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决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唯一典型的地方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那是一个奇特而荒芜的地方。相比之下,行星、恒星和星系就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1033,在10之后接33个0)。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
从一个星系际的优越地位上,我们可以看到无数模糊纤细的光须象海水的泡沫一样遍布在空间的浪涛上,这些光须就是星系。其中有些是孤独的徘徊者,大部分则群集在一起,挤作一团,在大宇宙的黑夜里不停地飘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我们所见到的极其宏伟壮观的宇宙。我们隶属于这些星云,我们所见到的星云离地球80亿光年,处在已知宇宙的中心。
星系是由气体、尘埃和恒星群(上千亿个恒星)组成的,每个恒星对某人来说都可能是一个太阳。在星系里有恒星、行星,也可能有生物、智能生命和宇宙间的文明。但是从远处着眼,星系更多地让人想起一堆动人的发现物——贝壳,或许是珊瑚——大自然在宇宙的汪洋里创造的永恒的产物。
宇宙间有若干千亿(1011)个星系。每个星系平均由1000亿个恒星组成。在所有星系里,行星的数量跟恒星的总数大概一样多,即1011*1011=1022。在这样庞大的数量里,难道只有一个普通的恒星——太阳——是被有人居住的行星伴随着吗?为什么我们这些隐藏在宇宙中某个被遗忘角落里的人类就这样幸运呢?我认为,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只是我们人类尚未发现而已。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80亿光年以外嵌着银河系的星系团催迫着我们去探索。探索太阳和地球就更不用说了。我们确信,有人居住的这个行星只不过是一丁点儿的岩石和金属,它靠着反射太阳光而发出微光。在这样的大距离里,它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但是,这个时候,我们的旅程只到达地球上的天文学所通称的“本星系群”。本星系群宽达数百万光年,大约由20个子星系组成,是一个稀疏、模糊而又实实在在的星系团。其中的一个星系是M31,从地球上看,这个星系位于仙女星座。跟其他旋涡星系一样,它是一个由恒星、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巨大火轮。M31有两个卫星,它通过引力——跟使我呆在坐椅上相同的物理学定律——将矮椭圆星系束缚在一起。整个宇亩中的自然法则都是一样的。我们现在离地球200万光年。
M31 以外是另一个非常相似的星系,也就是我们自己的星系。它的旋涡臂缓慢地转动着——每2亿5千万年旋转一周。现在,我们离地球4万光年,我们正处于密集的银河中心。但是,假如我们希望找到地球的话,就必须将方向扭转到银河系的边远地带,扭转到接近遥远的旋涡臂边缘的模糊的地方。
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恒星即使在两个旋臂之间,也像流水一样漂浮在我们的四周——气势磅礴的自身发光的星球,有些虽然象肥皂泡一样脆弱,却又大得可以容得下1万个太阳或1万亿个地球;有些小如一座城池,但密度却比铅大100万亿倍。有些恒星跟太阳一样是孤独的;多数恒星有伴侣,通常是成双成对,互相环绕。但是那些星团不断地从三星系逐渐转化成由数十个恒星组成的松散的星团,再转化成由百万个恒星组成的璀璨夺目的大球状星团。有些双星紧靠在一起,星体物质在他们之间川流不息,多数双星都象木星与太阳一样分离开来。有些恒星——超新星——的亮度跟它们所在的整个星系的亮度一样;有些恒星——黑洞——在几公里以外就看不见了。有些恒星的光彩长年不减;有些恒星闪烁不定,或以匀称的节奏闪烁着。有些恒星稳重端庄地转动着,有些恒星狂热地旋转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成了扁圆形。多数恒星主要是以可见光成红外光放出光芒;其他恒星也是X光或射电波的光源。发蓝光的恒星是年青的星,会发热;发黄光的恒星是常见的星,它们已经到了中年;发红光的恒星常常是垂亡的老年星;而发白光或黑光的恒星则已奄奄一息。银河里大约有4千亿个各种各样的恒星,它们的运转既复杂又巧妙。对于所有这些恒星,地球上的居民到目前为止比较了解的却只有一个。
每个星系都是太空中的一个岛屿,它们与其邻居隔光年之距遥遥相望,我可以想象,在无数星球上的生物对宇宙的模糊认识是如何产生的:他们在开始的时候都以为,除了他们自己小小的行星以及他们周围的那些区区可数的恒星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星星了。我们是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对宇宙的正确认识是逐渐形成的。
(节选自《宇宙的边疆》,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星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星系是无数模糊纤细的光须。大部分光须群集在一起,在宇宙中飘荡。地球隶属于这些星云,且处于已知宇宙的中心。
B.星系是由气体、尘埃和恒星群组成,星系里有恒星、行星,也有生物、智能生命和宇宙文明。
C.星系在宇宙里有若干千亿个,每个星系平均由1000亿个恒星组成。在所有星系里行星与恒星总数大概一样多。
D.“本星系群”宽达数百万光年,包括M31星系,是河外星系,与M31相似的是我们居住的银河系。
【小题2】(小题2)对地球“决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
B.宇宙大部分是空的,地球不是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不是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
C.地球不是在行星、恒星和星系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的地方。
D.地球不是在永恒黑暗的真空而且星体非常稀少的地方。
【小题3】(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下面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恒星成了扁圆形是因为它们在狂热地旋转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
B.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本身能发光的天体,所以太阳是恒星。
C.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恒星的了解远远不够,到目前为止比较了解的还只有一部分。
D.因为各个星系之间相隔遥远,所以我们对相邻星系的正确认识是逐渐形成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26: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面题目。
白 发
王 东
虽然已经立了春,但是张诚感觉冬天的冷依然弥散在空气里,十根手指和脚趾冻得隐隐发痛。一股北风挤进虚掩的门,从衣领处钻入身体,张诚不禁打了个寒战。
去村里串串门,走动走动也许会暖和点,张诚心想。可是去谁家呢?赵刚、刘晓燕他们几个前天就踏上了去上海的火车,他们说初八就得上班呢。二娃和磊子他们几个昨天也去了深圳。今天一大早,又有好几拨人陆陆续续从家门前走过,或者去广州,或者去北京,或者去成都。这些年轻人一走,好像把年也带走了,家家户户都很冷清。
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蚕。按照以前的风俗,最起码也要过了初八,这年才算完啊。可是今天才是初六呢,咋就感觉年就过完了呢?张诚心里一边这样想着,一边无意识地朝门外望了望。这时,张诚看到了父亲,看到父亲头上的白发。乍一看,像一层白茫茫的霜。
“我去挖会儿地。”父亲从猪圈里扛了把锄头出门,对抱着一捆柴火准备进厨房的母亲说。张诚走了出来,说:“爸,这大过年的,挖啥地啊?”父亲说:“唉,现在过不过年和平时有啥两样呢?再说,闲在家里冷呢,干活还热乎些。”张诚心想,是啊,现在过年和平时真没啥两样,于是也找了把锄头,说:“我也去挖会儿地。”
父亲看了张诚一眼,说:“你在家歇着吧。”张诚说:“闲在家里冷呢。”父亲不再说话,张诚便跟着父亲出了门。
父亲走得很慢,张诚也走得很慢。这次,张诚将父亲头上的白发看得清清楚楚。近看,白发就是白发,其实并不像霜,也不像人们所说的银丝,父亲头上的白发灰白灰白的,远一点看,倒有点像白茫茫的雾。张诚又想起年前,自己和梅芳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到家门口时,老远就看到正弓着身子颤巍巍地往家里挑水的父亲那灰白的头。那白头,随着水桶和枯瘦身体的摇晃而跟着一摇一晃的。
父亲挖了一会儿地,也许是累了,也许是腰腿又痛了,便将锄头杵在地埂上,掏出烟来,递给张诚一支,自己点了一支。张诚接过烟,也将锄头杵在地埂上,点上烟。
父亲说:“张华他们今天也出门了。”
张诚说:“我看到了。”
父亲问:“你们什么时候走?”
张诚迟疑了一下,说:“还没有决定呢。”
父亲说:“梅芳不是说你们车票已经买好了么?”
张诚顿了顿,说:“我想让梅芳一个人出去,我留在家里。”
父亲深深吸了两口烟,说:“梅芳一个人出去,天高地远,你能放心呀?再说,两个人出去,总能多挣一点。”
张诚不说话,也深深吸了两口烟,烟雾在风里飘散。
父亲说:“你留在家里又能做啥呢?种庄稼?这点庄稼也种不出啥来。”
张诚说:“可以做点小生意啥的。”
父亲说:“那你准备做啥生意呢?”
张诚说:“还没想好。”
砰!远处传来一起鞭炮响,然后又恢复了寂静。
好一阵,父亲说:“家里人都没有几个,生意也不好做呢,我看还不如出去打工。”
张诚说:“可是家里……你和妈怎么办?都这么大岁数了。”
父亲沉默了很久,说:“我和你妈还能行,我们总比张华爹妈强些吧?你不用为我们担心。”
张诚不说话,又一口一口狠狠地吸着烟。
父亲又说:“毛娃后年就要上高中了,燕子明年也要上初中,以后用钱的地方还多呢。俩孩子都争气,听老师说,毛娃和燕子的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唉,我不想看俩孩子以后又走你的老路啊。我到现在都后悔,要是当初憋一口气,砸锅卖铁都让你读书,你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
父亲的话戳中了张诚的痛处,这也是张诚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一阵山风吹来,张诚不禁又打了个寒战。
张诚说:“一停下来就冷得很,都立春了,这天怎么这么冷呢?”说完,张诚又拿起锄头挖起地来。
父亲说:“是啊,一停下来就冷。”
张诚和父亲一连挖了两天地,便将家里的地挖完了。
初八的早上,天刚蒙蒙亮,张诚和梅芳便又背起包,踏上了门前那条通向远方的小路。
走了好远,张诚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山里的雾很大,只看到白茫茫一片。张诚心想,那会不会是父亲头上的白发呢?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所写的乡村,作者没有点出村名,也没有点明其地理位置,但从父子的对话,我们可以想见它的偏僻、贫穷、落后、封闭,它是中国当代农村的一个缩影。
B.小说开头细腻地描写张诚对立春后寒冷的感觉,多次提到陆陆续续离家的年轻人,意在渲染乡村春节后的冷清与荒凉,表现人物因即将离家无法言说的内心凄凉,为小说情节的展开张本。
C.张诚明明买好了车票,却跟父亲说想让自己留在家里,这正是他矛盾心理的表现:他一方面为了孩子的学业只能常年外出打工,另一方面又不忍心撇下年老的双亲。
D.小说主要通过对话描写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辅以肖像、动作、心理与环境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语言简练而富有意蕴。
E.小说中的父亲勤劳、善良、隐忍,是老一代农民的缩影,他们固守土地,辛勤耕种,却始终摆脱不了贫穷,所以,他们抗拒寒冷的唯一方式只能是劳动。
【小题2】“立春了,这天怎么还这么冷”,“一停下来就冷”,小说反复写立春后天气的寒冷,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白发”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小题4】对于是留还是走,张诚心有纠结。小说最后写张诚在父亲的劝慰下,选择和妻子继续外出打工,有人认为这样的结局合情合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小说这样的结局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柿子红
乔忠延
①柿子红,就是中国红。
②不,不,这么急急慌慌地直抵终极目标,实在有违柿子的品性。应该说,柿子红透了,才是中国红。
③柿子和挂在树梢的众多青果没啥两样,只要暑热一退,秋风便化作喝彩声,一阵一阵地召唤着它们成熟。谁不喜欢喝彩?早一点成熟似乎就能像奥运健儿那般,得到一枚光灿灿的金牌。看吧,伴随着喝彩声,青果们铆足了劲头,偾张了血气,竞相忙着早些冲到成熟的终点。早一分钟,早一秒钟,哪怕早零点零零几秒,那金牌说不定就会属于自己。
④橘子熟了,皮色还在泛绿——顶大也就是褪掉绿色,涂抹了一层黄色就算熟了。梨子熟了,只是橙黄了圆溜溜的外皮,那橙黄很是纯粹,却与红色一点儿也不沾亲带故。苹果则不然,喜欢用红色美饰自个儿,可是有些心急,还没待红色涂满抹匀,便急火火宣告了成熟。因而,那红只是绿中夹杂着淡淡的红,或者黄中夹杂着淡淡的红,没有红遍身,更称不上红透体。称得上红遍身的是枣子,枣子不像橘子、梨子和苹果那般猛烈地冲刺,不管秋风喝彩不喝彩,依然不温不火地描画着自己的全身,先描下边的一个圈,再画腰身的一个边。如果就这么从从容容涂抹,中国红肯定不能独独属于柿子。偏偏就在这当口,中秋节抵达了。中秋可不是个平常日子,是月儿最圆,最亮的时候。这样的时光,一年才有一次,是呀,整整365个日出日落才能轮转一回。这样美妙的时辰,若不露个脸岂不是终生的遗憾?何况橘子、梨子和苹果,早就拿到了显赫人前的入场券。枣子沉不住气了,慌忙用红颜料大把大把地往脸上敷染。世上凡是急于求成的事,没有一件能够办好。枣子也无法摆脱万事万物的规律,一焦急,用过了劲,敷重了色,抹得深深的,若不是及早停手,准会像茄子那样弄得紫紫的。
⑤中秋节光临的时候,没有随波逐流的仅仅剩下了柿子。柿子依然像先前那般淡定,那般从容。秋风发出头一声喝彩时,柿子虽然也开始了生命的第一次转换,由青涩变为淡黄,可是随后,无论秋风喝彩与否,无论中秋的临近与否,柿子从未迷乱心性,从未忙乱手脚。一天天悠然过去,淡黄变作了中黄,中黄变作了深黄,深黄变作了橘黄,橘黄变作了橘红,橘红变作了曙红,曙红变作了鲜红,红色逐渐浸染着柿子的身躯。请原谅我没有使用“涂抹”一词,那的确不是涂,也不是抹,涂和抹都是外表的装扮,柿子却是在浸染自己,是在彻里透外地洗心革面。身心随着表皮变黄,变红,在秋风远去后的一天,终于红成了晨曦里一轮喷薄初升的朝日——光彩夺目的中国红!
⑥中国红,漫山遍野的柿子一颗不少地全都变成了中国红!
⑦此刻,繁忙了一个春天,辛劳了一个夏天的柿树叶,终于可以放心地飘舞远游了。说是远游,还不如说是适时的隐退,让遮蔽在自己阴影下的柿子凸现而出,在碧蓝碧蓝的天空中,灿亮成颗颗明星,灿亮出秋果里唯有的一种中国红。
⑧此时回眸那些急于成熟的橘子、梨子、苹果和枣子,即使不苛求它们也是红色,绿也罢,黄也罢,紫也罢,哪里还看得见一个呢!让空旷的冬季不再荒贫的唯有柿子。柿子上的中国红闪耀着寒天里星火一般的生机。那么夺目,那么光彩!
⑨可是有谁知道,冠领寒冬的柿子从来没有出人头地的欲望,反而谦和退让了一生,总是把显摆露脸的机遇礼让出去。百草竞相萌发的初春,柿子没去赶这浪潮,最后生发嫩芽的才是它;百花竞相开放的初夏,柿子也没去追这时尚,最后爆开花朵的还是它;百果竞相成熟的初秋,柿子还是没去抢这风头,最后成熟的仍是它。柿子用自己惯常的淡定生长着,无论是绿叶,还是黄花,莫不展现出与世无争的品性。可就是这品性,凝结出了柿子红,中国红。
⑩柿子红着,荷尽已无擎雨盖,它红着,菊残已无傲霜枝,它红着,一直红到雪花飞舞梅花爆开的时节。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12月11日 15版)
【小题1】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1)伴随着喝彩声,青果们铆足了劲头,偾张了血气,竞相忙着早些冲到成熟的终点。
(2)在秋风远去后的一天,终于红成了晨曦里一轮喷薄初升的朝日——光彩夺目的中国红!
【小题3】文章结尾语言精妙,含义隽永,请加以赏析。
【小题4】文章写柿子其实也是写人,那么,文中的柿子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8分)
中国地图
高鹏程
⑴去乡下拜年,看见几乎每家堂屋里都挂着一张中国地图,大舅家有,二奶奶家有,还有小姑,小姨家……这些地图,有些新贴上去不久,有些看起来有好几年了。但是和烟熏火燎几十年的土坯墙相比,依旧有些突兀。几乎是昏暗的土坯墙上唯一鲜亮的事物。
⑵“究竟是怎么回事?”终于,在外婆家,我忍不住问呆立在地图边的三舅。三舅没有说话,用手指了指,让我自己看。
⑶地图上,从小小的平峰镇出发,一些用铅笔画的歪歪扭扭的曲线,慢慢延伸到了四面八方:山西、浙江、上海、新疆、广东……经过简短而漫长的跋涉后,圈住了一些字体或大或小的地名。
⑷我明白了,这些地图上连着的地名,都是我的表兄妹们外出谋生和打工的地方——在山西沁水挖煤的是大表兄;远嫁新疆的是二表妹;云南昭通的是三表弟媳妇的老家,如今,他们又双双在浙江西塘打工……我也看到了自己借以谋生的——浙江象山。我的这些穷亲戚们,大字不识几个,老家粗糙的方言,也不适合他们表达什么细腻的感情。他们只是把对每一个亲人的牵挂,用一根瓜蔓一样的铅笔线,以一种具体而虚幻的方式维系在地图上。
⑸中国地图,原来还可以是我们某个人情感分布的地图。某些陌生的区域和地名,因为是亲人所在而不断变得熟知起来。比照“人口地图”、“经济地图”……或者,也应该有这样一个属于我们的“亲人分布图”吧!
⑹我想,我的这些穷亲戚们串门、相聚时,可能就会凑到这张中国地图前,指点着说这里那里距离的远近,说这里那里各自在远方的儿女的近况。而一说“这里那里”,是否就有天涯咫尺之感,甚至亲人音容如在眼前了呢?
我的不识字的三舅,年迈的三舅,我的胸怀祖国的三舅,站在地图前看起来就像一个将军正指挥着自己的士兵南征北战、东奔西走——不,他其实更像一只衰老的蜘蛛,用眼光抚摸着自己用蛛网围成的疆域。
⑻在广东某地,有几个涂得最黑最重的黑圈——这是他最小的女儿辗转打工的地方——因为讨不到工钱,她已有三年多没有回家……
⑼在热闹的过年鞭炮齐鸣之后,在喧闹的亲朋好友散尽之后,在这个昏暗的小屋里,三舅会以怎样的神情凝视着地图下方的某个地名?他的思绪会怎样一次次地坐上南去的火车,循着这条简短而漫长的曲线,在他有限的关于南方繁华世界的信息中,去看望女儿生活的城市,看见女儿忙碌、疲惫的身影……抑或还有快乐的满足的笑容?而每次“探望”回来,他又会怀着什么心情,拿起铅笔,在这个他十分陌生却已经变得熟悉的点上又加上重重的一圈?……
⑽“阿舅,还是让小妹回来好了……”
⑾“啊……”三舅仿佛从梦中惊醒了一般,但他用力挥了挥手,下决心似的说,“什么话!”
⑿我没有去更多的人家。但我知道,我的判断不会有什么差错。因为早就听说了,宁夏西吉,这个拥有47万人口的贫困大县,每年外出打工的约有12万人。后来我才听说当地的一首新民谣:家家屋里老两口,门前拴个大黑狗。十户人家九户空,墙上一张大地图。 
(文章选自2011年《散文》第10期,有删改)
【小题1】联系全文,简要说说第⑶段中“漫长的跋涉”对老人和儿女们各意味着什么。(2分)
【小题2】请指出第⑺段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小题3】请分析以“新民谣”作结尾的作用。(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美与共

费孝通

要想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首要的条件应该是各自能够保持一种平和、谦逊的心态,就是中国古人所谓的“君子之风”。

我曾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要实现这几句话,还要走很长的路,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比如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也就是各种文明教化的人,不仅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的文化;做到不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评判异民族文化的“优劣”。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古脑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

中华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办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所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这就是我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中国历史上有过这样的例子。唐朝的时候,国家昌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引起了邻国日本的关注,日本派人来学习,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他们把唐朝好的东西带回去,丰富了自己的文化。

这段历史表明,当时的日本人是很有“鉴赏力”的,善于“美人之美”,因此获得了很多文化资源,达到了“双赢”的结果。

当今地球上的人类,应该比古代人具有更广阔的胸怀、更远大的目光,对于不同文化有更高的鉴赏力,拥有一个与不同文明和睦相处的良好心态。在这方面,我们的先辈留下了许多包含了深刻哲理的宝贵经验。比如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是人们“不应该做什么”,而不是要求人们“应该做什么”;又如“修己而不责人”“退一步海阔天空”等等这样的格言,都包含了克己、忍耐、收敛的意思。

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就必须提倡在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思想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但是,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各自保持一种平和、谦逊的心态,就能够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B.当今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民众仇视西方的状况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
C.对待外来文化,应先用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评判其优劣,然后选取其精华。
D.作者认为,“美美与共”设想的实现,可能会受到攻击,甚至要付出沉重代价。
【小题2】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对比,论证了达到“美美与共”境界的艰难性。
B.文章列举了中国历史上日本访唐的例子,论证了达到“美美与共”境界的可能性。
C.文章引用孔子的经典名言,意在论证当今地球上的人类应学会克己、忍耐、收敛。
D.文章末段先提出做法,再分析困难,最后表明态度,层次清晰,有较强的逻辑性。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美其美”,是指欣赏本民族的文化;“美人之美”,是指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化。
B.“盲目崇拜”“闭关排外”的现象,不仅仅中国有,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存在。
C.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既要积聚先人经验,又要拥有与不同文明和睦相处的心态。
D.为了世界的“和而不同”,人类需进行一场社会变革,树立“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宣称“历史的终结”或许有些太早,但在我们的世界中,全球化———商品、服务、资本、技术、想法、信息、司法体系和人员的密集交流———已经让“地理的终结”离我们越来越近。

在很多人看来,全球化是一个合理且不可逆转的过程,它意味着全球生活水准的整体提升。全球化并非不受控制。人员的流动依旧受到很大限制。资本流动呈现严重不对称局面。从表面上看,富国每年都向穷国提供一定数额的援助资金。但实际上,西方国家每向穷国提供1美元援助资金,就能偷偷拿回10美元的非法收益。全球化的成本和收益分布不均。发达国家大多建立起互相依存的关系,而发展中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关系相对独立的状态,它们严重依赖发达国家。如今巴西、中国和印度正在开始改变这种局面。

日益加深的贫穷和不平等——少数人和少数国家越来越繁荣富裕,剩下的则越来越边缘化、被孤立在外——给国内外的社会和政治稳定带来冲击。工资收入的比重越来越低,资本收益的比重越来越高。资产和收入越来越集中。全球市场的快速增长并没有为社会和经济制度带来类似的发展,以保证均衡、全面及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与资本和财产权相比,劳动者权益没有获得足够的保护。不平等的全球贸易和金融规则对富国和穷国产生了不对等的效果。早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很多发展中国家就担心全球化会对它们的经济独立、文化完整和社会稳定带来有害影响。不平等个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发展到最后就会演变成一些国家严重依赖国际市场,而后者处于另一些国家的掌控之下。金融危机证实了这一点。

全球化还释放出“非民间社会”势力,加速恐怖主义、人口贩卖、毒品走私、有组织犯罪、剽窃盗版和流行病的跨境传播。

在全球化问题上,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来趋利避害?全盘拒绝全球化、实行自给自足的政策显然是不切实际且不合理的做法:谁愿意当下一个缅甸或朝鲜呢?同样地,谁想成为下一个冰岛、希腊或爱尔兰呢?事实证明,无止境的自由化、解除管制和放宽资本控制无法为一国带来永久的经济增长和繁荣。在开放和管制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要求我们警惕在国内外缝隙中生存的跨境犯罪活动。这些非法交易涉及金额高达1万亿至3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产物的10%。在全球50个最不发达的国家中,有36个国家位于非洲大陆。在那里,国家力量的欠缺常常为跨国犯罪活动和恐怖主义提供契机。在整个非洲大陆上,各种犯罪活动尤其猖獗。反政府武装构成了另一种不同的挑战。因为全球化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反政府武装常常随之而生。

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靠自身的力量来破坏、瓦解和击溃全球犯罪活动。然而随着“非民间社会”势力的扩散,各国国家统治机器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来遏制这些势力。要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一个办法是实行地区和跨地区管理,以加强各国反击这些势力的能力。分享专业知识、机构制度、政策工具、人员及其他资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抑制跨地区犯罪活动的兴起。

总之,要消除全球化的消极影响,彻底抹去全球化的阴暗面,我们必须在各个层面上——包括地方、国家、地区和全球——进行精诚合作。

(摘自2011年1月31日《环球时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全球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全球化并非只会带来利益而没有危害,全球化也并非不受控制。人员的流动依旧受很大的限制。资本流动呈现严重不对称局面。
B.全球化的成本和收益分布不均。发达国家建立起互相依存的关系,而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关系相对独立的状态,它们严重依赖发达国家。
C.工资收入的比重越来越低,资本收益的比重越来越高。资产和收入越来越集中。少数人和少数国家越来越繁荣富裕。
D.全球市场的快速增长并没有为社会和经济制度带来类似的发展,以保证均衡、全面及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这正是全球化危害的体现。
【小题2】下列关于在全球化问题上,我们应采取的措施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在全球化问题上不可以走极端。不应全盘拒绝全球化、实行自给自足的政策,也不能完全自由化。
B.全球化要求我们警惕在国内外缝隙中生存的跨境犯罪活动,在开放和管制之间找到一个度很重要。
C.打破区域的限制,以加强各国反击这些势力的能力。分享有关的资源可以帮助抑制跨地区犯罪活动的兴起。
D.全球化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合作,而且是在各个层面上———包括地方、国家、地区和全球———进行精诚合作。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全球化体现在众多方面,而这些方面的密集交流已经让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让“地理的终结”离我们越来越近。
B.在作者看来,全球化并不完美,并不是一个完全合理的过程,也并不意味着全球生活水准的整体提升,是一把双刃剑。
C.作者认为,缅甸和朝鲜是全盘拒绝全球化的实例;冰岛和爱尔兰则是无止境自由化的代表,他们在对待全球化问题上都是不当的。
D.仅仅依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是无法破坏、瓦解和击溃全球犯罪活动的。而随着“非民间社会”势力的扩散,各国的国力却没有得到足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