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阅读(19分)
长江三峡(节选)
刘白羽
朦胧中听见广播到奉节。停泊时天已微明。起来看了一下,峰峦刚刚从黑夜中显露出一片灰蒙蒙的轮廓。“江津号”启碇续行,我走到休息室里,只见前边两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狭的江面,船已进入瞿塘峡了。江随壁转,前面天空上露出一片金色阳光,像横着一条金带,其余天空各处还是云海茫茫。瞿塘峡口为三峡最险处。杜甫《夔州歌》云:“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古时歌谣说:“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猴,瞿塘不可游;滟滪大如龟,瞿塘不可回;滟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这滟滪堆指的是一堆黑色巨礁,它对准峡口。万水奔腾一冲进峡口,便直奔巨礁而来。你可想像得到那真是雷霆万钧。船如离弦之箭,稍差分厘,便撞得个粉碎。现在,巨礁虽已炸掉,但瞿塘峡中仍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漩涡,船从漩涡中冲过,只听得一片哗啦啦的水声。过了八公里的瞿塘峡,乌沉沉的云雾突然隐去,峡顶上一道蓝天,浮着几小片金色浮云,一注阳光像闪电样射在左边峭壁上。右面峰顶上一片白云像银片样发亮了,但阳光还没有降临。这时,远远前方,层峦叠嶂之上,迷蒙云雾之中,忽然出现一团红雾。你看,绛紫色的山峰,衬托着这一团雾,真美极了,就像那深谷之中向上反射出红色宝石的闪光,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这时,你朝江流上望去,也是色彩缤纷:两面巨岩,倒影如墨;中间曲曲折折,却像有一条闪光的道路,上面荡着细碎的波光;近处山峦,则碧绿如翡翠。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前面那团红雾更红更亮了。船越驶越近,渐渐看清有一高峰亭亭笔立于红雾之中,渐渐看清那红雾原来是千万道强烈的阳光。八点二十分,我们来到这一片晴朗的金黄色朝晖之中。
抬头望处,已到巫山。上面阳光垂照下来,下面浓雾滚涌上去,云蒸霞蔚,颇为壮观。刚从远处看到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巫峡口上,山如斧削,隽秀婀娜,人们告诉我,这就是巫山十二峰的第一峰,它仿佛在招呼上游来的客人说:“你看,这就是巫山巫峡了。”“江津”号紧贴山脚,进入峡口。红通通的阳光恰在此时射进玻璃厅中,照在我的脸上。峡中,强烈的阳光与乳白色云雾交织一处,数步之隔,这边是阳光,那边是云雾,真是神妙莫测。几只木船从下游上来,帆篷给阳光照的象透明的白色羽翼。山峡却越来越狭,前面两山对峙,看去连一扇大门那么宽也没有,而门外,完全是白雾。
八点五十分,满船人都在仰头观望。我也跑到甲板上来,看到万仞高峰之巅,有一细石耸立,如一人对江而望,那就是充满神奇缥缈传说的美女峰了。据说一个渔人在江中打鱼,突遇狂风暴雨,船覆灭顶。他的妻子抱了小孩从峰顶眺望,盼他回来,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他终未回来,而她却依然不顾晨昏,不顾风雨,站在那儿等候着他——至今还在那儿等着……
【小题1】“长江三峡”是瞿塘峡、  峡、  峡的总称。整体来看,上面节选的文字中,作者突出了瞿塘峡     的特点。(4分)
【小题2】请在上文中摘录一个比喻句,并简析其表达效果。(5分)
【小题3】在对神女峰的描写中,作者插入了民间传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分点简要概括。(4分)
【小题4】文中写船过瞿塘峡所见到的万千气象,作者运用了哪些写法来描写景物?请写出三点,每点要结合内容作简要说明。(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15: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一代人师蔡元培
刘继兴
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斗士和教育家,尤其是他创造的北大辉煌,历来为人所敬仰。
他上任不久,就向全校发表演说,倡导教育救国论,号召学生们踏实地研究学问,不要追求当官。同时在管理中革故鼎新,将北京大学原来的那一套封建腐朽的条例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使北大成为鲁迅所说的“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
蔡元培深知,要振兴一所大学,仅靠思想与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注重人本,师资才是最关键的。他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的当日,就力劝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考虑到出任文科学长需要一定资历方能通过,蔡元培甚至为陈杜撰了履历,使他顺利地到北大任教。梁漱溟投考北大未被录取,他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讲佛教哲学的文章《究元决疑论》,蔡元培看了认为是“一家之言”,就破格请他来北大任教,讲印度哲学。这一年,梁漱溟年仅24岁。
蔡元培执掌北大之后,强调自己的治校方针是:“依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在蔡先生这种办学方针的指引下,那时北大不但聘请“左派”和激进派人士李大钊、陈独秀当教授,请西服革履的章士钊、胡适当教授,还聘身穿马褂、拖着一条长辫的复辟派人物辜鸿铭来教英国文学,喜谈怪论的国学家黄侃,甚至连赞助袁世凯称帝和筹安会发起人之一的刘师培,也登上了北大教坛。特别是“性博士”张竞生,被封建卫道士辱骂为“四大文妖”之一,在半封闭半蒙昧的中国,张竞生的言论绝对算得上耸人听闻,惊世骇俗,也被蔡元培延揽来北大讲“美的人生观”。
蔡元培当北大校长期间做得最骇人听闻的事是开放女禁。那时有一个勇敢的女生王兰向蔡先生请求入学,蔡元培就让她到北大当了旁听生。这件事当时轰动了全北大、全北京。此后招生时,就允许女生和男生一样地应考了。这是男女同校的开始,后来各大学都兼收女生了。
学术上的争论则更多。蔡元培均能很好地处理各方的关系,连最顽固的、拖着一条长辫的教授辜鸿铭也对蔡校长深为钦佩。1917年,蔡元培出版了《石头记索隐》一书,提出《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的概念。由于恰逢五四时期,人们“反对满清”的情怀甚重,因此这本书在当时得到了广泛传播。1921年,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矛头直指蔡元培。他毫不客气地指出蔡的索隐是牵强附会的“大笨伯猜笨谜”的方法。胡适为了推翻蔡元培的观点,曾到处寻找录有曹雪芹身世的《四松堂集》这本书。就在他求而不得、心灰意冷、近乎绝望的时候,蔡元培却托朋友为他借到了此书。胡适根据书中的史料记载,更加充分地证明了自己关于《红楼梦》是“曹雪芹自述”的说法。在蔡元培的影响与治理下,北大容纳了各派的学说和思想,空气新鲜得很。特别是教师们对于学术争论的态度,都颇具大师风范。如有一次钱玄同在讲课,对面教室里黄侃也在讲课。黄侃大骂钱玄同的观点如何如何荒谬,不合古训;而钱玄同则毫不在乎这些,你讲你的,我讲我的。
蔡元培的两袖清风,也是有口皆碑的。1935年9月7日,蒋梦麟等联名给蔡元培祝寿,提出要为一生清廉直至晚年仍全家租赁房屋连藏书的地方都没有的老校长造一所“可以住家藏书的屋”。后来这个计划虽然由于抗战全面爆发而未能付诸实现,但反映了北大师生对蔡元培的深深敬爱之情。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蒋介石在重庆主持公祭,红都延安则举行各界追悼大会。***在唁电中称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蒋梦麟的挽联是“大德垂后世,中国一完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蔡元培一生的真实写照。
伟哉蔡元培!
(选自《天津日报》中《兼容并包 雅量似海:一代人师蔡元培》一文,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蔡元培为胡适借书一例,体现了蔡元培身体力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以身垂范,雅量高致,绝不以权压人。
B.24岁的梁漱溟在北大这个舞台上尽情施展,终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哲学家。可以说,北大成就了梁漱溟,梁漱溟也成就了北大。
C.蔡元培病逝后,***和蒋介石分别在延安和重庆举行了追悼大会,充分说明了蔡元培先生在中国知识界的影响。
D.蔡先生求贤若渴,唯才是举,且不拘一格。为了让陈独秀能顺利地到北大任教,他甚至不惜违背原则,亲自为陈杜撰了履历。
E.在北大,即使两个老师之间学术观点大相径庭,甚至面对课堂上有辱骂对方的现象,大家也见怪不怪,相安无事。
(2)蔡先生为何能创造北大的辉煌?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3)鲁迅赞誉当时的北大“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4)蔡元培先生除了作为独树一帜的教育家、大学者值得我们敬仰外,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仿效的品质?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小题。
谢 天
陈之蕃
常到外国朋友家吃饭。当蜡烛燃起,菜肴布好,客主就位,总是主人家的小男孩或小女孩举起小手,低头感谢上天的赐予,并欢迎客人的到来。
我刚到美国时,常闹得尴尬。因为在国内养成的习惯,还没有坐好,就开动了。
以后凡到朋友家吃饭时,总是先嘱咐自己,今天不要忘了,可别太快开动啊!几年来,我已变得很习惯了。但我一直认为只是一种不同的风俗仪式,在我这方面看来,忘或不忘,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前年有一次,我又是到一家去吃饭。而这次却是由主人家的祖母谢饭。她雪白的头发,颤抖的声音,在摇曳的烛光下,使我想起儿时的祖母。那天晚上,我忽然觉得我平静如水的情感翻起滔天巨浪来。
在小时候,每当冬夜,我们一大家人围着个大圆桌吃饭。我总是坐在祖母身旁,祖母总是摸着我的头说:“老天爷赏我们家饱饭吃,记住,饭碗里一粒米都不许剩,要是糟蹋粮食,老天爷就不给咱们饭了。”
刚上小学的我,正念一些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课文。我的学校就是从前的关帝庙,我的书桌就是供桌。我曾给周仓画上眼镜,给关平戴上胡子。祖母的话,老天爷也者,我觉得是既多余,又落伍的。
不过,我却很尊敬我的祖父母,因为这饭确实是他们挣的,这家确实是他们立的。
我感谢面前的祖父母,不必感谢渺茫的老天爷。
这种想法并未因年纪长大而有任何改变。多少年,就在这种哲学中过去了。
我在这个外国家庭晚饭后,由于这位外国老太太,我想起我的儿时;由于我的儿时,我想起一串很奇怪的现象。
祖父每年在“风里雨里的咬牙”,祖母每年在“茶里饭里的自苦”,他们明明知道要滴下眉毛上的汗珠,才能捡起田中的麦穗,而为什么要谢天?我明明是个小孩子,混吃混玩,而我为什么却不感谢老天爷?
这种奇怪的心理状态,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谜。
一直到前年,我在普林斯顿,浏览爱因斯坦的《我所看见的世界》,得到了新的领悟。
这是一本非科学性的文集,专载些爱因斯坦在纪念会上啦,在欢迎会上啦,在朋友的葬礼中,他所发表的谈话。
我在读这本书时忽然发现爱因斯坦想尽量给听众一个印象:即他的贡献不是源于甲,就是由于乙,而与爱因斯坦本人不太相干似的。
就连那篇亘古以来崭新独创的狭义相对论,并无参考可引,却在最后天外飞来一笔,“感谢同事朋友贝索的时相讨论”。
其它的文章,比如奋斗苦思了十几年的广义相对论,数学部分推给了昔年好友的合作;这种谦抑,这种不居功,科学史中是少见的。
我就想,如此大功而竟不居,为什么?像爱因斯坦之于相对论,像我祖母之于我家。
几年来自己的奔波,作了一些研究,写了几篇学术文章,真正做了一些小贡献以后,才有了一种新的觉悟:即是无论什么事,得之于人者太多,出之于己者太少。
因为需要感谢的人太多了,就感谢天罢。无论什么事,不是需要先人的遗爱与遗产,即是需要众人的支持与合作,还要等候机会的到来。越是真正做过一点事,越是感觉自己的贡献之渺小。
于是,创业的人,都会自然而然的想到上天,而败家的人却无时不想到自己。
因为没有做任何真正的事,没有建任何真正的功,自然而然不会有谢天的感觉。
有一个人问一位文学家,我记得是雨果罢,“如果世界上的书全需要烧掉,而只许留一本,应留什么?”雨果毫不犹豫地说:“只留《约伯记》。”约伯是《圣经》里面的介之推,富亦谢天,贫亦谢天,病亦谢天,苦亦谢天。
(摘自《在春风里》,有删改)
注①介之推:又名介子推,春秋时期人,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小时候,祖母告诉“我”粮食是老天爷所赐。当时“我”觉得这话是多余、落伍的。
B.爱因斯坦《我所看见的世界》解开了“我”心中的谜,启发“我”领悟谢天的本质。
C.无论什么事,不是需要先人的遗爱与遗产,而是需要众人的支持合作和机会的到来。
D.文章结尾处引述雨果的故事,提到约伯和介之推,深化了谢天的主题,给人以启迪。
E.文章从小事展开联想,从普通人写到伟人,表现出他们不同的生活态度与人生境界。
【小题2】上文划横线处中的“这种哲学”有何含义?(3分)
答:
【小题3】文章以“谢天”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嗨,迈克
周海亮
迈克得了一种罕见的病。他的脖子僵直,身体僵硬,肌肉一点一点地萎缩。他的病情越来越重,最后完全失去了自理能力。他只能坐在轮椅上,保持一种固定且怪异的姿势。他只有14岁,14岁的迈克认为自己迎来了“老年”。不仅因为他僵硬不便的身体,还因为,他的玩伴们,突然对他失去了兴趣。
母亲常常推着迈克,走出家门。他们来到门口,来到阳光下,背对着一面墙。那墙上爬着稀疏的藤,常常有一只壁虎在藤间快速或缓慢地爬过。以前迈克常盯着那面墙和那只壁虎,他站在那里笑,手里握一根棒球棒。那时的迈克,健壮得像一只牛犊。可是现在,他只能坐在轮椅上,任母亲推着,穿过院子,来到门前,靠着那面墙,无聊且悲伤地看着面前三三两两的行人。现在他看不到那面墙,僵硬的身体让那面墙总是伫立在他身后。
14岁的迈克曾经疯狂地喜欢诗歌。可是现在,他想,他没有权利喜欢任何东西——他是一位垂死的“老人”,是这世间的一个累赘。
可是那天黄昏后,突然,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照例,母亲站在他的身后,扶着轮椅,捧一本书,给他读一个又一个故事。迈克静静地坐着,心中充满悲伤。这时有一位美丽的女孩从他面前走过——那一刻,母亲停止了朗读。迈克见过那女孩,她曾和自己就读于同一所学校,但只是打过照面,彼此并不熟悉。迈克甚至不知道女孩的名字,可那女孩竟在他面前停下,看看他,看看他身后的母亲。然后,他听到女孩以清脆的声音跟他打招呼:“嗨,迈克!”
迈克愉快地笑了。他想,原来除了母亲,竟还有人记得他的名字,并且是这样一位可爱漂亮的女孩。
那天母亲给他读的是霍金的故事,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一位身患卢伽雷氏症的强者。他的病情,远比迈克的严重和可怕。
那以后,每天,母亲都要推他来到门口,背对着那面墙,给他读故事或者诗歌。每天,都会有人在他面前停下,看看他,然后响亮清脆地跟他打招呼:“嗨,迈克!”大多是熟人,偶尔,也有陌生人。迈克仍然不能动,仍然身体僵硬。可是他不再认为自己是一个累赘。因为有这么多人记得他,问候他。他想这世界并没有彻底将他遗忘。他没有理由悲伤。
几年里,在母亲的帮助下,他读了很多书,写下了很多诗。他用微弱的声音把诗读出来,一旁的母亲帮他写下来。尽管身体不便,但他过得快乐且充实。后来他们搬了家,他和母亲永远告别了老宅和那面墙。再后来他的诗集得以出版——他的诗影响了很多人——他成了一位有名的诗人。再后来,母亲年纪大了,在一个黄昏,静静地离他而去。
很多年后的某一天,他突然想给母亲写一首诗,想给那老宅和那面墙写一首诗。于是,在别人的帮助下,他回到了老宅的门口。
那面墙还在。不同的是,现在那上面,爬满了密密麻麻的青藤。
有人轻轻拨开那些藤,他看到,墙上,留着几个用红色油漆写下的很大的字。那些字已经有些模糊,可他还是能够辨认出来,那是母亲的手迹:
嗨,迈克!
(选自《感动你一生的微型小说全集》,张采鑫高长梅编著,九州出版社)
【小题1】认真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填写迈克的心理变化过程。
    → 自信振作 →  
【小题2】母亲给他读故事或者诗歌时,为什么要让迈克“背对着那面墙”?
【小题3】小说到最后才告诉我们,墙上的“嗨,迈克”是母亲的笔迹。这样安排有什么妙处?
【小题4】下列对本文内容和主旨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物理学家霍金的故事使得迈克看到生活的希望,增强了战胜自己的勇气和信心。
B.那个可爱、漂亮的女孩和迈克打招呼,是为了表达她对他的同情、关心与鼓励。
C.母亲、老宅和那面墙改变了迈克的命运,所以迈克想要写一首诗献给她和它们。
D.身体的残疾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精神的残疾,有信心有勇气就能克服困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2分) (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
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啊,轮椅
高洪波
(1)他坐在轮椅上,左轮是月亮,右轮是太阳。他的微笑因而显得灿烂,又充满温柔。
(2)轮椅向前移动时,他的两只大手使着劲,像推走一座山。他静静地微笑,暗暗地使劲,可能还偶尔悄悄咬紧牙关,这一切都属于题外话,眼前要做的事,是登上五台山上这所最著名的寺庙。
(3)他是残疾人,一个下肢瘫痪的残疾人;他曾有过颀长的双腿,并且用这双腿丈量过陕北的山村,放牧过文静的牛羊们。可是今天他站不起来,尽管他的足魂傲然倔平地屹立着,肉体却早在许多年前就可耻地背叛了他。将他置于这样一种进退维谷的境地,早巳不是一次两次了。
(4)他是残疾人,但他又不是一般的残疾人。他的朋友很多,而中国这块土地上最多。他的朋友们又极好,“仗义”。不久前他乘飞机走了一趟海南岛,事后有人逗他,说他没了腿之后,走的地方更多,他笑了,承认这是事实。从海南岛归来,没多久又接到一位老朋友的信、邀他到外地游览,紧接着老朋友来到北京,不容分说把他往背上一驮,上了火车,有点像绑架!
(5)老朋友如今正在轮椅旁擦汗,他发誓要让他来五台山,他还发誓把他背到五台山顶还愿。究竟谁还谁的愿,待考。
(6)他和他、就这样静静地倚着轮椅,仰望着鲁智深醉打过的山门,小憩着,微笑着。轮椅上的他递给他一支烟,又代他点燃:轮椅下的他掏出手绢,替他拭去头上的汗珠,一派和谐和静谧,在这无言的动作里氤氲成几缕温馨。
(7)歇足了,他推起轮椅,向漫坡上的寺门挺进。他坐在轮椅上,用手竭力减轻他的负担,两个朋友,在炎炎夏日下,晒成一座绝美的雕塑。轮椅一寸寸向上移动,一寸寸接近山门,他和他,静止者和运动者,仿佛都被这轮椅吸附住一样,更像被山路黏结在了一处,每走一步,都显出几分庄重、严肃。
(8)路旁拐角处,坐着一位乞讨者,用哀怨的声调唱着自己的苦难。乞讨者年纪不大,可是分明也伤残了腿脚,面前还铺一块写满了字的白布,一见到他们走来,乞讨者停止了吟唱,呆呆地盯住轮椅上的他,他还给乞讨者以同样的凝视,继而是微笑;轮椅下的他摸索着衣袋,代表老朋友,向乞讨者表示了物质上的同情和慰藉。
(9)他们又向上升去,身后响起乞讨者的歌吟,似乎在感叹自己的命运,又在忌妒他们这种和谐的友谊。这歌声,一直陪伴他们的轮椅滚动,很远很远。
(10)山门到了。
(11)轮椅上不了台阶,更迈不过门槛。佛们坐在大雄宝殿里等待着,用缭绕的香烟发出召唤。做法事的铙钹木鱼,活泼泼地开始了律动,僧侣们诵经的声音陡然响起,他和他都感受到了冥冥中的一股大力。
(12)他伏下身子,把老朋友背出轮椅,迈入庄严的佛殿;有人帮忙推过轮椅,虽然无法拜上两拜,可毕竟是见到了五台山上的菩萨。坐在轮椅上,他在佛殿里缓移着,看天王们的古怪兵器,看罗汉们惊诧的面目表情,以及古朴珍贵的壁画,他又禁不住微笑起来
㈨做法事的僧众们声音愈加高亢响亮,木鱼声伴着诵经声。他和他注视、聆听着这一切。
(14)他来到了五台山,这本身已近乎奇迹,还愿?还什么愿?
(15)他和他用一辆轮椅,进行了一次慈航普度的试验吗?
(16)这一切都是个未知数。他们快活地交谈着,轻松地告别了五台山。
(17)下山时,轮椅急匆匆地滚动,左轮仍然像月亮,右轮依旧如太阳。只不过他的微笑因友谊的滋润显得愈加明亮,愈加温柔,而且还多了几分恬静的满足。
(18)佛、佛光,以及生与死、色与空、爱与恨、善与恶等等等等佛的诸般哲学意义上的命题、仿佛齐齐涌注到他的脑海。他的微笑于是愈加成熟、深沉。
(19)他和他,就这样走向远方。我想,美,不正存在于这静静的旅途中吗?
2011年1月4日
注本之用于纪念史铁生。史铁生,双腿瘫痪,著名作家,2010年12月31日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小题1】第四段说史铁生“不是一般的残疾人”,根据全文说说,与一般瘫痪者相比,他的“比一般”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小题2】文中多次写到史铁生的微笑,请指出以下几处“微笑”的含义。(6分)
(1)(第2段)他静静地微笑
(2)(第8段)继而微笑
(3) (第12段)他又禁不住微笑起来
【小题3】作者在第8段写路旁的一位乞讨者,其用意何在? (4分)
【小题4】文章末尾说“美,不正存在于这静静的旅途中吗”,请说说“这静静的旅途中”哪些事情是“美”的? (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夏天的阅读
美伯纳德•马拉默德
乔治-斯塔约诺雏奇是一名街坊里的小伙子。他16岁的时候因为缺乏耐性,一时冲动退了学。今年夏天是找工作的困难季节,他找不到事情可做,结果整天把大部分光阴都消磨在街头和家里。
有时候他大白天也出去散步,但是大多数时候他要等炎热的太阳西沉后才上街。他没什么既定的目标,只是到处溜达,穿过一个个街口,来到一座灯光幽暗的小公园内。他在一把椅子上坐下来,望着铁栏内枝叶繁茂的大树和盛开的鲜花,恩索着如何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好些。
直到午夜,他才起身,拖沓着脚步回到闷热冷清的家里。
一次乔治散步时碰见很晚才下班回家的卡坦扎拉先生。卡坦扎拉先生在IRT车站的售票处上班,住在距乔治家一个街口的一家鞋铺楼上。晚上,天气闷热时,他就穿条裤衩,坐在门口的台阶上,借着鞋匠窗户内透出来的灯光看《纽约时报》。
卡坦扎拉先生回家时常常喝得醉醺醺的,但醉态总是安详的。乔治喜欢卡坦扎拉先生,因为他小时候卡坦扎拉先生曾给过他零钱去买柠檬冰棍。卡坦扎拉先生与大多数邻居迥然不同,他见到你时,不时会问你一些与众不同的问题。每当他那病恹恹的胖老婆趴在窗户上朝外张望时,他就肯定在读报。
“你这个夏天干些什么啦,乔治?”卡坦扎拉先生问道,“我见你每晚都在溜达。”
“现在还没什么可干,我在等工作。”接着乔治又说,“我在家里看书,提高修养。”
卡坦扎拉先生对此饶有兴趣,他用一块红手绢擦了一下脸。“看些什么书?”
乔治犹豫了一会,然后说:“我到图书馆开列了一张书目单,准备今年夏天读完。”
“一共有多少书’”
“我没数过,也就是那么一百来本吧。”
卡坦扎拉先生吹了一声口哨。
“我琢磨着,如果我读完它们,”齐治诚恳地说,“对我的教养会有很大好处。这不是指高中时他们教的那种教养,我想知道各种各样的事情。”
此后的一天傍晚,隔街的那位鞋匠叫住乔治,说他是个好孩子。乔治猜想一定是卡坦扎拉先生把有关他正在读很多书的事情告诉鞋匠了。从鞋匠那里可以看出,事情已经传遍了整个街坊。虽然没人跟他直接打招呼,但是他看见好些人朝他温和地微笑。他对这片居民区感到了一点快慰,增加了一点好感,尽管他从来就没想过在这里度过自己的一生。连在离家很远的咖啡店工作的姐姐索菲也都知道他读书的事了。索菲对他更和蔼了,她用种种方式表示出为他感到骄傲。
夏天在一天一天过去,作为对索菲的回报,乔治每日清扫房间。修长憔悴、收入微薄的索菲每星期给他一块钱,尽管仍旧不够开销,但比以前只有两三角钱强多了。他把钱花在香烟上,买一罐啤酒或是一张电影票。偶尔他会到书报摊买一本折价书,他喜欢在房间里摆上几排书,虽然从来不读。晚上是最令人愉快的时光,当他从坐在自己店铺前的店主们面前走过时,虽然没跟他们说什么,他们也没跟他说什么,但他可以感觉到四处都是赞许的目光。有那么几个晚上,他的感觉是如此的好,禁不住整夜在公园内蹦蹋跳跳。他在居民区内悠然漫步,然后回家,脱衣上床,安然入梦。
在这几个星期当中,他只跟卡坦扎拉先生谈过一次话。那个售票员没谈及书,也没问什么,可是乔治时这种缄默感到很不自在。乔治打定主意在读过几本平装书前,不与卡坦扎拉先生说话。但是当他开始阅读时,他又顿感索然无味,不再想读啦。因此,一天的大部分时光,乔治拧开收音机,听厌了说话声,转而听音乐。他把房间收拾得十分整洁,即使有一天忘了打扫卫生,索菲也无话可说。
不过总的说来还算不坏。不管白天多糟,到了晚上散步时他便可以打起精神。一天晚上乔治看见卡坦扎拉先生在街上朝他走过来。乔治刚想转身避开,但是卡坦扎拉先生赫然在他的身旁站住了,浑身散发出啤酒的味道。他的目光在投向乔治时,显得黯淡忧郁。
“你那些书读得怎么样了?”卡坦扎拉先生问道。他试图站稳,但还是晃了一下。
“还好,我觉得。”乔治说着,感到热血涌上脸颊。
卡坦扎拉先生的脑袋虽然有点摇晃,但眼睛沉稳。
“乔治,”他说,“告诉我其中一本的书名。谁知道呢,也许那是本好书,我也想看看。”
乔治无法回答,闭上了眼睛。当他睁开眼睛时,卡坦扎拉先生已经不无遗憾地走开了。
他听见他临走时丢下的一句话:“别学我,乔治。”
第二天晚上他不敢离开家门。整整一星期,除了没人时偷偷溜进厨房外,他整天都闭门不出。一天晚上,他再也无法忍受炎热的折磨,在凌晨一点钟孤身窜上大街。他希望人不知鬼不觉地钻进公园,但是各个街口都躺着人,倦怠不堪,等待着微风。乔治垂下眼皮,畏畏缩缩地从他们旁边走过,但是不一会,他就发现他们对他仍旧非常友好。他猜想卡坦扎拉先生并没有跟他们说起过他,可能他第二天清早从醉梦中醒来后,把见到他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
乔治感到信心又缓缓地回归到他身上。
那天晚上,街角上的一个男人问他是否真的读了很多书。乔治承认说是的。那人说像他这样年纪的孩子读了那么多书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是啊。”乔治回答说。他真希望谁也别再提起书的事。过了一两天,乔治叉碰上了卡坦扎拉先生,他并没有提到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听乔治说自己要读一百来本书,卡坦扎拉先生吹了一声口哨,这说明他不相信乔治会读这么多书。
B.小说中的16岁男孩因为撒谎而在外在压力和过度的期望中经受内心折磨,他的试图生存和救赎唤起了人们的同情和理解。
C.得到姐姐索菲给的更多的零花钱,乔治感激姐姐辛苦工作养家,每天主动把家里收拾得十分整洁,以减轻姐姐的负担。
D.小说中,书籍成为社会价值的同义语,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主人公意图通过读书来获得社会权威认同的心理需求。
E.乔治对卡坦扎拉先生敬畏不已,而他所倚重的人又是那样崇拜图书馆的书籍,这是导致乔治撒谎的全部根源。
【小题2】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乔治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小说中的卡坦扎拉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