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2分)
谢土
乔忠延
①说明土地对人类的重要,其实无需任何语言,我家乡的一种民俗就可以说得清楚明白。这民俗便是:谢土。
②逢年过节,乡亲们都要祭祀。摆上自己舍不得吃的食物,先敬献土地爷。土地爷,是乡亲们最敬的神仙。从前,村村社社都有土地庙。凡是像样的门户,正房的当间儿墙上必有一个小巧精致的神龛,那里供奉的就是土地神。村里人不说土地神,都说土地爷。在村里,只有辈分大的、威望高的,才配享受这“爷”的称呼。
③土地的地位为什么高?看看神龛两边的对联就明晓了:“土能生万物 地可发千祥”。一副通俗的对联,说透了万代相传的世理。《易经》说:“坤厚载物”。乾,为天;坤,为地。万物由土地中获得生命,互为依凭,和谐生存,岂不是“发千祥”?“生万物”、“发千祥”,岂不是最大的功德?
④乡亲们对于土地的尊崇和敬畏自然不是这么理性的,而是感性的,是从生存的愿望出发的。在他们眼里,土地是活着所必需的,没有土地,就会断了吃食。没有吃食,怎么活得下去?所以,土地对农人而言,就是他的命根子。
⑤我出生在农村,见过乡亲们的劳作。那种虔诚的态度,使我觉得用“劳作”一词是对土地的亵渎。乡亲们最喜欢用的词是“伺候”。农人一年到头就是伺候土地。秋天收过玉米,大田坦荡开去,一览无余。你看吧,男女老少都在精心伺候土地。土地犁开不行,只虚不绵,还要耙过;耙过不行,只绵不绒,还要耱过。耱一遍再耱一遍,耱得土细如面,又绵又绒,撒一把种子进去,舒适得就像在冬阳暖照的炕头上睡大觉。把土地伺候到这个份上,虽然人累得骨头都能散了架,可这会儿才是顸受活的。受活的农人不会把笑颜挂在脸上,只是干完了农活还不离开,坐在田头,拔弄起自家的烟袋。点燃一锅旱烟,一缕乳白的烟雾就载起内心的愉快缭绕在布满皱纹的脸前。
⑥一代一代的农人,就这么将青春,将壮实,将晚年全都伺候了土地,直到耗干最后一滴心血无奈地倒下,被别人种进土地。这就是叶落归根,入土为安。土地供养人活着,还供养人死去。说土地是人的命根子一点也不过分。
⑦土地是命根子,那要是有人夺他土地,他非拼命不可。那一年村里发生械斗打死了人,我的老爷爷与此事毫不相干,却被关进了监牢。家里人慌乱一团,听人说要打点,就赶紧打点。打点了车马,不治事;打点了店铺,也不治事。后来把家里的五亩地打点给人家,才把老爷爷挖出监牢。老爷爷回到家,听说卖了车马,他枯黄着脸;听说卖了店铺,他枯黄着脸;听说卖了那五亩地,他惨叫一声,倒栽后去,倒在炕上再也不睁眼。大夫来来去去,没有一个能治他的病。后来,老爷爷的哥治好了他——眼看着弟弟就要咽气,老哥又气又急,站在炕边发了火:“你死得下去?那五亩地是你家的命,你不把它弄回来家,人非饿死不可!”这么一喊,把老爷爷喊醒豁了,他坐了起来,活了!后来,费尽周折还真把地弄了回来。
⑧乡亲们对土地的态度,从“破土”中更能体现。一块土地,或是盖房,或是修路,哪怕只是在上头盘个炉灶,只要是不让它再长花草五谷,那就是对土地的破坏。这破坏就被人们视为“破土”。破土就是罪过,破土者就是罪人。因而,动工前非举行个破土仪式不可。仪式规模视动土规模而定,若盘个炉灶,垒个猪圈,往地上撒些生米生面、倒些酒水就行;若是盖房,就是大兴土木,必须杀只鸡,将鲜红的血液洒在要开挖的土地上。更大规模的动土,如建新村‘,筑新城,杀鸡肯定不够,杀马祭祀也是常见的。临汾城有白马城的叫法,就是因为开工奠基时“刑白马而筑城”。试想,刨开金黄的厚土,牵来雪亮的白马,一刀下去,见血飞红,再将红得耀眼的鲜血洒进金黄的土地,多么惨烈!
⑨这惨烈,其实是替无言的土地设了一道无形的护栏。供人衣食的土地,难道可以随便毁坏?土地是长百草、长五谷的,盖房、修路等等,都是对土地意志的违拗!都是比流血还要可怕的残害!那血淋淋被宰的何止是鸡?何止是马?是土地,是土地在迸溅鲜血!宰杀土地,无异于宰杀人们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割断了命根子,那倒下的就不是土地,就不是鸡和马,而是人类自己。
⑩谢土,在我看,是人们对自己最严厉的警示。
【小题1】在文末作者用了“警示”一词。请解释“警示”一词在本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
【小题2】在作者笔下,乡亲们是怎样伺候土地的?这样写用意何在?(6分)
【小题3】本文题为“谢土”,但第⑧、第⑨段却写“破土”,这样写是否离题?为什么?(6分)
【小题4】有读者说:“本文对愚昧落后的民俗津津乐道。”对此,你是否认同?为什么?(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12: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林肯中心的鼓声
木心
搬到曼哈顿,与林肯中心几乎接邻,听歌剧,看芭蕾,自是方便,却也难得去购票。
开窗,就可望见林肯中心露天剧场之一的贝壳形演奏台,那里每天下午、晚上,各有一场演出。废了室内的自备音响,乐得享受那大贝壳中传来的精神海鲜。节目是每天和每晚更换的:铜管乐、摇滚乐、歌剧清唱、重奏,还有时髦得名称也来不及定妥又变了花样的什么音乐。我躺着听,边吃边喝听,比罗马贵族还惬意。但夏季没过完,我已经非常厌恶那大贝壳中发出来的声音了:不想“古典”的日子,偏偏是柔肠百转地惹人腻烦;不想摩登的夜晚,硬是以火爆的节奏乱撞耳膜。不花钱买票,就这样受罚了。所以每当雷声起,电光闪,阵雨沛然而下,我开心,看你们还演奏不!
可惜不是天天都有大雷雨,只能时候一到,关紧窗子。如果还是隐隐传来,便开动自己的音响与之抗衡,奇怪的是,但凡抱着这样心态的当儿,就也听不进自选的音乐。可见行事必得出自真心,强求是不会快乐的。
某夜晚,灯下写信,那大贝壳里的频率叉发作了,看看窗外的天,不可能下雨,窗是关紧的,别无良策,管自己继续写吧……乐器不多,鼓、圆号、低音提琴,不三不四的配器……管自己写吧……
写不下去了——鼓声,单是鼓声,由徐而疾,疾更疾,忽沉忽昂,渐渐消失,突然又起翻腾,恣肆癫狂,石破天惊,戛然而止。再从极慢极慢的节奏开始,一程一程,稳稳地进展……终于加快……又回复严峻的持续,不徐不疾,永远这样敲下去,永远这样敲下去了,不求加快,不求减慢,不求升强降弱,唯一的节奏,唯一的音量……其中似乎有微茫的变化,变化太难辨识,却使听觉出奇地敏感,出奇的敏感的绝望者才能感觉到它。之后鼓声似乎有所加快,有所升强……后又加快升强,渐快,更快,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快到不像是人力击鼓,但机械的鼓声绝不会有这“人”味,是人在击鼓,是个非凡的人,否定了旋律、调性、音色,各种记谱符号。这鼓声引醒的不是一向由管乐、弦乐、声乐所引醒的因素。人,除了历来习惯于被管乐、弦乐、声乐所引醒的因素之外,还确有非管乐、弦乐、声乐所能引醒的因素,它们一直沉睡着,淤积着,荒芜着,原始而古老。在尚无管乐、弦乐、声乐伴随时,这些因素出现于打击乐,在漫长的遗弃废置后,被今晚的鼓声所引醒,显得陌生新鲜。这非音乐的鼓声使我回到古老的蛮荒状态,更接近宇宙的本质。这鼓声接近于无声,最后仿佛只剩下鼓手一个人,而这人必定是遒强与美貌、粗犷与秀丽浑然一体的无年龄的人——真奇怪,单单鼓声就可以这样顺遂地把一切欲望击退,把一切观念敲碎,不容旁骜,不可方物,把它们粉碎得像基本粒子一样分裂飞扬在宇宙中……
我扑向窗口,猛开窗子,鼓声已经在圆号和低音提琴的抚慰中作激战后的喘息,低音提琴为英雄拭汗,圆号捧上了桂冠,鼓声也将息去——我心里发急,鼓掌呀!为什么不鼓掌,涌上去,把鼓手抬起来,抛向空中,摔死也活该,谁叫他击得这样好啊!
我激动过分,听众在剧烈鼓掌,尖叫……我望不见那鼓手,只听得他在扬声致谢……掌声不停……但鼓声不起,他一再致谢,终于道晚安了,明亮的大贝壳也转为暗蓝,人影幢幢,无疑是散场。
我懊丧地伏在窗口,开窗太迟,没有全部听清楚,还能到什么地方去听他击鼓,冒着大雨我也会步行而去的。
我不能荏弱得像个被遗弃的人
又不是从来没有听见过鼓声,我是向来注意各种鼓手的,非洲的,印度的,中国的……然而这个鼓手怎么啦,单凭一只鼓就使人迷乱得如此可怜!我承认他是个幸福的人,我分不到他的幸福
(有删改)
【小题1】对林肯中心的演出,“我”表现出哪些情感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⑴我不能荏弱得像个被遗弃的人。
⑵我承认他是个幸福的人,我分不到他的幸福。
【小题3】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鼓声?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林肯中心的鼓声唤起了“我”的哪些感悟?请简要分析。(5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探秘南极洲
南极大陆,冰天雪地,容易给人没有生命存在的感觉。但哥伦比亚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家却认为,南极是有生命存在的。南极是人类研究最少的陆地。2007年,研究人员在这里发现了纵横交错的冰下河流,与亚马逊流域的形状非常相似。
美国航天局卫星新近发回的照片和影像资料显示,南极拥有若干个“湖区”,其矿化作用相当积极,倘若没有微生物的参与,这一进程要么无法进行,要么会缓慢得多。这意味着南极并非一片没有生命的旷野,而是一个丰饶的自然体系,拥有“生命绿洲”。
  哥伦比亚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家斯塔丁格介绍说:“事实上,南极的冰下水系相当庞大,其面积与美国相差无几,堪称全球最大的水域。那里很可能存在着一个完整的、全新的世界,而10年前这对人类而言是难以想象的。”
他说,即便没有卫星提供的最新图片资料,过去在南极地区进行的研究发现也证明了这一庞大水系的存在,如古老的东方湖、因冰下大陆的运动而引起的冰川漂移等。
南极湖泊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们在3000万—3500万年的漫长时间里完全与外部世界隔绝。尽管如此,因为有来自陆地深层的热量,河流和湖泊一直都处于运动中。这表明,数十万年来,与其他大陆一样,南极冰盖下的生命也是在不断发展进化的。
  不久前,研究人员在毗邻南极的海域中发现了科学界所不知道的动物物种,如生活在海底的食肉类海绵,他们靠很小的骨针来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
  目前,学者们尚难对南极的河流和湖泊数量做出精确统计。最新的数量是145个,它们都位于4000米深度以下。
  明年,专家计划在南极安装配有最新雷达设备的探测器,以推动对南极深处的研究。
  研究者认为,南极其实就是一块被厚厚的冰层所覆盖的普通大陆,正是冰盖妨碍了人们对南极的深入了解。然而,由于全球变暖,温度较高的冰下湖泊开始从底部侵蚀冰川,加速了后者的融化。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冰川融化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希望国际社会能够对此问题进行关注,并敦促全球各国领导人积极努力,应对全球变暖。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南极”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极冰川下有着与亚马逊流域的形状十分相似的纵横交错的河流。
B.受全球变暖气候影响,南极冰川开始融化了,而大量存在的冰下湖泊加快了其融化速度。
C.受全球变暖气候影响,南极冰川开始融化了,而大量存在的冰下湖泊加快了其融化速度。
D.因为冰下大陆的运动,南极冰川会缓慢地漂移;因为有来自陆地深层的热量,南极河流和湖泊一直都处于运动中。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专家拟在南极安装配有最新雷达设备的探测器,以推动对南极深处的研究,此举将有可能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B.南极是人类研究最少的陆地之一。
C.过去,科学家就研究发现南极是一个“生命绿洲”,只是当时缺乏卫星提供的相应图片资料。
D.目前,科学家们精确统计出了南极的河流和湖泊的数量,总数为145,它们都位于4000米深度以下。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因为水是生命之源,科学家在南极发现了纵横交错的冰下河流,可见那里是有生命存在的。
B.种种迹象表明,南极很可能存在一个与外部世界隔绝的完整的、全新的世界。.
C.科研人员不久前发现的生活在海底的食肉类海绵是科学界以前不知道的动物物种,它有可能是从南极冰盖下的河流或湖泊里游离出来的一种生物。
D.南极是一块被厚厚冰层覆盖的普通大陆,但因冰天雪地的表象妨碍了人们对南极的深入了解,造成那里没有生命存在的感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钟 声

(法)维克多•雨果

①自那天上午在耻辱柱受刑以来,圣母院周围的居民似乎发现伽西莫多敲钟的热情减退了。从前,动辄就有钟声传来;长长的晨钟从晨诗一直持续到晚诗;警钟为大弥撒而齐鸣;小钟在举行婚礼或洗礼时,荡出丰富多变的音阶。这些钟声在空中交织,宛如一幅用缤纷迷人的音符织就的锦缎。古老的教堂震颤着,轰鸣着,沉浸在钟声经久不息的快乐中,人们时常感到里面有个喧闹、任性的精灵,用所有那些铜嘴歌唱,现在这个精灵似乎消失了,大教堂显得死气沉沉的。

②其实伽西莫多一直在钟楼里,他究竟怎么啦?难道他还对耻辱柱上的受辱和绝望耿耿于怀吗?难道执行吏的鞭笞声,仍在他的灵魂中回响不息吗?难道虐待导致的悲哀使他看破一切,竟至熄灭了他对钟的热情吗?

③圣母领报瞻礼节到来了,那一天,空气是如此纯净清新,伽西莫多感到自己对钟的爱有所恢复了,于是,他爬上北边的钟楼。那时候,圣母院的门全部是用结实的木料做成,外面包着皮革,四边打着镀金的铁钉,边框上镶着巧夺天工的雕刻。

④他把六口大钟端详了一番,他忧伤地摇了摇头,似乎为了某个陌生的东西而悲叹,这个东西在他心中,横在他和钟之间。但是,当他把钟摆动起来时,当他感到钟群在手中摇晃时,当他看到颤动的八度音符像树枝间窜跳的小鸟在音阶上跃动时,当音乐之魔附着在他身上时,可怜的聋子重新快乐起来了,他心花怒放、喜笑颜开,把什么都忘了。

⑤他走来走去,拍着手,从这根钟索跑到那根钟索,用声音和手势鼓舞着那六位歌手,就像乐队指挥在激励聪明的演奏家一样。

⑥“加油,”他说,“加油啊,加布里埃尔!把你声音全倾泻到广场上去,今天过节!——蒂博,别偷懒,你慢了,加油,快加油!你生锈啦,懒虫?——很好!快!快!别让人看见钟锤。把他们的耳朵都震聋,像我一样,就这样,蒂博,干得好!——真棒!我的加布里埃尔,响些!再响些!——嘿,你们这两只麻雀,在上面搞什么鬼!我看不出你们有半点声音——那些铜嘴在该歌唱时却像在打呵欠,这是怎么一回事呀?得啦,好好干活吧!这是圣母领报瞻礼节。阳光真好,也该有好听的钟乐才行,——可怜的纪尧姆!瞧你上气不接下气的,我的胖子!”

⑦他马不停蹄地激励着他的钟,那六口钟比赛似的一起跳跃着,它们摇晃着锃亮的臀部,犹如一车套着吵闹不休的西班牙骡子,被车夫吆喝着赶着往前走。

⑧在钟楼峭壁的某一高处,覆盖着一些鳞状的大石板片儿。突然,他的视线越过这些石板缝儿,落到了广场上,他看见了装束奇特的爱斯梅拉达,她站住,在地上铺了块地毯,一只小山羊走到上面,四周立刻围拢来一群观众,这一瞥,顿时改变了他思绪的流向,像一阵风吹凝熔化的树脂似的,凝固了他对音乐的热情。他停下来,转身背对着钟,蹲在挡雨石板后边,用沉思、温柔、甜蜜的目光凝视着跳舞的爱斯梅拉达。

⑨这时,被遗忘的钟声突然同时噤若寒蝉,使钟乐的爱好者大为失望,这些人本来一直站在换钱桥上真诚聆听着钟声,现在只好大失所望悻悻然离开了,像一条看到骨头却得到石头的狗。

(节选自《巴黎圣母院》第七卷,有删改;标题为命题者所加)

【小题1】文章第②段几个问句写出了人们的种种猜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2】文章第⑥段对伽西莫多的描写,表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小题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题4】“钟声”在文中有着怎样的丰富意蕴?请作探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戈壁听沙
韩少功
①六十年代末,一小群中学生曾想瞒着父母去新疆参加军垦——其中便有我这个初中生。那次逃窜未遂的记忆被悠悠岁月洗刷模糊之后,直到去年,我才寻得一机会西出边关。
②据说我去得不是时候,草原已枯萎,河流已干涸,葡萄园已凋零,肃杀寒风把梦境中的缤纷五彩淘洗一尽,只留下一片沙海。沙丘,沙河,沙地,沙窟,举目茫茫,大地干净。不管什么时候在车上醒来,疲乏地探头远眺,看见的很可能仍是一片单调的灰黄,无边无际又无声无息,让人觉得车子跑了几天却仍留在原地。
③人们不喜欢沙。其实细想一下,葡萄和哈密瓜适宜在沙土里生长,坎儿井这种特异的水利工程也是沙漠特产。因为多沙缺水,人们洗手靠铜壶吝惜地浇淋,脏水也被铜盏承接留备它用,这才有了精湛的铜品工艺。因为尘沙扑面,妇女们都习惯戴轻柔的头巾和面纱——而且很可能基于同一原因,她们多有长长的睫毛,这才给戈壁添上了神秘的妩媚。沙的严酷,使人们更为勤勉和勇敢,于是市场上有了丰富的羊奶、羊皮以及寒光闪闪的英吉沙匕首。沙的单调,使人们向往热烈,于是荒原上有了更多的彩裙、冬不拉和月下奔放的歌舞。那林立的清真寺,那显目的油绿色彩和新月图案,也许是对黄沙烈日的补充;而充满着对自然和命运敬畏感的孤零零的祈祷呼号,也许更易于出现在风暴里和荒凉的沙海之中吧。
④我想,壮丽的西部文化是不是从我手中这一捧沙砾中流出来的?
⑤西部汉人不少,他们与西部各民族一道,真正开始了对沙的征服。据说当年解放军为投资军垦,节省军费,每人每年少发一套军服,而且军服都没有衣领和口袋,省下一寸算一寸。白日汗淋全身,夜晚围炉取暖。中央知道官兵太苦,曾给他们一人补发了几百块钱。但他们手里的光洋叮当响,就是买不到什么东西。
⑥一位医院护士还向我说起她以前的一些知青伙伴。她们初入疆时,怕野兽,怕鬼,晚上不敢上厕所。于是她们只能紧闭着门,一个人哭起来,女伴们就陪着哭一夜。有位女子想妈妈,实在忍不住了,带着一个提包独身而去,结果迷路在大沙漠中。找到她时,发现她双腿已经冻坏,只得将大哭大闹的她送往医院,锯掉双腿……
⑦在乌鲁木齐,在喀什和石河子,我在陌生的人影中默默地寻找,想知道谁是当年那位锯去双腿的城市姑娘。我甚至想,要是十六年前我来到这里,我会是这人海中的谁呢?是那位蹲在墙角咬着羊肉串,不时用油光光的袖口抹嘴的大胡子吗?
⑧戈壁滩收纳了太多的血汗和眼泪,但这一切流入疏松沙土,很快就渗漏了,无影无踪了。一捧捧沙粒,竟全是同样的灰黄色,没有任何痕迹。
⑨远古时期的戈壁似乎是较为繁荣的,西域早就是中国版图中重要的一部分,考古工作者还证明,这里存在过石器时代,而东亚很多民族与这石器有着奇妙的关系。一些土家族史学家认为土家族为伏羲之后,源于甘肃,并以龙山县彭何两姓均自称“陇西堂”为证。研究古代服装的沈从文先生,认为今天的苗装,可能保留了西部原始民族的服饰特征。王国维的《读史》诗则开篇就是:“回首西陲势渺茫,东迁种族几星霜?何当踏破双芒鞋,却向昆仑望故乡。”又说:“自是当年游牧地,有人曾号伏羲来。”
⑩如果这些古代民族曾一度被西部的山川所养育,那戈壁滩真是一个孕生中华民族的巨大子宫。上下几千年,它输送了一个又一个的种族远去,自己却枯缩了,干瘪了,只剩下一片静静的黄沙,还有几声似乎沙化了的鸦噪。
⑪我静静地听着屋外呜呜咽咽的风沙声。那是戈壁在哭泣吧,是思念它孕育的东亚亿万子孙而哭泣吧——戈壁滩如此干枯,以致没有泪水,只有这呜呜咽咽的哭泣。
⑫我突然想起,十六年前我鬼使神差地要远赴西域,一定是在睡梦中听到了这哭泣,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
⑬我离开新疆时没有坐飞机,目的之一是想更多地看沙和听沙。火车昏昏沉沉地摇晃着,因为路基多沙,不宜高速。坐在对面的是一位维族青年,他告诉我,政府正在考虑运用日本专家在中东治理大沙漠的经验,来绿化戈壁。当然,这需要很多很多的钱。但我们会有钱的——他笑着说,抽了口莫合烟。
⑭我点点头。这时,车头长啸了一声,拉着列车掠过张掖,向河西走廊的出口奔去,我感到我正在从母腹中第二次诞生下来。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第④段用一个问句,独立成段,强调了沙与壮丽的西部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B.作者之所以用很多笔墨描述军垦战士和援疆知青,主要是因为童年未实现的军垦梦。
C.文章追述戈壁源远流长、繁荣灿烂的文化,是为了反衬肃杀、孤寂、单调的戈壁现状。
D.文末对维族青年的描述,展现了西部人治沙的信心,表达作者对西部人民精神的赞美。
E.文章以“沙”为线索,围绕着看沙、听沙、治沙,展开对戈壁文化消亡的审视思考。
【小题2】文章第⑨段引用王国维的《读史》诗有何作用?(3分)
【小题3】文章题目是“戈壁听沙”,作者从沙中听到了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小题4】请解释画线句“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的含意,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经历,谈谈你的感悟。(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让网络为文学插上翅膀
周志雄  
网络文学一直颇受争议,最常见的批评是,网络文学缺乏精品,多是缺乏艺术含量的文学垃圾。与此形成映衬的是,迄今为止,少有专业批评家为网络作家、作品写评论,其潜台词是网络文学是不值得费神费力“抬举”的。其实这种观点背后藏着根深蒂固的偏见。
作为新兴媒体,互联网冲击了已有的文学体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生产、传播、阅读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网络、传统文学期刊、出版社三分文坛的格局。网络的最大功绩是使文学的自由精神在新的写作空间下得以张扬,促进了文学的多元化发展。在上世纪,想发表作品常需要有一麻袋的底稿作基础。网络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格局,网络结束了抽屉文学和油印刊物的历史,通过网络,发表只是一念之间的事情。也正是由于这种自由,当今有大量的写作者在网上放飞他们的文学梦想,这些被称为网络写手的写作者来自不同的行业,那些有才华的写作者得到粉丝们的追捧,潜在的写作才能被激发出来,也慢慢成为作家。
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中国网民已近4亿,网络文学阅读者和写作者过亿,互联网阅读已超过了图书阅读,网络提供了全民阅读、写作的新平台。网络未出现之前,中国当代文学已失去了轰动效应,文学的边缘化倾向日渐突出。在这样的文学背景下,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网络促进了今天通俗文学的繁荣,十年来,互联网上所发表的中文网络原创文学作品远远超过当代文学纸质媒体发表作品60年的总和。
网络文学是丰富而芜杂的,不同身份的网民加入到文学创作的阵营,文学通过网络实现了真正的多元化。当然,网络上也不乏纯文学作家的身影。当代有影响的诗人群体几乎都通过诗歌论坛、博客、文站刊发诗作。雷立刚的网络小说《秦盈》闪烁着先锋小说的灵光,宁肯通过网络成名的作品《蒙面之城》被《当代》杂志刊发,并获得了当代文学拉力赛大奖和老舍文学奖,安妮宝贝成名后的文学探索已完全纯文学化。网络上有以写作字数计算稿酬的签约作家,他们是完全的商业写作,其中不乏日码字过万的“写手”,他们中的佼佼者凭借自身的写作才华获得网友读者的追捧,并以此获得年入百万的报酬。网络上还有大量的非职业写作者,许多小学生都建有自己的博客,通过网络记录自己的生活,博客写作已成为他们练笔的重要方式。
在人们批评网络文学脱离现实,缺乏深度,没有人文关怀的时候,我们在六六的《双面胶》中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的把握能力,在张海录的《边缘》中我们读到了沉重的人生现实,在《杜拉拉升职记》中体味了现代新潮的职场生活。网络文学还充分借鉴西方的玄幻、恐怖、推理小说,本土的神话、寓言、历史、公案小说,港台的新武侠、新言情小说以及各种通俗影视剧等文化资源,创作出了悬疑、奇幻、历史、军事、都市等类型化小说。类似蔡骏的心理悬疑小说、慕容雪村的都市言情小说、当年明月的历史小说、萧鼎的奇幻武侠小说都形成了各自的风格。网络文学因发表的宽松,在总体上与传统文学审美取向有很大不同,形成了一种新的民间写作趋向,其中表现出来的新鲜活力是很多传统职业作家所无法提供的。
网络文学正成为中国文学的一支生力军,中国作协已吸纳安妮宝贝、蔡骏、当年明月、千里烟等一批网络作家入会,各地方作协也向网络文学作者伸出了橄榄枝。鲁迅文学院开办网络作家培训班,为网络作家开作品研讨会,中国作协指导网络文学十年盘点,鲁迅文学奖修改评奖细则,准许网络文学作品参赛,这些举措无不显示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交流正日益加强,网络文学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文学所面临的问题不是一言蔽之的“垃圾论”问题,而是在鱼龙混杂之中,如何筛选,如何引导,如何评判,如何经典化的问题。这既需要作协等文学职能部门的积极作为,也需要批评界和广大读者的认真阅读参与,毕竟网络文学只有短短的十年历史,其发展的巨大空间将由时间来证明。
(摘自2010年08月11日人民网《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4分)
A.网络文学虽然已经有十年的历史,但由于网络文学一直受到争议,所以少有专业批评家为网络作家、作品写评论。
B.网络的出现,使得文学作品的发表变得更加容易,事实上有大量的写作者通过网络放飞,甚至可以实现他们的文学梦想。
C.网络上有相当一部分纯文学作家的身影,当代有影响的作家几乎都通过论坛、博客、文站刊发诗作。
D.网络上有大量的非职业写作者,他们通过网络记录自己的生活,他们并不从事商业写作来获取报酬,博客写作是为了练笔。
E.中国作协吸纳网络作家入会,鲁迅文学奖修改评奖细则等举措意味着网络文学正成为中国文学的一支生力军。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网络签约作家是完全的商业写作,他们凭借自身的写作才华获得网友读者的追捧,并以此获得年入百万的报酬。
B.有人认为网络文学脱离现实,缺乏深度,但作者以六六、张海录等人的作品有针对性地驳斥了这种观点。
C.十年来,互联网上所发表的中文网络原创文学作品远远超过当代文学纸质媒体发表作品60年的总和,可见网络促进了今天通俗文学的繁荣。
D.网络文学所面临的问题,需要文学职能部门、批评界和广大读者的共同参与,不能动不动“一言蔽之”,要给网络文学以生存、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小题3】网络对文学有哪些影响?(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