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缝山针

非鱼

年又春是市文化局的助理调研员,也是个业余画家,他的写意山水在省里小有名气。

局里开党委会研究驻村扶贫工作,说市里要求必须有一名副县级干部带队,在扶贫村帮扶一年,尽快帮村民走上致富路。年又春一听说是高阳村,他忙说,我去。

高阳村年又春去过。几年前他出去写生,骑一辆自行车三转两转到了一个小山村,①当时正是槐花飘香的时候,漫山遍野雪白的云朵起伏着,甜腻腻的香味让年又春陶醉了。他躺在树下睡了一觉,然后支起画架,画了一幅《听槐》。临走的时候,年又春问一个放羊孩子,那孩子吸溜着鼻涕告诉他:这是高阳村。

正月十五没过,年又春就带着被褥、军大衣、煤气灶、米面油盐,和两名驻村队员来到高阳村。村民们敲锣打鼓欢迎他们的到来,年又春看到寒风里热气腾腾的欢迎队伍,他的心一颤: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帮百姓致富。

年又春从局里要来一部分扶贫资金,又借助各种关系拉来十来万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帮扶工程建成了,村民脸上的笑容多了,村委开会也到他们宿舍去了,大事小事都要跟他们商量。

秋天到来时,山上的柿子树上挂起了火红的小灯笼,年又春站在山顶上,深深呼吸着山风带来的果实成熟的香味,他又一次醉了,久违的情绪在胸膛里鼓胀。

下山的时候,年又春看见瘦瘦的高小根背了一大筐煤。他早听说高阳山上有煤,可一直没顾上详细问。他叫住高小根,要看看他筐里的煤。高小根说这煤是无烟煤,好烧。山上不少,也不深,有时候找准了几镢头下去就能看到黑煤。

年又春一听立即兴奋了。这么好的资源怎么村里就不知道开发呢,要开发出来,村民不早富了,还用他们来扶贫?年又春一回村就把村委会主任叫来,问他煤的事。主任说早也想开发,村里没钱,投资不起。找市煤炭局的一个技术员来看过,他说都是“鸡窝矿”。年又春问他啥叫“鸡窝矿”。主任说就是矿床太小,一小片一小片,跟鸡窝一样。年又春一听沉下脸,“鸡窝矿”也是矿啊,怎么着也能给老百姓带来财富不是?村主任一听忙点头说,是,是,是。

于是,高阳村的煤矿开挖了。没钱,招外地的人来开发,村委会账上的钱慢慢多了,村民下窑挖矿,每天也可以挣八十块钱。高阳村热闹起来了,轰隆隆的汽车、拖拉机从年又春帮忙铺设的公路上开进来,又开出去,一车车煤挖出来,又拉走,换成了钱。第二年春天到来时,一些村民家里开始准备盖新房,谁见了年又春都双手拉着他说感谢啊,感谢党。

年又春是喝完高小根的喜酒才离开高阳村的。高小根在矿上挣了钱,买了辆三轮摩托,还从山外娶回一个漂亮媳妇。年又春借着酒劲说:新娘子长得好看,回头给我当模特。高小根乐得直握手,不停说:喝酒,喝酒。

年又春的扶贫工作结束了,在全市召开的表彰会上,年又春做典型发言,他声情并茂,会场上好多人都在悄悄擦眼泪。没多久,年又春的先进事迹报到了省里,省里对市里的驻村帮扶工作进行了嘉奖,年又春不但晋升一级工资,还被调到市科协做了主席。

年又春一年多后翻看他的获奖作品《听槐》时想起了高阳村,他对高阳村的深厚情感被一下勾了起来。到高阳村去!年又春立即带上司机出发。

暮秋时节,高阳村的风很劲,枯黄的叶子在车前翻卷飞舞,车轮带起的小石子儿敲打着车窗车门,发出清脆的响声

停,快停下。年又春看见高小根了。司机停下车,年又春下车叫高小根,高小根迟疑了一下才认出是他,忙过来拉着年又春的手说:年局长来了,大家都一直念叨你呢。年又春叫高小根一起坐上车回村,高小根说不了,他得上坟去。年又春忙问:谁不在了?高小根苦笑一下:媳妇。八月份下大雨,她从山上下来,一个挖过的废煤矿突然塌了,媳妇一下陷了进去,肚子里还有五个月大的孩子。

年又春惊呆了,怎么会这样?他沉默了一会说,我们一起去。年又春和高小根一起慢慢朝山上走,年又春越走越心惊。满目疮痍!他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他所看到的。到处是挖过的和正在挖的小煤窑洞,废弃的煤矸石。曾经茂密的树林,现在几乎不剩几棵树,孤单地守着快速苍老的高阳山。

年又春在高小根媳妇的坟前跪了下去:都是我的错。高小根忙拉起年又春,年局长,你是我们的致富大救星,是她命不好,赶上了,怎么能赖你呢?

年又春没有勇气走进高阳村里,他匆忙赶了回去。

三个月后,市里禁止小煤窑开采的通知下来了,一件由年又春设计的巨型雕塑也从省城运到了市里,又被运到高阳村,是年又春自己掏钱制作的。

那是一根细细的弯弯的金属大针,足有十来米高,斜依在一个底座上,在太阳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年又春给这个雕塑取名字叫:缝山针。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三段叙述年又春和高阳村的渊源,交待了他特别想去高阳村驻村扶贫的原因,也为下文他积极热情地开展扶贫工作作了铺垫。
B.年又春各处拉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又设法开发煤矿,表现了他不辞辛劳、真诚助民的品格。
C.《听槐》画作在文章中多次出现,既表现了年又春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小说以年又春驻村扶贫为主要内容,以小见大,充分展现了中国新时期农村生活的广阔画卷,暴露的问题也给扶贫工作敲响了警钟。
【小题2】画线句子是三次对高阳村环境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缝山针”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02 11:30: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隧道
铁路通了,火车叫了,筑路工又要转场了。王山忽然想到,应该去看看黄草崖。
黄草崖在西南边陲,山势陡峭,原本没有什么名气,却随着隧道开凿,扬名天下。
雨后的山野,一片朦胧;远方,如黛的群山,更显出深邃和险峻。
王山坐在轮椅上,支开推车人,面对黄草崖隧道里深深远去的铁轨,心海泛潮……
一年前,他作为工程技术专家率领勘探队查看地形,就发现此处地形结构复杂,打通隧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果不其然,在半年前深入掘进中,就遇上了钻挖隧道最忌讳的断层。由于石质偏软,漏水涌泥,各种凶险情况层出不穷。在一次高难度引爆软脆围岩时,他当仁不让,亲临现场操作,却被意外的塌方压残了双腿。
昨天,通车的庆典刚刚开过,洞口边,还残留着燃放鞭炮的纸屑以及装过鲜花的草篓。他听说,筑路工忘情地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他们呐喊、欢呼、拥抱,汗珠和泪水在每个人的脸上流下,喜悦和哭声交织在一起,在空旷的大山里和蔚蓝的天空中回响……
忽然,一个小男孩童稚的声音冲进他的耳膜:“妈,那叔叔怎么坐那种车?”
“那是叔叔的腿不能走路。”
“他为什么不能走路?”
“叔叔的腿伤残了。”
“那是怎么伤的?”
不知什么时候,路边不远处泊了一辆色泽光亮的奔驰轿车。他循着传过来的声音转过身去,看见一位打扮时尚、颇具姿色的少妇正与一个瘦弱的小男孩比画着交谈。小男孩满脸稚气,阳光打在他脸上,像一个可爱的小天使。
“是为了山野里响起第一声火车穿行的笛声,是为了大山回响阳光一般灿烂的笑声,为了你还有你妈妈……就是凿挖隧道,引爆软脆围岩而伤残的……”王山在心里大声回答。
“那是叔叔小时候……不听他妈妈的话,像张阿姨家的小毛,乱闯马路,给车撞的――”少妇故作嗔怪地回答了小男孩的问话。
看见小男孩一脸的惊慌,王山的心一下子沉入了谷底。他在心里大声地叫冤:我没有不听妈妈的话,我没有乱闯过马路。
王山小时候生活在寂寞的大山里,家里十分穷苦,但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是他们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他之所以报考桥梁工程,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山里人的命运。
他的假腿不能使劲地跺地了,幸存的手攥成了一团。他向着少妇盯了一眼,少妇没有注意,挪到车边打电话去了。小男孩怯生生地走了过来,他这才松开了拳头。
小男孩问:“叔叔,你的腿不能走路?”
他没有回答,一脸茫然。
小男孩又问:“你的腿不是还好吗?”
他只轻轻一声:“那是假的。”
“小时候,你怎么不好好听妈妈的话呢?……”小男孩满脸遗憾。
他的鼻子一酸:“哦,不……”
“小圆,走,我们走……”少妇打完手机,向小男孩招手。
小男孩清朗地应了一声:“哎一”就蹦蹦跳跳地走了。
倏然,王山的双眸模糊了。
黑暗的隧道无言地伸向远方。洞口边,鞭炮响过了,留下的是碎纸屑;鲜花谢去了,遗落的是空空的草篓……
(选自2018年3期《小说选刊》,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曲折,环环相扣。犹如一出戏剧,尺水兴波,展现了“王山”和“少妇”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B.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通过生活中的一个小小误会,反映了当下社会的世态人情,举重若轻,发人深思。
C.小说中“他听说他们呐喊、欢呼、拥抱”和接下来“他在心里大声’回答”,貌似平淡的叙述,其实是在为下文做必要的蓄势和铺垫。
D.面对小孩的询问,王山“没有回答,一脸茫然。”反映了王山此时内心痛苦万分,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并不是因生气而不愿理睬。
【小题2】小说两次描写隧道洞口边的景象,请结合文本分别分析其作用。
【小题3】你认为小说的主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开花的步枪

周海亮

他知道这样不好,可是他喜欢这样。

他喜欢将一朵淡蓝色的小花,插在他的枪口。

他们一直驻扎在战壕。真正的驻扎——整整半年,吃在那里,睡在那里,警戒在那里,思乡在那里。战壕又深又宽,兵们横七竖八地睡着,如同古墓里全副武装的干尸。战壕前方,空旷的原野一览无余。草绿得失真,花开得灿烂,土拨鼠从洞穴里探出憨厚的脑袋,野兔红色或者灰色的眼睛机警地闪动着。一切那般宁静美好,看不出任何战争的迹象。可是他们不敢离开战壕半步。长官说,对方的狙击手藏在岩石的缝隙里,藏在土拨鼠的洞穴里,藏在草尖上,藏在花粉间,藏在尘埃中,藏在阳光里。狙击手无处不在,他们是死神的使者。

他不相信。他不敢不相信。每一天他们都高度紧张,然而战争迟迟不肯打响。

战壕的边缘,开满蓝色的小花。花五瓣,半透明,花瓣淡蓝,花蕊淡黄,花蒂淡绿。小花晶莹剔透,如同巧匠精雕细琢而成。他探出脑袋,向小花吹一口气,花儿轻轻摇摆,淡黄色的花粉飘飘洒洒。蜜蜂飞过来了,嗡嗡叫着,捋动着细小的长满绒毛的腿。他笑了。他不知道小花的名字,他想起了故乡。

故乡开满这种不知名的小花,初夏时,整个草原和整个河畔,全都是蓝的。有时候,他和她手拉手在花间奔跑,笑着,闹着,一起跌倒在地,让淡蓝的影子轻洒全身。还有时候,黄昏,他坐在木屋前,看她款款走来。她的头发高高挽起,两手在阳光下闪出微蓝的光芒。她提着长裙,赤着脚,脖子优雅地探着,长裙上落满淡蓝色的小花。她朝他走来,走来,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天空掠过浮云,炊烟升起,一头牛在远方唱起低沉而深情的曲子。

一切都那般美好,看不到任何战事的迹象。可是战事还是按时来了,他应征入伍。他迷恋草原,迷恋木屋和那些淡蓝的花儿,迷恋她美丽的下巴和半透明的淡蓝的手。可是他必须入伍,从一个草原抵达另一个草原。潮湿的战壕里,他盯住那些小花,如同盯住她湿润的眼睛。

他将小花小心地摘下,小心地插进枪口。小花在枪口上盛开,蜜蜂嗡嗡飞来,绕着花儿盘旋。他笑,他冲小花吹一口气。小花轻轻抖动,淡黄色的花粉,纷纷扬扬。

长官不喜欢他这样做。长官说枪不是花瓶,枪的唯一作用,是杀人。他知道。可是他喜欢那些小花,更喜欢小花将枪口装扮,将战壕装扮。他从战壕里探出脑袋,他看到海洋般的小花把草原覆盖。狙击手,他看不到。

长官说,再这样做的话,把你送回家。

家乡有温驯的奶牛、笔直的炊烟、淡蓝色的小花和小花般芬芳的她。他想回家,可是他不能回家。

每一天,趁长官不注意,他仍然将小花插进枪口。夜里他抱着开花的步枪睡觉,梦里花儿开满全身,他幸福得不想醒来。

他必须醒来。他们终于发现了敌人。十几个人趁着夜色,爬行在淡蓝色的花丛之间。他们拖着长长的步枪,头盔涂抹成花朵的蓝色,眼神充满恐惧和令人恐惧的杀气。长官冲他摆摆手,他起身。长官再冲他摆摆手,他将枪口捅进射击孔。长官又冲他摆摆手,他的枪口,便瞄准了离他最近的头盔。这动作他和长官演练过很多次,只要他扣动扳机,对方的头盔就会多出一个圆圆的小洞。死去之前对方甚至连轻哼一声的机会都没有。他百发百中。

他在等待最后的命令。

他看到枪口的小花。他愣了一下。

刚才他将小花忘记。因为紧张,因为恐惧,更因为兴奋。他该将小花摘下,轻轻插进口袋,然后,端起枪,向敌人瞄准。

那么美丽的小花,半透明,花瓣淡蓝,花蕊淡黄,花蒂淡绿;那么美丽的小花,如同娇嫩的姑娘。小花将会被射出枪膛的子弹击得粉碎,或者烧成灰烬,这太过残忍。

他的嘴角轻轻抽动。

长官的手向下劈去。他扣动了扳机。可是他迟疑了一下。或许一秒钟,或许半秒钟,或许四分之一秒钟、八分之一秒钟……他迟疑,然后,扣动扳机。可是晚了——他听到一声极轻的闷响,他的眉心,多出一个散着淡蓝色青烟的小洞。

他念一声,小花。那是故乡的名字,也是那个姑娘的名字。

(选自2015年11月《思贤文学》)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的开头很简洁,语言虽然不多,但已经初显人物心理的矛盾挣扎;同时起到了设置悬念的作用,还能引起下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在“长官”看来,“枪不是花瓶,枪的唯一作用,是杀人”,于是,花儿和枪,田园的诗意和战事的紧张对立,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是小说情节的生发点。
C.“他不相信。他不敢不相信”意蕴丰富。一方面表现了“他”不切实际、沉浸幻想、始终没有意识到自己身处危局,另一方面又无可奈何、不得不信。
D.小说的语言整散结合,运用整句的地方很多。整饬的语句富有文采,排比、比喻等修辞运用得恰到好处,小小说的美感由此产生。
E.这篇小说张弛有度,人物形象非常突出,这分别得益于小说采用了插叙手法和运用了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
(2)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3)小说中不吝笔墨反复描写小花,有什么作用?请分析。
(4)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请你结合这三个因素探讨分析这篇小小说的悲剧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相马
韦名
马伯会相马。相传,早年马伯因相中一匹个小、羸弱、貌差的枣红马是千里马而名噪江湖。
会相马的马伯常常游走于产马的大草原,为大公司相好马来参加赛马。淳朴的草原马主很敬重马伯,草原里流传,再差的马只要马伯相中,立即身价暴涨;而再好的马,马伯要是对着它轻轻叹气,顷刻间就金砖变瓦砾,只落得个卖肉卖骨的下场。
一大公司在香港上市,拟高价求购一国产千里马,代表公司参加香港马会比赛,重金委托马伯到北方大草原相千里马。
马伯接了生意,即刻起程,流连于北方各大草原,数月未得一千里马。
一日,马伯到一马场,马主尽遣良驹让马伯挑选,青毛、花毛、黑毛、栗毛,各色良驹济济一堂。马伯瞅瞅这匹,拍拍那匹,始终一言未发,甚是失望。
在一身躯粗壮、被毛浓密的枣红马前,马伯的手还没拍下去,枣红马突然甩起尾巴……马伯的脸被重重地扫了一下。
捂着赤痛赤痛的脸,马伯瞪了一眼枣红马,长长叹了一口气,离开马场,消失在茫茫大草原中。
游走草原,马伯偶遇良。目光深邃的良告诉马伯,自己随便到草原逛逛,天马行空,看落日,看马群……
两人相谈甚欢,结伴同行。转悠了一圈,一日黄昏,马伯一行又到曾经被枣红马扫过脸的马场。
马伯相不中自家的马,马主只怪自己没福气,挣不了大把大把的票子。对马伯他们的到来,马主因为愧疚,立刻杀马待客。
“古人常云,世上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看未尽然!”对着篝火,吃马肉,喝大碗酒,马伯甚是感叹。
马主忙碌着为客人切肉添酒。
“马头为王欲得方,目为丞相欲得明,脊为将军欲得强,腹为城郭欲得张,四下为令欲得长。伯乐相马,把一匹马的全身比作王、相、将、城、令,这是何等的气魄!”马伯大口大口啃马肉,牙缝里塞满了肉丝,“我相马,一摸牙齿,二问血统,三看肌肉,四察性子,五观行走,20多年了,从没走过眼!”
主人敬酒,马伯一饮而尽,无比豪爽。
“蹄爪正,前膀宽,后腿弯,前腿能钻狗,后腿可伸手,这样的马,跑得轻,走得快,赛马准能赢。”马伯停下吃马肉,用手揪牙缝里的肉丝。
随马伯一起来的良只顾低头吃肉。
“要说国产好马,蒙古、河曲、伊犁、三河、黑河马各有千秋。”说起国产马,马伯如数家珍,“三河马体大结实,背腰平直,气质威悍,四肢强健,肌肉发达,跑千米用不了一分钟,载重500斤半小时可跑10公里;伊犁马体大强健,俊美秀丽,性情温顺,禀性灵敏,擅跳跃,能负重,是优秀的轻型乘用马;西南马头大个小,肌腱发达,蹄质坚实,善走山路,善爬山岭,驮重200斤可日行30至40公里……”
这时,女主人端出一盘马骨,放到客人面前。马伯抓起一马骨,边啃边继续点评国产好马:“河曲马历史上常用它作贡礼……”
“主人家,哪来的马骨?”一直没吭声的良倏地站了起来,打断马伯的话,急切地问主人。
“咱家刚杀的马!”
“可惜!可惜!”良深邃的双眼瞪得大大的,神情痛苦不堪,“可惜了一匹千里马!”
马伯翻弄着马骨,糊涂了:“什么可惜了?”
“古人相马不相皮,瘦马虽瘦骨法奇。”良拿起马骨,“你们看,这额骨,宽而大,头大额宽,是典型的蒙古马种;这腿骨,短而粗,四肢坚实有力;这筋腱,厚而实,关节肌腱发达,能跑善跑;这胸骨,深而长,身躯粗壮结实,勇猛无比……”良越说越激动,放下骨头,双手紧紧揪住马主的衣领,逼问马主,“为什么?为什么杀了千里马?!”
“它对马伯不敬,尾扫马伯脸,马伯对它长叹息!”马主使劲掰开良的手,喘着粗气,“既然是马伯叹息的马,我就杀它来待客!”
良蹲下身子,双手抱着低垂的头,眼含泪花。马伯默不吭声,一直翻弄着马骨,后来也垂下了头。
此时,远处马嘶声响起,良站起来,循着声音深一脚浅一脚走了,消失在漆黑一片的大草原。
(选自《南方日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擅长以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心理。如“良蹲下身子,双手抱着低垂的头,眼含泪花”表现出良对于千里马被杀的惋惜和伤感。
B.马伯被枣红马马尾抽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是因为他不用再上前就已经看出并且认定这匹马不是什么千里马。
C.“随马伯一起来的良只顾低头吃肉”,这一细节体现出良早已看出马伯的相马技艺不值一提,所以不屑与之为伍。
D.马伯虽擅相马,却只会相其皮,反衬出良相马相其骨的高明,小说的写作目的就在于说明看事物要看本质,不能被表象迷惑。
E. 小说的结局富于悲剧色彩,但尾声又让人隐隐看到一些希望——世间仍有不但识才,而且真正爱才、惜才、容才的“伯乐”。
【小题2】马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的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该句作用。
【小题4】作者笔下的千里马与韩愈《马说》中的千里马在遭际上有何相似之处?形成的原因又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并谈谈你对此的感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年关

侯发山

风从门缝里溜进来,“飕飕飕”,直往人的脸上扑、怀里钻,一家老小虽然都缩着膀子把自己藏在被窝里,还是给冻得瑟瑟发抖,仔细听,还能听到牙齿在打架。寒冬腊月,屋子里没有生火;如果把被子挂起来,稀薄得能看出人影,能不冷?隐约传来远处炸响的鞭炮,过年的味浓了,更衬托出家里的冷清。

儿子福来不时瞄一眼冰冷的灶台,似乎期待着奇迹发生,期待着灶膛燃起来,期待灶台上有温热的饭菜,也只是温热,喷香都是奢望。

不只是福来,康群山,还有他的老婆,小女儿麦香,虽说都躺在炕上,一个个都睁大着眼睛,没有一点睡意,大白天不是睡觉的时间,这是其一,除了冷,还有饿,哪能睡得着?今年春上,天旱,麦子连种子都没收回;到了秋天,有雨了,却大得吓人,像是老天爷的水缸漏了,把庄稼给毁得一塌糊涂,种一葫芦连两瓢也没收够,颗粒无收。

福来吸溜了一下鼻子,似乎闻到了尔居家传来的饭菜的香味,忍不住说道;“爹,我饿。”

康群山刚想骂句“饿死鬼托生”的,听到麦香说“我也饿”,他就把话咽了回去。

老婆说:“要不,你去康百万家借点?”

康群山叹口气,说;“今年已经借了康家八两银子、六斗麦子,一文一两都没还,咋再去张口呢?”

老婆又说;“每遭连年馑,康家都要施合粥棚,要不,我带孩子们去看看?”

康群山说:“今年是大年三十,人家不过年?这时候去,怕是不妥啊。”

这时候,忽然听到拍打柴门的声音,“扑嗒,扑嗒”,随着这声音,还有人在叫:“山哥,在家吗?日头都晒住屁股了还不起来。”

康群山不情愿地从被窝里爬起来,掩了掩衣襟,走过去打开了柴门一一原来是偃师掏烟囱的驼子。因为他常年游街穿村掏烟囱,把背都弄驼了,大伙儿就叫他驼子,倒不记得他姓啥叫啥了。

康群山咂吧了几下嘴,说:“驼子,今年俺家不构囱。”腊月二十三那天,他自己掏过了,通畅着呢。

驼子痞着脸说:“屁话,你家烟囱都不冒烟了,这不是堵了是啥?”

“……”康群山张了张嘴,却不知道说什么才好。若搁往年,这一天正是灶火忙碌的时候,除了洗洗涮,蒸包子,炸果子,炖猪肉,烧豆腐,从早忙到晚,吃罢年夜饭才消停。今年他家烟囱不冒烟,不是堵了,是根本就没生火,哪来的烟?若是生火,一是浪费柴禾,二是面缸都见底了,没米下锅啊。

驼子没去看康群山的脸色,只顾瞅着烟囱说:“山哥,若是掏出东西,你该付费付费;若是烟囱里没有东西,我拍拍屁股走人还不中?”

话说到这份上,康群山没有拒绝的理由。

驼子放下了鼓囊囊的背包,开始忙活。他让康群山回屋暖和,自己爬到了康家的屋顶,去检查烟囱的出口。康群山没有回屋,缩着膀子,站在院子里瞅着驼子折腾。驼子是给自己干活的,人家都不怕冷,自己怕冷?

也只是一袋烟的工夫,只听驼子叫道:“山哥,烟囱里还真有东西,怪不得不冒烟呢。”说着话,驼子从烟道里掏出一个小包裹。

连老鼠都不来他家光顾了,怎么会有东西呢?不像是老鼠所为啊。康群山心里咯噔了一下,紧接着,又咯噔了一下,咋给人家驼子报酬呢?一时间,康群山愁上加愁,上吊的心思都有了。

驼子猴子一样从房顶上出溜下来,也不征求康群山的意见,自作主张把那个小包裏打开了。

包裏打开的一瞬间,驼子,康群山,两个人都惊呆了,原来小包裏里包的不是破衣烂衫,而是一兜碎银子!

驼子查了查,不多不少,整整十两!

“山哥,这下你可过个肥年了……我拿走两文,算是报酬。”不管康群山是否同意,驼子拣起两枚铜钱,背起工具包,乐颠颠地走了。

等到驼子走后,康群山才回过神来,明白自己不是在做梦。

康群山带上银子出门采购年货的时候,得知整个康店村,凡是跟他家一样情况的,驼子都去掏烟囱了,让人惊奇的是,他们的烟囱里也都藏有十两银子!

当天晌午,站在邙山岭的康百万,看到整个康店村家家户户的烟自都溢出了烟,他的脸上漾出了笑意,对身边的驼子说:“好,你也回家过年吧……明年的年关你还来。”

驼子接过康百万给他的赏金,笑呵呵地走了。

(有删改)

【小题1】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小题2】请结合康百万年关行善方式,分析他为什么要这样行善。
【小题3】小说直至结尾才安排主人公康百万正面出场,请结合全文,探究其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