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15分)
买房记
马老末是个五十多岁的驼背的人,烟黄脸,肿眼泡,看人时目光犹豫,主意却很稳。当他看出我真心喜欢这院子时,便耗着时间把价格一提再提。后来靠了老秦的努力,马老末答应一万二卖给我。
吃过早饭,马老末还无踪影。过了中午,过了下午,晚饭前,马老末终于露面了。他麻耷着肿眼泡坐在老秦的床边说,那院子,眼下已经有人出到了一万五……接着他就不往下说了。老秦一边冲我使眼色,一边把马老末叫到院里。两人嘀咕了半天,又一块儿回到屋里,老秦向我宣布了一个新数目——那当然是马老末和我都能接受的一个新数目:一万三千块。一万三千块,我买下了马老末的院子。老秦拟定房契,我们三方分别在房契上签字盖章。我收起房契,马老末点清我付给他的钱。当他把钱装进一只粗布小面口袋时,他说还有个事儿,他说他的大姑眼下还在那院里住着。不过老太太七十好几,一直病着,已经活不了多大工夫了,她一死,我立刻就能搬进去。
这是我闻所未闻的一件事,老秦也表示了他的惊异。他对马老末说当初可没谈过这一条,当初他提到那院里好像住着个病老太太时,马老末分明答应只要房一卖,他会立刻把他的病大姑接下山去。马老末没有正面否认他答应过老秦,不过他又说,也许老太太明天就死了呢,也许就在今儿晚上,“今儿早起我家里给她去送饭,见头天的饭菜她一口也没吃。”我对马老末说,钱我付了,那院子就已经归我,无论如何你们得立刻把老太太接走。马老末苦笑着说,不是他不接大姑,是大姑她不离开那院子。
房契在我手中已经十天,一切却仿佛全无着落。马老末不知何时又出现了,他手中拎个包袱,摊在老秦的桌上,他指着包袱对我说,大姑的“装裹”他们都备好了。他想用这确凿的“装裹”向我证明,他决不是想收了我的钱,又赖着不腾房。
早晨,我要老秦和我一起到我的院里去。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清凉的空气使头顶的绿树更绿,脚下的红土更红,错落在坡上的石头房子更亮。我们进院时,发现院子竟被清扫过:略微潮湿的土地上印着有规则的花纹般的扫帚印儿,使这久久无人经营的小院充溢着人气。大姑正坐在门口纳底子,她穿着月白色夹袄黑粗布裤,脑后梳着白花花的髻儿,青白的脸上竟泛起淡红的光晕。可她头也不抬,半眯着眼,只一心盯住手中的鞋底,有条不紊地使着锥子和针,从容有力地扯动着淡黄的细麻绳。一阵阵青花椒的香气从后坡上飘来,是风吹来的香气,又仿佛是被大姑的手势招引而来。
我决定退掉大姑的院子。老秦说,你就不能再等等?我说,这不是等不等的事。老秦说,再从马老末手里找回那一万三千块钱怕不太容易。
和马老末谈话是艰难的,不要他的院子似乎不可思议;请他把钱退给我,那更是天方夜谭。从下午到晚上,事情没有结果。老秦为了帮我退房,请马老末吃晚饭,请他喝啤酒吃香肠,还送了条云烟。马老末就是一句话:“我真闹不清你们这是为什么,那么好一个院子。”我的态度也很坚决,我坚持退房并要回我的一万三。马老末说,钱他是一分也拿不出来,给他一个远房侄子拿走投资开铁矿去了。我说那么我就要考虑诉诸法律,马老末说那你就上法院告我去吧。说完他站起来,摇摇晃晃地下山去了。
老秦说,你还是要了那院子,你知道法律不保护咱们这种交易,你去哪儿告马老末呢。我说我决不再要大姑的院子,并且我一定要亲口告诉她。我说着拔腿就走,老秦跟了上来。
大姑的院子里,东屋亮着昏暗的灯光。她佝偻着身子坐在炕上,还在低头纳底子。她有条不紊地使锥子使针,从容有力地扯动着细麻绳,伴着“咝咝”的抽线声,她抡动着胳膊舞蹈一般。一切都和上午一样。我站在屋门口,老秦站在我的身后。我说,嗯,您能听懂我的话吧?我说,这院子我不买了,嗯,不买了。我说,我愿意让您硬硬朗朗的。我说,您的花椒树可真好,山杏儿也好,嗯。
至今我也没能从马老末手里追回我那一万三千块钱,听老秦说,马老末已开始背着老秦,四处物色买房的人了。
(选自严歌苓《第十二夜》,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马老末在卖房时故意拖延时间,是因为他看准“我”真心喜欢他大姑的那个院子,但并没有真想买下来的意思。
B.老秦在文中充当了中间人的角色,对于“我”迟迟不能得到已经付了钱的房子感到很内疚,因此在“我”退房这件事上更尽心。
C.马老末在钱揣进兜里时,才告诉“我”他大姑还在那个院子里住着的事实。这一事实给“我”和大姑带来一系列麻烦。
D.“我”决定退掉大姑的房子,固然是因为大姑不肯退出,还因为大姑的举动使“我”动了恻隐之心,理解了老人那种故土难离的感情。
E.这篇小说主要通过人物的肖像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对话来展现小说情节的波澜起伏和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小题2】请概括并简要分析马老末的形象。(4分)
【小题3】结合文本,请从小说的结构、情节、人物形象、情感或主题等,任选两个方面,谈谈你对小说结尾的理解。(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13: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马镫,是指垂悬于马腹两侧供骑马者踏脚的马具。最早的马镫出现在我国,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有人根据《史记》《汉书》中西汉骑兵已经成为战斗主力,且曾屡次长途奔袭匈奴后方等记载,得出马镫“在两汉时代应该是已经被普遍应用”的结论。
迄今为止,考古发掘没有三国之前的马镫图像、造型和实物。秦始皇兵马俑坑的陶马,身上有各种马具,但不见马镫。近来出土的两汉陶马,同样不见马镫。山东沂南曹魏时期的石墓的石刻画像有幅马夫喂马的画像,马厩中挂着诸多马具,唯独没有马镫。从已经发现的当时北方草原地区的文物来看,情况亦是这样。
马镫形象的“艺术作品”,现在知道有:东吴墓出土的一匹陶马,马背上配有马镫;东晋琅琊王氏家族墓中的陶马,装饰有泥塑三角形双镫;呼和浩特市北魏墓葬陶马,腹部绘有马镫。马镫最早的实物,是辽宁北票市冯素弗墓出土的一副由鎏金铜片包裹的桑木心马镫。冯素弗是北燕文成帝冯跋之弟。吉林市郊帽儿山鲜卑贵族墓出土了木心马镫,该墓墓主为北朝鲜卑贵族。朝鲜中央历史博物馆收也藏有一副生铁马镫,为五六世纪前期高句丽时代的遗物。这三副马镫的年代相当于东晋末期或稍晚。
文献对“镫”字的使用,与此相互印证。先秦典籍不乏“镫”字用例,或指用于盛熟食的器皿,或指“灯盏”。“镫”指“马镫”之义,我知道的最早出现在刘宋时期的《世说新语·规箴》的记载:“谢中郎在寿春败,临奔走,犹求玉帖镫。”此句批评谢万于兵败逃亡之际,临上马还奢求用嵌了玉的马镫。稍晚的《南齐书·庐陵王子卿传》记载齐武帝责备其子萧子卿过度奢侈之语,曰:“纯银乘具乃复可尔,何以作镫亦是银?”诗文中也有马镫。南朝梁简文帝《紫骝马》诗云:“青丝悬玉蹬,朱汗染香衣。”北周王褒《谢赉马启》中有句:“黄金作勒……白玉为镫。”
三国之前,确实还未见马镫踪影。然而《史记》《汉书》的记载不是史家的向壁虚构。汉代的画像砖上,骑者的大腿跟马背平行,膝盖弯曲,小腿下垂,身姿跟足蹬马镫的形状颇为相似。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一个西汉末期的贮贝器,其顶部的骑马者就将双脚拇指套在鞍前垂下的绳圈中。真正意义的马镫的普及,应是金属采冶业发达到相当的程度,铜铁等金属不再稀缺的时候。马镫毕竟是踩在脚下的“贱器”,何况有东西聊堪供用。这点可从已发现的木制马镫与齐武帝责备其子萧子卿之语中体味。
(摘编自骆晓平《再谈我国马镫产生的时代》)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镫“在两汉时代应该是已经被普遍应用”的观点,更多的应是主观推定。
B.目前的考古发掘发现的马镫图像、造型和实物都证明马镫出现在汉代以后。
C.先秦典籍使用的“镫”字,属于生活器皿,与马镫的“镫”字有质的不同。
D.马镫的出现,应在金属采冶业相当发达、铜铁等金属不再稀缺贵重的时候。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列错误观点,而后从考古发现、“镫”字的使用两个方面对其否定。
B.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式,而且列举了许多考古证据证明自己观点。
C.文章对“在两汉时代应该是已经被普遍应用”的观点也给予了合理性解释。
D.文章没有直接亮明观点,但内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读者可以得出立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秦帝国》《汉武大帝》等电视剧出现骑兵足踏马镫的画面是不够严谨的。
B.东吴墓出土的一匹陶马,马背上配有马镫,依此可定马镫最早产生于东吴。
C.“镫”字的使用,侧面印证了马镫产生的时代,因为词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D.汉代画像砖上的骑者身姿形态可以说明,当时有类似一些马镫功能的东西。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史,会发现一个现象:凡是大师巨擘,往往一门数杰。诸如汉魏三曹、西晋三张、宋代三苏、明代三袁……这样的佳话,不胜枚举。如此独特的中国式文化现象,与一门特殊的学问——“家学”的关系密不可分。
钱穆先生认为,一个家族对于后世子孙的期冀无外乎“一则希望其能具孝友之内行,一则希望其能有经籍文史学业之修养。此两种希望,并合成为当时共同之家教。其前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风;后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学。”
先秦时期,记载学术、文化的简牍十分珍贵,朝廷藏之秘府,遣职官专守,文化被垄断,因而有“学在官府”之说;又由于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宗法制度的确立,逐渐出现了父死子继、子承父业的情形。于是,掌握文化知识的为官者,业有专守,不传他人,只传弟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了诸如儒、道、法、医等不同学派,各家后人、弟子视其学术为衣钵,历代传承,这是早期家学形成的另一重要途径。
至魏晋南北朝,家学从内容和规模上都有了突破。此前,两汉家学受独尊儒术的影响,内容多以经学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文化政策变得宽松,儒家不再独大,史学、医学、文学、书法、绘画、玄学、天文历法、科技等,都成为世族家学的内容。在选官制度方面,魏晋南北朝一改两汉注重考察品行的“察举制”,采用“九品中正制”,品评人物,择优入仕,把“家世”与品行才能同时列为考察对象。至此,学业与门庭形成了相因相成的关系,要想力保门第不衰,唯有“籍家门人才济济,簪缨相继,同族引援”。由此,家学的传承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形势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家学的一大优势,就是能提供较早开展“开蒙教育”的条件,尤其世家子弟往往三四岁便开始接触史书典籍。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回忆童年生活时说,自己从四岁开始,就要每天在父母面前背诵儒家经典、唐诗宋词。与官学相比,家学最大的特点在于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亲师合一,倾囊相授。同辈之间的切磋探讨也是保障家学昌盛的法宝之一。比如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丹青以石竹闻名,除了自己的天赋和勤奋,他与表兄文同在创作过程中的互相借鉴探讨也功不可没。不仅是学识技艺的传授,家学中道德品行的培养也历来受重视。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叔叔王廙曾为爱侄绘制了一幅《孔子十弟子图》,并在《平南论画》中解释说,自己亲自画画、题字,意在激励王羲之,希望他明白“学书则知积学可以致远,学画可以知师弟子行己之道”,不要单单着意技法,更要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家学正是通过这种以上感下,前后相继,左右相渗,彼此研习的传统,在乱世之中,存续了学术文化,又在官学之外,培养了多方面的人才,为文化传承打下了基础。
98岁高龄的钱学森曾反复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虽然对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的回答莫衷一是,但纵观中国的家学传统,我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摘编自《中华遗产》)2013年第12期)
【小题1】下列对“家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学与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种中国式文化现象——凡是大师巨擘,往往一门数杰——的关系密不可分。
B.钱穆先生认为,家学是家教的内容之一,是一个家族希望后世子孙能具备经籍文史学业的修养。
C.家学的形成有一些途径,其中包括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的后人、弟子视其学术为衣钵,历代传承。
D.作为一门特殊的学问,家学能为子弟们提供较早开展“开蒙教育”的条件,这也是家学的一个优势。
【小题2】(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朝廷垄断了文化,有“学在官府”之说,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早期家学形成的源头。
B.两汉时期的家学受独尊儒术的影响,没有从内容和规模上有所突破,这与当时的文化政策不够宽松有关。
C.魏晋南北朝采用“九品中正制”选官,也使家学的传承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形势下得到了极大发展。
D.宋代三苏、明代三袁等佳话不胜枚举,体现了家学的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亲师合一、倾囊相授的特点。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带来的学业与门庭相因相成的结果,促使当时“家门人才济济,簪缨相继,同族引援”。
B.苏轼的丹青以石竹闻名,除了他的天赋和勤奋,还得益于同辈之间切磋探讨这一保障家学昌盛的法宝。
C.王廙绘制《孔子十弟子图》来激励王羲之,表明家学中不仅重视传授学识技艺,也重视道德品行的培养。
D.钱学森晚年提出“钱学森之问”或许与他四岁开始就受家学影响有关,这表明家学传承的结果优于学校教育。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根植区域文化 培育产业特色
黄永林
湖北文化源远流长,资源丰富,灿烂辉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开发价值。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地方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于促进湖北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湖北文化最大特色就是荆楚文化,广义荆楚文化包含炎帝神农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武当道教文化、清江巴土文化、长江三峡文化等等。湖北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应深度挖掘本土特色文化的资源价值,主打荆楚文化品牌,走差异化品牌发展之路。如武汉的首义文化、荆州的楚文化和三国文化、黄石的矿冶文化、随州的炎帝神农文化、秭归的屈原文化、宜昌的三峡和清江文化、十堰的武当文化、孝感的孝文化、咸宁的向阳湖文化、襄阳的三国文化、恩施的土家民族文化、鄂东的农禅文化等都各具特色,各地可以根据这些地方特色文化,形成“荆楚花开,馨香各异”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当今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已经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意与创新,创意正有力地推动着文化资源转化为财富,科技创新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湖北文化产业必须走创意型和科技型发展之路。在开发利用荆楚文化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时,一方面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保护好文化遗产;另一方面通过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努力提升特色文化的核心价值,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益。
据湖北省社科联的调研建议,湖北文化产业要充分整合区域内文化产业资源,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在各地已形成的文化产业园、文化街、文化科技园、文化创意园、大型主题公园等园区的基础上,以本地化文化资源为主体,以传统特色文化园区为依托,建设地方特色型文化产业园,提升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实行政策优惠,吸引文化企业进驻文化产业园区等方式,促进荆楚特色文化实现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产权化和产权金融化的转变,使文化资源变成文化产品,成为文化品牌,最后实现湖北文化产业整体快速发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湖北省既要重视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更要重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中国城镇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2012)》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湖北城镇和乡村人均文化消费分别为655.87元、288.12元,在全国31个省域中排位分别为第26位、第28位。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文化消费能力,助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要充分利用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注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
目前,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空间由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两部分组成,传统文化虽然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但在现代文化的强力挤压下生存空间日渐萎缩;相反,现代文化后来居上,其影响力和空间日趋扩大。湖北广大农村是荆楚文化的沃土,为保存荆楚文化的原真性及本土性、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提供不竭资源,应当重塑乡村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构建荆楚文化在农村社区的现代传承体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通过吸收现代文化元素,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其焕发青春活力,促进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在世界商贸发达地区所占有的沿海、沿边、沿河、沿线四大地理要素中,湖北既占有沿江之利,又得沿线之益。湖北应通过区域内特色文化产业互动及区域间文化产业联动,形成沿江、沿线等多条特色文化产业圈和产业带,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选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中湖北文化产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湖北文化产业源远流长,资源丰富,灿烂辉煌,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开发价值。
B.湖北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让创意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财富,让科技创新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
C.湖北文化产业应以本地文化资源为主体,以传统特色园区为依托,建设地方特色型文化产业园。
D.实现湖北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既要重视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更要重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的强力挤压下生存空间日渐萎缩,现代文化的影响力和空间日趋扩大。
B.在现今社会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动力是创意与科技创新,原有的资本和劳动力的要素已经不是主动力。
C.湖北文化产业的发展应深度挖掘本土特色文化的资源,突出荆楚文化品牌,走品牌创新发展之路。
D.重塑乡村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构建荆楚文化在农村社区的现代传承体系为发展其特色文化产业提供不竭资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湖北文化含荆楚文化、炎帝神农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武当道教文化、清江巴土文化、三峡文化等。
B.开发利用荆楚文化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要保护好文化遗产,同时要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益。
C.只有加大财政投入,实行政策优惠,吸引文化企业进驻文化产业园区,才能促进荆楚特色文化实现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产权化和产权金融化的转变,使文化资源变成文化产品,成为文化品牌,最后实现湖北文化产业整体快速发展。
D.湖北占有沿江之利和沿线之益,因而形成区域内特色文化产业互动及区域间的文化产业联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题目。
闻一多的转变
⑴从1927年到1943年秋参加“民主运动”时,对现实满腔热血又备感无奈的闻一多一直埋头书斋,对《诗经》《周易》《楚辞》、远古神话和金文甲骨等传统文化都作了深入的研究。作为学兼中西的诗人学者,他将中国传统的考据校勘之学与西方现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熔为一炉,作了开创性的工作,其成就迅速享誉学界。
⑵此时的他埋头故纸堆,有意过着避世的生活。抗战初期避难云南时,除上课外他平日很少下楼,以至友人皆劝他“何妨一下楼呢”,他竟因此得到“何妨一下楼斋主人”的雅号。不过,生逢时时面临民族危亡的近代中国,要成为对政治毫不关心的学者几乎没有可能。
⑶早在清华读书时,深受渐进改良思想影响的闻一多就对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等激进思想十分反感,认为是只破坏不建设。1925年留美回国后,他参加过几次国家主义派在北大召开的反苏反共大会,几乎每次都与共产党人发生激烈冲突。这更加深了他对共产党的反感。
⑷30年代初闻一多曾在青岛大学任教两年。此时,“九·一八”事变使爱国学生运动日益高涨,青岛大学亦三次爆发学潮。在每次学潮中,闻一多都站在校方一边反对学生罢课,主张开除学运积极分子。学生也将矛头对准闻一多,甚至发表《驱闻宣言》,指其为“准法西斯蒂主义者”。
⑸直到40年代初,闻一多仍与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对国民政府虽有种种不满,但基本立场还是站在国民党一边的。西安事变爆发时,清华大学的教授几乎一致反对,闻一多的态度更为鲜明。平日在课堂上从不提课外话的闻一多此时抛开讲义,怒气冲冲地说“真是胡闹,国家的元首也可以武装劫持!一个带兵的军人,也可以称兵叛乱!这还成何国家?”
⑥抗日战争的爆发,使闻一多等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步行团。这次转移让这些一向待遇优厚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突然贫困化,许多教授要靠业余经商、到中学兼课或卖文售字才能维持生活。要养活八口之家的闻一多只得给人治印,勉强维持日用。生活的平民化,把这些知识分子彻底赶出了安逸的象牙之塔,使他们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于是,社会下层的生活与执政者令人触目惊心的贪腐真切地暴露在了他的面前。
⑺闻一多的变化,是从1943年春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在昆明发售开始的。蒋介石在这本书中公开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他不仅反对共产主义,连自由主义也不能容忍,认为二者都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机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隐患”。这是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人们所难以接受的。闻一多这样写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一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⑻不久,闻一多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立即写了《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针对现实的杂文,开始呐喊,开始成为一位斗士。这时,他急切地阅读各种左翼书籍,详细了解共产党的各种情况。赵超构的《延安一月记》中关于全延安只有“四个警察”的记述给他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只有在那样的新社会秩序下,青年人才可以毫无阻碍地接受民主的教育”。
⑼具有诗人浪漫气质的闻一多的转变是迅猛彻底的,他于一九四四年夏在罗隆基、吴晗的介绍下秘密加入民盟,并表示“将一定请求加入共产党”。从此,他在共产党的秘密领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争民主的运动中去,直到1947在发表激烈抨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最后一次讲演”后被特务杀害。
(摘编自雷熙《闻一多与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闻一多虽然在传统文化的研究上享誉学界,但埋头故纸堆并不是他喜欢的事情,这只是满腔热血的他对现实失望后的一种无奈选择。
B.闻一多想远离政治,并曾因此获得“何妨一下楼斋主人”的雅号;不过,他又不可能对政治毫不关心,因为当时的中国时时面临民族危亡。
C.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一书中对义和团精神有所肯定却在挑战五四民主自由的精神,这让深受五四精神影响的闻一多难以接受。
D.赵超构的《延安一月记》等左翼书籍让闻一多对共产党和延安有了新的认识,延安的新社会秩序也让他看到了实现民主的希望。
E. 本文以时间为脉络,以1943年春蒋介石《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为界,介绍了闻一多的转变,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
【小题2】40年代初及此前,闻一多的基本立场一直站在国民党一边。这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闻一多思想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请解释文章题目“闻一多的转变”中“转变”的含义,并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音乐的传播方式主要指的是传播者对音乐进行传播的时候采取作用在受众的一种具体的方式。从古到今,人们都了解传播所产生的威力,在远古时期,人们便会利用歌声、语言和其他人进行交流。然而随着生产的逐渐发展,人们的交流和活动范围逐渐地扩大了,人们开始发明文字和图画来突破传统之中时空的限制。如果没有音乐的传播方式,那么就没有人类音乐的活动与音乐。它的本质是用来传递音乐信息,使人与人之间得以交流。音乐的传播还可以让音乐的创造者和听众之间进行双向的交流,从而及时地向创作者进行信息的反馈,让其能够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一些音乐作品。
对于传播活动发展的历史来说,也就是传播媒介演进的历史。然而音乐之所以没有中断于传统的历史文化也是和音乐特有传播的方式密切相关的。因此可以说音乐历史发展与音乐传播发展是同步来进行的。而在音乐的传播历史上,主要有以下几种传播方式:
口头传播,也即“口耳相传”“口传心授”,它是在人类传播历史上最初的一个阶段,并且也属于早期音乐传播的一种原始形态,也是在电子音乐、唱片以及乐谱等方式诞生前最普遍、快捷的一种传播方式。例如古代的时候,人们主要用诗词和歌谣这种口头传播方式来抒发感情、传达意见。
其次是媒介传播,最开始的媒介传播是乐谱的传播,这个传播时期也标志音乐的传播进入到了媒介传播的一个时期。对于乐谱来说,它能够清晰的记录音乐的音长和音高,能够让流动音乐从此固定下来。
而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网络传播使得整个音乐的传播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它对于先前存在的一些媒介有着很强大兼容性,不但能够用来发布各种各样的娱乐信息和新闻,还能够充当媒体的媒体,将一些电视、广播等都兼容到自己的一种轨道之中,当前的一些网络音乐、电子期刊等就是有力的证明。
网络音乐的传播方式导致了传统音乐传播方式之中手稿的逐渐消失。作曲家可以通过电脑来进行创作到演奏到传播,能够轻易地修改或者抹去屏幕上的一些东西,将创作的过程逐渐变得模糊。然而一个音乐创作者的传统作曲是以手稿为主,这样才能够反映出创作者的一种真性情,所以,网络创作的乐谱与传统的相比,传统的乐谱手稿就变得更加真实,且具有收藏和保存价值。
(选自韩益民《试谈网络对音乐传播的影响和作用》,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音乐传播方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口头传播是早期音乐传播的原始形态,既是人类传播历史上最初的一个阶段,又是一种最普遍、快捷的传播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古诗词和歌谣得以传播。
B.乐谱传播是最早的媒介传播。乐谱能清晰地记录音长和音高,它的出现标志着在传播过程中“口耳相传”的流动音乐可以用乐谱的形式固定下来。
C.网络传播方式相对来说具有很强兼容性,能够用来发布各种各样的娱乐信息和新闻,还能够充当媒体的媒体,将一些电视、广播可兼容到自己的轨道之中。
D.无论何种传播方式主要是传播者对音乐进行传播时向受众传递音乐信息的一种具体方式,有利于音乐的创作者和听众进行双向交流。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生产的逐渐发展,人们交流和活动范围的逐渐扩大,人们开始发明文字和图画,以此来突破传统之中时空的限制。
B.各种音乐传播的方式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的人们通过音乐来进行沟通、交流,也有利于创造出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
C.音乐特有的传播方式,使音乐得以传承而没有中断于传统的历史文化;这也说明了音乐历史发展与音乐传播发展是同步的。
D.作曲家可以通过电脑来进行创作、演奏、传播,将创作的过程逐渐变得模糊,这样与传统乐曲相比更难反映出创作者的真性情。
【小题3】(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口头传播能保存一些音乐信息,但音乐作品仍处于流动、变化中,导致同一乐曲的乐谱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会有不同之处。
B.电子音乐、CD(唱片)可以记录音乐的音长和音高,储存声音信息,这是音乐传播方式中的媒介传播,能较完整地保存音乐信息。
C.音乐传播的方式,从口头传播到媒介传播,再到网络传播,每次都在变化,都在进步,而网络传播方式使得整个音乐的传播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
D.网络音乐传播方式会导致传统音乐传播方式之中手稿的逐渐消失,而用网络创作的乐谱却没有真实性,也降低了其收藏和保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