去了。

薛蓝伤心至极,原来,是她突发奇想,找来朋友,扮成那个旗袍主人的女儿。

收拾父亲的遗物时,薛蓝拿着那件旗袍,泪汪汪地盯了半天。母亲说,这是你父亲一生做得最用心的一件旗袍。

现在旗袍仍然挂在模特身上,成了路人永远注意却无人领走的绝品。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善于从细微处写人,从薛师傅做旗袍时把自己关在房里可以看出,薛师傅对待这件旗袍非常认真,他要全神贯注把它做好。
B.薛师傅没有直接答应给女人做旗袍,一是因为自己很久没有做这样的旗袍了;二是因为他认为女人要做的旗袍过时了。
C.女人访问了许多人才找到薛师傅,她相信薛师傅会做好她的旗袍,她也一定能把旗袍穿出韵味,可惜因为身患白血病,未来得及取旗袍就去世了。
D.薛蓝在父亲死后将那无人认领的旗袍留下来,并一直挂在模特身上,表明她理解了父亲,也寄托了她对父亲的怀念。
E. 这篇小说对旗袍样式和湘绣旗袍的制作工艺描写细腻、生动,主要是为了突出湘绣旗袍工艺复杂,制作不易。
【小题2】这篇小说突出了薛师傅这个人物形象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在薛师傅生前,他的女儿和他对湘绣旗袍有着不同的态度,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