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课内名篇的文段,完成小题。(共4分)
 秋天又别有一番风味。这是乡村婚嫁的季节,时不时有一阵小提琴声传到这里,飘到金黄的树冠下,飘到寂静的草坪上,它提醒我们,此刻正置身于马祖卡曲的故乡。当我们漫步在花园的林阴小道,当我们踏上玲珑剔透的小桥,落叶在脚下踩得沙沙响。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中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它们以自己干枯的沙沙声招来了那么多的思绪,那么多的回忆,那么多的乐曲。于是,我们开始理解那个客死远方巴黎的人的深沉的郁闷:久别经年,他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
  然而,这里最美的是冬天。请看吧!四野茫茫,白雪覆盖的房舍安然入梦。花园的树木变成了水晶装饰物,且会发出银铃般清脆的响声,就像昔日挂在马脖子上的铃铛。如今既没有马,没有雪橇,也没有狐裘,更没有裹着狐裘的美女。没有母亲,没有姐妹——只有无边的静寂。一切都成为往事了。
  只有他还住在这里,独自一人在雅致的房间里来回踱步。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倘若你在这样一个隆冬季节,站在小屋的前边,望着被积雪压弯了的屋顶、光秃秃的树枝、黑洞洞的窗口,你就会感到,你是和肖邦在一起。
  你是在和肖邦促膝谈心。
【小题1】这几段文字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把景物与肖邦的人生、肖邦的音乐融合在一起来写,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描写的秋、冬的特点。(2分)
【小题2】最后一段“你是在和肖邦促膝谈心”,有何深层意义?(2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16: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铜奔马正名
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据云当时被定名为"马踏飞燕",也有学者引经据典,将其定名为"马超龙雀"。最后可能因为众说纷纭,无奈之下取名为"铜奔马"。"铜奔马"一名虽然简明扼要,但有马无燕,未惬人意。
最近有人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更考定此物应名"飞廉铜马"。其根据有二:一是《后汉书•董卓传》中有"飞廉铜马之属"的记载,二是"《三才图会》里的飞廉图,便是一只飞鸟"。愚意此说更属不妥。
首先,《三才图会》一书乃明朝嘉靖、万历间人所作,且《四库提要》认为其中采摭浩博,间有冗杂虚构之病。其次,关于"飞廉",注家多有出入。《墨子•耕柱》云:"夏后启使飞廉折金于山川。"《史记•秦本纪》云:"飞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以上两书显然认为飞廉是人。但是《淮南子•真训》高诱注:"飞廉,兽名,长毛有翼。"《楚辞•离骚》王逸注:"飞廉,风伯也。"洪兴祖补注:"飞廉,神禽,能致风气。"可见飞廉到底是人是神,是兽是禽,古人也无定论。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武威铜马是一件写实的作品,马足下的飞鸟亦然,所以很难将其与神话中的飞廉相提并论。至于《后汉书•董卓传》所说,当是飞廉归飞廉,铜马归铜马,非指一物,故文后有"之属"一词。
然而,武威铜马足下确有一鸟,其象征之意为人所关注。一提到马,人们很快想到奔腾如飞,而飞燕的速度同样也是无庸置疑的。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如南朝沈约诗有"紫燕光陆离"句,注:"紫燕,良马也。"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赤兔越空",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李善注谢灵运诗云:"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一名飞燕骝。"在古代,武威铜马足下的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这种造型让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
【小题1】以下不属于作者为铜奔马正名的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其名称一直众说纷纭。
B."马踏飞燕"、"马超龙雀"二名跟铜奔马造型相合,但未被采用。
C."铜奔马"一名中虽然有奔马,但是没有飞燕,不能令人满意。
D."飞廉铜马"一名,比起"铜奔马"、"马踏飞燕"等更逊一筹。
【小题2】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   )(3分)
A.《三才图会》一书撰作时代太晚,且有冗杂虚构之病。
B.飞廉是人还是神,是兽还是禽,古人的说法并不一致。
C.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
D.《后汉书•董卓传》"飞廉铜马之属"中,飞廉和铜马应是两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面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古到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的例子。
B在体会古人创意这一点上,"飞廉铜马"和"紫燕骝"两个命名是相似的。
C. 《四库提要》虽然比《三才图会》晚出,却是一部权威性的著作。
D. 作者认为,"紫燕骝"、"飞燕骝"的名称符合古人原意,又切合铜奔马的造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农具之锈
李亮
①农具们在角落一放就是好多年。有的在某些墙角,有的在某些仓窑的杂物堆里。除了偶尔透过窗棂或双扇木门缝隙钻进来的阳光和阳光中的浮尘拜访它们之外,再没有眼光一遍遍洗刷出这些农具耀眼的光芒,再没有坚厚糙砺的手掌打磨出它们光滑映人的包浆,再没有呼吸沿着曾经年轻的肩胛骨或臂膀传递给这些铁并使它们也有了体温,也再没有宛若诗经中记载歌唱的那些人类与自然通过农具而交流出的空灵之音。这些农具如今多数已哑了喉咙,熄了目光,再不轻易被碰触。
②由生铁打造的铧对最初在黄土高原定居的人们而言意义非凡。它从远古时期的某一处土壤开始,被时光之手稳稳地扶着,不疾不徐,一路犁出农耕文明的诗行。终于,铧头反射的光芒也照亮了第一批在黄土高原上定居的人们的汗光。这种照亮甚至是一种点燃,一种召唤。于是,在垦荒为田的信念之中,每一页犁铧后都紧随着农人的脚步和蓬勃而出的庄稼。
③无法想象在纯手工业时代,打造一页铁铧需要多久时间和多烈的火候,以及多么坚实的臂膊和锋利的眼神。在专业打铧人的注视中,一页完成了的铧是具有情感的。它的边缘即将被植物和土壤的气息所渗透,它的身体即将映照储存农人们的身影。铧的内心注定是温柔敦厚和生动迷人的。
④它们沉稳、坚固、锋利,在泥土的打磨中愈发光华灿灿。这种光华如太阳一般亮丝缕缕,召唤农人们每个春天抖擞精神,召唤一切适时的庄稼列队等候。
⑤镢头看起来诚实而稳重。越揣摩越觉得它像陕北人的脾性,一旦决定对谁好了,那便是直掏心窝的真诚和情意,正如下镢那一瞬间的力度。
⑥镢头被农人们反复抡起又掏下,重复的动作像是直尺上的刻度般富有规律,而每个刻度都包含了准确的丈量与力度。春日的地皮被瞬间切开并翻转,土壤就在这一掏一翻间像刚刚新生一般蓬松起来。但一个人肩扛镢头走向山间的画面是孤独的。那样雄浑连绵的大山,那样多而深狭的山沟,一个人走的时候,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这时,肩膀上的老镢头就是唯一的伴儿。它不是那么沉,也不是那么轻,通过肩膀上那个最舒适的支撑点,老镢头感知到了人的呼吸与思想,人也知道了自己此刻并不是孤独的。这种相依相伴没有任何喧嚣华丽的形式,却是那样温情脉脉与真实。
⑦锄头更像善于休整草木的资深园丁,颈上那个细弯儿使它看起来用起来更加灵巧。它在绿色的田间左右开弓,翻飞不停,杂草就像是污垢一样被麻利地清除掉。如何避开庄稼,如何辨别可以夺走养分的野草——在锄刃与土壤接触的那一刹那,就要像熟知交通规则一般,锄刃该怎么走,怎么绕,每一个动作用多大力道,每一个动作持续几秒。好的农人早已使锄头本身有了眼睛。
⑧伴随着父辈们粗糙的大手撩洒上来的清水,镰刀片子在已经被磨出流畅曲线的青石上来回滑动,镰刃就在滑腻的石浆中一点点闪现出光华。镰刃这时是火热的,油锅最灼热的那个点一般,当清水再次流淌冲刷而过时,似乎能听到水刃相交的瞬间那一连串清脆的爆响。这种声响很明显能激发起镰刀们收割的欲望。麦子,谷子,糜子和荞麦们正在列队等候,当父辈们拿着镰刀走向它们时,天地间都充满着一种野性的较量与征服的意味。
⑨如果农具们也有性别,那么犁铧,镢头,铁锨,锄头,斧头,木锨和铡刀无疑都是深具阳性特质的。它们从被锻造好的那一瞬间就开始为生命的诞生繁衍而准备。它们是支撑着整个农业社会的梁柱和骨架。它们中的随便一样都可在时光深处撬起一大块带着泥土的农业史。
⑩而那些不得不中途抛下农具来到城市的农人们,他们陷入了一种更加生硬的尴尬。对于他们,从前的生活被抽空,以后的生活无法饱满。城市间所有的东西都比黄土更浩瀚,且这种浩瀚没有黄土那样可四时变化的温度和接纳,它们始终是冰冷和拒绝着的。
⑪农具们只能沉默。它们看到走出大山的农人和孩子们被什么巨大可怕的东西追赶驱逐着,但它们无法抚慰,更无法发出任何响亮的喊声示警。
⑫农具们依然选择守候在曾经的家园之中,一遍遍回忆那些与土地和粮食交谈的岁月,回忆从前农人们手掌的摩挲和温度,哪怕这些业已破损坍塌的家园即将彻底被植被们湮灭。
想着想着,这些记忆就凝成了一粒粒伤感的锈。
【小题1】请简要概括文中集中描写的四种农具的主要特点。
【小题2】简要分析第①段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第⑩段划线句子中“冰冷”和“拒绝”的含意是什么?
【小题4】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最后一段的意蕴。

同类题3

实用类文本阅读
天人交战的“盗火者”
王龙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成为.彻底改变严复命运的转折点。这一年,中国的热血之士纷纷开出自己的救亡药方。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提出变法救国之策;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从来述而不作的严复,终于决定要化笔为剑,用文章来呐喊冲锋了!
新年春节刚过,严复就发表了第一篇重磅文章<论世变之亟》。他清醒地看到:“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压抑多年澎湃已久的爱国激情,终于化作急迫的救亡使命感,他一口气写下了《救亡决论》、《原强》、《辟韩》等为人传诵一时的名篇。这些充满激情的政论文章,抨击时弊,呼吁国人因时而变,维新图强,是一次对中国专制政体从治统到道统、从形式到内容的彻底清算,其宗旨用蔡元培的话说就是“尊民叛君。尊今叛古”,主要内容则可归纳为四句话;帝王窃天下,儒术卫王权,八股笼士心,治术坏民智。严复的这些思想,成为直接点燃戊戌维新的精神火炬,他从此声名鹊起,成为众望所归的新学领袖。
戊戌维新失败后,严复躲进小楼,立誓“屏弃万缘,惟以译书自课”。对中华文化不曾一日消解的深层焦虑感,成为他不竭的精神动力。十年中,这位孤独的圣徒扛着救赎的十字架,独自一人匍匐在精神孤旅之上。1906年,在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时,当他译到专制政体“彼将使之为奴才也,必先使之终为愚民也”一语,不禁心生悲愤,涕泪长流。中国千年的专制之痛,竟让一位遥远的西方人总结得如此精确。
拯救吾国,必先拯救吾民。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决定了他只选择那些有助于改造国民性格的西方书籍介绍给中国人。深受严译影响的鲁迅,后来也深为理解严复这种忧虑的心境,他感叹道:“严又陵究竟是‘做,过赫胥黎的<天演论》的,的确与众不同,是一个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敏锐的人。”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在严复是沉痛的“三民论”的呼号呐喊,到了鲁迅笔下则是痛极无声的那个麻木的愚民阿Q形象。中国的启蒙事业,就这样薪火相传,涓滴成河。
1905年春,围绕改造中国的途径,严复与孙中山有一次正面的思想交锋。严复对革命党领袖再次重申,在时机尚未成熟时革命,“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
孙中山直言不讳:“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孙中山对书斋中的严复显然不无揶揄之意。但这场对话显然也暴露了严复思想深处的矛盾:一方面他对君主专制恨之入骨,一方面又要遥遥无期地等待民智终开的那一天。
1910年,他以“硕学通儒”的资格进入实施“新政”的清政府新设立的资政院,又获“文科进士”赏赐。有人质问严复,为何还不与清廷划清界限?他说:“今日政府未必如桀,革党未必如汤,吾何能遽去哉!”这句话背后充潘忠臣孝子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奈与侥幸。1911年武昌起义前六天,严复还为清朝写了第一首国歌。起义爆发当晚,严复在日记中痛惜地写下“武昌失守”四字。
1920年代,“革命”已取代“进化”成为中国最主流的强势话语。坚持改良的严复自然被淹没在革命的洪流之中。在新潮人物的眼中,晚年严复已成为一个无法与同时代新人进行对话沟通的思想老人,充满精神的孤独。
1921年严复去世。临终前,他的遗嘱第一条便是“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生前自题墓碑:“清侯官严几道先生之寿域”。一个终生反对专制政体的启蒙思想家,却自甘把一个消失的王朝作为精神归宿。严复最后一次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谜题。
(摘编自《随笔》2014年第2期)
相关链接:
①严复(1853-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积极倡导西学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1897发表译作《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阐发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1912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出于对中华文化的深重忧虑,曾试图将北大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摘编自《国》)
②1879年,被康有为称为“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从英国学成归国,此后仕途不顺。1885年起,为博取一个举人的头衔,严复接连八九年参加了四次乡试,都铩羽而归。苦闷到极点时,他甚至悔恨自己“一肚子洋墨水全是多余”。其间,他染上了鸦片烟瘾。在某种意义上,吸鸦片反映了严复思想观念中最隐秘和最难以捉摸的情调,沿着这条道,也许能解开严复人生中的诸多悖论。(王龙)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严复对孙中山所言,既表明了他对革命的否定态度,又揭示了他坚持改良的思想根源,这跟蔡元培所说“尊民叛君,尊今叛古”并不矛盾。
B.从归国到1894年甲午中日海战15年间,严复仕途不顺,精神苦闷之极,由于留学所学不能帮他科举登第,从此他悔恨自己的西学知识。
C.严复的思想有很多矛盾之处。1911年武昌起义前他还为大清朝写了第一首国歌,但六天后“武昌失守”,他又为“革党”的失利表示痛惜。
D.严复译介了西方许多典籍以改造国民性格,这既是彻底改变自己命运的开始,又是他改造中国,拯救“吾国吾民”的悲悯情怀的具体体现。
E. 严复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论”,是出于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试图将北京大学文科与经学合一也出于这个原因。
【小题2】社会风云激荡的十九世纪末,有识之士探寻了改造中国的多种路径,而实践的结果各异。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小题3】作为一个启蒙思想家,严复给19世纪末的中国播下了什么“火种”?请结合材料简述。
【小题4】文中说严复“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谜题”。严复“人生的悖论”具体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约会白桦
张波
⑴好几年前,一位北方朋友问我,你看过冬季里的白桦林么?我摇头。他说,那你一定要看看,否则你算不上真正的北方人。我问他,你看了是什么感觉?他沉默良久后对我说:“当时,我想哭……”
⑵这句话让我无法忘怀。
⑶前年,在新疆,我看到了大片夏季的白桦林。在宽阔的额尔齐斯河的两岸,生长着无数的白桦,浓荫蔽天,如同一道绿色的云将那冷冷的河水覆盖着。远远看去,那些白桦纤弱得令人怜爱,茂密的树冠仿佛随时都会使那苍白的树干折断。走到近前,你会感觉到如同面对着一排倾国佳丽,个个亭亭玉立,风姿绰约——那时,我感觉到,再没有比白桦更能体现女性风采的树木了,也再没有比白桦更能够让男人动心的树木了。
⑷然而,冬季的白桦呢?那让人看了“想哭”的白桦呢?
⑸现在,我终于踏上了黑河的土地。我明白此行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和白桦在此时此刻约会。没错,是约会——一次企盼已久的相会。
⑹果然,在一片纤尘不染的雪原上,我看到了梦中的白桦林。蓝得纯净无比的天空下面,一大片白桦默默地伫立在雪地上。用白璧无瑕之类的语言形容这片雪地是不够的,因为这雪地尚无一行人和兽的脚印,真的是令人不忍落脚。雪野无言,静谧得令人感到听觉功能的存在已毫无必要。
⑺她们有一种特殊奇异、难以言说的美。她们身处严寒,立足冰雪,躯干纤细却又永远笔挺,枝杈柔弱却从不倒垂。虽叶片全无仍傲然于世,经霜侵雪欺却纯洁如斯。她们经历过无数次与风雪的抗争搏斗,这可以从她们身上爆起的树皮和深深的裂口看出。但她们在严寒中生长得如此从容,如此平静,看不出有任何一点痛苦的表情。她们的全部生命力永远向着蓝天和太阳。
⑻我恍然——“亭亭玉立”并非只是一种婀娜的姿态,“玉树临风”也不尽是一种单纯的潇洒。达到这样的境界,都需要一番经历,一个过程,以及一种磨练。
⑼我缓缓地向她们走去。此时,我已经不敢随便向她们道一声“你好”了,因为我知道,现在的我还没有资格同她们平等对话。与饱经风雪的她们相比,我,只不过是一个未谙世事的小毛头。
⑽我走进她们当中。我能感觉到她们的呼吸、窃笑、私语。我知道,她们此时正在打量着我这个远道而的、冒冒失失的赴约者。从单纯精神意义上说,我和她们前生有缘,今世有约。我定定神,看到了她们身上的无数只眼睛。这些眼睛美丽而有神,多呈鱼形,如那远古的图腾。片刻之后,我心痛万分地发现,她们的每一只眼睛都是一次苦难的证明,都是某一次断裂和夭折的记号。想想吧,这是何等的壮烈和悲怆啊——每经历一次摧残,她们,便睁开一只眼睛!
⑾然而,这些眼睛里没有泪,只有情。你会感觉到白桦林没有恨,只有爱。最苦的是她们,最美的也是她们;最纤弱的是她们,最有生命力的还是她们;最令人怜爱的是她们,最让人肃然起敬的还是她们。
⑿白桦林啊白桦林。面对这雪中的白桦,好男人不能不流泪。
⒀走出白桦林,我回首看去,白桦无语,林梢微动。我已经无法看到她们的眼睛了。但我知道,她们的每一只眼睛都将永不闭合,她们的目光会永远注视我,无论我走到天涯海角,这目光中所传达出的一切都与我同在。我的身后,是两行深深的足迹,那是我前赴约的证明,更是我朝圣的记录。尽管待到春雪融,这足印将消失殆尽;尽管此刻告别白桦,这一别也许就是永远!但有一点是无疑的,那就是,这样的一次约会已足够我受用终生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作者写冬日白桦处于蓝天下、白雪中,意在用环境烘托白桦的纯洁、美丽,为下文的感叹作铺垫。
B.“我缓缓地向她们走去”中“缓缓”二字,显示作者此时内心的沉重,他的脚步因此变得缓慢而艰难。
C.由初见雪地白桦时向她们问好,到后不敢随便问好,说明作者由初时的随意,变为后的郑重。
D.文章用“想哭”描述看到冬日白桦的感受,显示了冬日白桦的品格带给作者巨大的心灵震撼和冲击。
E.作者认为,白桦树身上的眼睛是她们久经磨难的证明,因为每次磨难,白桦都会睁开一只眼睛。
【小题2】作者写冬天的白桦树之前,写到夏天的白桦,这样写的用意何在?(4分)
  
   
   
【小题3】统观全文,试分析文章结尾为什么说:“这样的一次约会已足够我受用终生”?(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