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7分)
画鲤
牟喜文
旗镇多奇人,穆三爷无疑就是其中之一。
穆三爷擅丹青,尤擅国画。泼墨挥毫,或高山,或小河,或渔舟,或落日,无不大气恢弘,使人如身临其境。画日,喷薄欲出;画霞,娇艳欲滴。画毕,穆三爷双手提笔,左右开弓,梅花篆字,一气呵成。
小镇人无不以拥有穆三爷一幅丹青为荣,更有达官显贵、商贾名人,趋之若鹜。
晚年,穆三爷开始画鱼,尤以鲤鱼为嗜。家中养一池鲤鱼,硕大透明的缸中,红黑相戏,上下翻腾。穆三爷常常伫立缸旁,凝神观察。泼墨挥毫中,鲤鱼跃然纸上,那姿态、那神情无不与真鱼相似。鱼鳃微张,尾鳍轻划,根须颤动,双目含情。仔细听来,耳畔竟有潺潺水声。
画界有规,以老为尊。穆三爷一画,千金难求。
小镇有一外出为官者,车马轻裘,几次登门,重金相求,终不遂愿。后被双规,锒铛入狱。
外人问之,穆三爷捻髯一笑,高雅之物,岂容污人亵玩焉。
小镇人无不竖起大拇指,以穆三爷为奇。
一日,镇东寒门农家李家双子双双考取北京高等学府。众宾客纷纷前来道贺,李家在镇上小吃部安排就餐,几包瓜子、花生,几碟小菜,几坛老酒。虽简陋,但也其乐融融。
忽人群大惊,见穆三爷立于门前,腋下夹着两个樟木筒。众宾客纷纷让座,穆三爷也不客气,大马金刀,居中而坐。李家双亲诚惶诚恐,忙吩咐上好酒好菜,穆三爷摆手制止,命人撤掉狼藉的杯盘,铺好台面,轻挥双臂,缓缓打开其中一个木筒,众宾客凝神屏气,伸长脖颈。但见,硕大的龙门从水里升起,两条摇头摆尾的鲤鱼从右至左,高高跃起,带起朵朵水花,水面泛起阵阵涟漪。鲤鱼双目圆睁,憨态可掬。
双鲤跃龙门!
穆三爷手捻须髯,微微颔首。
众人啧啧称赞之余,带钩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另一个木筒。
只见另一个木筒上一把铜锁光彩照目。
穆三爷将画收好,将两个木筒一起交给了如在云里雾里的木讷的李氏双亲,叮嘱道,另一个木筒,待双子学业有成之时再打开。
不待众人反应过来,穆三爷拿起一杯老酒,一饮而尽,留下一个红包,飘然而去。
李母颤抖着双手打开红包,里面有两万元钱,泛着油墨的香气。
李父李母拉着两个儿子紧跑几步,门外哪还有穆三爷的影子。
几天后,传来穆三爷辞世的消息。
小镇人唏嘘不已。李家的那两幅画无疑成了穆三爷最后的作品,价值可想而知。一时求购者络绎不绝。然李家父母念及穆三爷,坚决不售,还将画存在了县里银行的保险柜里,断了那些贼盗的念头。
李家仍以种地为主,勒紧裤带,两个儿子勤工俭学顺利完成了学业。
完成学业的两个儿子在城里四处投简历,然而竞争激烈,他们虽名校毕业,但所挣钱粮只够勉强糊口。
他们自然想起了穆三爷赠送的第二幅画。
哥俩赶回老家,从保险柜中取出上了锁的木筒,请锁匠小心开启。
只见画中还是巨大的龙门,还是两条鲤鱼。与第一幅画不同的是,两条鲤鱼从左至右,游回了龙门。
鲤鱼归龙门!
揣摩了许久,哥俩冲着穆三爷家的方向,仆然跪倒。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详细描写了穆三爷对同样是自己小镇上的人———车马轻裘者与李家人的不同态度,通过对比,展现了穆三爷的高尚人格。
B.小说在描写《双鲤跃龙门》与《鲤鱼归龙门》两幅图画的画面时注意到了详略得当,尤其是对后者的描写,作者点到为止,但给人以韵味无穷之感。
C.小说以夸张漫画式手法,写出了小镇奇人穆三爷的故事,虽然只选取了人物的一两件事情,但人物形象却跃然纸上。
D.小说画线语句通过对穆三爷所画的鲤鱼形神兼备的描写,体现了穆三爷绘画水平的高超,为下文穆三爷无偿送给李家兄弟双鱼图作了必要的铺垫。
E.小说结尾处,李家两兄弟“冲着穆三爷家的方向”“仆然跪倒”的动作描写,生动的表现了他们没有读懂画意的愧疚。
【小题2】小说为什么两次写到“穆三爷捻髯”?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文章开头说“旗镇多奇人,穆三爷无疑就是其中之一。”请概括穆三爷的“奇”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5: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2007年11月,良渚文化核心区域发现一座古城遗址——良渚古城。考古学界测定,良渚文化时期距今约4000—5300年,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尧舜禹时代早期。这个时期由于没有确切的史料留存于世,我们所知道的关于良渚文化的一鳞半爪,都是来自先前出土的文物。专家认为,良渚古城发现的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因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之前还从未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它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古城遗址,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良渚古城的发现,有助于厘清史料中没有记载的夏商周之前的那段历史。
②古城的南北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城与山的距离大致相等,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北两侧流过,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位于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城墙底部铺垫的石头都很尖锐,由人工开凿而成。上部用纯净的黄土一部分一部分夯筑而成,黄土不同于良渚一带灰黑色淤泥,应是人工从外面搬运而来。古城面积约290万平方米,与颐和园相当,而颐和园四分之三为水域。如此浩大的工程,其石料量、土方量及工匠数量可想而知。明代修建的故宫占地只有72万多平方米,却也要役使百万夫役,历经14年时间。
③在良渚文化的大型墓葬中,发现了琮、璧、钺等玉器。琮是用来祭祀大地的礼器,形状外方内圆,象征着天地的贯穿。对良渚人来说,琮是象征王权、神权的法器。璧发现的数量众多,其像天圆的形状表示它是祭天的礼器,但众多的璧更像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关于钺,《说文解字》说它是从斧发展而来的砍伐或打仗用的武器。研究表明,琮、璧的形状和刻纹最早出现在良渚文化时期,而钺在良渚文化时期早期已完成了由石钱向玉钱的转变。钺由石质变成了玉质,功能应该已转化,可能转化成了军权的象征。
④关于古代用玉等级制度,《周礼》称:“天子用全,上公用龙,侯用瓒,伯用将。”郑玄注曰:“全,纯色也;龙、瓒、将,皆杂色也。”经鉴定,在城内反山大墓中出土的玉器,均为真玉中的透闪石软玉;规模稍次一级的上海福泉山九号墓出土的玉器,则真玉居多而杂有假玉;而较一般的浙江海宁荷叶地则真假玉参半。由此可以推断,良渚古城应该是处于当时最高阶层居住的地方,良渚文化已经基本形成用玉的等级制度,被称为夏商周“三代之礼一”的用玉等级制度完全可以上溯到良渚文化时代。
⑤在良渚出土的黑陶器上发现过不少的刻划符号,这些刻划符号,都表达了一定的内涵,已经具有文字的性质,在文字的发展历程中,应当处于从原始记事符号到文字产生之间的过渡阶段,是初期象形文字,在后世的甲骨文中能看到它的影子。专家指出,文字是人类思想成熟的表现,只有社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社会结构完善、统一,才能为文字的出现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小题1】下列不能作为“良渚古城发现的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这一论断依据的一项是( )
A.长江中下游地区之前还从未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
B.使原先一鳞半爪的文字发展历程的研究变得完整全面。
C.可以进一步了解良渚文化时代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结构。
D.有助于厘清史料中没有记载的夏商周之前的那段历史。
【小题2】下列对良渚文化时期玉器的功用和用玉等级制度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玉在良渚文化时期不仅是祭祀的礼器和法器,也可能代表着良渚人的财富。
B.钺由石质变成了玉质后,不再是砍伐和打仗的武器,玉钺已经成为了军权的象征。
C.从古城大墓中出土的玉器均为真玉推断,良渚古城是当时社会的政治统治中心。
D.中国古代用玉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之前的良渚文化时代。
【小题3】根据全文内容,下列说法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目前所发现的中国最大古城遗址,良渚古城可以为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发展规模和水平提供丰富的史料。
B.由于尧舜禹时代尚处于从原始记事符号到文字产生之间的过渡阶段,因此这个时期没有确切的史料留存于世,对它的了解只能依据出土的文物。
C.良清出土的黑陶器上所发现的刻划符号,属于最早的象形文字,它为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完善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D.建造城墙使用的泥土不是良渚一带的灰黑色淤泥,而是人工从外面搬运而来,表明了当时统治者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势力范围。

同类题2

   当今世界,文明冲突、宗教冲突的危险正在加剧,各国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都在寻求人类文明免于毁灭之道。1993年,美国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通过了《世界伦理宣言》;1997年,联合国科教组织成立了“普遍伦理计划”,孔汉思继而起草了《人的责任之世界宣言》。在这些跨文化的对话中,我们认为儒家思想对化解宗教间的冲突、促进世界和谐会有一定帮助。

首先,儒家的“恕道”是人类文明和谐相处的“金律”。恕道就是仁道或者是仁的实现之道,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世界伦理宣言》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是通用于生活的所有领域——家庭与社区、种族、国家与宗教的不可取消的、无条件的规范”又被称“金律”。“金律”就是孔子的恕道。文明冲突、宗教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强势文明或宗教借助国家强权不顾他国人民的意愿,强行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等,即“己所欲,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对治此种症结的良药。

其次,“和而不同”是实现人类不同文明和谐共存的良方。和同之辨是中国哲学的古老辩题,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并赋予和同之辨以价值意义和人文精神。“和而不同”告诉我们,世界上不同事物的并存是必然的,合理的,世界因不同事物的存在而充满生机和活力,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事物了,这种事物也不能存在了,世界也就枯寂了,对世界和平的最大挑战不是因为文明与宗教的多样性,而是文明或宗教背后强烈的“求同”而不“存异”的独断主义或排他主义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己所愿,可施于人”这种根深蒂固的理念的支配下必然导致政治的单边主义乃至强权政治,走向文化帝国主义或曰文化殖民主义。

站在和而不同的角度审视,文化普遍主义不仅是危险的,而且是不道德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如果世界完全附和了某一种文明,就是陷全人类于不义。任何一种经人类伟大的心灵创造的、并经过长期历史演进证明能与时俱进的文明或文化,都具有内在、不可代替的价值。这些文化或文明以其独特的方式表现着人类某一特定区域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体现着人类的尊严、良知和价值。对伟大文化的持守,既是人类文化发展之必然,也是人类道德所应然。当然,和而不同决不意味着文化部落主义,更不等同于固步自封,相反,和而不同是一开放、生生不息的文化观念。这一观念是人类不同文明、不同宗教实现和平共存之良方。

最后,“共育并行”是人类不同文明的最高理境。推己及人的“恕道”,“和而不同”的处世之法是人类文明多样存在之保障,而人类多样文明的共育并存,充量发展,才应是人类不同文明实体的共同追求。这就是儒家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摘编自《文明冲突与化解之道》,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儒家的恕道是人类文明和谐相处的“金律”,它适用于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
B.“和而不同”是实现人类不同文明和谐共存的良方,在于它的求同存异。
C.“和而不同”也是一种开放的文化观念,主张和而不同,绝不意味着固步自封。
D.“共育并行”是人类不同文明的最高理境,是人类多样文明存在的保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背景,论述了儒家思想对化解人类文明冲突的作用。
B.文章认为儒家思想对化解文明冲突、促进和谐有一定帮助,并从两个方面阐述理由。
C.文章引用儒家经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明它是人类文明和谐相处的“金律”。
D.文章由“儒家经典”引出观点,再逐层深入分析,各层环环相扣,层次清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对伟大文化的持守,不能搞文化部落主义,更不能固步自封,而应不断地开放和创新发展。
B.独断主义或排他主义的价值观,在“己所愿,可施于人”理念的支配下可能导致政治的单边主义乃至强权政治。
C.今天任何一种文明独步天下、称霸世界都将成为不可能,人类文明的多样并行不悖、和谐共存是未来世界的应有之局。
D.“一带一路”战略提倡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贏,正是对“和而不同”思想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空气启示录”这个词已经相当适用于北京:几乎看不到的天际线,戴口罩的市民,沉默得令人惊异的街道。
②21世纪的北京就像是19世纪的伦敦——它们都是其时全球崛起速度最快的工业国家的首都。连雾霾的成因都惊人的一致,人口众多,周边地区工业密集,能源主要是煤炭,再加上被丘陵环绕的地形,这些因素一起推动空气污染在一年中的某些时期达到或超过“危险”水平。
③关于空气污染产生的后果,尽管各方研究不尽相同,但相比于那些研究环境退化、社会不公和经济增长的抽象理论,数字显得更有说服力,也更体现紧迫性。刚进入21世纪时,世界银行就估算称,由于空气污染引起的疾病和死亡,中国每年损失了GDP的2%-3%。而根据哈佛大学等高校以及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出版的《全球疾病负担报告2010》,户外空气污染是中国2010年早逝的120万人死亡的主要致病因素。有报道称,空气污染事件除了商家因为空气净化器热销得益之外,无人获益。实际情况是,在生存面前同样呼吸着被污染的空气,谁又会是赢家呢?
④在诸多解决空气污染问题的文献中,经济增长被视作解决问题的万灵丹。然而在现实中,它却并非包治百病,更难以成为环境污染的解药。上世纪90年代,一种名为“环境库茨涅兹曲线”的理论曾得到经济学家们的广泛推崇。这一理论认为,各个国家的发展都需要经历工业化这一“肮脏”阶段,只有这样经济才能达到一定的繁荣程度。这之后,公众需求以及金融、技术手段自然就能自觉发挥作用,将污染水平降低。也就是说,环境退化先是随着经济增长的上升而加剧,直到出现一个拐点,随后环境退化开始减缓,而经济则会继续增长。然后,经济增长会带来生产技术的提高、减排技术的引入和大众对环境质量需求的增强。然而在过去十年中,“环境库茨涅兹曲线”已经广受批判,其中的一个问题是,一定的经济增长水平达成之后,并不会自动带来环境质量的改善。
⑤伦敦的污染故事很长,绵延了超过一个世纪。而北京不能再承担如此长时间的污染——那对北京乃至整个地球都将是一场灾难。北京污染故事的下一章,将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关键的叙事之一。它决定着我们将居住的这个地球,也决定着我们会留给子孙后代的那个地球。对北京市民、中国公民乃至全人类来说,这个故事都理应有一个快乐的结局。
(取材于网络资料,有删改)
【链接材料】
伦敦曾是世界著名的“雾都”,饱受雾霾的困扰。面对雾霾,伦敦市长在《2003年伦敦空气质量战略》中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发展国民经济,通过高效利用能源、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的增长。同时,英国政府从每年的财政预算中拨出专门的“碳预算”,将之应用于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伦敦市先后出台《环境法》等一系列法案,严格监管污染的排放情况,采用新型技术来清洁空气,整治汽车超标排放,呼吁民众绿色出行,严格限制私家车和公务用车。如今,伦敦的雾霾已经得到有效的治理。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及思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②段作者描述了北京的空气现状,并指出北京与伦敦雾霾成因惊人一致。
B.第③段作者引用了具体的数字材料,论证了空气污染给我国造成的严重后果。
C.第④段作者主要论证了“环境库茨涅兹曲线”的理论得到经济学家的广泛推崇。
D.第⑤段中,作者提出对未来的希望,即北京的污染故事理应有一个快乐的结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环境库茨涅兹曲线”理论的一项是( )
A.各个国家的发展都需要经历工业化,在这个阶段中环境污染是难以避免的问题。
B.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金融、生产技术、减排技术等手段自然能将污染水平降低。
C.经济增长会带来大众对环境质量需求的增强,这是环境质量逐渐提高的动力之一。
D.经济增长不能包治百病,达到一定的水平后,环境质量并不会随其增长而自动改善。
【小题3】根据原文及链接材料,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口、工业布局、能源利用以及地形等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北京空气污染已经达到并超过了“危险”水平。
B.关于空气污染的后果,尽管各方的研究结果都不相同,但是相比抽象理论,数字显得更有说服力,也更体现紧迫性。
C.尽管商家因为空气净化器热销获得益处,但面对被污染的空气,面对生存困境,没有人是真正的赢家。
D.伦敦治理污染绵延超过一个世纪,积累了丰富经验,其中追求绿色GDP的增长、出台《环境法》等举措给北京很多启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讨论孔子的政治思想,首先遇到的难题便在于确定春秋后期的社会性质。春秋时代社会动荡不安,那是孔子在编次《春秋》中便揭露了的。这种动荡不安是好事还是坏事?自先秦到清朝中叶,几乎所有学者都认为是坏事,不但儒家如此说,道墨法诸家也都如此说。他们尽管倾向不同,论证的角度也不一样,但判断所谓好坏的逻辑却是相似的,那就是把社会秩序看作圣人贤人的创造,因而现存秩序的崩溃,自然就是非圣无法的结果。根据这种逻辑,必然会推导出“世愈古而治愈盛”的结论(法家有所不同)。只有当他们争论谁是圣贤、如何取法时,人们才可能判断出他们各自的实际立场。
到近代,由于接受进化论的学者逐渐增多,对于春秋时代社会状况的意见才有所改变。人们开始说,先圣未必比后圣聪明,先王之道未必能成为后王之法,因此社会的变动不能都说是坏事,很可能倒是社会进化的表征。这样的历史观,自然是个大进步。但进化是怎样取得的呢?大多数学者仍然以为出于人们意见的改变,就是说后代圣贤的社会政治见解比起尧舜禹汤文王周公的要成熟、进步,于是社会制度就改变了。
正因为如此,以上两个时代的学者在评论孔子思想的时候,尽管不乏真知灼见,但程度不同的唯心史观,使他们都不可能正确地估计春秋时代的社会变化,从而也不可能正确地评价孔子的政治思想。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愈来愈多的学者相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道理。人们开始认真探讨春秋时代的社会性质,试图为包括孔子在内的那个时代的观念形态找出存在的基础。不过,相信道理的正确,不等于能够运用它来解决历史的实际问题。即使在熟悉历史唯物论的学者中间,由于种种原因,主观的或客观的,对同一历史问题也会出现认识上的分歧。例如关于春秋时代的社会性质,便至少有四种见解:奴隶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领主封建社会,领主制向地主制过渡的社会。每种见解都有自己的根据和理由,至今仍很难确定哪种见解称得上完全正确。
确定观念的存在基础如此之难,进而分析观念本身自然更难。事实上,无论研究者对春秋时代的社会性质持有何种见解,对于孔子的政治思想,都可以给予肯定、否定或半肯定半否定的结论。目前这些意见都有,而且都从历史材料中找到了依据。因此,确定材料的性质以及所反映的时间,便成为讨论孔子思想的必要前提。这一点对于研究他的政治见解尤其重要。孔子一生的经历很复杂,他发表的政见自然也有复杂的背景。不了解他说话的时间、场合和对象,便不能正确判断他政见的是非。而现在的研究水平还没有达到使人们可据此进行精确判断的程度,于是要取得一致的结论尚不可能。问题的复杂性,使得讨论孔子的政治思想只能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求同存异,不断缩小分歧,以期最终通过争论来弄清楚历史的真相。(摘编自蔡尚思《孔子的思想体系》)
【小题1】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先秦到清代中叶,学者们的倾向、论证角度、判断逻辑不同,但都认同圣贤创造了社会秩序、社会动荡不安是坏事。
B.孔子编次的《春秋》一书,反映了春秋时代社会的动荡不安,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家认为这种动荡不安不是好事。
C.依据“圣贤创造社会秩序,崩溃是非圣无法的结果”古代学者推导出“世愈古而治愈盛”的结论,法家观点有所不同。
D.受进化论的影响,不少学者对春秋时代的动荡不安有了新的看法,他们认为社会的变动很可能就是社会进化的表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近代接受进化论的学者认为,后代圣贤的社会政治见解比尧舜禹汤文王周公的认识要成熟、进步,社会制度也因此改变。
B.“世愈古而治愈盛”和“先王之道未必能成为后王之法”这两种观点虽然不相同,但是它们都受到了唯心史观的影响。
C.相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用它解决历史实际问题是两码事,由于种种原因,对春秋时代社会性质的认识仍有分歧。
D.愈来愈多的学者接受了唯物史观,他们开始认真探讨春秋时代的社会性质,找到了当时的观念形态存在的精准基础。
【小题3】下面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根据是否尊先王为圣贤、如何取法的意见,就可以判断出对孔子的政治思想是肯定、否定还是半肯定半否定的实际立场。
B.确定春秋时代社会性质四种说法中的哪一种完全正确已经很难,分析孔子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政治思想自然更难。
C.受研究水平的限制,不完全了解孔子说话的时间、场合和对象,就不能精确判断他政见的对错。
D.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讨论孔子的政治思想,求同存异,不断缩小分歧,就有可能通过争论从而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真相。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约翰斯敦诸水坝被人称为“定时炸弹”
【美】盖洛德•肖
一架直升飞机低低地飞过劳雷尔兰水库那片阴沉难看的沟谷,然后在一大堆泥水和岩石块上盘旋,两天之前这里还是一座拥有1亿加仑储水量的水库。
宾夕法尼亚州水坝安全工程师约瑟夫•埃拉姆在检查过现场后沮丧地说:“19年来我一直试图告诉人们这些地方到处都有定时炸弹,他们总是不信。”
埃拉姆讲的“定时炸弹”,是指宾夕法尼亚州西南部狭长的山山谷中星罗棋布的几十座老化的水坝——其中一些显然难以抵挡暴风风雨经常性的侵袭。
星期三凌晨,还在黑暗中,一场12英寸降水量的暴雨致使这座大约400英尺宽的大坝倒塌了三分之一,洪水奔泻而出,造成至少55人死亡,损失2.5亿美元。
建于60年前、为约翰斯敦供水的劳雷尔兰水坝一下子成为灾难的制造者。像埃拉姆这样的工程师多年来都知道,全国5万座大型水坝中有一些有巨大隐患。但政治家和官员们对他们的警告和建议充耳不闻,装聋作哑,而只有这些人才能通过法令拨款解决这一问题。
这样,当星期五埃拉姆乘坐直升机巡视了劳雷尔兰水坝和几英里外另一座也在星期三倒塌的小一点的水坝之后,神情沮丧。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拥有8000万加仑储水量的这个第二座水坝就在另一座高70英尺的水坝上游不远处,那座水坝曾于1889年倒塌,那次倒塌中有2200人死亡,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水坝倒塌事故。“每年我都要在那里停一停,”他提起1889年的那场灾难时说,“这会使人头脑清醒清醒……”
劳雷尔兰水坝下游的谷地如今又为美国水坝史提供了新的使人头脑清醒的纪念物。这里一度是坦纳斯维尔社区,中等收入的钢铁工人、木匠和卡车司机的宁静家园,也是德拉戈维奇、费利克斯、帕斯科里奇以及托马斯家族的居住地。
现在,这里已成为死亡、灾难和绝望之谷。
到处是断壁残垣,卡车和汽车被埋在土堆里,电线杆和其他碎片像牙签一样东倒西歪到处都是。一些人眼含泪水,一些人沉默不语,在寻找着亲人和朋友。
39岁的房屋维修工查尔斯•克雷默发现了渔业公司一个熟人的尸体埋在3棵连根拔起的树底下的泥土里。“大坝塌下来时,他的渔船被卷走,”克雷默说,“没有人知道他的妻子和孩子出了什么事。我知道至少有30人失踪。”
镇长约翰•贝尔茨拿着一张印有42名死者的名字的名单。他说,这些人都是在山谷中丧生的。他还说,本来有关部门应事先警告居民们大坝可能倒塌。
贝尔茨的邻居也同意他的话。他们对官方最初的说法很愤慨。官方说,大坝并未带来损失——只是因为雨量过大,在短期内引起洪水泛滥。
看管水坝的蒂摩西•伦茨告诉记者说,水库的水急涨,泄洪水道根本应付不了巨大的水流,水坝突然倒塌。洪水涌上了42英尺高的大坝,这座土质结构的大坝迅速崩溃。伦茨说:“我听见比雷还要响的轰隆隆的声音……我还以为是山的一侧塌下来了……”
埃拉姆认为水库泄洪能力不足可能是水库溢水和大坝倒塌的原因。他说,这个州其他的900座水坝中有许多都存在这类问题。
“这些水坝都是50.60或70年前建起来的,”埃拉姆说,“那时的技术与今天大不相同,但我们对这些旧水坝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时报》今天一早就报道过全国只有一半的州有水坝安全计划,国内36000座大型水坝从未被州或联邦的工程师视察过。
许多专家认为,虽然财力、人力有限,但宾夕法尼亚州的水坝安全计划仍是全国最好的10个计划之一。
埃拉姆说,他们办公室曾对劳雷尔兰水坝进行过考察,发现保养得很好,看起来很不错。
除了对两座倒塌的水坝进行视察外,埃拉姆还紧急察看了约翰斯敦附近10座“有问题水坝”。他是由一个工程检查团的专家斯图尔特•朗陪同的。“它们看起来比昨天情况要好得多——都很好,”埃拉姆谈起这10座水坝时说,“我可以放心了。感谢上帝,雨不下了。”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第一段用劳雷尔兰水库现在的样子与两天前它蓄水的情况对比,详细地描述了水坝坍塌后的景景象,揭示新闻主体并引出下文对水坝坍塌造成的后果的描述。
B.“现在,这里已成为死亡、灾难和绝望之谷”这句话语调悲凉、情感压抑,十分客观、克制地写出因为劳雷尔兰水库的水坝坍塌造成的惨状,让人触目惊心。
C.新闻在描述灾难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当局者的愤怒之情,比如埃拉姆提到的政治家和官员对警告、建议的充耳不闻以及官方对劳雷尔兰水库的水坝坍塌的最初说法等。
D.新闻引用房屋维修工克雷默、镇长贝尔茨的话的作用有:一方面体现作者采访的对象是不同的,他们的意见代表各个阶层;另一方面也体现新闻的绝对真实性。
E.文章结尾详细介绍了灾难过后埃拉姆以及同事的做法,比如对劳雷尔兰水坝和约翰斯墩附近10座“有问题水坝”进行现场考察并发现这些水坝比昨天情况要好的现实。
【小题2】约翰斯敦诸水坝被称为“定时炸弹”的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小题3】这篇新闻获得当年的普利策奖,试从新闻体裁的角度探究其获奖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