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父亲的山冈菊花金黄
周家兵
我家阳台上有盆野菊花,每年阴历九月就会恣意绽放,金黄金黄地葳蕤无比。我喜欢给她浇水施肥,我们一家人都喜欢这盆每年只开一季的野菊花。它在深圳我家阳台上静悄悄地绽放,然后慢慢凋谢在阳台一隅的花盆中。来年的秋天,它依然在我家狭窄的阳台上恣意绽放。
这盆菊花是我从湖北老家带来深圳的。在记忆中她就是一直在那个山冈上长着,自生自灭,快乐开放。在金秋九月的风中,我和父亲一前一后地走在老屋的旁边那片山冈上。满坡的芝麻黄豆,在飒飒秋风中摇曳着收获的喜悦。只有在山冈上面兀自开满金黄的菊花,在静默中朦胧而迷人。母亲说把山冈开辟出来,种上麦子。父亲像秋夜月光下的菊花,绽放而静默。母亲叹口气转身回屋,给爷爷冲泡一杯自制的野菊花茶,清热解毒,降火消肿。爷爷入秋就胃热心烦、便秘口苦、头痛目赤。
深秋,父亲带我爬上那片满坡菊花的山冈,叫我仔细观察快要凋谢的金黄菊花。我仰望蓝天,辽阔高远,大雁南飞,我极目远眺,群山峻岭,满山冈是泛黄的树木,落叶在风中兀自飘零,我周围是依然飘香的金菊,摇曳,葳蕤,怒放。父亲坐在杂草中,点上一支自制的香烟,浓烈的烟草味直刺心肺,父亲剧烈咳嗽,声音在山巅翻滚到山谷,我看着痛苦的父亲在抽搐中不停地大口喘气。父亲在咳嗽之后,指挥着我和他一起用手逐一采摘金黄的菊花,。
在秋雨来临之前,我独自一人在家爬上屋顶收拾晾晒的野菊花,一不小心从屋顶上滚下来,跌落到院子的泥地上。菊花没有被雨水淋湿,父亲和母亲跟爷爷奶奶说,今年的野菊花收拾打理得很好,说是我的功劳。我心里美滋滋地骄傲地笑着。我知道,多病的爷爷今年就可以像去年一样喝上制作上佳的菊花茶。爷爷的老毛病就可以平缓很多了。
父亲的病查出来是在我成年的时候,我已经远离了家乡。父亲在爷爷去世之后,就再没有打理那片山冈的菊花了。那片野菊花就兀自在老家那片山冈上生长开放。没有人浇水施肥,秋天来临,山冈上依然金黄一片,葳蕤绽放,秋风送爽,也送来菊花的沁香,在老家村落里飘散游荡。只能是飘散游荡,因为村庄已经人丁不旺,外迁的浪潮在漫山遍野地疯长。
我也在外迁的浪潮中抵达深圳。我没有在毕业后留在老家,我违背了许多人的意愿,只想实现自己的梦想。每个夜晚我都在梦中将故乡一遍又一遍地张望,没有了老家旁边的那片金黄的菊花,只有父母依然站立在山冈上期盼我回家的目光。父亲在我离家不久的秋天飘落在故乡的泥头中。那片金黄的菊花却依然在山冈上绽放,父亲却再也不能和我一起采摘菊花。母亲说,自从爷爷去世后,父亲就再没有采摘过山冈上那片菊花了,父亲觉得,再好的菊花茶也没有意义了。
父亲,我没有亲手为您采摘老屋旁山冈上那片金黄的菊花,再为您制作上佳的菊花茶。父亲,野菊花能扩张血管,又有明显的降低血压作用,可是我只为您买了降血压的药物。我知道,您和爷爷一样也有高血压,可我没有明白,您和爷爷一样,多么希望我像当年的您,亲自爬上山冈,为您采摘恣意绽放的野菊花,清洗,阴干,晾晒,冲泡。甚至从屋顶滚落到院子的泥地上。父亲,岁月让我终于在你逝去的若干年的梦中才猛然醒悟。
梦中,父亲的山冈菊花金黄。
如今,我家的阳台菊花绽放。
我找不回父亲的山冈,我只有在阳台上将父母遥想。深圳的秋天没有故乡的景象,老屋在那片菊花金黄的山冈下说不出的凄凉……(选自2010年《深圳文学》第1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
A.一盆野菊花在我阳台上恣意绽放,葳蕤无比,而且年年如此。
B.母亲要把山冈开辟出来种麦子,父亲沉默着坚决不答应。
C.山冈上野菊花金黄一片,兀自绽放,反衬出了村庄的人丁不旺
D.毕业后我没有留在家乡远走深圳,心中有一种隐隐的愧疚之感。
【小题2】文章开头从我家阳台上的那盆野菊花写起,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3】“父亲,岁月让我终于在你逝去的若干年的梦中才猛然醒悟”,从文中看,作者悟出了什么?(3分)
【小题4】借景抒情是本文的最大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12: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最好的作品
何一飞
(1)县文联作家蒋单嘴上经常挂着一句话:我笔下都是高洁之士。这倒不是他吹的,他写的大多是医家、书家、藏家系列小说,笔下人物都有高士之意,作品在省内外很受好评。
(2)蒋单本人也是个高士。别看他是个作家,却长得五大三粗,满面油光,有水镇人喊他屠夫。他呵呵地认了,完全没有被作践的样子。他确实做过屠夫,上世纪70年代初知青回城后,先是在肥得流油的县肉食水产公司系条油油的裙子卖肉。据说手上功夫甚是了得,卖肉不用秤,全凭手感。但他摸惯了杀猪刀的手硬是喜欢上了码字儿,并且写得小有名气。80年代初,县里成立文联,就把他调了过来。那时肉食水产公司这个单位肥得不得了,文联却是清贫单位,人家笑他米箩跳到糠箩,他就笑笑。后来肉食水产公司倒了,人家说他有眼光,他也只是笑笑。
(3)蒋单喜欢交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也肯帮忙。搞运输的刘老板加盟某大品牌家具公司,新开了一家家具城,要挂一副对联,上联取自品牌公司的企业宗旨:以人为本,构建绿色社会;上联弄好了,却没有对得上的下联,找了许多写手也没有合适的,最后找到了蒋单。怎么弄个这样的上联?蒋单问,言下之意这上联不咋的。他不待刘老板回答,自己泡了杯茶,顺着浓浓的热气喝了一大口,放下杯子说,有了,下联是:让爱做主,营造温馨世界。水镇人都说这是绝对,而且极适合家具城用,把个刘老板喜得拿了两条蓝芙蓉王烟来答谢。蒋单没收,说刘老板要是方便的话,以后文联搞文学讲习班你来个小赞助吧。
(4)县里招商引资,引进了大老板张董事长在县里建一个大型电子厂,总投资三千万,前期投入一千万。张董事长来签约那天,给县领导提了个要求,要在水镇找个作家给他的老爷爷也就是他父亲的爷爷写个传记。光绪年间他父亲的爷爷在水镇做过县令,勤政为民,爱民若子,后来累死在任上。这样一个小要求,县领导满口答应,说这书安排我们县里在全省有名的作家蒋单来写。
(5)蒋单本来在写一个长篇,但还是爽快地应了下来。招商工作是县里大事,自己虽是一介文人,也有义不客辞的责任。何况县领导一再强调,这也是县里交给他他的一件政治任务。
(6)张董事长特意在水镇最大的酒楼设宴款待蒋单,为了显示高规格,还请了县领导作陪,陪酒的是演出团几个时尚妖艳年轻貌美的女演员。席间,张董事长说,蒋先生要不到我公司来,做个策划总监,月薪五位数怎样?蒋单淡然笑笑,说谢谢张董事长抬爱,我这辈子怕是放不下这支笔啦。
(7)张董事长说是要蒋单写,其实只是要他修改润色、署个名而已。张董事长自已带来了一部已写就的传记,交给蒋单,说仅供你参考,希望蒋先生能在两个月内完成,我给你两万元酬金。张董事长说完,从他精致的皮包里拿出了一沓崭新的钞票。蒋单接过书稿,却不接那钱,双手抱拳对大家作个揖,说张董事长慢喝,我不胜酒力先走一步。说毕,迈开腾腾大步走了。
(8)过了五天,蒋单却把书稿退给了张董事长,说这书他写不了,也不能写。张董事长以为蒋单嫌钱少,叫秘书从财务室拿来5万元钱,啪地一声砸在蒋单面前。先给你5万,张董事长说,写完再给你5万,蒋先生总该满意了吧?蒋单像是被羞辱了一般,屠夫性格就出来了,拿起钱径往张董事长身上砸去,愤然说道,我这一生,何曾被这劳什子累过。
(9)蒋单曾私下对朋友说,这个张董事长怕不是地道人,可能是来圈钱的。这话叫蒋单说准了,后来张董事长果真骗了县里一千多万的扶贫款跑了,只给县里留下了一块价值几十万的烂厂房。这是题外话。
(10)张董事长把这事告到了县领导那里。县领导一个电话把蒋单叫了过来,狠狠批评了蒋单一顿,说他得罪的不是一个老板,而是得罪了县里的财神爷,得罪了全县干部群众。然后又许诺说,县里正在调整干部,只要把书写好,可以把他讽到文化局当局长。
(11)蒋单拒绝了。他说,我查阅了县志,张董事长的老爷爷是水镇县史上最大的贪官,当时水镇人送他四字:天高三尺。意指他搜括民脂民膏掘地三尺。他也不是累死任上的,而是被暴怒的饥民打死,这些县志上记载得清清楚楚。
(12)领导说,你不要管这些,把书写好,把这老板给我留住就行了。他老爷爷贪不贪,现在有几个水镇人知道?就是这书出来了,有几个水镇人会看。张董事长不过是拿回老家炫耀炫耀。
(13)蒋单说,我不能写这书,我一生极恨贪官,如玉之笔岂能黑白历史,为贪官作传。
(14)领导火了,把桌子一拍,你不写这书,明天我就下你的岗。
(15)蒋单二话不说,从领导宽大的办会桌上扯过纸笔,当即打了辞职报告,一撇一捺,刚刚正正,力透纸背。最后将笔一扔,昂然说道,水镇也不会有人写这书,谁写我都不放过。
(16)水镇人没看过蒋单的辞职报告,但他们都认为蒋单的辞职报告应该是他写得最好的作品。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结局水镇人认为辞职报告就是蒋单最好的作品,更突显了深刻的主题。
B.蒋单原本在肥的流油的县肉食水产公司卖肉,而后却调入了清贫的县文联,后来肉食水产公司倒了,这说明他很有眼光。
C.帮刘老板的家私城对出了下联,虽拒绝了答谢,却希望刘老板以后可以给文联提供赞助,这说明蒋单结交朋友是有目的性的。
D.张董事长要给自己当过县令的爷爷写传记,起初蒋单很爽快的答应了,这是因为他认为帮助县里招商引资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E.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2)文中第(2)段多次写蒋单的“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说蒋单本人也是个高士,他具备高士的哪些品质?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小说第(9)段写张董事长圈钱的事,作者说“这是题外话”,既然是“题外话”,是否删除?说说你的看法。

同类题2

12分)
金翅雀
葡萄牙来·托尔加
一家三口正在不声不响地吃饭,孩子突然开口说:“我找到了一个鸟窝!”
母亲抬起头,瞪大了黑黑的眼睛。父亲像往常一样心不在焉。孩子又重复了一句:“我找到了一个鸟窝!”父亲总算抬起沉重的眼皮,也开始聚精会神地听儿子说话。
孩子高兴了,指手画脚地讲起来。他说,今天下午赶着羊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只金翅雀从一棵大白松树冠里飞出来。他在浓密的树枝里搜寻,终于在高处一根树杈上发现有一团黑黑的东西。
母亲仔细听着,还亲吻了孩子。父亲则又开始吃饭了。孩子往下讲:他把羊拴在一旁,开始往松树上爬。父亲又拾起疲倦的眼皮,和母亲一样提心吊胆地听着,几乎屏住了呼吸。
孩子说,巨大的松树又粗又高,他把身子紧紧贴在树皮上,慢慢往上挪。先用胳膊抱住树身,接着两条腿尽量往上蜷,重复做着,用了很长时间才爬上去,后来只能靠手,因为前面都是脆弱的新枝了。
父亲和母亲都惊呆了,谁也没有吱声。两个人战战兢兢、一声不响地听凭儿子爬到树上、爬上树冠,一双天真的眼睛看到鸟蛋——窝里仅有一枚鸟蛋。
听到这里,父母仿佛心跳停止,完全忘记了儿子在什么地方,似乎还在高高的树巅,紧挨着天际,而儿子攀附的树枝正在折断……
但是,孩子说的话表明,他站在树巅,完全不曾意识到飘在空中、面临深渊的可怕,当然,也没有掉下来。倒是发生了另外一件事:他情不自禁地吻了鸟蛋一下。蛋壳刚巧裂开,里面露出一个还没有长羽毛的金翅雀。
说这件怪事的时候,孩子的表情天真无邪。随后,他满怀怜爱地把小鸟放到毛茸茸的鸟巢里,从树上下来了。现在,他心情愉悦——发现了一个鸟窝!
晚饭吃完了,屋里气氛严肃,谁也没有开口。后来,一家人回到暖烘烘的壁炉旁边,看着里边燃烧的劈柴,父亲和母亲坦然交谈了几句。孩子没有听清,也没听明白。何必要知道他们说了些什么呢?只是,那只还没有长出羽毛的小鸟的形象深深保存在记忆之中。
(选自《外国百家千字文》,有删改)
【小题1】本小说为双线结构,请依情节运行分别对两条线索作简要表述。(每空四个字)(6分)
孩子讲述的:
父母倾听的:
【小题2小说讲述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成长的思考?(思考不少于两个角度)(6分)
答:  

同类题3


风流余韵话板桥
公元1765年12月12日,享年七十三岁的郑板桥离开了人世。在当世被板桥骂过的世人,得知这个消息后,也许可以长长地舒一口气了。而那些专门以造伪为生的所谓“名士”书画家,从此也可以大胆地制造赝品以骗得附庸风雅的富贾大商们的金钱。
清代乾隆四十年(1775年)以后,道光以前,伪造板桥作品的现象一度达到高峰。张大镛说:“数十年来所见先生书画,不下百余件,真迹不过十之二三。直到20世纪40年代,赝作仍然多得吓人。”
不过这些赝品的出现,却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了板桥作品的生命力,以及板桥名声的生命力,尽管这些可以损害板桥的名声,模糊人们心目中板桥的形象。但是对于真正喜欢板桥、研究板桥的人来说,这些赝品是藏不住尾巴的,最终会露出作伪的破绽。最有趣的是,板桥生前卖书卖画,并未变富,以至于晚年嫁女时,不能陪出很多的嫁妆,只好画幅兰石图轴,聊以解嘲,而作伪者却凭借赝品由贫变富。曾经有一个叫谭子犹的人,他是乾隆时的一个木匠,曾经学板桥的字画。板桥去世后,他竟然卖赝品而稍稍变富,而且子孙因此而变成小康人家。板桥书画,可谓“活人一术”。
郑板桥是一个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家。他的艺术作品不仅在博物馆里收藏着,影响着有史可查的历史人物,而且更重要的是,还散落在广大的民间,在民众的口碑里广泛地流传着。
在我们今天的许多旅游胜地,几乎到处可以看到“难得糊涂”的横幅。这幅书法作品是板桥五十九岁时创作的,当时他正在潍县做七品县令,正赶上潍县连年的灾荒。在赈灾救灾的过程中,他为潍县人民做了不少的好事,却也得罪了不少的官绅。尤其使板桥困惑的是:为什么在灾难面前,政府不提前预防?为什么在赈灾、救灾之后,老百姓没有得到好处?为什么在赈灾过程中,那么多人冒领、滥领救灾物资,又有那么多的人被遗忘?就是在这种既知又不知,知又不能道破的人生困惑之中,板桥写下了这浓缩人生困苦又深含人生哲理的四个大字:“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在板桥的思想里,它的真意是不能糊涂。直到晚年,他还写下了这样的对联:“富于笔墨穷于命,老在须眉壮在心。”这样一位充满激情的人物,他能糊涂吗?现实的苦难,世道的不平,对一个心中流淌着正义热血的正直士人来说,他是不可能糊涂的,这样的人面对人间的种种不平,不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是有时不得不装糊涂罢了,这是“难得糊涂”的精髓。
可是,对于那些为蝇头小利而偷生的势利小人,要他们在利益面前糊涂一下,放松一把,那也是难以做到的。
板桥当年为大商人写有一副对联:“打松算盘,得大自在。”劝诫商人在金钱面前糊涂一点,但这可能吗?这又是“难得糊涂”的警世之意。
当然,一些乡愿之辈,圆滑之辈,世故之辈,也可以把板桥的“难得糊涂”作为人生的座右铭,那就是清人钱泳在《履园从话》中对“难得糊涂”的庸俗解释:“郑板桥尝书四字于座右铭,曰‘难得糊涂’,此极聪明人语也。余谓糊涂人难得聪明,聪明人又难得糊涂,须要于聪明中带一点糊涂,方为处世守身之道。若一味聪明,变生荆棘,必遭怨尤,反不如糊涂之为妙用也。”这样解释,就把板桥作品中蕴含的“真气”、“真意”、“真趣”一扫而空了,使之了无余韵了。
在现实生活中,板桥敢于冲破种种流俗观念。在学术、艺术思想领域,板桥坚决主张独立思考,善于提出独立的见解,反对人云亦云,反对囿于古人,在今人之下。因此,板桥告诫他的弟弟要善于读书,只有“诚知书中有书,书外有书,则心空明而理圆湛,岂复为古人所束缚,而略无主张乎?”总而言之,“读书要有特识,依样画葫芦,无有是处。”
(节录自《郑板桥》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小题1】【小题2】本篇传记侧面写了郑板桥哪些事?各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小题4】郑板桥告诫弟弟“读书要有特识”,请简要分析怎样做才能“有特识”?(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小题6】“难得糊涂”在郑板桥思想里是“不能糊涂”,但郑板桥又劝诫商人在金钱面前“糊涂一点”,而清代钱泳把“难得糊涂”理解为一种“处世守身之道”。你怎么理解“难得糊涂”?
请联系本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8分)
我们需要“鲁迅年”
李泓冰
①鲁迅先生忌辰刚过,忽然一惊,先生离世已有70多年了。然而,要写纪念他的文字,却总觉得有几分对不住……
②因为,鲁迅先生并不希望被人牢记,他亟盼自己的文字“速朽”,唯其如此,他所热爱的中国,才有希望,而他终其一生猛烈抨击的国民“劣根性”,才会随着他的“匕首和投枪”一起“速朽”。
③然而,不幸的是,把先生的杂文翻出来看看,当年批评的许多现象都还能“应景”,都能“对号入座”。他所指出的一些劣根性与怪现状,有的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④譬如,一些人骨子里的奴性与专制性交替,“羊样的凶兽,凶兽样的羊”,“不必会做事,只要会磕头”。再如“看客”嘴脸:少女被害呼救,一条街坐视不理;公交车上行凶,居然在众目睽睽之下得逞;有人欲从高楼自杀,竟有人狂呼:“跳呀,快跳呀”……群体性的麻木和冷漠,证明着鲁迅抨击过的那些“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的看客,正子孙兴旺、瓜瓞绵绵;而在文化领域,喜欢粉饰太平的“十景病”及“团圆主义”,也仍然流行,鲁迅所呼唤的,“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的时候早到了”,但是,如今坊间与银幕上,仍有不少假面横行,虚张声势……
⑤看来,鲁迅先生的精神,仍然是奔突的“地火”,照出那虚伪与污浊。
⑥然而,我们是否做了足够多的工作,让这把“地火”,聚集更多鲁迅精神的传人,一同奋斗于挖掘并疗救国民劣根性的工作?
⑦鲁迅先生似已经被放上了神坛,但事实上,不管是从大众层面,还是从研究层面,鲁迅的精神力量,却在慢慢消解……
⑧鲁迅忌日70周年,有影响的、可持续的、普及性的纪念活动虽有但却寥寥。除了教科书上的选文外,现在的年轻人,读过先生作品的恐怕不多。被誉为“民族魂”的先生,究竟走进了多少人的灵魂深处?
⑨横向看看别的国家,又是如何对待他们的文化伟人的。2006年,是欧洲的“莫扎特年”,为纪念他250年诞辰,他的音乐执拗地在欧洲反复回荡,相关演出还飘洋过海到了中国;2006年,还是挪威的“易卜生年”,100周年忌辰的易卜生,被挪威人自豪地、不遗余力地推广到了全世界,包括我们的北京、上海、南京。再往上,2005年是“安徒生年”,2002年是“雨果年”,法国各地开学第一天,全国所有学校一齐诵读雨果的作品,那是怎样的壮观!
⑩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睿智地说过:“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我们确实需要一些载体,至少让孩子们知道,鲁迅是谁。
【小题1】从全文看,“我们需要‘鲁迅年’”的原因有哪些?(6分)
【小题2】文章第四段中作者列举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反面例子,其作用是什么?你身边还有类似的例子吗?请列举一条。(6分)
【小题3】请结合文意,解释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
刘继明
女高音在春天即将过去的时候,被一场致命的疾病击倒。
小偷敲开门的时候,看到的是一双美丽得令人心悸的濒死者的眼睛。就在他还未来得及问“请问您要花吗?”的当儿,他手里拿着的那束花已被轻轻地接过去了。“好香的玫瑰呀!”小偷听见她凑近塑料花认真嗅嗅说。小偷一时有点惶惑。“是刚采到的吗?”她捧着塑料花往里走时又回眸一笑,“太谢谢了。”她再次把脸贴近塑料花,陶醉地闭上眼睛。小偷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显得拘束不安。“您看这花放在哪儿好?”她捧着那束塑料花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好久没人给我送花了。您看过我演的哪部歌剧?《图兰朵公主》?《卡门》?还是《原野》?噢,那您听过我的音乐会了。”她总算找到一个空罐头瓶,“您看这花插在这里面行吗?我这儿空罐头瓶有的是,可就是没那么多的花。”她又喘息似的笑了笑,“您从哪儿知道我喜欢玫瑰的?我可从来没对人说起过。”她忽然偏过脸,孩子气地把双手合胸前,“您猜猜看,我现在最想做的是什么?”
小偷摇了摇头。
“弹钢琴。”她轻轻吐出三个字。她坐在钢琴旁喃喃地说。琴声蚕丝一样从她手指下滑出来,显得软绵无力。“您能听得出来是哪一首曲子吗?”她说,“我的手指弱得像棉絮,您没法想象我十五岁的时候就是靠这支曲子走进音乐学院的,《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您听出来了吗?可惜我不能唱了,大学时代我唱它得过大奖。”她的手指在琴键上无力地垂下,“您在听吗?”
“我该走了。”小偷从沙发上站起身,语气显得很坚决地说。当他穿过客厅,快步向门口走去时,他听见身后传来一种异常的声音,“您……还来吗?”他不由自主地停住了脚步。“这束花过不了几天就枯萎了。要是每天都能闻到清新的玫瑰该多好。”她又把脸贴近那束放在罐头瓶里的塑料玫瑰,自言自语地说。
三天以后,他又来了,怀里抱着满满一大束鲜花,是妖艳的真正的玫瑰。“噢!”她吻着那些芳香四溢的花朵说,“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玫瑰。”她因兴奋过度,呼吸有些困难起来。他把她扶到床上躺下,又将插上玫瑰的空罐头瓶围绕床的四周摆了一圈。她默默地看着他做完这些。“您知道吗,我还以为您不会来了。”她说。
“我也是这么想。”他说。
“可您还是来了”,她说,“您不知道我有多么高兴。可惜我不能给您唱歌了,您不会见怪吧?”
“怎么会呢!”他目光看着别处。
“我本来可以给您把那首《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弹完,可我的手越来越不听使唤了。”她说,“您在看什么呢?”
“我在看墙上那幅画。”
“您认出来那是我了吗?”“我正这么想来着。”
“那时候我刚刚成名,您看我笑得多甜。”
“你笑的时候像我一位同学,中学时我们一直同桌,”他目光有些阴郁地看着墙上那幅画,“后来她出国了。”他问,“我可以抽烟吗?” “抽吧!”
从这以后,小偷每隔三天便送来一束芬芳袭人的玫瑰。它使房间里很长一段时间散发着奇异的花香。她久病不愈的脸一度焕发出淡淡的红润。她再次产生弹完那首《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的念头,但这种淡淡的红润并没有维持多久。直到有一天她坐在钢琴旁等了整整一个下午,始终未听到她所熟悉的敲门声。而这时罐头瓶里的玫瑰早已枯萎了。就在那天夜里,她的脸变得比往常更加苍白。
……
夏天快要过去的时候,小偷终于从拘留所里被放出来了。他胡子拉喳,目光变得更加阴郁,那天他(    )。
他又敲响了那扇门。他敲了半天,但开门的是一个陌生的老人。老人瞥了一眼他手里那支半蔫不蔫的玫瑰花,漠然地说:“你是找那位女歌唱家吗?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对于塑料花,一般人都能辨别得出来,女高音不会没有发现。小说借“塑料花”这一客观外物,刻画出女高音与外界的接触与联系。
B.塑料的玫瑰花对于小偷和女高音而言,不能只看成具体的东西,而是一种抽象的事物,可以代表一种希望与支撑、沟通与交流、求生与向善。
C.小说细节描写真实细腻。“他把她扶到床上躺下,又将插上玫瑰的空罐头瓶围绕床的四周摆了一圈。”“扶”、“将插上玫瑰的空罐头瓶围绕床的四周摆了一圈”表现出小偷灵魂未泯、富有爱心的情怀如玫瑰般芬芳。
D.濒临死亡的女高音对玫瑰喜爱,对小偷的出现的盼望,反复回忆自己艺术的生涯和成就等表现女高音对青春、对生命、对艺术的执着如玫瑰般美丽。
E. 文中划线句“她吻着那些芳香四溢的花朵”中的“芳香四溢”即写出了玫瑰花的新鲜和芬芳,有衬托出女歌唱家像鲜花一样恢复了生命力,可以健康快乐地拥抱生活了。
【小题2】小说以“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为题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女高音对塑料花又是“凑近”,又是“嗅”,又是“陶醉”,还说“这束花过不了几天就枯萎了。”请谈谈你对次描写的看法。(4分)
【小题4】小说结尾部分陌生老人的后半句话怎样说合适?请依据原文的有关描写做出你的选择。(4分)
A.你是找那位女歌唱家吗?她两个月以前——死了!
B.你是找那位女歌唱家吗?她,两个月以前,死了。
C.你是找那位女歌唱家吗?她两个月以前死了。
D.你是找那位女歌唱家吗?她,死了。两个月以前。
【小题5】(小题5)请你为文中括号处续写一段文字。要求:符合情节,呼应题目;合乎情理,文从字顺。限80字内。(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