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认识自我
纪伯伦
一个雨夜,赛艾姆坐在书房的书架前,开始翻阅起旧书。他叼着支土耳其大雪茄,厚厚的嘴唇不时喷涌出一阵烟雾。柏拉图记录的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关于“认识自我”的一段对话引起了赛艾姆的注意……赛艾姆掩卷深思,心中油然漾起一种对东西方哲人圣贤敬佩的感情。
“认识你自己。”他嘟囔着苏格拉底这句名言,猛地从座椅上站了起来,展开双臂大声叹道:“对!我必须要认识自我,洞察自己那秘密的心灵,这样我就抛脱了一切疑惧和不安,从我物质的人中找出我精神的人,从我血与肉的具体存在中找出我的抽象实质,这就是生命赋予我的至高无上的神圣使命!”赛艾姆像害了场热病,眼中闪烁着酷爱“认识自我”的狂热光芒。
他踱到邻屋,像座塑像一样伫立在穿衣镜前,凝视着镜子里鬼一般可怕的自我,并默默地估量着自己的头形、面庞、躯干和四肢。
赛艾姆的这种塑像神态持续了半小时,空灵缥缈的“认识自我”,仿佛给他灌注了一套足以揭示自我灵魂秘密的奇异、升华了的思想,并使他心里充满了理性之光。他平静地启动双唇,自言自语地说:“嗯!从身材上看,我是矮小的,但拿破仑、维克多·雨果两位不也是这般吗?我的前额不宽,天庭欠圆,可苏格拉底和斯宾诺莎也是如此;我承认我是秃顶,这并不寒碜,因为有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与我为伴;我的鹰鼻弯长,如同伏尔泰和乔治·华盛顿的一样;我的双眼凹陷,使徒保罗和哲人尼采亦是这般;我那肥厚嘴唇足以同路易十四媲美,而我那粗胖的脖子堪与汉尼拔和马克·安东尼齐肩。”
“不错,我的身体是有缺陷,但要注意,这是伟大的思想家们的共同特点。更奇怪的是,我与巴尔扎克一样,阅读写作时,咖啡壶一定要放在身旁;我同托尔斯泰一样,愿意与粗俗的民众交际攀谈;有时我三四天不洗手脸,贝多芬、惠特曼亦有这一习惯;我的嗜酒如命,足令马娄和诺亚自愧弗如;我的饕餮般暴食暴饮使巴夏酋长和亚力山大王也要大出冷汗。”
又沉默了片刻,赛艾姆用肮脏的指尖点了点脑门,继续发言:“这就是我!这就是我的实在,我拥有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的伟人们的种种品质。一位拥有这么多伟大品质的青年是一定能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的。”
“睿智的实质是认识自我。伟人们把宇宙的这一伟大思想根植于我心灵深处,并激励我开始去干伟大的工作。从诺亚到苏格拉底,从薄伽丘到雪莱,我伴随着伟人们一起度过了历史的风风雨雨。我不知道我会以什么样的伟大行动开始,不过一个兼备在白昼的劳作和夜晚的幻梦中所形成的神秘自我和真正本性的人,无疑是可以开创伟业的。……是的,我已经认识了自己,而神灵也已洞鉴了我。啊!我的灵魂万岁!自我万岁!愿天长地久,诸事如愿!”
赛艾姆在屋里踱来踱去,他那丑陋的脸上荡漾着欢乐的光泽,嘴里不时发出一阵像猫啃骨头时的欢快叫声,他反复吟哦着阿比·阿拉的一段诗文:尽管我是这个时代的晚辈,创业祖先的未竟之业,总会历史地压在我的肩背。
过了一会儿,我们的这位赛艾姆穿着他那肮脏的衣服倒卧在乱七八糟的床上,进入了鼾声如雷的梦乡。
【小题1】请简要概括赛艾姆“认识自我”的过程。
【小题2】回答下列问题。
(1)你能根据原文简要描述赛艾姆外貌的具体特征吗?
(2)这一外貌特征是怎样呈现出来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成功地运用了寓庄于谐的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
【小题4】请扼要地评价赛艾姆这一人物形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11: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挂鸟
刘泷
夜来雪下得从容,小山村像铺展开的宣纸,收拢了一地的梅花。
老两口起得早,她做饭,他扫雪,有一句没一句地说话。
山沟袖珍,叫凤翅坡。别人都搬走了,自家孩子去了城里,一条沟仅剩老两口。
他叫她“老伴”,她叫他“当家的”。这么多年,习惯了。
见他扫雪呢,她嗔道,当家的,咋忘了自己的营业?
是呢!他拍下额头,扔下扫帚,碎步跑到沟里去。
沟里场院边一块向阳的坡地上,有两片像渔网那样的挂鸟网。鸟网的线绳为土褐色,挂在两根坚硬的檩条上,张网以待。当然,人撞上无所谓,鸟撞上肯定走不了啦。
他养成了习惯,每天一早要跑到这里。他不是捉鸟,而是给鸟放生的。
唉,孩子拴的网,老人不好违拗,只好出此下策。
腊八那天,城里的闺女和姑爷回了。姑爷老大不小了,但孩子气不减,开车拉鸟网,要挂鸟。而且,居然当天真有两只呆头呆脑的山鸡挂在了网上。
傍晚,姑爷把缚住双腿的山鸡扔进汽车后备厢,说去城里给领导进贡。行前,姑爷嘱咐,爸,妈,精心些,有飞鸟挂网,就给我们攒着啊。
也是,这个地方偏,林草茂密,那些鸟,什么喜鹊、啄木鸟、布谷鸟、山鸡、斑鸠、野鸽子、蜡嘴、金翅、红嘴蓝尾鹊,很多,不时在天空和林间飞过,花花绿绿的,很迷幻,很热闹。:
自打有了那两片网,好像电视上说的百慕大三角,飞机呀船呀到那里就失踪了。鸟呢,到这里也仿佛航船遇到了礁石,搁浅了。几乎,每天都有一两只鸟倒挂在网上,挣扎。
第一次,是只野鸽子挂在了上面。老两口抓住它,曾有过一番犹豫。后来,他说,老伴,你看呢?
她说,当家的,我看,那什么,放了吧。一个带翅儿的哑巴物儿,好歹是条命呢?
二人把那鸽子放了。鸽子仓皇地钻入云层里。
之后,习惯成自然。每天早起,到网前巡视一番,即使抓到味美的野鸭子,他也是轻轻地拍下它的翅膀,放飞。
一些大鸟都是鸡叫时分出窝活动,这时候天还很朦胧,星星也很迷离,鸟们最容易挂网。这就逼着他早起。第一遍鸡叫,他就站在网前,一是防止鸟挂,一是防止野猫呀山狸子呀对挂网的鸟儿下口。
那天,他从网上抓起了一只难得一见的八哥。这八哥毛色漆黑,额冠前耸起一撮儿俏皮的黑毛,瞪视着一双橙红色的眼睛,竟然人似的无奈地叹着气。八哥因逃命心切,过分扑腾,一只翅膀受伤,像折损的伞翼,耷拉着,并涔涔流血,染湿了羽毛。
他把八哥捧回家,把它伤口抹上药面,把整个翅膀和身体包扎在一起,将养起来。
一个星期后,八哥痊愈,放它飞去,竟悬在半空振翅,对他喊一个字,好!好!
他说,怪,它不走了!
她说,当家的,这鸟儿挺招人稀罕,会说好呢,留下给咱做伴儿吧?
小年那天,老两口又是蒸年糕,又是蒸豆包,忙昏了头。晚上,顾不得封好煤炉,就睡下了。岂料,半夜时分,二人中煤熏了。胸闷,憋气。她爬起,却栽倒了。他呢,要爬到地上去开门,竟摔在了地面上,动弹不得。八哥急了,飞到她身边,喊,好!好!又飞到他身边,喊,好!好!见两个人没有动静,它飞起,满屋子转。好在,有一孔窗户是用报纸糊的。八哥便一头、一头去撞那窗户的报纸。报纸开裂了,一股风刮进,八哥也奄奄一息蜷缩在地面。
后半夜,老两口醒过。望着窗棱上凌乱的八哥羽毛,他说,哎呀,是八哥救了咱!
此后,虽然一直虚弱,但他依旧拄着棍子去给找死的鸟儿放生。
初一一大早,姑爷开着车回了。姑爷把汽车径直开到鸟网前,摘下了三只悬挂的沙鸡。姑爷跑进家门,炫耀地说,宁吃飞禽一口,不吃走兽半斤,今天就让这沙鸡当过年的下酒莱!
姑爷又满屋转了转,问,怎么,一个腊月,你二老没有攒下几只飞鸟?
他说,攒什么攒,你们嘴馋,我们嘴就不馋吗?吃了!
中午,炖好的沙鸡端上餐桌,闺女和姑爷吃了几块,连喊好香。又问,爸,妈,你们怎么不吃?
见老伴转过脸去寻找八哥,他咽口唾沫,说,我们过年吃素!
八哥瑟缩在窗台上,噤若寒蝉。
他抓过它,走出屋去。一抖手,那八哥竟然头也不回地飞走了。
(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11月7日)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品以简洁传神的笔触描写了山沟里老两口挂鸟又放鸟的故事,反映了猎杀野生动物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善良人性的赞美、乱吃野生动物的不满。
B.小说写了四个人物:老两口和小两口,其中闺女这个角色所用笔墨最少,形象和性格都很模糊,无法判断其对挂鸟的态度。
C.老两口中了煤熏动弹不得,八哥竟然不顾危险用头去撞纸糊的窗户,鸟儿的这一义举感动了老两口,这也是他们过年不吃鸟肉、放飞八哥的原因。
D.第一次抓到只野鸽子,当家的在老伴的建议下放了它;后治好了八哥,也是在老伴的建议下留下它做伴儿,老伴事实上才是真正的当家人。
E.城里的闺女和姑爷回时,姑爷开车拉了一张鸟网,要挂鸟,说是要给领导送礼,这表明姑爷虽然老大不小了,但孩子气仍然不减。
【小题2】“当家的”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前半部分穿插了对山沟的景物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城市人的压力
【英】克瑞斯•罗斯
我在大街上走着,步履匆匆,因为我快要迟到了,但是我想不起来是被什么事耽搁了。我注意到我手中拿着一只香蕉 ,可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拿着这只香蕉,只是隐约觉得这只香蕉对我十分重要,而且肯定与耽误我的事有关。
然后,在一个拐弯口,我碰到了艾丝尔姨妈。这应该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因为我已经有20多年没有见过她了。“姨妈,你好。”我对她说,“我们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见面了!”艾丝尔姨妈见到我后并不惊奇。“小心你手中的香蕉!”她说。我大笑,因为我知道这是一根重要的 香蕉,我会小心的。她提出与我同行,这让我很为难,因为我快要迟到了,必须加快步伐,艾丝尔姨妈走得实在太慢了。
拐了一个弯,一头大象挡在我们面前。大象出现在别的城市大街上也许不算是奇怪的事,可这是曼彻斯特呀!然而,不知为什么,我并没有感到奇怪。我想的是:“糟糕,大象挡住了去路,我真的要迟到了,艾丝尔姨妈和我在一起,我手里还有一只重要的香蕉……”
我十分着急,然后就醒了。
“只是一个梦。”我长舒一口气,但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怎么会梦到大象、香蕉和艾丝尔姨妈呢?收音机还在播放着节目,它每天早晨6点钟自动开启,起到闹钟的作用。我抬头看了一眼表,已经是7点7分了。我必须加快行动,我洗漱时听到一则新闻: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到大街上,给行人带来了许多麻烦。我恍然大悟,或许我是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下听到了这则新闻的,然后就梦到了大象。
我吃完早饭,准备去上班。我在一家电影公司上班,负责策划、创意、写剧本。我突然想,如果有一部关于大象出现在曼彻斯特大街上的电影,效果肯定会不错。我拿包的时候,发现包旁边有一张纸条,纸条上是我 妻子的笔迹:“下班回家时,不要忘了顺路买一些香蕉!”我忽然明白梦中的香蕉为什么是重要的东西,因为我妻子最近在减肥,好几次让我买香蕉回家,而我每次都忘了。我想,我今天肯定会把香蕉买回家的。
在我刚 出门时,手机响了。是我母亲的电话。“有一个坏消息,”母亲说,“你还记得你的艾丝尔姨妈吗?”“记得。”我说,“不过,我已经有20多年没有见过她了。”“是的,她昨天晚上去世的。她两周前就病得卧床不起,我对你说过的。”奇怪的梦终于得到了解释。
我匆匆赶路,但是发现我越是想走快,却走得越慢。我看了看手表,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事,手表的指针往逆时针方向旋转。“这很有意思。”我想,“如果手表是逆时针旋转,这说明我上班就不会迟到了……”然后,我又醒了。这太奇怪了。我拧了一下自己的胳膊,很疼,确定这一次不是在梦境里,而是真的醒了。时间是五点半,收音机还没有自动开启呢。我不会迟到。
我看到了妻子,就问她:“你今天还需要买香蕉吗?”“为什么问我这个问题?”她显得很诧异。“我以为你要减肥呢?”“减肥?”她说,“我胖吗?”“哦,不……那么,你听说过大象的事吗?”我问。“大象?”“对,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出来了。”
“曼彻斯特没有马戏团,更没有大象。你怎么了?是不是工作压力太大?也许你需要在家里休息一下。”妻子说。“不过,我先要给母亲打一个电话。”我说。“现在才五点半,你为什么要去打搅母亲呢?”妻子不明白我的意思。“嗯,确实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我说。“好了,放松一点,行吗?”妻子说完就出去了。
我立即给母亲打了电话。“妈妈。”“哦,亲爱的,这么早打电话有什么事呀?”“你还记得艾丝尔姨妈吗?”“当然,不过,我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见过她了……” “她还好吗?”我打断母亲。“我不知道,你怎么突然关心起她了?”“哦,没什么,再见!”【:ZXXK】
放下电话,我想,也许妻子说的对,我需要好好休息一天,于是我拨通了老板的电话。“是这样的。”我说,“我今天身体不舒服,可能是这几天策划剧本过于劳累了。”“你病的真不是时候,”老板说,“我们刚刚有了一个很好的创意,我本想今天和你好好谈论的。这是一个动作片,故事情节也非常有意思。我简单说给你听一听: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到了一个大城市,它吃了一只被恐怖分子注射了具有放射性物质的香蕉后,变得焦虑暴躁……” “我的艾丝尔姨妈什么时候在这部片中出现?”“姨妈?什么姨妈?”老板很生气。我挂断了电话。希望这一切不过是一个城市人生活压力太大的症状。
(选自《小说中的小说》,译林出版社)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在上班的路途中,我遇到了二十多年没有见过的艾丝尔姨妈,却因害怕以致与她同行感到为难,这折射了城市人因紧张忙碌而无暇顾及亲情的现实。
B.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因为老是忘记给妻子买香蕉这件事情而心怀愧疚,所以才会在梦中觉得这是件重要的事,并提醒自己一定要把香蕉买回家。
C.在梦中,我拿着香蕉匆匆赶路,偶遇艾丝尔姨妈,又被一头大象挡住路,这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在后来的梦境中有了解释,这些情节在现实中得到了证实。
D.小说以“我”的怪梦为线索贯穿全文,故事情节围绕“香蕉、大象和艾丝尔姨妈”铺设,显得清晰紧凑。
E.小说反复写到“香蕉、大象和艾丝尔姨妈”,这是因为香蕉、大象和艾丝尔姨妈这些不相干的形象在“我”的梦境中和“我”醒来后的话语中反复出现,将梦境与现实混淆在一起,增强了小说的荒诞性和戏剧性。
(2) 说说标题“城市的压力”有什么作用?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看到了妻子,就问她:“你今天还需要买香蕉吗?”“为什么问我这个问题?”她显得很诧异。“我以为你要减肥呢?”“减肥?”她说,“我胖吗?”“哦,不……那么,你听说过大象的事吗?”我问。“大象?”“对,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出来了。”
①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人物?说说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 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11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节选自鲁迅的《祝福》)
②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描写人物?说说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4)请从开头、结尾和情节设置三方面说说这篇小说在构思上的特色。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平房情缘总难忘
柳 萌
北京的老四合院从平房院落迁入楼群,有一二十年了,可是,至今还怀念住平房的日子。
有人也许不屑一顾,甚至于暗自嘲笑:“纯粹是矫情,作秀!难道你真想住平房吗?”其实,这话看怎么说了。如果平房有楼房设施,当然还是愿意住平房,可惜咱不是没那个条件嘛。楼房比之老式平房,设施齐全,整洁安静,生活要方便滋润得多。只是不知为什么,有时想起住平房的情景,总还难免有着怀念。
那么,到底怀念平房的什么呢?说白了,怀念平房院落那种氛围,怀念平房邻里那种关系,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回想起来心就发痒,往昔日子就会重现眼前。
那些老邻居老街坊,别看已分别多年,他们的音容笑貌,依然时时闪出。
平房在全国民宅都有,惟有北京的平房可爱,原因大都因四合院,这种格局如同火盆,把人气拢得红红火火。门对着门户挨着户,好似并肩而立的兄弟,天生透着亲热劲儿。早晨开门道一声:“早啊,您!”下班回来说一声:“下班啦,您!”邻居之间无半点陌生,有的是亲热,以及犹如春风的情分,荡漾在人们的心中。老邻居老街坊相处几十年,彼此之间不仅是面熟,经过艰难岁月的磨砺,有的连脾气性情都清楚,说话做事也就从不隔心。有外人打听某某人,遇到邻居说起来,甭问开口准是:“他呀,那可是个好人,老邻居了,我太了解啦。”话就这么简单几句,透着人间的情缘,更有着无限的信任。
我至今还记着这样的情景:院里一条长长的晒衣绳,搭着多家的衣服被褥,响晴天突然变成风雨时,即使正在上班都不必担心,准有人给你收起来保管好。下班回来刚一进院,就会听到喊声:“他大兄弟,您的衣服在这儿哪,下雨我收进来了。”还有,大人有事匆忙出了门,孩子放学别怕没饭吃,到时有人争着抢着,接到自家的餐桌上,比在自己家还照顾得好。父母回来告诉一声,在哪家吃了喝了玩了,知道了也就完全心安,连句谢谢的话都不必说。谁让“远亲不如近邻”呢?假如谁家寄来汇款包裹,邮递员一声悠长的喊叫,恰好当事人忙家务未听见,或者有事外出未在家,准有人接话或者拿图章代领,这是邻居之间常有的事情。至于谁帮谁带点菜,谁求谁买点早点,谁陪谁看个病,谁代谁办点事,谁为谁接待客人,如同每天吃饭一样,平常得提都不需提。更不要说夏天院里纳凉,冬天炉旁聊天的自在,哪一样不是平房院落的氛围?就连院里孩子淘气,谁看见都得管管,管轻管重都成,就跟自家的娃娃一样。如此种种,透着多少温馨,散着多少欢乐,漫着多少和谐……
这样不分彼此的邻居,请问如今高楼里普遍吗?大概不普遍。这样亲如一家的关系,请问现在小区里很多吗?恐怕不很多。钢筋阻挡了交往的机会,水泥浇固了流动的情感,一家一户分隔开的小格子,如同挤在一起的孔孔蜂窝,每家人都似忙碌的蜜蜂,奔来维生的食物钻进去,独享属于自家的那份甜蜜。这就是楼房居民的生存状态。这就是仍在发展的城市民居。用牺牲人间美好情感,换来现代化生活方式,这究竟值不值得呢?不知道。说不清。只是从感觉上认为,倘若,拥有的仍然拥有,失去的寻找回来,似乎生活质量会更高。
就拿我来说吧。搬到这栋大楼快10年了。除了本单位同事有来往,其他邻居面熟却不知姓甚名谁,更甭说类似平房邻居的关系。有时因为什么事情必须得交涉,只能在对方半开的门缝交谈,连一声“您请进来坐”的话都很难听到啰。邻居间本该有的亲密尊敬,早成为回忆里的往事。原来家住团结湖小区,水电费轮流收,楼里事商量办,邻居间还有见面机会,自然而然也就认识了。认识了见面就得打招呼,似乎还不显得十分生分,多少总有些平房感觉。现在的事情全靠物业管,电梯有人开,信报有人送,连通知事情都贴告示,居民省心倒是省心了,人与人的情缘也就不再了。
真的,很怀念平房日子啊!由于怀念平房日子,有时我就瞎想:邻居相见不相识,这种既熟又生的情况,难道真的就无法改变吗?回想在平房院落的年月,新搬来的人家刚落脚,立刻就会有老住户过来,上赶着搭话:“有需要帮忙的事,您尽管言语,来不及做饭您说话,我加双筷子。”说的人实诚,听的人舒服。从此,就算接上茬搭上话,再也没有了陌生感,心与心开始真诚互动。倘若新住户有半大孩子,跟老住户孩子玩一会儿,得,这邻居的情缘哪,你就是想怎么着,八成都不会拉扯得开。
噢,平房日子再好再温馨再惬意,终归已是“昨夜星辰昨夜风”,只能让它在住过平房人的回味中,留下几许踪影几许温情。如果能够在高楼里,营造哪怕一点温馨氛围,记忆中平房的“春色三分”,不至于因为现代化生活,在感情上成为“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对于跟平房有情缘的人,我想就是最大的安慰啦。但愿:城乡喜见新建筑,大厦小楼浴春风;居民喜得安乐日,留下平房一片情。
【小题1】作者在第三段说至今还“怀念平房院落那种氛围,怀念平房邻里那种关系”,文中描述了平房院落怎样的氛围和关系?(4分)
【小题2】文章回忆了北京四合院的生活细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如果能够在高楼里,营造哪怕一点温馨氛围,记忆中平房的‘春色三分’,不至于因为现代化生活,在感情上成为‘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对于跟平房有情缘的人,我想就是最大的安慰啦。”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5分)
【小题4】文章第七段画线的语句是现代城市人生活的写照,应该怎样改变这种缺乏温情的生活状态?谈谈你的建议。(6分)

同类题4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我看多了

张晓风

在苏格兰旅行,走来走去,磕头碰脑的,好像碰到的总是古堡。古堡有的临海,有的有护城河,有的花木扶疏,有的有美丽的陈列品……反正,一天里面,你总会走进五六栋古堡。

我对古堡不是太有兴趣,虽然黑羽的乌鸦昂首走在如茵的绿草地上也算赏心悦目,而古老厚重的石材建筑,其设计之高雅、施工之精巧绝伦,都颇令人发思古之幽情,然而古堡在我记忆中,好像只是专供故事中的幽灵出没的。

但其中有栋古堡却因为有其娓娓情节,令我难忘。

那天,隔着远远的草原,我们又看到一栋古堡,导游慢条斯理地说起一段因缘:

“这古堡200多年前就倾圮了,然后就一直荒在那里,这样过了100多年,有个子孙发愿,要把古堡于原地原样重建起来。麻烦的是,找来的那位建筑师太年轻,(其实所有的建筑师都太年轻,有谁老过100岁呢?)没有人见过那栋100多年前就倒了的优美古堡长什么样子。那个时代又没有照相机,只听老祖父说过,他们曾听他们的老祖父说过,那是一栋富丽堂皇的古堡。当时主事的这位建筑师急得不知该如何是好,后来,很幸运的,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中居然有一栋古堡巍然矗立在那里,建筑师觉得这栋古堡是天造地设就该配这片岩岬和草原的。他乍然惊醒,立刻把草图画下来,并且着手照图施工。每天,他把老石材一块一块地重新堆砌上去,咦,这时忽然发生了一件怪事,堡主的子孙不知怎么又找到了原来的古堡设计图。看过之后,大吃一惊,原来建筑师梦见的古堡跟原来的古堡一模一样。”

导游的话,我平常未必全信,但此刻,我宁愿选择相信。我认为建筑师梦见古堡,未必是古堡有灵,自己跑到大师的梦里来显灵显圣;而是因为大师既然生活在那片土地上,古堡这种“生物”——我称它们为生物并不荒唐——它们真的是天长地久、有情有思地长在那里的呢!而且就算跌倒了也还可以重新爬起来——他也见多了,就算没有1000栋,也会有500栋吧!积年累月,古堡跟周边的环境大概会怎样互生互动、筋勾肉连、气韵相融、眼神交电,必有一定脉络可循。建筑师只不过是“日有所归纳”,故“夜有所梦”,他不过是跟200多年前的另一位建筑师英雄所见略同罢了!

有人以为人在年少时应多积累实际的生命体验,此话也对,却未必尽然。人生还有同样重要的事,例如看地图,不妨视作实际徒步旅行的前置作业。背《九九表》,比实际去排列土豆要有效率。更何况,有些事是想体验也体验不到的,例如男人永远不能亲自体会怀孕和生产之苦楚,毒品则一次也别去亲身体验才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还有死亡,虽人人有机会体验,但体验完了也就没了。这些事,应该都只从阅读经验里去“窃取”就好了。聪明人是能从别人的吉凶里学会趋避之道的。不单是自己个人的人生起落,整个民族的前路其实都要靠“看多了”或“听多了”的老练来应对。“我看多了!”以前是中老年人才有资格说的话,但如今资讯发达,要阅读,比以前方便千倍,这让这一代的年轻人可以毫不惭愧地说:“我看多了!”

或者,传说中古老的华夏文明,一度也像苏格兰那栋荒圮的古堡,身在春去秋来的荒烟蔓草中,想要重建光荣,恐怕只有靠多读书、多阅世了。相信,总有一天,那美好强大的中华魂魄会因而翩然入我梦来,我们会在古旧的地基和蓝图上,重新垒起拔地而起、足以承继传统的优美云厦。

【小题1】简析第一段在全文中起的作用。
【小题2】作者花大量笔墨引述导游的话的作用是
【小题3】画线句“这些事,应该都只从阅读经验里去‘窃取’就好了”中“窃取”一词的妙处
【小题4】对画线句中“有人”的观点,作者认为“此话也对,却未必尽然”,其理由是什么?
【小题5】结合文章的内容和写法,分析以“我看多了”为题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