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和一朵花一道经过黄昏
洪 放
七岁那年,秋天,一个黄昏。在乡下老屋的后园里,一株很大的老茶树边,我看见了一朵花。淡蓝色的,浮动着,被渐渐上来的夕光所笼罩。我就蹲在花的旁边,看着它。一直看着它。然后我和花一道被暮色淹没。所有的事物都静了。我只好回家。第二天早晨,再看。花已经谢了。淡蓝色已经谢了。而我那时候,还正在悄悄地成长……
成长中的人是容易忽略一些事物的。
比如那朵花,不久就忘了。
但今天,当我站在南塘的秋风中,这朵花突然浮现出来。它的浮现,是因为我现在正面对着另一朵花。另一朵也是淡蓝色的花。这是一种在南塘常常见到的花。朴素的,淡淡的,沉静的,美好的。南塘的土地刚刚经过一场秋雨,有一些虫子已经消失。我听不见它们在黄昏时的叫声了。南塘变得深沉,同时也逐渐走向枯寂。
一朵花或许能点亮它的生动吧!
我看着花,它天真而真实地开放着。我看到它的叶片上甚至还有尘土。雨也没能将它洗净。它的花瓣是六片的,对称着,仿佛三组正在玩耍的小孩子。我真的很想它们是小孩子的。我喜欢孩子的无邪与纯洁。但是,我知道它们不是。在秋天的大地上,花朵都是中年了。甚或是老年。
一如我,惨淡地走过如许的光阴。一回头,水流远了。南塘成了秋风,秋风成了人心,人心成了忧伤。
而花呢?它开放着。它在它应该开放的黄昏开放着。它一定不是为我。就如同我一定不是为其他。一切的生命,都只是一种经过。现在,我同这朵花一道,经过黄昏;经过远去的飞鸟,经过更远处的山峦;经过孤独的吟唱,经过秋风里一根一根无由的白发……
花也是无由的。生长,开放,在这个黄昏,与我相遇,而不是在另外的黄昏。它是淡蓝的,而不是别的颜色。它是七岁时的花。是那些掠过成长而被我们忽略了的光。
我的手想伸过去,甚至我想轻轻地抚摸它,握住它,亲吻它,热爱它。
但是,我停了。心上的尘土一定比这花叶上的尘土更重。指尖上的伤怀一定比花谢时更悠远。我只好停住。南塘暮色四合,有谁在独自寻找?谁的脚步正叩响南塘的门楣?谁正在慢慢地回去,慢慢地回到往昔的时光和往昔的美好?
南塘的花。朴素,沉静。我看着。一朵花,一个人。一处风景。
我也是沉静的了。我也是朴素的了。至少现在。和一朵花一道经过黄昏,我回到了七岁。回到了后园的大茶树,回到了它的清香与苍老。我用手摸摸自己的脸,我摸到了秋风的痕迹,摸到了山水的痕迹,摸到了那些远去了的不可能再回来了的人和事物的痕迹。
而花沉静着。
黄昏很深了。我已经不太能看清它的叶片和它的花瓣。我只看到它的浮现。
这恰如在这个大而杂乱的人世间,我更多的时候是半明半暗的。如这黄昏中的花,它是怀着对大地的恩情,来用最后的光照亮南塘。而我,是怀着这人世的热爱,用宿命的笔,来写秋风的挽辞……
【小题1】“我”两次看到一朵蓝色的花,感触有什么不同?
【小题2】简要说明“一切的生命,都只是一种经过”在文中的含意。
【小题3】作者为什么要“和一朵花一起经过黄昏”?它使作者产生哪些联想与感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13: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

毕淑敏

①被人邀请去看一棵树,一棵古老的树。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已被唐朝的地震弯折了腰,半匍匐着,依然不倒,享受着人们尊敬的注视。

②我混在人群中直着脖子虔诚地仰望着古树顶端稀疏的绿叶,一边想,人和树相比是多么的渺小啊。人生出来,肯定是比一粒树种要大很多倍,但人没法长得如树般伟岸。在树小的时候,人是很容易就把树枝、树干折断,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就结束了生命。就算是小树长成了大树,归宿也是被人伐了去,修成各种各样实用的物件。长的好好的树,花纹美丽木质出众,也像美女一样,红颜薄命,被人劫掠的可能性更大,于是很多珍贵的树种濒临灭绝。在这一点上,树是不如人的。

③树比人活得长久,只要假以天年,人是绝对活不过一棵树的。树并不以此傲人,爷爷种下的树,照样以硕硕果实报答那人的孙子或是其他人的后代。

④通常情况下,树是绝对不伤人的。即使如前几天报上所载一些村民在树下避雨,遭了雷击致死,那元凶也不是树,而是闪电,树也是受害者。人却是绝对伤树的,地球上森林数量的锐减就是明证,人成了树的天敌。

⑤树比人坚忍。在人不能居住的地方,树却裸身生长着,不需要炉火或是空调的保护。树会帮助人的,在饥馑的时候,人可以扒树的皮来充饥。很多书籍记载过这棵古树,若是在树群里评选名人的话,这棵古树是一定名列前茅了。很多诗人词人咏颂过这棵古树,如果树把那些词句当作叶子一般披挂起来,一定不堪重负。唐朝的地震不曾把它压倒,这些赞美会让它扑在地上。

⑥树的寿命是如此长久,在我们死后很多年,这棵古树还会枝叶繁茂地生长着。一想到这一点,无边的嫉妒就转成深深的自卑。作为一个人活不了那么久远,伤感让我低下头来,于是我就看到了一棵小草,一棵长在古树之旁的小草。只有细长的两三片叶子,纤细得如同婴儿的睫毛。树叶缝隙的阳光打在草叶的几丝脉络上,再落到地上,阳光变得如绿纱一样漂浮了。

⑦这样一株柔弱的小草,在这样一棵神圣的树底下,一定该俯首称臣必恭必敬了吧?我竭力想从小草身上找出低眉顺眼的谦卑,最后以失望告终。这棵不知名的小草,毫无疑问是非常渺小的。就寿命计算,假设一岁一枯荣,老树很可能见过小草五千辈以前的祖先。就体量计算,老树抵得过千百万小草集合而成的大军。就价值来说,人们千里万里路地赶了来,只为瞻仰老树,我敢肯定没有一个人是为了探望小草。

⑧既然我作为一个人,都在古树面前自惭形秽了,小草你怎能不顶礼膜拜?我这样想着,就蹲下来看着小草。在这样一棵历史久远声名卓著的古树旁边为邻,你岂不要羞愧死了?

⑨小草昂然立着,我向它吐了一口气,它就被吹得蜷曲了身子,但我气息一尽,它就像弹簧般伸展了叶脉,(  )地抖动着,我向它吐了一口气,它还是在弯曲之后(  )。我悲哀地发现,不停地吹下去,我有气绝倒地的一刻,小草却(  )。

⑩草是卑微的,但卑微并非指向羞惭。在庄严大树身旁,一棵微不足道的小草都可以毫不自惭形秽地生活着,何况我们万物灵长的人类!

【小题1】第⑨段空格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怡然挺立 快乐 安然
B.快乐 怡然挺立 安然
C.安然 快乐 怡然挺立
D.怡然挺立 安然 快乐
【小题2】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第⑥段中画线句的作用。
【小题3】明明写“小草”,为何用大量的篇幅先从“一棵古老的树”写起?
【小题4】请阐释“我”、“树”、“小草”三者之间的关系。
【小题5】试就本文运用的对比(反衬)手法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铜器上的艺术表现手段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纹饰,而其中又以动物纹为主体。考古发现证明,动物纹在青铜器上盘踞了整整15个世纪,它对后世造型艺术的影响可想而知。早期青铜纹饰上可以辨识的动物很多,既有现实中的虎、牛、羊、鹿、蛇等,也有仅存于古人想象中的饕餮、夔龙、夔凤之类。这些纹饰是上古生存环境与先民心理结构的投影,它们在青铜器上的形态也在不断演变。除了动物纹外,青铜器上出现较多的纹样还有几何纹,其形式大致有连珠纹、弦纹、直条纹、横条纹等。根据出土情况来看,早期青铜器上几何纹很少担任主角,在兽面纹、龙纹、鸟纹等大行其道的时代,几何纹只能作为主纹的陪衬或地纹使用;等到动物纹从青铜器上淡出,各种形式的几何纹才如雨后春笋一般大量涌现。春秋战国之际,以几何纹为主体纹饰的青铜器已屡见不鲜,抽象的线条取代了具体的形象。
青铜器上动物纹与几何纹的此消彼长,与早期彩陶图案的演化历程甚相契合。彩陶图案早于青铜纹饰,当青铜器开始铸造时,古人已经习惯了以最具特征的部分代替整体的做法,商代早期青铜器上就出现过只有一对兽目的兽面纹。与此相印证,龙山文化的陶器和玉器上也有强调眼睛的兽面纹。兽面纹即饕餮纹,是青铜纹饰的代表,宋人以“饕餮”为其命名,可能是因为饕餮的“有首无身”正好概括了这种纹饰的省略性特征。兽面纹的特征是以兽的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眼睛在整个纹饰中居于突出的地位。这种安排预示了中国造型艺术的抽象特征和写意精神:不重要的地方尽可省略,只保留最本质传神的部分并予以夸张表现。
兽面纹上具有启示意义的不仅是其省略性特征,人们还注意到,兽面纹的形成过程中显示出一种强烈的向心性。以饕餮图形为例,“两条左右分开并置的夔龙,慢慢靠拢,两头部合并,最终形成一个了无拼合痕迹的饕餮头部”,这种从两侧向中心聚拢而构成的图像,透露了古代形象思维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理念——对称与平衡。对称与平衡是美的体现,尽管青铜器上的纹饰发展到最后以几何纹为主,但动物造型具有的巨大美学意义绝对不能低估。与规整而又不免单调的几何线条相比,那种尚未脱离具象的动物纹饰更能体现青铜艺术的神秘。
(摘编自《试论青铜器上的“前叙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动物纹是青铜器上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对后世造型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B.上古生存环境和先民心理结构发生的变化,也会影响着青铜器纹饰的形态。
C.早期青铜器上的几何纹样式不少,但很少担任主角,一般作为主纹的陪衬或地纹使用。
D.整整15个世纪的青铜器上都有动物纹,此后动物纹逐渐被几何纹取代而消失。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彩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影响下,青铜器纹饰也体现出以部分代替整体的审美倾向。
B.饕餮作为古人想象中的动物,直到宋代才得以正式命名。
C.饕餮、夔龙、夔凤仅存于古人想象之中,它们在青铜器上的形象时有串换。
D.兽面,尤其是兽目,在青铜器动物纹中有突出地位。
【小题3】下列分析判断,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概述了青铜器上的动物纹和几何纹的形态特点、地位变化。
B.文章第二、三段从“省略性”、“向心性”两个方面论证了兽面纹的审美特点。
C.早期彩陶图案的演化,决定了青铜器上动物纹与几何纹此消彼长的趋势。
D.早期青铜纹饰和彩陶图案的演化大致上表现为抽象崛起具象淡化的审美变化过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由于仪式的表演性,人们很容易把仪式当作戏剧,但仪式不是艺术,仪式与艺术本质的不同在于仪式的集体性情感与艺术的个体性情感,表达个体性情感是从仪式转变为艺术的根本因素。
在西方学者看来、体育是从日常生活中脱离出来的游戏,不是艺术,实际上,体育与戏剧在古希腊和中国古代与仪式同源共生,古希腊戏剧节与运动会都和祭神仪式相关,中国古代屡屡诉诸文献记载的“迎神赛会”亦表明,“赛会”是为了“迎神”。“赛会”不仅有戏剧性的表演。亦有体育性的竞争。人类学家哈里森说,仪式体现的是死亡与再生之争,所有仪式都暗含比赛的因素,比赛的实质是人战胜神、他人乃至自身,当作为个体的人凸显,艺术就具有了从仪式中分离的条件。因此,体育也是艺术。
将体育与戏剧进行比较,即可以看出体育作为艺术的特征,体育赛事与戏剧表演是如此相似:运动场就是剧场,运动员就是演员,运动场上的观众就是剧场上的观众,不仅如此,作为个体的“运动员”和“演员”,能使观众从他(他)身上想到与他(她)竞争的其他运动员或演员,以及他(她)所属的团体、民族、国家。运动员和演员之所以具有“明星”的特征,是他们作为个体照亮了一个更为庞大的集体,这个集体甚至是全人类,当作为个体的运动员和演员越来越显出“明星”的特征,艺术就完成了从仪式中的分离。
体育与戏剧不仅在外在表现形式上相似,在内在精神上亦具有本质的相通。古希腊悲剧通过主人公的悲剧性命运表达宣传社会伦理教化的目的,宋元戏剧则将英雄的冤屈表观善恶有报的民族国家伦理内涵。与戏剧担负着建立民主、和平社会秩序的使命相比,结合“公开、公平、公正”奥林匹克的精神和“更快、更高、更强”奥运会的口号,不难发现奥林匹克运动会追求的是人类整体的和谐与强大。
体育艺术的兴盛是现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一方面,体育的快节奏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相吻合;另一方面,体育的真实存在体验亦与现代社会的理性化同步。与戏剧通过虚构与想象未表观真实性不同,体育本质是:无须想象,这就是真实。此外,戏剧中的人物与情节都是预先设计好的、程式性的,只要演员不变,你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看到的同一场戏大抵雷同,从这一意义上说,戏剧是不自由的,而体育是个体自由意志的体现,在这次赛事中夺冠的运动员并不一定是下一赛事的冠军,体育总是制造未知的悬念,因而从不重复,历久弥新。   
戏剧与体育赛事都具有表演性。体育的表演是以真实代替幻觉、真身代替偶像,国此,体育中的表演者——运动员被赋于了强烈的民族国家属性,在体育赛事中,集体观念高于一切,获奖运动员与国旗、国歌以及本国观众一起,将民族国家的观念发挥到极致,体育艺术不仅为运动员,也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真正开放的、没有边界的集体,这个集体可以放大到全人类、全世界,人们不再迷恋虚幻的神,而更钟情真实的神,这反映出人类新的历史文化观。
(摘编自汪晓云《体育也是艺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仪式不是艺术,仪式表达的是集体性情感,从仪式转变为艺术的过程中主要的条件是个体性情感的表达。
B.戏剧与体育都源于仪式,表演性使得戏剧与仪式建立了联系,“比赛”实质使体育与仪式保持着天然的联系。
C.当人战胜神、他人乃至自身的个体性情感出现时,艺术就完成了从仪式中的分离,不再有仪式的集体性情感。
D.运动员在比赛中,能使场上的观众想象到与他相关的其他运动员、团体、民族和国家,这是运功员的明星特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代的体育比赛同祭神仪式的举行有关,是因为竞赛是祭神仪式中的重要环节,人们通过竞赛表达死亡与再生的斗争过程。
B.体育与戏剧有着相通的精神特征,体育比赛追求的是人类整体的和谐与强大,戏剧体现的是对民主、自由与美好生活的向往。
C.戏剧通过虚构与想象来表现真实性,艺术创作中要对现实生活进行想象与变形,因而与体育相比,其体验的真实存在是打了折扣的。
D.体育赛事与戏剧表演相比更能给观众带来自由的体验,是因为运动员的表演总能制造未知的悬念,给观众带来历久弥新的感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文献记载的“迎神赛会”是以“赛会”形式“迎神”,由此可知,中国各地流传的端午节“龙舟竞渡”,正是“迎神赛会”的遗存。
B.体育艺术的兴盛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因为体育比赛中的快节奏和真实存在体验契合了现代社会的特征:快节奏和理性化。
C.运动员在体育表演中的真实性,会使运动员被赋于民族国家属性,这将提供给观众真正开放、没有边界的集体,丰富着对集体观念的理解。
D.人们崇拜体育明星的现象,折射出现代社会人类新的历史文化观,只愿意相信真实生活中的英雄,而不再相信虚幻想象中的英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
1930年,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父母选取《诗经·小雅》的名句为她取了这个名字。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印象,认为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与工具,并决定为此奋斗终身。
屠呦呦1951年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所选专业正是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她觉得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工作。当时,设备简陋,科研人员不足。但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屠呦呦虽身患结核等慢性疾病,但仍坚持工作,到野外一根根采集标本,在室内夜以继日地进行实验研究,各种工作她都积极主动地完成,她是《中药炮炙经验集成》一书的主要编著者之一;她研究半边莲和中药银柴胡的成果被相继收入《中药志》。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疾药研究任务,屠呦呦任科技组组长。从1969年1月开始,历经380多次实验,制出190多个样品,制作了2000多张卡片。其间,她查阅大量文献,借鉴古代用药的经验,设计了多种提取的方法,经过艰苦的试验、千百次的试错,终于在1971年的一次尝试中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1981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由世界卫生组织等主办的国际青蒿素会议上,屠呦呦以首席发言人的身份作《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屠呦呦也被称为“青蒿素之母”。据世卫组织统计数据,世界上约有2.5亿人感染疟疾,将近100万人因感染疟原虫而死亡。如果没有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那么2.5亿疟疾感染者中将有更多的人可能无法幸存下来。青蒿素是当前中国被国际承认的唯一创新药物,现在世界多国已广为应用,已经产生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七五”期间,屠呦呦参与国家攻关项目“常用中药材品种质量研究”中“青蒿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课题,对青蒿进行系统研究,分离鉴定了17个化合物,其中5个为新化合物,并修正了《中国药典》长期沿用的谬误。
“屠呦呦的贡献值得获取诺贝尔奖!青蒿素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并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从而证明了从传统药物获得确定化学成分药物的价值。”北大生科院院长饶毅这样评价。但屠呦呦认为自己只是推开了青蒿素的一道“门缝”,其他人合力才打开了这扇“门”。
有趣的是,屠呦呦生活上是个粗线条,一心扑在工作上,不太会照顾自己。因为工作忙,她的私人东西总放得乱七八糟的,不像一般女性收拾得那么停当。但工作中的屠呦呦十分严谨,兢兢业业,在接到“523”项目时,她女儿才三岁,为了不影响研究,她把孩子交给老母亲抚养。为了检验青蒿素治疗作用于人类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她勇敢地充当了首批志愿者,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屠呦呦后来身体不太好,与当时长期做实验有关。
谈及自己的梦想是什么,她说,“我的梦想是用古老的中医药,促进人类健康。”
(有删改)
相关链接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百度百科)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父母选取《诗经·小雅》的名句为她取“呦呦”这个名字,希望她如鹿一样能出人头地。
B.在专业课程中,屠呦呦唯独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可以说这为她以后的研究和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C.在1981年北京召开的国际青蒿素会议上,屠呦呦以首席发言人的身份作《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足以说明她在这一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D.文章叙述屠呦呦在生活上的粗线条,更加突出了她为了事业所作出的牺牲,使传主的形象更丰满。
E.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让2.5亿疟疾感染者中更多的人幸存下来,作为当前国际承认的独特的创新药物,它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难以估量。
【小题2】这篇传记运用了正面侧面结合的方法刻画屠呦呦形象。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作为一名药学家,屠呦呦在医学上有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4】屠呦呦2015年10月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她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不毁灭的背影
沈从文
“其为人也,温美如玉,外润而内贞”
“君子”在这个时代虽稀有难得,也就像是不切现实。惟把这几句作为佩弦先生①身后的题词,或许比起别的称赞更恰当具体。佩弦先生人如其文,可敬可爱处即在凡事平易而近人情,拙诚中有妩媚,外随和而内耿介,这种人格或性格的混和,在做人方面比做文章还重要。
我认识佩弦先生和许多朋友一样,从读他的作品而起。先是读他的抒情长诗《毁灭》,其次读叙事散文《背影》。在诗歌散文方面,得把他的作品和俞平伯先生成就并提,平伯先生如代表才华,佩弦先生实代表至性。惟从现代散文发展看全局,佩弦先生的叙事散文,能守住文学革命原则,文字明朗、朴素、亲切,且能把握住当时社会问题的一面,贡献特别大,影响特别深。在文学运动理论上,“普及”和“通俗”目标实属问题核心,真能理解问题重要性,又能把握题旨,且得到有持久性成就的,少数作家中,佩弦先生的工作,可算得出类拔萃。求通俗与普及,佩弦先生都若在不甚费力情形中运用自如,而得到极佳成果。一个伟大作家最基本的表现力,是用那个经济、准确、明朗文字叙事。正如作家的为人,伟大本与朴素不可分。一个作家的伟大处,“常人品性”比“英雄气质”实更重要。但是在一般人习惯前,却常常只注意到那个英雄气质而忽略了近乎人情的厚重质实品性。提到这一点时,更让我们想起“佩弦先生的死去,不仅在文学方面损失重大,在文学教育方面损失更为重大”(冯友兰语)因为冯先生明白“教育”与“文运”同样离不开“人”,必以人为本。文运的开辟荒芜,少不了一二冲锋陷阵的斗士,扶育生长,即必需一大群有耐心和韧性的人来从事。文学教育则更需要能持久以恒、兼容并包的人主持。佩弦先生伟大得平凡,从教育看远景,是惟有这种平凡作成一道新旧的桥梁,才能影响深远的。
我觉得佩弦先生性格最特别处,是拙诚中的妩媚。他对事、对人、对文章,都有他自己的意见,凡事和而不同,然而差别可能极小。他也有些小小弱点,即调和折衷性,用到文学方面时,比如说用到鉴赏批评方面,便永远具教学上的见解,少独具肯定性。用到古典研究方面,便缺少专断议论,无创见创获。即用到文学写作,作风亦不免容易凝固于一定的风格上,三十年少变化,少新意。但这一切又似乎和他三十年主持文学教育有关。在清华、联大“委员制“习惯下任事太久,对所主持的一部门事务,必调和折衷方能进行,因之对个人工作为损失,对公家贡献就更多。熟人记忆中如尚记得联大时代常有人因同开一课,各不相下,僵持如摆擂台,就必然会觉得佩弦先生的折衷无我处,如何难能可贵!又良好教师和文学批评家,有个根本不同点:批评家不妨处处有我,良好教师却要客观,要承认价值上的相对性、多元性。一个大学国文系主任,这种认识很显然是能将新旧连接,文化活用,引导所主持一部门工作到一个更新发展趋势上的。中国大学的国文系,若还需要办下去,佩弦先生的这点精神,这点认识,实值得特别注意,且值得当成一个永久向前的方针。
(选自《不毁灭的背影》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E.本文运用华美秀丽的语言,讲述朱自清先生的事迹,为我们再现一位现代作家的光辉形象。
A.作者对朱自清先生的“小小的弱点”的评价是一分为二的。
B.本文客观真实再现朱自清先生的形象,使得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
C.文章采用“先扬后抑”的写法,为后文写朱自清先生的牺牲自我等精神做张本和铺垫。
D.朱自清先生能调和折衷,兼容并包,使得文学得到了繁荣发展。
【小题2】文章主要从哪两方面介绍了朱自清先生的成就?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加以具体说明。(6分)
答:
【小题3】文末说“佩弦先生的这点精神,这点认识,实值得特别注意”,“这点精神”“这点认识”分别指什么?(6分)
答:
【小题4】作者在文中说“一个作家的伟大处,‘常人品性’比‘英雄气质’实更重要”,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8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