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0分)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法)雨果
(与本文有关的情节:克洛德副主教垂涎吉普赛姑娘爱斯梅拉达的美色,唆使养子伽西莫多拦路劫持爱斯梅拉达,伽西莫多被官兵抓住,判鞭刑。群众有等候观赏公开行刑的习惯,他们用观看邢台来消磨时间。)
当伽西莫多给拖到刑台顶上的时候,当人们能够从各方面看见他被人用绳子和皮条绑在刑台的轮盘上的时候,场内爆发了一阵笑声和喊声,人们认出他就是伽西莫多。
人家叫他跪在那块圆形底座上,他照着做了。人家脱掉了他的上衣和衬衣,直到露出胸膛,他也听之任之。群众看见了伽西莫多赤裸的驼背,突起的胸脯,长着许多硬皮和汗毛的肩膀,便爆发出一阵哄笑。正当大家笑闹的时候,施笞刑的大头目比埃拉爬上了平台,到了犯人身边。
随着轮盘的转动,比埃拉抬起胳膊,皮鞭挥起,发出水蛇般的嘶嘶声,一鞭又一鞭疯狂地落到那可怜人的肩膀上。人们看见成千条血水在那驼子的黝黑的肩膀上流淌,皮鞭在空中挥动时把一些血珠也溅到了观众的身上。伽西莫多脸上的呆笨表情变成了痛苦和懊丧,他闭上独眼,把头垂到胸前,仿佛死去了似的。
轮盘停止了转动,施刑人停止了鞭打,笞刑算是执行完了。可是对于伽西莫多,这还未完事,他还要在刑台上示众一个钟头。当“公诉”执行完毕,就轮到千万种私人的报复了。
“邪教的怪物!”一个说。
“骑扫帚把的家伙!”另一个嚷道。
“做个凄惨的怪笑吧。”第三个说。
成千种侮辱性的语句像雨点般落在他身上,场上处处都有人诅咒他,嘲笑他,向他叫骂,向他投石子。伽西莫多虽然耳聋,但他看得很清楚,群众的狂怒表现在脸上的并不比表现在话语里的少,向他投来的石子也能说明群众是在哄笑。他愤怒、憎恨、失望,脸上布满了厚厚的阴云。
这时,他远远望见一个神甫骑着骡子经过,这可怜人的脸色就温和起来,一直控制着他的那种愤怒变成了奇特的充满了难以形容的甜蜜宽厚而温和的微笑。那神甫愈走近他,他的笑容就愈加明显,愈加清晰,愈加光辉灿烂,简直像是不幸的人所崇敬的救主降临了似的。可是当那头骡子靠近了刑台,使骑在它背上的神甫看清了犯人是谁的时候,那神甫却低下眼睛,用两只踢马刺踢着骡子急忙转身走开了,好像在逃避一声耻辱的呼唤似的,他很不愿意在那种场合被一个不幸的人认出来并且向他致敬呢。
那个神甫正是副主教克洛德。伽西莫多的脸色黯淡起来了。微笑还在一片阴云间停留了一会,但那是痛苦的、无力的、带着深深悲哀的微笑。
时间一点点过去,他在那儿至少待了一个半钟头,被人不停地折磨,虐待,嘲笑,投石子。突然,伽西莫多带着加倍的失望在锁链里挣扎,他打破缄默,用嘶哑愤怒的如动物般的声音吼叫:“给水喝!”这声悲惨的呼唤,并没有引起同情,反而使刑台四周的市民笑得更加厉害。
几分钟后,伽西莫多用失望的眼睛扫视了人们一遍,又用更加令人心碎的声音喊道:“给水喝!”仍然只引起一阵哄笑。
“给水喝!”伽西莫多喘息着喊了第三遍。
这时他看见人群里闪开一条路,走出了一位装束奇特的姑娘,身边带着一只金色犄角的雪白的小山羊,手里拿着一面小鼓。
伽西莫多的独眼闪了一下,原来就是他昨晚曾经想抢走的那个波希米亚姑娘呀。他模糊地意识到正是因为那件事他此刻才在这里受惩罚的呢。他十分相信她也是来向他报复的,也是像别人一样来打他的。看见她真的迅速走上了石级,愤怒和轻视使他透不过气。
只见爱斯梅拉达一言不发地走近那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丑恶的家伙,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一个刑台上,那就更为动人了。
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
(节选《巴黎圣母院》,陈敬容译,有删改)
【小题1】小说多处描写围观者对伽西莫多的哄笑、侮辱,这样写有哪些作用?(4分)
【小题2】文中划线部分表现了伽西莫多怎样的心理?(2分)
【小题3】本文标题“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也有译为“一滴水唤一滴泪”的,你认为哪个好?请简述理由。(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19: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辆自行车,能否捍卫城市尊严
李泓冰
一则来自武汉的自行车的小故事,温暖了这个依然凛冽的残冬。
自行车的主人河源启一郎,是一位打算骑车环游世界、救助贫困病患者的日本青年医生。三周前,河源启一郎骑车来到武汉,17日傍晚,他的计划遭遇了意外:自行车失窃了。
按理说,在偌大的城市,偶尔的失窃也在所难免。但是,接下来的故事却给了河源启一郎意外的惊喜。他的朋友19日将此事发到微博求助,很快得到5万博友响应,有人甚至将之提升到捍卫城市尊严的高度。于是,河源启一郎感动地发现,“整个城市都在为我寻找自行车”,自行车最终失而复得……
这个故事,有几个要素不可或缺:失主是外国人士,要周游世界,还是做慈善的——于是这辆自行车的丢失,便显得异乎寻常了。一个偶然事件,也就被放大为关系武汉的国际形象的问题。大家善意地认定,不能让行善的人在武汉吃亏受累。武汉网友和警方的古道热肠由是显得十分可爱。这样一个呵护家乡形象的集体行为,一方面再次显示了强大的“围观”力量,另一方面也是民意可用的丰富呈现。正是拥有如此积极阳光,珍爱家乡形象、国家尊严的国民,中国才有弥足珍贵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只是,要想从根本上捍卫城市的尊严,仅靠一辆自行车的失窃到复得,还远远不够。
“围观”事件圆满结束,这位国际人士享受了一把VIP待遇,感受到网友和警方的热情与仗义。但是,显然不是所有普通市民和游客都有此殊遇。在中国很多地方,自行车失窃司空见惯。虽然不能武断地从丢车频繁就认定一个城市的道德沦丧,治安不好,但这至少反映了城市治安管理方面存在着一些疏漏。而从根本上看,这一顽症的久治难愈,恐怕也和某些行政权力对普通人权益的漫不经心有关。
在中国的城市里,骑自行车的都是什么人?往往是城市中最普通而且收入不丰的劳动者,他们没有话语权,维权能力不强。而对窃贼来说,下手容易、风险低,就算“失手”,小偷小摸也不会被重判。于是,非但警方不重视,包括自行车企业、交通管理部门在内,对自行车防窃装置、防窃措施和出行便利设施,也都懒得严密、贴心地设计。甚至连自行车主,对“失窃”也习以为常。毕竟,不可能人人都享受到“警方迅速侦破”的待遇。
其实,一个城市和国家是否体面,不在于它拥有多少高楼大厦、创造了多少经济奇迹,也不在于其精英人群生活得多么风光,而在于它如何对待最弱势、最无助的普通劳动者。中央领导一再强调,要让人民群众“实现体面劳动”、“活得更有尊严”。小小一辆自行车的命运,某种程度上也是劳动者是否拥有足够体面和安全感的一面镜子。当中国的“张源”、“李源”们也都能获得如此待遇时,我们的城市和国家,才拥有真正的体面。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每一个骑车人的故事,都是衡量社会文明水准的一根标尺。
(选自2012年2月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三、四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本医生河源启一郎的自行车在武汉失窃,在广大网友和警方的帮助下最终失而复得,河源启一郎对此感到意外的惊喜。
B.外国友人河源启一郎的自行车在武汉的失而复得,充分显示了武汉地区的道德水准,有力地彰显了武汉的国际形象。
C.武汉网民呵护家乡形象的集体行为,显示了强大的“围观”力量,也是民意可用的一种丰富的呈现。
D.河源启一郎自行车失而复得说明国人珍爱家乡形象和国家尊严,表明中国有弥足珍贵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自行车是普通劳动者的交通工具,能否受到应有的重视,是劳动者是否拥有足够的体面和安全感的一面镜子。
B.要想从根本上捍卫城市的尊严,不能只关注少数特殊人物的权益,而应当更多地关注普通劳动者的权益。
C.自行车频繁丢失,并不表明这个城市道德沦丧,治安不好,而只能反映这个城市治安管理的某些疏漏。
D.河源启一郎是周游世界的外国人,又是做慈善的,因此在某些人眼里,他的自行车丢失便具有了异乎寻常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最弱势、最无助的普通劳动者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拥有足够的体面和安全感,城市和国家才拥有真正的体面。
B.要帮助需要帮助的外国人,同样要帮助国内的弱势群体,他们没有话语权,维权能力不强,更需要切实的帮助。
C.帮助外国友人的行为值得肯定,但不必夸大它的意义,更不必将偶然事件上升到捍卫城市和国家尊严的高度来对待。
D.对确实需要帮助的外国朋友,应当全力给予帮助,只是不应该将他们当VIP对待,给予某些超出本国国民待遇的特殊关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叶兆澂:“土山湾的最后传人”
李天纲
叶兆澂,1942年生于上海。数十年中,兆澂先生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纯画家,没有交际生活。在他住过的黄浦、虹口和泗泾的寓所中,就是独自作画,既无家庭生活,也无关系应酬。但是,叶兆澂保存着超常的生活热情,要么不说话,说话就是一触即发,势如破竹。交谈中,可以发现叶兆澂的内心远比庸常人等更细致,想象更丰富,理解更透彻,表述更大胆,一个艺术家需要的敏锐、热情、真诚和勇气,他绝不只是遮遮掩掩的七分、八分,而是丝丝入扣、淋漓酣畅的九分、十分。孤寂的个性,使得叶兆澂作品看上去和同代人的风格完全不同。一大群艺术家聚在一起探讨个性,弄出来一堆雷同的作品;一位艺术家孤寂地生活,并不标榜,每一幅作品却都充满了鲜明的特征。叶兆澂的画,很难归在当代中国美术的一个派别中。央美、国美、川美、南艺、鲁艺、解艺,还有上海的油雕院,都和他没有任何关系,他在当今的艺术体制之外。叶兆澂一直表示他不想有任何标签,如果一定要有标签,我想他是愿意接受“土山湾画家”称号的,尽管今天的中国画坛,并未把“土山湾”收编在册。
叶兆澂是天主教徒。但是,用宗教般的热诚来创作,和他在哪一个教会关系不大。他说:信仰天主,或者释迦牟尼、玉皇大帝,或者老天爷都可以。问题是要真信,真信就有热情。他说:老天爷并不眷顾我,不给我家庭子女,不给我财富荣誉。但是,他仍然是公平的,关了一扇门,又开了一扇窗,他让我在画图上面有才能,有成就。2010年,是来华耶稣会士利玛窦去世四百周年,叶兆澂有作品《播道华夏之先驱》,真的令人喜欢。他笔下的利玛窦,全不是一个伟岸教士在训育开导的样子。侧身的神父,微曲的项背,低垂的下颚,闭合的眼帘,就像是一个筚路蓝缕,筋疲力尽,走到天堂之前的老者。这幅作品,符合现代人对宗教的理解,亲切、平常,贴近人性,虽不神秘,却在内心注满了力量。
因为是“土山湾”的传承人,叶兆澂先生心目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艺术殿堂——梵蒂冈。上海的西洋画家都是把巴黎卢浮宫,或者蒙马特高地看作心目中的艺术殿堂。然而,世人只记得巴黎是十九、二十世纪的艺术之都,却忘记了十四、十五、十六、十七世纪的梵蒂冈才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渊源之地。据说历代教宗有三个“不知道”:一不知道教会有多少房地产;二不知道耶稣会士在想什么;三就是不知道圣伯多禄大教堂地库中有多少珍宝——梵蒂冈的艺术品,超过卢浮宫不止百倍。叶兆澂在土山湾随余相公学艺,学的就是罗马。这几年筹建“土山湾博物馆”,经过调查研究,搞清楚当年的土山湾热衷的是“文艺复兴”艺术,雕塑课学米开朗基罗,油画课学拉斐尔,水彩画学维涅尔,前三者都是罗马派,只有后者属于巴黎。
1985年,叶兆澂获得欧洲汉高基金会的支持,在德国数个城市,还有巴黎举办巡回画展。在欧洲,他不卖画,不交际,不定居,只在自己的画作前徘徊,听听观众的评语,便喜不自禁。2000年,叶兆澂意犹未尽,又是孤身一人,带着作品,独闯罗马。他说:中国人学习西洋艺术,得到了欧洲艺术殿堂的承认,这个最重要。
欧洲艺术界赞美叶兆澂,除了他“土山湾”招牌式的扎实功底之外,更多的是作品风格中的中华文化底蕴。无论是早年淡雅、深邃画风的《枫桥寒趣》、《富春山水》、《云雾黄山》、《淡妆仕女》,还是近年来热烈、抽象画风的《氤氲秋色》、《秦汉马车》、《长城秋色》,都是有着强烈“中国风”的作品。这些作品,不是靠着临摹、素描和写生就能创作的,画面中有一股心灵的力量是显而易见的。简庆福先生在《兆澂画集序》中说:“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会把自己的心弦、情感以至于生命融入作品中,流贯其间,而绝对不会因为一时名利的驱动而能产生创作的灵感。这在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
(节选自2013年6月3日《文汇报》)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叶兆澂对生活始终保持超常的热情,甚而并不觉得个人情感生活的孤寂。
B.叶兆澂一般慎言,但一旦说起来,就会文思如泉,滔滔不绝,而甚引人。
C.比起其他画家,叶兆澂理解力想象力很有超常的表现,且内心敏锐细致。
D.叶兆澂的画风与众不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追寻的艺术殿堂与众不同。
E.叶兆澂取得巨大的成就,不单是靠技巧和功底,更靠心灵情感乃至生命。
(2)为何说“叶兆澂先生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纯画家”?请简要分析。(6分)
(3)作者说叶兆澂“愿意接受‘土山湾画家’称号”,其中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4)简庆福先生是怎样评价叶兆澂的?对其评价,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烈马青鬃

“支左”那年,部队送我们生产队一匹军马。那马牙口虽老,却形体高大,浑身铁青,颈上的鬃毛有一尺多长。听老人们讲,那叫青鬃马。

青鬃马的性子很烈。被牵进牲口棚的第一天,就咬伤了那头企图骚扰它的黑叫驴。心疼黑叫驴的饲养员上前拉“偏架”,被它一蹄子尥出老远。为此青鬃马没少受饲养员的报复,头部常有被马勺磕出的累累伤痕。

青鬃马力气虽大,却不会犁地。它快捷的步伐总是令那些和它并驾的牲口跟不上趟。要它独拉一架犁,它又顶不了一个工日。对它一动鞭子,它就狂跳不已,没人能够驾驭得了它。

因此青鬃马经常被拴到树上挨鞭子,特别是生产队长的鞭子。队长使得一手好鞭子,鞭头硬,打得准。他运足了劲儿,能把马耳朵一鞭打裂。

青鬃马开始变得郁郁寡欢,无精打采。它经常趴在粪水坑里,把自己弄得满身污秽,落魄不堪。

“把它牵出去遛遛吧!实在不行,就……”就怎么样,队长没说,因为那年月随便杀牲口可不是小事情。那可是“生产资料”啊!

时近中午,饲养员牵着青鬃马回来了。青鬃马身上的泥粪已被洗刷干净,浑身油亮。虽瘦骨嶙峋,却显得精神抖擞。饲养员有掩饰不住的喜悦:“队长,这是一匹好马哩!骑上它,跑得飞快,还特别稳当!”

“真的?”生产队长在青海当过兵,也能骑马。他从饲养员手中接过缰绳,一翻身跨上马背。稍一抖缰绳,青鬃马猛地蹿了出去……

野外的空阔辽远刺激了青鬃马已近僵硬的神经和蛰伏的野性。它扬起鬃毛,收腰扎背,四蹄翻飞,跨阡度陌,跃丘越壑,尽情地奔驰在自由的风里。

队长满面红光,惬意地从马背上跃下,把缰绳往饲养员手里一扔:“好马不犁地哩!找上几个人,杀杀它的野性儿,绝对是匹好牲口!”

这次,青鬃马被栓到那棵枯槐树上就显得很隆重。树周围站满了成圈的看客,圈内是轮番抽打的七八个鞭手。在鞭梢儿的呼啸里,青鬃马悲声长鸣,鬃毛纷飞,鲜血崩流……

正当鞭手们打累了,队长吩咐把马解开,又要满有把握地收获一头驯服的牲畜时,突然一声惊天的长啸,青鬃马猛地挣断缰绳,后蹄一蹬,前蹄一扬,竟跃上了近三米高的枯树!在落上树杈的瞬间,两条插入树枝的前腿骤然折断!白森森的骨茬子都迸出体外!

青鬃马发出最后一声长长的哀鸣……

那天,队里每家都分到了一块马肉。我记得妈妈用马肉包了饺子,却不太好吃。因为那肉馅儿不但粗糙不香,而且还有股辛酸的味儿。

我至今还保留着我捡到的那匹青鬃马的一片马蹄铁。那马蹄铁已磨得很薄,上小学时我曾用它当削笔刀削铅笔,很锋利。

(选自《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品开头写青鬃马咬伤了黑叫驴,又把心疼黑叫驴而上前拉“偏架”的饲养员尥了一蹄子,为下文它遭到报复被打死的情节做了铺垫。
B.青鬃马虽然力气大,但拉犁时既无法跟其他牲口同步,又没有耐力,与人们用它耕田的期待相去甚远。
C.作品中描写青鬃马跨阡度陌,越丘越壑,在野外尽情地奔驰,侧面说明青鬃马虽年齿已老、瘦骨嶙峋,但仍然是一匹好马。
D.在生产队长试马之后,青鬃马遭到所谓“杀性儿”的毒打后选择尽早结束自己的生命,只是由于对未来失去希望。
E.作者描绘了青鬃马的悲惨遭遇,揭示出人性的残暴,批判了虐待动物的行为,保留了青鬃马的马蹄铁表达怀念之情。
【小题2】作品中说青鬃马的性子很烈,其“烈”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中描写青鬃马以悲壮的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最后发出长长的哀鸣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对于青鬃马的死因,有人认为是它不能顺应现实需要,有人认为是人们对待青鬃马的观念错误。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当代李清照”——沈祖棻
一提到沈祖棻(fēn),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要在她的名字前冠以“当代李清照”的称号。吴宓曾盛赞沈祖棻:“棻词殊佳,宓所识女中第一。”
沈祖棻1909年生于苏州一个保留着浓厚的文化传统但已衰落的地主家庭。家庭的文化熏陶使她自幼就对文学显露出强烈的爱好和天赋。1932年,这个年仅23岁的大学生,愤然执笔,以一阕《浣溪沙》,将“九一八”事变后国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患,传递得浓密婉转,令中央大学文学院长汪东拍案叫绝,更令祖棻由此赢得“沈斜阳”别号——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
1934年,沈祖棻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1937年与小她四岁的金陵大学同学程千帆在安徽屯溪结婚,那是南京被日机疯狂轰炸后他们的匆忙避难之地。抗战期间,他俩辗转在成都、乐山等地的几所大学任教。1942年,沈祖棻在金陵大学授课时,物色了一些有造诣的学生成立正声诗词社,她还将四位学生的诗词结集成《风雨同声集》出版。正是“月里山河连夜缺”的动荡岁月,这群师生用他们对古典诗词的挚爱,坚守了对中华文化的深情。
沈祖棻是著名词人和评论家,然而,无论创作还是研究,她的一生都备受干扰:年轻时便遭逢战乱,飘摇动荡的岁月里,读书人的三尺书桌岂能安宁?38岁时剖腹产女,庸医将一块手术巾遗留在她腹内,此后几年备受折磨;她与程千帆夫妻情深,却聚少离多。1956年,沈祖棻从南京来到武汉,与任中文系主任的丈夫共同执教于武汉大学,孰料时隔不久,程千帆就被打成右派,在他蒙冤和被遣送乡下劳动的近20年中,一家三代的生活多靠沈祖棻操持、负担。除了“八口曾为巧妇炊”的繁琐艰难,作为“右派家属”,更要吞咽无尽的冷眼、歧视;夫妻俩城乡两隔,惟有书信往还,她那首读来辛酸的七律,题为《千帆沙洋来书,有四十年文章知己患难夫妻,未能共度晚年之叹,感赋》。
好容易盼得到“文革”结束,沈祖棻却于1977年不幸死于车祸。那个悲伤欲绝的苦夏,程千帆挥泪、挥汗整理亡妻遗稿。这是一对患难夫妻与文字知音最后的对话,也是他对沈祖棻最体贴、周全的纪念吧,词在而人亡,让她的作品存世并传扬,成为程千帆最大的心愿。他整理、出版了她的大量遗作,包括她最负盛名、滋养了无数读者的古诗词鉴赏文字《宋词赏析》《唐人七绝诗浅释》。
沈祖棻填词的方向不是吟风弄月或仅诉一己悲欢,而是侧重于寄托国家兴亡之感,所谓“乱世死生何足道,汉家兴废总难忘”。如果说,李清照早年还有众多词作,记录了优裕日子里的闲情雅趣,沈祖棻则是从年轻起就不得不直面悲惨了:日寇肆虐,苍生蒙难,将士喋血……那些人间愁苦或壮怀激烈,不能不涌入她的笔端。从1932年到1949年,她填词500多首,其中400多首创作于抗战时,好些词让人读来愁入肝肠或热泪盈眶。1944年8月的衡阳之战,守城战士喊着“来生见”的豪言,与日寇殊死拼搏。沈祖棻闻讯,写下悲歌慷慨的《一萼红》,被词坛称为“千古一叹”。
抗战结束后的时局凋敝,民生多艰,沈祖棻在词里也多有反映并痛加针砭。最为难得的是,无论写乱世儿女的流亡之痛,相思之苦,还是伤心“无限斜阳,有限江山”,她都绝无标语口号式的直露浅白,或辞胜于情的矫揉造作。那些急管繁弦,被调度得细密婉丽,既情动于衷,又有深湛的学养支撑,发声吐字遂珠圆玉润、余韵悠长。
沈祖棻1976年6月的日记写道:“与早早(外孙女)折夹竹桃二小枝,野花草三茎,松枝二小枝,插瓶,灯光下美好有致。”不要忘了,那正是“文革”末期,大地还笼罩着瘴气,她也行至晚年,又饱经摧折,而情致依然细腻婉约,读来不由得心生感叹:虽然沈祖棻绝无寻常闺阁诗人的小女儿口吻,但那几茎野草、闲花、树枝多么能透露信息,对女诗人来说,最理想、最相宜的场景,真应该是携一卷诗书,寻芳归来,再从容把玩案上清供。
人人都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这言之凿凿的公理,不知是由多少代诗人的悲剧性人生堆砌和淬炼而成,假如李清照、沈祖棻们有幸一直安享太平安闲岁月,比如,早上慵懒醒来,闲看帘外绿肥红瘦;或行舟至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那么,诗词写得清浅、纤柔些又何妨呢?所谓的诗家之幸,不要也罢。
相关链接
①沈祖棻,字子苾,笔名绛燕、苏珂。我国现当代最优秀的词人、诗人、文学家,文论家,著名教授,曾任教于华南多所高等学府中文系,有“当代李清照”美誉,与丈夫——著名文学教授程千帆合称“程沈”,曾被师友赞为“昔时赵李今程沈”。
②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23岁时,沈祖棻以一阕《浣溪沙》一鸣惊人,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汪东对词作浓密婉转的忧患之情拍案叫绝,并由此送她别号“沈斜阳”。
B.沈祖棻一生饱经坎坷,尤其是1956年丈夫被打成右派后,夫妻二人经历了近20年的分离,其间,她饱尝生活的艰辛和无尽的深重的折磨。
C.沈祖棻没有李清照早年那种优裕时光,她的词作不在吟咏风月,而多表达国家兴亡之感,关心国政,针砭时弊。
D.“国家不幸诗家幸”,假如沈祖棻一生安享太平安闲的岁月,那么,这种缺少悲剧经历淬炼的人生一定只会孕育出清浅、纤柔之作。
E. 沈祖棻晚年那篇有关插瓶的日记,不但情致细腻婉约,诗人气质展露无遗,更重要的是其中隐隐寄托了她心中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小题2】沈祖棻被誉为“当代的李清照”,她的爱国精神具体体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小题3】沈祖棻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沈祖棻有“当代李清照”的美誉,你认为沈、李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课文节选,回答后面的题。(6分)
想北平(节选)
老舍
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象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大概把“南”字变个“西”或“北”,也没有多少了不得的吧。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小题1】选文第一段,为什么前面说“花草”,后面却说“草花儿?”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小题2】 第二段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归隐南山后写下的著名诗句,划线句是选入课文时删掉的。作者为什么想把陶渊明的诗句变个字?请说说你的看法。(3分)