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科技文,完成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生物钟是一门跨学科科学。生物钟学的中心概念是生物节律。
生物节律是一种十分奇特的机制。它可以帮助生物体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每个器官和系统都有自己的节律,而它们之间又是互相衔接的。譬如,心跳平均每分钟70次。而晚上只有60至50次。处于运动状态时,心跳则会加快。呼吸和新陈代谢也如此。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自然界就产生了生物节律。
生物节律是自然界产生的生物现象。它存在于生命的各个阶段。研究表明,生物节律对肌体适应不良生态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影响到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生物钟医学中还有一个概念——非同步。它犹如钟表中的尺寸不同的齿轮。当齿轮相吻合时,就会不停地运动。当齿轮出现故障时,肌体就有了毛病。
坐飞机到外地就是一个例子。人已经习惯于晚上呆在某个地方,如果换了地方,肌体就需适应变化。如果不适应,人就会懒洋洋、工作效率低下、头疼、精神紧张;自我感觉不佳等。这一切都可称作非同步。
一昼夜中,人体的机能是不断变化的,病亦如此,而且是严格遵循规律的。就拿高血压来说,早晨血压会升高,白天会下降并趋于正常,夜间又会升高。借助血压计可以测量出血压在一天中的变化情况。人可以根据血压升降的规律服药,而不是死板地一日三次。也就是说,一天服一次药就可以达到稳定血压的目的。少服药可以减少药物对人体的副作用,又可省钱。
同样,针灸和理疗也要选择最佳时刻。选择的时间不当,也许还会造成不良后果。科学家曾经做过实验。他们给家鼠注射了增加肌肉收缩力的药物。药量相同,注射时间不同,结果大相径庭。早上注射,家鼠几乎全军覆没,而晚上注射则无一死亡。
现代生物钟医学的主要研究课题是,研究纠正人体生物节律的方法和药剂。根据“生物钟”选择最佳时刻治疗疾病,能够收到比平时更好的效果。从上个世纪60年代末起使用的方法是借助理疗仪。用得相当多的还有调节褪黑素生成的药物。
要学会维持正确的生物钟,否则就会出现生理和心理紧张。要努力使自己的社会活动节律与自己的生物钟相吻合,这样才能精力充沛和高效率地工作。
【小题1】下列对“生物节律”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物节律是对人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奇特机制。
B.生物的每个器官和系统都有自己的节律,而它们之间又是互相衔接的。
C.生物节律是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产生的生物现象。
D.生物节律存在于生命的各个阶段,对肌体适应不良生态因素起重要作用。
【小题2】对“非同步”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生物肌体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生物现象。
B.生物肌体不适应环境变化而导致肌体故障的状况。
C.只用于人的肌体适应环境变化而出现的病态或不适感觉。
D.只用于人因病而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状况。
【小题3】下列对“生物钟医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物钟医学的原理是利用生物节律来影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B.根据“生物钟”选择最佳时刻治疗疾病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C.使自己的社会活动节律与自己的生物钟相吻合,有利于保持身心健康。
D.应根据疾病也有其“生物钟”的情况治疗和预防疾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26: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代医家认为疟疾由感受疟邪引起,是以恶寒壮热,发有定时,多发于夏秋季为特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其中引起瘴疟的疟邪亦称为瘴毒或瘴气,在我国主要存在于南方,所致疾病较重,易于内犯心神及使人体阴阳极度偏盛。古罗马人则认为,沼泽湿地中会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通过口鼻呼吸进入人体,引发疟疾。
古人尝试了诸多途径对治疟疾,但成效寥寥。罗马名医盖伦根据“四体液说”提出,疟疾是体液不平衡所导致的,采用放血和催泻疗法即可治愈。然而,疟疾本身就会导致贫血,简单粗暴地放血只能让病人死得更快。传统中医则认为祛邪截疟是治疗疟疾的基本原则。在诊断为疟疾后,即可截疟。在此基础上,根据疟疾证候的不同,分别结合和解表里、清热保津、温阳达邪、清心开窍、化浊开窍、补益气血等治法进行治疗。
相传起源于神农氏,在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最早明确记载了植物常山有治疟的功效。而此次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则是受到《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疟疾也分不同种类,除传统病症的疟疾,还有寒虐、温虐、瘅虐之分。乾隆年间由太医吴谦修编的汉医丛书《医宗金鉴》中,记录了“柴胡截疟饮”一方。该方以小柴胡汤和解表里,导邪外出;常山、槟榔祛邪截疟;配合乌梅生津和胃,以减轻常山致吐的副作用。而针对寒多热少的寒虐,则有出自于《伤寒论》的“柴胡桂姜汤”。方子以柴胡、黄芩和解表里,桂枝、干姜、甘草温阳达邪,天花粉、牡蛎散结软坚,可加蜀漆或常山祛邪截疟。此外,“何人饮”、“达原饮”、“截疟散”也是中国古代医家较为常用的药方。
世界各地医生的努力仍然没有减少疟疾的肆虐。不论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只要当地气候潮湿炎热,疟疾就时常发作。疟疾不仅种类繁多,且痊愈后病人身体并不产生抗体可以免疫,重复感染疟疾让人们一步步走向死亡。
1630年,秘鲁总督钦琼伯爵的妻子在利马逗留时患上疟疾,药石罔效,眼看就要客死异乡。幸运的是,伯爵妻子的保健医生,当地的印第安土著会用一种树皮治疗疟疾,这种树当地人称之为“生命之树”。用该树树皮熬药汤服后,伯爵夫人最终痊愈。该树后被命名为金鸡纳树。康熙帝也曾受益于此,1693年康熙患疟疾久治不愈,传教士献上金鸡纳树提炼出的药物,康熙很快被治愈。由此金鸡纳树的特效药也在中国传播开来。但金鸡纳树并非根本良药。一是因为种植难度,金鸡纳树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不可能普遍栽种;二则是金鸡纳树本身有着严重的副作用,病人容易出现腹泻、哮喘、耳鸣、急性溶血。即使治愈了疟疾,它可能会给病人带来比疟疾更致命的副作用。
虽然后有法国医生在1820年提纯出了树皮中的有效抗疟成分——奎宁,但人们依然在探究疟疾的根本发病原因。1717年,意大利医生乔瓦尼•冯里亚•兰锡西最先指出,疟疾总是流行在蚊子繁多的潮湿沼泽地区,而在排水之后就会一度绝迹,这一现象表明,致病的毒性也许就是蚊子传播的。1888年,法国军医拉佛朗在非洲疟疾患者血液的红细胞中发现疟原虫。1897年,英国生物学家罗斯在印度发现按蚊体内疟原虫的合子,并阐明了人体内与蚊体内疟原虫的发育史以及疟疾的传播方式,罗斯因此获得190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节选自2015年10月6日《腾讯新闻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医学无法确定疟疾的传染源,中国古代医家认为疟疾由感受疟邪引起,古罗马人认为沼泽湿地中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通过空气传播进入人体引发疟疾。
B.罗马医生盖伦认为疟疾是体液不平衡导致的,采用放血和催泻疗法就可治愈。但实际上疟疾本身就会导致贫血,这种放血疗法只能让病人死得更快。
C.法国军医拉佛朗在疟疾患者身上发现疟原虫,英国生物学家罗斯发现按蚊体内疟原虫的合子,并阐明了人体内与蚊体内疟原虫的发育史以及疟疾的传播方式。
D.意大利医生乔瓦尼•冯里亚•兰锡西认为疟疾的根本发病原因是蚊子,他的依据是疟疾总是流行在蚊子繁多的潮湿沼泽地区,而在排水之后就会一度绝迹。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统中医称引起瘴疟的疟邪为瘴毒或瘴气,祛邪截疟是治疗疟疾的基本原则,运用和解表里、清热保津、温阳达邪、清心开窍、化浊开窍、补益气血等方法治疗。
B.《神农本草经》中最早明确记载了植物常山有治疗疟疾的功效,《肘后备急方》中有青蒿治疟的记载,这启发了屠呦呦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
C.只要气候潮湿炎热,疟疾就会容易发作,再加上疟疾种类繁多,痊愈后的病人身体并不产生抗体,所以世界各地医生虽然努力治疗,仍然没有减少疟疾的肆虐。
D.中国传统医学把疟疾分为寒虐、温虐、瘅虐等类型,汉医丛书《医宗金鉴》中记录的“柴胡截疟饮”和《伤寒论》中记载的“柴胡桂姜汤”就是治疗寒虐的药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鸡纳树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不宜普遍栽种,而且有副作用,可能会给病人带来比疟疾更致命的副作用,所以它并非治疗疟疾的根本良药。
B.金鸡纳树的树皮熬成药汤可以治疗疟疾,此法不仅治好了秘鲁总督的妻子,还治好了康熙久治不愈的疟疾,因此此树被称为“生命之树”。
C.英国生物学家罗斯阐明了疟疾的病因和传播方式,我国药学家屠呦呦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疾的有效提取物,二人均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D.古人很早就开始寻找对付疟疾的方法,虽然法国医生在1820 年提纯出了有效抗疟成分“奎宁”,但人们依然没有停下探究治疗疟疾的脚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陈泥鳅》
汪曾祺
邻近几个县的人都说我们县的人是黑屁股。气得我的一个姓孙的同学,有一次当着很多人褪下裤子让人看:“你们看!黑吗?”我们当然都不是黑屁股。黑屁股指的是一种救生船。这种船专在大风大浪的湖水中救人、救船,因为船尾涂成黑色,所以叫做黑屁股。说的是船,不是人。
陈泥鳅就是这种救生船上的一个水手。
他水性极好,不愧是条泥鳅。运河有一段叫清水潭。据说这里的水深,三篙子都打不到底。行船到这里,不能撑篙,只能荡桨。水流也很急,水面上拧着一个一个漩涡。从来没有人敢在这里游水。陈泥鳅有一次和人打赌,一气游了个来回。当中有一截,他半天不露脑袋,岸上的人以为他沉了底,想不到一会,他笑嘻嘻地爬上岸来了!
他在通湖桥下住。非遇风浪险恶时,救生船一般是不出动的。他看看天色,知道湖里不会出什么事,就呆在家里。
他也好义,也好利。湖里大船出事,下水救人,这时是不能计较报酬的。有一次一只装豆子的船琵琶闸炸了,炸得粉碎。船碎了,人掉在水里。这时跳下水救人,能要钱么?民国二十年,运河决口,陈泥鳅在激浪里救起了很多人。被救起的都已经是家破人亡,一无所有了,陈泥鳅连人家的姓名都没有问,更谈不上要什么酬谢了。在活人身上,他不能讨价;在死人身上,他却是不少要钱的。人淹死了,尸首找不着。事主家里求到时,得事先讲明,捞上来给多少酒钱,他才下去。有时讨价还价,得磨半天。陈泥鳅不着急,人反正已经死了,让他在水底多呆一会没事。
陈泥鳅一辈子没少挣钱,但是他不置产业,一个积蓄也没有。他花钱很散漫,有钱就喝酒尿了,赌钱输了。有的时候,也偷偷地周济一些孤寡老人,但嘱咐千万不要说出去。他也不娶老婆。有人劝他成个家,他说:“瓦罐不离井上破,大将难免阵头亡。淹死会水的。我见天跟水闹着玩,不定哪天龙王爷就把我请了去。留下孤儿寡妇,我死在阴间也不踏实。这样多好,吃饱了一家子不饥,无牵无挂!”
通湖桥桥洞里发现了一具女尸。怎么知道是女尸?她的长头发在洞口外飘动着。这座桥的桥洞很高,洞身也很长,但是很狭窄,只有人的肩膀那样宽。桥以西,桥以东,水面落差很大,水势很急,翻花卷浪,老远就听见訇訇的水声,像打雷一样。围观的人都不知这女尸怎么会卡在桥洞里,但也都知道不能就让她这么在桥洞里堵着。可是谁也想不出办法,谁也不敢下去。 
公益会的人去找陈泥鳅。 
陈泥鳅来了,看了看。 
“十块现大洋,我把她弄出来。”   
“十块?”公益会的人吃了一惊,“你要得太多了!”   
“是多了点。我有急用。这是玩命的事!我得从桥洞西口顺水窜进桥洞,一下子把她拨拉动了,就算成了。就这一下。一下子拨拉不动,我就会塞在桥洞里,再也出不来了!你们也都知道,桥洞只有肩膀宽,没法转身。水流这样急,退不出来。那我就只好陪着她了。”   
大家都说:“十块就十块吧!这是砂锅捣蒜,一锤子!”陈泥鳅把浑身衣服脱得光光的,道了一声“对不起了!”纵身入水,顺着水流,笔直地窜进了桥洞。大家都捏着一把汗。只听见嗖地一声,女尸冲出来了。接着陈泥鳅从东面洞口凌空窜进了水面。大家伙发了一声喊:“好水性!”  
陈泥鳅跳上岸来,穿了衣服,拿了十块钱,说了声“得罪得罪!”转身就走。
大家以为他又是进赌场、进酒店了。没有,他径直地走进陈五奶奶家里。
陈五奶奶守寡多年。她有个儿子,去年死了,儿媳妇改了嫁,留下一个孩子。陈五奶奶就守着小孙子过,日子很紧巴。这孩子得了急惊风,浑身滚烫,鼻翅扇动,四肢抽搐,陈五奶奶正急得两眼发直。陈泥鳅把十块钱交在她手里,说:“赶紧先到万全堂,磨一点羚羊角,给孩子喝了,再抱到王淡人那里看看!”
说着抱了孩子,拉了陈五奶奶就走。陈五奶奶也不知哪里来的劲,跟着他一同走得飞快。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对陈泥鳅的描写,没有浓重的刻绘,而是寥寥数语,轮廓井然,栩栩如生,收到了平中见奇的艺术效果。
B.陈泥鳅一辈子没少挣钱,但他不置产业,花钱散漫,喝酒赌钱,未曾留下积蓄,也不考虑娶妻生子,这都说明他是一个缺乏责任感和承担意识的人。
C.作者笔下的陈泥鳅不过是市井小民,所叙之事亦是日常琐事,但能令人感到他对底层人物的深切悯怀,对凡俗人生的悠长感喟。
D.作者选择生活中的某些原生态的碎片加以连缀,使这篇小说具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强烈的矛盾冲突,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灵与情感。
E.这篇小说的语言既追求生活语言的色、香、味、活、鲜,令人感到清新自然,又讲究文学语言的绝、妙、精、洁、雅,读来韵味悠长。
【小题2】小说的首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主人公陈泥鳅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括分析。
【小题4】文中说陈泥鳅“他也好义,也好利”,如何理解和评价他的这一表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华罗庚亲手推导“相对论”

“文革”中,华罗庚先生曾一次次遭遇大会枇判斗争。贴大字报与上台“揭发、批判”先生的也有他门下的学生,那想必更令先生痛苦。

当时,华先生兼任着中国科技大学的副校长。1967年深秋的一天上午,在北大读书的我溜出北大,一路骑车来到西郊公主坟的中国科技大学,走进了副校长办公室。两位副校长,严济慈教授与华先生,同室办公。我先向严先生鞠躬行礼,他微微点头,问过我的姓名后就不再和我说话。华先生则示意我在他身边的沙发上坐下。

“近来外面有什么消息?”华先生问。

我回答:“有人在批判爱因斯坦‘相对论’。”一个南方来的中学教师说“相对论违反***思想”,并用自己的实验数据来推翻相对论。科学院成立了“批判自然科学理论中资产阶级反动观点”的学习班,声称要“以***思想为武器,革‘相对论’的命”。有的文章历数“相对论”的“种种罪行”,扣上大帽子,如“主观主义”、“唯心主义”、“西方资产阶级的反动观点”等。

“什么实验?”作为物理学家的严先生大惊,非常关注地追问。我回答:“那位老师在他家房梁上吊了个铅球,全凭目测观察得到些数据。”

听了这个回答,严先生似乎大大放心了,说:“这样的实验产生的误差,恐怕是这个课题不能允许的!”

华先生始终未发一言,他若有所思,和我说话显得心不在焉了。

不久之后,先生约我见面,交给我一叠他写的密密麻麻的手稿,说:“请你帮我仔细验算一遍。”我仔细阅读先生的手稿,原来先生是在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重新推导出“相对论”的基本结论。

爱因斯坦提出了两条基本原理作为讨论运动物体光学现象的基础。第一个叫做相对性原

理。第二个叫光速不变原理。先生则以光速最大并且不变为一个前提;再假设两个参照系,其中一个参照系对于另外一个参照系做匀速直线运动为第二个前提。从这两个前提出发,先生灵活地运用矩阵工具,描述物体、参照系的运动、速度等等,进行严密的逻辑推导与矩阵计算,最后的结论是:时间和长度都有相对性。它们的相对性表现为:时钟会因为运动而变慢,尺子在运动时要比静止时短。经典力学中的速度合成法因而也要重新认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基本结论呈现在先生笔下,先生异常坚定地告诉我:“爱因斯坦批不得!”他希望能够尽力去阻止那些只能令国际社会耻笑、国家声誉受损的荒唐事情的发生。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确实发现许多小错,例如矩阵中数字的正负号,或者它们在矩阵中的位置。可是,所有的中间结果一点也不错。我问这是怎么回事,先生笑了:“所有的中间结果都是我早就看出来的,那些演算过程是写给别人看的。我算矩阵就跟你算数字一样。”

先生的造诣非常人能比,对他来说直截了当的东西,别人可能觉得太跳跃了,他得给读者搭上几步“台阶”过渡。于是,先生随手填补些演算过程,那时候他不太上心,难免出些小错,无伤大雅。

【小题1】这篇传记中有不少传神的人物神态刻画,对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向严济慈教授“鞠躬行礼,他微微点头,问过我的姓名后就不再和我说话”,反映文革中人与人之间的戒备心理。
B.得知南方某教师的“实验”情况,严先生“似乎大大放心了”,这是因为他确信该实验简单幼稚,“相对论”不可动摇。
C.听说批判相对论,“华先生始终未发一言,若有所思”,他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在内心里考虑着如何维护“相对论”的问题。
D.“我”问华先生为什么推导有许多小错而“中间结果一点也不错”,华先生“笑了”,意味着这是有意为之,自己明知有错。
【小题2】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科学院批判“相对论”,为人物的行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显示了身处逆境的华罗庚先生坚持科学精神的难能可贵。
B.华罗庚听说科学院批判爱因斯坦,“不久之后”就拿出了证明相对论的手稿,主要是表现他高超的数学水平。
C.当华罗庚先生处在恶劣的环境中,“我”却能冒险去看望他,从一个侧面衬托了先生卓越的科学成就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D.本文通过叙写一批科学家在“文革”的遭遇及其不屈的抗争,旨在揭露“文革”践踏科学、摧残人才、扭曲人性的罪行。
【小题3】华罗庚是怎样“独创”性地推导相对论的?试分条加以概括。
【小题4】文章关于华罗庚的几处语言描写,各表现了华罗庚的什么品质?请分别加以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寻找地底的另一个生物圈 吴再丰
近年来,人们得知在地底深处,没有阳光和氧气,且高温、高压的严酷环境中,出乎意料地生息着各种微生物。它们完全不享受太阳的能量,大多是靠从地球内部涌现的化学能量合成有机物来生存。这样的生活方式彻底推翻了我们此前掌握的科学知识,可谓是新的生命的形式。
地下的温度随着靠近地球内部的热地幔而升高,每距地表深1000米,地温约上升20℃至30℃。我们知道现阶段生物生长的最高温度记录是113℃,所以乐观地估计生物生长的最高温度值是120℃至150℃,由此认为在距地下5000米左右的地方仍是微生物可能生息的环境。如果估算这样的地下微生物的生物量,有可能是远远超过迄今为止所知道的陆上或海上的生物量总和。地下生物圈是地球最大的生物圈,这是地球上留下的至今尚未开拓的巨大生物圈。
地表附近的水,例如在农田中,每毫升有100万~1000万个微生物。据科研机构的调查结果,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值几乎到地下840米不变。甚至在近1000米的地下,生存着几乎与地上同样数量的微生物。地下微生物的住处是在地下的岩石等缝隙空间。因微生物的尺寸是1微米左右,所以只要有此尺寸大的缝隙、裂缝和水,微生物就有存在的可能性。
那么,在地底的大量生命是怎样维持生命的呢?其方法是靠地底的岩石营养为生。所谓岩石营养是从无机物(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生存在无太阳和氧的地底的岩石营养生物将氢或甲烷、硫化氧等氧化获得化学能量。氧化剂使用尽可能有的二氧化碳和硫酸、硝酸、铁、锰等一切物质代替氧。这样获得化学能量的生活方式称之为“靠地球为生”的生活方式。
地下是高温、高压,既无氧又无光的严酷环境。在讨论地下生物圈的物理量同时,还应想到地下生物是地球诞生的原始生命的直系子孙,而非地上生物。不仅如此,作为地球生物圈角落的地底那样的极限地带,也是与外星世界的交接处。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是怎么回事?要了解这个,知道极限环境下的生物是重要的。地球内部的巨大生物圈为我们探索生命起源乃至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提供了线索,也是留在地球上尚未开拓的广阔边界。 (选自《百科知识》2009年03期,有删节)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于“地底生物圈”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地底生物圈的生物生长的最高温度估计在120℃至150℃之间,最深处可能在距地下5000米左右的地方。
B.地底生物圈的生物生活在地底深处无氧、高温、高压的环境中,它们不依赖太阳能而生存,而靠从地球内部涌现的化学能量合成有机物来生存。
C.地下微生物生存在1毫米的、有缝隙、裂缝和水的地下岩石中。
D.地底生物圈是地球最大的生物圈,其中微生物最多,数量估计可能远远超过陆上或海上的生物量的总和。
【小题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农田往下840米的水中,根据科研机构调查,每毫升有100万~1000万个微生物。在近1000米的地下,生存着几乎与地上一样的微生物。
B.地底微生物的生活方式颠覆了我们此前掌握的科学知识,可以说是新的生命的形式。
C.地底的大量生命是靠从无机物(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为生。这样获得化学能量的生活方式称之为“靠地球为生”的生活方式。
D.我们要知道地底环境下的生物是可以更加了解地球上生命起源的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底微生物完全无需太阳能。大多是利用地球内部涌现的化学能量合成有机物来生存。
B.传统意义的生物圈,主要是在陆上或海中,其中的生物都是利用太阳能生活。
C.对地球微生物的起源研究可以让人类找到如何摆脱能源日渐减少的困境的办法,使人类走出依赖太阳能生活的潜在危机。
D.地球生命起源的生活环境与地底生物圈的生活环境都属于极限环境,高温、高压,既无氧又无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时尚浅说
黄毓璜
辞典上“时尚”直白的释义就是一时风尚。作为社会流变、生活迁移、价值更迭驱动下的潮汐式性相(注),主要是审美旨意、心理趋向在公众与日常的表征。其公众性、盲动性、愉悦性以及可仿效性的自身特质,决定了它浪打浪般的生长,成就其推进演化的广度、强度和速率;还不妨说,时尚作为时代的情感表征,乃是一个时代的种种合力使然。虽然其行也不远,此起彼落,时有变更,却不随一己好恶而兴废,不因拒之纳之而行止,称得上是一位无翼而飞、天生天杀的主儿。
同时,时尚也并非可以简单地一面而论。其本身也具备种种包容的可能:既可孕育诞生之契机,亦可成为溃靡之温床,事情确实存在两面性。“因势利导”因而成为可能,“圣者时也”的名言,“我行我素”的标榜,也因而都在大本大宗的道理之内,是从不同侧面说明了人在“自然化”了的客体面前的主观选择和临世态度。
不妨说,“趋时”是人类的天性,要不然“ok”、“bye bye”也不至于那么频频挂到男男女女的嘴边。这一方面说明人的“顺变”能力,另一方面呢,也说明了人的“从众”心理——他那样说的时候,未见得自己多么酷爱英语。可见,“趋时”大体指向外部关涉,关涉“面子”上的事,跟自己内心的好恶关系不是太大的。这原本毋庸置疑,须得一议的是:这里的时尚很可能成为一种压力,压迫人们划一了心志和产生超水平的企求。诸如就业上某些职岗的过冷过热,诸如婚嫁时房子、车子被列为必要前提——面对种种时尚如骛趋之或心理失衡,人们有理由拒绝“安分守己”、“安贫乐道”的慰勉,也同样有必要顾及具体的现实条件和属于自己的选择。
如果说人除了是一种“物质”存在还分明是一种“精神”存在,那么,“与时俱进”跟“顺时迁变”就不能是一回事。而且,执著于精神性的人还往往抱持跟时尚“对视”的姿态,所谓“不随俗沉浮”,大体描述了在物性和物化了的时尚面前保持一份心灵的高傲。
“不合时宜”归根结底是一种精神境界,是“抗尘走俗”与“超尘脱俗”的起始点。我们无法在普遍的层面上要求人们都成就为精神上的“庞然大物”,可以肯定的则是:一个精神强健的人,一个有作为的人,一个不失尊严的人,无论是在春风得意中走马,还是在艰难困顿中蹒跚,都不能是一个失落自我而为时尚左右的人。 (摘编自《啄木鸟》)
(注)性相:梵语,“性”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相”是事物外观的表相。
【小题1】下列对文章所说的“时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一个时代的种种合力所形成的一时风尚,主要是审美旨意、心理趋向在公众与日常的表征。
B.其公众性、盲动性、愉悦性和可仿效性特质,决定了其演化的广度、强度和速率的不断推进。
C.流行时间虽然不长,但不管人们是喜欢、接纳,还是厌恶、拒绝,也只能追随它的发展方向。
D.存在两面性,既可以成为淘汰旧事物、孕育新生事物的契机,也会成为酿造腐朽奢靡的温床。
【小题2】(小题2)文章说,“‘趋时’是人类的天性”。请简要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小题3】应如何正确面对“时尚”?请简要概括文章的观点。(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