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散文,回答下列各题。(18分)
跟着炊烟回家
马国福
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他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的恬静安详,似乎炊烟成了一个乡间的导师,让那些懵懂的心灵找到情感的慰藉,人生的方向。
②记忆里的村庄,炊烟和着日升日落的节拍,发出开启新生活的信号。没有风的时候,一束束炊烟像一个个浓墨重彩的感叹号,提醒人们繁忙的一天开始了。黄昏的时候,我们从地里干完活,走在回家的路上,大老远就能看见一束束炊烟,慢慢地穿过林梢。夕阳的余晖洒在林梢间,像涂上了一层层金粉。那时候,我就想,一辈子再也不离开这个村庄了,只为在每天的日升日落中看这炊烟升起又熄灭,熄灭又升起,多好啊!
③肩膀上扛着铁锹的父亲说:傻孩子,一辈子窝在这个村庄里有啥出息啊!有本事的人都到城里去工作,哪有像你这样没有上进心的人啊!
④土地就像一根宿命的绳子,把父辈一生都拴在土地上,让他们无法脱离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沉重劳动。多年后,我通过知识解开这根绳子离开村庄,到城里谋生。想到村庄里的乡亲们沿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亘古传统,从事永无止境的繁重农活,他们的生活依然很不宽裕,我的心就微微作痛。我知道,父亲当初给我说那番话有他的道理。也许,父亲看透了生活的本质,当时父亲之所以给我狭隘的幸福定义自有他的苦衷吧。
⑤有时候,在城市中受了伤,我就想回到村庄,对着那见证我年少岁月的炊烟,大哭一场。我知道,我的滂沱泪雨,会被炊烟带走,让我无所牵绊地上路、追求。像一缕空气消失在风中,像一抹炊烟擦干我的眼泪,坐在故乡的山冈上遥望炊烟,我的心会归于平静。城市生活衍生的计较、竞争和苦恼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从炊烟熄灭又升起的自然景观中汲取继续抬头前行的力量。计较会让自己更加痛苦,竞争会让自己更加疲惫。一切计较、竞争和苦恼,比与我的生命水乳交融的炊烟还轻,我为什么不放下呢?村庄里可以没有高楼大厦,家里可以没有美味佳肴,灵魂的仓库里可以没有金银细软,但村庄里不能没有炊烟,人的精神家园里也不能没有炊烟。炊烟是村庄里所有人灵魂的导师,她让我们在人生的坐标里找准自己的标尺,时刻保持对生活的信心。
⑥我一直怀念炊烟。远离了村庄的炊烟,我的生命似乎成了一条断流的河,一块荒芜的田地。只有炊烟,以及村庄里那些与炊烟站在一起的风物,才能让我的生命保持长久的美感、幸福和丰盈。心里空虚的时候,我常常打电话给父亲,说我看不到炊烟的落寞。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
⑦通完电话,晚上我就会做梦,梦见炊烟舞动的画面,梦中的炊烟就是一场大雨,湿润我干涸的河流,让我的内心汹涌起思乡的碧波,一波一波,顺着河流的方向回家。
⑧漂泊的宿命已经不能让我经常回家了,命运把我羁押到远方。一年回一次家,看一次炊烟,对我而言是命运的大赦。我只能在梦里跟着炊烟回家。炊烟是一个村庄全部的重量,是生活在炊烟扎根的土地上所有人们的希望。炊烟对我的意义就是灵魂的意义。
⑨一个人的灵魂断炊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我的灵魂里每天舞动着的,那是一束束炊烟。
【小题1】文章第②段描绘乡村景象,请分析其表现特色。(4分)
【小题2】文章第③段父亲为什么要对“我”说那番话?(4分)
【小题3】文中两次出现“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有何作用?(4分)
【小题4】文章的标题是“跟着炊烟回家”,请结合全文探究其深刻意蕴。(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15: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晚年的寂寞
佛刘
①她躺在东屋的土炕上,手里拿着一把边缘已经毛了的蒲扇。屋子里并不是很热,有一碗水放在她头边的床台上。我不想惊动她,就那样看她轻轻的摇着扇子。
②我轻轻地喊,奶奶。
③手中的扇子停下来,她睁开眼睛,看见了我。没有预期的惊喜,也没有预期的亲热,她怔怔地看着我,眼睛里混浊一片。
④我依旧喊,奶奶。
⑤她忽然坐起来,她分明已经知道了什么,她扔掉手中的蒲扇,两只手向前伸着,你是狗子,我的孙子!
⑥我说,是我啊,奶奶。
⑦她忽然向炕边扑过来,声音里已含了撕哑的痛苦。我看不到我的孙子了,我什么也看不到了。她哭着抱住我迎上去的身体。其实我也是含着眼泪的,可是我却不能让她看见。
⑧她失明了,曾经熟悉的音容笑貌,对于她却成了昨日的回忆。
⑨那个夏天的故事就是这样的开始了。白天,我陪她坐在阴凉的胡同里,叔叔们都下地干活了,偌大的胡同里没有一点的声音,阳光软软地洒下来,竟是一片斑斑驳驳的阴影。一排老房子,一样的屋檐儿和院落,干燥的风从北吹到南,拂动着那些老屋顶上的绿草。那是她和爷爷一生的作品,那一排房屋,是她一生中最后的守候。一个老人的寂寞比热闹更能使人安静下来。
⑩她回忆我小时候的模样,说我七岁了竟然还光着屁股乱跑,说我有一次不小心掉进猪圈里。每说完一次,她都会扭过头看我一眼,她的目光是有穿透力的。她说,那时候多么好啊,我一个人带着你们,一划拉,都是自己的孩子,可是现在却没有几个在身边了。
⑾我看看远处的鸡婆,慵懒地在墙角里趴着,一棵棵陈年的老柳树上,树杆上竟有了一些奇形怪状的洞。水滴石穿,什么也经不起时光的侵蚀啊。
⑿她常常打盹,让她去炕上睡一会儿,她却摇摇头,就这样就这样。说着话,眼睛就闭上了。她的呼吸很均匀,但节奏缓慢。那时的阳光是宁静的,没有什么比一个老人的入睡更让人感到这个世界的静谧。
⒀夜晚,我就睡在她的身边,像小时候一样,只不过这次是她在里面,我在外面。她教给我怎样把电灯的绳子压在枕头底下,以便有急事的时候好及时地开灯。末了的时候还会说,你要是不知道怎么办,就喊我。我轻轻地笑笑,在这个世界里,她永远也不会迷失自己的角色。在寂静的夜里,我常常会对着漆黑的屋顶发呆,没有由来的想到遥远的将来,一觉醒来,会人去房空。
⒁有几次叔叔跟我抱怨,说她太爱打听闲事了,什么播种了吗?玉米浇水了吗?还有谁谁家的孩子们怎么样了?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她也想问,哪有那么多的问题?
⒂有哪一个子女会理解一个八十八岁老人心中的寂寞啊?匆匆地来,匆匆地去,你的脚步有多匆匆,她担心的事情就有多匆匆。
⒃有好几次,我听见她一个人唉声叹气。我也是害怕寂寞的,但那时我常常会一个人跑到大街上打发掉无聊的时光,而她呢?在一片没有光明的世界里,声音是多么的重要啊,可是却常常被我们忽略。
多年之后,我常常自责,那时我是根本不懂得她的寂寞的,我的短暂到来,尽管可以给她增加一时的快乐,可是快乐过后,却是更长的寂寞,在漫长的黑暗的世界里,依旧是她一个人面对着生命的油灯,一点点熄灭。
⒅总有一天,我也会走向寂寞的,只是那时的心境,会不会与祖母相同?又会不会找到破解的办法?
【小题1】文章在③⑩节,多次写到奶奶看我的情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2】阅读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回答下面问题。(6分)
(1)“在这个世界里,她永远也不会迷失自己的角色。”“自己的角色”的具体含义是什么?(3分)
(2)“多年之后,我常常自责,那时我是根本不懂得她的寂寞的”,作者为什么说自己当年不懂奶奶的寂寞?(3分)
【小题3】文章①⑨两节通过环境描写写出了一个老人内心的孤苦与寂寞,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6分)
【小题4】文章最后一节由奶奶的经历联想到自己,结合全文分析这样的结尾在主题揭示上的意义。(5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乱世中的美神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她被当作了愁的化身,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
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的琼楼玉苑,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急病而亡。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走进她的生活。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李清照也随之入狱。由于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看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人愁。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有删改)
【小题1】联系原文,请用几个词(或短语)概括出“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中“愁”的内涵。(4分)
【小题2】李清照的人生经历了太多的波折,请以“亡国破家”为界,分条列举她后半生的种种磨难。(5分)
【小题3】这篇文章运用的反衬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反衬手法的好处。(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太阳梦
晓浩
朋友老刘说起他做的一个梦,激动得满脸通红。他梦见自己驾着一叶小舟,划行在太阳里。那境界好动人啊。
太阳大得无边无沿,透明的浆液,把世界漫溢成一片红色,岸,在哪里?船桨轻轻一拨,溅起一串火红的水珠,落下时,它们忽然凝结成一座座山,千姿百态。
老刘是个画家,那时候,画山画得正苦。
听了老刘的话,我放眼望去,但见群山在我周围有节奏地起伏着,群山之上是蓝天,一轮硕日,漂泊在蓝天上,永恒地照耀着。
记得刚到拉萨的时候,我被惊呆了,一片明晃晃的阳光,铺天盖地而来,拼命地往身体里渗透,我觉得身后的影子都透着亮儿。
是不是在梦里?
我走向那些经幡。五颜六色的经幡,在阳光下舞蹈着,似乎一头连着天,一头接着地,天地之间一派和谐宁静。一幢幢别致的藏式楼房和现代建筑,从绿树鲜花中冒出来,寺庙的金顶间杂其中,香火缭绕,放生羊和野狗昂着哲人般的头颅,在大街上踱步。
向生活深处走去,我知道这不是梦。
远方的亲朋好友非说这就是梦,神秘,朦胧,可想而不可及。一位女友,曾在拉萨生活数月,后移居加拿大,她来信说:“想到拉萨我就想大哭一场,那真是一个梦,温暖而又明亮,它在我睡着的时候来了,醒来,它却飞走了。”
对于我来说,拉萨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在我那间常摇曳着烛光的小屋里,我认识了一群又一群的寻梦人。你见过一步一叩,跋涉千里而来的朝佛者吗?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梦者的精神更为感人,他们为了追寻一个美丽的梦,翻越了无数精神意义上的大山,微笑着,走向太阳。尽管,他们的身心遍体鳞伤。
一位年轻的战士,常年驻守在某个四季冰封雪锁的哨卡上,一天,下哨归来,迈过一个半米多的土坎,他跌倒了,再没爬起来,过度缺氧导致了他的牺牲。一位大学生,为了抢救别人,被汹涌的泥石流吞没。一次,在我出去采访的途中,车翻出十五六米,车棚碎了,我安然无恙……还有啊还有,无数恶魔张开大嘴,要吞没我们这些寻梦者。
我常常仰望太阳,流着无法抑制的泪水,感情的大堤在瞬间决口了。想到夸父,他没追赶上太阳,却不是也为后人称颂么?幸福在于追寻这种过程本身。
朋友老刘实现了自己的梦。他独创了一种画派,叫西藏山水画,得到国内外普遍承认,台湾三原色艺术中心还专门为他搞了个人画展。
我不止一次地为他的画所感动。画面上,塞满了山,绝少人间气息,那山汹涌呼啸,奔腾流动着,下降,再升腾,势不可挡。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轮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
最近,我又见到了老刘。只见他熊腰虎背,一摇一晃,整个一座山在晃动。他说他又陷入了苦闷期。他想在艺术上再上一个高峰。
是啊。太阳只有一个,梦,是无数的。
【小题1】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写老刘作画,又写了朝佛者、战士、大学生和“我”的事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公民证
(前苏联)A·马里纳特
一次,某夫妇俩出发去海滨度假。他们想在那里痛痛快快地游泳,好好地晒晒太阳。像这样清闲自在地出去旅游,对他们来说还是第一次,而且是到那没有风、水温暖得像餐桌上的茶一样的海边。
所在工厂给他们开了到“迎宾”休养所去的许可证。为了到休养所去,他们得乘电气火车、公共汽车,最后甚至换乘老旧的蒸汽轮船。可是,刚一到那儿就出了新鲜事:休养所当局拒绝接收他们,不给他们提供膳宿,理由是夫妻俩都没有携带公民证。是啊,公民证是这样一种凭证,没有它,你别想得到一张床位、一把椅子。坐在走廊里等着吧,期待吧。可等什么,期待什么呢?……要知道,规定就是规定。要是没有带游泳衣,这好办,可以到海滨浴场远一点的地方,各自穿着普通裤衩到海里也没什么事儿。可是没有公民证,无论你到哪儿都不行,甚至私营旅馆也不肯留你过夜。
“梅兰尼娅,我们怎么办呢?”丈夫问妻子。
“亲爱的亚基姆,我怎么知道呢?”妻子耸了耸肩。
在这个“迎宾”休养所既没有你的床位,也没有你的餐桌,只有一个小卖部。
这样过了一天,又一天。  
“梅兰尼娅,我们怎么办呢?”
“亚基姆,我怎么知道呢?”
最后梅兰尼娅忽然想起该给母亲发份电报,让她把公民证立刻寄来。
又等了两天,最后总算盼来了珍贵的挂号信。信一到,邮局就通知了他们。他们高高兴兴地去领取挂号信。到了领取的窗口,他们拿出通知单,自我介绍了一番。
“看看公民证!”窗口一个可爱的小姑娘说。
“什么公民证?”亚基姆惊奇地问。
“当然是您的公民证!”
“它就在您手里,在这个信封里啊……姑娘,我们就是等它啊!”
“我不知道信封里面是什么。但是,要取信,您就得交验公民证。”
第二天、第三天去——还是白费口舌。这对没有公民证的夫妇,谁的信任也得不到。
他们在“迎宾”休养所的领地上又闲荡了两天,在小卖部以夹肉面包和果汁为食,晒了几次太阳,游了几次泳,然后摇摇头,动身回家了。又是轮船——电气火车——公共汽车,好了,总算到了基希涅夫,由此到家不过咫尺之遥——坐上出租汽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
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到邮局去取公民证。按时间算,他们的公民证应该早退回来了。
“我的挂号信从疗养所退回来了吗?”亚基姆问。
“退回来了!”女营业员回答说。
“谢天谢地!请给我吧……您不知道,为这封信我们吃了多少苦头啊!但愿您不要再让我们吃苦头了……”
“看看公民证!”姑娘说。
“怎么?又是公民证!我们的公民证就在您拿着的信封里啊!”
“信封里有什么我不感兴趣,可您必须交验公民证才能拿信。”
他们又到邮局去了两趟——还是白搭。
第三次去时邮局告诉他们:信又退回到“迎宾”休养所交亚基姆收去了,因为按规定信件留存不得超过一个月。
【小题1】(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开头写海滨的惬意,与下文写因没带公民证所带来的一系列麻烦事形成对照,强化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
B.因为忘记携带公民证出门,亚基姆和梅兰尼娅夫妻遇到了一连串的麻烦,度假变成了受气。而公民证在邮局的来回往返,总是取不出来。小说批判了一些人做事不认真、丢三落四的毛病。
C.“公民证”是故事中的导火索,是不可或缺的中心部件,情节的推进,场面的展开,情绪的变化,无不依靠它来完成。它也是主题思想的载体,人们可以通过它而窥见作品的主题。
D.小说的情节不仅突出了一个“变”字,而且变中有同,发展中有反复。作者对两次领取公民证场面的描写,采用了“重复”手法,深化了主题,揭示了问题的普遍性。
E. 故事的结尾让人觉得太过荒诞,不可信,是这篇小说的败笔。
【小题2】(小题2)请说说这篇小说情节构思的妙处,并结合全文加以分析。(4分)
【小题3】(小题3)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小题。

冲突频繁,会盟宴享频繁,是春秋最基本的特色。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或政权,结盟聚会是为了消除冲突。会盟要讲“礼”“赋诗”,从而造就了特殊的文化现象——“诗礼风流”。

西周人重“礼”,是重其仪式性,如典礼仪式、揖让周旋等。而春秋则将礼认作了治国大法、人生准则。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230余年间,谈礼之风盛行。一部《左传》,“礼”为主要的价值标准:“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夫礼,所以整民也。”“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其每评一事之得失,辄曰:“礼也”、“非礼也”;似乎国之兴亡,皆系于“礼”。

《左传》最早一次论礼是在桓公二年,最早一次引《诗》在桓公六年,可见赋《诗》引《诗》之风与礼治思潮乃同步而兴。事实上,会盟宴享的赋《诗》引《诗》,几乎也集中在春秋时期。在会盟宴享中,列国都想用既合于礼又合于愿而又不失为大雅的手段,实现自己的目的,赋《诗》言志便成最佳选择。

会盟宴享中的诗礼交锋,直接影响了士君子的价值判断与人格修养。列国名卿的外交才能,多半表现在熟谙《诗》礼、智能达变上。鲁襄公十六年,晋侯与诸侯在温地宴会,各国大夫皆赋诗言志,而齐国的高厚歌诗与舞不配,结果惹怒晋国,高厚只好落荒而逃。鲁襄公二十八年,齐国庆封逃难到鲁,叔孙豹让乐工诵《茅鸱》骂他,他竞茫然不知。鲁昭公十二年,宋华定到鲁国出差,鲁人赋《寥萧》以示友好与祝福,他毫无反应。这些在当时都是“国际笑话”。因而这个时代要求士君子必须熟谙《诗》礼,出使四方而能专对。   鲁昭公七年,鲁国孟僖子陪昭公到楚国参加会盟,因不能以礼应对而抱恨终身,临终前要儿子跟孔子学礼。熟谙《诗》礼,关乎文化修养与基本素质,即春秋时所谓的“文”。鲁襄公三十一年,北宫文子评论郑国的贤臣是: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孙挥“善为辞令”。在礼治思潮下,整个时代的士君子,无不以《诗》礼为立身之本,以求自我实现。

因此,春秋大国曾兴起研究《诗》礼的热潮;一些小国,为了交往大国,也不得不研究诗礼;连当时的戎狄也加入此列。但这时不像汉唐那样研究《诗》的本意或寻求圣人的微言,而是将《诗》认作与“礼”有诸多联系的圣典。 《左传》几乎是把《诗汾作为“礼经”来用的,其所有的引《诗》段落似乎或多或少都与礼有些联系。“礼”成了《诗》的第一生命。所有引《诗》赋《诗》者,无一不是精通礼仪者。

总之,会盟宴享,促成了赋《诗》引《诗》的热潮;礼治思潮,促成了以礼为核心的诗歌解释系统的形成。在春秋会盟宴享的外交大平台上,诗与礼绾结,为狼烟四起的春秋笼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

【小题1】下列关于“诗礼风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盟宴享是春秋时期的外交平台,各国利用这个平台,通过“诗礼交锋”的方式,化干戈为玉帛,用文化解决了冲突。
B.“诗礼风流’’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在春秋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它的出现与频繁的会盟宴享有重要关系。
C.《诗》礼可使行为变得文雅,甚至连骂人这样不文明的行为,在用《诗》礼包装之后,也显得温柔雅洁,不失风流本色。
D.春秋时代,一面是战火狼烟,一面是诗礼风流。诗礼是时代的风尚,也是士君子的法宝,还是列国公卿生活的组成部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周与春秋,虽同重一个“礼”字,但西周人注重的是礼的仪式性,而春秋时人则把礼当做了份量沉重的典则。
B.“礼治”思潮的高涨,与会盟宴享时的赋《诗》引《诗》的风气的盛行,几乎是同时出现的,这不是偶然巧合。
C.春秋时代对诗礼的研究,不是为了探寻《诗》的原意或从诗中寻求圣人的微言大意,而是为了应对当下的政治。
D.高厚、庆封、宋华定因为在会盟宴享中不懂赋《诗》之意成了世人的笑谈,从侧面说明了世人对诗礼的推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以礼作为主要的价值判断标准,认为礼是治国治民治家的有效方式,甚至认为礼的重要性可与天地相比。
B.春秋时代,士君子如果对《诗》礼了如指掌,出使四方就能应对自如,否则就会洋相百出,孟僖子就是典型的反面例子。
C.“诗礼风流”的背后是你争我斗,列国都想在会盟宴享中用既合于礼又合于愿而又不失为大雅的手段实现自己的目的。
D.春秋各国曾经掀起研究《诗》礼的热潮,在这场诗礼盛宴中,有的国家是主动加入的,也有不少国家是被迫卷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